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和上法師《修學華嚴要研究這四十個問題》

生住異滅,開悟之路

第一講 <華嚴經>是唯性觀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華嚴的屬性是屬於唯性,法性宗的性,叫唯性,唯性裡頭就包含了唯心、唯物、唯識、唯智,通通包括在裡面,所以它叫做法界緣起。它不叫做真如緣起或者唯識緣起,它不談這些,它叫法界緣起,就是一切森羅萬象互為緣起。因此你講唯識、唯智、唯心、唯物都好,都包括在唯性裡面,這是華嚴經的一個屬性問題。

華嚴經》的「唯心觀」這個問題,在西方思想中它是沒有的,所以你沒有辦法用西方哲學的語言來詮釋華嚴的境界跟華嚴的作用,這一點各位必須要了解到。日文跟英文裡頭都沒有《華嚴經》裡頭的東西。他們是講不清楚的。完全要用佛教的語言來詮釋佛法。

第一個你要懂得《華嚴經》的屬性屬於「唯性」,不屬於唯心。一般的哲學家都稱說它是唯心論,我們不是唯心,這一點你要能夠弄清楚;第二個你要修行,要真修行,不要修假的,修行和修養是不一樣的;第三個要告訴各位,學佛要學佛陀的真理,不要只學佛教文化。

因陀羅網境界門

<華嚴經>裡面談三個東西:第一個講如來果海,第二個講群生性源,第三個講六位修證,整部《華嚴經》都在講這些。

什麼叫做如來果海?大家都要成佛,那成佛以後呢?這個部分,只有《華嚴經》能講得到。《華嚴經》是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為四十一法身大士所說,你要知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是人,他是法身大士,他不是人啊!講《華嚴經》這一會,歷史上根本沒記錄,也不是歷史事件,他不是人間的東西,這裡頭說明了一個什麼現象,你知道嗎?這個宇宙中,

所有宗教產生的原型~原形狀,他不是傳說,而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真理狀態,這個真理狀態,十方一切佛國土,所有的佛成道的那種境界。你要留意到,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那只是開關而己,開關打開以後,然後佛成道了,以後才有往下走的路子。

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以後,佛法開始流布世間,一直到法華涅槃會~佛般涅槃,入大涅槃,結束了,這麼的一個聚會,我們佛法把它形容叫一顆摩尼珠,很完整的一顆摩尼珠。無量無邊的佛,是不是有無量無邊的摩尼珠?每一個佛都是一顆摩尼珠。《華嚴經》呢,是這些所有摩尼珠的綜合體,所以,十玄門上面講,華嚴的境界叫什麼?因陀羅網境界門!

能夠頓顕法界中所有佛的各種境界全部在這裡的,那只有華嚴會上,叫做一時頓演炳然齊現。能夠顯現這個境界的叫做「華嚴海印三昧」。而華嚴的行法它的最高宗旨就是「華嚴海印三昧行法」,讓你直接就進入這個成佛的境界。華嚴不可思議,佛法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在這裡。

行在八正道上

我們有兩條線,一條修定的,一條修慧的。修慧得正知見,要正知見就要正思惟;修定的就要入正定,不但要入定還要入正定,你要入正定就要正精進。沒有正精進就沒有入正定,沒有正思惟就沒有正知見,這是一個行者在定慧等持的同時,必須要能夠掌握得到的。

圓融道的行法

一百0八拜,其實是圓融道的行法,它不是次第道的行法。圓融道的行法有三個條件:第一個對三寶具足信心;第二個服務眾生,行菩薩道,服務眾生他必然有挫折、困難,那麼你做歸零功課,就是一個挫折一百0八拜,一個困難一百0八拜有人讚美你也歸零,有人對你忿怒你也歸零,統統都歸零功課,回到原點來。這樣呢,你對於菩薩道永不退心,你對於三寶的信心會越來越增強,這叫圓融道行法。這一法,傳給各位了啊,要不修你欠我的。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在信位。既然你進來了,都幫你從信位開始,叫你去修。在這前面有沒有要件呢?有!這個要件就是資糧道,你必須人格性健全,要與人相處,跟眾生相處~處眾生戒,處在眾生的範圍裡頭,第一個要圓融,第二個要增上,要給眾生有增上的這種服務,然後要和諧、要圓融、要給眾生這三個~圓融、增上、和諧。

第2講 修學華嚴要研究這四十個問題[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如來現相品>把它整理出來有四十個問題。這四十個問題,就是後來佛菩薩所答的整個內容,所以《華嚴經》後面所講的是什麼?那<你看這四十個問題就好!那通常講《華嚴經》講了半天,這四十個問題都忘了。這「四十個問題」要放在案頭,當做「疑情」。你隨時要看清楚,到底佛在講什麼,佛講的就是這「四十個問題」,在答這「四十個問題」。你不研究這四十個問題,你就不知道華嚴的本質是什麼,你不知道華嚴的本體是什麼。各位,你今天來了,我提這個問題給你,你想不想研究?這個主題,這個課題,華嚴到底在講什麼?你一定要問這四十個問題,研究這四十個問題就可以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假如你要研究,我們可以立一個專案,叫立項~研究課題,這是一個研究項目,非常重要的。

普賢三昧

這「如來現相」是果「普賢三昧是行」,你要想得如來果相,那就要有普賢的行~三昧行。這「普賢三昧」直接講的就是「三昧」,它不是普賢定,也不是普賢行,而是「普賢三昧」,「三昧」翻成中文就叫「正定」,你要入這個正定,是要入普賢正定。所以我們一直跟各位講,你要修行就能修到正定才算,要修正定首先你要入定,入定以後才能分邪定和正定,我們要指導你怎麼入正定,不要掉入邪定。那要入定之前,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內心要定,不是只有外相定。所以呢你要入正定之前,我們要求你一定要有內心定,內心要定,內心定了以後再跟外相定結合,那才能入定。那你怎麼內心定?那就要調身、調息、調心,調好以後才有內心定,內心定了以後,再跟外相定結合。所以現在各位先學的,先學外相定,然後再調身、調息,所以每天下午我們都有在練習。那麼你要調身之前,你要具備幾個條件,你要先弄好,所以這個就直接講修行,「普賢三昧」就是「華嚴海印三昧行法」。那第一個就把這個根本大行、根本大定,都跟你提出來了。你必須先具備這些條件,要不然你沒有辦法進入華嚴的領域,進入這個地方後,那就簡單了。

打開心門我跟各位舉一個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參就講念佛法門,吉祥雲比丘教善財童子念佛法門,所有講念佛法門的大德都會談到這個問題,他念佛法門有二十一個念佛法門。你們現在念佛,哪一個用二十一個念佛法門在念?一個沒有!那你就知道,為什麼沒有辦法?因為它缺少前行這一段,所以這個法門就根本進不去啊,因為這個念佛法門一通過,馬上就進入法界啊,你念了半天,這一關通不過,根本沒入法界啊,那怎麼再進行啊。你根本沒辦法進行啊。所以這個前行資糧,實修部分,這個你一定要架構好,不可輕視!修行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叫做灌頂。灌頂啊,不是藏密那種灌頂,那種結緣灌頂沒用啊,這個灌頂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靈性、能量灌注與你,所以我們說你的法身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法身,你要弄清楚啊。同一法身吶,那你不從十方諸佛那邊得到他的靈性、能量,你怎麼同一法身?你怎麼修?所以你一定要從上師這邊接啊,那你要怎麼接?你要打開你的心門,前面這幾個標準你一定要具備,這個沒有辦法講人情。前面資格條件你一定要具備。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要足夠的護教史,足夠的修法史。你基礎工程一定要做好。

修行,我們分兩個部分,一個工程面,一個技術面。你一定兩方面都有,實際修法的部分,不是教不教的問題,是你的心門開不開的問題。心門要打開,心門不打開,怎麼灌都沒用。那佛法甘露怎麼傳到你這邊來呢?這個叫傳承。傳承就是這樣傳給你的,我們在這當中毫不保留,這是一個標準的狀況。

第3講 經首是精華中的精華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世主妙嚴品>第一部分講的就是經首。經首是精華中的精華。這《華嚴經》的第一部分,主要講佛成就當時的狀況,也是我們認識佛相的一個基本。

這裡首先提到,佛成就的時候金剛為地,用現在的話講叫鑽石為地,不只是黃金為地而已。這表達什麼意思呢?第一是心性非常堅固。第二是宮殿非常的透徹,靚麗,沒有任何的阻隔,也代表心地很莊嚴。第三是菩提樹很莊嚴。第四是獅子座很莊嚴。總共講了這四個部分,這是最典型的《華嚴經》的語言模式。他跟我們現在的模式不一樣。我們說這個人很漂亮,那一定說哪裡漂亮,比如說鼻子漂亮,但鼻子怎麼漂亮講不清楚。比如你說某個影星很像我師父,看那個影星就知道我師父有多漂亮。這叫類比法,但對於佛沒有辦法這樣類比,因此就用地來表達,用宮殿來表達,用菩提樹來表達,用獅子座來表達,這個是佛法的一個表達方式,因為法身佛是無形無狀,因此不能用形狀來表達這個法身佛。因此就用周遭的狀態來形容,每一個形容詞,或者某一個名相,都有他表法的意義。這一點我們要跟各位強調,你讀佛經絕對不要著相,任何一個名相都是在表達某一個意義,你必要把他通達。

正確理解空性

譬如我們跟各位講,什麼叫空性?其實空性就是一種智慧。空性當然無形無狀,智慧也是無形無狀,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性是能起作用的,無形無狀沒錯,但是他有作用。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當你轉八識成四智以後,這個四智綜合起作用就叫空性,那綜合起作用的這個空性,你不能把他稱為綜合起作用的智慧,所以我們就另外再把他取一個名字,叫法界智,或者叫法界體性智。換句話說,空性就是法界體性智,當然從空性來講他的本體,從法界體性智來講是講他的用,其實這兩個是一個。當你不了解的時候,你會以為空性是空空洞洞的,那你根本就完全誤解了。

當初為什麼要講空性呢?是針對一切真理的狀態來講的,真理的狀態是這樣的。一切真理的一切狀態指的是什麼呢?是諸法無常,諸行無我,寂滅涅槃,就是三法印,三法印所講的這個不是空性嗎?所以就講空性。大乘講空性的一法印,就相當於根本性佛教的三法印,而這個一法印相對於三法印來講更容易表達。空性在起作用的時候,就叫法界體性智。現在跟各位講的這一段話,你跟我,我們同時聽到,在歷史上,還沒有人講過!這樣就簡單了,就不用再講什麼叫空,講複雜了,弄到最後瘋瘋癲癲,那還叫空嗎?那隻能叫作瘋,不能叫空。培養自己的護法性德你要真發心,為眾生服務,絕對不要限制眾生。要限制的是我們修行者自己,不要有那個獨頭意識,獨頭無明到處亂竄。

我們修行人是佛菩薩的化身,你只要發真誠心,就不怕這個問題。這個就叫執金剛神。你發真誠心在修行,不要怕為眾生服務的事。你可能會想「哎呀,我很累呀,我早一點睡,睡起來精神好,再修法。」這是笨蛋的想法。那你什麼時候才能修行呢?在現在這個時代不能這樣子,你一定要能夠突破自己。正常工作一定要做。在家居士上班一定要上班,該煮飯一定要煮飯。不能跟家裡人說,我要精進用功,我要修功德福報,再迴向給你們,所以你們自己去煮飯吃。沒有這種菩薩!你一定把家裡的飯煮好,事情做好,要應用時間去工作,去做功課、去精進,這個才是護法!你假如不懂得這樣做,一定要挪出一個時間,不陪大家,這個絕對不對。要把時間管理好,你只要記得兩件事:第一個,少打電話;第二個,少串門子。你有絕對足夠的時間,可以讓你做功課。最浪費時間的是抱怨!抱怨會使得你和聽你抱怨的人,都被這些不如意的事沖昏了頭,那還怎樣修行?如果你能夠不抱怨,不發牢騷,你就有足夠的時間做功課。這個就叫做執金剛神。你不要以為執金剛神是穿著盔甲的,或者現代穿防彈衣、帶剛盔的,你不要一直想像著了相,要懂得執金剛神的真實意思是什麼,就是你自己的一種護法性德,這種護法性德彰顯,你就能夠不去抱怨,就有足夠的時間做功課。

第四講 修行定位在法門 而不是媒介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我們在修行常跟各位講,你要定位。什麼叫定位?你要確定你的一個生命因素,一個就好。這個生命因素古代沒有這樣講,但古代有一句話,叫做「一門深入」。那你從意識形態來看,就是找個法門,你根本不是找到法門。什麼叫法門?法門是真理的門。真理的門,法的真理,你有找到真理嗎?沒有找到真理你怎麼找到它的門呢?所以門是個下手處,下手處是什麼?你想想看,你的下手處是只找念佛啦,念觀音啦,念地藏經啦,念什麼准提咒啦,那我告訴你,那叫門都沒有!"八字沒一撇。這個不是法門,這個是媒介。真正法門在哪裡?法門是指人你個人,你每一個人要去找你的性格,比較突出的性格,優點還是缺點。優點的話,怎麼激發它繼續成長。假如你找到的是缺點比較明顯,那如何把那缺點轉化掉?去踐行這些,就是你的法門。那麼你找到這個部分,才去想到說,我用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參禪,或者修法,那是媒介,透過那個媒介,把你的這個性格加以轉化,變成性德,把性格變成性德。

如何請法請法,其實就是生命中的靈性因素要互相串聯。你會定義嗎?生命中的靈性因素他在互相串聯,那麼,你不會串聯,那這時候你就發起一種搜尋的工作,這個搜尋吶,就是請法。所以,你看佛經,像《華嚴經》這個地方所講的,他就是念請,念請,它不是問請,他不用問的,他用念,其實就是搜尋。那我跟各位講帶疑情,疑情,不是叫你去問問題,在你自己的生命裡頭,要有一種自動搜尋的功能。假如你的生命里沒有那種主動搜尋的這種能力,那我告訴你,所謂善根不足者,如是也。大家都講善根善根,什麼叫善根?不是記的多,記得多叫腦筋好,記憶力強。善根就是主動搜尋的能力。搜尋什麼?求證。那到這個地方是最高級的,這種搜尋方式,是最高級的。

立足人生與實際生活去關懷世間

我們不受西方哲學跟邏輯的牽制,因為西方的哲學跟邏輯實在有限、已知的範圍裡頭論證,我們是在無限寬廣的範圍裡頭論證。不要一直以為西方的邏輯論證是正確的,他在這個物理學的運用上,它有一定的效果,我們並不否認,但是你要知道,西方邏輯是一種掠奪,侵略邏輯,我們不採用的。現在世界搞得天翻地覆,是西方邏輯的成果啊!你再需用嗎?你必須有睿智、有智慧,都要看得到,再搞下去這個地球完蛋了,誰負責?西方邏輯要負責!因為他只能在地球已知的範圍裡頭去亂搞。我跟你講亂搞,你都不承認,因為你現在是接受這一套思維邏輯。現在,你看搞出一個「哥本哈根」,搞一個「京都條款」有用嗎?沒用啊!只要這種掠奪再繼續下去,他不叫掠奪,他叫經濟成長,這個名字很可愛。告訴你,經濟成長是最可怕的惡魔!是破壞我們這個世界的惡魔!誰願意承認?沒有人願意承認。但是呢,這個地球搞成這個樣子,不是經濟成長所造成的嗎?經濟成長要按照這樣的速度下去,什麼「節能減碳」的數字都沒用,因為你只要經濟繼續成長,你的CO2排放量就會跟著成長,而且絕對比經濟成長的速度還大。那你按照「京都條款」所定的標準,再一百個也沒用,因為不止CO2,其所排放出去的,輕金屬、重工業的污染那更大。但是你要知道,所有經濟成長的指標,都來自於重工業的污染,你沒有辦法清楚這些,所以這種掠奪誰看得到啊?在他的邏輯裡頭本來就排開這些了,那你這些不思考進去可以嗎?所以我們在談論的對器世間的關懷,我相信是非常冷靜和透徹的。

同樣的,眷屬世間的破壞,靈性世間的這種平衡,被掏空、被枯竭,誰去思考?主流社會不會去思考這些的,因為他的掠奪思維是把人性當成本押下去的,他不會思考的。而我們正好以人性的存在作為主要的思考目標。你不能夠說這是迷信,你不能說這是神話!因為要社會穩定,要人心安穩,你必須思考人性,這是我們在做的工作。所以我們叫做襄輔國政、安定社會、教化人心,關鍵就在這裡。不會跟社會的穩定相衝突,因為我們在協助政府,相輔國政。所以你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不會去搞迷信。而且是絕對可靠,因為我們從立足人性和實際生活中來。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真理絕對在生活中,真理絕對不離開人性,不離開生活,不離開人群。

第5講 願力成就你的世界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今天你想要修行,你要知道,你想要修行,你就是菩薩,那你的願力就很重要。因為你的願力成就將來你的世界,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啊,你要不,我只是眾生而已,那你就會被這法界的力量把你組合掉,你知道嗎?你就變成法界中無量因緣中的一個因緣,你會被調來調去,這叫生死輪迴。修行中要主動積極地承擔

你要知道培養自己接納別人、包容別人、欣賞別人的能力,這是絕對需要的。你想要修行的話,這個基本前提你要具備。我們前面跟各位講,你要主動、積極承擔,而且這裡面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假如有任何的報酬期許的話,那是世間買賣,你沒有辦法積累德行,你要記得這一點哦。要積累德行,你就不要任何的報酬,這是很重要的。

定位是與佛菩薩相應的開關

所以告訴你,定位非常重要。當我們定位的時候,首先法界中諸佛菩薩的誓願力馬上就跟你相應,你不定位他就不能相應。所以有些人常常就莫名其妙,到了寺院里看著佛菩薩、看著大殿,就不知道為什麼眼淚直流,眼淚鼻涕呀混在一起,拿衛生紙擦都來不及,為什麼?沒為什麼,因為佛菩薩那邊所發出來的,強烈的那種心電感應的磁波啊,正跟你相應。你呢,只要你有人性,你都會發起這種狀況,除非你沒有人性,沒有靈性,那看佛菩薩不過泥塑的、木雕的,就這樣而已,那你就完了。告訴你,絕不是這個樣子,諸佛菩薩,像一個大的電廠,發射器一樣,那你呢,你是個接收器,定位只是開關而已啊,你這接收器,開關一打開,啪啪啪啪,馬上就相應了。你就會發現那邊,在山的那一邊,是我的家鄉,你就會有一種四面楚歌的感覺,家鄉的呼喚,諸佛菩薩的呼喚,就一直衝著你來,所以我們把他叫做生命故鄉的呼喚,他在呼喚著你,孩子啊,回來吧!你一定有這種感覺,每個人都有,而你一直都沒有感覺,那隻表示人你的靈性還沒有復甦,還沒醒過來,覺醒你根本就沒有!普賢三昧的前行

第一個叫持戒,現在我們叫處眾生戒。就是你跟眾生相處要圓融、和諧,而且要能給眾生增上。所謂增上,就是你跟眾生相處,要讓他了解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就是在靈性上要對他有所成長,有所幫助。第二條也是戒,叫自凈戒,它是洗心。你一定要洗心,把那個心性清除掉。假如不清除掉,下面所有的修行完全無效。那麼真正修行就在這裡,古人所講的調身、調息、調心。調身呢我們現在不這樣講了,因為這樣講調身,你也不知道怎麼調。我們叫能量載體,能量載體就是我們這個色身的調整術,色身你要怎麼調。第二個調息是能量導引術,你的靈性的能量是在我們這色身承載著的,所以你要先調好。那麼,這個靈性的能量,要怎麼導引,我們透過數息法來做這導引訓練,所以現在你要進行這部分之前,前面這兩條要先做好。

要到我們這裡來修,我們都歡迎你,但是吶,不是你一進來就要修這兩個,我們要先檢查下面這兩個。這兩個我們有表格,一個叫護法史,要你跟道場建立一個共識,語音模式、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要一致。第二個呢,你要有修法史,共同修法,我們所依據的經典,我們的理路是什麼,那個四修法,我們有四個標準修法,你一定要有。那麼釋放負能量就是在你調整這個能量載體跟能量導引的時候,你生命中有很多雜質、雜訊、雜染啊,必須把它釋放出去,這個叫調心。當前面這五個條件完成了以後,你的心就進入靜心狀態,靜心狀態就是內心定完成。內心定完成以後再加上外相定,就能夠達到禪定的目標,我們叫入定。你的心如何從外在的置心一處轉到內在的置心一處,這個時候才會到達正定。

這前面五個啊,也就是一般講的瑜伽訓練法,這個其實是哈達瑜伽。那麼,這個靜心以下的部分,印度人就叫聖王瑜伽,也就是我們的禪宗行法。在這個禪宗行法裡頭的禪定,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叫參禪金三角。你要具備這三個條件,置心一處,放輕鬆,你的置心一處的正念要清清楚楚。這三個條件,叫參禪金三角。具備了這個參禪金三角以後,你就進入禪定。在禪定里,我們開始就要檢驗你,因為有前面的技術面。檢驗你要把那個置心一處,由外在媒介,包括你的佛號,咒語,或者風門,這個置心一處轉進來到內在,這個時候只有你清楚。假如前面的工程不完成的話,你到這裡就迷路了。即使能夠推開這個大門,入定的大門,你也迷路了。因為你無法入正定,那就四禪八定去了,那就外道神通去了。我們在這裡要你由外相的置心一處,轉為內心的置心一處,那就是能、所的問題了。真心,真知與善根的相互問題。能夠用真心罩住真善根,這個時候才叫做入正定的啟蒙,叫入三摩地,三摩地。從這個地方開始,才是禪宗正式的修法。 第六講 不解決困難就不是修行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不要光發願而不做,那不行,願一定要行。願透過行,才能圓滿兌現出來,那才叫完成了。這個願在實行的時候,各位一定要注意,你去實踐的時候,一定,我跟你講百分之一千,會遇到挫折跟困難。

我們發願很單純,發了就要去做,做了一定有困難,這個困難就是要你解決的,這個叫修行。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呀,很簡單,解決困難,你要不解決困難,你就不是在修行。因為你要知道,你的發願是給眾生增上,對眾生有益的,就是因為有困難我們才會發願去做啊,所以當你在克服這個困難的時候,你這個願就造成了什麼,風輪嘛,你說我才這麼小,對啊,這麼小你都無法克服了,那麼大的你怎麼克服?對不對?所以我們個人之所以會意志不堅決,就是因為你自相矛盾。

除掉業相填滿業海

所以我跟各位講說,我發願要服務眾生,結果我們都遇到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對不對?我要服務你,你怎麼踹我一腳,沒有為什麼,你要服務人家,人家踹你一腳,白你一眼,108拜,為什麼?這叫業相,為什麼有業相?因為你有業海,業海要填平,你知道嗎?當你業海不填平的時候,業相就會一直出現,業相出現你去拜懺,這個業會過。你不要以為說,那拜三拜就可以了,對不起,要留105拜填業海,不然你業海填不滿,你會一直感覺我老是這個樣子。那對不起,因為你造的業太深了,你就一直拜,拜到業相消失,那你的菩薩行才有可能。為什麼要拜?積累德行,你不要去檢討別人不對,是他誤會我,你管人家誤會你,108拜,人家怎麼不誤會別人,要誤會我呢?就是因為我們有業,業海,業障。

我真的告訴各位,只有你學佛有辦法修行,你才能把業海填平,其他任何沒辦法,任何宗教都沒有辦法,只有佛教有辦法,即使道教也沒有辦法。這就是圓融道的殊勝,很簡單的一個方法,你把業海除掉就好了。業海除掉,你就離開世間法界。會變化就自在買一個杯子很好,你很高興,用的很好,你很喜歡。你心裡要先有個準備,它一定會壞掉。所以當你不小心打破它的時候,哎呦,可惜,這樣就好。你不要拿起來哭,你為它哭幹嘛?你捨不得它也還得舍啊,就算你這輩子沒有把它打破,下輩子變古董了,也是放博物館了,放在博物館跟壞掉差不多了。無常是一直在變化,你就隨著它變化,你能夠這樣子變化,那就叫自在。大家都想自在,然後就堅持永恆,一點都不自在。你要懂得,自在就是變化,會變化就自在。所以我們中國人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就自在嘛,窮是什麼,當你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你要變嘛,變通變通嘛,變了就通了,通了就自在呀。所以學佛學什麼,學自在,學著你會應變。

展開心量感受佛法富貴

我們這十個世界中有二百一十個佛剎微塵數世界,那我們是在這裡面第十三層的世界裡頭,在第十三層,有十三個佛剎微塵數,佛剎微塵數當中有一個叫娑婆世界,有一個叫極樂世界。你留意到啊,你現在一直執著於這麼微小當中的一個世界,你厭離這個世界,娑婆也沒用,他實在太小了嘛。你一直要執著極樂世界也沒用,因為他實在太小了嘛,你在這個心念之間吶,你的對立就弄錯了。因為我們在這麼浩瀚的宇宙當中,你又算得了什麼呢,你一個人有什麼好計較呢,一個世界都沒好計較了,一個人又有什麼好計較呢?可是偉大的大腦,他就創造出無所不計較,業障甚深吶。

那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佛他之所以成就,他的殊勝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常跟各位講了,你用大腦思維,你就只有在這娑婆的區塊里,然後大腦越用,你就越小,越計較,知道嗎?那你的計較你就會以為你很了不起,因為你只活在你那個圈圈裡,你不知道外面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不幸,非常可憐的世界。我們放下他,不用大腦,以展開的心量。你看,首先從個人走出來,整個世界,娑婆那麼大。然後呢,再放大,十三個佛剎微塵數世界,這也不過是我們這一層。你再放大,整個世界中二百一十個佛剎微塵數世界,那是最中央的而已啊。那你再放大,無邊香水海,華藏世界海,你看,你慢慢的去體會一下,慢慢去體會。佛剎的富貴人人都可得,只要你把心量放大。佛家富貴,華嚴宗交代的很清楚。

第七講 如琢如磨,行者也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修行跟磨玉一樣,你不要把自己這塊玉料給糟蹋了。現在的機器是嘎嘎……啊,好了,進度很快。那古代不是,慢慢磨,慢慢磨,好像沒進度,磨久了,進度就出來了。現在修行,其實也一樣。你不要急,念佛就念佛。那念佛無效,念佛怎麼無效?念佛有效,那才好笑。念佛怎麼有效?你才念三天吶,你要有什麼效?那不很好笑嗎?所以俗話講的:吃三把空心菜就想要上西天。念一部心經就想要跟人家超度,你人憑什麼超度啊?不是,它就是功夫去累積的。累積功夫以後,它才會相應。而那個相應絕對不是你馬上講得那種相應,那種相應都機械式相應,只會傷害,不會真的相應。它是經過功夫累積出來的,所以我跟各位講說,你要積累德行嘛。修行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功夫,要從生活中磨練。

修行三要件:疑情、摸索、解決困難

現在我們麻煩的是,經書多,光碟多,講經多,活動多,你都忘記了你自己要去解決困難。所以你要知道,真實法只有三個條件:疑情,摸索,解決困難。只要你走過一趟,你的人生就不同,會很燦爛,因為你不怕任何的挫折與困難,因為你有能力解決它,這就是一個成功的人。你只要解決困難的模式養成以後,我告訴你,這叫無間業。將來生生世世你都是成功的人,你不會是一個失敗的人。解決困難的能力按照這個標準:疑情,摸索,解決困難。把解決困難的模式養成了,那你生生世世不是天王,也是天人。你永遠都是成功的人,不會失敗,因為你在生命因素里,你有解決困難的基因。因為沒有解決困難的基因,所以你修行不會有成就。要想修行成就,只有解決困難。人生有很多的困難,你可以搪塞過去,只要混過去就好。但是修行不一樣,你要混也可是,那是多餘的,為什麼要混呢?所以修行要解決困難,是在架構你的生命本質,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你弄清楚他。不做溫室里的蘭花

成就是你在生活中,精進,拚命地精進,我一天念十萬佛,念了三個月覺得還不錯,聞風不動,結果一個小偷進來就把你嚇壞了,小偷要進來,就給他嘛!可是一個小偷進來就把你嚇壞了,那個功夫就不行了。好,自己覺醒了,這個功夫不行,又用功;了三年,一個地震又把你嚇壞了。好了,這個功夫也不行了,再來嘛。你要有一個境界去考驗你啊!就這樣吃吃吃,清湯掛麵這樣子吃也不錯啦。幾年後,突然間聞到一股香味,哇,那什麼東西好香,晚上睡不著了。這烤羊肉啦,涮牛肉啦,統統跑出來了。用功了十幾年,怎麼變成這個樣子?嗨,這個不行啦,那從頭再來。這是考驗嘛!有這種考驗,才證明你的定力跟成就。你都沒有考驗吶,自己關在那個牢房裡,什麼也沒有,那當然是好修行啊。那個修行沒有境界考驗,是溫室里的蘭花,開得再好都沒用。你是一個風霜歷練出來的行者,真的就是如如不動。人家說念佛念多少,沒有啦!三不五時,早上念三個阿彌陀佛,下午念三個阿彌陀佛,因為這樣沒有把阿彌陀佛忘掉,不錯。有的是,上廁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上到完畢完了,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我才記得阿彌陀佛,平常都在忙。要吃飯的時候,哦,對,吃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它有幾個東西可以引起他的正念嘛!對三寶的正念,那其他呢,他在奮鬥,他朝著他的方向前進,那這一種人基本上是個優秀的修行人。因為境界打不了他。你說他很出色的,那到未必,但他很優秀。你用境界考驗啊,他比誰都強。你說實際功夫啊,那倒未必。問他,你有沒有念佛?有,念什麼?阿彌陀佛。怎麼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口氣就念三聲,念完就結束了。有沒有發願?發什麼願?有沒有迴向?回什麼向?他什麼都不懂。但他這個是真修行啊!這叫做什麼?簡單利落!我們不是啊,我們還修、修利、修修利,修了老半天,怎麼修利啊?搞了半天,你看你什麼規矩都有,什麼凈口業真言,凈身業填言凈一大堆真言,凈到最後,一隻蜘蛛爬出來就嚇得往外跑啦!管它三寶還是四寶。第8講 覺醒即見佛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所謂見佛,是指自己覺悟。你聽清楚啊,見佛啊你是我看到佛,那我自然就怎麼樣,這個是民間信仰的說法,因為他把佛當做一個像。佛教的真實意裡頭告訴我們的是,你的覺醒叫做見佛。

見佛、聞法

從工程面來講,見佛得利,聞法得利,就這兩個條件,第一個就是在菩提道上你必須具備的充分條件,你人生覺醒沒?見佛就覺醒啊。人生的意義價值,我們這樣奮鬥對嗎?就是指這些。那第二個聞法受益,就講必要條件,人生覺醒,我覺得現在有的這種情況不對,要翻過來,真正的人生價值人生意義,那我要去找他的方法,到達止於止善的目標,這條路要怎麼走?這一個見佛,一個聞法。所以聞法受益都是智慧的部分,那麼見佛受益呀,那在佛法僧、度眾生、六度萬行所應該具備的,這些是十波羅蜜上面要有的。

善用其心

大家要知道,能夠有這個世間的種種歷練,你的生命才能堅強。有人認為,我們的孩子出生以後,就給他閉關養到80歲,那他是不是成佛啦?那叫飼料雞。溫室里的花朵,你只要拿出去陽光一照,他就完了。風一吹就斷了,他經不起世間風雨的歷練,經不起世間江湖的考驗。修行啊,要放在大自然的狀況中,跟所有的人去打交道,你才會看到貪瞋痴是怎麼起的,再教導他如何放下貪瞋痴。然後你會發現有些貪他放不下,有些瞋他放不下。好,那個放不下的地方不一定是缺點。不一定啊!貪啊,貪不一定是缺點。知道嗎?當然貪污是缺點!貪錢嘛!可是,貪讀書是什麼?你就不說貪了,你說他愛讀書。愛讀書根本就貪讀書嘛。企業家在很認真賺錢,你說他根本就貪財嘛,那是你用詞不同而已啊。他很認真修法,叫他煮飯他不煮,叫他出坡他不去,他就貪修法。你不說他貪修法,你說他認真修法。有沒有?你去留意看看,貪,普遍存在。不貪,你還不會成就!貪啊,我們現在已經是意識形態,搞錯了。

我們現在看古代人啊,它有一個字,我們也是覺得很奇怪,叫做「欲」。古代不翻成「願」,是翻成「欲」。慾望,你知道是不好的。慾望有什麼不好?慾望想求「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心」,有什麼不好?那你就不說「欲」啦,你就說「願」啦!對不對?「願」就對,「欲」就不對?你想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欲」嗎?古代就翻譯成「欲求」啊!「欲求」不正是「願」嗎?所以你說「願」而不說「欲」,是因為有你的意識形態在主導,它已經失真。那要看清楚這種情況,所以古代在用的詞,它很真。

我們隨著時間、文化的流轉,覺得這個分不清楚,就把它分開,一分開很清楚沒錯,你就掉入意識形態的旋渦裡頭。那麼到現在來,你看「貪」這個字,又產生狀況了,將來還會有很多。現你有很多我們搞不清楚的,你只要冷靜地去判斷,冷靜地去思考,你就會懂得這其中的出入在哪裡。所以我們要懂得善用其心,關鍵就在這裡。貪,貪在正常的地方。貪不是絕對不好。會傷害眾生、欺騙眾生的貪瞋痴固然不好,戒、定、慧也不好。你知道嗎?但是我們知道,一般的戒、定、慧啊不會傷害眾生,不會欺騙眾生。可是你現在持戒啊,已經持到傷害眾生,傷害自己,欺騙眾生、欺騙自己了。有沒有?那定,你修定,你根本就是盲修瞎煉嘛。那個定,已經有傷害了。怎麼沒有傷害?會造成強烈的意識形態、對立等等,那還不是「慧」所引起的?那都不對啊。

所以不管是貪、瞋、痴、戒、定、慧,只要對眾生有增上,增上都對。我講這個,你可能不贊同。貪、瞋、痴、就不好,戒、定、慧才對,那你就弄錯了。煩惱即菩提是什麼?你怎麼講?煩惱就煩惱,菩提就菩提。那胡說八道,是嗎?不是!這是因為你的意識形態介入以後,你把它分開了。這個時代大家想的都對,大家想的也都好。想要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為世界盡一點心力。那怎麼搞成世界大戰?大家都好啊,大家都對啊,怎麼搞成這個樣子?一一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所以你要會用心,「貪、瞋、痴」也是「戒、定、慧」。你要不會用心,那「戒、定、慧」也是「貪、瞋、痴」。你要搞清楚啊!不要搞意識形態。學佛是決不搞意識形態的。人生圓滿、舉國上下風調雨順、佛日增輝,以這樣的目的來做,有何不好?對不對?所以記得給眾生增上這個原則。

第9講 三世間圓滿從家裡做起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華嚴講的三世間,這裡頭交代的很清楚。那現代人不管這啦,現代人的三世間是什麼,你知道嗎?第一個器世間是金錢,第二個智正覺世間是權利,第三個眷屬世間是感情,所以這個社會世間就亂七八糟,爭權奪利啊,一定亂嘛。那我們在智正覺世間,在眷屬世間跟這個噐世間都弄的很圓滿,世間很和諧,這三個東西具備的叫做最適合人居住的世界,最適合人居住的社會,我們現在講構建和諧社會,有沒有人定義,什麼叫和諧社會?最適合人居住的社會,那最適合人居住的社會需要具備那些條件,<華嚴經>講的很清楚嘛。這個世界要和諧,我們這個地球的資源要能夠永續、充分的供應我們人類之所需,你能不能做到這一點,華嚴就在做這個標的呀!第二個智正覺世間我們要有智慧,你的靈性要充分要飽滿,不要靈性枯竭,靈性的部分這個是眷屬世間吶,我們眷屬都是菩薩,都是覺醒的人,不是盲目迷信的人,不是迷惑顛倒、慣性生活的人,你有沒有留意看看?那這樣三世界間不就很圓滿嗎。我自己很有靈性,不會無奈,不會空虛,也不會感覺到很逼迫,不會活得很無聊,同時呢我們眷屬又是精彩的,多元化的,很幸福的,很祥和的,你看,客觀的環境優美完善,主觀的自己,有沒有?這不是最美好的世界嘛?所以我們才跟各位講,你想要學佛,先把家裡搞定,同屋檐下的人你搞不定,你想普渡天下蒼生,那就逃避。很多同修跟家人講啊,我到廟裡去煮飯給師父吃,為什麼?我到廟裡去煮飯給師父吃有功德,那在家裡煮飯給愛人吃沒功德,這是什麼理論嘛,像這種人學佛會開悟,那才奇怪,那不可能的事啊。所以家裡一定要弄好,這是最起碼的。

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

那麼現在你對佛,佛寶的這個部分你是怎麼覺悟的?那首先就瓦解你的意識形態。不要從名相上看,因為它名相可以有十千嘛,這個世界就有十千。下一句話就講「此世界東。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名為善護,其數十千」,他的名字又有十千,來令諸眾生各別知見。那有十個世界你看怎麼講?對不對?十個四天下。所以這個地方啊,第一輪講我們這個四天下,就告訴你不要執著啦。不但不要執著,它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背後的意義,就是佛法中講的,正反兩面。所以它常講二,兩千,兩百這個都講正反兩面,正面講如來是這樣子,你不要執著,那另外一個層面講啊,既然不要執著,那你看世間一切,何嘗不皆是如來?所以落葉、黃花皆是如來智慧德相,有沒有?溪深流水皆是如來智慧德相,有沒有?那你六根就出六塵境界,「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啊!都是如來智慧德相,都是如來廣長舌相。那當你能夠這樣子,那就極樂世界,《阿彌陀經》上面講的,「無非皆是微妙音,無非皆是和雅音」,全部出來啦。

所以從組字這個能來看,能,你看世間,不要執著。如來的名字有很多,這個能看出去的。那麼所的立場,都是如來智慧德相啊。所以啊,菩提樹下,亱睹明星,朗然大悟的時候,佛陀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迷惑顛倒不能證得!」那關鍵就在這裡啊。所以這一品出來就翻破你的迷惑顛倒嘛。所以他從正面看。佛以種種名名來調伏從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有沒有?那麼反過來,那我們要能主動看,一切境界皆是普賢境界。一切境界,所有的動,皆是普賢行。所以我們說,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啊。都是普賢行,普賢境。你只要拋開你自己的意識形態,不要執著在那裡。

所以今天以我們的社會,國家所處的層面來看,那你應該說很好,很美,這樣就好了。可是你不這樣看哪,腐敗、腐敗,貪污,貪污,都看這個,都看是非的,你沒有看到此時普賢行,普賢境!你要留意到啊,真的是學佛、修行,世界真美好,這個不是鴕鳥心態,不是,你會去改變它。大家都朝著止於至善的目標走,那麼貪瞋痴你要除掉,你在讚歎的時候,這個叫增上。讓眾生一再的增上,讚美,然後同時,勸他去除貪瞋痴。

第10講 新時代佛教知識青年的使命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什麼叫科判呢?科判就是把經文加以分類,這個叫科判。分類,簡單的說明。那判教呢?判教是把所有的,釋迦牟尼佛所有的經典加以分類,然後歸納,我們叫重組。這兩個,科判跟判教都是經教學,講義學非常重要的工具。我們把他用新的名詞講叫做佛法、佛教思想的解剖學。這個解剖以後啊,全部打散,重新整理,然後重組起來。那就變成中國佛教的思想系統。

那當然《華嚴經》的科判呢,都是清涼國師做的,這個我們也都很清楚。造就了當時佛教思想的輝煌跟成就。這個我們承認,我們肯定,各位要弄清楚啊,我並沒有否認他們。但是啊,我們有重要的一件事。你在現在這樣的新時代里,你怎麼看待他?你這種東西講出來,怎麼能讓新時代的外國人能夠接受,這個才是重點。你假如只是像墳墓堆里啊、骨灰塔里去講給那些古人聽、老人聽,那是古代的佛教。在現代的電腦裡頭的人,他要怎麼接受我們的佛法,你有沒有那一套講法,不是否認佛陀的真理,不是。怎麼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用這個時代的方法,讓這個時代的人來接受佛陀的真理,這是我們這一代的知識青年要做的。

將學佛落實到生命中來

《華嚴經》很多地方都是兩個菩薩對答的,菩薩跟天子對答,這個很多。從形象上來看,好像是兩個人問,但是他不是。它是生命因素中的一種啟動。這個因素一啟動,這個因素相應,這個叫問答。經典都是講我們生命裡面的東西,你要記得這個原則。他只是把生命里的兩個因素的活動互動,形象化表達出來,好像兩個人在對話,那你不要把你生活中的情況拿進來,這個是不一樣的。

所以當一件事情產生的時候,你的疑情就要帶著,慢慢去推敲,去求證,去摸索,而不是用問的,問的告訴你也沒用,因為那是知識,對你的生命受用無意義。這是一個最主要的前提性問題,這個問題你要不能解決,你學佛學再多都沒用,你會發現很多人,學的好像不錯,那脾氣一來,情緒一來,他自己就控制不住,那你學半天學到哪裡去了?那就只在知識裡面,沒有落實到生命中來。這個要留意。

法界無分別世間有分別

公案里有一個,一位大師兄在整理大殿,一個小沙彌進來就在那邊尿尿。他說這裡是大殿怎麼可以尿尿,小沙彌說這裡不能尿尿,不然去哪裡?去沒有佛的地方。那你告訴我這個法界中哪裡沒有佛。那大師兄就把木魚錘直接含在嘴裡,話講不出來了。哪裡沒有佛?佛無所不在啊。他是說哪裡沒有佛,當然都有佛了,既然都有佛那就不要尿尿了。那話又講回來,哪裡也沒有佛,那就哪裡都可以尿尿了,所以他還是在大殿里在尿尿。

所以這裡頭就產生一個問題,你不要在這裡去用語言文字去瞎辨。法界只是一個存在,他只是存在,法界無美無丑。但是你現在是世間人,大殿是供佛的地方,對不起,那個大便小便跟大殿是不平等的。你不要跟我說大殿跟大便差不多,差多啊。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從三界來看,它們兩個是有分別的,從法界來看它是無分別的。那你今天在紅塵中,他就是有分別。所以西方人,有很多觀念是有問題的,男女是平等的,這個沒有錯,絕對正確,男女平等。可是睡覺的時候男女是分開的,這個你要弄清楚啊。這個是一個什麼?理念跟事相上的區別。那他們現在搞成啊宿舍一定要男女合在一起,同一個宿舍八個人一定要有男的有女的,好了。那你怎麼辦?他說這樣才平等,不是。平等是互相尊重,不是亂在一堆啊。所以這個觀念你要怎麼去處理它?你假如這個法界的存在,跟紅塵中的運用混成一團,那個叫頭殼壞去,頭殼壞掉了,你腦筋有問題呀。我們知道是沒有分別,那是理論上的。可是世間上,本身是紅塵中的事,是有分別的,不是沒分別。所以這個東西呀,牽涉到的是一個價值觀的運用,要不然你就亂。

第11講 菩提道次第是修學的重要依據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從凈行品開始,他就從因向果講。從因向果那就講次第了。因此凈行品裡頭,他首先提出入法界次第道。因為《華嚴經》是講入法界,你要入法界的次第,有哪些次第可以入,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第二個部分就是賢首品,也談到修行次第。所以這兩個修行次第,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最重要的依據。它叫也叫菩提道次第也可以,入法界次第也可以,成佛的次第也可以,反正它是個菩提大道,成佛大道,入法界大道。這對我們是最有用的,所以我們常常告訴各位要怎麼修行,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所講的修行次第,其實是講工程面,技術面是在這裡面涵蓋著。技術面,是從裡面修定的地方去展開的。你假如不能入定,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在講工程面的同時,我們就有技術面的進行。技術面它有前行、有正行。正行是一直到你入法界,圓教初住位開始。這個地方要講的信位的行法,從初信到十信,這個叫正行。這裡頭的次第跟步驟相當清楚。智慧就是感受生命的存在

修行第一個階級要得到什麼?就是智慧。你要先求智慧,而智慧不是聰明。智慧是什麼你知道嗎?智慧是古代的語言,這個詞,跟我們現代人的聰明常常混在一起。智慧不是聰明,智慧是一種靈性。靈性是什麼?靈性是感受生命的存在,懂得如何讚美神。懂得讚美靈性,讚美存在,讚美美。你對於真善美、神聖,懂得讚美嗎?你要不懂得欣賞,你就不會欣賞,你就不會讚美,因為你看不到。所以你要懂得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一種能夠發掘生命的存在、生命的芬芳、生命的燦爛,能夠發掘而由衷地給予讚美,這個就是智慧。所以我們很簡單的講,什麼叫智慧一一感受生命的存在。

七菩提分是修行的核心

「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空、無相、無願」, 這個叫七菩提分,三三昧。修行真正的標的核心就是七菩提分、三三昧,這是佛法與外道不共的地方,離開這個你就不在修學佛法。七菩提分在華嚴講的是從念覺分開始,一般原始佛教的七菩提分,是從擇法覺分開始講,這兩個有顛倒。這個次第是有關係的。你記得一個原則,佛法里講的這些東西的排列有一定的次序,你不能亂。你假如只要記七菩提分是什麼,你隨便背無所謂,可是你要修學的時候這個次序很重要。為什麼擇法覺排在第一個呢?從原始佛教來講你必須選擇正法,選擇正法以後,念就要粘上去,這個念的意思就是粘貼的意思,要把你的心粘在那個法上,按照次序下來,那就都一樣了,他就精進,精進以後產生喜悅,喜悅以後再輕安,然後入定,入定以後就能舍,舍離一切,到最後,連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是七菩提分的一種狀況。可是從華嚴立場不一樣,前面講過,華嚴是先果後因,所以他念先出現,念出現以後,法就會出現,這一點對一般根器小的人他不會體會。譬如我們在講說,你在追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生命的真相是什麼,你在追求說我是誰,當你在找這些的時候,這個叫念,這念一產生以後,你的法就會出現,這是華嚴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先基礎,後應用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以及圓滿慈、悲、喜、舍」,這個地方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叫做應用佛法。七菩提分、三三昧是基礎佛法,傳統的講法,七菩薩分、三三昧叫小乘佛教,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叫大乘佛教。講大乘小乘有人會說,厚此薄彼,有分別心,它不是分別心,它本來就有不同。所以我們就不用大小乘來區別,把小乘叫做基本佛教,你修學一定要有,就像柱子下面石頭一樣,那個就叫基礎,沒有那一個,上面的柱子你還立不起來。所以上面的叫大乘,其實就是應用佛教。我們有了基礎以後你才能應用。所以這個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代表大乘佛法的方方面面,七菩提分、三三昧就代表小乘佛法的方方面面。

第10講 新時代佛教知識青年的使命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什麼叫科判呢?科判就是把經文加以分類,這個叫科判。分類,簡單的說明。那判教呢?判教是把所有的,釋迦牟尼佛所有的經典加以分類,然後歸納,我們叫重組。這兩個,科判跟判教都是經教學,講義學非常重要的工具。我們把他用新的名詞講叫做佛法、佛教思想的解剖學。這個解剖以後啊,全部打散,重新整理,然後重組起來。那就變成中國佛教的思想系統。

那當然《華嚴經》的科判呢,都是清涼國師做的,這個我們也都很清楚。造就了當時佛教思想的輝煌跟成就。這個我們承認,我們肯定,各位要弄清楚啊,我並沒有否認他們。但是啊,我們有重要的一件事。你在現在這樣的新時代里,你怎麼看待他?你這種東西講出來,怎麼能讓新時代的外國人能夠接受,這個才是重點。你假如只是像墳墓堆里啊、骨灰塔里去講給那些古人聽、老人聽,那是古代的佛教。在現代的電腦裡頭的人,他要怎麼接受我們的佛法,你有沒有那一套講法,不是否認佛陀的真理,不是。怎麼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用這個時代的方法,讓這個時代的人來接受佛陀的真理,這是我們這一代的知識青年要做的。

將學佛落實到生命中來

《華嚴經》很多地方都是兩個菩薩對答的,菩薩跟天子對答,這個很多。從形象上來看,好像是兩個人問,但是他不是。它是生命因素中的一種啟動。這個因素一啟動,這個因素相應,這個叫問答。經典都是講我們生命裡面的東西,你要記得這個原則。他只是把生命里的兩個因素的活動互動,形象化表達出來,好像兩個人在對話,那你不要把你生活中的情況拿進來,這個是不一樣的。

所以當一件事情產生的時候,你的疑情就要帶著,慢慢去推敲,去求證,去摸索,而不是用問的,問的告訴你也沒用,因為那是知識,對你的生命受用無意義。這是一個最主要的前提性問題,這個問題你要不能解決,你學佛學再多都沒用,你會發現很多人,學的好像不錯,那脾氣一來,情緒一來,他自己就控制不住,那你學半天學到哪裡去了?那就只在知識裡面,沒有落實到生命中來。這個要留意。

法界無分別世間有分別

公案里有一個,一位大師兄在整理大殿,一個小沙彌進來就在那邊尿尿。他說這裡是大殿怎麼可以尿尿,小沙彌說這裡不能尿尿,不然去哪裡?去沒有佛的地方。那你告訴我這個法界中哪裡沒有佛。那大師兄就把木魚錘直接含在嘴裡,話講不出來了。哪裡沒有佛?佛無所不在啊。他是說哪裡沒有佛,當然都有佛了,既然都有佛那就不要尿尿了。那話又講回來,哪裡也沒有佛,那就哪裡都可以尿尿了,所以他還是在大殿里在尿尿。

所以這裡頭就產生一個問題,你不要在這裡去用語言文字去瞎辨。法界只是一個存在,他只是存在,法界無美無丑。但是你現在是世間人,大殿是供佛的地方,對不起,那個大便小便跟大殿是不平等的。你不要跟我說大殿跟大便差不多,差多啊。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從三界來看,它們兩個是有分別的,從法界來看它是無分別的。那你今天在紅塵中,他就是有分別。所以西方人,有很多觀念是有問題的,男女是平等的,這個沒有錯,絕對正確,男女平等。可是睡覺的時候男女是分開的,這個你要弄清楚啊。這個是一個什麼?理念跟事相上的區別。那他們現在搞成啊宿舍一定要男女合在一起,同一個宿舍八個人一定要有男的有女的,好了。那你怎麼辦?他說這樣才平等,不是。平等是互相尊重,不是亂在一堆啊。所以這個觀念你要怎麼去處理它?你假如這個法界的存在,跟紅塵中的運用混成一團,那個叫頭殼壞去,頭殼壞掉了,你腦筋有問題呀。我們知道是沒有分別,那是理論上的。可是世間上,本身是紅塵中的事,是有分別的,不是沒分別。所以這個東西呀,牽涉到的是一個價值觀的運用,要不然你就亂。

第11講 菩提道次第是修學的重要依據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從凈行品開始,他就從因向果講。從因向果那就講次第了。因此凈行品裡頭,他首先提出入法界次第道。因為《華嚴經》是講入法界,你要入法界的次第,有哪些次第可以入,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第二個部分就是賢首品,也談到修行次第。所以這兩個修行次第,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最重要的依據。它叫也叫菩提道次第也可以,入法界次第也可以,成佛的次第也可以,反正它是個菩提大道,成佛大道,入法界大道。這對我們是最有用的,所以我們常常告訴各位要怎麼修行,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所講的修行次第,其實是講工程面,技術面是在這裡面涵蓋著。技術面,是從裡面修定的地方去展開的。你假如不能入定,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在講工程面的同時,我們就有技術面的進行。技術面它有前行、有正行。正行是一直到你入法界,圓教初住位開始。這個地方要講的信位的行法,從初信到十信,這個叫正行。這裡頭的次第跟步驟相當清楚。

智慧就是感受生命的存在

修行第一個階級要得到什麼?就是智慧。你要先求智慧,而智慧不是聰明。智慧是什麼你知道嗎?智慧是古代的語言,這個詞,跟我們現代人的聰明常常混在一起。智慧不是聰明,智慧是一種靈性。靈性是什麼?靈性是感受生命的存在,懂得如何讚美神。懂得讚美靈性,讚美存在,讚美美。你對於真善美、神聖,懂得讚美嗎?你要不懂得欣賞,你就不會欣賞,你就不會讚美,因為你看不到。所以你要懂得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一種能夠發掘生命的存在、生命的芬芳、生命的燦爛,能夠發掘而由衷地給予讚美,這個就是智慧。所以我們很簡單的講,什麼叫智慧一一感受生命的存在。

七菩提分是修行的核心

「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空、無相、無願」, 這個叫七菩提分,三三昧。修行真正的標的核心就是七菩提分、三三昧,這是佛法與外道不共的地方,離開這個你就不在修學佛法。七菩提分在華嚴講的是從念覺分開始,一般原始佛教的七菩提分,是從擇法覺分開始講,這兩個有顛倒。這個次第是有關係的。你記得一個原則,佛法里講的這些東西的排列有一定的次序,你不能亂。你假如只要記七菩提分是什麼,你隨便背無所謂,可是你要修學的時候這個次序很重要。為什麼擇法覺排在第一個呢?從原始佛教來講你必須選擇正法,選擇正法以後,念就要粘上去,這個念的意思就是粘貼的意思,要把你的心粘在那個法上,按照次序下來,那就都一樣了,他就精進,精進以後產生喜悅,喜悅以後再輕安,然後入定,入定以後就能舍,舍離一切,到最後,連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是七菩提分的一種狀況。可是從華嚴立場不一樣,前面講過,華嚴是先果後因,所以他念先出現,念出現以後,法就會出現,這一點對一般根器小的人他不會體會。譬如我們在講說,你在追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生命的真相是什麼,你在追求說我是誰,當你在找這些的時候,這個叫念,這念一產生以後,你的法就會出現,這是華嚴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先基礎,後應用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以及圓滿慈、悲、喜、舍」,這個地方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叫做應用佛法。七菩提分、三三昧是基礎佛法,傳統的講法,七菩薩分、三三昧叫小乘佛教,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叫大乘佛教。講大乘小乘有人會說,厚此薄彼,有分別心,它不是分別心,它本來就有不同。所以我們就不用大小乘來區別,把小乘叫做基本佛教,你修學一定要有,就像柱子下面石頭一樣,那個就叫基礎,沒有那一個,上面的柱子你還立不起來。所以上面的叫大乘,其實就是應用佛教。我們有了基礎以後你才能應用。所以這個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代表大乘佛法的方方面面,七菩提分、三三昧就代表小乘佛法的方方面面。

第12講 聖解脫道也要去修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佛陀最大的遺產是聖解脫道,佛陀最殊勝的遺產是圓融道。你要慢慢去體會,沒有人這樣對比過,我提出來,給各位做個參考。可以知道他們彼此之間的主從關係,聖解脫道為主。圓融道啊,也可以,不是不行,尤其在大乘佛教的國度里,圓融道是非常需要的。但是你假如只有圓融道,而沒有次第道的話,那佛法很容易覆亡,會滅亡。所以我們強調,只要你還年輕,行有餘力,那應該從聖解脫道來下手。你假如年事己邁,身體多病或者像國家前兩百年,戰亂,到處逃難,那就是圓融道。那是一個非常好的行法。但是像現在這樣,天下太平,那你就應該好好建設,聖解脫道的過程是需要的,所以你有這個因緣,有這個機會,得遇聖解脫道,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圓融道的行法,不一定遇到佛。很多佛,他也都教圓融道,不是聖解脫道。真正能教聖解脫道,只有在正法行的系統里才有。圓融道很多世間人也都在修,一些權巧方便示現的這些菩薩們,也都在指導圓融道。所以要遇圓融道修行,在類似世間善法的這種情況中都很多。能不能像我們所講的圓融道這麼窮盡,殊勝,那是另外一會事,但是遇到的機會相當多。而正法行的聖解脫道,那可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你有機會應該試著去修,修得成修不成無所謂。參加我們的次第道行法,有一定的條件跟前行資糧。你必須具備資糧,我們第一個要求就是,你的人格性必須健全。人格性健全的一個相,就是你跟人相處,要能夠圓融,你心裡的情緒,波動跟起伏,不能太大。尤其對這個法,不能有疑心,不能誹謗。

供養佛就是培養覺性善根

菩薩,這些法身大士再來世間,第一個位次,勤供養佛,樂住生死。勤供養佛是什麼意思?勤於培養覺性善根。這個供養就是培養,培養自性當中的覺性善根,佛呢,是覺悟,所以勤培養覺性善根。這四個字的定義是這樣寫的,跟你想的不一樣,你勤供養佛就是來的時候買一朵花,買個水果來拜佛,那叫拜佛不是供養。供養就是培養覺性善根。所以我們要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就是培養覺性善根。培養真理的一種感受力叫供養法。你對真理假如沒有感受你還講什麼,對不對?供養僧就清凈啊,要滌除雜念,滌除生命的雜質、雜染、雜念、雜訊,有沒有?這叫供養僧。你供養僧就是包錢給師父,包紅包給師父,是供養。透過這個相,你要達到那個法的目標。要不然只有供養紅包。哎,想一想,這個紅包拿回家給媽媽用也不錯啊,也可以給爸爸用,為什麼不給爸爸媽媽用,要給師父用?爸爸媽媽是生命之來源,對不對?我們講爸爸媽媽是家裡兩尊佛,你也要供養。他們是你的身心之根源。那供養師父呢,是靈性的根源。你假如靈性很飽滿,供養佛、供養媽媽是一樣的,平等平等的。可是當你靈性有不全的時候,那供養佛,供養僧就來得比較重要了。這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你一定要很理性、很認真地去思考。?帶著疑情去拜佛

你能肯定你下輩子再來,生佛前、聞佛、見佛聞法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你能夠確定下輩子一定見佛聞法的時候,那你生死就能做主了對不對?可是,你能肯定嗎?假如不能肯定的話,就有問題了。假如這個你能肯定的活,那我就可以告訴你,你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那你現在想想看,你的念佛能增福嗎?這個時候你可能屏息,不肯吐氣,為什麼?因為你沒有驗證過嘛。怎麼驗證呢,從行法中來,這個就是總持法。佛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我接受。可是我這一拜有滅罪嗎?你有沒有帶過疑情?好,帶了這個疑情以後,那我應該怎麼拜才會滅罪?我這樣拜能滅罪嗎?每一拜你都這樣想,你其它都不要管,這叫一門深入。告訴你,你用這個方法拜個十萬拜,不滅罪來找我!(眾鼓掌)那個疑情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了疑情你就會摸索,你會去找一個方法,我這樣拜對嗎?有效嗎?沒效再改嘛。在摸索的過程里,其實就在修行。

第13講 行者要繼承鳩摩羅什的精神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我跟各位講,鳩摩羅什有什麼不同,他是中國大乘佛教的源頭。你根本就不知道啊。還有人說,草堂寺是三論宗祖庭。我第一次進來,我就說這是八宗同源,不是三論宗祖庭啊。你看圭峰大師的碑在這裡,他是華嚴五祖,他下面傳承都是華嚴法脈的系統啊。跟三論宗有什麼關係?你有沒有搞清楚?痴人說夢話。而且鳩摩羅什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是我們要學的。鳩摩羅什你要知道他在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地位,造成他是中國大乘佛教的原始天尊,這個武林盟主的地位。

但是大家要知道,鳩摩羅什最大的特色,就是翻譯經典,是用中國人的立場翻譯,然後用佛教語言來表達。所以真正你要了解到佛經是什麼,就是鳩摩羅什以後翻譯的就叫新的經典。我們現在所讀的經典都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在此之前鳩摩羅什以前的經典為什麼不好讀啊?沒有他的天分吶。所以我常講,為什麼叫《阿彌陀經》,它的前名不叫《佛說阿彌陀經》,是《十方諸佛稱讚不可思議功德經》。他連經題都改了,改為《佛說阿彌陀經》。十方佛改為六方佛,他憑什麼改,他有本事改。他刪改那麼都,不影響這部經的殊勝。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徒都讀誦他的本子,玄奘也譯了,可是玄奘的沒人讀啊。那就是他殊勝的成就。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跟各位談的,秉著鳩摩羅什的精神,運用新時代的語言跟工具,我不是那種老掉牙的,老是用古代的,拿疏鈔,這裡有兩本啊放在這裡,我照著念可以吧,我擺在這裡,我就告訴你我尊重它。我用新的語言告訴你,你才不會睡著了。我要拿它起來念,就要每人發一套,對吧?沒有辦法每人發一套的話,那我就重新講一個,讓你啊,在聽的時候不會睡著了,把這個給弄清楚。

圓融道與次第道是一不是二

所以有很多人,當我們跟你提到圓融道跟次第道的時候,他產生一個問題,是不是我們修圓融道就好,不要修次第道?年輕人就說那我是不是修次第道就可以不用管圓融道?那我就告訴各位這兩個是一不是二,圓融道你要進行,次第道也要進行。那我要告訴各位這兩個是一不是二,圓融道你要進行,次第道也要進行。這個時候啊,次第道就好像吃火鍋你點的菜,圓融道好像你鍋底的湯料。吃火鍋沒有隻喝鍋底湯料的,吃火鍋也沒有隻抄著那些菜吃的,對不對?那就不叫火鍋了。

所以修行裡頭,圓融道本來你就在進行的,都在身語意業上面。那你隨時要檢點你的身語意業呀,我們大乘佛法通常重視這一點,因此你就忽略了你的次第道。那現在年輕人呢一直要追求次第道,要有修行的步驟。我告訴你,現在只有我們家有了,你到哪裡也問不出來了,第一步在哪裡、第二步在哪裡面,你根本不知道。我們不說講那麼清楚啊,分三階段吶,第一階段前行八部,然後有正行啊,正行從初果一直到四果的修行次第都有啊,那你前行的八步,你就要找到你的下手處,真實行也告訴你了,那法門的入口處都告訴你了,那你自己不進去我也沒辦法了,這個就是關鍵吶,這是整個的關鍵。

生命的雜質與本質

什麼叫雜質呢,就是你這輩子有,下輩子不一定有。像你讀書續很多,很聰明考第一名,得一百分,下輩子呢,下輩子就歸零了,這個叫雜質。你這輩子很會賺錢,錢賺很多,下輩子呢?有沒有人帶到下輩子去呀,沒有啊,錢不可能帶到下輩子去,你這輩子賺的人民幣,下輩子投胎到阿根廷去的話,那人民幣也沒用嘛,對不對?所以然下輩子你要重來,這是雜質。另外一個,有漏福報也是雜質。這輩子修一些福報雖然看不到,下輩子有,這個是雜質,它會出現。它是因為你這輩子種因,下輩子出現的有漏福報。無漏福報就像正念天子這個天子,他會再出現,無漏福報也是雜質,但這個雜質是不變的,它是你生命周遭的東西,但不是你生命內在的因素。

內在的因素叫本質。我現在跟你講的佛法是全新的,全新的解述,你不要以為說這個佛陀沒講過。佛陀的語言,你在現在新的時代里,必須有新的解讀方式,而且這當中的詮釋方法不會違背佛陀的真理,這個是我一再跟各位交代的。?第14講 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連載] 海雲繼夢 法師講法

你真的要覺得說,這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們歸納了七十二個。人生、人性、生命三個,這三個下面各有六個:價值,人生的價值,生命的價值、意義,生命的目標,目的跟人生奮鬥的方向,四個;生命的真諦、生命的存在,六個。那麼它們都有生住異滅,三六一十八,再乘以四,不是七十二?你不從生住異滅講,從苦集滅道講也可以啊,這叫一乘七十二法。你第一個就把果提起來,這個才叫徹底地覺醒。這個覺醒要覺醒什麼?「我一定要找到真正生命的故鄉」。那就入法界啊,「我一定要把生命弄到止於至善的境界」,那就是法身啊,那你不就入法界證法身了嗎?那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已經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發菩提心是指發這個心。

菩提心即法身慧命的DNA

為什麼發菩提心功德那麼大,這是初發心功德品要講的內容。它的重點是在於:只有發起菩提心,尤甚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能令如來種性不斷。這個重點在這個地方。我們常跟各位講,我們學佛是要學佛陀的真理。佛陀的真理它有一個傳承,這個傳承我們叫做佛陀法身慧命的DNA,這個DNA你要繼承下來。你要是能繼承這個佛陀法身慧命的DNA,那我告訴你:生生世世見佛聞法。大家都想下輩子見佛聞法。佛世時代見到佛啊,佛說 「善來比丘」,我就證阿羅漢了, 這才是我要問的。你在問說「師父,要怎麼開悟?」哦,師父講了半天,我就是滿天大霧,沒有辦法開悟,那這個師父也不行。你說那我生在釋迦牟尼佛那裡啊,他只要「善來比丘」,發須自落,證阿羅漢,袈裟披身了,那多好啊!那你有可能嗎?你的誤解如何不管,就算這是真的,那你能生佛前嗎?你想,我一天念一百萬聲阿彌陀佛,那就可以生到阿彌陀佛那邊去了嗎?那念佛機一天念兩百萬聲呢,還沒有看過念佛機往生呢?不能確定嗎?憑什麼?就是法身慧命的DNA。那這DNA從哪裡來?從發菩提心來嘛,所以經文裡頭講,「此菩薩」,「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你發菩提心是為了承續、接續、傳承佛陀的如來種性故,所以我們在講修行的時候就告訴你說,怎麼樣把凡夫種性轉為如來種性,重點在這裡啊。

禪觀、義學與戒律佛教

佛教真正來到中國以後它的特色是禪觀。義學是為了表達禪觀的殊勝而講的,所以義學假如離開禪觀,那義學就不存在。而中國本身也有它的邏輯跟它的思想,那麼在儒家來講,它叫理學,在道家來講,它叫玄學,那在佛教來講就叫義學,所以基本上學佛是要學禪觀。那麼你在表達禪觀和認識禪觀的時候,這個部分叫義學。但是你要知道,義學跟禪觀要想永駐於世啊,那經營管理就很重要,經營管理就是戒律,那麼我們的組織其實分這三部分。禪觀是專修行的部分;義學是專門在弘法的部分;戒律是在經營上面的,道場的經營維護、管理這些。

清凈身語意業圓滿菩薩種性

初發心功德很重要,這是初住位的功課。而這個功課最簡單的方法在哪裡?就在前面凈行品上面講的,身語意三業成就菩薩性種,成就菩薩的一切勝妙功德。因為你只要按照那一百四十一大願,好好去運作身口意業,那你的清凈行就圓滿了。這清凈行是把你世間凡夫種性的貪瞋痴清除了,把菩薩性種的菩薩願力的這種自性善根全部激發出來,所以這個叫凈行。所以身口意三業要這樣清凈圓滿,它是從這裡來培養菩薩種性的。所以講修行為什麼講這個叫圓融道,圓融道直接就激發你的菩薩種性,只有菩薩種性成長起來,你的如來種性才會增長,才能夠接得到,接到了就不斷了。所以一個人發心,發菩提心,他就是把如來種性給接過來了。當然,從你一般人的生活中,他不會去講什麼如來種性,當然這些他也不懂。從這裡你就會發現到,你聽得到這些辭彙,叫做如來種性,菩薩種性的。凡夫種性的差別,那我要去轉凡夫種性成如來種性,光是聽得到,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你下輩子來就是很有智慧的人。

第15講 修行要講德行

[連載] 海雲繼夢 法師講法

一個名稱如來,一個寶王如來,你看每一個都不一樣,這個你認從名號上看他的本質。所以修行要講實力,你要真的有那個實力,因為實力是你的本質,你的德行嘛,所以我們講修行,論德行。德行看什麼,我們看三個東西,一個知見正確否,知見,正不正確,知見不正確你講的越多越糟糕,那就造業;第二個就是功夫,功夫夠了沒,功夫下夠了沒,不要是三腳貓,那就不行,功夫要深;第三個行願要廣,普賢行願,行願要廣。這本質要有,可是本質要去做啊,光說不練不算。你一定要懂得,修行就講德行,德行就包括這三個,知見、功夫、行願,當然你有更好的要加上去,你加上去也無妨,你定義的越周全,你就越有信心,我講的你光背起來沒用啦,你要去做啊,那麼你在做的過程中隨著你的功夫增廣,你這個內涵就會自己去充實,我想每一個老同修,都有這個經驗,這是本質。

我們跟各位講定位,其實也就是這個問題,你定位下來就把本願定了。所以我們講通常分三大類,一個我從禪觀下手。禪觀怎麼下手,這是你要用功的部分,實際上是你要走的實際過程。從義學下手,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師父會教你,可是還是你去做。所以我們說知道的不算,做到的才算,一定要做到那你才有德行。那你說這兩個我都不行,那你從經營管理來,護教,把道場給做好,管理好,信眾帶好,那也是一個方法。從這三大類來,你就看佛的定位都很清楚,當然你這三大類裡頭有無量無邊,那你就慢慢去進行,而這個不算單一的,只是下手處,逐漸的你會三方面都具足,佛是三方面都具足,都滿分的。我們呢,現在才耍下手,像走路一樣,我總是要一隻腳先出去吧,那你要左腳先出或右腳先出,我想那不重要吧,都可以吧。這三個呢,你先選一個下手,到最後,你就第一階段圓滿了,你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的時候,那就定位了。現在你是摸索,在摸索要定位,沒有定位,這是要跟各位談的名號跟實質相應的部分。

用心背誦菩薩偈贊

讚歎佛的這個部分,最有名的是覺林菩薩偈,這個大家比較常遇到,他比較殊勝。聽說有人下地獄啊,他什麼都忘光了,閻羅王把他叫過來嚇了一跳啊,問他什麼他也不會答,他就背了這個覺林菩薩偈的最後一偈一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閻羅王說,你的光太亮了趕快出去,就把他趕出地獄了!這個就講覺林菩薩偈威德很大,光這麼一偈就能夠震破地獄啊。所以地藏經特別鼓勵我們多念覺林菩薩偈,那你要怕鬼怕下地獄,那就背覺林菩薩偈,其實不只覺林菩薩偈,每一個菩薩的偈贊都有同樣的威神力。就古人來講不識字,要背那麼多不容易,那他念來念去啊,這一句比較印象深,他就背起來,那在現在各位,你有一個災難,就是你認識字很多,讀了很多沒有一個背得到,到閻羅王那邊你只會說三藏十二部,哪一部?三藏十二部,大概你只記得這個,其它的都不知道了,他要你是背內容,內容那一句那是印在你的生命里也的東西,那你假如統統不懂,那你要記得「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那你要唱著十六字洪名走進地獄去啊,地獄馬上倒閉,你要懂得去應用,所以有些你是需要背,背要真的用心去背,不要背背到麻木了,背到麻木等於沒背,背到麻木功德是沒有了,福德是有,有漏福報。有漏福報的話不如無漏福報,無漏福報不如廣大善根,各位要記得,所以你用心背很重要。

無量方便三昧與善思維三昧

無量方便三昧,方便就是應用,要會應用。這應用是什麼,應用就是應變。你遇到挫折、遇到困難境界,你要如何去處理它,這個叫應用,就是應變嘛,遇到狀況你要處理,這不是應變嗎,我們中國話講窮則變,變則通,所以你應變要能通,變通幹什麼?令眾生覺悟,假如你的應用,你的方便不在於啟發眾生的悟,那你那個應變根本無意義,沒價值,那只是世間應用而己,不是佛法應用。佛法應用,一者使自己覺悟,再者使眾生覺悟,它關鍵在這裡,所以無量方便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白話講,就是沒有意識形態,但它有一個終極原則,它在終極原則之下一再的變化,開啟自己的覺性,也令一切眾生覺悟,這是一個無量方便三昧的定義。

第二個就是善思維三昧,善就是慧嘛,會思維,那各位會思維嗎?你當然會啊,你是會妄想,不是會思維。古代講的思維,現在的話叫做邏輯、善思維,意思是他的思維是很有邏輯的,而那個邏輯是可行的。就是在行的,也是有步驟的行,這個叫善思維,你能體會得到嗎?善思維是知行合一,就是你的企劃跟行是一樣的,所以善思維的意思是你在想什麼,下一步就做什麼,馬上就去做,馬上就能行能做的,這個叫善思維,所以善思維是一個可行性邏輯,知行合一的一種邏輯。那跟你現在想的不一樣,是有差別的,假如沒有辦法把這些弄清楚,那我們對於古代這種偉大思想著作你體會不到,為什麼我們說《華嚴經》是人類五大古文明的精華所在,關鍵就在這裡。

第四周5.14一一5.18 [連載] 海雲繼夢 法師講法

5月14日 星期五 第16講

無上甚深微妙法

每一次念這個開經偈,都讓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警惕。它第一句話就講「無上甚深微妙法」,那我們呢,我們的大腦,貢高我慢就會比無上甚深微妙法更了不起。尤其是這些學禪的人。因為中國禪宗發展出來以後,他有一股很強大的氣勢,這個氣勢的來源是中國這些大山、大江、大湖,他不像美國平原,美國平原一個龍捲風就可以把它搞得一塌糊塗了。在中國龍捲風起不了什麼作用,當它要形成的時候,就碰到山了,就倒了垮了。武則天當年提這個開經偈是在提醒我們,了這個法無上甚深,無見頂相。我們中國人傳統講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你往上看,越看他越高。這是孔子的弟子,稱讚孔子的德行。我們用祂來形容佛陀那是更恰當。他有無見頂相嘛,你想要追啊,都追不到,所以我們叫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應當以極謙虛的心來接納他。。

迴向即是無盡擴大

迴向用現在的話講就叫擴大。行了以後,那個成果啊,因為你有行就有果嘛。你做多少,做一分就一分成果,做三分就三分成果把這個成果加以擴大,這個叫迴向。

「廣」的意思是無處不在

佛到兜率天宮的時候,這一段殊勝的因緣,是來自佛陀往昔因中所修善根之所結集,而這些善根呢,他不是在一處一地所修,在忉利天宮,在亱摩天宮,乃至兜率天宮,他都修過。那各位在修行,也應該如此廣種福田,廣修善根,廣結善緣,這廣的意思就是一種無所不在。

把念頭轉為思維

很多世間事啊,當你一個念頭起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不這樣,要這樣,只有這種答案。可是當你經過一段思維去分析以後,那就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你會很欣然地接受。各位留意哦,這個部分講起來是純理論,事實很簡單。每一次發生問題,我們世間話講就說,往深一步,往前一步,再想想看。那個往前一步或往深一層,再看的那種狀況,其實就是把你的念頭轉成思維。你的情境就完全改觀,因為念頭只是一個切片而己,只是個切片,它沒有辦法看到全景。只有透過思維才有辦法看到全景,而思維是邏輯啊。透過邏輯幫你架構一套完整的思維,你才有可能全方位看到,那你要想得到絕對的,那就依於正法而有正思維,這樣子你就很容易超越。

邁向無盡的未知

這個我簡單的跟各位談,因為我們在做擴大的時候,你,自己的生命里想想看,當你想要把他擴大,心量要擴大要放大的時候,你第一個要做的是什麼?一定要放下已知,一定要邁向未知,否則你不能放大。我們之所以會生生死死在這裡生死輸回,就是指你都在已知的範圍裡頭繞,你不敢邁向未知。剛才跟各位談的,十無盡藏品從所有的疏鈔、探玄記、華嚴論裡頭看,他都是從前面講下來,是前面的後半段,我們要把它拿過來是後面的前半段,這個判斷法你敢么,這就要面向未知啊。邁向未知只有兩種結果,一個是成功、一個是失敗,失敗就粉身碎骨嘛,你要被罵得要死啊,要麼就成功,人家讚美你。那你不要去論成功或失敗,這一點是很重要,不要講對錯,對錯成敗就是八風,是非成敗得失嘛,對不對?那你就是一直在這八風當中,那你就會非常痛苦,不要對立。你既然要這樣做,那你要這樣去講,你到底講得開講不開,這個很重要。就是在這個時候人你願不願意去邁向未知,或者是從前人已經留下來的已知裡頭,你在裡面繼續再繞,這個就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不是一定要把古人的推翻,但是你要知道,古人當時的資訊是有限的,那就古人來講他能夠這樣發明創造出那一套理論而已經很不可思議了。但是我們這一千多年來累積了很多的東西,我們從新再看的時候,已經不是唐朝的東西了,宋朝、明朝、清以及現代的西方他所有的東西我們都看過,以後再來看當時的那些部分,我們當然有我們的立場,已經不是對不對的問題了,是我們更懂得欣賞了,那時候我們應該重新再列一套出來,這個時候就印證了古人的話,「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可以站在古人的基礎上,重新把他的資源重整一下,會比他們更好,這不表示我們否認我們的祖先,而是我們肯定祖先的成就,然後接續著把他的DNA發揚光大,這是我們這一代可以做的。

5月15日 星期六 第17講 [連載] 海雲繼夢 法師講法

真正的精進不是忙碌

精進是一套工程。它有幾個階段,有的人喜歡錶面應付,絕對不會精進。所以精進以後的人,他的第二階段就是清凈,他為什麼會清凈?因為他在法上精進的時候,身語意業是統一的,所有的外緣他可以放下。你有沒有精進看你外緣放下不放下,身語意業清凈不清凈。所以放下外緣的人在法上一定很精進,在法上很精進的人外緣一定放下,所以他不會太在意,別人給他的評斷,他也不會在意,外面發生什麼事,但是他內心很明白,他該做什麼,他要做什麼。

學習經教的方法

我告訴各位讀經的一個方法,你就把這個列表,做成表格,初地菩薩,做閻浮提王,這裡做轉輪聖王,他每一地,每一地都有這種關係,你把這種表格做起來,你就記得很清楚,也好運用,這是讀經的一個方法。你想要在經教中最有智慧,那你就用自己的方法。諸如前面講入定,七處九會有八個定,那每一個定,你看你把它列出來就一個表格,所以做表格是學經教常用的一個手段,那你就會記得很容易,很輕鬆。那可以說入定、入三昧,那有很多的定,在毗盧遮那藏身三昧裡頭,他出現幾種定,你把它列表附在這個大定的下面。那麼第二會不入定,第三會入定,也有很多三昧,你就把他列表,那這些都屬於這個系統的,你知道那裡的話,你自然的腦子裡頭就很清晰了,不會亂成一團。

願力在三昧中起作用

你要改變你的業力只有入三昧,靠你的三昧力才能夠轉你的業力,這講起來簡單幾句話就好了,但問題是你能不能入三昧,你不入三摩地就沒有三昧力,關鍵在這裡呀。我們要指導你修行也是入三昧力、入三昧境,你能入三昧境,你的命運全改,我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入定,你定了位以後,這是從義學上講,法界所有的因素會繞著你的定位而轉,法界所有的因素以你為中心重新調整。當你不定位的時候,你是法界無量因素中的一個,你就跟著人家轉,這叫生死輪迴。你想了生死,你要先定位。從禪觀講,這個定位不是用講的,你要入三昧,然後你的願力在三昧中會起作用,這個時候法界的無量因緣就繞著你轉,但這裡頭很重要的一個狀況,你必須入正定,而且以實踐為主,不是念頭妄想,你要留意到啊。

現代人修行要依止善知識

現在的學佛人之所以不能成就,我跟你講百分之百都是念頭妄想,不能成就。我想行菩薩道,然後這個念頭就成為你的終身奉行的口頭禪,告訴你,照樣生死輪迴,因為你只是念頭而己,然後就一股激情的狂熱,那當然無效啊。你假如是透過一套邏輯的思維模式下來,那你的行為就跟上去了嘛,那個才叫菩薩行。

你沒有啊,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念頭,然後那念頭起來以後,沒有前半段也沒有後半段,只有那麼一個孤零零的念頭,那麼你想要兌現它,你就會出奇怪的招式,因為你沒有一個邏輯也沒有一個系統。

所以你真想修行,跟著你的善知識好好修,你沒有善知識你就小心一點,你還是多服務眾生,耐著性子聽聽眾生跟你抱怨、撒嬌、耍賴,然後你再一再的安慰他,自己的人生行為準則身口意三業守得好,基本戒律不犯,這樣做基本上修大福報,將來遇到善知識,讓他帶你修行去。你要來這裡修,你就神經繃緊一點,皮拉緊一點,因為這裡有這裡的一套,這一套是不準自以為是,不準想當然爾,不準一廂情願,不準有自己的想法,這是這裡的標準,那你去跟誰學那就看他的標準,不是看我的標準,那我就不管了。但是這個原則我想是都可行的,你只要跟誰學,你就完全聽他的,把你的法身慧命信託給他,由他來負責,你到那邊用你,自己的想法,那當然全部你自己負責,這是修行的原則。今天我們都是信行者,我們不是法行者,你今天要是法行人那可以,你不是法行人,那你沒有辦法自己來,那叫狂禪狂慧,那不是修行,真修行那你就依止善知識。

5月16日星期日 第18講 [連載] 海雲繼夢 法師講法

莫讓獨頭意識成為我們的思維模式

我們都是七地以前,尤其我們凡夫地,那你根本就是做意修行,你不但做意修行,而且情緒起伏甚大。今天高興就完全投入,不眠不休都沒問題。今天不高興,就像一塊爛肉癱在那裡,拖也拖不動,打也打不動,罵也罵不動。這種情緒變化,主宰著你的一生,這個叫做獨頭意識。這個問題古代叫獨頭意識,我們現在講就是念頭。那你這個念頭一起啊,那是好的,你就好的,念頭一起是不好的,你就不好的。同樣你對一個人也是一樣,當你認為這個人是好人,他什麼都好,這個人是壞人,他什麼都壞,你根本就沒有一套思維,沒有一套邏輯,這個就叫獨頭意識。我們講思維、善思維、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是有一套邏輯的。所以我們講,我講過,我想過,那都是獨頭意識,真的想過?那你就做啦?為什麼你想過而沒做呢?因為你是獨頭意識嘛。

現在聽經、學佛,都學一個獨頭意識。所以你現在所聽的,你聽得懂的,也是那個往生極樂挺好,好,我們都要往生,大家簽約,哦,簽我們都要往生,然後簽完我們往生了,那個念頭就往生了。那你會不會往生呢?沒人管啊,因為你只是一個念頭而己。你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你真的想過嗎?要怎麼去?要買車票去,還是訂機票去?那你要買車票、要訂機票就要訂時間吶?你時間也沒定,位置也沒有,你怎麼去呢?不是。那是念頭,一個獨頭意識而己。那你真想過,那套邏輯就出來了,我要往生,我怎麼往生,這個三年之內,我要訓練好自己到一心不亂,怎麼一心不亂,那這三年之內我要把方法找出來,對不對?方法是我自己摸索還是請教善知識,還是怎麼去參訪?要有一套辦法出來。所以,凡夫地啊,憑著獨頭意識,你是此起彼落,等一下很高在浪頭上,等一下很低就被淹沒了,那你能再出頭嗎?那就不知道了。所以這種獨頭意識,也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情緒是修行最大的敵人

我們都很想順暢,那是一種福報。當你不順暢的時候,其實是我們最好修行的時候,可是當你不順暢的時候,你的情緒就起來,那你很難修行,你要留意,先把這部分弄清楚。所以到七地前,你假如沒有辦法把這些處理好,根本無地可登啊!你唯一的就是凡夫地。只有凡夫地才有這麼多的情緒,登地以後就沒有了,他已經是很平穩了,平穩中的人做意,到七地完全結束,那我們現在做意,情緒波動那麼大,你根本沒有辦法修行。你必須要嚴格的自我要求,不然下一步你就根本沒辦法進行。因地修行腳踏實地

因為舍一功功用行,他不作意修行,所以他得無功用法,這裡身口意業,念務皆悉,住於報行,這報行就是報得,天生生命因素里就具備這些狀況。所以他修行就不用修,他不是不用修,是他的身語意都在行的上面,修行已經成為他的生命因素了。這個才是我們所講修行成功。也是我們所講的百萬次失敗,一次成功,百萬次的成功,一次成就,百萬次的成就,一次成熟,到八地就成熟了。你成功到成就到成熟,你修行的這些技術也好,各方面也好,各個因素也好都已經成熟了,這個生命因素都已經成熱了,因此才叫報行啊。報得,已經不用修了,已經成就了。那生命因素一上來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一上來就是六度萬行,一來就七菩提分、八正道,那個都不用在刻意修行,起心動念都符合這些標準。

我們現在因地不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那要不要修,怎麼辦?我們在因地修行的人,你千萬不要去背那些大言大語,了不起的語言,絕對不要拿那個嚇唬人。什麼《金剛經》說,什麼《心經》說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經文講的,你的心念是生生滅滅。經典講不生不滅,大菩薩是不生不滅,可是我們呢,是生生滅滅呀,那從我們的生生滅滅要怎麼修不生不滅,我看這比較重要吧!那些大語、大話絕對正確,對我們來講用不上。那你還是腳踏實地,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再大的話我《華嚴經》多得是啊,不要那些瘋人瘋語講一堆,沒有用。

5月17日 星期一 第19講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忍就是智慧

那華嚴這個地方講的是從這裡放大。他的十定來講,是十個正定,這個正定還是大的大定,所以叫十定品,定義是這個樣子。既然有那麼大的大定,當然就那麼大的神通,不只十八神變而已,十八神變只變成其中的一個,另行還有九個,所以叫十通。十忍就是十個智慧,這個智慧是一連串的,一個一個延伸下去,這個叫十忍,十忍是十種智慧。這個智慧,古代這兩個字,忍跟這個智,這個智怎麼寫?一個黑一個吉,吉祥的吉,那個叫黠,古代是做智慧的意思,忍跟鮚是同意義,黠跟慧是同意義,所以我們現在都用智慧,也不得不用黠,也不用忍。那個講《楞嚴經》的時候,《楞嚴經》不是有六黠嗎?動、靜、靜、根、覺、空、黠這六個叫六黠,黠就是黑吉那些個字。

學著處事圓融

我跟各位講,你在哪個善知識那邊學我不反對,都可以。但是你要來我這裡,我一定要先檢驗這個部分。所以當你在生活中的行為不能穩定,不能很坦然,不能與眾相處很圓融、融洽,那做不到。這個融洽不是說三、五姐妹淘啊鬧成一團,都翻掉了,這個叫做我們相處很好,這個不算。我是從你處理事情的過程里看,你處事圓融嗎?處事的流程怎麼做啊?然後你的人生態度怎麼樣?從這兩個在看。處事圓融的人,在團體裡頭做很多事人家看不到。人生態度很健康的人,他與人相處人家找不到不合,這個叫做顯現大善根器。一個笨蛋的人,他剛好相反,只要給他做個事,馬上鬧得沸沸揚揚,發生一點事情,你讓他來處理,馬上鬧得滿城風雨,然後他都對別人都錯,這個叫妖精,這不是人,更不是修行人。修行人是發生事情如何處理,他有健康的、正確的人生態度來處理,因此他會慢慢來,會去疏導,所以事情解決了,你也看不到。

行者要考慮別人的立場

在意別人的存在的意思是,你會考慮到別人的立場。換句話說,你必須要考慮別人的立場,你假如不考慮別人的立場,那你不具備修行人的資格跟條件。考慮別人的立場就是你的生命里有一種感受別人存在的那個狀況,而這個東西不是你自己想像的。我這樣講你會想一堆,你也考慮別人,你考慮別人是為了什麼,你知道嗎?市場上有一句話,消費者永遠是對的,你為的是他的錢吶,所以他是對的。因為他只要把錢付給你就對了,那你是考慮到利,你不是考慮到人。所以當你考慮到人的感受,人家心裡的那感受,而要滿足他那種增上,讓他的靈性能夠增上,那這樣子你修行才有用,這個是絕對工程面的問題。

依法不依人

自以為是,以為你是老大,別人都是老幺。你從師父這邊得到了消息,你就第一手資料,那個沒用。第一手資料是組織的決定,你要記得這個原則,這才是戒律。因為佛法住持在世間是由道場來住持的,為了讓道場能夠永續經營,要有經營管理,那假如大家都講和上說,師父說的時候,那叫做依人,依人不依法,你是依人,這人死了,大家就鳥獸散啦,不能這樣子。佛陀這個看得很清楚。依於戒律,以戒為師。為什麼?維護道場的正常經營運作,道場才能夠持續下去,正法才有久住的可能。雖然從行法中說;一人行正法,正法住世間。沒錯,那這個時代言人你說誰不行正法?他們真的是真法嗎?每一個人都貢高我慢,那叫正法嗎?所以法是依事、依據道場來的,所以維持道場,大家住進道場來,有一個理和敬和事和敬。那就是六和敬,大家好好的鍛煉,錘鍊。去磨練彼此之間相互的關係,既要有族群公約,又有足夠的生命空間,那才有可能啊。所以你學佛絕對不要片片斷斷的學,要學整個完整的,不要自以為是啦。所以為什麼大家要住道場,來切磋,關鍵就在這裡。

5月18日 星期二 第二十講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普賢道

如何入三昧,這變成我們的要求了。要入三昧前要入定,不入定你怎麼到正定呢?這就是一個過程。你十地以前的成就以後,就跟佛一樣的境界了,那是程度大小的問題,把成佛條件完全具足以後的生命境界怎麼樣,這裡頭所提到的就是普賢道。那麼談普賢道我們也看到,佛教思想演變的軌跡。從出離道到菩提道到菩薩道,然後到普賢道,他有層次。因為普賢道是屬於等覺菩薩以後的修學狀況。他一方面,佛教思想絕大部分都只談到入法身就結束了,也就證得空性以後大概就沒再講了。那華嚴從證得空性以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生命境界都陳述了,所以他在陳述的這個過程里就一再強調菩薩道。那麼到十地以後進入等覺,他就強調普賢道,所以等覺的生命境界就很壯觀了。就這六品經,佛不思議法品是講妙覺的,果地的差別果,就是成佛以後的生命境界嘛。

風聲、草聲,皆是如來廣長舌

「佛子,若諸菩薩於余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就是說,若有菩薩對其他菩薩起瞋心的話,那你就成就百萬障門了,各種障礙就產生了。這裡總說一句,你對所有修行人不能產生瞋心、瞋恚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根源。一個修行人對其他修行人有瞋恨心,那你就完了。因為百萬障門開,那各種障礙都產生了,你還修什麼?所以你只能搞的是世間事,因為各種計較就來了,再來就是為生存而計較,那你想想看,你帶著多少瞋心?越高明的人越是看眾生,眾生越是菩薩,你看菩薩的範圍就越廣:程度越低的人,你看到的就越窄。程度低的人首先就看你信不信佛,就這樣子。有沒有皈依,有沒有受戒,有沒有傳法,有沒有修法。你就一直窄了嘛,程度越高的就越看越廣,越看越廣。有沒有皈依並不是重點,看你是不是在行菩薩道,看你人生有沒有覺性,是這種廣義來定義了。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說,有很多人,雖然不出現出家相,也不現修行相,可是他修得很好,你就會說在哪裡?因為你是用具體的事相看的,你要看具體事相就越看越小。首先吃素嗎?沒吃素,這個沒修行。有沒有皈依,是不是佛教徒,你看你種種的現象放下去,你就被框住了。當你這些框框拿開,你就會發現「落葉黃花無非如來聲,風聲、草聲,皆是如來廣長舌」境界已經打開了嘛。要不然你一定是看,社會上流行的這樣:凡是剃頭沒頭髮、沒穿長袍的~和尚;穿長袍,還打髮髻,插個髮釵~道士。你就只有這樣分了,佛道怎麼分?佛道就這樣分了。有的衣服上面有八卦~道士。沒八卦,和尚,是這樣嗎?這定義就太狹隘了。所以就看你對眾生,以普賢菩薩的立場,一切眾生不見一法有過失。我們不行啊。

其實這裡講的瞋恚心就是分別心,就是分別。因為瞋恚來自分別嘛,嚴重的就瞋恚呀。其實到這種程度,你會區別說一這個是佛法,那個非佛法,就不對了,到了等覺、妙覺的時候是不分的,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那是等覺、妙覺嘛。可是你越往基礎走的時候,那這個地方就逐漸出來了。但至少這裡講一個根本,對於菩薩不起瞋心,真正修法的人你要懂得尊重、恭敬。那換句話說在我們教內,你必須要互相尊重,這是很明顯的,最起碼最基礎的你也必須如此,對教內,三寶內,各宗各派必須尊重。用心誦經

你只要每天讀一段、兩段,看完以後,那個內容不管懂不懂,不懂不要緊,懂的你會微笑一下給自己供養一下。懂的話,這個經文真好!真好就要照著去做,那你能不能做,因為因緣不到你沒得做,因緣到你去做。當你每天這樣幾段幾段,告訴你一年以後就不得了!一天三段,一年一千多段,你說你的生命品質不提升嗎?不可能的。但是你假如每天都誦一卷,誦很快,誦完了,哇,好累,經文好美哦,然後就收起來,那你誦一千年也沒效。它唯一的好處是什麼?你會長得很莊嚴,這是果報。因為你誦完華嚴經很高興,所以你一定會長得很莊嚴,那心裡可能是空空的,你內心裡頭要有東西,就是那感受要有。《華嚴經》去讀幾段,幾段一定要有感受,那我們以修行人的立場是:我慢慢讀,但是沒有感受,我今天不終止。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第五周 5.21一一5.25 5月21日星期五

第21講 圓融道三要件

我們跟各位談過有三個方法,三個原則,三個要件,我們都跟各位談的很清楚。

第一個就是對三寶具足深信,具足信心,要堅定不移。

第二個盡形壽行菩薩道,菩薩道怎麼行都可以,你自己要定位。

第三個,在這人生的旅程里,你在行菩薩道的過程里,一定會遇到挫折,那這個時候你只有108拜。

你遇到一個挫折108拜,今天遇到5個就五個108拜,就這麼簡單,這個叫做歸零功課。人家讚美你,你也108拜,你不要以為都只有懺悔才108拜,你在順境也一樣,就這三個原則。

除掉雜質和悪質

我們自性當中啊,前面跟各位講過,我們有很多生命因素,這個叫做本質。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首先就是讓我們發現,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多雜質,有很多惡質,也有很多本質。那麼我們說一切皆虛妄,我們這一生都活在虛妄的情境中,是因為都是這些雜質跟惡質在干擾我們,使我們誤以為我們的人生就是這些,但是這些確確實實是惡質跟雜質。當我們發現我們真正的本質的時候,那就叫始覺嘛,始覺覺悟到本覺,本覺就是知道我有本質,那這個時候證明在這之前我都不覺嘛,不覺就不知道我有本質,而我是活在雜質跟惡質裡面。那麼現在修行就是要把雜質跟惡質除掉。所謂雜質就是這輩子用了,下輩子沒了,等你死後這輩子的一切全部都不見了,再也不留了。所以你不要執著當今,什麼名位啊、財富啊、什麼好幾個名聲啊,沒用,你聰明才智再高,下輩子來也是忘光光,一點都不留。那這些呢通通叫雜質,下輩子不存在。那有一些惡質啊,可能會帶下輩子去,你的惡業、你造的業下輩子它就兌現,這個就是惡質啊。有一些本質,下決心輩子也會,但是本質會成長。惡質會隨著緣,比如說你造了地獄業,那你到地獄去受苦,他不會增長,除非是無間業,無間地獄業,因為你的思維模式一直在那邊,所以你到了地獄受報完畢就沒了,可是因為那個思維模式一直在那邊,老是碰到地獄裡頭的那個轉盤一樣,你一碰就是地獄的嘛。這一碰寒冰地獄,再一碰八熱地獄,那你就老碰那一些。那你的思維模式要是惡鬼道啊,那你老是跑到鬼道去,你的模式假如老是豬八戒那一道,你就老是跑到豬欄裡頭去,這個就是什麼?你的思維模式。

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

佛涅槃啊跟各位談一下。他的結論里談到一個,如來不為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槃,這是指般涅槃到最後,後面一段。如來不為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槃,沒有究竟涅槃。要知道沒有究竟涅槃,亦不為彼示現其是,有沒有?何以故,為欲令見一切如來,住其前於一念中。那個下面一段,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你要懂得這個原則啊。如來出現,是為眾生生欣故。如來示現涅槃,是為令眾生生戀慕故。是這個原則。所以他沒有屬於究竟涅槃的問題,有究竟涅槃的都是阿羅漢。如來啊,沒有究竟涅槃,所以生命是永恆的。到這個時候的生命是永恆的。但是在永恆當中,他有示現,有涅槃。他涅槃不是死寂,終止。不是終止,因為這個生命是法身的生命,不是色身的生命,法身的生命是永恆的。他在法界中啊,只有一種存在的變化,變化以後很多相。花開是生命,花謝也是生命。花開令眾生心樂故,花謝令眾生戀慕故嘛,讓你懂得珍惜,是不是這樣?所以他沒有所謂究竟涅槃的這個問題。那我們說有究竟涅槃,實在是阿羅漢的原因,所以他是究竟寂滅,那個叫做滅盡定。所以這個地方講,爾時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他這世現就變化嘛,梵化。而實際上如來沒有出世,也沒有涅槃。這個花開花謝,事實上等於沒開沒謝嘛。他只是示現而己啊。那眾生就會執著啦。何以故,如來常住清凈法界。這個地方叫清凈法界。我們講,如來這個生命因素,就是靈性啊,常住靈性世界中,隨眾生示現,隨眾生心示現出世、示現涅槃嘛。

5月22日 星期六 第22講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學華嚴要從果因

我在前面跟各位談七菩提分的時候,你注意看,一般的七菩提分,第一個叫擇法覺分,第二個叫念覺分,這個是很簡單的問題。我不講你大概永遠也分不清楚,下面都一樣。但是在華嚴里它不是擇法覺分、念覺分,它是念覺分、擇法覺分。你要弄清楚哦,念覺分第一個,第二個是擇法覺分。為什麼華嚴倒過來講,因為它是真理,所以它有這種特色。為什麼念為主啊?念,我們講粘,粘東西貼東西的意思啊。你的心要先粘住,下面你才有擇法覺分可言。我們現在剛好顛倒,你是從因向果,老是這種想法。學華嚴要先果向因,你先要確定我要修法,這件事情先確定,可是你就一直產生說,我要修什麼法,要先找好,先擇法,然後我才來修它,你搞到最後進棺材裡還在找法,還沒有找到。

菩提心是自己要覺悟的心

這個時代是一個廣告的時代,大家都在看廣告。你的大腦就跟找廣告一樣,哪一個善知識、哪一個大德會做廣告做到你滿意,那你就買他的,就變成這樣子了。那你弄錯了,善知識不會這樣做的。所以你大腦要找是不對的。同樣的你現在要學這一種不可思議的法,你怎麼擇法呢?你只有確定我要修,然後隨著你生命的根器,因緣,你要的法自然會形成。這個我一直跟你講,你一直沒有辦法接受。

同樣這個地方也一樣,你看到經文里為什麼第一個以菩提心為依,菩提心是真理上的標準嘛。所以先把這個列出來,第二個自然就有善知識了,你找不到善知識,你就是沒有發菩提心。你雖然也說你發菩提心了,那個叫什麼,叫做發一發,不是真發菩提心。第一個你的發不是真發,第二個你的菩提不是真的菩提,那個叫做文字菩提。跟著人家講,師父說發菩提心沒?發!要是那個師父調皮一點,發什麼菩提心,那你一定昏倒。什麼叫發?什麼叫菩提心?你說那你叫我發我就發,發什麼?你說菩提心我就叫菩提心,那個菩提心叫什麼你沒有講,就變這樣了,那哪叫菩提心呢。菩提心是自覺的心,你自己要覺悟,你自己不覺悟,不覺醒沒有菩提心。那你說要覺悟什麼,你說我就覺了,那叫知道,知道不算。覺是指做到,你要真正心領神會那才算。所以這個真心必須發起,這個真心只要發起,你一定會找到善知識。一定會有!你要追求的真理心不發,怎麼會有教導你真理的善知識呢?即使有那也不值錢。

華嚴四修法

學佛要會解應用問題。你要是不會解應用問題,那個叫理論佛。理論佛,你在現實生活中就不會用,不會用就沒有用。所以學了半天佛啊沒有用!普賢行法叫你即學即用,馬上學馬上可以用。因為它直接就把應用問題跟計算題同時教你了,這叫普賢行法。所以為什麼善財童子到彌勒菩薩這邊已經都學完了,什麼法都學了,那畢業了。彌勒菩薩說那你回去你的老師那裡。他才要回去。那個用現在的話來講,他打個手機告訴老師講:我要回去看你了。老師馬上就跟他講:不用了,你去找普賢菩薩,你那個計算題都會了,去找普賢菩薩學習應用題問題怎麼解,他就這個樣子。學習應用問題怎麼解,他就這個樣子。

你學得那麼多,不如學普賢菩薩一法!為什麼?因為應用問題他會解。你學那麼多都是計算題啊,每次遇到問題你都還要再找一個來替你,把這個應用問題轉變成計算題的公式你才會算,那你不就等於白學了嗎!所以文殊菩薩要他去找普賢菩薩,學普賢法就是指這個東西。所以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會講普賢行法,就是教你要解應用問題。那我們的法,大乘佛法,北傳大乘佛法直接就在這裡邊學邊用,馬上受用。沒有那些計算公式給你背,所以你就不知道你在學什麼了。所以還是有必要消消業障,背背公式,對不對?所以呢,剛進門的先背九九乘法表一樣,你剛進來就叫你基本功課要做,所以四修法一定要修,四個基本修法。你沒有修四個基本修法,你別想要進一步再做。所以我們第一個,華藏工程你要參加;第二個基本教材你一定要有;第三個你聽經一定要寫筆記,重點要記下來,要不然就寫心得;第四個參加共修,在共同的時候把這些作業統統交了。這樣子,才有辦法確定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行為模式,你有沒有架構起來。沒有架構起來,你沒有辦法修行。因為真正行法要進行的時候,你會搭配不上。

5月23日 星期日 第23講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到達性起法界

如來出現的境界就叫離世間,就是出世間,就是入法界。這個法界是性起法界,也就是現在講的純靈性世界。在性起法界里沒有五蘊,是真心,不是識性,真心跟你的善根相應,這個法界無形無相。要現相的時候叫緣起法界,是菩薩種性的菩薩願力跟眾生業力相應,是生命里最精彩的部分。法界有四個:世間法界、凈土法界、緣起法界和性起法界。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到達性起法界。凈土法界是脫離世間法界進入緣起法界之前培養善根的地方,培養我們菩薩種性到達成熟的地方。凈土法界里沒有生命結構,他只有成長而已。我們就是善財童子現在文殊菩薩帶領大家來到福城,講了《普照法界》這麼一部經。這部經也是華嚴經,還有百萬億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善財童子是其中的一位,是誰呢?不要以為是誰,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就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必要具備一個條件,講到我們的缺點我就改,回家108拜就改,這個就是善財童子。假如講到我,嗯,又在說我啦,這個不叫善財,這個叫朽木,善財是可雕的,那朽木就不可雕嘛。

德行是資糧修行要從兩方面去思考:第一修行次第掌握好,聖解脫道、圓融道的次第。第二再來說態度。你要有真實力,就把它藏著,沒人知道都不要緊,因為你真有實力嘛,你不怕。修行人要具備的資糧就是德行,然後你要懂得藏,收藏起來,不要那麼愛現。學佛的三十年里,我從不跟任何人往來,埋頭苦幹,因緣成熟你就會發現,忽然之間,滿園花果都成熟了。你就做你該做的,其它不要管。到那一天人家說:喂,行啦,抬頭一看,嗯,怎麼這麼多!十方三世一切佛、歷代祖師都在看,看誰在積累德行,你不積累德行就是不行,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所以你要認真做你的事。別人逼迫是業力,自己逼迫才是精進

自己逼迫自己是精進,外來逼迫就是業力。精進絕不是業力,智慧、慈悲都會成長。可當人家逼你的時候就是業力了,不做也不行,做了也不行,怎麼做人家都嫌你。因為是人家逼出來的,你永遠欠人家的,就算你被逼成功了,你還是欠人家的。自己逼迫自己就不一樣,菩薩為什麼不被人家逼,觀世音菩薩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在做服務啊,誰逼他?他為什麼要累到這種程序?他不累。法如是故。這個就是菩薩的偉大啊!因為他的精進感動我們,他的慈悲感動我們,這就是德行嘛。德行從哪裡來,從你自己逼自己出現的,不是人家逼你的。人家逼你的是業力啦。

於善知識的教誨皆應隨順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不要懈怠,見善知識勿生厭足。這一點很難辦到。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做得到嗎?做不到,甚至於搞不一樣的,教歸教,你還是我行我素,那就沒辦法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那你就更不用講了。你說你這是跟善知識學嘛?所以你想親近善知識,應該要先弄清楚,親近善知識應該先具備哪些條件,要學那些東西,這善知識能不能教你。沒有弄清楚,不要一頭栽進去。

那能不能夠不要善知識啊,自己修可不可以?可以。那你要具備的條件比你親近善知識要具備的條件還要多。

普賢行都在生活中

〈離世間品〉是在講理論要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要怎麼用到理事無礙上面來。我們是理跟事有礙,理論學得很清楚,可是應用就不會了。所以〈離世間品〉講的是指這個實習階段,理論上理事無礙。〈入法界品〉就是事事無礙的階段,直接就是真槍實彈的演練,馬上進入實際狀況。所以普賢菩薩行都在生活中,你看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大願,哪一願不在生活中來的?這沒有一點虛幻,佛法不離開生活,大乘佛法不離開人群。沒有離開人群的大乘佛法,菩薩都一定在人群中度眾生。

5月24日 星期一第24講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知良知,和合相處

解脫以後做什麼?啟發眾生靈性,把人性中的良知突顯出來。靈性的定義就是古代的良知嘛。現在就要做良知的工作,服務眾生,把所知道的先做。如果紅塵中具體的事情相不能徹底了解,出塵後那個部分一定不會做。因為佛教里有兩個東西,一是佛教真理,一是佛教文化。文化是紅塵中的那些是是非非,形形色色。佛教真理就是超越這些相上的東西,這相上的東西你都處理不好,那無形無相的東西你怎麼處理啊?知良知在有形上就是要跟眾生和合相處。假如這件事情做不到,那心的清凈怎麼有可能呢?有形的部分你都處理不好,那一定會產生很多的煩惱跟困惑。

所以基本上還是講回來,你一定要跟眾生相處的融洽,怎麼融洽你去注意看看。一群人在一起,有的性格比較積極,你就積极參与,不要積極有意見。有些人比較內斂,他會多觀察,也要積極的介入。因果律很多事你都可以做,而這些人可能做很多事而沒有人知道,你放心,這叫積功德,你的德行哪裡它自然就會顯現。

方便是懂得善巧應用

這個方便跟現在講的方便不太一樣。古代的方便就是指應變,應用變化。中國人講的窮則變,變則通嘛。所以要懂得變通,古代話叫方便。我們現在講的方便是隨便又不負責任,古代講的方便是一種應變。變可以通到達目標。不要嘗試非道行

五十三參里有比丘,有童子、優婆夷、居士,都是指在佛法中很有成就的,應該都是年輕人。而長者就現在講的社會上學有所成的專家,很會賺錢的也叫長者,在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只要他能成功就表示他會用心。這裡腐敗成功的那當然不算。可是腐敗當中你要懂得,他是不是有良知的心在。何假如有良知,那腐敗是他的過程,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當那個福報用盡的時候,業力就現前了。但是他要是具足良和之話情況是不一樣,那就不是腐敗。要留意這一點,基本上佛法在談的是不涉及到腐敗這塊,因為那個叫做非道行。非道行在正統的佛法系統里是不教的,不教所以才叫非道行嘛。藏密有很多佛像都很奇怪的,那都是非道行。被人特彆強化非道行的部分,也一定不是正法,絕對不是正法的宗派。尤其是那個性力學派所展演出來的那種非道行啊,整個世界都沒有人能接受,所有正法的都不接受。非道行不是不能成就,但那是一個很特別的狀況。一般正常人你就不要去試。只要是涉及非道行,在正式場合裡頭是全部否決。

不生氣是行法

在家怎麼修?這是個大問題。每一個人都是在家修。出家人也是在家修。什麼叫在家修?在家就是修圓融道。圓融道在<華嚴經>里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凈行品》,文殊師利菩薩的那一百四十一個大願,你生活中所面對的一切通通是,不止衣食住行,人事時地物都是。原則是什麼?《普賢行願品》的普賢行就是原則。北傳佛教有很特殊的一種現象,不要生氣。不要生氣是行法。因為《普賢行願品》就告訴你,不能起瞋恚心啊,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不是講得很清楚嗎?

禪修的前行與正行

我們這個色身是生命能量,那個靈性運作的載體,它不是標的。靈性要在這個載體上發揮出來,這個色身載體的平台要先調整好,這是第一。第二,這個靈性能量你要會導引它,透過呼吸來調整,會把那些負的能量、雜質、雜念啊,不當的東西排出體外,這樣你的內心才會靜下來。這時內心定跟外相定結合才叫做靜心,這一結合以後,你就容易入定。但是入定有邪定有正定,我們導引你進入正定。然後真正的禪宗心法才能發揮作用。這個後面,才完全是我們講的那個轉八識成四智,就進行這個部分。那個轉化就叫正行,從觀照、照住、照見三個步驟來,我們整套系統都有。到了全部轉過來,四果,五信、七信到九信再轉到十信,從十信再入法界,一步一步來。整個系統都教你,那些個才是真正禪宗的心法部分。

( 唐·善導大師(阿彌陀佛化身)親繪之極樂世界全圖)

5月25日 星期二第25講 [連載] 海雲繼夢法師講法

家庭主婦也是菩薩道

具足了這個信心以後,你要選一個很簡單的菩薩道。家庭主婦,那也是菩薩道,你把家裡這幾個菩薩給照顧好,你怎麼樣去把家務事給做好,做到大家都認為完美,你的家就到達止於止善的目標,不要以為我這樣太小了,要盡法界虛空界一一家是你的核心。所以這二十七參是核心,大悲速疾行解脫門,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你能夠運用這種大慈悲把它撐起來,家裡做好後你會發現你的家是可以照耀十方世界。

要勇於自我反省

圓融道從腳跟做起,第一步基礎先弄好,資糧道有沒有?與同修之間相處圓融嗎?人不自己本身談吐是不是碎言碎語?圓融道就是講身語意業,你怎麼給人家考核?修得好不好不用張揚,你的氣質從身語意自然就會流露出來。必須勇於去自我反省檢討,當有人指出我們有什麼錯,馬上改,這就是修行啊,不然你怎麼修行?從身語意業來直接就切入了,這就是圓融道。學方法,而不是知識

二十七參以後進入<十地品>了,二十七參以前以之智慧為主,二十七參以後以慈悲為主,這是《華嚴經》的一種格局,叫做思維模式。為什麼二十七參以後就重慈悲?二十七參以前就重智慧?最明顯的答案就是二十七參是<觀自在菩薩章>,他的法門叫大悲速疾行解脫門,而二十七參是在中軸線上,前後各二十六,加上二十七剛好五十三。要度眾生就是要慈悲。要如何慈悲?二十七參就是方便了,方便波羅密,要用種種變通。我們是修行人,知識只是個工具,運用它是幫助你解脫、幫助你教化眾生,你可以深入到法界裡頭去,因為沒有這種工具的人他不會用,我們有這樣工具你要會用,你要學的是學我教你的方法,而不是學我所講的知識,方法就這麼簡單--疑情,摸索,解決困難。這個方法你弄好以後,你遊行法界心無掛礙!

等覺菩薩到等覺這個地方,因為它談的是無極的、形而上的、純靈的世界裡的狀態,也就是性起法界跟法身這種情況。成佛以後就不能叫人生了,成佛以後叫佛生,也就是一個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他是怎麼過活的?在純靈的世界裡,這個如來種性啊他的生命狀態是如何生活的?這裡描述得很清楚,所以我們說這種人生,十全十美止於至善的人生,是一種永恆的、恆動的、光明的、芬芳的人生!等覺菩薩的階段,其實已經覺悟了。所以叫做等,等什麼?等一個因緣。這個因緣一到那就成熟了。要什麼因緣?要下生嘛。所以現在彌勒菩薩他是等覺菩薩。他在等因緣要到人間來嘛。這個因緣是什麼?其實就是習氣,眾生的習氣。我們叫性格。修行以後變成性德,性德還是有那份習氣在,但這習氣不是不好的習氣,它在等眾生的因緣。每一個等覺菩薩在等的因緣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說性起法界的真心和善根,要跟眾生的業力相應以後才起作用,才會來人間降生。這個就是等覺跟妙覺之間的差別。

導歸極樂

最後有一句話講導歸極樂是;你在修行,看到你修行的那個人他會往生極樂,而修這十大願王的人或修<華嚴經>的人是入法界的,光是看到他在修的人,就可以往生極樂了。不是修這個法的人到極樂去,他當然到極樂去了,他一腳就踩過極樂了,下一步就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導歸極樂是指那些看到你的人、就是你周邊的人。你在修行你的家人都可以往生極樂,你在修行你的同事都可以往生極樂。這個才殊勝呢!那不是跟阿彌陀經一樣嗎?不一樣,這個法門的殊勝在這裡。因為它已經是法身、法界包容在裡面,圓融道、次第道包容在裡面,一切都具足的,所以我們說你的法界通行證是全方位的。你看西方極樂世界圖?有一個七寶池,七寶池八功德水到那邊投胎的人其實是很悲哀的。他是生在蓮花上面,但是在水池裡面,我們叫下品下生。岸上還有一堆人,這是中品往生的。上品往生的在後面樓閣,樓閣當中有幾個樓閣比較特別,那是我們的法門的行者去的地方。要出三界到凈土不難,光你來聽這一會,一個月這樣聽啊,雖然有時候打瞌睡,我保證你絕對往生凈土。


推薦閱讀:

金口訣實務研究:第02章 干支關係真解
右弼星研究
為什麼白宮、陳天橋、谷歌創始人都熱衷於「腦科學研究」?
看十神坐支經典理論 - 傳統命理研究資料 - 〖四柱八字〗 - 中國周易天地 |中原天中山...
【開題工具】課題研究計劃.doc

TAG:法師 | 研究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