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問我讀書有什麼用了

別再問我讀書有什麼用了

前些天有個朋友很不理解的在火車上問我: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一、大眾之中總有一些多愁善感,思想敏銳的人,這些人很有天賦,對生活有獨特的感知。在三四十歲的時候,他們看到了生活的本質,痛苦不堪,無限悲哀,可是他們已經不能回到二十多歲去再活一次,周周轉折的,等到他們五六十歲的時候,出於懊悔、感傷、以及善意,就會把他們看到的本質,以各種形式歸結到書中,告誡那些正處於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能把握住自己的時間,找到真正的力量之源。可是大眾就是這樣:不予理睬,自顧自的沉溺於享樂與懶惰之中,為自己的才智畫上一個永久的界限,無事可做的時候,就問一句: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二,火車上的這個朋友說:做人就要輕輕鬆鬆,簡簡單單,去做想做的事。比如看看段子,看看小視頻,看微博,和朋友到處去玩,談談戀愛什麼的,這就很幸福啊——夫復何求?所以,看書完全是沒必要的東西,看書和其他事沒什麼區別。你喜歡看書,我喜歡玩,這是平等的,都是消遣的一種方式而已。

可是,我立即指明白了一點:為了趣味閱讀,為了自己賞心悅目而去閱讀,這只是讀書的初級階段而已,深層次的讀書其實是一個枯燥難熬的過程;尤其到了一定難度以後,它就已經不受興趣的重力拖累了,起碼目前的我絕對不是因為讀書輕鬆愉快才讀書的,我是為了去和更高明的人——那些詩人,那些先知——驗證自己的感受,同時明白自己究竟該怎麼活。

按部就班的去做事:上學,工作,結婚成家,一直忙碌,五一國慶黃金周抽空去玩,如果這樣就能幸福的話,那麼世界上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不幸的人——難道全都是因為這些人不懂的滿足,不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嗎?

二十歲的生活,到了三四十歲,才有可能會引起人們的反思:你是否已經走進了前人走過的死胡同,你是否在視覺之外看到了堆積的白骨?你的時間是否被壓榨,你是否拖家帶口,你是否自由,你是否還異想天開,不甘安分?

所以這些問題需要有答案。

三、當我們身在優渥輕鬆的環境中時(我覺得最美好的就是大學時代了),不懂得積累見識,來遠看自己的人生,那麼一旦到了滿是規則、滿是制度的「戰壕」里,我們的選擇不過是從一處逃到另一處,之前的「逃離北上廣」叫的多囂張?

我見到過從一開始就被擊垮的人:一個女大學生,畢業後站在地鐵里,看著茫茫人海,注視著擁擠的人潮,不知不覺淚流滿面。她說,她不知道為什麼哭,只是有一種面臨深淵無路可退的感覺,一種莫大的無助和臨界的空虛瞬間擊垮了她;我也見過很多經過多年掙扎,最終被擊垮的人。他們一開始就把人生想的很簡單的人,最後要麼被改變了自己的樣子自己都不知道,要麼被上層的能量挫敗,生如螻蟻。

當我們認清狀況後才知道:江湖是險惡的,絕非所想那般簡單,任誰都不能等閑置身於苦難之外——除非擁有堅固鎧甲者,這些人用死去的詩人、先知的思想作為防具,興許能全身而退。

沒有觀念的人註定被奴役,擁有觀念的人則將受盡折磨,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漏洞百出;只有思想自成系統的人,才能守衛自我,讀書就是這樣一條重要捷徑(當然還有其他方式,比如看一些偉大的電影)。如不儘早去主宰自己的思想,就會像沒有方向的飛鳥,載歌載舞,成群結隊的飛向樹林之外,早已自動布好的網中。

四,讀什麼樣的書?

我見到過一些很有意思的招聘,找寫手寫個幾萬字的小說開頭,其餘的不用管了;再加上如今是大數據時代,有妄想症的我,不禁推測:難道他們是要利用大數據技術,根據這個開頭中的關鍵詞,和大部分的句意,然後通過資料庫中無數的書稿內容,自動推演齣劇情,完成一部新的幾百萬字的作品嗎?

這樣一來,我們以後看的書,豈不都是機器寫出來的,這多可怕,我們將被無生命的東西教育。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讀這樣的書:那些不斷填充各種套路的作品,那些最淺層的用空虛又好聽的廢話燉成的雞湯,《追風箏的人》、《一個人的朝聖》、《島上書店》......這些棉花糖書籍,讀這些書無異於跟被機器玩弄。

去讀那些稀有的書籍,凌駕於人類才智之上的書籍,不屑於俯首的書籍,那些天才寫的書籍。也許剛才是完全看不懂,沒關係,因為這樣的書是必須先讀其他的書才能回過頭來讀的書。但是只有這些稀有的作品,稀有的人格才能真正的改變人。

摒棄那些一看書名就知道整本書內容的書——它們不過是不斷重複的用一些我們本來就知道的道理來提醒我們,唯一的收穫就是加強記憶,不斷點頭而已。

「是是是,有道理......」

最容易獲得的樂趣也是最容易消散的。人們總是顯得記性不好,我想多半是因為所吸收的事物沒什麼實際意義,用空虛的形式來彌補空虛,唯一造成的不同就是時間已流逝。各種膚淺的喜歡,最終使人變得平庸,若是樣樣東西都只站在一個參觀者的位置,不做出成績來,其實就是一事無成,但人們非說什麼平凡是真——他們在接受完基礎教育之後就很難再進步了,也絲毫沒有突破界限的打算。

我認為:只要一個人不想著突破自己,創造或尋求新事物,那他就相當於沒有追求。沒有追求的人很難過上想要的生活,因為生活本身就是需要去追求的——空間是向外努力擴張撐出來的,不是萎縮自身所空出來的。

五,生活里有很多謊言。

這些謊言是一場潮流的衝擊,自古觀潮無恙者乃上層階級,其餘人皆在潮中。若是不努力登頂,那麼,當真相顯現時,我們又拿什麼來守衛自己和珍視的人?

火車上的朋友說:我滿可以離開!

看,這種想法又出來了吧——

我們總以為離開是很洒脫的東西,可以脫口而出,不喜歡就拒絕唄。可是事情哪有這麼簡單:同一樣事情,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是不同的難易程度。比如用化學藥劑在地上畫個圈,螞蟻走到這裡,會因為氣味而恐懼,在圈子裡頭打轉,只有少數螞蟻會在不出即死的時候闖出來,而多數螞蟻會在裡面困一生。

也就是說,只要還有一點可以自我寬慰的餘地,人們就不會「仰天大笑出門去」。

那麼怎樣才能讓這些人出來呢?

除非有那種「不出即死」的信念!也就是有比苟活更重要的東西!有寧願為之去死也不願意繼續這樣活的東西!有明知不可為而偏要為之的膽色!

人們缺的就是這樣的東西——那種捨生取義的精神

只有力能改變力,只有磁場才能改變磁場,只有水流才能洗凈水流,同理:

只有思想才能改變思想。

我們努力的獲取思想了嗎,我們努力去把不曾有的見識和想法填進自己的大腦了嗎?

如果只是在可控的想法和熟悉的語言里生活,那生活就不會改變。我們只知道「是這樣」而不會知道「為什麼是這樣」。

「它是這樣」和「它為什麼是這樣」是兩種屬性完全不同的思想,因為它們的獲取方式迥然不同。

「它是這樣」,只需要被動接收信息,比如我們日常行為:電視劇,廣告,頭條等充斥著大量信息,或者聽別人說一些八卦。

而「它為什麼是這樣」,答案則來的更為艱難,更為兜兜轉轉。

我們從來喜歡聽半句話,因為中國的語言習慣都是:先雖然,後但是。也就是說,轉折從不在開頭——轉折放在開頭,那還叫轉折嗎?

(雖然)這部電視劇很華麗。(但是......)

(雖然)這個遊戲打鬥很刺激。(但是......)

(雖然)每天吃喝玩樂很開心。(但是......)

括弧里的東西幾乎是不存在的。

「但是」這個詞後面的話,往往凝練又逆耳,所以它只能存在於少數人願意接受的東西里。

那什麼東西是少數人才願意去做的事情呢?

是改變自己,是思考,是忍受孤獨和折磨——去點燃閃電,去聲震人間!

從古到今,讀書人都只佔總人口的極少數。(但是......)

那麼,讀書有什麼用?

我會說:

讀書其實沒什麼用。(但是......)


推薦閱讀:

時隔40年,「讀書無用論」捲土重來,手藝人才是窮人家娃的出路?
關於讀書無用論
「讀書無用論」這種鬼話,你也信?
李岩:天價學區房的出現,至少見證了讀書無用論的消亡

TAG:閱讀 | 讀書方法 | 讀書無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