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演變(簡評 丁敏 v2018.6.18)
來自專欄學習私募股權投資
概要
電子消費品趨勢是性能變快 + 效率變高 + 低成本變低。
而電池技術和石化能源,屬於化學範疇,所以效率提升空間有限,至少是個物理瓶頸。
要注意,各種看似不相關技術之間的交集,可能產生交集和融合。歷史看有電話和計算機的融合,未來看是互聯網+實物+人之間的交集。要關注,這種交集最終能否與市場很好結合,創造和擴大市場。這就是行業和投資的機會。
行業一直都在進化,只是當時身在其中,難以察覺。近看近30年,典型就是Microsoft + Intel時代,當時很多聲音是,計算機行業格局已定,巨頭壟斷,初創公司沒希望。結果出現了Google + ARM + Apple。遠看100年間,汽車+電視+計算機+手機的產品變遷,變化也是極其巨大的。
最後,談談人工智慧。
孫正義表示AI會在2018年到來。邏輯是晶元晶體管數量超過人腦細胞,約300萬億。
但筆者認為,
1)科學家目前對大腦工作原理的理解還非常有限,這東西非常複雜,特別是自我意識的起源。基於此,純粹根據晶體管的數量來定義AI,及與AI替代人類論,這種比較並不合適,比較層次也不恰當;
2)但另一方面看,化石記載生命出現在35億年前,從最簡單的蛋白質小分子開始。動植物都有生命,雖然植物並無大腦,但也是生命。所以,目前AI只是純粹在速度上優於人類,但不能完全否認,這可能是未來生命的一種形式。畢竟,生命的定義也是多元的,可能超出我們想像力,或可能我們僅僅是不願承認;
3)AI最終取代或消滅人類,也是極有可能的。因為,任何東西,包括單個產品、公司、產業、國家、甚至星系,都有其生命周期。只是時間長短問題。畢竟長期看,除了「會發生變化」沒變外,其它都變了。但由於我們是人類,所以更傾向於樂觀,感覺應該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美劇-西部世界給筆者很大啟發。故事中的酋長和老鴇,區別於其他人造人之處,就是能保留記憶。酋長對妻子,老鴇對女兒的愛。因為有記憶,才變得與眾不同,比人還要更加「人」。可能記憶就是自我意識的基礎和最終答案。
要重視科幻電影對預言未來的作用。哆啦A夢的絕大多數發明,除了時空門外,現在都已實現了。
1. 創新的定義
經濟學家熊彼特定義創新:發明和市場的新結構。
喬布斯定義創造:創造就是聯結事物。
我的理解:把一些要素(科技、商業模式、銷售渠道、成本結構等)和市場結合起來,創造並擴大需求。
2. 技術成熟度曲線
新技術剛出現時,往往會出現百舸爭流的局面,有很多公司參與競爭。此時投資風險也最高。Google的搜索,Facebook的社交都不是行業中第一個開始做的。Google之前,據說做搜索公司的公司至少99家公司。Facebook之前更是有Myspace。他們都是極其罕見,初次創業就成功的企業。
有時也很難下結論,到時候投資人有眼光,還是博概率。Peter Thiel 2015年初來中國推廣他的新書時,徐小平問Peter Thiel他根據什麼投到了Facebook?Peter表示他把當時所有的社交網路都投了一遍。
3. 產業成熟階段
圖中的上下關係是流動的。例如微信,剛開始是應用工具,漸漸的升級為平台工具,未來甚至基礎設施。Windows很早就從平台工具升級為基礎設施。(可信度60%)
4. 重要產品演化
我們列舉近一個世紀最重要的幾個發明,及產品演化路徑。
很早前,電話和電腦沒有任何交集。但2000年後,電話和手機通過互聯網,發生了交集和融合。邊界變得模糊了。
1) 汽車(馬力->燃油汽車->混合動力)
汽車解決出行問題,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對經濟和就業影響巨大。
從技術演變看 1)近一百年都是燃油動力,但近10年,逐漸轉向混合動力,主流是油電混合和純電池動力,而氫燃料動力較為小眾;2)手動向自動駕駛轉變。目前,該技術遠未普及,但也是大勢所趨。Tesla和Google是這塊的領導者,實際路測已較為成熟。筆者認為普及自動駕駛是鐵定的,只是早與晚的問題而已。
王興曾指出,最終人們要的「Mobility」,目的是「出行」,而不是擁有一輛車。從早期傳統計程車,到現在的網約車,再到摩拜單車的模式創新,更可以證明這點。
我們可以大膽預言,
1)如未來網約車結合自動駕駛+電池技術,把出行成本降低到比擁有一部車還方便、安全、低成本,則大家就可選擇不買車;汽車就從應用變為真正的基礎設施,就和高鐵一樣;
2)這對汽車廠商喜憂參半,商業模式必將變化。考慮私家車90%時間是閑置的,伴隨自動駕駛網約車普及,私家車需求量會減少。因為前者很好的解決「出行」問題,且更方便和低成本;
3)汽車廠商從靠賣車,轉向賣「出行服務」。這會帶來陣痛,雖然中國移動從早期賣通話費,轉向賣數據流量。這種轉變也很成功,雖然早期曾提出向微信收「過路費」,引起網民強烈反感。
4)如上預言的實施,受到來自政府監管和行業既得利益的強烈阻擾,同時存量手動駕駛車輛巨大,過度也會緩慢。
2) 電視(顯像管模擬->液晶)
電視表面解決娛樂需求,實質起到信息分享作用,和報紙是互補和競爭關係。
電視對商業另一巨大貢獻,使品牌傳播更為高效、快速、低成本,至少早期如此。促進貿易和全球化。
3) 計算機(大型機->小型機->PC-> 筆記本&平板)
最早發明計算機,是二戰中信息的彈道技術、信息加密、破譯用途。
雖然計算機發生巨大變化,但一直以來的用途就兩個,辦公和娛樂,這並未改變。
這解釋曾經幾乎無法挑戰的巨頭,包括IBM、Microsoft、Intel、Nokia,受到Apple、Google、Facebook的威脅。並非巨頭做的不好,而是消費者習慣和對「辦公和娛樂」的需求及內涵,發生變化。例如,現在大家玩電子遊戲,很少在PC或Playstation,轉向手機遊戲。但遊戲還是遊戲。
因此,我們在預測產業變遷時,更應關注產品背後要解決問題的本質(目的和內涵),而非僅限於產品本身。
計算機行業的更新換代
4) 電話(座機->手機->智能手機)
電話發明的前一百年,雖然變得越來越輕便,價格降低,有線變無限,但一直以來只能進行通話。直到1995年發布2G通訊協議標準,支持發簡訊和低速上網。
但2007年的iPhone在用戶體驗和商業模式前無古人,並徹底改變和洗牌了手機、電腦和互聯網行業。而蘋果公司本身定位是消費電子品公司,而非傳統的手機、電腦或互聯網公司。
PC和智能手機主要構件
PC機在2000年代中期出現市場飽和,性能過剩。曾經的Wintel(Windows+Intel)無敵組合受到智能手機的嚴重衝擊。
從2007年推出iPhone開始,智能手機市場從2010年左右爆發。用戶從PC轉移智能手機,導致OS和CPU霸主發生變化,變為Apple(iOS),Google(Android),ARM(晶元設計),Qualcomm(晶元製造)和Samsung(整機)。
智能手機OS市場佔有率,Android和iOS兩家壟斷,其它徹底出局。
智能手機CPU市場佔有率,Qualcomm和Apple基本壟斷60%。值得注意的是Hisilicon,華為旗下晶元廠商,是中國民主工業的希望。
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雖然Samsung和Apple合計約40%,但Apple賺得全行業80-90%利潤。
5. 重要技術演變
電子科技類的大趨勢是,速度越來越快,成本越來越低,耗電越來越少,容量越來越大。
但Elon Musk表示,但近30年來,重大革命性科技突破,遠沒80年代之前多,有停滯的跡象。人類能在1969年登月,但後面再沒去過。最近重大突破是2013年Space X火箭回收技術成功,使廉價太空運輸成為可能。
1) 移動通信網路技術
2007年iPhone發布,但智能手機爆發,也是在2009年3G技術普及,網速足夠快,才開始普及的。
2) 科技進步的代表指標 - 摩爾定律(相同面積內,晶體管數量每年翻倍)
3) 科技進步的代表指標 - 計算能力和速度
4) 科技進步的代表指標 - 產品性能提高,單價下降
5) 科技進步的代表指標 - 技術能力所消耗電量
6) 科技進步的代表指標 - 存儲器容量(1980-2011年硬碟存儲容量)
7) 科技進步的代表指標 - 照相機像素/澳元
8) 科技進步的代表指標 - 人類基因組DNA測序成本
9) 科技進步的代表指標 - 單次飛行距離
2013年Space X火箭回收技術,極大降低太空發射和運輸成本。例如,Falcon6火箭製造成本6000萬美元,燃料費20萬美元。
6. 科技對價格影響
大多數科技電子商品適用摩爾定律,一定時間內,性能翻倍,價格減半。
歷史20年中,凡是效率極大提升的行業,價格都出現了巨大降幅。特別是手機、電腦、軟體、電視等。
價格始終上升,是效率未得到明顯提升的領域。特別是人力投入巨大的教育和服務業。
推薦閱讀:
※3月23號 科技播報 科技大街
※無人機目標跟蹤的原理原來是這樣計算的
※科學狂想還是咫尺未來?——《黑鏡》
※人工智慧可自動編程,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