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的玉器仿古行業,真正的技藝達到高水平的不超過5個人。

光彩玉器市場櫃檯里的戰漢仿古玉器

  因仿製戰漢時期玉文物聞名的幸福村曾被一些人視為「造假重災區」。歷經被媒體曝光的風波後,當地的仿古玉器製造者和商人叫苦不迭,卻仍在蕭條中堅守。

  

  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區的幸福村,一度背上了「文物造假」的名聲。

  2012年3月,有媒體在報道中描繪出一張「中國文物造假地圖」。安徽蚌埠、河南石佛寺及南石山村等多地均被提及。其中,安徽蚌埠被標記上了玉文物造假的符號,因仿製戰漢時期玉文物聞名的幸福村更被一些人視為「造假重災區」。

  11月2日早上8點,當法治周末記者到達幸福村時,幸福村街巷邊玉器作坊的捲簾門已陸續打開,幾乎處處都傳出切割玉器的刺耳聲音。25歲的作坊主張樂(化名),在這樣的聲音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除了切割玉器的聲音,張樂的作坊內還充斥著震耳欲聾的美國流行音樂。二者混合的雜訊中,他身著一件醫生工作服樣式的白大褂,主要負責玉雕設計和接待客人。

  10年前,初中畢業的張樂拜師學玉雕,最終拿到了進入玉器行業的「敲門磚」—在蚌埠,如果沒有拜過本地師傅,很難進入這一行。

  眼下,幸福村儼然更像當地人口中的「北工地」。這裡的房屋大多是兩層小樓,少有幸福村的村民在此居住。村民們將這裡出租做了玉器加工坊。通常一樓是作坊和門店,二樓是工匠及其家人的住所。

  仿古玉器的「好時光」已逝

  聚集玉器作坊的幸福村,像是蚌埠仿古玉器行業的一面鏡子。

  蚌埠市文物管理處處長、蚌埠市博物館館長辛禮學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目前,蚌埠有近5000家從事玉器生產、經營的商家,直接從業人員約6萬人。

  這組「最新統計數據」與之前相比,已經大大縮水。

  時任蚌埠市玉雕協會秘書長成成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2年,蚌埠至少四分之一的仿古作坊、企業陸續倒閉。

  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蚌埠市玉文化促進會會長馬友峰稱,2012年,蚌埠市一整年玉料交易市場上所賣出的玉料,也沒有往年3月份一個月所賣出的多。

  他感慨:「蚌埠玉器仿古的事情還是不應該公開講啊,講了之後,都以為我們是做假的,生意大不如前,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兩年。」

  2010年,張樂的玉器作坊開張。

  最初,他也曾做過仿古玉器。但後來由於工序環節多,風險較大,最後還是撤去了做舊部分,回到玉雕的老本行。「即使雕刻得不夠好,如果有本地老闆覺得差不多能賣出去,也會收走。」

  在張樂的作坊中,記者看到了為數不多的幾件仿古玉器。其中,一個「龍龜」造型的做舊玉器,要價1000多元,可以還價到700元左右。

  在張樂看來,儘管是做舊的玉器,但也是使用的真正玉料,所以,這算是一件工藝品。

  「如果你要把他賣出去,就要看你把它當工藝品賣,還是當古件賣了。這是一件仿漢代的作品,如果按古件賣,定價多少就在你了。」他意味深長地說。

  仿古玉器的定價潛規則,當地人多少知道一些。

  一位計程車司機告訴記者,一些蚌埠的仿古玉經營者,甚至可以「賣一件吃三年」。

  眼下,這樣的「好時光」已然不再。

  作為銷售終端的玉器市場,能夠敏銳地感受到陣陣寒流。記者在北工地和蚌埠光彩玉器市場等地走訪時發現,大多賣仿古件的店鋪的貨品囤積嚴重。

  一位玉器店老闆向記者講述,有朋友做仿古已經做了十多年,最近,放下玉器行業,改行做了汽車維修。

  在蚌埠市最大的玉器銷售地—光彩玉器市場,開門營業的店面里,有人在看電視,有人在上網玩遊戲打發時間。整整一個下午,記者僅遇到了一位來看玉件的顧客,但是她也只是進店看了一圈,然後就轉身離去。

  記者了解到,一些下午三點還未開門迎客的店面,是因為有的老闆已經外出打工。

  「幸虧這裡是我們自己買的房子,第一層是店面,第二層是住家。不然,光一個門面都要消耗太多的成本。哎,現在的市場,太不好做了……」一名看店人邊玩電腦遊戲邊對記者嘆息道。

  仿古玉器已成產業鏈

  現在,張樂的作坊里主要生產仿古件的半成品。即剛剛雕刻完成,還未經做舊、打磨、拋光、上蠟的器件。這些大多是仿造戰國、漢朝時期的古件。

  張樂指著一個未雕刻的橢圓玉石的一個切面,給記者講解道,這個切面上的白點就是比較軟的,玉質不好的地方,本地話叫「囊」,這種地方要留著做舊,容易上色。

  一道推拉門把張樂的作坊與臨街的櫥窗和展覽室隔開。加工作坊里,擺著4台淡綠色的玉器加工設備。

  一名戴著耳機的20歲左右的年輕人,正專心地雕刻著一件拳頭大小的白色玉器。為了防止玉雕時粉末的噴濺,雕刻機里盛著滿滿的水,水已經變成了渾濁的白色。

  張樂的店裡雇了3位工匠,法治周末記者來到這裡時,另外兩位請假不在店中。對此,張樂解釋道:「我這邊比較鬆散,每天從早上8點開始,規定工作八個半小時,沒有雙休日,但是可以請假。像這位師傅,手藝不錯,會有6000元的月工資。有的師傅,手藝更好,工資也會更多。」

  「干我們這行,還有一個不成文的習俗,每月的1號和15號休息。」他補充說。

  記者走訪時發現,在這條玉雕街上,與張樂作坊相似的半成品加工作坊,一家挨著一家,分布在街的兩側。這些作坊大多沒有門牌,只是在店外的牆上寫著幾個「玉」字。

  店裡低著頭忙碌的大多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顧客可以隨意進入一家作坊,除了一名「領班」的工匠會來招呼之外,其他人仍會專註於自己手頭的活計,不為所動。

  在另一家有6個人的作坊里,20歲的領班尚強(化名)告訴記者:「做這個賺錢比打工多,也是很多人選擇這個行業的原因。」尚強15歲入行,已經做了5年,技術比較拔尖,年紀輕輕就做到了「領班」。

  張樂做仿古玉雕近十年,卻並沒有見過真正的古件,也不會參照樣品進行雕刻。「除非,有極少的情況,要成批生產某種玉器時,會有樣品模型,樣品模型也不會是古件。」

  「仿古」線條的設計,大多是參照書上的紋樣。有時候,玉雕師傅還會根據朝代風格,自創圖案。

  「玉都是真玉,只是用了仿古的工藝,這並不是造假,而就是在仿古。」張樂強調說。

  來張樂的作坊購買半成品的顧客,既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玉商,還有在蚌埠本地,或者北工地的做舊作坊。

  張樂向記者介紹,雖然蚌埠並不產玉,但是會有來自新疆、青海等地的玉料商來這裡賣玉,也會有蚌埠本地人在那裡倒玉料。而那些玉料就是眾多小作坊的原材料。

  法治周末記者觀察到,從玉料買賣,到仿古玉雕半成品,到做舊、打磨、拋光,北工地已經形成了一條仿古玉器的產業鏈。

  在蕭條中堅守

  一位張姓老闆拿起一塊白色的崑崙玉玉料說:「我買這塊料3000元,還要花6000元請人雕刻,現在生意不好做,成本太高。」

  「曾經,每周一到周三,會有全國各地的商販,來我們這裡提貨。很多地攤上的文物,都來自於我們這裡。現在,來的人少,而且來的人里大多也只是看,並不買。」張姓老闆一邊打磨一個已經完成做舊的泛著紅色的人偶把件,一邊向記者介紹。

  儘管很難熬,但是大多仿古店鋪仍然在苦苦支撐著。

  「玉器行業的行情有起伏是很正常的,但是不景氣的行情還從來沒有持續這麼久過。」一位從業20多年的玉商告訴記者,「這一次的蕭條時間比較久,已經3年左右了。上世紀90年代,玉器市場好的時候,早上剛剛選來料子,運到店裡,就被一大早等在店裡的玉商把料子分乾淨了。」

  在不少玉商看來,媒體的「曝光」無疑是加重仿古玉器蕭條的重要原因。「從那以後,蚌埠的玉器口碑就臭了。」有人稱。

  蚌埠市玉文化促進會會長馬友峰也直言:「蚌埠的仿古玉行業受媒體的曝光影響很大。以前除了來提貨的全國各地的玉商,還會有特地來蚌埠玉器市場「撿漏」的大老闆—古玉愛好者、收藏者。」

  「這些大老闆之前並不知道蚌埠的玉器都是仿古的,現在媒體曝光以後,他們也都不會來了。」他進一步解釋。

  蚌埠的玉器及包裝上並未標明「仿古玉」的相關字樣。不過,儘管如此,常跑蚌埠的玉商都很了解當地的玉器情況。真假古玉,考的是愛好者的眼光,這也是玩文物古董需要承擔的風險。在行內人看來,如果看走眼,買到假古玉之後,就只有當「交了學費」了。

  在法治周末記者的採訪中,還有一種聲音:蚌埠的仿古玉行業的名聲,是被來自全國各地的玉商搞臭的—明知是仿古件,還按照老東西的價格賣。

  文物管理處處長辛禮學把目前仿古行業的現狀看成是市場自然淘汰的必然結果。

  「蚌埠的仿古行業正面臨重新洗牌,在這期間,會有一大半的仿古做舊小作坊死掉。」辛禮學處長認為,蚌埠玉器仿古特點鮮明,且常被不法商人冒充文物銷售,導致名聲不好。再加上玉器製作高成本、低利潤,蚌埠的仿古玉器行業正在經歷轉型過程中的市場自然淘汰,沒有資金、沒有技術的小作坊必然會被淘汰掉。

  「蚌埠的玉器仿古行業將轉型向工藝化、藝術化方向努力,探索走玉器的高、精、尖路線,需要好玉料配上好工藝。」辛禮學說,在蚌埠,已經有玉器公司步入正軌,經營狀況不錯。

  國家鑒定委員會委員、古玉鑒定專家楊震華認為,蚌埠仿古玉器行業的萎縮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人們鑒賞水平的提高,仿古玉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自然一些中低端的仿古玉、造假玉會受到衝擊。

  不過,他認為:「仿古是我國從宋朝就有的傳統,也是中國古老工藝的傳承。仿古行業肯定不會消失,也不會走向沒落。」

  「放水養魚」

  在楊震華看來,仿古玉並不等同於造假玉。

  楊震華認為,仿古玉可以簡單劃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國自宋代就已有的工藝傳承,製作過程中,用的是好玉和好工藝,這樣的仿古作品也具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另一種就是我們說的造假,具有欺詐性質的「仿古」,用的材料不是玉,或是玉材不好,甚至使用強酸等化工原料浸泡,這種造假是應該被嚴厲打擊的。

  「蚌埠當地的大部分仿古玉器是有工藝傳承的。」楊震華認為。

  記者在蚌埠調查中了解到,在北工地的小作坊中,仿古中的重要一環「做舊」的最簡單的處理措施,是用酸水和顏料浸泡。

  鑒定專家楊震華認為,做舊上色工藝有兩種,如果是用植物油浸泡的,對人的身體無害,如果是使用酸等化工顏料浸泡過的,就不能近身把玩,對身體是絕對有害的。

  而在辛禮學看來,在蚌埠的玉器仿古行業,真正的技藝達到高水平的不超過5個人。

  「他們的仿古工藝品和真正的工藝品能有95%的相似度,而且,他們都是極為誠信的人。」辛禮學補充說,「沒有人模仿古件可以達到100%的相似度。這既有技術層面的原因,也有誠信方面的原因,沒有仿造品是真正可以『以假亂真』的。」

  「我認為,他們不是在造假,他們是真正領悟了文物、文化的精髓,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辛禮學表示。

  記者在北工地走訪過程中,一名玉器仿古做舊店的店主,主動對記者說起自己是有《經營許可證》的。然而,記者了解到,在北工地,大部分做舊作坊並沒有經營許可證。

  對此,辛禮學表示:「儘管大部分仿古做舊作坊里沒有一家有經營許可證。但是從我們文物管理處的角度來說,他們不違法。」

  「為此,蚌埠市文物局專門做過調研,他們沒有一家是進行原樣仿製的。無論是玉料或是做舊工藝的使用,製作出的仿古玉器和原樣相比,都會有變化。我們會跟他們講明,如果進行原樣仿製,將會涉嫌違法,所以他們應該非常清楚。」辛禮學說。

  依據有關法規,文物複製有明確的「門檻」。不同等級的文物複製須經國家或省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倘若違反此規定,將會受到相應查處。

  不過,國家文物局研究員李曉東曾表示,我國對於文物仿製品的管理法規還很不完善。為了監督作坊是否進行「文物原樣仿製」,文物局管理處成立了執法大隊。每周執法大隊會對相關作坊進行巡邏和監管,如果發現了有進行原樣仿製的,會立即對其查處。辛禮學透露,曾經也確實出現過違法現象,已經予以了相應查處。

  辛禮學補充說,目前,在蚌埠市政府的意見指導下,對當地仿古玉器產業採取「放水養魚」的扶持策略,不能限制得太死。

信息來源:神舟收藏網摘自《法治周末》記者 汲東野發自安徽蚌埠

推薦閱讀:

大教育家孔子的神秘玉器
請問最近哪兒有拍賣會嗎?我爸爸收藏了瓷器。家裡想賣掉給我哥買房子。但是查了一下,不知道哪兒可以拍賣。
竟然還能用玉石做這些事?虧他們想的出來!
歷代玉器紋飾圖錄2
常見古玉器紋飾(圖4)

TAG:行業 | 水平 | 技藝 | 蚌埠 | 玉器 | 仿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