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一樣?一汽、東風與長安重組成必然

這次不一樣?一汽、東風與長安重組成必然

來自專欄汽車K線

精彩導讀:一汽、東風和長安汽車,合併的步伐,蠢蠢欲動。

5月11日,東風汽車集團宣布幹部任職調整決定,原一汽集團產品規劃及項目部部長、一汽股份總經理助理尤崢任東風汽車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而劉衛東不再擔任東風汽車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職務,調離東風公司,另有任用;雷平調離東風公司,另有任用。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K線從東風內部人士處獲悉,就在2018年北京車展期間,一汽、東風與長安汽車再次簽署協議,意圖加強戰略合作,其中涵蓋技術、人才流動等方面,以提供深化合作的動力。

這是在中國政府明確汽車合資股比全面放開時間表之後,三大汽車央企首次聚首。似乎這三家企業已經感到了異樣。這也就不難理解,最近一汽、東風和長安高層密集輪換動作。

尤其是在未來5年,合資汽車公司股比限制將被徹底打破的新背景下,嚴重依賴合資企業的一汽、東風和長安汽車不得不做出選擇,因為留給它們的時間並不多。

而當發改委宣布汽車股比放開時間表後,幾大國有汽車集團的股價當時彷彿自由落體,紛紛跌停。

就像中國擴大金融業放開,最近外資金融巨頭接連打算在中國設立獨資金融公司,或者如摩根大通、瑞銀這樣的外資金融公司,已申請控股合資券商,來重新進入中國汽車市場,並打算擴大其持有的股份。

對於中國汽車工業,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情況也將上演。因為目前來看,中國汽車業已經有吉利、長城和比亞迪這樣已經成長發展起來的中國本土企業。

就在5月10日,中國政府再次明確表示,將全面放開製造業。

對外依賴度過高推動「三家合一」

在北京車展,雖然幾大外資汽車巨頭都明確表態,在中國市場合資合作很重要,不會改變現有格局。可是對於5年後,它們其實已經正在做另外一套戰略計劃,各懷心思。

汽車K線整理數據發現,2017年,以三大汽車央企角度來看,如果剔除投資收益和合資企業銷量,情況非常不容樂觀。

東風汽車集團從收入端看,商用車、乘用車業務分別佔比50%左右,但從利潤端看,乘用車業務是其最大利潤來源,佔比達到80~90%;而乘用車業務分科目來講,投資收益貢獻最大,其中東風有限(東風日產為主)、東風本田和神龍汽車三家佔比達到約80%。

2017年,東風日產銷量為110.78萬輛,佔總銷量的33.73%;東風本田銷量為71.43萬輛,佔比為21.75%;神龍汽車雖然銷量慘淡,但依舊銷售37.75萬輛,佔比11.49%。

相比之下,東風乘用車僅銷售12.5萬輛,同比下滑17.38%,拖累整體業績。

雖然長安汽車前幾年曾連續三年成為自主品牌第一,但是在2017年,長安汽車總銷量為287.2萬輛,營業收入為800億元,凈利潤為71.37億元,均出現不同幅度下滑。

然而,從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來看,合資公司長安福特與長安馬自達對其產生決定性影響。

其中長安福特營收為1060.28億元,佔比達到132.52%;凈利潤為121.71億元,中方按照佔比50%,獲得60.86億元,占長安汽車凈利潤的85.27%。

長安馬自達凈利潤為25.26億元,中方獲得12.63億元,占長安汽車凈利潤的17.7%。兩家合資公司,為長安汽車貢獻了102.97%的凈利潤,而長安PSA和自主品牌則出現虧損。

與長安和東風汽車集團的整體上市不同,雖然一汽集團希望整體上市,但遲遲爽約,沒有實質性動作。因為在三家汽車央企當中,一汽集團問題更為嚴重。其基本依賴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和一汽馬自達三家公司。

幾年前,一汽甚至還曾因「盜用」一汽-大眾老舊發動機技術,遭到大眾集團調查,差點兒引起一次外交風波。

最終囿於大眾對中國市場依賴,雙方最終「和解」。但隨後大眾集團要求提高在合資公司持股比例,又被「排放門」事件阻礙。

可見對於企業所有權,完全佔據技術主導的外資公司,更迫切掌控合資公司。

對於三大央企來講,一汽和東風因旗下合資車企體量過大,缺乏做強自主板塊動力,目前面臨嚴重的技術「空心化」困境,而長安汽車則情況稍好,但需進行整體的優化調整和體系能力建設。

所以,如果三家合一,或許能夠產生「化學效應」。

「三個臭皮匠能頂一個諸葛亮」?

實際上,2017年12月,一汽、東風和長安就已於武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旨在增強三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三方戰略合作分成13個大組分別開展工作。

同月,製造領域合作率先啟動,三方召開製造領域合作工作對接研討會;2018年1月,一汽發展製造部,東風公司科技工程部,長安汽車製造物流部、工藝技術部簽訂了《製造領域合作框架協議》。

根據該協議,三方成立了製造領域合作推進機構,提出第一階段6個項目課題,並組建項目團隊。

今年3月,涵蓋鋼鋁混合車身製造技術及工藝研究、轎車發動機熱噴塗技術研究、新能源乘用車工廠規劃設計和建設規範等共計6個項目在武漢啟動。

這6個領域合作,也標誌著一汽、東風和長安汽車在技術、產能規劃等領域,開始相互融合、相互探底。或許正是在為進一步動作鋪墊。

而眾所周知,在更早前一汽與東風,長安與一汽又分別進行了領導層密集地互換,與此同時合作也是接連不斷。例如一汽與東風的零部件公司達成戰略合作;而三家還打算共同研發合作平台。

引人注意的是,作為央企領導人,61歲的徐平與57歲的竺延風,可能將在任期後退休。而54歲的徐留平,仍有時間為三家企業換取合併空間。

與徐平和竺延風的穩不同,徐留平在一汽集團已經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效果如何仍需時間檢驗。

此次,副總級別的頻繁輪換,則在具體業務層面強化了三者之間的協同效應,以及相互了解融合的迫切性。

畢竟,合同總有到期的時候,溫室會有打開的時候,未雨綢繆才能拯救那一紙合資協議。

文字為【汽車K線】(微信號:autoKline)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更多精彩文章,可掃描下方二維碼,歡迎關注【汽車K線】。

weixin.qq.com/r/tThcRL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這家車企膩害了 9萬元的逍客又來了

TAG:中國一汽 | 長安汽車 | 東風汽車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