[轉載](轉載)京劇伴奏術語彙編
07-06
[音樂科]戲曲音樂術語。舊時京劇班社行政部門之一。 即場面部分。 分文武兩部, 文部由主胡(琴師)主管, 武部由打鼓佬(鼓師)執掌。 現今劇團取消這一稱謂,改稱樂隊, 設隊長及副隊長。 但一般正規的戲曲學校仍保留音樂科, 管轄樂隊人員,培養教育學生及負責演出實踐等工作。 [伴奏]音樂術語。伴隨襯托歌唱的器樂演奏。 京劇唱腔伴奏以主奏樂器京胡為主, 採用滿腔滿跟的伴奏方式。 即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調一致,其間還可以有多種裝飾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 伴奏的任務還必須演奏過門等純樂器的部分以聯接唱句。通常所指的唱腔音樂是包括主奏樂器為主的樂隊伴奏在內。 [托腔]演奏術語。通常指戲曲樂隊中主奏樂器的伴奏藝術。 包括伴奏的基本手法和方法要領, 以及和演唱者之間緊密的合作關係。 京劇中京胡的伴奏藝術,講究「托」(烘托唱腔的感情),「裹」(使伴奏與唱腔達到完美的溶合),「襯」(襯出強調的韻味),「墊」(墊補和連貫樂句與腔節),或者「迎」(迎而不碰),「讓」(不喧賓奪主),「送」(彌補和墊襯唱腔的空隙)等要訣。從演奏技術及音樂處理上講, 大致概括為: 運弓的順序; 各種頓,連,顫,帶,快弓法運用; 各種滑,打,彈,揉,擻,倚音指法運用;裝飾音以及其他旋律加花變奏的組織(俗稱套子的運用); 速度與節奏的處理, 如快,慢,以及俗稱撤,搶,扳,還原等變化;尤其是對彈性速度的分寸掌握; 力度處理, 如強,弱,輕,響以及俗稱爆,幽等變化; 氣口處理, 等等。 從合作關係上講,主要是強調唱伴的默契和心氣一致。 [過門]演奏術語。板腔體唱腔中連接腔節和樂句的器樂伴奏部分。 典型的過門是每一句唱腔唱完後起過渡橋樑作用的器樂伴奏。但通常亦指前奏,間奏,尾奏以及唱腔各腔節間較短小的連接部分。 京劇唱腔音樂中的過門具有一定的程式性, 並附屬於一定的板式。如[二黃原板], 開唱前通常為八板前奏(過門); 第一片語後為一一板小過門; 第二片語後為三板中過門; 第三片語為九板大過門, 等等。各板式過門長短幅度不一。 就是同一板式同一部位的過門, 根據不同的需要, 其長短幅度的伸縮極其靈活, 但均和運腔與否,用腔幅度大小相對應。 過門作為純器樂音樂部分, 對唱腔音樂性的表現起到十分重要的功能作用。 不僅具有劇種和腔系獨特風格特徵,而且起著定腔定調,製造氣氛,情緒鋪墊延續和加強情感抒發等作用。 同時作為唱段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 與唱腔共同構成了整個唱段結構的完整。隨著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的創作, 過門, 尤其是結構龐大的過門, 常成為集中抒發人物思想感情的,具有極大音樂表現功能的華彩部分,需要運用和調度一切最有效的音樂手段加以創作。 [宮調]音樂術語。調高與調式相互關係的總稱。 傳統宮調理論頗多繁複, 二者間極易混淆。 戲曲音樂的宮調系統, 起自於隋唐燕樂宮調(二十八調)。以後逐步歸併和簡化, 至南宋詞曲音樂七宮十二調; 金元六宮十一調; 元北曲十二宮調; 元末南曲十三宮調; 明清南北曲和崑曲常用九宮。後來的聯曲體唱腔除在宮調名稱上仍沿用之外, 其宮調的實質已不代表既定的宮均(調高)和調式,只是作為曲牌旋律基本內容和情緒的一個分類標誌, 以利於聯套結構的諧調與統一。 這是隨著調性和調式意識的增強,宮調逐被調門(調高)與煞聲字(調式)所取代, 用曲笛上的民間工尺七調和樂曲的節音來表明它的宮調(調高與調式)。 在京劇等板腔體中,更是以調門來決定唱奏的音域,音區, 以上,下句的落音變化及腔系的落音不同來體現調式, 而不用傳統的宮調名稱。代之以正宮調,小宮調等調高名稱。 [調門]音樂術語。調高的俗稱。 其名稱來自於笛子上的翻調。 明清以來運用一笛通轉七調, 根據曲笛孔序所示各調工尺音位的相互關係來定調名,謂小工調,正宮調,尺字調,凡字調,六字調,上字調,乙字調。 早期京劇唱腔的調門均較高, 如唱六字調,正宮調,乙字調等。現已較前有所降低, 大多在凡字調。 各腔調由於定弦和音域,音區關係, 使用調門也不盡相同, 如西皮常用凡字調, 二黃常用小宮調。 又,男女腔音區不同, 女腔在西皮中和男腔常差四,五度, 在二黃中則較多作八度關係。 故傳統中有「男怕西皮, 女怕二黃」之說。工尺字調名與今調高名稱對應關係, 由於傳統使用的是勻孔笛, 因此除小宮調(1 = D),正宮調(1 = G),尺字調(1 = A)外,其餘三調調高往往不易準確。 [定弦]演奏術語。把空弦音調到一定的音的高度謂之定弦。 在戲曲音樂中, 主奏樂器的定弦不單是演奏的基本技術問題,而且定弦音的「唱名」和調式運用有著密切的關係。 如京劇中西皮定LA,MI(6——3)音, 二黃定SOI,RE音(5——2),反二黃定DO,SOI音(1——5)。 這三種腔調的調式風格和旋律情調, 均和定弦不可分割。 甚至有的地方劇種,如越劇其基本腔調就以某種定弦方式命名, 如尺調腔,四工調腔等。 [小工調]傳統調高稱謂。工尺七調之一。 以曲笛(筒音為A`, 合字)三孔做DO音(上字)者,稱為小工調, 合今之1 = D 。 小工調是曲笛上的基礎調,是我國傳統音樂中廣泛使用的調高之一。 [工半調]傳統調高稱謂。比小工調高半音的調, 約合今1 = #D 或1 = 降E。 [軟工調]傳統調高稱謂。軟者, 稍低也。 比小工調稍低的調俗稱軟工調, 一般可認為是今1 = #C 或降D。 [乙字調]傳統調高稱謂。工尺七調之一。 曲笛筒音作「上」字, 合今之1 = A 。為反二黃常用之調。 [正宮調]傳統調高稱謂。工尺七調之一。 曲笛筒音為「凡」字, 合今之1 = G 。 [六字調]傳統調高稱謂。工尺七調之一。 曲笛筒音為「工」字, 合今之1 = F 。 [六半調]傳統調高稱謂。比六字調高半音的調, 俗稱六半調, 約合今1 = #F 或1 = 降G。 [凡字調]傳統調高稱謂。工尺七調之一。曲笛第六孔用叉口指法發音,產生「凡」與「大凡」(比「凡」高半音)二音作「工」音。故凡字調合今有兩調:1=降E 和1=E 。現一般以笛四孔作DO(1)音,凡字調為1 = E 。 [尺字調]傳統調高稱謂。 工尺七調之一。 曲笛筒音為「四」字, 合今之1 = C 。 [上字調]傳統調高稱謂。工尺七調之一。 合今之1 =降B調。 [趴字調]傳統調高稱謂。趴即卧倒, 形容低。 京劇唱腔一般調門均較高, 現雖有所降低, 但西皮大多在凡字調(1 = E或降E)。 比凡字調稍低的調,被貶稱為趴字調。 另有趴趴調, 調門更低, 約合今1 = D或更低。 貶稱落馬調。 因調門過低, 琴弦張力鬆弛, 易從琴馬脫落,故稱。 [正調]演奏術語。相對於反調。和主奏樂器的定音有關。正調與反調定弦音高相同。 在京劇唱腔中,二黃定SOI——RE(5——2), 反二黃定DO——SOI(1——5)。 兩者定弦音高相同, 唱名不同,調高相差五度。 [反調]演奏術語。相對於正調。 京劇唱腔中反二黃,反西皮,反四平即是。 [板頭]演奏術語。唱奏的速度俗稱板頭。 速度不對或不準, 一般稱為板頭不穩。 [上板]演奏術語。由散唱(奏)轉入定板, 其定板之第一板(拍)謂上板。 如崑曲, 一般唱段均以笛引聲散唱, 謂之拍和, 隨後上板轉入定板唱腔。京劇唱腔中, 凡散板或散唱轉入定板唱腔, 均需上板。 另有一種散與整頻繁交叉的唱腔, 如滾板, 常是上板與散唱交叉, 速率變化大,極富戲劇性。 [三條腿]戲曲音樂術語。京劇唱腔結構以上,下句對稱為基礎。 唱段可以是一對上,下句, 也可以由若干對上,下句組成。 如果出現奇數句子, 俗稱三條腿。但有時出於劇情和人物的需要, 有意刪去一偶數下句, 這時常以鑼鼓打上一個「掃頭」補上,以相對保持上下句結構的平衡。 [曲牌]戲曲音樂名詞。元明對南北曲,小曲,時調只曲形式的稱呼。 俗稱牌子。 明王驥德《曲律》:「曲之調名, 今俗曰『牌名』」。自「曲牌」或「牌名」替代「調名」後, 至近代曲調遂成為旋律的同義字。 曲牌來自於詞牌。 由詞產生以來, 形成一種倚聲填詞的創作方式,對後世音樂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曲牌繼承詞牌形式, 每一曲牌均有自己的曲調和情調, 以及和這個曲調相應的曲詞,包括段,句,字數,韻的部位,字的四聲陰陽等, 這就是填詞所必須遵循的格律。 曲牌的牌名來源不一,但大量的是繼承了唐宋大麴,詞牌,諸宮調,唱賺等原有名稱。 例如有的以地方命名,如[梁州序],[伊州令];有的以曲牌節拍,節奏及音樂特點命名,如[急板令],[節節高],[雙聲子]; 有的以曲式命名,如[三段子],[四換頭];有的以少數民族曲名音譯,如[菩薩蠻],[唐兀多],[者刺古],[阿納忽]等。 但大部分牌名與後來的曲牌內容無必然的聯繫,其旋律曲調變化的脈絡也不詳。 京劇音樂中運用了很多崑曲的曲牌, 有的全盤搬用; 有的改填新詞; 再有的用其曲調而無曲詞;更有的變成一種鑼鼓點子節奏形態, 等等。 這些作為京劇音樂的一部分, 對於渲染戲劇環境, 增加舞台氣氛,用於群體人物音樂形象塑造方面, 均起到一定作用。 [過曲]戲曲音樂名詞。聯曲體中除引子和尾聲部分的中間諸曲, 統稱為過曲。 過曲是曲牌連套中的主要部分, 其曲體大致有三種: 1. 單曲體,為同一曲牌的反覆。 2. 循環曲體, 基本上以兩曲循環交替。 3. 不同曲牌的連綴, 其中個別曲牌可以反覆使用。過曲所用的曲牌可多可少, 根據套曲的需要而定。 [尾聲]戲曲音樂名詞。連曲體的結尾部分。 散板收尾,也有用曲牌的,如[賺煞],[煞尾]。 京劇全劇結束所用尾聲,系套用崑曲的。 尾聲可分段演奏,羽調式。京劇中另有一種大尾聲。 在E尾聲基礎上, 後半段旋律趨高, 以徽調式收束。 顯然這是適合板腔音樂及調式的需求。 [套曲]戲曲音樂名詞。樂曲結構名。 若干樂曲成套的組合。 中西音樂均有套曲形式, 但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 在我國傳統音樂中, 套曲是大型曲式的主要形式。連曲體的套曲被稱為套數。 即由同一宮調或同一笛式的若干曲牌相連成套, 有起有訖。 借用其它宮調的稱為借宮或犯調。 南北曲分別組套,但也另有南北合套形式。 散曲的套數又稱散套。 板腔體的套數則被稱為成套唱腔, 一般均為同一腔系的各種板式聯綴組成。傳統套曲的顯著特點, 是遵循節拍,速度上的散——慢——中——快——散, 構成漸層發展的結構模式。 [前腔]戲曲音樂名詞。同曲變體連用。 在南曲中, 一個曲牌被反覆多次運用, 一般從第二曲起稱為前腔。 即與前面一曲的腔調相同之意。 [幺篇]戲曲音樂名詞。同曲變體連用。 在北曲中, 一個曲牌被反覆運用, 一般從第二曲起稱為幺篇。 幺者,通數字「一」,幺篇還有第一篇(曲)或這一篇(曲)之意。 [合頭]戲曲音樂名詞。在傳統套數中, 若干曲的聯綴, 其開始或末尾一,二句採用相同或相似曲調, 從結構上講, 開始相同者稱為合頭, 結尾相同這稱為合尾。但實際運用中兩者有混稱的現象。 多用合頭一詞, 意為又重新組合, 演奏相同的曲調部分。 例如南曲曲牌中,把尾部加進齊唱的部分稱為合頭。 京劇曲牌音樂中也常用合頭。 如演唱[粉蝶兒]接唱[合頭], 此合頭是有唱詞的。又如演奏[江兒水]接[合頭]等。 有的合頭還有曲牌名,如[大開門 合頭]又名[水龍吟]; [哪吒令 合頭]又名[慶南枝];[一枝花合頭]又名[續冬來]。 實際上有的曲牌運用的次數較多, 經常出現, 可以任意接在其它曲牌後面演唱或演奏,這就被稱為合頭了。 [干牌子]演奏術語。將原有歌唱曲牌, 改唱為念, 用鑼鼓伴奏, 或者將念白也去掉, 僅保留鑼鼓伴奏, 成為一種鑼鼓點子, 稱為干牌子。京劇鑼鼓點子中的[撲燈蛾],[水底魚]等均是。 [吹打曲牌]演奏術語。在京劇音樂中, 廣義地指嗩吶與打擊樂合奏的曲牌。 狹義地僅指[傍妝台]曲牌, 又名[工尺上], 以曲牌開始三個唱名音得名。該曲牌節奏活躍, 氣勢不凡, 故在升帳,坐堂,慶功,宴賓,送客等場面被廣泛使用。 [大字曲牌]演奏術語。指帶唱詞的曲牌。過去工尺譜中唱詞比工尺要大,且以唱詞居中,工尺字寫於側,故名。京劇音樂中,把帶唱詞,以齊唱形式,並由嗩吶加鑼鼓的曲牌稱為大牌子。有嗩吶吹奏曲調加鑼鼓的稱為混牌子。 如再去掉鑼鼓, 僅由嗩吶吹奏曲調稱為清牌子。 相反, 不用管弦,僅由鑼鼓演奏的為干牌子。 [墊頭]演奏術語。通常指唱腔中分割唱句片語或字的伴奏部分, 墊補唱字間空隙者被稱為墊頭或小墊頭。 根據不同的板式, 其結構可大可小,但一般不超過被稱為過門的結構。 如西皮原板第一片語後的胡琴伴奏(佔一拍), 通常稱為墊頭。第而2片語後的胡琴伴奏(佔二拍)則被稱為小過門。 因此, 墊頭者通常佔有半拍或一拍的時值。 但有時和小過門並無嚴格的區分。作襯句時常稱墊頭而不稱過門。 以前也有把墊頭稱為墊子字的, 即墊入相應的工尺譜字(音)。 [移指換把]1. 演奏術語。 弦樂器演奏中, 以食指的移動按音, 作為某一把位向另一把位轉換的標誌, 稱為移指換把, 按自然音階或半音排列移動把位,對竄同把位而言, 即為移指換把。 因此, 在自然音階上, 傳統把位以按DO,RE, SOI(1 2 5)音為多,移指把位以按MI,LA,SI,FA(3 6 7 4)音為多。2. 在演奏長音中, 同一音位用不同手指交替移指按音, 所形成的換把,亦稱為移指換把。 [去工添凡]演奏術語。傳統民間旋宮轉調手法之一。 即將曲調中所有的「工」字改換成「凡」字, 由於「凡」比「工」高半個音, 遂使整個曲調轉入下五度新調,切伴隨出現一些新的旋律變化。 例如京劇的胡琴曲牌,如[八板],[傍妝台]等,常用次手法而使同一曲牌產生不同的調性色彩和旋律風格。 [鑼經]演奏術語。鑼鼓經的簡稱。 戲曲打擊樂器鑼鼓譜式。 用相應的方言狀聲字來模擬鑼鼓的各種音響和節奏, 通過口頭的誦念形成一種譜式謂鑼鼓經或鑼鼓譜。由於我國打擊樂器種類繁多, 音色極為豐富, 故運用鑼鼓經能突出所用各打擊樂器的音色特徵。 尤其在眾多的戲曲劇種中,與地方語言及腔調運用緊密結合, 具有簡潔明了方便的特點。 自京劇形成之後, 各戲曲劇種中的鑼鼓經狀聲字(音色)可有不同,但其內部結構(即鑼鼓基本配器與點子打法)大致趨於統一。 [鼓套子]演奏術語。根據唱腔旋律的需要, 伴奏加以一種特定的補充與襯托。 通常是加花變奏,伴奏曲調縈繞唱腔曲調, 使整個旋律更為豐富而連貫, 俗稱為套子, 或所謂套著走。 如胡琴套子,鼓套子等。鼓套子雖無旋律的音高變化,但它以板與鼓點子的音響變化,作各種形態的節奏交叉組合, 能增加曲調旋律的動力, 具有獨特的表現作用。在唱腔音樂中, 鼓套子常用於過門。 在曲牌及器樂演奏中, 鼓套子被大量運用。 [鬧場]演奏術語。戲曲開演之前的落谷段及吹樂演奏。 早期戲曲在露天曠場演出, 許以熱鬧火紅的聲響來招徠和吸引觀眾,常用眾多的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開場演奏。 戲曲進入劇場後, 還多少保留了著一形式。 京劇開場鑼鼓段稱為開場鑼鼓, 又稱打通,鬧台,鬧場。常分三通, 每通之間可留有間隙。 頭通, 小堂鼓領奏, 打擊樂配合, 點子較簡單。 二通又稱響通, 以鼓板領奏, 全堂打擊樂配合,常用[急急風],[走馬鑼鼓],[沖頭],[抽頭],[九槌半],[馬腿兒],[大水底魚],[收頭]等鑼鼓點。 三通有稱吹通,吹台。嗩吶領奏, 曲牌有[一枝花],[將軍令],[哪吒令],[柳搖金]等。 現戲曲中大都用開幕曲,但一般在開幕曲前也有用小段簡潔的開場鑼鼓段作為開導的。 [六場通透]演奏術語。指舊時場面的六件樂器, 件件精通。 後泛指一專多能, 回多種樂器演奏。 另請參見行話 * 六場通透。 [武場]演奏術語。京劇樂隊中打擊樂器之總稱。傳統武場樂器大致有鼓板(單皮鼓與檀板),大鑼,鐃鈸,小鑼以及大小堂鼓,水鈸,大鐃,小鑔鍋,齊鈸,梆子,星子(碰鐘),小湯鑼,大篩鑼等。現有的還增加了吊鈸,大鈸,定音鼓等。 [文場]演奏術語。京劇樂隊中除打擊樂器之外, 管弦樂器之總稱。 傳統文場樂器大致有京胡,京二胡,月琴,南弦(小三弦),笛子,笙,海笛(小嗩吶)等。也有把雲鑼包括在內。 隨著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的創作, 有的還增加了其它傳統民族樂器如二胡,琵琶,阮等,甚至配置西洋樂器。 [六場]1. 演奏術語。場即場面。 六場就是指早期京劇樂隊中的六中樂器:鼓板,大鑼,小鑼,京胡,月琴,南弦。 不計指定分工所兼的嗩吶,笛子,小堂鼓等樂器。後又增加鐃鈸,京二胡, 形成京劇樂隊的基本陣容。 2. 泛指京劇傳統樂隊中的所有樂器。 [場面]演奏術語。泛指戲曲樂隊。 由於早期戲曲舞台裝置較為簡陋, 樂隊位於舞台地方靠後之處, 支撐著整個舞台場面而得名。 後來樂隊位置移於舞台下場門側,但仍保留「場面」這一稱呼。 現已改稱樂隊。 [九龍口]戲曲術語。演員出上場門數步, 稍停亮相之地謂九龍口。 即具有光彩照人的重要之地。 舊時樂隊在舞台地方, 鼓師座位也在此地, 以顯示其地位的重要。從現今看來, 九龍口仍處於舞台的黃金分割點上, 符合舞台美學的規律。 [司鼓]演奏術語。司者,操作也。 演奏操作鼓板者謂之司鼓。 本作動詞解, 後亦作名詞解, 和鼓師並稱。 [鼓師]稱謂。稱樂隊演奏員為樂師, 鼓板演奏員即謂鼓師。 由於鼓板在戲曲中的地位甚為重要, 不僅要指揮下手打擊樂器及整個樂隊,還操縱著整個舞台表演之節奏。 故把鼓板演奏員稱為鼓師也是一種尊稱。 [打下手]稱謂。指鼓師以外的, 大鑼,鐃鈸,小鑼演奏者。 由於各打擊樂器均由鼓板指揮領奏, 故稱司鼓者為上手,其它打擊樂器演奏者為下手。 [操琴]演奏術語。舊時稱演奏為操作。操,演奏; 琴, 胡琴(京胡), 操琴者即為演奏京胡者。亦即琴師。 [琴師]稱謂。 胡琴(京胡)演奏員被稱為琴師。有時也把其它文場演奏員稱為琴師的。 戲曲場面中琴師和鼓師最為重要, 故琴師也是對胡琴演奏員的一種尊稱。 [對弦]演奏術語。根據固定音高樂器的某個音定弦。 傳統京劇總通常根據笛對弦。 現也用定音器對弦。 在有笙的民族樂隊中, 或有雙簧管的中西樂隊中,一般根據笙或雙簧管對弦。 [走弦]演奏術語。定弦後, 弦脫離既定的音高謂走弦, 亦稱跑弦。 通常走弦是由於弦的伸縮過大(如新裝弦)或軫子與軫眼不切合而造成。 [拉奏]戲曲音樂術語。拉弦樂器演奏謂拉奏。 通常寫於音符之上, 用以註明該音起的樂句或段落, 用拉弦樂器來演奏。 有時用橫虛線註明其範圍。低音拉弦樂器除統一運用拉奏名稱外, 其本身的拉奏與撥弦之別另標, 拉奏為ARCO, 撥弦為PIZZ。 [彈奏]戲曲音樂術語。彈撥樂器演奏謂彈奏。 通常寫於音符之上, 用以註明從該音起的樂句或段落,用彈撥樂器來演奏。有時用橫虛線註明其範圍。 [吹奏]戲曲音樂術語。吹管樂器演奏謂吹奏。 通常寫於音符之上, 用以註明從該音起的樂句或段落, 用吹奏樂器來演奏。有時用橫虛線註明其範圍。 [擊奏]戲曲音樂術語。打擊樂器(不包括擊弦樂器)演奏謂擊奏。 擊奏一詞在樂譜中運用較少, 通常鑼鼓經等打擊樂譜已能反應擊奏的實際。 [拉入]戲曲音樂術語。拉弦樂器開始進入演奏。 通常寫於音符之上, 用以註明該音起的樂句或段落, 加進拉弦樂器演奏。 [彈入]戲曲音樂術語。彈撥樂器開始進入演奏。 通常寫於音符之上, 用以註明該音起的樂句或段落, 加進彈撥 樂器演奏。 [吹入]戲曲音樂術語。吹管樂器開始進入演奏。 通常寫於音符之上, 用以註明該音起的樂句或段落,加進吹管樂器演奏。 [打擊樂]音樂名詞。樂器分類名稱之一。 凡用打、擊方式發聲的樂器(打弦樂器除外)統稱為打擊樂(器)。戲曲中稱為武場。京劇打擊樂以鼓板(檀板與單皮鼓),大鑼,鐃鈸,小鑼四大件樂器為主。 通常在音響上有三種配置: 1. 大鑼為主, 鐃鈸,小鑼為輔。 2. 不用大鑼, 以鐃鈸為主, 小鑼為輔。 3. 大鑼,鐃鈸均不用, 小鑼單打。 在打法上可歸納為四種基本點子: 1. 以「倉七」沖頭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 包括沖頭,導板頭,帽兒頭,五擊頭,四擊頭,住頭,歸位,串子,長尖,緊錘,九錘半,搜場等。 2. 以「倉七台七」長錘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 包括快,慢長錘,一錘鑼,搖板長錘(鳳點頭)等。 3. 以「倉台七台」閃錘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包括閃錘,滾頭子,紐絲等。 4. 以「倉 台台七台」抽頭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 包括抽頭,馬腿兒,鳳點頭,收頭,奪頭等。其他鑼鼓點均是上述多種節奏型的組合。 武場四大件中, 大鑼具有固定音高點的下滑音響特點, 小鑼具有固定音高點的上滑音響特點,鐃鈸具有不同音高的平行音響特點。 其組合成的綜合音響, 能密切配合念白的四聲調值語調與節奏感, 從而加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同時,在與唱腔及文場樂器的配合上, 均具有獨特的色彩與功能。 除武場四大件外, 京劇中還運用了其他眾多的打擊樂器,如水鈸,大鈸,齊鈸,小鑔鍋,木魚,梆子(或稱廣東板),碰鐘(即星子),小湯鑼,雲鑼,大篩鑼(大型的低音鑼),大,小堂鼓等。現還吸收了定音鼓,吊鈸,軍鈸等打擊樂器。 打擊樂在京劇音樂以至整個戲劇舞台方面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在渲染舞台氣氛,調節表演身段,配合語言韻律,掌握唱腔與伴奏音樂的節奏和速度以及豐富樂隊的音響方面起著積極和良好的作用,而且在以節奏音響帶動全局,貫穿全劇,統一整個舞台的節奏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情景音樂]戲劇音樂名詞。在戲曲中除了唱腔與伴奏以外的音樂部分統稱為情景音樂。但通常多指用於抒發人物之情和渲染劇情之景的配樂。 在傳統京劇中, 情景音樂大都由曲牌,行弦或打擊樂組成。現已發展到專門為規定情景創作音樂片段甚至樂曲, 音樂內容的確定性與表現力大為提高。 如現代戲京劇《智取威虎山》第五場的前奏曲,第九場滑雪舞蹈的配樂均是。 [坐唱]戲曲,曲藝術語。坐唱本是戲曲或曲藝劇種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演唱形式, 即所謂「坐唱而不表演」。 現曲藝中還保留這種演唱形式。在戲曲中已成為演員和樂隊合作練習唱腔的排練形式之一。 一齣戲的排練,通常需分別進行演員啞排(分場及統排),樂隊練樂以及演員,樂隊坐唱後, 才能進入響排(分場及統響),演員,樂隊,舞美三合成統響等,直至綵排, 最後才能正式演出。 坐唱可以在演員和樂隊認為需要加強配合練習, 或複習時隨時進行。 至於坐唱形式的演出,先一般稱為清唱。 [胡琴套子]演奏術語。京胡的唱腔伴奏方法之一。 即運用旋律的加花加雙,高低音的變換, 各種弓法的交替等形成伴奏套子以哦豐富唱腔。這是一種富有特點的,頗有成效的伴奏方法。 鼓與月琴等樂器上也可運用, 參見[鼓套子]。 [前奏曲]演奏術語。或稱開幕曲。 戲劇音樂形式之一。 全劇開場前演奏的樂曲。 舊時京劇未有用前奏曲的, 僅用鑼鼓鬧台或間有曲牌演奏。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中, 多為全劇專門作有前奏曲, 以概括全劇的音樂形象。 也有以短小的引子類的序奏代之。在前奏曲或開幕曲有冠於場次名, 一般即指幕間曲,間奏曲。 [幕間曲]演奏術語。或稱間奏曲,幕前曲。 戲劇音樂形式之一。 戲劇中場與場之間演奏的樂曲。 舊時京劇未有用幕間曲的, 僅用鑼鼓或曲牌作全劇換場之過渡。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中, 大多專門作有幕間曲。 不僅為了換場布景搬遷時間所需, 更重要的於全劇音樂上能連貫過渡, 概括每一場的音樂形象。通常幕間曲分為兩部分, 前一部分為前場音樂尾聲,後一部分為後場音樂前奏。 有時幕間曲僅指後場的前奏曲。 幕間曲一般比開幕曲短小,但並不依此為約。 例如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第五場《打虎上山》的幕間曲, 氣勢恢弘,音樂形象鮮明, 結構亦較龐大。募集幕間曲冠於首場名, 即為開幕曲。 來源: http://www.xijucn.com/html/jingju/20110925/29239.h tml --------轉載
推薦閱讀: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