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被打別急著甩鍋給家長,學校教育的缺失也難辭其咎

熊孩子被打別急著甩鍋給家長,學校教育的缺失也難辭其咎

西洋君說:

這兩天一則熊孩子在公交車上因為「挑釁」乘客而被過肩摔踩頭的新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監控視頻顯示的事發現場畫面

小孩子太熊,大人也太過衝動。這個新聞一出,熊孩子的問題又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熱點,為什麼現在的熊孩子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教育?

去年底西洋君在商場看到過令人尷尬的一幕:一個七八歲的男孩想買玩具槍,被拒絕後,先是痛哭不止,滿地打滾;繼而爬起來用拳頭不停打一旁的媽媽,邊打邊大聲喊叫,持續了半小時才被拖走。

這幾年,國內的熊孩子似乎越來越多。或者在飛機或高鐵上哭鬧,不停踢座椅;或者在餐廳大喊大叫追逐嬉戲,撞飛他人的飲料。而他們的父母,多束手無策,或直接無視,任其鬧騰。

央視街訪《你回家吃飯嗎》遭熊孩子給"一槍」

去年8月,從中國飛往洛杉磯的航班上,一個中國「熊孩子」不斷騷擾鄰座日本籍華裔小哥,小哥建議其父母管教孩子,父母不但不管教孩子,還辱罵小哥,最後演變為肢體衝突。飛機落地後,一家三口被FBI海關執法人員直接遣返回中國。計劃好的暑假旅行泡湯了!

西洋參考專欄作者林世鈺到美國後發現,大多美國孩子的邊界感比較強,在家裡,他們一樣上躥下跳,大呼小叫,極其活躍。但是,一旦到了公共場合,他們就會收斂很多,和父母低聲說話,對服務員彬彬有禮。

國內孩子則普遍缺乏邊界感,在公共場合「無法無天」;此外,如何引導幫助孩子控制情緒,友好與人相處,在國內無論家庭還是學校都缺乏足夠支持。兒時同樣是「難搞的娃」,為什麼長大後北美的熊孩子會比國內少的多?相信下文會對你有所啟發。

關於作者Michelle Yang 前媒體工作者,兩年前移民加拿大,兩個孩子的媽媽。

情商是天生的嗎?

一度我以為是。

有的人天生就外向、懂事,懂得和周邊人和諧相處,有的人卻處處碰壁,讓自己成為不受歡迎的人,自己也不快樂。

可來加拿大一年半,這個認識卻被打破了。而且,正是從家裡的兩個娃身上意識到的。

來加拿大時,妹妹3歲半,姐姐7歲,在國內讀了一年級。可現在,在情緒控制方面,姐姐倒更像個小孩子,妹妹卻經常能給媽媽不少啟發。這裡面性格的因素雖然有,但更多是後天的培養。尤其是在可塑性更強的3—6歲這個年齡段。

1

妹妹現在上SK (senior kidgarden), 相當於國內的幼兒園大班。稍早一些,小朋友就開始陸陸續續學一些拼寫。比如,「STOP」,比如「belly breath」。我不明白老師為什麼會教這些詞,就問妹妹,「STOP」用在什麼時候啊。妹妹回答:生氣的時候。我一臉懵圈,妹妹很開心,搖頭晃腦地給我演示。大意就是,如果生氣的時候,就在心裡喊自己的名字,說「STOP」 「STOP」,然後,把手放在肚子上,深呼吸,「belly breath」。

一開始我還不以為意,直到後來有次去妹妹幼兒園班上參觀。

用石頭做成的情緒畫

教室窗台上有一排石頭,每塊石頭都畫上了一種生動的表情,還給命了名(上圖),比如「angry」、「happy」,而石頭的背面,則寫滿了處理這些情緒的方法,其中出現最多的就是belly breath。

用石頭做的情緒畫,背面則是不良情緒的處理方法

原來,在北美,小朋友們三、四歲時就要開始學習識別各種情緒。大概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先認識各種情緒。回想起來,有那麼一段時間,妹妹在家瘋狂地畫各種happy face, sad face, angry face, scared face,想必就是第一階段了。接著,就是試著去理解每種情緒,認識到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同的情緒會給自己、以及他人帶來不同的影響。最後,就是處理方法了,對不同的情緒,往往會有不同的疏導措施。比如感到「angry」時,就在心裡喊幾遍「STOP」,然後「belly breath」。

2

在加拿大老師的眼裡,讓小朋友識別情緒和學會認識各種顏色、數字,原理是一樣的。為了讓幼兒園的小不點們理解「情緒」這個有點抽象的辭彙,老外們開發了很多適合小朋友年齡段的學習形式。

比如,YouTube上就有專門的教學視頻sesame street,還有生動的情緒卡(居然有40種之多),再加上各種故事以及現場演示,小朋友們很快就領悟了同情、傷心、生氣、開心等常見的情緒以及相應的處理辦法。

女兒寫的情緒控制小帖士

有一次,我在學校前台遇見妹妹相熟的同學。小姑娘尿褲子了,坐那兒等家人送衣服來換。或是等得久了,小姑娘忍不住哭起來,越哭越傷心。老師蹲在旁邊,除了安慰外,還讓她深呼吸,belly breath。小姑娘也很配合,把小手放肚子上,開始大口的吸氣、呼氣,吸氣、呼氣,漸漸地情緒平復下來。

我還曾看到 ,一個小不點向另一個小不點示範怎麼樣深呼吸、讓對方calm down(冷靜)。對這裡的孩子而言,這些從小就接受的認知,將會如同本能一樣地陪伴一生。

小朋友們在學校用各國語言唱《Hello》歌

固然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還是會有很多變數,但從小就知道如何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難道不比多認識幾個數字和字母更重要嗎?而受過這樣教育的孩子,今後在情商方面更高些,難道不也是正常的嗎?

所以,情商真的都是天生的嗎?

3

相比較而言,姐姐在這方面就弱一些。現在想來,多少和她來加拿大時已經錯過了這個基本教育有關。

因為娃爹在國內還有工作(我家也屬於那類「候鳥爸爸」家庭),家裡的「戰火」基本發生在我和姐姐之間。剛開始,戰火失控的時候還真不少,鬧下內傷無數。

作者女兒

比較之下,如今快9歲的姐姐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凡事依賴母親的小孩子了。人家可以自主閱讀,遇到疑問可以問google, 能和同學交換新信息。隨著姐姐語言能力開始碾壓媽媽,小姑娘口頭的高頻句子也變成是you are not my boss。why?hy not?像我這種因為一度的信息壟斷而樹立起來的母親權威形象,現在正在接受全方位的挑戰。一個處理不當,就兩敗俱傷。

這時候我就想,如果姐姐像妹妹這麼大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情緒管理」,還會是這樣嗎?或者我從小也受到一些情緒管理的教育,也能比現在做得更好。

作者女兒

這不由得讓我想,如果姐姐像妹妹這麼大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情緒管理」,還會是這樣嗎?或者我從小也受到一些情緒管理的教育,也能比現在做得更好。

4

在加拿大,教育部門把情緒控制列為幼兒是否自律且幸福的一項重要指標。比如我家妹妹幼兒園JK(junior kidgarden)的report card(類似國內期末的成績報告單)里,就專門提到了這條。具體包括「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their emotions and impulses,find ways to deal with distractions, and be aware that this ractions have consequences. 」

國外父母是一般是一人帶幾個孩子,而中國則是幾個人去帶一個孩子。

我個人覺得這裡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要小朋友學會自我疏導,二是要知道情緒會對自己以及他人產生的影響。一個對情緒一無所知的人,就像一枚遊走的定時炸彈,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就炸了,既傷了自己,也傷了別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情緒的認知以及管理還真是事關個人(他人)幸福的大事。

國內熊孩子比較多,我個人覺得很大原因還是情緒管理的問題。孩子本身是一張白紙,可塑性很強。如果孩子很小就知道情緒管理的重要,並在幼兒園就學習到一些相應的「技能」,他就會知道哭鬧、大吼大叫、易怒,是無法爭取到好處的,而只會讓大家都不快樂。

國內一熊孩子在8樓屋內看動畫片,因嫌樓外施工的電鑽聲太吵,竟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

剛到加拿大時,我壓力挺大的,因為這裡的孩子看起來都太有風度了。比如在公共場合,你很少看到孩子們撒潑耍渾、高聲喧嘩,跑跑鬧鬧的也極少。所以我特別擔心自己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成了「萬眾矚目」的那個。好在,就算偶爾有小朋友哭鬧的,周圍的人都比較寬容,很少有人側目。看起來,打小練就的「童子功」真是很有必要。

5

熊孩子的問題,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對公私邊界的認知。那些在餐廳、遊樂場、商場大聲喧嘩、哭哭鬧鬧的,完全沒地意識到這是公共場合,自己的一舉一動會對他人造成影響。我和一位朋友曾一起帶孩子們外出就餐,孩子們一興奮大嗓門就上來了,我的那位朋友立馬起身拿包要孩子們走人。事實證明,這樣的非常手段很是有效。但前提是家長和孩子要對這種邊界感達成共識。

在女兒學校,室內小跑都會被視為不當的行為。而室外操場則是另一回事,孩子要多瘋有多瘋。

「Time-out」是北美家長最常用的一種懲罰熊孩子的辦法,「Time-out」,可以譯成「計時隔離」或者「關禁閉」,就是把犯錯誤的孩子隔離在小房間里一段時間,讓其面壁思過。美國人「Time-out」的原則一般是,一歲一分鐘,兩歲兩分鐘,三歲三分鐘,以此類推,一般不超過十分鐘。如果中間孩子從房間跑出來了,又要重新計算。

在加拿大,你也很少會看到氣急敗壞的家長。一個不能自我控制情緒的人,很容易被他人在心裡「打標籤」。畢竟,情緒控制應該算得上是基本的修養吧。

孩子總有犯倔的時候。但教育孩子是件很私密的事,老外家長就算要訓孩子,也極少在大庭廣眾之下巴拉巴拉。如果一定要當場介入,通常的做法是把孩子單獨帶到一邊兒,私下平等地溝通。如果能談的攏,自然皆大歡喜,該say sorry就say sorry,該補救就補救。談不攏,那就當場撤。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哭不哭鬧,媽媽扭頭就走,毫不遲疑。爸爸們則會抱起孩子往肩上一扛,頭也不回地走人。

「如何教育熊孩子」是一個能引起很多人共鳴的話題

現在,妹妹是我們家的老師,學生嘛,是我和姐姐,兩個「輸在起跑線上的人」。有一天,姐姐因為看電視的時長問題又和我鬧僵了,一個人跑上了樓。等到了妹妹的電視時間,我問她要不要邀請姐姐下來一起看,小姑娘點點頭,並解釋說「that will make her feel better」。

有時候我會問妹妹,我傷心的時候該怎麼辦啊?小姑娘立馬就會熱心地告訴我:「Mom, you should do something that can make you fell better, or talk to a friend and ask for help。」說到這裡,小姑娘還故意頓一下,「 actually, I can be your friend。」然後沖你一臉微笑。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late is better than never」,又或者是「better late than never」。好的情商,從現在練起!我和姐姐都要做個好學生。


推薦閱讀:

你們有哪些修理熊孩子的經歷?
熊孩子該打就打,對不對?
如何反駁「Hitler was confident, too"?
名校資深班主任:孩子害羞內向?試試這5招!還你一個「熊孩子」
小時候爸媽如何教你理財?

TAG:教育 | 學校教育 | 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