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裡的世界盃:「不狂熱就不叫球迷」
來自專欄人民文學出版社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即將來臨,全世界都開始討論起足球。那麼,當作家談論足球時,他們在談論什麼?寫作與足球,兩者一靜一動,似乎截然相反,但其實許多作家也同時是足球愛好者,有些還是「狂熱的」愛好者。世界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聽作家談論足球,也算恰當其時。(原文首發自「中新網」)
01
余華 見證那些球星的成長
余華是從1978年開始看世界盃的,當時是冠亞軍爭奪戰的錄像反覆播。
馬拉多納和余華是同一年出生的,都是1960年。余華說自己是跟著馬拉多納一起成長的。「不僅是我,很多人都喜歡馬拉多納,像我們這代人真的是看著一個球星的成長,看著他如何到一個頂峰,然後走向低谷。這個人的性格是那麼地討人喜歡。馬拉多納是一個將『人的本性』流露得很多的人。很難有人能夠超過他。現在梅西有那種潛質。自從馬拉多納退役後,阿根廷隊缺少核心。自從馬拉多納讓梅西後撤後,阿根廷隊的進攻變得非常犀利。」
余華覺得中國的解說員還算不錯。任何國家的球迷或者媒體,都會對自己國家解說員有各種各樣的看法,解說其實也是眾口難調的。「有些人嫌你聲音太大。比如說黃健翔的解說在中國算是很有激情的,但也有人說他太過激情了。但我不認為他過了。比如劉建宏的解說,有人認為他太過理性,但我也不完全這麼認為,因為他有時候也叫、也喊。解說肯定是每個國家風格不一樣,每個解說員自己的風格也不一樣。」
眾所周知,中國的足球水平很弱,乒乓球水平高。余華認為,中國的乒乓球項目之所以強,是因為中國的乒乓球桌太多了,有很多人家裡都有乒乓球桌。「但是我們這個國家雖然很大,草坪太少了。而且很多城市的草坪是不讓人進的。我去過那麼多國家,沒有一個國家的草坪是不讓人進的,就中國。另外我們的足球場太少了,足球場基本上是用于田徑的。周圍是跑道,中間是跳遠、標槍……諸如此類的。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但不是足球大國。假如某個孩子在花園裡踢球,肯定會被罵出來的。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足球環境。」
02
蘇童 得意與古利特的「偶遇」
蘇童的球迷史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中央電視台開始轉播世界盃的比賽。雖然才二十齣頭,蘇童已經在文學圈中小有名氣,《桑園留念》、《南方的墮落》等都曾引起轟動。
「1986年中央電視台轉播世界盃,我整個夏天都沒出門,馬拉多納、濟科、蘇格拉底一下子闖入我的生活,他們每一個過人和射門的動作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快二十年了,蘇童依然把馬拉多納當作自己的偶像,「任何人都超越不了他,他是足球場上的神!現在的羅納爾多什麼的,在馬拉多納的背影下都俗不可耐!有人說馬拉多納在足球場外是混球,這我不管,我從來就只關心足球本身。」
相比於國內足球,蘇童對國際足球一直有偏好。他能很專業地講出意甲、英超每支球隊的風格和球星,對巴西、阿根廷等南美球隊的典故更是如數家珍。蘇童一直很得意與古利特的那次「偶遇」,「那還是1984年,古利特隨荷蘭埃因霍溫隊到南京比賽,我剛到南京定居,當然也到了五台山體育場。古利特當時一點名氣沒有,但他踢球的姿勢很特別,梳一頭小辮,小屁股一扭一扭的。兩年後的世界盃,他已經出息了,成了『荷蘭三劍客』的一員了,我一下就認出他來了,在五台山,他還主動與我握過手呢!」
03
阿來 世界盃讓《塵埃落定》停筆
有的作家特別喜歡足球,有的作家沒那麼喜歡。阿來是屬於特別喜歡足球的那一類。作為一個少年時代有牧場生活經歷的人,他天生喜歡草地,喜歡奔放。他說,比賽不會因為淅瀝的雨水、飄飛的雪花而終止。這使得足球這項聞名世界的現代競技運動,竟帶些前工業時代的奔放;作為一名優秀的作家,阿來對技術之外的命運不確定性這些主題,有著天然的敏感和嗅覺。而這些,足球比賽都能提供。
阿來喜歡足球很多年了,「從上世紀80年代有電視機,我就開始看球。我們那代球迷基本都是受意甲聯賽熏陶成長起來的。那個時候也正好是『三劍客』時代,我可是尤文的忠實粉絲啊。我在德國看過勒沃庫森的主場比賽,在義大利看過國際米蘭的主場。」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阿來家裡有一台家用錄像機,他自己把開幕式還重新編輯一遍,經常自己重溫。
《塵埃落定》讓阿來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很多讀者不知道,這部現代文學經典之作的醞釀誕生過程,也充滿了濃濃的足球味。阿來說,「寫《塵埃落定》那年,恰好遇到1994年美國世界盃。很多時候我為了看球,停止寫作,看完了才能接著寫。幾乎相當於停工一個月。」但阿來覺得很值得。在阿來的觀念中,體育運動和寫作是一回事,真正的球星都是能夠真正享受這項運動帶來快樂的人,好的作家也是一樣,能體會到寫作帶來的樂趣,而不是事先就把寫作的目的設定為拿獎。
到現場看世界盃,是每一個球迷的夢想。阿來也不例外。2006年,阿來在德國,眼瞅著馬上就可以看世界盃了,結果卻因為有急事,阿來不得不與德國世界盃擦肩而過。這也在阿來心中埋下了不小的遺憾。2010年,阿來與余華、池莉等作家一起去南非看世界盃。為此他還推掉了《格薩爾王》英文版的首發式,「畢竟世界盃四年才一次,不能再錯過。」
阿來說,喜歡現場看球的感覺,「不只是看球隊精彩或者不精彩的表演,還要看看那些球迷,置身到他們中間,去歡呼,去嘆息,去聽,去看……而在電視里看球,對於排兵布陣,你都只能去想像。但在現場,全場的球員位置和布陣都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自己獨立思考,不會被電視左右你的思想。」
04
張煒 喜愛足球要有理性
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很喜歡足球,他認為足球具有相當的娛樂性,它不僅是一項體育,同時還是一門藝術,足球表現出的美感和力量非常引人入勝。
同時,張煒也指出,任何一項體育運動,其最基本的作用應該是增強人們的體質,民眾對足球的狂熱要有理性有節制,不要把它和一些醜陋的東西,如性、賭博、賄賂、商業操作、浪費等結合起來。「尤其對我們國家來說,足球上的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巨大的財力投入使得城市與鄉村居民正常的生活空間、鍛煉空間受到了損害,不利於全民健身。」張煒說,所有的體育活動,一旦進入狂熱的競技狀態,就走向了它的反面,不僅不會提高、提升群眾的體育鍛煉,反而會使人們進入一種無序狀態,對人們的健康生活沒有好處。狂熱的競技體育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毒瘤,會使人上癮,危害很大!哪裡有狂熱的競技,哪裡就有黑幕和資本操作。
張煒說,現在已經不是人類社會的原始時期,那時候人們要和動物競爭,必須更快、更強、更壯,比如古希臘的奧林匹亞精神,基於人們原始狀態下的生存需要;而現在是思想的時代,人們靠頭腦生存而不是靠四肢發達,應該注重道德、倫理、文化的建設。
05
肖復興 不狂熱就不叫球迷
《人民文學》副總編肖復興對球迷的狂熱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因為足球本身就是一項充滿激情的運動,而且四年才有一次,世界盃讓人們褪去了平時比較拘謹、剋制的外衣,給每一個普通人提供了一個宣洩激情、張揚個性的機會。人們平常的生活四平八穩,世界盃給觀眾帶來展示強烈的喜怒哀樂的舞台,調動起人們全部的興趣與熱情,因此「最好不要教育球迷保持冷靜」。
肖復興認為,中國足球走到今天,不是哪一種單一因素造成的結果,而是我們的文化、經濟、思想、道德水準等等各種因素的一個綜合反映。肖復興介紹,不久前他在一個場合碰到搖滾歌手崔健,崔健說中國現在有「三弱」,一是搖滾弱,二是足球弱,三是建築弱。「我完全贊同這種說法,這三弱都是一種綜合症,不管投入多大,短時期內都不會有徹底的改變」。
06
遲子建 世界盃跟度蜜月一樣
著名女作家遲子建是個不折不扣的女球迷。她認為沒有哪個節日,會比世界盃更撩人心魄。這個節日雖然四年才一次,但會持續一個月,這簡直跟蜜月一樣,讓人陶醉。「我當然會全身心地看,盡量在此期間不外出。冰箱里要塞滿哈爾濱的啤酒和紅腸,隨時為賞心悅目的比賽而舉杯!」遲子建說,1998年寫作《偽滿洲國》時,適逢法國世界盃,她毫不猶豫地停下筆來。南非世界盃期間,她也不會寫作。「我要看的場次太多了,已經把賽程表放在案頭,勾畫了一些必看的場次。中國足球在打假,而一水之隔的朝鮮隊卻在2010年真刀真槍沖入了世界盃,羨煞我也。在我兩歲的那年,朝鮮隊在世界盃上戰勝了義大利隊,闖入八強。而韓國隊在2002年的世界盃上殺入了四強。總之我挺關心亞洲球隊的命運。哪怕它們是世界盃盛宴上被宰的羔羊,我也希望他們是被莊嚴地擺在祭壇上。」
推薦閱讀:
TAG:足球 | 世界盃WorldCup | 余華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