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筠筠:當代中國城市各階層審美狀況分析

羅筠筠:當代中國城市各階層審美狀況分析
作者:佚名來源:中山大學哲學系點擊:2368時間:2005-12-15編輯:xsy
9){fontsize_6562.style.fontSize=(--curfontsize_6562)+"pt";fontsize_6562.style.lineHeight=(--curlineheight_6562)+"pt";}『>

<25){fontsize_6562.style.fontsize=(++curfontsize_6562)+"pt";fontsize_6562.style.lineheight=(++curlineheight_6562)+"pt";}『>

當代中國城市各階層審美狀況分析 羅筠筠

(中山大學 哲學系  廣東廣州 510275)

摘要:本文認為建構一個民族的審美文化的關鍵在於人的審美觀念與審美行為方式,並分析了當代中國城市中各不同階層人在審美觀念、審美行為方式方面的不同特點,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在建構21世紀中國審美文化各個階層的作用與需要努力之處。

關鍵詞:審美文化 審美觀念 審美行為方式

Analyze of Aesthetic Status of Each and Different Stratum in Modern Chinese City

Luo Yunyun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unYat-Sen university 510275)

Abstract: This thesis thinks that the key of construct aesthetic culture of a nation is the person『s aesthetic idea and behavior method, and analyzed the each and different stratum person of insid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y in the aesthetic idea, a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method, here the foundation up discussed in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for each of stratum to is diligent with demand of place of 21 century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Keywords: aesthetic culture aesthetic idea aesthetic behavior method

隨著一次次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和新生產方式的出現,其後果是地球上的綠地的日益減少,現代化的城市不斷增多,伴隨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企業廠房而來的是老城市的越擴越大、新城市的相繼出現,農業人口的越來越少和城市人口的擁擠爆炸。其必然的結果是城市人口組成的更加複雜化,它則造成了城市社會人文環境與審美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今天考察一個社會的人文環境與城市的審美文化特點只從某一群落的角度入手是不能說明問題的。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其人口組成中既包括知識水平較高、文化素養較好的知識圈、亞知識圈、白領階層的成員,也包括知識水平一般、文化素養平平的工人與服務性行業及其它藍領階層的成員,還包括較少文化知識、終日為生存奔波的大量由農村湧向城市的務工人員。顯然,他們的審美觀念體系和審美行為方式是有很大的區別的,而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審美文化需求所出現的各種審美文化產品(包括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審美價值水平和審美功能作用也是有所差異的。然而,它們卻共同組成了當代城市審美文化的交響曲,研究當代城市審美文化必須對其給予同樣的重視,不能顧此失彼,尤其對文化層次較低的人口的審美觀念的不斷提高、審美行為方式的走向自覺和審美文化需求的逐漸升華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因為只有這樣,才是一個城市審美文化水平日益進步的關鍵。

城市是以人為中心的,既然是以人為中心,這個人就不可能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中活生生的具體的人,這也就與我們這裡所分析的城市人口層次的形成中的人找到了交叉點。對於城市中不同層次的群體來說,他們對於設計文化的要求也是有一定差異的。

當代城市審美文化的問題十分複雜,尤其是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人們的許多觀念還處在轉變的過程中,缺乏穩定性和成熟性。這裡試圖通過對城市中上述三種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口組成(這種區分只是大致的,不能排除例外現象,如知識分子中也有審美觀念和行為方式較低的,普通百姓和民工中也有藝術修養和審美欣賞水平較高的)的審美觀念體系、行為方式的及其審美文化需求的特點、他們對不同設計文化特點的選擇的初步分析,大致勾勒出當代城市審美文化的特徵。

一、知識階層

這一階層指當代社會中不同層次的知識分子。主要包括知識圈(科研人員、大學教師和各門類的從事藝術創作、或受過系統專業教育的藝術家)、亞知識圈(包括中小學教師、大學生、各種傳媒的主創和從業人員及藝術修養較高的其它職業的人員)、白領階層(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大企業、中外合資企業、高科技、商業、高級飯店等的管理人員等),這一部分城市居民由於文化水準和藝術修養較高,因而在藝術與審美欣賞方面具有較為敏銳的感受力、準確的判斷力、豐富的想像力和活躍的創造力,他們的審美趣味相對來說比較高雅、廣泛,他們的審美期待視界也比較開闊、包容,相應地他們的審美參與態度表現得積極主動、審美追求顯得自由開放。

但是,這部分人在城市人口中只是少數,而且本身發展也參差不齊。其中只有極少部分的人屬於最為理想的審美消費群體,符合上述各種標準。大部分人的審美觀念和行為及所欣賞的審美文化產品的種類並不十分穩定,在正確的引導和良好的環境影響下,他們可能上升為理想的審美文化消費者,但也極有可能在不利的環境中隨波逐流,下降為較低層次的審美文化消費者。此外,其中還有一部分人屬於層次較低卻附庸風雅,這些人的審美觀念和行為大多沒有個性,追逐時髦,因而也不夠成熟。無論怎樣,他們是城市審美文化向符合人類最高審美理想過渡發展的希望。正是在這一部分人的支持、保護、投入和呼籲下,嚴肅藝術或高雅藝術的小舟,才沒有被通俗藝術的汪洋大海所吞沒,也正是由於有這部分人的存在,在今天商品經濟大潮中終歸還有非商品化的藝術倖存。這部分人中的許多人,是當今城市審美文化的直接創造者,諸如各類藝術家、各種生活用品的設計師和各種傳播媒體的主創者,正是由於他們中大部分人能夠維護自己的職業尊嚴、嚴守自己的職業規範、奉獻自己的創造精神、追求更高的審美理想,因而才使今天的城市審美文化中出現了新的特點,即高雅的藝術性、珍貴的獨創性、強烈的審美感染力等。

具體來說,在藝術類的審美文化產品中,他們欣賞和偏愛的是,內容涉及或關心歷史上或當代社會現實中重大課題,形式上具有獨創性、嚴謹高雅,有自己獨立的藝術主張、不媚俗、不為商業化所左右,具有寓教於樂的審美凈化功能、使人在對其的審美欣賞中得到某種啟示與升華的作品。同樣的,這類作品由於題材嚴肅、技巧高深、追求永恆的藝術長久性、相對來說娛樂消遣性少一些,因而也需要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人才能認同和欣賞。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的審美欣賞趣味也與眾不同、獨具一格,但卻並非華眾取寵。如在對服飾的選擇上,注重與自身的容貌體態相協調,而非一味追求時尚、趕時髦,因對藝術與審美規律有一定的把握和自覺,所以懂得如何通過服飾來揚長避短、襯托自己的美。

一般說來,在服飾上的審美品味趨向於款式、色彩等的簡潔、淡雅、個性、和諧。這種審美觀念也表現在對居室的設計與裝修上,大多並不盲目追求「五星級」式千篇一律、擺闊示富的庸俗設計,而是注重與自己的職業與工作需求相結合,在傢具和室內陳設品的選擇上多從功能、審美、經濟三方面通盤考慮,既滿足功能、又具有審美效果、自然溫馨,而非只顧攀比、多多益善、沒有主調、雜亂俗氣。此外,即便是處於同一文化層次中的人,其文化心態也是由其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家庭影響、個人興趣及年齡性別等各方面的條件決定的。以室內設計陳設來說,今天人們往往喜歡在家庭居室內裝飾一些欣賞性的工藝品,諸如書畫、壁掛、牙雕、貝雕、木雕、盆景、插花、古玩、泥塑等。它們在裝點室環境方面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構成室內藝術氣氛的核心,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如果擺在顯赫的位置上,頓時可以將整個房間烘托起來。其次,工藝品還有填補空間的作用,也就是在一些顯得空蕩、單調的角落,用一個小擺設加以調劑。可以調整室內一些不夠完美的構圖,並通過本身所帶有的審美特色點綴室環境。但是,在選擇陳設物品時,不同知識文化層次的人,表現出了明顯不同的審美趣味與特點。對於我們這裡所分析的知識圈中的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基本上能夠掌握幾條原則:即,使其所選擇的物品有「畫龍點睛」作用,寧缺勿濫;並且能夠掌握構圖章法,寓統一於變化之中,寓豐富於精鍊之中;同時也注意考慮其視覺效果,即欣賞者的視野,使其位置、高度在視覺範圍內,這樣才便于欣賞。

總之,這一層次人的審美觀念與行為方式的特點是能夠較好地協調感性與理性之間的關係,把感性需求和理性升華結合起來,通過對藝術品及具有審美特點的非藝術品的審美創造、審美感興、審美欣賞等過程,既得到感性上的審美快慰和滿足、也實現理性上的審美凈化與升華。同時,他們的審美創造、審美批評等行為,由於具有較強的自我反省和社會批判作用,因而也是建構高層次的社會審美文化的直接動力。

二、市民階層

主要指各行各業的普通勞動者所代表的一般市民,這部分人包括工人、服務性行業人員(店員、司機等)、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個體戶、下崗待業人員及大量的原為普通職工的退休老人等。這一部分人在中國的城市中佔大多數,因而是建構新型城市審美文化應該給予特別關注與重視的方面。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主要是整個民族文化素質的相對偏低,所以這部分人的文化與藝術修養也相對差一些,因而他們的審美感知力不夠敏捷、想像力不大豐富、領悟力較為膚淺、創造力也不太活躍,其審美趣味比較平庸、單一,審美期待視界相對狹小、偏激,對於現實中各種流行的藝術潮流和審美風尚沒有獨立的思考和很強的辨別能力,不一定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審美欣賞活動,較易滿足,缺少更高的審美追求。他們對於藝術與審美的品味與理想,大多隻停留在娛樂與消遣的層次上,而沒有更多的時間和願望去對其進一步思考,當然也不注重從中得到更高層次的審美享受和審美升華。或者可以說,藝術只是他們打發閑暇生活的一種手段。大多數人忙碌一天、吃過晚飯後習慣性地打開電視、其對播出內容的選擇一般只停留在是體育還是劇集、把一部已看了開頭的電視劇看完,如果沒有多少頻道選擇自由的話、一個台從頭看到尾也沒關係,只是消磨晚上這幾個小時的時光而已。正因為如此,他們所喜愛的是那些投其所好的通俗性的藝術作品,這類作品(無論小說、影視劇、音樂或卡通畫等)一般不關心和涉及社會現實中的重大問題,而是就事論事地糾纏於一些家長里短、男歡女愛的煩瑣小事,淺顯易懂,不會對人的心靈產生巨大的衝擊,形式上或平鋪直敘、或搞些嘩眾取寵的小技巧,穿插一些喜劇性的佐料,有些作品甚至出於商業性目的有意地迎合一些低級趣味。其審美功能也只停留在娛樂與消遣的層面上。

這種藝術審美文化的總的特點是感官性、消閑性、平面性、娛樂性、流行性和快餐性,它雖然能夠給人以暫時的痛快和滿足,但卻使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漸漸喪失了判斷、思考和批判的能力。馮驥才曾講到他的一對澳大利亞朋友「他們沒有電視機,並非缺錢,而是因為他們憎惡電視。電視不必用大腦,只需用眼睛;電視是滿足懶人的,慢慢會使人類變得愈來愈被動、低能,只會對著屏幕傻笑或傻叫。」這對夫婦固然有些絕對,但也說明了當今的大眾傳播媒介和文學藝術作品的淺薄、媚俗,的確有可能造成人的許多最基本的「人類」能力——諸如「讀」、「寫」、「表達」等——的退化。在日常生活領域,這部分人表現出了更大的追求美的意願和興趣,同時也敢於大膽地跟隨時尚,並且能盡其所能地在這方面進行投資,如將一部分時間的金錢花費在美容、美髮和對下一代的藝術培養上(學習音樂、繪畫、舞蹈等)。

但是,由於缺乏一定的藝術修養和適當的審美教育,所以他們儘管有追求美的願望,但有時卻會事與願違。在服飾和室內裝飾的審美品味上,基本上有兩種傾向,一是比較自覺、大膽追求但有時不得要領,如在服裝上,不能與自身的形象和氣質相一致,對於服裝審美功能中的協調感、分寸感和形式美的把握也不夠準確;在室內裝飾中也缺乏通盤的審美設計,結果是投資不少,收效甚微,現實中常見一些人進行的大的投資,一味講究排場,珠光寶器,結果不但沒有獲得良好的審美裝飾效果,反而適得其反,甚至造成煩瑣零亂、畫蛇添足的結果。

另一是有願望卻沒主見,所以表現出來的是趕時髦、隨大溜,這是這一階層審美觀念上最通常的特點,表面上看趕時髦是一種趨同心理,但本質上看,它是平凡普通之人渴望得到社會的承認、獲得他人的尊重與賞識的心理使然。現在社會上的一些商號、飯店、品牌往往冠以「皇」、「王」、「帝」、「霸」、「龍」、「亨」、「至尊」等名稱,也是為了吸引和滿足那些現實中不可能獨領風騷的小人物。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講,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一輩子對別人的評論充耳不聞或心甘情願作平庸無能之輩,是不可能的,服裝是修飾自己並引起他人關注的最簡便的工具,因而大多數人都會本能地利用這一工具來實現自身的美化。但是,如果盲目地趕時髦,不是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氣質進行修飾就可能事與願違。這也是足以引起關心城市審美文化建構的人注意的方面。

雖然這一層次人士的審美文化各方面的特徵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他們也創造了屬於自己階層的許多能夠自娛自樂、健康向上的文化形式,如相繼流行的交誼舞、呼拉圈、大秧歌等。這些流行於城市中的自發的群眾性審美文化現象,雖然沒有什麼創造性、藝術性上也很粗糙,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把人從日常生活的常軌故轍中解放出來,消除現代城市生活的緊張與拘束,使人在娛樂之餘,重新振奮起精神,全力去負擔新的生活。這種審美文化活動雖然沒有創造性的功能,但由於它是自發的、沒有任何強制性的活動,因而對增進人們的情感、和諧社會空氣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因為這種群眾性的自娛自樂活動那種鬆弛、自由的氣氛,使它不僅成為聯絡社區居民間情感的一根無形紐帶,而且也使一定地區的社會關係得到重新調整,所以客觀上有著提高人的文明修養的積極作用,雖然它重在消閑,但也具有凈化人的情感的一面。

總的來講,這一層次的審美文化的特點是,還不能夠自覺地協調與平衡感性與理性之間關係,有片面發展感性傾向,因而對它的調整與建構關鍵在於使其能夠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建立起具有較高藝術與審美水準的審美觀念體系,在進行審美欣賞與創造時,儘可能地靠近與認同高層次的審美文化消費者,最終從消遣型的審美文化消費者過渡到理想型的審美文化消費者。

三、外來務工人員

主要指城市中最低層次的審美文化消費者群體,這部分人大多數來自農村,如建築隊的工人、家庭保姆、集市貿易或沿街叫賣的小商販、在一些小餐館旅店打工的臨時工、修車修鞋等小修理工、廢品收購工等。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工作不固定、住所常更換、生活條件差、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有的拖家帶口、早出晚歸地在通向富裕的道路上奔忙。對於城市人來說,他們代表了較落後的農民意識,但對於大多數農村人來說,他們卻是見過世面的文明人。的確,對於已經來到城市幾年、十幾年並已成為城市各種基本建設不可缺少的勞動力量的他們來說,完全將其排斥在城市人之外是不明智的。因為他們不僅長期生活在城市之中,而且在多年的城市生活的熏陶下,他們的眼界畢竟開闊了一些,一部分人在開始追求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沐浴了城市審美文化的雨露,已經逐漸形成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耳朵,況且無論他們將來是否回到農村,提高他們的審美文化的消費層次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他們留在城市,則是城市審美文化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如果他們回到農村,將會把城市的審美文化品味帶回去,對於提高整個民族的審美文化的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提高這部分人的審美觀念體系和審美行為標準是十分艱難的,不僅在於主觀方面的文化知識與藝術修養的貧乏和缺欠,而且在於他們現實生活的窘迫與局限,不要說他們極少可能進美術館、音樂廳、電影院、劇場這樣的文化場所,就連現在一般市民普遍所擁有的彩電、音響等娛樂設備也大多沒有,筆者曾考察過幾個建築工人的「工棚」,這些住低矮、陰暗房間中、睡著大通鋪的民工,有的十幾、二十幾人才有一架功能簡單的小半導體,他們來到城市的主要目的是賺錢,所以起早貪黑很少閑暇時間,但如果遇到天公不作美,只好停工時,他們的主要娛樂便是打撲克或是互相傳看一些過期的低俗小報和雜誌,對他們來說,幾乎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此外,筆者還走訪過幾家以擺小飯攤為生的家庭,他們都是一家幾口,年輕夫婦帶著一、兩個幼小的孩子,早晚擺攤,其它時間是操持進貨和家庭生活,也幾乎沒有娛樂生活,甚至連農村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也沒有多大改變。而且他們並不覺得生活枯燥或缺少點什麼,與他們談論藝術審美問題,他們會覺得離他們太遠,而且那是藝術家或城裡人的事,自願地把自己排除在外。開始我還對此感到驚訝和不理解,但是想到藝術與審美的確自古以來就是與閑暇相關的,對於為生活疲於奔命的人來說,的確很難提到議事日程上。

因而可以說,這部分人不僅幾乎談不上有什麼審美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就是其審美感受與領悟能力也相當缺乏,從而他們也近乎沒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欣賞趣味、期待視界和審美理想與追求,甚至可以說他們幾乎生活在沒有審美物化產品的小環境當中,相應地他們對於城市大環境中的審美文化氛圍也無動於衷;他們的極少數的審美文化生活也是非常被動的;同時由於受過城市的熏陶,一些人由表現出對於藝術與審美產品的飢不擇食的特點。所以,提高和改變這部分人的審美觀念和行為是相當艱巨的任務,也不是少數人的力量可以實現的,它與整個民族的文明修養提升、社會經濟財富的豐富及社會文化大背景的進步直接相關的,而且必須從主觀與客觀條件兩方面入手才是行之有效的。同時,必須引起重視的是,在今天的社會經濟轉型期,如果一切只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對於文化問題得過且過或暫且擱置一邊,它的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因而,從事美學研究和與審美文化建設直接有關的人員,首先應該對這一點有所自覺,並能力所能及地發揮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羅筠筠,1959生,北京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1]

推薦閱讀:

當代中國正在流行的十大婚戀觀
當代中國作家簡介4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深度反思
趙林:當代中國文化風潮的轉向與更新
當代中國的18種性別偏見,你中了哪幾種?

TAG:城市 | 中國 | 審美 | 中國城市 | 階層 | 當代中國 | 當代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