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的傳奇——大陸向左,日本向右
來自專欄學術有范兒
幾十年前,一首《亞細亞的孤兒》橫空出世。如今,這首歌已經成為經典,羅大佑也在歌壇封神。然而,台灣問題依舊懸而未決。
一 美麗島的由來
台灣島也被稱作美麗島,是因為當時葡萄牙人將台灣島稱讚為「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而根據周維衍、陳碧笙、陳名實等學者的研究,當地居民稱此地為「Tayovan」或「Tayouan」,閩南方言則稱其為「大員」、「大圓」、「大灣」和「埋冤」等。1624年荷蘭人抵達此地後,以「Tayoan」或「Taiwan」稱之,遂為「台灣」一詞由來之始。
二 美麗島的殖民史
現在台灣島擁有2300萬人口且經濟發達,雖然它的開發史很短暫,但卻是一段飽含血與淚的殖民抗爭史。
印度尼西亞系先民從遠古時代便定居於此,他們也是今天生活於台灣山地的高山族的祖先。隋代時,隋煬帝楊廣曾派遣軍隊遠征這座當時還被稱為「流求」的島嶼,但此後的1000年台灣都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開發。
1567年,明朝廢除了海禁政策,不僅福建地區的商船開始深入大洋從事海外貿易,得到日本豐臣、德川家族許可的「朱印船」也在南洋海域活躍起來,因此順路到訪台灣的船隻逐漸增多。與此同時,歐洲航海家開始了著名的「新航路的開闢」並進入東亞地區,葡萄牙人注意到了台灣這座富饒的島嶼。但台灣真正開始登上國際舞台則是在其成為荷蘭殖民地之後的事情了。
1624年,荷蘭人佔領了今天台南安平附近的「Tayoan」即「大員」地區,並在這裡修建了熱蘭遮城,進而他們又在台江的對岸修建了普羅文查城。普羅文查城便是現在台南著名的名勝古迹赤嵌樓,而「台灣」也不過是「Tayoan」的轉音罷了。1626年,西班牙人也跟隨著荷蘭人的腳步抵達了台灣,他們在今天台灣北部的基隆和淡水分別修建了聖薩爾瓦多城和聖多明戈城,但他們很快便被荷蘭人逐出台灣。
荷蘭人對台灣的佔領自然妨礙了日本的「朱印船」貿易,並最終引發了「濱田彌兵衛事件」。江戶時代初期,在「朱印船」貿易中十分活躍的末次平藏因拒絕向台灣的荷蘭殖民當局上繳關稅而被禁止在台灣進行貿易,他回到日本後組織了一批武裝人員再次前往台灣,結果被荷蘭的殖民地長官奴易茲逮捕。而末次平藏的部下濱田彌兵衛也用武力挾持了奴易茲,雙方便通過談判交換了人質。濱田等人回國後向德川幕府報告了此事,幕府則下令禁止荷蘭船隻前往日本進行貿易。幾年之後,迫於壓力的荷蘭當局不得不把奴易茲引渡給日本,這才使得問題最終得以解決。
但是,荷蘭對台灣的統治也漸漸產生了效果,高山族的「蕃社」紛紛向荷蘭人效忠並接受教化,荷蘭人還鼓勵大陸移民在台灣開墾土地,增加稻米和甘蔗的產量。除此之外,當時在台灣可以捕獵到大量的鹿,而鹿皮則是日本國內用來製作武器和防具的重要材料。另外,即使在冬季,台灣附近也可以捕到鯔魚,用鯔魚卵製成的乾魚子是台灣知名的土產,在日本也是頗受歡迎的下酒小菜。因此向日本出口鹿皮和鯔魚便成為荷蘭殖民當局的重要財源。總而言之,荷蘭雖然僅僅佔據台灣的西南一隅,但仍獲得了極大的利益。
三 鄭成功與美麗島
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25000名精銳士兵渡過台灣海峽,從鹿耳門登陸上岸並攻擊了普羅文查城。據說鹿耳門水道與淺灘相連,水文條件極為複雜,大型船隻很難通過。但鄭軍根據何斌的指引,於漲潮時分一舉通過了水道。
鄭軍在一鼓作氣攻佔普羅文查城後,又進而包圍了熱蘭遮城。城中的荷蘭人在揆一的指揮下固守待援,但隨著從爪哇島雅加達趕來的援軍也被擊敗,彈盡援絕的揆一最終向鄭成功投降。1662年2月,揆一率領荷蘭人從台灣南部撤退,同時也結束了荷蘭對台灣的殖民統治。
鄭成功在收復台灣後,分別將熱蘭遮城和普羅文查城改稱為安平鎮和承天府。同時他還打算將台灣作為反攻大陸的根據地而大力進行開發。但僅僅數月之後,時年39歲的鄭成功在壯年之際突然病死,結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四 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
歷史上對於同一個人物的評價往往會因評價者所處的立場和時代的不同而不同,很多時候甚至還會出現截然相反的情況。現今對於同一個人物,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的評價完全不同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但是在鄭成功身上,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罕見地一致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不僅如此,鄭成功還因其抗清事迹被後人建祠供奉。總而言之,鄭成功因其堅定的抗清立場和驅逐荷蘭人並收復台灣的功績而被中國人視為民族英雄。
即便在日本,很多人因鄭成功身上流著同胞的血而對其懷有特別的親近感,同時鄭成功作為忠臣的正義性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因此近松門左衛門以鄭成功的事迹改編而成的凈琉璃日本民間曲藝的一種,室町幕府初期,有藝人說唱源氏公子和凈琉璃小姐的愛情故事,因而得名。表演時表演者在三味線的伴奏下說唱,包括義太夫調、常磐津調、清元調、新內調等。《國姓爺合戰》在社會上廣受好評。在這部戲劇中主人公和唐內(和藤內)與忠臣、奸雄、烈婦、美女等不同身份的人物發生了戲劇衝突,並在虛構的歷史框架下達成打敗清朝並中興明朝的大團圓結局。
在鄭成功逝世50多年後的1715年,同時也是德川吉宗成為江戶幕府第八代將軍的前一年,《國姓爺合戰》在大阪竹本座的人偶舞台上演並大受歡迎,三年間共排演約17個月。這部劇後來還被搬上歌舞伎的舞台,在日本國內掀起了國姓爺的熱潮。時至今日,《國姓爺合戰》仍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不光在凈琉璃和歌舞伎的舞台上上演,還被改編為電影、廣播劇,以及印製成書刊發行。
五 清廷統治台灣
鄭成功在台灣突然病逝後,他的長子鄭錦即鄭經。代統其眾,並駐紮於廈門。第二年,清軍在荷蘭人的配合下攻佔了金、廈兩島,所以鄭錦只得退守台灣。鄭錦渡台後重用父親的部下陳永華,並專心致力於台灣的開發事業。
不久之後,清朝爆發了「三藩之亂」,鄭錦認為反攻大陸的時機已經到來,立即率軍渡過台灣海峽收復廈門。在之後的數年中,鄭軍逐步控制了福建南部以及廣東北部的沿海地區。但隨著三藩被清朝鎮壓下去,鄭錦只得放棄大陸沿海的據點並再次退往台灣。然而難能可貴的是,鄭錦無論遭遇到怎樣的挫折都始終堅持抗清的信念。舉個例子來說,永曆帝雖然已經去世多年,但鄭錦仍然尊奉永曆年號。作為佐證,事實上現今就有數部由台灣印行並使用永曆年號的曆書被收藏於日本、英國大英博物館以及牛津大學等處。
然而,鄭氏究竟是如何僅僅依靠台、澎、金、夏這樣的小島就能堅持抗清數十年的呢?其原因不外乎是通過開展對外貿易來獲得戰爭經費,即以經養戰。自鄭芝龍掌握東亞海權以來,鄭氏以日本為中心,建成了輻射琉球、台灣、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地的國際貿易網路。「三藩之亂」時,鄭氏又在廈門、台灣兩地與英國人進行貿易。除此之外,鄭氏在廈門和杭州還分別經營著以「仁」、「義」、「禮」、「智」、「信」、「金」、「木」、「水」、「火」「土」命名的十家大商行,同時又在北京、蘇州、杭州、山東、廈門等地設立了被稱為「五大商」的商業網點。總而言之,鄭氏通過與支那內地頻繁的貿易往來和商品交換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而反觀清朝一方,清軍雖長於陸戰,但在海上與鄭軍作戰時難以取勝。因此,清朝便寄希望於利用鄭芝龍為誘餌脅迫鄭成功投降。結果在遭到後者的多次拒絕後,惱羞成怒的清政府就處死了鄭芝龍。
想要扼住鄭氏集團的命門,首先要做的便是切斷作為鄭氏經濟基礎的海上貿易通道。因此,清朝實施了嚴禁沿海民船出海的海禁令,不過收效甚微。緊接著清朝又在1661年頒布了遷界令,即用人為製造無人區的手段切斷大陸沿海地區與鄭氏集團的經貿往來。遷界令強制居住在南起廣東北至山東沿海的居民向內地遷移30里,遷徙的範圍幾乎囊括了中國大陸的全部海岸線。而這種辦法與拿破崙戰爭時法國對英國實施的「大陸封鎖令」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
遷界令自發布以來直到鄭氏覆滅一共實施了20餘年,結果非但沒有達到削弱鄭氏經濟實力的預期效果,反而使得沿海居民的生活陷於困境。此外出於種種原因,遷界令的具體操作難度很大,執行情況也並不樂觀。
但是,遷界令確實給鄭氏在大陸的商貿活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當時日本的生絲原料主要依靠鄭氏從浙江運進,然而由於遷界令,生絲採購變得極為困難,以至於前往長崎的鄭氏「唐船」船員也發出了諸如「自明亡以降,浙江絲路之艱,尚有不可言說者」的哀嘆。
1681年,「三藩之亂」結束,清朝完全確立了對支那地區的統治,轉而開始集中全力鎮壓鄭氏集團。同年,鄭錦病死,鄭氏集團在內亂紛擾中推舉鄭錦年僅12歲的次子鄭克塽繼位。清朝則趁鄭氏內亂的有利時機穩步推進戰備工作,到了1683年清軍就一舉攻佔澎湖列島,台灣本島的鄭克塽見大勢已去便不戰而降。就這樣,台灣歸入清朝的版圖,同時清朝在台灣設置了隸屬於福建省的台灣府,並對台灣逐步進行開發。
六 近代以來的台灣
1895年4月,江河日下的大清帝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給日本。台灣人民聞此消息,殊死抵抗,與1895年5月25日成立了一個叫「台灣民主國」的國家,並改年號為「永清」。然而由於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台灣民主國於150天後被滅國。台灣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據時代。
1949年,蔣介石戰敗敗退台灣。本省人與外省人矛盾重重,戰後的台灣沒有迎來和平,反而陷入了新的混亂。
在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下,「美麗島」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名字,成為了一場流血事件與民主運動。為追求民主與自由,以《美麗島》雜誌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組織群眾進行示威遊行。其間發生一些小衝突,但在民眾長期積怨及國民黨當局的高壓姿態下卻越演越烈,竟演變成官民暴力相對,最後竟以國民黨當局派遣軍警全面鎮壓收場。
這件事給當時的台灣省領導人蔣經國帶來極大衝擊,在美國的壓力下,台灣逐步開始解嚴,並走上民主化的改革道路。
七 現在的台灣
在台灣高雄,有一座被稱為「光之穹頂」的地鐵站叫美麗島站,它曾經為紀念「美麗島事件」而建立,現如今被評為全球十五座最美車站之一。
正如台灣的歷史一般。曾經的台灣,如漂浮在太平洋上的一座孤舟,中國歷史的各大王朝藉以遠征的態度企圖統治台灣,外國殖民者眼中的台灣無疑是實現他們發財之夢的捷徑。日據時代的五十年,雖然發展了台灣工業,卻給台灣文化造成摧殘,使得台灣至今仍保留很多日本的痕迹。而在蔣介石看來,台灣只不過是一個反攻大陸的基地。這些統治者們,皆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無一人從台灣人的角度出發,去尊重這座島嶼。
往事隨風飄去,現今的台灣逐步放下歷史所給予的沉重包袱,安然生活,穩步前行。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網路所有)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
紫禁城的榮光:明清全史
[日] 岡田英弘 神田信夫 松村潤 著
2017年5月出版推薦閱讀:
※海商王直
※甲申國難|明清歷史
※元明清歷史年表
※《紅樓夢》明末清初歷史 四家賈王薛史諧音家亡血史 賈府有九道門的玄機 賈敬是嘉靖 通靈寶玉影射作者吳偉業
※壯志千里(十一)危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