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回憶錄|中國兒童文學:一場真正屬於孩子們自己的盛大狂歡

90年代回憶錄|中國兒童文學:一場真正屬於孩子們自己的盛大狂歡

來自專欄 90年代回憶錄兒童節,對於小時候的我而言,是一個非常尷尬的日子——作為一隻四肢極度不協調的僵硬寶寶,每到迫不得已要上台表演節目的時候,我的內心都是極度崩潰的。

相比之下,反倒是放學後能自由自在地讀著小人書的平常日子遠比過節的時候要開心得多。

別林斯基曾說:「兒童文學作家是孩子們的盛大節日。」

其實應更進一步說,好的兒童文學作品的確才是一場真正屬於孩子們自己的狂歡

只要讀對了書,兒童節每天都過

90年代的中國兒童文學如同當年的市集一樣熱鬧,作家們就像街巷裡各自身懷絕技的民間手藝人,他們的作品就和那些畫出的糖人、捏出的面人一樣誘人,而買書更划算的一點就在於,精神食糧的「賞味期限」要遠比那些真正的糖人、面人長久得多。

最早接觸中國兒童文學,有兩本書值得一提:

我與中國兒童文學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源於董宏猷的這本《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

這部夢幻體的長篇小說摹寫了一百個中國孩子從四歲到十五歲——曾經做過的、正在做著的以及將要做的夢。

我爸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打算每年都把書中和我年紀一樣大的小孩的夢讀給我聽,直到我年滿十五歲。當然,這個構想沒能堅持下來……因為我還沒等到十五歲就自己把它讀完了。

剛上小學時,讀到96年出版的這本《我要做好孩子》,相信很多人對它並不陌生,99年央視曾將它改編成同名電視劇搬上熒幕。

書中的小女孩金玲,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生,成績中等,體型還有些微胖,她不是校花,不是公主,不是尖子生,可是,她的一舉一動卻真實而動人——因為她就是那時活生生的我們。可想而知,作為一名剛進入學校的小屁孩兒,從書里看到自己的生活該是種多麼神奇的體驗。

印象深刻的還有這套《新編一千零一夜》,書里收錄了各種各樣有趣的童話、寓言和故事。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它「治理」熊孩子有奇效——老師只需要拍拍這套書承諾說:「如果大家能安安靜靜上課,我就留出十分鐘來念故事給大家聽」,保管這節課就能上得特別順利。

除了書之外,雜誌也是閱讀兒童文學故事的好地方。90年代,訂閱雜誌似乎還是件非常時髦的事兒,雜誌的品類也十分豐富多樣,光兒童文學這一類,就有《兒童文學》、《童話世界》、《童話大王》等多本優質刊物可供選擇,每一本都能津津有味地讀上好一會兒。

每場狂歡都需要一個熱鬧的開場

既然提到《童話大王》,那就不得不提熱鬧派童話的代表人物:鄭淵潔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童話作家(幾乎沒有之一),鄭淵潔的名字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如果每場狂歡都有一個熱鬧的開場,鄭淵潔就是當年那位能讓全場嗨到爆炸的傳奇人物

光是《童話大王》這份雜誌,鄭淵潔一個人就堅持寫了30年,他筆下不僅僅有皮皮魯、魯西西、大灰狼羅克這些經典形象,還有舒克和貝塔、魔方大廈等諸多經典作品。

在他的作品裡,沒有刻板的說教,沒有對道德的頌揚,他不告訴你世界是什麼,但他告訴你這個世界可以是什麼。他通過那些或荒誕或有趣的情節告訴孩子們,你們的成長也可以這樣放肆、勇敢而充滿樂趣。

鄭淵潔總說,中國式教育只成全了孩子的記憶力,毀了孩子的想像力,而想像力則是一個民族最為重要的素質之一……

一直以來,他就像是一個能量充沛的鬥士,用他孤獨的一支筆,幾十年如一日的和他的童話以外,現實以內的那些不盡人意的現實鬥爭。當年,他一人扮演兩角,開寫鄭淵潔與皮皮魯對話錄,舒克貝塔辯論賽。鄭淵潔與皮皮魯一起抨擊中國家長不恰當的教育子女的方式,舒克貝塔對應試教育進行了長久而深刻的剖析。它們在充斥著灌輸式教育的課本和輔導書中,在娓娓道來著學習真美好的課外雜誌中,在歌頌著老師和父母就是真理的各種作文中,顯得那麼煢煢孑立,格格不入。

然而,他終究贏了。十幾年後的社會,終於在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下,終於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能夠獨立思考,有創造力,敢於自信地表達自己的人被視為寶貴的人才。社會的大染缸將曾經懵懂的少年千錘百鍊,面對職場風雲面不改色。但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等地對待周圍每一個人,他們的愛心依然會被弱勢群體感染,比起鐵石心腸的職場動物,更像一個真正的人。他們應該就是長大了的皮皮魯們。

引自豆瓣友鄰 這是只狐狸 所寫的《皮皮魯傳》書評 鄭氏童話秘籍:善良+想像力

文學與現實的交錯——狂歡的中場休息時間

90年代中國兒童文學的大家庭中既然有了鄭淵潔這樣一位飛揚跋扈的父親般的人物,那麼與之對應的,也有著一位溫柔內斂的母親般的人物,而這位像媽媽一樣的兒童文學作家,就是秦文君。

秦文君筆下也有一對可愛的兄妹——男生賈里講義氣、有時不守規矩但是心地善良,十分有男子氣概;女生賈梅膽子略小,性格溫柔而散漫,有些多愁善感,卻又積極陽光。此外,古靈精怪的小鬼魯智勝、獨當一面的小丫林曉梅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角色也都一個個躍然紙上,極富感染力。

相比於鄭淵潔的洒脫奔放,秦文君的作品少了許多天馬行空的情節,卻更加細膩和感性。猶記得小時候讀《寶貝當家》中一篇名為《心香·可人》的故事,兩個女孩因為生活的錯位而產生了充滿矛盾與衝突的情感糾葛,對於尚且年幼的我而言,大約是首次從文學作品中感受到戲劇衝突所爆發出的情感張力,這種感覺至今都還記憶猶新。

秦文君筆下的故事或許沒有那麼幽默、沒有那麼新奇,可是卻樸實而真切,蘊含著力量——正是她的作品使我明白,生活平凡、瑣碎,可又充滿深情

一支陣容強大到不容忽視的狂歡隊伍

90年代的中國兒童文學除了以上兩位超級大咖之外,還有一套叢書你一定不能錯過,那就是小布老虎叢書。叢書背後強大的作家陣容我至今看了都會驚嘆,其中包括了北董、周銳、葛競、班馬、彭懿、薛濤、孫幼軍、車培晶、湯素蘭、常新港等多位對90年代中國兒童文學影響深遠的作家。

如果想要全面而快速的了解或回顧90年代中國兒童文學的基本狀況和整體氛圍,小布老虎叢書絕對是一個不二之選。

在這套叢書里,有可以任意縮小和放大的奶牛黑白花兒(《拇指牛》)、有能像飛盤一樣飄行的小狗梅花A(《飛碟狗》)、還有來自外星的神秘大鳥雷雷(《神秘的大鳥》)……除了這些奇奇怪怪的生物,連人也都是千奇百怪,在此我直接列出幾個書名大家感受一下:《我的媽媽是精靈》、《裝在口袋裡的爸爸》、《爺爺鐵床下的密室》、《我們的老師是狐仙》、《我的同桌是女妖》……有時真的會這樣設想,如果我真有這樣的媽媽、爸爸、爺爺、老師和同桌,我的生活該是多麼精彩紛呈、跌宕起伏啊!

兒童有童真的心靈,但卻沒有具體展開它的形式,兒童文學家所要完成的就是能夠展開這顆心靈的種種不同的構造形式……兒童文學不是兒童創作的文學,而是成年人創作的文學。作者在兒童文學的創作中發揮的不是道德教化的作用,而是具體的、實際地展開兒童心靈的作用。——王富仁 《把兒童的世界還給兒童(呼喚兒童文學)》

在這套叢書中,我們能真切感受到當年那些兒童文學作家們為「展開兒童心靈」所做的努力,可以看到他們為拓展孩子們想像力的邊界、挖掘生活更多樣的可能性所做的探索,這就是小布老虎叢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動。

缺席了整場狂歡的神秘嘉賓

也許大家在歡慶兒童節的時候,鮮有人注意到設立兒童節的初衷——兒童節,是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撫養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而設立的節日

然而這源於苦難的設立初衷卻被湮沒在了歡聲笑語中,甚至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幸福的孩子有權利知道世界的真相,知道世界上很多孩子的生活並不如他們這般無憂無慮,電腦遊戲、動漫、遊樂園、歌星影星、超級市場、名牌服裝,並不是全部真實的生活人也不可能終生盡情馳騁於這些生活材質中。我們的孩子也需要粗糙一點的東西來磨礪他們的意志、情感,就像粗糧之於身體器官的意義。苦難經驗、苦難體驗,甚至明確說苦難教育是當今兒童價值觀培育的必需內容之一,是生成他們健全人格的必然途徑之一,是我們對社會未來發展負責的基本態度與行為。

……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對現代化物質的迷戀,苦難的缺席,導致了兒童文學中人文精神的衰落。

引自 苦難的兩種表達

如果說鄭淵潔是「熱鬧派」童話的代表人物,那麼曹文軒則可以說是「苦難派」兒童文學的代表人物了吧。他筆下的苦難不是類似於《西遊記》中唐僧師徒需要披荊斬棘、斬妖除魔才能取得真經的那種簡單粗暴的苦難,而是那滲透在人們骨子裡的說不清又道不明的惆悵與彷徨,是對生活中不盡人意之事的隱忍與抗爭。

《青銅葵花》的扉頁:謹以此書 獻給曾遭受苦難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子孫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不是絕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一個強者。——曹文軒

實際上,我直到上高二的時候才讀到曹文軒的作品,而這碰巧又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年紀,因為如果年齡太小、閱歷太少可能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他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那種「苦難美學」;如果年齡再大一點,可能自己又沒有了青春時期那種敏銳的感知能力。

在曹文軒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類似瓦房、大河、麥田、蘆葦這樣的意象,他的文字純粹到彷彿擁有讓人讀到後感覺呼吸都變得更加清新的的力量。你會不知不覺地就跟隨著他的筆觸掉進《草房子》中的油麻地、《青銅葵花》中的葵花田、《細米》中的稻香渡,結識那一個個有著堅毅神情的少年、美得像夢一般的少女……讀之前真的難以想像,非夢幻體題材的文學作品竟也能有如此驚人的代入感,他就像是以文字為墨,將鄉野之美繪成了如詩的畫卷;文字為刀,一點一點地將這些人物形象刻在你的心上

他的作品寫苦難――大苦難,將苦難寫到達深刻之處;寫美――大美,將美寫到極致;寫愛――至愛,將愛寫得充滿生機與情意。

空氣並不總是免費的

在本專題的最後,我還想提及一本特別的書:

《空氣是免費的》

常新港

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在流行熊貓是國寶的歲月里,我狂熱地喜歡上了蛤蟆。別人都叫它青蛙,但我覺著繞口。我迷戀蛤蟆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喜歡它在半夜裡發出的驚天動地的叫喊聲。

書里的第一段話,就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時候看這本書,總覺得胸悶氣短,和其他甜膩、輕逸、或新奇或搞怪的文學作品完全不一樣,和曹文軒的「苦難美學」也不一樣,它使人感覺沉重,異常而純粹地沉重。起初我並不能理解,為什麼一本號稱「空氣是免費的」的書會讓人感覺窒息,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不斷豐富,我終於明白了這份沉重的窒息感——它的名字就叫做: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果然,當我進入本書在豆瓣的頁面,其中喜歡讀"空氣是免費的"的人也喜歡這一欄里就列出了這些書:《人性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局外人》……作為一本兒童文學,卻能與這些世界名著歸為一類,可想而知這立意對於十歲出頭的孩童而言也未免太過高深——讀第一遍時也的確想過放棄。可在時光的洪流中,這本書卻巍然不動,在我的記憶中顯現出了愈發清晰的模樣,也散發出了愈發耀眼的光芒。

我時常會想,這世上究竟是否存在絕對而純粹的自由?或許青草味口香糖就是答案。

結束語

寫這篇推文,感覺美好卻又悲哀。

美好的是回憶過往,我曾擁有童年,我的成長也曾有這些兒童文學相伴,我的小小世界有無數位兒童文學作家為我守護。現如今,我窮盡腦中的詞句,也形容不出當年這些兒童文學作家所帶給我的那些極為珍貴的閱讀體驗。

悲哀的卻是,現在的兒童幾乎都沒有了兒童的樣子,大多都被過早的塑造成為了標準化的成人,他們待人接物、舉手投足之間流露的不是童真與活力,而是老練甚至漠然。

而中國兒童文學的現狀,更是一反當年鬧市般蓬勃的發展態勢,就像是變成了一門瀕臨失傳的民間老手藝,隨著那些街頭巷尾的民間手藝人一起,逐漸消失在無數個書架上。

我希望,至少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

每一個成年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個永遠的兒童存在著,從他的幼年直到老年,這個兒童逐漸以生活的表層沉潛入生活的深層,卻一刻也未放鬆地把握著、控制著他的整個性格和人生。——兒童文學學者 湯銳

後來,在兒童節會感到尷尬的小女孩長大了,我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慶祝這個節日,不為別的,只為了在成長的洪流中,堅守住自我的那個孩子,我必須要慶祝這個節日。

也許,我並沒有成為那些成年人眼中的「標準而優質」的成人,但若有一個機會,讓二十年前的自己能與現在的我相遇,我相信,她一定會喜歡上這個怪阿姨。

附:

書目清單

《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 董宏猷

《我要做個好孩子》 黃蓓佳

《新編一千零一夜 童話·寓言·故事》

《皮皮魯傳》、《魯西西傳》 鄭淵潔

《男生賈里》、《女生賈梅》 秦文君

《寶貝當家》 秦文君

《拇指牛》、《飛碟狗》 北董

《神秘的大鳥》 孫幼軍

《我的媽媽是精靈》 陳丹燕

《裝在口袋裡的爸爸》 楊鵬

《爺爺鐵床下的密室》、《我的同桌是女妖》 車培晶

《我們的老師是狐仙》 車培晶

《草房子》、《青銅葵花》、《細米》 曹文軒

《空氣是免費的》 常新港

由於篇幅十分有限,還有很多內容並未涉及,如果想要對90年代中國兒童文學有進一步、更全面的了解,可以參考閱讀一下資料:

延伸閱讀

把兒童的世界還給兒童_百度文庫

苦難的兩種表達

中國兒童文學的文化坐標——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兒童文學創作為例 

關於20世紀末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文化反思

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的困境和出路_中國論文網
推薦閱讀:

戴妃離世20年 她在90年代最愛的禮服終於重見天日
《在巴黎站街的東北女人》和《下海》反映的情況是否屬實?當時國內女性在法國的情況是怎樣的?
上世紀中國50年代至90年代的郵票大觀(三)
怎麼看待90後1991出生的已到中年?
90年代以來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潮

TAG:90年代 | 兒童文學 | 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