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釋義_01

金剛經釋義_01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釋義:

此段只是在敘述佛陀在化緣並安坐之後,開始講經說法。

附註:

「一時佛在舍衛國……」,「一時」就是確實有這個「時」。對於時間的觀念,印度和中國不同,例如,中國人記載事件,相當重視時間,如【戰國策】里,對於事件,往往只簡單用一、兩個字或一句話陳述,反倒詳於時間與地點的記載。因此考古學家只要依循歷史記載的地點尋找,就真的可以找到史跡。這是中國人偏重時間感,印度則不同,印度人不太重視時間,所以記載都寫「一時」,只表示當時確實有那樣的事發生,至於是什麼時候,那就不甚清楚,不加細究了。所以算到現在,連釋迦牟尼佛到底是哪一年出生的也算不準。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那時,佛陀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祇樹給孤獨園」包含了兩個人的名字:

當初佛陀在竹園精舍講經時,剛好有一位銀行家正準備要娶媳婦,他送聘金給那位布施世尊講經的大施主親家。照理說,那天銀行家算是主客,但是大施主親家並沒有太熱絡招待他,因為主人正忙著布施供養三寶,所以冷落了這位銀行家。

當時一千二百五十人吃飯,場面很大。這時銀行家感到很奇怪:我是親家,你不招待我,反倒是請了一堆沒頭髮的人,卻叫我坐冷板凳,究竟在搞什麼?等供養完畢,他就問那位大施主怎麼回事?

大施主說:你不知道,這是世間難得的寶,佛陀是大徹大悟的人,他願意接受我的供養,是我一生難得的機會。

然後,他便幫銀行家介紹佛陀、僧團及其法義的殊勝。銀行家聽完後,決定親事慢一點談,先聽佛陀講經,於是住在那裡聽佛講經一個月。

聽完,甚覺歡喜,對世尊說:我住在舍衛國,想請您去那裡大轉法輪。

世尊說:我這裡有一千二百人,無法一起同行。

銀行家很大方地說道:沒問題,包在我身上,你只要派個人跟我一起去找地就可以了。

於是,世尊就派舍利弗和銀行家到舍衛國去物色佳地,找了很久,最後看上舍衛國只陀太子打獵的園子,雖然銀行家與太子彼此熟識,但太子堅持不賣地。古時候的銀行家和現在不同,一個國家若有一間銀行就不得了了,位同財政部長,但太子不缺錢又何必賣地呢?銀行家堅持要買地,纏得太子沒辦法,只好說:如果你一定要買,就用金子來鋪地,你鋪到哪裡,我就賣到哪裡。結果銀行家果真用金子一塊塊鋪地,把整個園子都買下來。

太子很感動,心想:奇怪!這塊地又不值錢,他幹嘛要用千千萬萬的金子來買?銀行家說:你不知道啦!這是要供養佛陀的。於是他把前後因由及其殊勝之處告訴太子,太子聽了也很深受感動,說道:這樣吧!你既然喜歡,我可以賣地,但樹木不賣,算是我供養的。由於這位銀行家很愛布施給孤獨的人,因此當地人都稱他為「給孤獨長者」,而園子的樹木是由只陀太子所供養的,所以該地一完工,便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

舍利弗有神通,「祇樹給孤獨園」蓋好時,他看到因緣成就了,天上出現了六座天宮,他問給孤獨長者:將來往生後要去哪裡?

給孤獨長者搖頭說不知。

舍利弗道:你有六座宮殿可以選擇,天上有六重天,你想去哪一重天?

舍利弗運用神通,讓給孤獨長者看到那六座天宮。看完後,給孤獨長者覺得全部都很殊勝,不知該如何選擇,舍利弗於是為他一一介紹。六座天宮中,第二天稱為忉利天宮,世尊常去那裡講經,若往生忉利天宮,會常遇見世尊,其它天宮則不一定會遇見世尊。

所以最後給孤獨長者發心緣盡時往生忉利天宮,這時其它五座天宮便消失了,忉利天宮因此特顯其殊勝,他也看得非常歡喜。

這就是布施、供養、建寺的大功德,也藉此因緣,讓大家明白護法的殊勝。就佛法的宏揚而言,信眾的發心乃是很重要的因緣,而【金剛經】便是在此等因緣下,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所講的。

「托缽」也有一段很長的因緣,起初,世尊對於托缽

並無任何規定,大家各自乞食。結果,較無福報的比丘、比丘尼乞食不到,較有福報的,則一下子便有得吃了。

各位,「福報」是我們過去世中修來的,你不要不相信,以為努力賺就有了;賺不到的還是賺不到,賺得到的,隨隨便便就能賺到。那時,須菩提摩訶迦葉在托缽時,也碰到這種現象。摩訶迦葉是修苦行的,他相當慈悲,認為窮人之所以這麼窮,是因為過去世中沒有布施。於是,他發願專找窮人家托缽,讓他們積功德、種善因,若碰到窮人不布施,他就站著不離開,直到他們布施為止。但貧窮布施難,窮人自己都沒得吃了,如何布施給別人?

迦葉尊者卻想:你們現在不布施,下輩子會更窮,只要分我一點點就好。因此,迦葉尊者經常挨餓,乞食不著,往往托缽託了老半天,只乞到兩、三顆飯粒。不過,各位也別小看那幾顆飯粒,雖然極少,但在沒得吃的情況下,也是布施,所謂「舍一報萬」,一、兩顆飯粒也算很多了。

須菩提則不作如是想,須菩提認為:富貴學道難。所以他專找富貴人家托缽,讓他們種福田,否則這輩子不學佛,下輩子要聽聞佛法更難。

一般有錢人比較不願施捨,遇到不願意的,就和他論辯。他是「空性第一」尊者,辯論自然較能拿捏、善巧方便,辯完後,有錢人常會布施他一大碗,所以須菩提托缽一戶就有得吃了。專找窮人托缽的迦葉尊者,則經常沒得吃,有時要找四、五十戶人家才能有一碗飯吃。

這一來,便衍生了「托缽要托幾戶」的問題。貧窮人家的門常常關著,當作沒聽見就好,有錢人家的門相當大,有些人托缽一戶便有得吃,有些則要托缽很多戶才有得吃。

所以,要怎麼托缽?就變成一個現實的問題。有人向世尊反映了這個問題,那時世尊才開始規定:

第一. 托缽時不能分別 貧窮;富貴。

第二. 只能依序乞食七家。托缽七家,托不到就沒得吃了,找到第八家就是犯戒,而且平等依序,不能挑選。

這個規定一下,須菩提便開始遵守,但摩訶迦葉還是執著專找窮人托缽,這就是迦葉尊者的個性。

佛陀在世時,當時印度的宗教非常盛行,為了達到公平起見,所以制訂了這樣的法規:

任何具備宗教學說的團體都可以蓋起自己的道場用以傳道,但是必須公平的接受其他教派的挑戰。如果對方贏了,可以合法的收去你的道場。同樣的;如果你贏了,也可以收去對方的道場。而佛陀當時是在【鹿場】這個地方傳道的,佛陀在世時,是沒有失敗過的。然而;在佛陀涅槃之後,卻因為弟子們不夠精進,再加上當時又出現了【印度教】這個宗教,而其教主辯才無礙。這導致了現今印度都是信奉印度教,而佛教才開始北移到現在的西藏地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很恭敬地這樣問佛陀。希有,是很難得的意思。為何難得?

舍利弗為例,他當初怎會皈依佛陀呢?

當時他就是看到一位比丘 很自在地托缽,托缽後;坐在旁邊休息。

舍利弗心想:我智慧這麼高,修行這麼好,怎麼會有人看起來比我還自在?於是他就問這位比丘 師父是誰?

比丘恭敬站起來回答:是佛陀,人中第一。

他想:哪有這種人,他在哪裡?舍利弗便下定決心去找佛陀。

舍利弗找到世尊時,問道:你就是瞿曇

那時稱呼佛陀的人還很少,尤其是外道來的,都直呼名諱。瞿曇是佛陀的姓。舍利弗道:聽說你的法很好,我要來和你辯論。

世尊不和他辯,說道:要辯論,請先了解我的法,我的法不是用講的,你必須先在這裡住上一年。

舍利弗就這麼住了下來。一年後,世尊問舍利弗:你覺得我的法如何?

舍利弗說:難得!難得!真是希有難得,我願當世尊的弟子。

舍利弗就這樣進入了佛門。

一般的記載是,雙方一問一答後,舍利弗就皈依了,其實不是,舍利弗住了一年後才皈依。

這個消息傳開後,舍利弗的好友目犍連想:

怎麼會這樣?瞿曇是個什麼人物,非得好好探個究竟。

印度人很喜歡辯論。目犍連找到世尊時,世尊坐在上位,舍利弗在下位。目犍連看得很生氣,說道:我的好友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怎會輸給你,我非得好好和你辯論不可。

世尊說:你若要和我辯論,就得先住一年。

目犍連也答應了,心想:一年後肯定贏過你。

那時候,舍利弗就知道目犍連輸定了。


推薦閱讀:

一門宗教如何看待另一門宗教?比如一個佛教弟子怎樣看待基督教?
「上帝已死」的西方和無神論的中國一樣嗎?
宗教信仰
去市場買來魚去放生真的有什麼意義嗎?
敘命筆記三十-----外行人眼中的覺悟者

TAG:宗教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