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紋身我們撞衫了3000年
來自專欄深度紋身
怪咖在整理史料的時候發現,古代的圖騰、線條等紋身圖案、風格與現代紋身非常相似,幾千年的變化不大,也就是說許多紋身我們「撞衫」了三千年。
很多人認為這種風格,甚至紋身這門技藝最早起源於國外,實際上,中國紋身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與其他國家大致相同。
今天,我們就穿越回新石器時代,通過考古發現尋覓中國紋身的起源。
哈密位於新疆最東部,算不上大城市。
但它作為古絲綢之路從內地進入西域的第一座城市,一直很受歷史學界重視。
1978年的一次考古活動,讓哈密徹底震驚世界。
197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墓葬群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出土一具距今約2900-3200年保存完好的女屍。
這一發現瞬間震動世界,美、德、英、法、日、韓等國學者蜂擁而至,相關研究隨即展開。可惜的是,詳細考古成果不知為何至今尚未發表。
但據描述,2號墓「一具女屍身著過膝的棕紅色套裙,也有文身,其紋飾也似大盤羊角狀,編髮四根……」[1]。
這一發現為紋身在中國的起源提供了明證。
時至1989年,考古隊在搶救清理扎洪魯克墓地被盜墓葬時發現了另外幾具保存完好的乾屍。
這些乾屍均有紋身,尤其墓主「雙眉細如柳葉,色黑如新描,前額正中繪有一扁形圓圈,已變至淡黑色」[2]。
隨後,國外探險家、學者在新疆以吐魯番為主的地區,發現了一些陶俑、風俗圖畫等,反映出額黃、眉黛、花子(均為彩繪面紋)等現象[3]。
除此之外,距今約6000年的馬家窯古文化遺迹、內蒙古陰山岩畫、廣西馬頭古墓、雲南傣族佛寺壁畫、福建摩崖石刻、連雲港將軍崖岩畫等古遺迹中均有紋身印象文物出土(發現)。
紋身色料——
經對新疆古紋身中殘存色料的化驗,證實當時紋身多採用雄黃、雌黃、鉛黃以及赤鐵礦等天然色料繪成[4],與現在的無機紋身色料十分相似。
同時研究發現,當時刺青很可能採用過一種叫蘭草的植物顏料,將蘭草製成顏料後,用銅針沾上顏料水進行刺青。
紋身工具——
馬頭古墓中曾出土兩枚銅針,經過考古學家研究證實,它們並不能作為縫紉工具,也與針灸流傳到此地區的時間有明顯間隔,所以作為紋身工具的可能性極大[5]。
考古發現的紋身圖案除了圖騰之外,多以簡單幾何形狀、獸面或獸角等為主,許多圖案至今仍有廣泛使用。
連雲港將軍崖岩畫中紋面的圖案與黎族人極為相似,嘴角至耳邊的直線、眼尾到兩耳的橫線與現代的紋身儘管位置不同,但極為相似。
而雲南傣族佛寺壁畫中的紋身則很多是動物(虎豹鹿馬等),哈密保存完好的古屍身上也紋有鹿首圖案,和現代紋身十分相似。
通過對相關出土文物的推斷,考古學家認為哈密古文化中「以描眉紋面為美」[6]。
證明此時此地古人並沒有賦予後世「刑罰」、「綠林」等諸多內涵,紋身的內涵前所未有的接近現代紋身的初衷——美。
通過對以上考古發現中的有關紋身的習俗資料分析,我們發現:
從時間上看,從新石器時代到戰國、漢至明代,跨越幾千年,均有紋身遺迹。
從空間上看,紋身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基於此可以推斷,在遠古時代的河南、湖北、廣西、江蘇、內蒙古、新疆等廣大區域內,曾將生活著許多有著紋身習俗的華夏先民。
[1].《十年來(1979-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新成果》
[2].《新疆文物》1989年第4期
[3].《新疆藝術》1995年第1期
[4].《扎洪魯克二號古墓兩具古屍的初步研究》邵興周、王博著
[5].《武鳴馬頭先秦古墓出土銅針初考》黃雲忠著
[6].《且末縣扎洪魯克古墓葬1989年清理簡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
[7].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及相關文獻典籍,侵刪
紋身本來就是一門純粹的藝術,3200年前的古人尚且以紋身為美,而現代我們反而強加給紋身諸多不好的內涵。
回歸以「美」為核心的紋身態度,是紋藝復興的關鍵一步。
《越王勾踐的逆襲起源於一個紋身》
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越國的紋身習俗起源於哪?勾踐的紋身是什麼?
下一期,我們將跟隨勾踐,從越國視角看先秦的紋身印象。
對於中國紋身歷史,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只要在微信後台留言,咖叔會為你翻遍史料。
(本文首發於微信訂閱號「怪咖紋身刺青」,關注怪咖,從福利到乾貨,你要的我們都有)
推薦閱讀:
※為什麼紋眉的阿姨們依然反感紋身的人?
※紋身會上癮嗎?
※文在外人可見部位的文身對你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影響?
※你紋身的故事是怎樣呢?
※想紋個白色的紋身 有紋過白色的紋身的嗎 有什麼缺點嗎?聽說會變黃(如圖 想紋個這個 鎖骨上。沒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