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頸肩臂痛綜合征的臨床經驗
07-05
針灸治療頸肩臂痛綜合征的臨床經驗頸肩臂痛綜合征的主要癥狀為頸連肩痛或伴發上肢疼痛或麻木,為中老年人常見的癥狀。近年來,白領階層因為工作繁重和精神緊張,發病率逐漸上升。此類患者多由於長期的肩頸部肌肉勞損,或患頸椎病和肩周炎未能及時根治而致。筆者有選擇性地對病程在3年以上的患者進行了臨床治療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將治療思路闡述如下。1 重視脈診,辨證求因病程在3年以上的患者來診前基本上都接受過按摩、針灸、理療等中西醫多種方法的治療,有的患者還服用過中西藥物。細研病例資料表明,導致長期不愈的原因,一是部分因為治療方法不當而遷延日久,二是因各種原因未能堅持治療而纏綿不愈,三是治療失當或針刺時疼痛讓患者對針灸望而卻步,但又找不到較好的其他治療方法而擱置治療。從筆者的臨床經驗來看,要使頸肩臂痛綜合征的治療取得好的療效,首先必須重視脈診,以判斷病機,甄別臨床表象。這類患者的脈象一般為細弦、細弱、沉細或沉緊。由此判斷,氣血不足、風寒入侵頸臂部經絡為其基本病機。細弦者多伴肝血虛,致血不養筋。細弱者多伴脾胃氣虛,肌肉失於濡養。沉細者多伴虛寒,寒主收引,致肌肉僵硬不舒。沉緊者多為內有虛寒,復感風寒而致。臨證時亦見少數病例與上述病機有異,應該仔細診察。筆者曾診治l例長達6年之久的中年女性患者,職業為教師,頸肩部隱痛,按之頸肩部肌肉硬如板狀,疼痛日輕夜重,影響睡眠,時覺頭中轟鳴,經針灸、按摩、局部離子導入、牽引等治療後,當時雖能緩解,但效不持久,各項物理檢查也未發現明顯異常,患者苦不堪言。細診兩手脈象,發現左手關脈明顯弦數有力,通過追詢病史,患者6年前因與人口角,情志受傷,過後失眠竟達半月之久,因入寢即覺頭中轟響,許多個夜晚只能坐待天明,1個月後即出現頸肩部酸痛,逐漸加重,雖經各種治療,但均為局部處置,致病情遷延6年之久未愈。通過問診,發現患者還有情緒易怒,咽干多飲,晨起口苦,雙眼時有發脹。細辨此例脈證,實為肝鬱氣滯、筋脈不利。在取頸部夾脊穴及阿是穴的同時,加用肝經募穴期門、原穴太沖,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隔天針治1次,連治10次,6年之疾,霍然痊癒。2 詳審局部。切診經脈切診可發現局部肌肉硬結,或整塊肌肉變硬,並可定位明顯痛點(阿是穴)。在局部切診的同時,應重視經絡切診。對與肩頸部有聯繫的各經循行之處,均詳細診察。明·秦景明在其所著《證因脈治>中,對經脈與肩部的聯繫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在「肩背痛論」篇論述到:「秦子曰,《內經>云:西風生於秋,病在肺,腧在肩背。則肩背之痛,乃肺之分野;且手陽明大腸之脈,循臂上廉,上肩出髑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下入缺盆絡肺,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又雲,手太陽小腸之脈,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按此論之,則肩背肺俞之痛,乃肺與大小腸為患矣。故肺病則缺盆中痛,肩背痛;大腸病,則耳後肩脯肘臂皆痛;小腸病,則肩脯肘臂腫痛;故凡背部肺腑作痛,要分別右左二腧,外感內傷,有餘不足。若右肺腧缺盆痛,此肺與大腸之症;若左肺腧缺盆痛,乃是肺與小腸症也,以左右而分大腸小腸;至肺腧,則左右皆屬肺也。然太陽膀胱之脈,亦在於背,但膀胱太陽之病,滿背皆痛,不比肺痛,止在肺腑缺盆也。」上述論述,不僅對於辨證論治中確定病位,對於準確選穴,亦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筆者在治療長病程的頸肩臂痛綜合征時,對於其他治療方法收效不佳的病例,遵循秦氏之論,往往收到捷效。切診時,於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所過之處均仔細切診,確定病位為何經及相應臟腑,對於準確辨證及取穴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針刺取穴上,筆者總結了三方面經驗。屬於肺(經)病者,取頸部夾脊穴、頸肩臂部阿是穴為主,輔以患側列缺、尺澤、俠白、雲門、中府、肺俞。屬大腸(經)病者,同樣取頸部夾脊穴、頸肩臂部阿是穴為主,輔以合谷、溫溜、手三里、曲池、肩羈。屬小腸(經)病者,仍取頸部夾脊穴、頸肩臂部阿是穴為主,輔以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脯俞、天宗、肩外俞、肩中俞。3 重視操作,溫經通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針刺後的刺激強度的耐受程度近年來發生了變化,較強得氣的針刺方法常令許多患者望而生畏,甚至有的患者因針刺後的不適感而對針刺治療產生了恐懼心理。筆者診治的患者中,部分患者是打聽到筆者的細針治療方法並無疼痛後,半信半疑而來,待體會到細針的確無疼痛後,才欣然接受治療。前面談到,長期不愈的頸肩臂痛綜合征患者,在病機上常為氣血不足、風寒入侵,因此筆者對於此類患者,常採用溫針治療。具體操作方法是,採用直徑為0.18—0.20mm、長度為50mm 的細針,準確取穴,以針管進針,先以淺刺法逐穴剌入,待所取的穴位完全刺入後,留針5min,再氣沉丹田,呼氣時行重按法徐徐剌入,患者有感覺後停針,再留針5min,患者大多會有較為舒服的針感。再依前法增加針刺深度,使所取各穴均有明顯的針感。此時在針刺部位墊上厚紙片,針柄上套lcm長的艾柱,點燃,在主要穴位的針柄上留針10rain後取針。在留針的過程中,所取的各經穴位可出現貫通的感覺,患者頸肩部和上肢有溫熱或發熱的針感,有的患者還出現了頸肩部微微出汗的現象。4 著重平調.候氣為要長期不愈的頸肩臂痛綜合征患者,不僅接受過針灸、按摩、理療、中藥等治療,有的患者還自購風濕膏藥貼敷局部,導致患部感覺遲鈍,針刺後不易出現得氣反應。在筆者的臨床治療中,暫時擱置了追求得氣的治療方法,採用輕刺平調、候氣為要的治療思路,大大地提高了病人接受針灸治療的信心,增強了臨床療效。陸壽康氏主編的《針刺手法百家集成》中提出了「隱性氣至」的觀點:「不少病人在針刺後常沒有明顯的針感,但其癥狀可明顯緩解或消失,臨床體征有所改善,功能有所恢復。這種現象常出現在遠端取穴和耳針、腕踝針、眼針、頭針等施術過程中,稱為『隱性氣至』。」筆者部分同意這種觀點,但從臨床實際來看,輕刺平調的針法雖在針後未立即出現酸麻腫脹的明顯得氣感,但留針及行針過程中,患者訴有舒適的感覺,而且大部分患者出現頸肩手臂經絡通暢的針感,可認為是候氣得氣的反應。5 增強經氣,脾胃為本在脈診部分談到,本病患者的脈象多見細脈,提示經絡氣血不足為本病發病機制中重要的一環。經絡中氣血,來源於脾胃消化水谷所攝取的營養成分。如脾胃虛弱、氣血化生不足、經絡失養,容易造成疼痛長期不愈。近年來,白領階層人士因工作忙碌,生活失去正常節奏,易致脾胃功能失調,或因長期工作壓力太大而致肝鬱不舒,進而損及脾土。因此,在重視局部及相關經絡的治療外,增強脾胃功能也是治療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上述取穴的同時,加取中脘、足三里,可明顯加快頸肩臂疼痛的緩解,並可收到鞏固療效之功。另外,對於中脘穴和足三里穴的針刺方法,應予以注意。中脘穴針剌時,應觀察患者反應,如訴疼痛明顯應立即出針並按壓局部,以免引起內出血。筆者在治療中曾遇1例患者,體型略瘦。中脘穴進針後訴局部疼痛,遂停針詳審取穴,確認定位準確無誤後,便安慰患者可能是針刺後的反應,當時沒有即時拔針,留針完畢,起針後揉閉針孔。患者第2天來診時訴上腹部不舒,經觸診發現中脘穴下有1個1.5cm見方的血腫,因無疼痛表現,囑患者隨時觀其大小變化,約10d左右血腫吸收。足三里穴針刺時應讓針感向上傳導,最好能達胃部。針刺時針尖斜向外上,可助針感向上傳導,通過緊按慢提的補法緩緩施針,能獲得舒適的針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打車軟體滴滴與優步哪個更受歡迎?
※華為暢享6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國內有哪些好的紅酒品牌?
※九月九重陽,重陽九月九,兩詞順序交換後有什麼區別嗎?
※多囊卵巢綜合症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