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元素:當遊戲又被媒體拿出來背鍋,這屆網友的表現沒讓我失望
來自專欄遊戲怎麼你了吐槽專欄
網友真棒
導語:
前幾天,騰訊與今日頭條的明爭暗鬥,讓「遊戲」再次站在了風口浪尖上。起因也只是頭條那一篇三無批文,化作一盆稀屎潑在在騰訊身上。
最後事情敗露不僅頭條自己發臭,還讓遊戲背了鍋。
具體事件內容可以查看我們的往期文章:頭騰大戰:能不能別拿遊戲開刀啊!?
接下來事件愈演愈烈是,新華社旗下的半月談罕見的連發三文批判遊戲,一時間遊戲又再次被新聞媒體批判成為「電子毒品」。
讓人不禁想起2000年發起的「遊戲機禁售令」和10年前「戒網」行動,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減少網路成癮性,維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然而其造成的結果早已偏離其最初的目的:
2000年開始的「遊戲機禁售令」一下子就將國產單機遊戲產業扼殺在了搖籃里,廠商都轉身開發網遊去了同時風靡一時的街機廳也紛紛倒閉。
即使現在禁令已經取消了,但它對中國遊戲產業的影響遠未消弭。
新世代的少年們當你們在吐槽中國沒有3A大作的時候,要知道不是「做不到」而是「沒機會做」到現在已經「來不及做了」。
而離現在更近「戒網」行動相比遊戲,它對青少年的迫害反而更加明顯。
最令人恐懼的就是現在仍然存在的「網癮戒除學院」
10年央視《法治在線》一期節目剖析了遊戲成癮對青少年的迫害,一時間其他電視台也爭相報道各種「未成年人沉迷遊戲,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家破人亡」的案例,全國家長也都憂心忡忡惶恐一時。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的案件,大多數都是電視台找演員編造趁熱度的)
學校以及某些不知所措的家長,都將孩子叛逆的行為歸結與電子遊戲。
一些投機商人藉機創辦了所謂「網癮戒除中心」、「青少年心理糾正學校」,利用的就是家長對網路遊戲的不了解和對網癮的恐懼。
當家長滿心歡喜將孩子送進去的時候,接回來的不是希望中重獲新生的孩子,而是對外界刺激戰戰兢兢的精神脆弱者,甚至是一具遍體鱗傷的屍體。
你永遠不知道這些孩子在裡面都經歷了什麼,是毒打、電擊、禁閉、禁食還有性侵等各種虐待。
最可怕的是將他們送進地獄的,正是他們的生養父母,我不知道當父母對孩子們的求救置若罔聞時,他們到底心理有多絕望啊!
時至今日,智能手機盛行的今天,當年的那些父母也都沉迷在手機之中,沒有人再拿「網癮」說事了。
可這些沒有任何教學資質的「學校」、「機構」仍舊存在,有的改頭換面換了另一個噱頭,而有的仍在孔孟之鄉借「網癮」之名傷害孩子。
可笑的是,去年臭名昭著的「豫章書院」被受害孩子曝光之後,學校號召一幫家長在學校門口抗議。
我一直以為這種改變和控制人心理的集中營,只會存在於那些反烏托邦小說中,沒想到就在我們身邊。
好一個現實版的「飛越瘋人院」,可笑、真可笑啊...
就在我以為這次對遊戲的聲討行動,輿論還會和十年前向一邊傾倒時,這屆網友表現是真讓人欣慰。
從父母與平台的監管角度思考,為什麼明明有防沉迷系統約束網路遊戲,青少年們還會沉迷其中。
遊戲如果真的是電子毒品,為什麼國家不出台法令禁止,反而還大力支持這些企業發展?
沉迷遊戲說明他逃避現實,為什麼不去了解他/她在現實中受到了什麼傷害?而是一味的怪罪遊戲誘惑力他/她。
話糙理不糙
是的,工具始終是工具問題,始終出在使用工具的人身上。國外校園槍擊案屢屢發聲,政府也是怪罪遊戲誘發了青少年的暴力傾向。
真的嗎?真的不是因為槍支泛濫嗎?真的不是因為校園暴力嗎?真的不是因為校方、父母的不作為嗎?
在中國有80%人在學生時代遭受過校園暴力,但是又有多少人說出來過。
國外有部美劇叫《十三個原因》講述的就是校園暴力加上其他因素致使花季少女自殺的故事,看完你就明白那些不經意的行為傷害有多大。
沉迷遊戲只是一種逃避現實傷害,將自己包裹起來療傷的行為。
戒除網癮只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成則人格重新樹立,敗則生命消散。
時代變了,經歷過之前那些黑暗時代的人長大了,終於可以說出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心裡話了。
遊戲不再是那個孩子逃避現實,家長逃避教育責任的借口了。
遊戲早已成為國家認可文化產業了,今年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宣布電子競技將在2022杭州亞運會成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同時,2016年9月30日,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發布《關於做好2017年高等職業學校擬招生專業申報工作的通知》,公布了13個增補專業,其中包括「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代碼670411,屬於教育與體育大類下的體育類。這意味著未來「電競專業」將成為正式教育的其中一部分。
現在的媒體要還想像十年前一樣拿遊戲做批判借口,已經是明顯站不住腳了,十年前的人早已長大可以自己發聲了。
加入我們,一起為遊戲發燒
推薦閱讀:
※遊戲開發入門總結
※玩跳舞的線有什麼訣竅嗎?
※「致那些有電競夢想的孩子」
※為什麼我們玩遊戲時會感到快樂?又為什麼會對一款遊戲厭煩?
※【2016.8】人在遊戲和現實中表現的不同
TAG: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