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構圖之美:《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東方禪意

圓形構圖之美:《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東方禪意

前幾天馮導悍然撕院線鬧得好不熱鬧,《我不是潘金蓮》更是熱度直漲,我們不去評價事件本身孰是孰非,這部電影想要突破和探索一些東西的嘗試是很值得鼓勵的,對於華語電影來說是件好事。而《我不是潘金蓮》最惹人關注的無疑是電影的圓形構圖。

圓形構圖的電影也不是沒有先例的,國外的藝術電影就有過相關試驗。比起方形,圓形畫面更加微妙,一來它的畫幅更加小,能容納的東西更少,所以就要有所取捨;二來焦點集中,其實這是一個優點,能讓觀者的目光聚焦在圓心,避免分散注意力;另外就是平衡,圓的形狀本身就很奇妙,它沒有稜角,但看上去卻非常穩,富有古典的韻味,略帶一絲東方玄妙的禪意。

2014年一部比利時實驗電影《Lucifer》也是採用了圓形構圖,它是導演借圓形的畫面對上帝造物之前的想像,具有一定象徵意義,而《我不是潘金蓮》為什麼採用圓形構圖呢?

有人說,圓形構圖有「偷窺感」。

因為照相機、望遠鏡、包括人的眼睛都是圓的,圓形的畫面本身的局促感會更加重「偷窺」的緊張刺激。這話對也不對。

圓形的影像確實可以做得很像在窺視,尤其是動態追蹤時,如果鏡頭推得不那麼平順,更會加劇這一感覺。圓形的畫面狹小、束縛,讓人想要逃離,這也暗合了主人公在小縣城的心理狀態。

昏暗的色調、逼仄的畫幅下,只有一個人物主體,使人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在她身上。給人物和觀眾帶來的雙重壓迫。這也許正是導演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

圓形構圖帶來的荒誕和疏離感也給畫面增添了戲劇的氛圍,周圍被遮住的黑色留白時時提醒觀者:你只是在看一部戲,千萬不要帶入。

但不要忘記我們古老的太極圖形,圓形是萬物的初始,是世界的終極,它優雅而靜謐,極富古典韻致,這種構圖,可以很「古典山水畫卷」。低飽和度的色彩、單一偏冷的色調,再運用中心對稱法則黃金分割或者留白等技巧都可以將畫面處理得古典詩意。

同樣是只有一個人物主體,這個畫面卻格外有東方水墨畫的韻味,幽靜曠遠。人物的服裝造型處理略有武俠風,背景像是山水畫、幾乎沒有給觀者提供任何細節,給了足夠多的留白,這樣意境就出來了。

人與山水的融合在圓形構圖中特別能表達這種禪意,讓人看了就想立馬焚香沐浴。

黃金分割

具體怎樣很好地利用圓形構圖呢?我們先來看看主體佔多大比例比較合適。黃金分割比例我們都知道,就是較小部分跟較大部分的比是0.618(也是較大部分佔總體的0.618)。實際操作中當然不可能用尺子去丈量,不過我們估算一下,讓留白區域佔總體的比例略小於2/3,就像下圖中徠卡LOGO所示,「Leica」字樣稍多於1/3,是最舒服的比例。

如果主體偏小,則會這樣顯得很拘束,留白太多:

若太過就會顯得不精緻、緊張:

主體與留白之間形成協調關係,整個畫面就會恰到好處、很舒服,不會太空曠,但同時給觀者留下想像空間。

圖片版權歸空之最初所有

器材:徠卡M-P 240

圖片版權歸Bluesoda所有

器材:徠卡Q

穩定的構圖

因為圓本身平穩和諧的屬性,用黃金分割或對稱的構圖就能讓畫面相當有韻味。

我們來看這樣一張照片,本身對稱構圖、恰到好處的留白和精緻的黑白色調已經讓畫面相當有中國水墨畫的意境。

圖片版權歸空之最初所有

器材:徠卡M-P 240

如果截取部分作一個圓形的畫幅,不會顯得局促,反而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

再來看下面兩組對稱構圖的照片,經過遮罩後依然保持原有圖像的和諧感,在突出放大了主體後,讓人把目光聚焦在畫面中心,別有一番生趣。

圖片版權歸冷月孤心所有

器材:徠卡S

圖片版權歸閻子熠所有

器材:徠卡M-P 240

另外要注意的是,圓形構圖如果有過多矩形的透視的話,畫面會顯得比較奇怪。

就算不是圓畫幅,也可以利用景物人為製造一個圓形構圖。透過鏡頭或者圓形間隙去看事物主體,算是一個常見的方法。

色彩處理

要有水墨畫的意境,其實還有關鍵的一點是色調要淡。我們向上翻看剛才的樣張,會發現明顯黑白和飽和度比較低的照片更有禪意,這就像是油畫永遠是色調濃郁厚厚地抹滿畫布、而水墨畫卻是輕描淡寫幾筆就勾畫出山山水水。

圖片版權歸空之最初所有

器材:徠卡M-P 240

黑白色調讓圓形畫面更有韻致,意境悠遠。

圖片版權歸空之最初所有

器材:徠卡M-P 240

網路上圓形構圖技巧一搜一大把,但小編私以為,構圖其實是相當考驗臨場發揮的一件事,很多時候也是靠長期的美感鍛煉,才能很好地把握畫面。當處理這種寫意的構圖時,個人覺得「萬法皆空」,與其想方設法地丈量各種比例、尺寸,倒不如從心所欲,找到自己覺得最舒服的構圖。

推薦閱讀:

TAG:我不是潘金蓮電影 | 攝影 | 攝影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