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是途歌,拿了真格的4000萬投資?

憑什麼是途歌,拿了真格的4000萬投資?

分時租賃這隻豬,在共享出行大風刮的這些年,似乎一直沒吹起來。

眼看著先賢們都快變成先烈,上個月傳出了真格投資途歌(togo)的消息,總算是來了股「清風」。

但背後似乎有些不對的地方——

途歌的smart,以及今年新增的mini和雪鐵龍suv,都是燃油車,在租賃這個拼運營效率的行業,還得面臨每周限行。

反觀途歌的對手們:多數採用價格低廉的電動汽車,而且,在北京也享受不限行待遇。

雖然徐老師一向以情懷投資聞名,但真格好歹也是業內大拿,再有情懷,如果帳算不過來,也不大可能投,而且從2013年北京第一家分時租賃誕生以來,入場玩家如過江之鯽,憑什麼這次是你途歌?

真格瘋了?還是途歌講故事的能力太強?

都不是。

首先,途歌的smart一點都不比那些做電動車分時租賃的貴。途歌並不是一家傳統租賃公司,而是一家輕資產公司。雖然他的老闆曾是行業中人。

途歌幾乎所有的車輛,都是從合作的租賃公司手上租賃而來。途歌為smart每月支付的租金,不到3000。對比一下前不久剛剛倒下的先烈,友友用車,它們租來的北汽電動車,月租金幾乎在4000左右。

同樣是10萬元級別的車輛,租金差異為何如此之大?其中原因之一,在車輛殘值上。燃油車在一定年限後,是可以按折舊賣殘值,但目前電動車卻沒有,因為電動車二手車市場壓根就沒形成,而且電動車受制於最大的成本——電池價格波動,也沒有固定的價格評定。

結果是,租賃公司如果購買燃油車,可以準確算出3-5年後還能賣多少殘值,而如果電動車,就只能按0元來算。所以在眼下就會反映在租金定價上。

途歌的做法也很有意思:在2016年實驗並完善線上產品之後,途歌在四季度加快了增加車輛的步伐——利用和廠家的關係,向租賃公司兜售一份固定年化的投資回報方案:租賃公司以某個遠低於市場指導價的價格購買賓士smart,途歌再從租賃公司手上返租2-3年。

對於有指標的租賃公司來說基本無法拒絕:在途歌履約一年後,即便發生極端情況,途歌違約不再續租,即使途歌不付違約金,租賃公司也可以收回成本——第一年的租金+賣掉車輛的殘值。

時也運也,途歌這份方案拋出的時機,也正好趕上滴滴優步合併後補貼退坡,新政懸而未決的時刻,大量租賃公司已經開始出現車輛供大於求,指標閑置的狀態。

進入2017年,途歌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收押金。

之前途歌並不強制收取押金,這個改動的背後,可能擁有和共享單車類似的邏輯:途歌在賭一筆帳,一台車至少為10個用戶提供服務,每個用戶收取1500的押金,10個用戶的押金,就會成為一台smart的首付款。這個例子未必恰當,但內置槓桿的結果應該是有的。

實際1台車對應多少個用戶,這個是商業機密,但途歌支持用戶隨取隨還的產品邏輯(接力用車),從側面來看也得以應證。

途歌目前的故事裡,廠家很高興,smart滿街跑,給途歌的購置方案雖然讓公司少賺,但市場部推廣預算可以省一大筆,租賃公司開心,雖然投資回報比不上茅台,但肯定比大盤和定存強。

用戶來看,靠著賓士的品牌及做工,途歌至少在車輛上,比北汽、奇瑞電動那種高端老頭樂好出了不少,至少還能滿足下嘗鮮體驗。

分時租賃這個市場上,除了走政企路線的玩家外,包括途歌在內的類似公司面臨的問題根子都一樣——違章、停車位、事故風險等,目前沒有完美解決方案,很難說誰比誰更好。

但途歌顯然是那個最不差的一家。


推薦閱讀:

對於共享經濟這一塊大家怎麼看
深度危機!大國的偽創新與真創傷!
環球捕手的"分享經濟"飆升邏輯,微商的創新之路
在OFO(小黃車)做臨時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用線下健身房玩轉大數據,他想打造出行、住宿後,共享經濟的第三個入口

TAG:分時租賃 | 分享經濟 | 出行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