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論語之(21)
按語:《生活論語》是我在《益生文化》上註解《論語》的系列文章,每期刊登1800字左右,邊寫邊刊登。2009年夏天,我去蘭州拜訪甘肅中醫學院的七旬老教授吳正中先生,他也是《益生文化》的熱心讀者和熱心作者。他對《論語》很有研究,多次到蘭州的許多學府給大學生講《論語》,他問我:「安仁和是哪裡人啊?《生活論語》寫得好啊。」我當時也沒有告訴他,「安仁和」就是本人。「安」,不僅有國泰民安的意思,也有「不病、健康」的意思。「仁」與「和」,是儒學的精要,而「國泰民安」,是儒家的理想。我在中學時代就通讀了《四書》,至少在高一時就詳讀過《四書》,最早,是伯父陳治邦先生的《四書》,我借來閱讀,後來,是二兄的由嶽麓書社出版的朱熹的《四書集注》,我用心讀過多遍。實際上,也忘了具體內容。但,從閱讀、成長、文化的意義上,我已經多次閱讀了《四書》全文。我的祖父、太祖父對儒學很推崇,這從我的伯父、父親的名字里,我的兄長、堂兄們的名字里都有體現,比如,我父親名字叫「克讓」,克己、謙讓,我令一位伯父名叫「克禮」,乃「克己復禮」之意,我大哥名「為善」,「為善最樂」之意,伯父家堂兄名「至善」,即「止於至善」之意,我大哥和堂兄的名字,都是我爺爺取的,都有儒家的思想、教化在其中。2008年夏天我開始為《益生文化》撰稿,註解《論語》,才發現問題很多,自己並沒有讀懂《論語》。儘管,曾有多年,每年年底,我要閱讀一遍《論語》,作為對自己的檢查與提升,但不思考、不註解時,也就看著文字讀過去了。當自己開始註解時,才發現,《論語》里的歷史文化信息太多,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太密切,必須好好學習《論語》,這是我將《論語》注取名《生活論語》的原因。我每月註解數則,希望喜歡《論語》的朋友,和我一起學習這本古老而偉大的經典,也是能影響你一生一世的經典。對於我,個人認為,一定得站在幾本厚重的歷史經典之上做人。我多年來選的這幾本書是《易經》、《論語》、《道德經》、《周易參同契》、《悟真篇》,這五本書是影響我生活的書,也是改變我命運的書。
生活論語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註解:夷狄,中國古代漢民族對邊地少數民族的稱呼,一般有蔑稱的意味,過去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之說。諸夏,華夏。當時華夏有好多諸侯國,各諸侯國合起來,就是華夏,也就是諸夏。
生活論語:這句話,我還真難講解,因為,許多學者的註解是相反的,有位學者說,這句話是說:夷狄還知道有君主(或國君),不像我們華夏各諸侯國,都不知道國君周王的存在了。這樣講解,好像孔子在批評當時各個諸侯王不尊重周王室。但也有學者認為,孔子說:夷狄各族雖然有國君,再好,也比不上我們華夏各諸侯國沒有君主。這樣一來,是華夏優越論。我們沒有國君,都比你們有國君都好。亡,無也。對這兩種見解,我真難選擇,結合當時的「國情」看,各個諸侯國幾乎都不敬重周王室。孔子感嘆以禮儀著稱的華夏諸國,還比不上人家夷狄諸國,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批評意味。也有人認為,這句話,是說:就算夷狄有君,也比不上華夏無君,因為夷狄各族太野蠻,不懂禮儀。這樣解釋,不僅是華夏優越論,而且看不起夷狄。《說文》里說:「夷者蹲夷,無禮儀。」古書中對夷狄之人不知禮儀、貪而好利、人面獸心等等論述不少,的確是漢族優越論。不過,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看古人的言論,也不好作價值評判。但,我們今天倒要清醒自知,不要有那麼多優越感。我在民間弘揚傳統文化,不少人對傳統文化有優越感,總覺得咱們的古老文化非常好,西方文化,不值一提。這種「國學優越論」要不得。客觀、平等、公正地看待傳統文化,才是國學發展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許多支持中醫的人,把中醫看作最好的醫學,崇尚西醫的人,把中醫看成90%是糟粕,是典型的「偽科學」;而崇尚道學的學者,把道學看成救世的文化,救全人類的文化,崇尚西方科學的,把中國文化看做90%是糟粕。這樣的爭論,真讓人有「夷夏優劣論」的感覺,在思維上,首先就有問題。在孔子時代,說某民族優於某民族,某文化優於某文化,還可以理解。時空發展到了21世紀了,我們還簡單地以「優劣論」來看待國家、民族、文化,只怕是極端錯誤的思想,也是不公平、不人道的思想。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註解:季氏,魯國大夫。旅,這裡指祭祀。古文本意里,旅就指祭祀山川,《論語音讀》引《洪武正韻》:「旅,祀山川名。」冉有,孔子的弟子冉求,比孔子小二十九歲,在孔子的弟子中屬於政治家,在魯國,他是季氏的家臣。救,阻止。林放,魯國的人,生平不詳,曾向孔子問禮。
生活論語:魯國的大夫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問弟子冉有,「冉有,你能阻止季氏的行為嗎?」冉有回答說:「老師,我不能制止他。」孔子聽了,感嘆說:「唉,這樣也罷了。季氏認為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孔子之言,神靈是知禮的,林放也是知禮的,古代最高的禮,就是祭祀神靈的禮,比如祭天祭地。可如今,作為魯國的大臣季氏不知禮。這次季氏祭祀泰山,有沒有林放的主意?不知道,但從孔子的話中,似乎這事與林放有關。在本篇之前二篇,有「林放問禮」的記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簡;與其易也,寧戚。」林放某次問孔子禮的本意,孔子說「林放,你問得好啊,禮,與其奢華,不如簡樸;與其歡樂,不如悲戚(此句主要指葬禮)。」應該說,林放懂得一定的禮制。假如林放是季氏門下的家臣,是他勸說季氏去祭祀泰山,那麼孔子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就有道理了,也能聯繫得上。但這僅僅是個合理的假設。在禮制上,只有天子才有資格祭祀山川神靈,比如祭祀泰山,這叫「封禪」,秦始皇、漢武帝、東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封禪於泰山。封禪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儀式。封,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台以祭天帝,歸功於天;禪,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感報厚恩。並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資格封禪,封禪的基本條件是:一,更朝換代,國家統一,或受命於天,戡亂治國,大有功勛;二,帝王在位時政績卓著,國泰民安;三,有祥瑞出現。季氏作為魯國的大夫,壓根沒有資格來祭祀泰山,這種越權祭祀的行為叫「僭越」,是對禮制的嚴重破壞。
儘管,古代的禮制,對現代人,許多已經「只是個傳說」。但,社會的發展,還是離不開每個人應該遵守的某種法則、規律,人人不遵守各自應該遵守的法則、規律,社會就會亂。這也是禮制的精神,過去「禮法」並稱,禮即是法的一部分。現在,禮歸到人倫禮儀中去了,而法則是獨立的治理國家的制度、法規,這是社會的進步。但是,中國傳統的禮法精神不能湮沒。
更多信息,請關注《益生文化》網站
推薦閱讀:
※論語註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卷十五·衛靈公第十五
※《論語》精讀
※日課 |《論語·八佾》6
※《論語》原文及其全文翻譯(二十四)
※論語鑿度:1-1、子曰:學而時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