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相關知識——精簡複習要點總結
城市規劃相關知識
第一篇:建築學
1、功能分析與組織的核心:空間組合、功能分區及人流集散。
2、公共建築組成: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聯繫部分和次要使用部分。公共建築的人流組織一般有平面方式和立體方式;公共建築的交通聯繫部分,一般可分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杻紐交通。
3、公共建築群體組合:分散布局組合、中心式布局的群體組合。
4、可能將戶分為居住、輔助、交通、其它
5、低層,1-3,多層4-6,中高層7-9,高10-30層。
6、單棟住宅,160米,4*4,大於80米設人行出口,機動車出口150米,
7、低層,佔地大,基礎市政設施投入大,高層,可節省市政建設投資。
8、12層以上設2部電梯;防火雲梯高度30-50米;塔式建築每層不超過500平方米。
9、寒冷地區,短內廊,住宅朝向選擇應爭取南向,充分利用東、西向,儘可能避免北向。
熱帶,夏季風,減少東西向陽光對建築的直射。
炎熱地區住宅建築朝向依次是:南向、南偏東30°或南偏西15°以內、東向、北向、西向
10、全廠性生產流程分為:沿軸,垂直軸、環狀生產線。
11、工業,交通道7米,,交叉口視距大於等於20米。…………
12、建築用地適用地適用坡度:工業0.5%--2%,居住0.3%-10%,機場0.5%-1%,
同時,根據豎向規範,工業倉儲最大10%,居住最大25%,公建20%,
13、一層60-100kpa,二層100-120kpa,三層120kpa,小於100kpa,變形問題注意。
14、從防震觀點看,建設用地分為:有利、不利和危險地段。
15、建筑後退;允許突出紅線的情況如下:
有人行道:2m.0.4, 2.5,1,3; 3.5,1 5,1,3;
無人行道:2.5,0.4,, 5,1
16、場地入口:主幹道交叉口,70米;過人行道非交叉口邊5米;公交站邊線10米,學校入口20米。
17、大量人流的公建工程,一面臨路,1/6邊長,2個不同的方向疏散
18、影響建築布局的主要因素:日照、通風、景觀。
19、設計場地:平坡、台階、混合式;當小於3%時平坡,大於8%台階,但500米,,,,
20、設計標高高出洪水位0.5米,
21、室內外高差,一般0.15(有進車道),無進車道時,0.45-0.6(0.3-0.9)
22、道路中心標高低地塊0.25-0.30米,
23、方便排水,場地0.3%,最大8%。當建築物無進車道時,地面排水坡度最好在1%-3%之間,允許在0.5%-6%之間變動。
24、設計程序,編製各階段設計文件、配合施工和參加驗收,工程總結。
25、磚混結構;橫向,縱向,內框架體系。
26、框架由樓板、梁、柱、基礎4種承重構件組成。
27、單層剛架76米,拱式40-60米,簡支18米,屋架預應力60米,使用最多的是24-36米。
28、空間體系:網架,薄殼,和折板(27米)及懸索
29、高層結構,24米以上,一般24-50,較高50-100,超高100-200,200以上特殊高層。
電梯在超過8層的公建中,一般不少於2部,不多於8部。
30、東西牆是南向牆的2倍以上,屋面是南向牆的3.5倍左右的輻射熱總量。
地下室高出最高水位0.5-1米以上時外培部分需做防潮處理;地下水位高於地下室…
一般建築的功能構造有:防水、保溫、隔熱構造。
31、8度和9度防震情況:1)高差6米,2)有錯層,3)各部剛度不同,
32、中國古代木結構:枱梁式、穿斗式、井乾式。
33、類似於現代建築模數制,宋「材」,清「鬥口」。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是宋朝的〈〈營造法式〉〉。
北京四合院中軸對稱、內外有別、尊卑有序、自有天地,強烈地反應了封建宗法制度
34、廡殿、歇山、攢尖、懸山、硬山。古代建築等級差異主要表現在屋頂、開間和色彩。
35、「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36、最早宮殿,河南偃師二里頭,商代宮殿遺址。
37、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大唐代木結構。
遼代河北薊縣獨樂寺,,最古老的樓閣式建築
宋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
元山西芮城永樂宮
38、山西應縣佛宮寺釋伽塔,,,世界現存最高的木塔,
河南登封崇岳寺塔, 現存最古老磚塔。
39、園林「漢以前皇家,南北朝山水,唐全面發展,兩宋推廣,
40、雅典衛城中心——雅典娜.帕提農的銅像
帕提農神廟,,————多立克柱,,伊瑞克先神廟——愛奧尼克柱
41、古羅馬《建築十書》券柱式,羅馬建築的成就——圖拉真廣場,萬神廟——現代之前最大跨度的建築。
古典建築是指羅馬共和盛期與羅馬帝國盛期的建築和希臘盛期的建築的同稱。
42、中世紀建築,宗教特點,穹頂與帆拱,聖索非亞大教堂,
羅馬建築——扶壁、肋骨拱與束柱——比薩教堂。
哥特式建築——尖券、尖形助骨拱頂、鐘樓、飛扶壁,束柱,花窗欞,巴黎聖母院
43、文藝復興,,世俗建築。
巴洛克建築————講求感性,追求曲折多變動感,和視覺效果。
文藝復興時————佛羅倫薩教堂之穹頂。威尼斯聖馬可廣場,聖彼得大教堂。
巴洛克實例————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是巴洛克式廣場的代表,,
44、水晶宮,第一座,,,通用車間,真正的第一座現代建築。
45、新建築運動與四位大師。
格羅皮烏斯——包豪斯校舍,功能、靈活不規則手法,造價低,建築本身藝術。
柯布希埃——薩伏伊別墅,機器美學,朗香教堂,馬賽大樓,
密斯.凡.法.羅——鋼與玻璃的運用。
賴特——有機建築,,流水別墅。古根漢姆博物館。
46、後現代主義,反對現代主義機器美學,肯定建築的複雜與矛盾性,
47、建築造型:相似、變形、對比、均衡是基本常用手法。
48、建築不超過3種顏色。深度和層次是空間的本質。
49、外部空間的類型,以人的視覺感受為依據,外部空間可以劃分為開敞空間、圍合空間和封閉空間,此時形成的人的視線與界面分別構成18°、45°、45°以上的視角
第二篇:城市道路工程
1、行人:凈高2.2,凈寬0.75-1.0,
自行車: 2.2,凈寬1.0
機動車凈寬:小汽車2.0米,公共汽車2.6米,大貨車為3米。
鐵路寬限4.88,電力高限6.5,,5.5
2、航運,一級航道3000噸,凈高12.5米,四級300噸,7-8米,六級50—100噸。
3、行車視距,計算車速80,115, 100,160米,120,210米,50,60米,60,75米。
4、路拱一般有拋物線形、直線形和折線形三種,常用的是拋物線形,採用各種變方拋物線的形式。
5、車行道寬度3.5米,混和3.75米,支路最小3米。
6、一條車道1800輛/小時(理論)平均500_1000(小汽車),一條自行車800_1000輛。。
7、車道拆減(0.8-0.89,0.65-0.78,0.5-0.65)
8、雙車道7.8米,四車道14_15米。
9、一塊板次幹道,單向車行道最小寬1輛公交,一輛大車,再過自行車即可。
設計橫斷面,通常選用「單向高峰小時交通量」規劃機動車交通量。
10、1條自行車1.5,二條2.5,三條3.5米。自行車雙向3.5米,加上其它,非機動道4.5米。
二輛自行車與一輛公共汽車或無軌電車停車站應寬5.5m。
自行車交叉口自行車交通組織方法:1.設置自行車右轉彎專用道;2.設置左轉彎候車區;3.停車線提前法;4.兩次綠燈法;5.設置自行車橫道。
11、人行道寬,0.75,1800人/小時,地道等0.9米,1400人/小時。
12、綠化帶最大寬度一般4.5_6米。
13、平曲線最小於250米時,應加寬,超高緩和段15_20米,,,10米。
14、交叉口轉角半徑,15-25(主幹道25—30公里),8-10(次幹道20---25公里),5-8(支路15—20公里),3-5(單位出入口5—15公里),
15、人行橫道,4-6m;30米,安全島1米,停止線1-2米.
16、交叉口拓寬,左轉3-4輛,,增左轉車道,增設車道可窄0.25-0.5米。
交通量較小的交叉口,異形交叉口一般採用渠化交通和交通指揮的交通組織形式。
17、環島車速0.5倍;交織角20-30度,寬度不小於18米,橫坡不宜大於2%.
18、地下人行過道寬4-6米,凈高2.3-2.6米。
19、互通最小凈距,80(1000);60(900);50(800);40(700),一般有快速路網的城市,1—1.5公里左右。
20、變速車道,駛出端1/15—1/20,駛入端1/30的斜率。
21、平原城市,道路最大縱坡5%以內。人行坡道一般為10%-12%。道路最小縱坡度應大於或等於0.5%,困難時可大於或等於0.3%,遇特殊困難縱坡度小於0.3%時,應設置鋸齒形偏溝或採取其他排水措施。
22、一般當坡度小於0.5%時,或外距小於5cm時,不設豎曲線;半徑為10-20倍平曲。城市道路設計中,如果需要平曲線與豎曲線重合設置時,一般希望平曲線與豎曲線分開設置,實在不行將豎曲線在平曲線內設置。
23、小汽車、凈高2.2,橫凈1.6,縱向2.0米,車尾1.0,構築物0.5和0.6。
橫向安全距離:一般可取為1.0~1.4m。
24、城市公共停車場分為路邊停車帶和路外停車場(庫)。
25、次幹路設,應為港彎式或設分隔帶與車行道分離,支路也宜為港灣式。
26、露天停車25-30平方,路邊16-20平方,室內30-35平方。
27、自行車停車設施,和1.93,寬0.60,總高2.25米(騎車頭頂凈高)
28、視三角,最靠右的一條直行車道與相交道路最靠中間的直行車道……,1.2米高
29、設置立交橋的條件:快速道路大於80公里速度與其它道路相交;主幹道交叉口高峰小時交通量超過6000輛當量小汽車時,……
30、設置人行天橋的條件:1)橫過交叉口的一個路口的步行人流量大於5000人次/小時,且同時時入該路口的當量小汽車交通量大於1200輛/小時;
2)行人橫過城市快速路,3)通行環行交叉口的步行18000人次/小時,且同時車輛2000
4)鐵路相交,,阻滯人口1000人次,或道口關閉15分鐘。
31、綠化寬度宜為道路紅線寬度的15%~30%,行道樹分枝高度應為3.5m以上,分隔帶上高度不宜大於1.2m。
32、道路綠化布置的原則是保證交通安全。
33、規劃交通流量超過2700輛/小時,不宜設置環行交叉口。環行交叉口任一交織段上,規劃的交通量超過1500輛/h當量小汽車時,應改建交叉口。
第三篇:市政公用工程
一、給水工程
1、總規:選址選工藝。估干管。分區,,修正補充,,詳規:水量、水質、水壓、布水管網,輸配管徑,校核水壓。
2、城市用水分四類。生活、生產、市政和消防
3、用水量預測方法,五類:遞增法,分類加法,人均,單位用地,發展增量法
4、水體五類標準,1,2類特殊控制區,禁止排放,;3類重點控制區,執行一線排放;4,5類一般控制區,三級排放標準。城市水源的保護包括水質和水壓的保護。
5、地表取水點周圍100米,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單獨泵站、池周邊10米;地下水源、水井周邊30米。取水口位置距碼頭邊緣至少100米。
6、取水構築物:水深2.5-3米,100年防洪標準,枯水量保證90-97%,枯水位保90-99%;
7、干管200,配水100,消防不小於150,入戶20;樹狀和環狀網。
8、平行干管500-800米,連通管800-1000米。
9、最高日最高時流量,是設計管網的主要依據。
10、嚴禁非飲用水網,自備水網接入市政水網,
11、給水管道相互交叉時,其凈距不應小於0.15米,與污水管相平行時,間距取1.5米。
12、城市給水設施布置形式:統一給水系統、分質給水系統、分區給水系統和循環給水系統
二、排水工程
1、總規:排水制度,排放標準,提出污水綜合措施,分規:控制管徑,排水干管,主要工程設施位置;詳規,統計計算污水量,複核管徑,主要標高,處理工藝初步方案。
2、城市排水按照來源和性質分為: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降水。
3、污水量按70-90%生活用水,通常排放係數城市水污取0.7-0.8,城市綜合污水0.8-0.9。
4、污水處理分三級。一級物理,二級生物處理溶解可降解有機物,三級活性炭、離子交換等處理不可降解有機物和深解性無機物。
5、污水廠,最小風頻上風向,與生活區最小300米。
6、道路寬超40米,可兩邊設一條;最大埋深7-8米,超點0.6-0.7米。理想覆土厚1-2米,最厚6米。《綜合管線規範》道路紅線超30米,宜兩側布置給水配水管和燃也配氣管;超50米,應在道路兩側布置排水管線。污水干管不宜設在交通繁忙的快車道下和狹窄的街道下,也不宜設在無道路的空地上,而通常設在污不量較大或地下管線較少一側的人行道,綠化帶或慢車道上.超60米,兩側消防……
7、重現期,一般1-3年,重要3-5年。
8、徑流係數:0.6-0.85中心區;0.45-0.6(一般);0.2-0.45公園、效區等。與暴雨雨型、地面滲水性、窪地截流量有關,與用地性質無關。
9、雨水宜在人行或草地下,不宜在快車道下,也不宜在交通量大的幹道上。
10、雨水口間距25-60米。污水管最大埋深不超過7-8米。
11、排水泵站宜單獨設置,泵站周圍應儘可能設置寬度不小於10m的綠化隔離帶
三、供電工程
1、總規:高壓送電網和高壓走廊,分規是高壓配電網規劃布局,詳規中:計算用電負荷,規劃10kv電網,選擇布局變配電站,規劃設計低壓配電網。
2、供電分區,照顧到電網結構形式,一般不超過20平方公里。
3、規劃單位建築面積負荷:居住20-60W/平方,公建30-120;工業20-80
規劃單項建設用地: 居住100-400kw, 300-1200kw; 200-800kw
1)電水平法中涉及的各功能分區用電水平分別為:
農業區用電水平:d=3.5~28萬kwh/km2;
中小工業區d=2000~4000萬kwh/k㎡;
大工業區d=3500~5600萬kwh/k㎡;
居民區d=4.3~8.5萬kwh/k㎡。
2)經濟指標相關分析法、電力彈性係數法是比較先進的預測方法,其誤差是一次性的,是應推廣採用的。;
4、電源有城市發電廠和區域變電所兩種。
5、燃煤電廠貯灰場容量10年。電廠址,防洪堤應超過一百年遇洪水位0.5-1.0米.
6、核電廠1公里為隔離區。
7、110-500kv變電所標高應在百年一遇洪水位以上。35為50年一遇。
8、火電廠一般用地在15-70公頃之間。
9、變電所供電半徑:35----10;5—10公里。
110—35,10;15---30公里
220—110,10;50---100公里。
10、配電所一般為戶內型,單台變壓器不宜超過630kv.A,2台。
11、城市一次送電220kv,二次送電110kv,高壓配電10kv,低壓配電380/220kv.
12、高壓配電網——放射式、環式、或多回線
低壓配電網——放射式、環式、格網式
一次送電網——環式,單環或雙環,
二次送電網——電網結構應與當地城建部門協商,並納入總規並以落實。
13、電力電纜:直埋敷設;溝槽敷設,排管敷設,隧道敷設,架空及橋樑構架安裝,水下敷設。
14、地下電纜兩側各0.75米,海底電纜兩側各1公里,港區兩側100米,江河,各100米;中小河流50米。
15、高壓走廊:500---(65-75);330—(35-45);220—(30-40);110,66—(15-25).35—(12-20)
四、燃氣工程
1、規劃內容。分區確定輸配干網,保護要求等。詳細規劃確定管徑、計算用氣量、估算。
2、燃氣分為:天燃氣、人工煤氣、液化石油氣、生物氣四類。
3、預測方法:比例估演算法,不均勻係數法。用氣不均勻,包括月不均勻,日不均勻,小時不均勻性。
4、液化石油氣供站位於城市邊緣,也服務站10公里,全小上。5、燃氣的日用氣量和小時用氣量是確定氣源、輸配設施和管徑確定的主要依據。也是燃氣預測與計算的主要任務。
6、液化石油氣各城市儲存天數多在35-60天,廠供時靈活掌握,基地供時,計算月平均日用量的2-3倍。廠供根據供氣規模、運輸方式和運距等因素確定。
7、燃氣儲配站三個功能:調峰、加壓、混和。燃氣調壓站:穩壓、調壓。
8、調壓站分為:區域調壓站,用戶調壓站,和專用調壓站。0.5公里服務半徑。
9、瓶裝供應站供氣規模以5000~7000戶為宜,不超過10000戶。實瓶存量一般按計算月平均日銷售量的1.5倍計;空瓶按1倍計;總貯量不超過10m3。供應半徑一般不宜超過0.5~1.0km;與民用建築保持10m以上距離,與重要公共建築保持20m以上距離。
10、低壓一級燃率低,投資高,只適合面積2—3平方公里的城市和地區,中壓一級管網,投資省(適合新區),二級管網管道長,投資增加,但安全,中壓B二級管網適合街道狹小,房屋密集的地區,三級、四級適事大中城市,三級供氣可靠,但系統複雜,投次較大。
11、低壓燃氣干管網路邊長300米為宜,中壓環線2-3公里為宜。
12、高壓、中壓A壓力較高,,——————城市邊緣。中壓管網是城區的輸氣幹線,網路較密,一般在市內的非繁華的幹道上。
13、煤氣制氣廠屬於一級負荷,應由兩個獨立電源供電,採用雙回線路。大型煤氣廠宜採用雙回的專用線路,避開高壓輸電線路的安全空隙間隔地帶,考慮預留髮展用地
五、供熱工程
1、規劃內容:分區規劃計算干管管徑;詳細規劃計算範圍內的熱負荷,布局管網,管徑。
2、熱負荷分根據用途為:室溫調節,生活熱水,生產用熱。根據性質,分民用和工業用。
3、「先小後大,先集中後分散」的原則。
4、居住區和公建,一般採暖綜合指標建議值取60—67W/平方米。
生活熱水負荷計算,主要涉及水溫和熱水用水標準兩個重要參數,一般情況下,生活熱水的使用溫度為40-60度,計算水溫為65度.
空調冷負荷一般採用指標概演算法進行估算,一般為70-90W/平方米.
5、熱電廠蒸氣輸遠距離3-4公里,排灰渣場地10—15年。燃煤電廠貯灰場容量10年
6、熱網可分為蒸氣管網、熱水管網和混和管網;也分為枝狀網和環狀網;也分為開式和閉式。從熱源到熱力點,為一級管網,一般採用閉式、雙管或多管制;從熱力點至用戶間稱二級管網,要根據用戶的要求確定。
7、熱力管道和電纜之間最小凈距為0.5米。
8、架空和地下敷設,地下敷分為:通行地溝、半通行地溝、不通行地溝和無溝敷設。其中無溝敷設是最經濟的一種敷設方式。
9、1座供熱面積10萬平米的熱力站,其建設面積在300平方,若同時供熱水,增50平方為。
10、冷暖站供熱面積宜在10萬平方米以內。
11、熱電廠、集中鍋爐房等熱源設施,全年運行的鍋爐房宜位於居住區和主要環境保護區的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季節性運行的鍋爐房宜位於該季節盛行風向的下風側,同時靠近熱負荷比較集中的地區
六、通訊工程
1、人口密度大於2.5萬人/平方公里,服務半徑0.5公里。郵政網點
2、郵政杻紐和局所的選址原則。
郵政杻紐的選址:不宜面臨廣場,也不宜同時兩側都是城市主幹道。
3、每座電話端局的終期容量為4~6萬門,每處電話站的終期設備容量為1~2萬門。
4、電話管道0.8-1.2米之間,埋深0.7-0.9米。
5、微波通道,10倍,20度。
6、據統計分析,電話需求是國民經濟增長的1.5倍;
7、行動電話網,根據覆蓋範圍,採用大區、中區或小區制。大區30-60公里服務半徑,大區用戶容量小450Hz,幾十幾百到最多一萬戶。小區制,分為基站區,1,5-15公里服務半徑,900Hz,容量可達100萬戶。中區制15-30公里半徑,1000-10000用戶。
8、電話局的位置,應能適應整個局、所規劃中各個時期的用戶發展需要;交換區域形狀儘可能成為矩形,最好接近正方形,避免其形狀變成長形或交換區界的界線過於曲折。
9、市話電纜線路不應與電力線路合桿架設,不可避免與1~10kv電力線合桿時,電力線與電信電纜之間凈距不應小於2.5m;與1kv電力線合桿時,凈距不應小於1.5m。
七、環境衛生設施規劃
1、詳規中提規劃區的環境衛生控制要求,以及垃圾收運方式。
2、城市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築垃圾、一般工業固體物和危險固體物
3、我國目前0.6-1.2kg/人,規劃0.9-1.4kg/人。垃圾管道截面最小0.6*0.6米。
4、環衛車輛5000人一輛估算。
5、固廢原則「減量化、資源化、減少資源消耗和加速資源循環。
6、焚燒處理減少體積:85-95%,重量70-80%;熱解生活垃圾,減容量達60-80%。
7、我國要求對醫院垃圾集焚燒。
8、公廁繁華街道300-500米,一般750-1000米,新居民區300-500米,未改造舊區100-150米。每平方公里不小於3座。
9、城市按2500-3000人設一座公廁。
10、建築面積千人指標:新居住區6-10平方米;車站碼頭等15-25平方米;舊區20-30平方米。街道公廁5-10平方米/人;一座公廁面積30-50平方米。
11、廢物箱:商業街25-50米,交通幹道50-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生活垃圾收集點70米半徑,供居民直接頃倒的收集轉運站200米,佔地40平方。
12、小型垃圾轉運站,150噸/天,用地面積1000-1500平方米,附屬建築面積100平方。
大型垃圾轉運站,450噸/天,用地面積大於4500平方米,附屬建築面積大於300平
八、城市防災系統工程規劃
1、當沿街建築超150米時,或總長超過220時,應設消防車通道。沿街沒與內院通道80米,消防車道凈高凈寬4米(建築物內)。
2、消防道路寬應大於3.5米,凈高4米。盡端式道路回車場15*15米。
3、超3000座體育場,超2000座會場,佔地超過3000平方米展覽館,應設環行消防道。
4、消防間距,6,9,13米。城市消防設施中,不可少的消防栓和消防站。
5、消防站:一級6,7輛,3000平方;二級4,5輛,2500平方;三級3輛,2000平方米。
6、消防站責任區4-7平方公時,5分鐘;5萬人以下城市一處消防站。
7、消防站與學校50米,與危險品設施200米,且位於其上風或側風向。
8、消防栓間距120米;路寬大於60米時,兩側設置。距牆體0.5米。
9、防洪標準。特別重要的機場,110-200;重要機場50-100;一般機場20-50。
防洪堤的轉彎半徑通常應大一些,一般為5----8倍的設計水面寬度。
10、設防烈度6度,6,7,8,9,10等級。6度以下非重點。6度重要城市和國家重點抗震城市,以及7度以上地區城市。按照破壞程度進行分級,稱為地震烈度,按震源放出來的能量來劃分,稱為地震的震級,震級小於2.5度,人一般感覺不到。
11、抗震間距12;6+0.8h;14+h。高層住宅與周圍建築的間距是根據耐火等級和建築高度而定
防火間距,一、二級分別和一、二級和三、四級為 6,7,9米;三級分別與三、四級8,10米,四級與四級為12米。
12、抗震通道15米;場地分別,1,1.5,2.0,2.5人均避震面積。
13、人防面積:戰時人口的30-40%,人均1.5平方。2%總面積或總造價的6%.
14、防空設施避開易燃50米,有毒100米,人員掩蔽與生活工作地點不于于200米。
九、工程管線綜合
1、壓力和重力流;架空與地鋪、地埋線。大於1.5米叫深埋。
2、工程管線的避讓原則。
3、管線共溝敷設原則:熱力不應與電力、通信、和壓力管道共溝。排水管線應布置在溝底;凡是相互影響的,不能共溝。
十、城市豎向規劃
1、一般採用高程箭頭法、縱橫斷面法、設計等高線法。
2、高差1.5米擋牆要設護欄,護坡0.5-1.0;草坡坡度宜小於0.5。
3、擋牆1.5-3.0經濟高度,不應超6米,超6米應退台,條件許可情況下,擋牆1.5米退台。
第四篇:信息技術應用
一、地理信息系統及期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數字通訊和遙感。
1、GIS由數據的輸入、數據的儲存與管理、數據的查詢與分析和成果的輸出四部分組成。
2、地理信息系統將所處理的數據分為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
3、典型數據管理技術為關係模型資料庫;投影與選擇兩種查詢功能,加上連接。
4、電磁波反射,攝影和遙感。
5、數據的質量問題有五種:位置精度、屬性精度、邏輯上的一致性、完整性和人為因素。
6、柵格與柵格的疊合最簡單,矢量與矢量的疊合晨不同的「層」之間。矢量疊合有三種:點和面、線和面、面和面。
7、網路分析:沿交通、市政線分配點狀供應設施的資源等。
8、格網分析。專門針對柵格數據的。常有坡度、坡向、日照強度,以及填挖方等。
9、矢量模型,適合大比例,邊界明確的事物。
二、網路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
1、CAD和GIS結合,相互取長補短,有利於減輕用戶在購買軟體和培訓的負擔;
2、遙感與GIS結合,用於更深層次的查詢、分析與表達。
3、互聯網和CAD,GIS,遙感的結合。
互聯網與CAD,將使遠程協同設計得到發展。
互聯網與GIS,使空間信息的查詢以及簡單的分析遠程化、社會化、大眾化,促進空間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互聯網與遙感相結合,使遙感圖像的共享程度提高,應用更加廣泛。
三、CAD與圖形、圖像下理技術。
四、遙感技術應其應用
1、大氣窗口:選擇合適的電磁波長範圍,減輕大氣的干擾。
2、光譜範圍,光譜解析度;圖像覆蓋範圍和幾何解析度;時相是遙感影像的主要技術指標。
3、彩紅外,過濾掉藍光。又稱假彩色。
4、圖像解譯的主要特徵:波譜特徵、物理特徵、幾何特徵。
5、衛星遙感技術向多光譜,高解析度方向發展。超低空是指離地面500米左右。
6、輻射較正,輻射差異帶來圖像色調的差異,往往需要較正才能正常使用。
7、遙感信息在城市規劃中的運用。地形測繪、土地使用調查、建築物調查、綠化、植被調查,環境調查、景觀調查,交通調查,人口估算。
8、圖像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對比分析和統計分析。
9、天氣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大氣層對電磁波輻射的透明度,因此,感測器選擇的探測波段一般是反射、吸收散射率較少而透射率較高的波段。
10、1)彩紅外航空像片:色彩飽和度高,對植被、水體的解析度高(植被呈紅色)。
2)熱紅外掃描圖像:白天黑夜均可成像,對地面溫度的解析度可達 5℃,常用於 城市熱島分析。
3)微波雷達圖像:微波可穿透雲層,能分辨地物的含水量、植物長勢、洪水淹沒等。
4)mss圖像:美國的陸地衛星提供的圖像,掃描通道有4個,幾何解析度為79m×79m。
5)tm圖像:掃描通道有7個,幾何解析度30m×30m(紅外通道是120m×120m),
6)hrv圖像:由法國衛星提供,掃描通道有4個,全色通道幾何分辯率為10m×10m,其餘通道為20m×20m,周期為26天。
第五篇:城市經濟學
1、數學模型應用在城市領域中,較多地集中於交通問題的研究與分析。宏觀城市經濟學把城市當做一個整體,採用總量經濟分析方法;微觀城市經濟學以單個的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住宅、交通、就業、環境等問題。
2、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中常用名,也是微觀經濟分析的最有力工具;
經濟學需求定義:在特定的時間內,在每個價格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
經濟學供給的定義:在物定時間內,每一個價格下,生產者願意而且能夠提供給市場的某種商品的數量。
3、供需理論三個假設:完全競爭、經濟人(不是自由人)、完全信息
4、供給與需求曲線。需求與價格成反比。供給與價格成正比或者說,價格的升高會帶來生產量的增加。
5、價格的彈性與剛性。必需品頃向於剛性;非必需品傾向於彈性。土地在行業層次和企業層次上的土地供給是有彈性的;住房短期是缺少彈性的。
6、基礎設施,政府直接定價;如果企業自主經營,可以通過指令性限價或通過專營許可管理的辦法。
7、政府價格如果高於均衡價,無實際影響;如價格上限在均衡價格之下,會造成需求超過供給,發生物品短缺;
8、補貼比價格管制好,不會直接影響市場供給,因而不會引起短缺現象。
9、如果說價格下限定得過高,會引起供應的過剩。
10、外部性。在城市規劃管理、城市土地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均應考慮。
11、土地經濟學內容:城市土地一般理論、土地利用經濟、土地制度、土地權屬轉移及收益分配中的經濟問題。
12、土地四特性:希缺性、邊際效益遞減性、使用方式變更困難性、區位效益性。
13、「價高得者」,土地經濟學中常用地租競價曲線。商業導向市中心集聚,居住、工業等在遠離市中心的區域發展。
14、同心圓,持續壓力,向外不斷轉移,即滲透;交通因素,扇形;烏曼,多核心。
15、土地產權中,所有權和使用權最重要。
16、土地供給、中長期是仍呈彈性。在行業和企業層次是有彈性的。政府要控制一級市場,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供給土地。總的來說,是不完全彈性的。
17、基礎設施與一般商品相比具有特殊性:1)服務公共性與社會性:2)效益的內部性與外部性;3)需求的周期性與供給的連續性。
18、基礎設施經營要從投次、經營和激勵體上找原因。
19、基礎設施按照商業化的原則經營:三個特點:
1)明確的目的、連貫性;2)擁有自主經宮權;3)財務的獨立性。
20、城市公共財政:計劃時代:分配、調節、監督
市場經濟:資源分配、收入分配、經濟的穩定與增長。
21、城市公共財政的首要任務是進行城市建設和違護。
22、財政收入來源:稅收、利潤、規費、債務四大收入。
23、財政支出:市政建設、科教文衛、生產支出、生活支出、管理支出。
24、霍夫曼定理。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資本品工業凈產值。4<H<6;1.5<H<3.5;0.5<H<1.5;H<0.5
25、工業發展階段論:農業經濟階段,工業凈產值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小於20%;初興20-40%;工業加速階段大於40%。
26、產業成長階段論:農業化社會、工業化社會、後工業化社會。其中工業化又分為前期(輕紡工業)、中期(重化工業),後期(機電一體化);後工業化社會,就是第三產業GNP比重高於一、二產業。
27、產業結構演進論:將經濟發展劃分為五個時期,即傳統結構階段以農業為主、二元結構時期的手工操作和半機械化、複合結構階段(工業技術裝備到各行業)、先進技術主導結構階段以當代高技術為特徵、高度化結構階段(以完善的高技術體系為標誌)
28、羅斯托「起飛論」三個條件:1)5-10%的生產投資率;2)選定一個或幾個主導部門;3)起飛的制度保障等,有儲蓄。在《經濟成長的階段》一書中,提出經濟成長的基礎是布登布洛克式動力——人類經濟與非經濟動機和慾望所造成。
29、經濟增長,表現為值實物、價值、人口的增長三方面。
30、需求指向理論,指城市外部市場對城市產品的需求;
供給基礎理論,認為城市經濟增長取決於城市的要素供給情況;
在城市經濟中,供給基礎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城市的物質與技術基礎,二是專業化協作程度,三是投資環境。
31、兩種經濟的增長方式:1)要素推動,2)要素生產率提高。
32、經濟增長路徑四個不同階段:1)要素推動,2)投資拉動,3)創新推動,4)財富推動。
33、城市與區域經濟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起飛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
34、城市與區域一化化的五個內容:生產要素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空間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環境資源開發與保護一體化。
35、經濟發展,兩個最重要的結構性變化,即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比重下降和工業比重增加。
36、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在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基本源泉;
2)經濟開放度,對一個地區經濟的強度和範圍有決定性作用。
3)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增長方式選擇取決於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
4)經濟體制,計劃模式下,政府是資源配置的主體,市場經濟模式下,市場機制聖經濟中的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
37、1965年,美國學者湯普森《城市經濟學導言》標誌著城市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38、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在國家的領土範圍內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劃定國內生產總值是以生產的國界為準,而不是以投資和勞動力的來源為準。
第六篇:城市地理學
1、城市地理學的四個領域:1)城市形成與發展條件研究;2)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研究;
3)城市內部空間組織研究; 4)城市問題與對策研究
2、城市首位律,4城市=P1/(P2+P3+P4),11城市=2P1/(P2+P3+……P11)
城市金字塔,K,不同等級城市數量之間關係,用每一規模等級城市數與其上一規模等級城市數相除的商,限K值來表示。
位序——規模法則。q=1,理想狀態,q<1,分散狀態,q>1為集中分布。
3、中心地理論。1937年,博士論文《德國南部的中心地》,
1)不同等級的中心地;2)市場六邊形;3)中心地組織;
2)中心地職能能夠得以存在的條件是最大銷售距離大於門檻距離,實際銷售距離介於兩者之間。
4、市場原則:K3,1,3,9,27……,中心地1,2,6,18……
交通原則:K4,1,4,16,64……,中心地1,3,12,48……
行政原則:K7,1,7,49,343……,中心地1,6,43,294……
5、克氏認為:經濟開放、交通方便的地區,市場原則是主要的;
山間盆地,聯繫不便,相對較為封閉的地區,主要是行政原則;
新開發區和發展中的年輕國家,交通線是開發關鍵,交通原則最為重要。
6、核心—邊緣理論,其中均衡增長和非均衡增長。均衡增長理論認為,打破惡性循環,要維持各部門的均衡發展,可以避免供給方面的困難;非均衡理論不同意僅靠投資增加可以打破惡性循環。
7、增長極理論:法國經濟學家佩魯認為經濟發展並非均勻地發生在地理空間上:增長極存在與否,決定在於有無發動型工業。
8、核心——邊緣模式。在發展中,核心對邊緣有兩種完全不同效果,一種是負效果(極化),一種是正效果(擴散、涓滴效應)。很多學者認為是一種控制和依賴的關係。
9、城市地理學研究方法:
1)城市空間結構研究方法:極點法、等高級法、網路法、相互作用法、密度法、地域等級體系法、柵格漢、系統動力學法、等七種。
2)城市內部地域結構研究方法:景觀分析法,城市填圖法(又分為方格法和斷面圖法),社會空間結構研究方法。
10、社會空間結構,包括社會區分析、因子生態分析方法(計算機技術)兩種各有優點。
社會區分析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演繹方法,從整個社會的社會變動中推導出變化。第一步是指標的選取。形成三個複合概念:社會階層、城市化、隔離。
11、城市化概念。1867年,西班牙賽達,《城市化理論》,我國是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道路,是重要途徑,即向小城鎮集中。
城市化的複雜性表現在他的轉化主體和過程.
城市化的概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質上和形態上的城市化;二是無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識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從轉化的主體看,可分為有形和無形;從城市化過程看,美國學者費里德曼分為城市化I型和城市化II型,前者是物化了的或實體性的過程,後者是抽象的、精神的的過程。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國城市化的重要途徑。
廣域的城市化就是逆城市化。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現在英國。
所謂的效區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即人口往郊區即效區化,效區人也向外移,即逆城化,80年代城市復興,即再城市化。
12、當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徵:
1)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預計2010年達到51.8%,我國47%。2)大都市帶:3)郊區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發展中國家仍以農村向城市為主
13、新中國城市化特徵:1)波動性較大;2)一元到多元;3)規模體系動態變化明顯;4)省際差異大。
「一五」時期穩步發展,」大躍進」時期過度城市化並第一次出現反向城市化,」文革」期間,第二次反向城市化,改革開放後,穩步提高.
14、城市地域結構:第一圈層是中心商務區;第二圈層邊緣地帶,分布了批發業和工業部門;第三圈層是內城,主要是低收入者居住地。再外層是內郊,最初郊區化發展的地區,第五,第六圈層形成了大型室內購物中心及工業園區和商務區。
15、中心商務區,是墨菲和萬斯,CBHI,高度指數>1;CBII強度指數>50%(建築面積總和)
CBHI,高度指數>4;CBII強度指數>80%硬核(商務用地建築面積總和)
16、城市化的指標和測度,有兩種,即主要指標法(人口比例指標和土地利用狀況)和複合指標法(日本學者提出的城市成長力係數和城市度等)
17、殘差法是霍伊特為了簡化直接調查的程序而提出的一種間接方法。他先把已經知道的以外地消費和服務占絕對優勢的部門,作為基本部分先分出來,不再過細地區分內部可能包含的非基本部分。然後從基本活動不佔絕對優勢的部門職工中,減去一個假設的必須滿足當地人口需要的部分。他假設的比例為1:1。
18、城市性質代表了城市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方向。確定城市性質一定要進行城市職能分析。城市性質是相對穩定的,而城市職能是多變的,但卻是客觀存在的。
第七篇:城市社會學
1、城市社會學的研究內容:七個方面和四個內容。
1)歷史、位置、區位結構與社會組織、動態過程、社會心理、社會問題、導進
2)人類生態學、城市社區、城市問題、規劃和城市化
2、社會構成的五個要素:自然環境、人口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思想文化因素
3、社會發展理論:社會運行幾大主題(需要——互動——管理與控制——變遷與進步)
4、社會需要:生理、安全、友愛、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的需要。
5、社會控制:積極的和消極的。形式化和不怎以形式化的。美國羅斯首次提出「社會控制」。
6、社會變遷的幾種理論。1)歷史循環論,2)社會進化論,3)社會均衡論。
社會進化論的三個基本假定:一是相信變遷是一個積累過程,二是變遷增加了複雜性,三是變遷提高了人們的適應能力,因之激發了進步。
7、社會均衡論。均衡是社會體系運行的最終目標,在均衡系統里,社會體系是和諧而不無衝突的,它反對社會進步、革命、革新、趨向保守的理論。
8、人類生態學理論。芝家哥學派,20世紀20年代,將竟爭、淘汰、更替優勢的原理引入城市研究。
9、城市有兩種希缺資源,一是經濟商品,二是地理空間。
10、社會的發展過程分為:競爭、衝突、調節、同化。
11、城市生態過程:集中和分散、聚集和離散、隔離、侵入與演替。
12、社會地區分析,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一種城市社會研究方法。三個指標:社會階層、城市化、隔離。
13、城市性狀態理論:沃思,1938,城市「大量異質性居民聚居的永久性居民點」,人口眾多,居住稠密,異質性是城市居民三特徵。人口規模、人口密度、人口異質性三個變數。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芝加哥學派偏重描述性研究忽視理論研究的傾向。
14、城市性狀態的主要特徵:複雜的社會分工、高度的社會流動性、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顯著的依賴性、人際交往較強的匿名性、社會問題依賴正式的社會控制、居民寬容與容忍意識較強。
15、新城市社會學派。新城市主義學派的觀點:現象不只是空間決定的,城市空間受財富和權力的支配,受資本主義制度和國家經濟秩序的支配。
1)新韋伯主義認為:城市資源分配不公平是造成社會衝突的根本原因。
2)政治經濟學派:提出資本運動三級環程理論。初級,產業和消費性生產投入,次級基礎設施和物質結構,三級向科、教、文、衛、社會事業。
哈維認為:資本在次級環程投資是城市發展與變遷的主要決定因素。
3)馬克思主義城市社會學派:城市社會運動三個目標,即抵制利潤獲取,支持集體;社區文化創造與認同;自治管理與市民組織參與決策。
16、社會學收集資料方法:訪談法,問卷法,觀察法,文件法。
17、城市社會學研究中運用經驗研究方法,主要有社會實驗法和社會調查法。社會學調查可分為: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典型調查、個案調查。
18、老齡社會:60以上10%,65以上7%;
19、失業,經濟因素以外的因素:科技進步、季節性工作、人口發展控制程度和勞動力流動。經濟的不發展是造成失業的根本原因。
20、社區構成的五要素:一定數量的社區人口、一定範圍的地域空間、一定類型的社區活動、一定規模的社區設施、一定特徵的社區文化。
21、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兩大類型。
1952年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通過「社區發展計劃」,其宗旨是:加強社區間的聯繫;充分發揮社區成員的積極性;利用社區自身的力量,提高社區經濟發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解決社區存在社會問題。強調社區成員參與計劃社區改造,通過改造達到社區內部各要素的相互協調。
22、社區研究的方法:實地調查方法和分析方法。新生態學,「POET」四個變數。
23、社區鄰里的三種理論:1)社區失落論;2)社區繼存論,3)社區解放論。
24、街道與居委會是基本組織形式,三個行為主體,在三個層面互動的過程。
25、從歷史角度:流動性社區,村舍型社區,農村社區,城市社區。
根據空間特徵:居住社區,精神社區。
社區結構和特點: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
26、城市社會隔離:由於階層(扇形分布),家庭核心(同心圓),種族、民族團狀集聚,三個因素疊加,形成總的社區隔離分布。
27、城市社會的整合:制度性、功能性、認同性整合。
28、城市更新的三個轉變:
1)從清理貧民窟,到環境綜合整治。2)從物質環境規划到社會、經濟和物質相結合的方向。3)從急劇到小規模,分階段,和適時,謹慎的漸近方式。
29、1962年,規劃選擇理論,確立了倡導性規劃概念。(《馬丘比丘憲章》提出,城市規劃必須建立在各專業設計人、城市居民以及公眾和政治領導人之間的系統的、不斷地互相協作配事的基礎上。
30、公眾參與規劃事業有以下作用:
1)滿足市民自治需求,促進民主發展,2)在不改變存體制的原則下,鼓勵參與、維持社會安定,3)市民參與,以穩定民心、使之合作,4)確保市民對政府的監督,確保維護公共利益,5)相互信任,促進規劃實施。
第八篇:生態與環境保護
1、生態學,德國赫克爾,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科學。
2、生物的物質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構成。其特點一為空間性二為營養性。
3、生物能量環境,太陽,一是熱能、二是光能,其特點是唯一性、區間性。
4、生物圈,相互作用部分,位於大氣、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的交接的界面處。
5、生態因子。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因子有能源(太陽能,其他能源)、氣候(光照,溫度,降水,風等)、基質和介質:岩石,土壤,水,空氣等。
6、種群——一定時空中同種個體的總和。
7、群落——群落可簡單地分為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類。
可分為陸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8、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
1)生物生產——初級生產和次級生產。(太陽能——化學能;消費和分解)
2)能量流動——形式轉變,能量轉移,能量利用,能量耗散。
其特點有:生產者對太陽能的利用只有0.14%;能量流動只能朝著一個方向流動,是不可逆的;流動中能量減少,並以熱量形式消耗;各級消費者之間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間,平均約10%(十分之一定律)
3)物質循環三個層次:生物個體層次;生態系統層次;生物圈層次(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物質循環三種類型:氣相、液相和固相循環三種。
4)傳遞信息:物理、化學、營養、與行為信息,單向的,不可逆的。
9、生態平衡:廣義,某個主體與其環境的綜合協調。狹義,生態系統的平衡。
10、生態系統服務:既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凈化、循環、再生等)
也包括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系統提供的產品。
11、城市生態學是研究城市人類活動與周圍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
生態學的一般規律:
1).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2).微觀與宏觀協調發展;
3).物質循環轉化與再生;
4).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平衡;
5).相互適應與補償的協同進化;
6).環境資源的有限。
12、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內容:1)城市生態系統,2)居民的生存環境質量,3)將生態學知識應用於城市研究、城市規劃與管理。
13、城市生態系統:特定地域內的人口,資源和環境通過各種相生相剋的關係建立起來的人類聚居地或社會、經濟、自然複合體。
14、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城市人類及其生存環境兩大部分組成。
15、城市生態系統一般分為: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一級系統。
16、城市生態系統的五個特點:人為主體;人工化環境;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運轉快的開放系統;依賴性、獨創性很差的生態系統。其研究必須結合人文社會學科。
17、城市生態系統功能三個:生產;生活(消費)、還原(調節),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來實現。還原功能包括自然凈化和人工調節兩方面。
18、城市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多能源,多方式傳遞、人工,三廢形式,單向性等。
19、城市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依賴性,輸入與輸出,生產性大於生活性,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流缺乏循環,物質循環在人為干預,產生大量廢物。
20、環境影響評價三個目的:1)明確主體責任,2)提設計要求,3)管理依據,約束條件。
(1)原則:目的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相關性原則、主導性原則、動態性原則、隨機性原則。2)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類比方法。
21、項目保護途徑有四個:保護、恢復、補償和建設。
22、城市環境:自然、人工,(前二者為物理)社會、經濟、景觀五部分。
23、城市環境容量:人口、自然環境、用地容量、工業容量、交通容量、建築容量等
交通容量,受城市道路網形狀、城市道路面積、出車率、出行時間的影響。
24、自然環境容量:大氣、水環境、土壤環境三種。
25、水環境容量:與水體的自凈能力和水質標準密切相關。
26、土壤的容量:取決於污染物的性質和土壤凈化能力。
27、熱島效應:生產、生活燃燒;硬質材料;空氣中大量污染物。
28、影響水體環境的因素:水體的自凈作用;水體的稀釋作用;水中的微生物;水體中氧的消耗與溶解。
29、CO約80%是汽車排放的。
30、飄塵,小於10微米;降塵,大於10微米。
31、「光化學煙霧」,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混和形成的污染現象。由大量汽車排氣少量工業廢氣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
32、生活污水:渾濁、深色、惡臭、微鹼性。生產廢水不經處理即可排放???
33、水體的PH值小於5或大於9時,大部分水生物不能生存。
34、交通雜訊約佔80%。減少城市雜訊的最好辦法是增加雜訊源與受聲點之間的距離。
35、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城市宏觀環境分析,影響城市環境質量因素分析,制定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措施三個方面。
36、城市大氣污染整治:1)合理利用大氣容量;2)以集中控制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37、城市水污染整治:1)合理利用水環境容量;2)節約用水、計劃用水,大力提倡回用水;3)強化水污染治理,4)排水系統合理規劃,5)建水域污染整治工程。
38、固體廢物:一般工業、有毒、城市垃圾和農業固廢四種。城市固體廢物包括:生活垃圾、建築垃圾、一般工業固體物和危險固體物
39、有毒固廢處理:焚燒法;化學處理法;生物處理法。
40、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
41、垃圾「灰化」,只有5%體積。
推薦閱讀:
※如何因地制宜,將水道上的黃金產業變為經濟增長的引擎?
※研一結束了2,關於規劃思維模式
※在溫哥華,看一下門牌號就能定向?!
※錢塘江江景風貌空間大數據分析
※城市規劃用地分類口訣
TAG: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