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達默爾 理解的歷史性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
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也是對現象學文論影響頗深的一套哲學思想,尤其是對姚斯的接受美學影響頗深,因此,除了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哲學也要稍微了解一點。
|哲學解釋學的歷史
哲學解釋學來源於古代的《聖經》解釋學,主要研究「我們在當代如何理解《聖經》」的問題,是一種非常具體的經典注釋學和文獻學方法。
後來近代哲學家施萊爾馬赫把古代解釋學改造為一種普遍的方法論,用於解釋文本理解問題,他認為文本的理解要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心理個性聯繫起來,解釋者要通過移情進入作者歷史時代的視域中,從而能夠理解原意。
之後狄爾泰將解釋學融入自己的生命哲學中,聲稱一切作品都是主體生命的表達,主體的生命體驗外化成為作品,因此解釋者要要通過體驗和理解,從歷史、文獻、作品出發,復原他們所表徵的原初體驗和生活世界,這樣就能像理解自己一樣理解文本。
當代哲學解釋學則開端于海德格爾,他把解釋學從方法論徹底變成一種本體論。他強調理解的前結構,認為意義不僅來自於文本自身,更來自於解釋者在理解之前具有的預期,因此,理解意義就不是之前所認為的把握原意,而是對意義的創造。
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按照他在《真理與方法》導言中的自述,是來自於胡塞爾、海德格爾和狄爾泰。
|理解的歷史性
解釋學一開始面對的永遠是「意義的理解問題」,這一問題,就我說來,其實根植於解釋活動的需要。面對那些距我們有一定歷史距離的文本,當代人如何理解其意義,這就是各式各樣解釋學所要面對的基本現象。
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都認為,當代解釋者能夠理解文本的原意,而文本的原意是指文本經驗作者的所思所想,當代解釋者可以邁過歷史的界限,完全還原文本的原意——這是客觀主義的立場。
但伽達默爾從人本性的歷史性出發,認為理解活動本身就是歷史性的。這意味著①當代的社會歷史要素必然影響著理解者②理解對象的文本,本身就是歷史地構成的③理解主體的實踐形成的社會價值觀。無論理解者,還是理解對象,還是理解活動,它們都內在地隸屬於歷史,因而擺脫歷史進行理解是不可能的,理解要正確的面對歷史。
|成見與視域
對於理解者來說,理解本身的歷史性使得成見不可避免,甚至於成見構成了理解成立的必要條件。沒有成見,理解是不可能的。不過伽達默爾區分了合法的成見和非法的成見,前者被稱為「生產性的成見」,後者被稱為「阻礙理解、導致誤解的成見」。合法的成見來自於歷史的必然給予,具有正麵價值,不合法的成見是後天的錯誤認識所致,會造成誤解,因而要在具體的理解活動中加以區別和清除。
伽達默爾把理解活動理解為融入歷史傳統的過程,簡單來說,傳統就是理解者在理解之前接受的知識和經驗,就是成見,當下的理解以傳統作為前提,而其自己又會成為日後的傳統。伽達默爾利用「視域」這個概念來更詳細地描述這個過程:視域就是理解者在理解之前形成的預先結構,由主體從成見和傳統中接受的知識和經驗構成;而文本作為一種准主體,也具有視域,文本總是顯示作者原初的視域;文本的視域和理解者的視域之間總是存在著歷史的距離,這一距離是不可以被消除的,而理解就是兩種中間具有距離的視域相互融合的過程,理解就是「視域融合」;理解會產生新的成見和視域作為下次理解的起點,因而理解是永遠不會停止,始終開放創新的過程,這就是「解釋的循環」。
每一次理解因此都是暫時的,那麼何以判斷不同理解之間的合理性呢?伽達默爾面對這個問題是比較無力的,他提出了「效果歷史」這個概念,認為理解在它自己時代起到的作用,以及作為傳統對後人的影響,這才是判斷理解是否合理的標準——等於把判斷的權力交給混沌的歷史,認為歷史自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只要等著就好。
|相對性和單一的傳統
對於伽達默爾的批判集中於兩點。伽達默爾的思想既是曖昧不清的,又是霸道獨裁的,這兩個看似相反的特點融合在了一起。就其相對性而言,伽達默爾認為每一次理解都是暫時的,每一個單獨的理解者無法確定自己的合法性;而這種無可憑依促使解釋者只能依賴於闡釋傳統,但是對於伽達默爾來說,傳統被隱含地看成是從古到今形成的單一主流的傳統,這種對於歷史的簡化最終讓「效果歷史」的標準變成了屈從某個權威。
不過伽達默爾的模型還是很有說服力和參考價值的。
推薦閱讀:
※中國哲學簡史
※儒家哲學思想
※看山還是山
※人生哲學與佛學
※自由女性選擇男人的哲學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