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美、長實事例探討魯泰控股權(二)之長實
07-05
(二)長實和香港地產國美的例子說明,股權過於稀釋,便容易為人阻擊。同時,也容易發生管理層的內部人問題。比如滙豐股權高度稀釋,因此運營變成完全依靠管理層自律。管理層若果不努力自律,便有機會出現管理層利用小股東多數無法集體行動的特點,反客為主,上述國美引入陳曉便是一例,而國內企業,萬科又可能為一例。雖然美國傳統強調治理結構,職業管理人獨立,但依據中國文化傳統,筆者對有明星經理人的企業,一向存有嚴重戒心。當邏輯上,無法尋找到管理層置小股東利益於心上之依據及博弈制衡,完全依靠管理層自律,殊不可靠。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家、資本家,從不放棄在股權上的絕對控制權。寫完國美,來看看長實。觀察過往香港併購之事例,更可以看到這一點。香港過往30年,最為輝煌,也最為畸形的產業,便是地產業。其中以李嘉誠的長江,郭得勝的新鴻基,和李兆基的恆基、陳啟宗的恆隆為著名。70年代,香港華資崛起,與洋資爭雄,李嘉誠為其表表者。李氏的旗艦企業,長江實業,取「長江不擇細流」之意,除了在業務上四處出擊,也通過收購兼并,涉足各種產業。1972年,長實掛牌上市,股價受追捧,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李氏趁機印刷股票收購實物地產,僅1973年一年,長實便5次發行新股。1976年,又再次發行2000萬股收購地皮,4年間,樓宇面積增加17倍。李嘉誠再將地皮發展成為樓宇,兼採用賣樓花的方式預收現金,從而獲得大量現金。高價印股票換地皮,再將地皮發展賣出,換鈔票回來,李氏這套武功,正是最正宗的以股市為載體「空手套白狼。」1978年,李氏偷襲九龍倉,雖未成功,但卻獲得6000萬港幣盈利,全身而退。轉而將目標轉向和記。和記當時業務出現問題,由滙豐接管,滙豐承諾當和記出現盈利後,將轉售出去。李嘉誠在偷襲九龍倉一役中,賣了個人情給滙豐,轉而獲得收購和黃的優惠條件。按照當時的收購條件,長實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收購9000萬股和黃股票,成為占已發行股票的22.4%的最大股東。總計6.39億,但長實不需實時支付全部,只需首期支付20%,即1.28億,餘數於未來2年延期支付。最優惠的條件在於,該筆首期款項,李嘉誠不付一文,完全來自滙豐前一天的貸款。因此,實際上,長實收購和黃,類似於零首期買資產,空手套得和黃58億資產凈值,只需李氏日後有源源不絕現金流可以支付餘額,便可以順利收購。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攤薄李氏在長實的股份。1979年,李嘉誠購入和黃之後,更於同年出任董事,在此後一年多時間內,李氏不斷買入和黃股票,到1980年底,長實所持有和黃股票,已經超過40%。1981年,李正式出任和黃董事局主席。收購和黃,對於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來說,實際上是一場極其重大的轉折點。李說:「踏入1970年代,我的實力比較好,開始注意外資控制的機構,發現他們用很少的股份,便可控制龐大的資產,假如我能夠收購這些公司,不但能獲得龐大的資產,也能得到非常有用的人才,有助於我開展跨國公司的運營。」長江實業之前的業務,是從塑料花工業轉向地產,而和黃所涉及業務,為當年雄心勃勃的祈德尊上校所留下,經營業務幾乎無所不包,涵蓋地產、財務、保險、酒店、船塢、貨倉、藥品、進出口等,以規模而言,僅次怡和。相當部分業務,李氏並不熟悉。兼并和黃,使李氏長江實業,成為一家真正的跨國跨行業的巨型航母。李氏在收購之後,並沒有完全全面接管,而是安撫原有外籍高層,強調和黃業務上的獨立性。當時的管理層,是在「公司醫生」韋理離開後留下的以李察信為行政總裁的舊班底,李察信希望長實和之前的大股東滙豐銀行一樣,不過問和黃事務,保持管理層的高度獨立。而同時,則對和黃之內的華人管理人員,不斷排擠,防止他們投向長實。李嘉誠對此,採用緩兵之計,一方面進行安撫,同時,繼續利用現金增持股份。1983年底,和黃在地產上的業務利潤暴增,管理層試圖留下該筆資金以壯大公司實力,李嘉誠則主張派發巨額分紅,至此,大股東與管理層衝突檯面化。最終,李氏作為大股東,令到該筆派息得以執行,除派末期息0.42港元之外,還派出特別紅利4元。最大得益者,當然便是大股東長實,共獲得7億港元。(該筆紅利金額已經超過當年購入和黃最初的本金。)通過派發巨額紅利,大股東一方面削弱了管理層可動用的資金能力,同時長實又可利用紅利進一步增持股份。隨即,之前留下的管理層三大巨頭出局,李氏完全掌握了和黃控制權。回顧長實收購和黃,再將原有掌控企業的管理層踢出局的過程,整個鏈條便是:利用銀行貸款,用延期現金收購股權,再將資產盤活之後,派出巨額紅利,利用紅利還本及增持股權,獲得絕對控制權,從而削弱管理層的內部人控制問題。此後,李嘉誠收購港燈,同樣利用的是大量現金作為吸引,在置地債台高築時,低價收購港燈,而不攤薄股權。更有甚者,一旦運營上需要高度控股,比如收購赫斯基後,和黃財報不佳,李嘉誠更動用私人資金35億港元,全盤收編赫斯基,徹底掌握管理權。觀察李氏整個資本運作,核心要點是從不放棄其旗艦企業長江實業的絕對控股權,所兼并回來的企業,多數採用現金收購。所收購動用的現金,或者來自銀行借款,或者來自歷年所收取分紅。在獲得企業運營控制權之後,每逢股市高潮,便逢高派發,比如1987年,逢股市高潮,旗下四大企業長江、和黃、嘉宏、港燈,一起集資逾100億元,創香港歷史集資之最。此舉雖然會攤薄大股東股權,但集資之後,李氏利用該筆資金,發展業務,賺到錢之後,又派以高額分紅,作為最大股東,李氏將分紅積蓄起來,等到股市低迷時,趁低以現金在股市吸納自己企業股份,從而保持李氏在運營中的絕對控股權。從以下數據,可以看出這一過程,2008年,海嘯之後,股價低迷,根據港交所股權資料統計,自2009年2月起至今年4月15日,李嘉誠頻繁增持長實股份,總次數達到63次,共約4111萬股,涉資近41億元,到6月份,先後12次增持長實、9次增持和黃,涉及金額分別達1.45億港元及3160萬港元。截至7月,李嘉誠持有長實及和黃的權益分別增至42.11%及51.92%。可以看到,李嘉誠深諳財技之同時,非常重視保持絕對控股權。這整個過程,真正吃虧的,是在股市高潮時,高價買入「大藍籌」或者明星股,而後又在低位將其賣回給李嘉誠的小股民。(情況一如在新股上市時,高價追入的小散戶。)因為博弈的對象,是掌握充分信息的大股東和信息不對稱的小散戶,而兩者所掌控的資金和耐心,又截然不同。只有那些低價買入,又耐心持有到獲得高額派息的投資者,才能搭乘到李嘉誠的順風車。另一個例子,是新鴻基地產,創立於1972年的新鴻基地產,主要從事地產發展和投資。1992年底,新鴻基地產市值超越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地產,成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產公司。郭家股權設計極其複雜,目的是防止三兄弟分家,攤薄股權,因此所計算的股權佔比,也為約數,截止2009年底,郭家持有新鴻基地產約42%以上的股權。陳啟宗在2005年公開大學的演講上說,「香港地產業中,新地郭氏兄弟家族,在不斷壯大中,仍保持對企業的高度控股權,實屬罕見」。此舉正顯示出有才能的企業家,從不願意失去控股權。林森池也在《平民資本家》中,以另一家地產業,恆基為例子,指出李兆基在以擠牛奶式收取歷年分紅之後,不再投入增持恆基地產的股權,而是另立私人基金投資,通過觀察這一跡象,說明李氏正在從地產向投資換馬,小投資者不需再持有其股票。因此,對於小投資者來說,觀察所購買企業的股權結構,監督大股東的持股行為,對於長線投資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項。正是大股東的意願,決定了管理層逐年的分紅情況,而這又會為小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帶來新的變數及新的選擇權。下一篇,探討魯泰控股權。Michael Chen 2010-8-16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天玉經》探討之一—黃泉水與三合四局
※周易術數探討(上)
※【轉載】名方小柴胡湯的應用探討.(2)
※境界說探討之二:回溯興趣說
※奇門射覆餅乾分享及梅花起卦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