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該國出賣德國換富貴,結果自己被肢解成4份
來自專欄世界歷史
每當我們提到一戰,大家總是說當時的德國是如何如何的猛,它左打英法、右踢俄羅斯,不但將英法打的「鼻青臉腫」,還將俄羅斯帝國給「耗死」了。
但是整個一戰德國絕非單打獨鬥,它在歐洲有位「黃金搭檔」——奧匈帝國,這個帝國從國力上看,雖不是英法德美那樣的佼佼者,但也能跟上歐洲主流國家的步伐,且還是中上游水平。
20世紀初期奧匈帝國GDP總量佔世界7.5%,超過俄6.4%、日4.3%、意3.5%,簡單的說就是奧匈帝國不是超級大國,但一定是一個能在經濟上力壓俄日意的強國。
然而尷尬的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雖然在1883年就簽定了同盟協議,要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向英法秩序挑戰,但礙於英法彪悍的國力,奧匈帝國在該不該挑戰的選擇中舉棋不定。
直到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奧匈帝國太子爺斐迪南在視察自己的邊防軍演習之時,被英法力挺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給刺殺了,雖然事後英法強調這是部分極端分子的個人行為。
但儲君被殺對於一個帝國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因而德皇威廉二世聞聽之後,立馬煽風點火,叫奧匈帝國當局一定要「報仇」,且明確告知,只要奧匈帝國要打,德國作為忠實的盟友一定「奉陪到底」。
1916在德國全力出擊,將英法聯軍壓制在西歐的情況下,奧匈帝國完成了對爾維亞和希臘北部地區的「征服」,在勝利的光環之下德國和奧匈帝國是超級好哥們。
而國與國之間的友誼有時是真的經受不起任何風雨,1918年美國開始釋放信號,自己要加入英法的協約國,打擊德奧主導的同盟國,以「救世主」的姿態「君臨歐洲」。
與此同時奧匈帝國在戰場上也是接連吃敗仗,在勝利光環遮掩下的帝國種種矛盾開始大爆發,國內部分民族要獨立、個別行政區也要獨立,一時間奧匈帝國國內烽火四起。
為了不讓自己的帝國就此完蛋,時任奧匈帝國皇帝卡爾一世決定臨場叛變德國,以更快結束戰爭,換取英法幫它穩定國內局勢。然而由於卡爾一世拒絕割讓任何土地,而英法表態一定要削弱奧匈帝國。
所以結果可想而知,雙方直接不歡而散。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卡爾一世「投敵」英法之時很快就在各國情報圈瘋狂,直接結果就是德國、奧匈帝國陷入了互相猜疑的狀態。
有了猜疑兩國根本無法同心協力的打英法,最終原本就弱勢的同盟國在1918年相繼投降。那個不願割讓一塊地的奧匈帝國,最終被嚴格的分成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4個完整國家。
配圖來源網路,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立馬刪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