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建築】序 從清真寺談起(一)
來自專欄寫給吃瓜群眾的古代建築史
專欄第一期講伊斯蘭建築史,咱們起個頭,先說清真寺的故事。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曾聽我媽說在這城東關有座清真寺,旁邊住著些回民,還有個食堂。生產大隊的農民經常去裡面聚會吃飯,去的人大多數是穆斯林。她當時去裡面看過,去的時候還有回民在裡面殺羊吃飯。這座清真寺現在還在,食堂已經不在了。地被盤了食堂就被拆了,後來在這上面蓋了家幼兒園,開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媽。沒錯她當時是去看地的……
寫在開頭
清真寺,顧名思義清真教的寺院,清真教是什麼大家都懂。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禮拜、舉辦宗教活動的場所。英文名叫Mosque,也有叫Masajid的。其實兩個詞都是一個意思,準確的叫法叫Masajid.念作「麥斯吉德」。是阿語直譯。至於Mosque,則是從法語Mosquée轉譯的。所以以後吃瓜群眾們要記住了:Mosque和Masajid是一個意思。都是清真寺。
大多數清真寺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非穆斯林不得進入清真寺。一般清真寺不讓進,麥加禁寺這樣的聖寺就更不讓進了。雖然歷史上不乏有本事的西方探險者像佩羅·達·科維良(15世紀葡萄牙人)或者理查德·伯頓(19世紀英國人)這樣的,能把自己化裝成一個說話流利又懂禮儀的穆斯林前往麥加。但是這種事情一般人學不來,學了也不好。所以說這麼多的目的在於告訴吃瓜群眾:要是我講的有什麼紕漏或者錯誤,這不是我沒去考證的鍋,因為我也沒進過清真寺……
伊斯蘭建築是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宗教建築和世俗建築。清真寺是伊斯蘭建築中最主要,也是最為熟知的伊斯蘭建築形式。因此這第一篇。我們就從大眾最熟悉,也最好認識的清真寺開始說起,從清真寺的源頭、形制和構建上給大家對於伊斯蘭建築一個最直觀的了解。
一切的緣起
公元622年,經過4天的星夜兼程,穆罕默德來到了距麥地那3公里遠的庫巴。遠離了迫害他的麥加貴族們。先知在庫巴逗留了四天。在這期間,他召集自己的信眾們為他們共同的信仰修建了一座簡易的清真寺——庫巴清真寺(Quba Mosque)。先知親自參與修建,清真寺形制極簡陋,只有一圈籬笆外牆。這是穆斯林有記載修建的最古老的清真寺,就是第一座清真寺。
在修建完庫巴清真寺後。先知來到了麥地那。不久之後他就召集眾人在納加爾部族的駐地修建了一座新的較為正式的清真寺。就是日後的麥地那清真寺,即先知寺(Al-Masjid An-Nabawi)。隨後先知將自己的宅邸設在了先知寺東北一角,作為自己的棲身之所。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年先知寺修建完成的時候,顯得非常簡樸。後世清真寺繁複華麗的形制在這上面幾乎找不到一點。圍牆用土坯砌成,禮拜殿的樑柱用椰棗樹桿製成。夜間用秸稈枯草照明。先知的住宅也同樣構件樸素,有一個相當大的院落,在住宅的一角,有一個用椰棗樹榦搭成的涼棚,信徒們可以在這裡進行禮拜。據說穆罕穆德本人親自擔任伊瑪目,帶領信徒在自己的住宅進行了第一次禮拜。
這就是最初的清真寺,一切清真寺的開端和源起。雖然簡陋,但卻不能忽視他們對後世清真寺所起到的影響:在後世流轉的數個世紀中,他們的布局作為無數清真寺的藍本被加以遵循使用。露天院落+禮拜大廳的布局也成為所有清真寺必有的結構之一。
布局問題
在麥地那清真寺修建完成十年之後,穆斯林踏上了征服世界的旅途,誰也沒想到他們的宗教在後來會成為十幾億人共同的信仰。隨著穆斯林領土的擴張,被征服地區的建築形式被一一吸納入穆斯林的建築系統,穆斯林憑藉借鑒、模仿和整合創新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伊斯蘭建築藝術。
接下來咱們要說的問題是一個相對專業的問題:清真寺的平面布局形式
咱們拿中世紀的教堂來舉例吧,吃瓜群眾們都知道,中世紀建築中的教堂,其平面布局多為十字型布局,其中又可以分為拉丁十字型布局和希臘十字型布局。這是教堂常見的兩種平面布局。常說的哥特式教堂就屬於拉丁十字型。希臘十字型教堂則多屬於東歐和希臘的拜占庭式教堂。
清真寺的平面布局和教堂類似,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演變。而不管是哪個地區演變出來樣式,影響其最多的還是當地的建築文化傳統。因為不管怎麼說穆斯林建築正是在吸收廣大地區的本土傳統建築文化之上才形成了如今豐富的建築樣式。大體上說,歷史上的清真寺不同布局多為按地域來分布,我們今天就挑這三種最為常見的來敘述。
第一種布局是最為常見的,也是在歷史上被使用最多的柱廳式布局。
柱廳結構,最早出現在自古埃及的神廟中,通過使用數根巨柱強化氣氛,撐起了一個高大深邃的神廟空間,讓人第一時間察覺到神明的偉大。在此後的希臘建築和波斯建築中,柱廳結構在吸取各地特色風格後被廣泛使用,例如公元前波斯帝國時期的「阿帕達納」、「百柱廳」和羅馬帝國晚期的「巴西利卡」。
較為經典的柱廳式清真寺大多在早期穆斯林時代修建。在這個時期正是穆斯林吸取各被征服民族建築特點並加以應用的時期,後世的許多具有穆斯林建築特色的建築樣式尚未出現。因此柱廳式作為被征服地區最常見,也是最為成熟的建築樣式,自然被穆斯林採用進了清真寺設計中。
作為最早被採用並大規模實施的清真寺形制,柱廳式清真寺上承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建築。下啟之後成型的伊斯蘭建築。柱廳式清真寺多為一塊類似廣場的矩形圍地。在朝向麥加一側布置進深較大的柱廳,同時在圍牆其他三面有時布置進深較淺的柱廊。形成一個圍合的院落結構。的這時期的著名建築有7世紀在突尼西亞修建的凱魯萬大清真寺和8世紀在西班牙修建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
新的嘗試
第二種布局形式起源於於現在的伊朗,是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清真寺布局形式:四敞廳(four-iwan plan)式布局。四敞廳布局最初由薩珊時代的王宮庭院樣式演變而來,其最大特點是波斯特色的建築形制—Iwan。
Iwan ,即伊萬,譯作敞廳,是一種頂部通常為拱形的四邊形大廳。一般認為發明於三世紀前的波斯地區。在前2世紀-2世紀的帕提亞帝國和2-6世紀的薩珊波斯時期都有Iwan的遺址留存。
在征服了波斯的薩珊帝國後,穆斯林將許多薩珊時代的建築形式和裝飾圖案搬運用於自己的建築中。Iwan作為一種薩珊建築形式,起初多被用於伊斯蘭教的非宗教建築,例如住宅、市政結構中。到了12世紀時,Iwan開始被用於清真寺的入口處或祈禱廳處。由此一種富有波斯特色的清真寺形制—四敞廳清真寺形成了。
通過四個帶有敞廳的高大屏牆圍括形成的矩形中部院落,四敞廳清真寺布局顯現出一種如四合院般封閉式的構圖。其特點在於中央院落為四個圍繞露天大院的宏偉敞廳立面所圍括起來的空間,這其中拜向麥加方向敞廳所在的立面又要比其他幾個都大。隨著波斯文化對中亞的輻射,其建築影響更遠達波斯以外的廣大地區。在中亞地區和我國新疆,清真寺也有採用這類形制的。
最典型的四敞廳清真寺是伊朗伊斯法罕的聚禮清真寺。伊斯法罕的聚禮清真寺是迄今為止在伊朗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之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9世紀阿拔斯王朝時期修建的的柱廳式清真寺。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的偉大在於它是自公元841年以來1200多年間清真寺建築發展史的令人嘆為觀止的直觀展示:經過數次的翻修重建,它才能成為伊朗最具盛名的清真寺,其現已入選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聚禮清真寺的布局演變經歷了從最初的柱廳式到後期成型的四敞廳式,它有可能就是第一個被創造的波斯四敞廳清真寺。值得注意的是四個敞廳並不是同時增設的,而是一個個增設上去的。說明其中由柱廳式向四敞廳式過渡的奧妙可能遠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在講到波斯建築的時候我們再說。相對晚的一個例子是1809年建於德黑蘭的沙阿清真寺。
真的不一樣?
第三種布局見於15-18世紀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清真寺,這類清真寺也有很鮮明的特點。被稱為集中式清真寺。
稍微懂一點的吃瓜群眾看到這可能就在想了:這不就是聖索菲亞大教堂嗎?這和拜占庭建築一定有什麼聯繫。
事實上,集中式清真寺所在的奧斯曼建築,也不失為對拜占庭建築藝術的一種延續和傳承。在征服君士坦丁堡後,憑藉對拜占庭千年建築藝術的吸收,加之輔以塞爾柱、伊朗、亞美尼亞地區的建築基礎。宗教的對立並沒有阻止奧斯曼人搬運東歐基督教正教教堂的形制和結構。奧斯曼人發展出了伊斯蘭建築歷史上的一個新高峰。他們精於建造巨大的內部空間,並能通過光影的對比達到一種完美的和諧。一種新的建築藝術就這樣在奧斯曼建築師的手中形成了。
集中式清真寺的典型建築有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清真寺,又名藍色清真寺和屬於塞利姆二世建築群的塞利米耶清真寺。集中式清真寺的一個特點就在於其由兩個相等的部分組成:開敞的院落和封閉的祈禱大殿。此外,拜占庭建築中眾多穹頂單元構成的結構體制也被引入到清真寺體制中。
然而僅僅知道清真寺的三種平面布局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更加細緻的了解清真寺的內部結構。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解構清真寺。下一篇的內容我們將從一個清真寺經典案例開始談起,對清真寺內部進行一次解構。
參考資料:
《世界建築史 伊斯蘭卷》王瑞珠
《世界建築史叢書 伊斯蘭建築》約翰·D·霍格
英文Wikipedia中與mosque有關的條目及相關圖片
文章中所用所有建築平面圖均掃描自王瑞珠《世界建築史 伊斯蘭卷》
圖片來源:英文維基百科、視覺中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