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的精神力量

中國崛起的精神力量

  • 正文
  • 我來說兩句(227人參與)
  • 2012年11月20日15:28

  • 列印
  • 字型大小
  • 保存到博客
  •   中國崛起的精神力量

      在經濟增長的故事以外,中國還有一個也許較不搶眼、較不具新聞轟動效應的故事——一個文明重建的故事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韓冰

      1920年,英國學者羅素到中國進行了一年講學。回國後,他在《東西方文明比較》一書中寫道,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具有「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撓的堅強毅力以及無與倫比的民族凝聚力」,中國人具有「勤奮向上的精神」、「民族復興的熱情」和「寬容和友好的態度」。

      羅素預言:「中國理所當然地實行變革!……假如中國人選擇另一種行為方式,他們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

      在上世紀20年代,多災多難的中國仍處於民族危亡的時刻,羅素的預言並未馬上實現。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世所罕見的發展速度,在困難與挑戰之中不斷前進,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腳步。

      過去十年,中國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從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4.4%提高到10.4%,人均GDP從1000美元攀升至5000美元;同時,中國也走過了很不平坦的道路,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戰勝了非典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也經歷了汶川、玉樹、舟曲的救援和重建。中國人用堅韌、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新加坡《聯合早報》如是評價中國過去幾年的發展歷程:在經濟增長的故事以外,中國還有一個也許較不搶眼、較不具新聞轟動效應的故事——一個文明重建的故事。

      中國人的堅持與堅韌

      2002年,中共十六大宣布中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並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使整個社會面臨嚴峻挑戰。

      2003年4月9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高占成走上了抗擊非典的第一線。從4月9日到7月8日,高占成只休息了一天,其餘時間一天24小時都在醫院。

      在全國5327位患者中,被感染的醫護人員多達1002人。高占成說,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是英雄,更沒想過自己是天使。「醫護人員作為普普通通的個體,血的數字證明,生死關頭,我們沒有退卻。我想我既然喜歡醫生這個職業,那就要去付出。要是真出了問題,我也無怨無悔。」

      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汶川縣映秀漁子溪小學的二年級學生——9歲的林浩,從倒塌的校舍內將一名昏迷的同學背了出來。隨後,他又重返已倒塌的校舍背出另一名同學,並被塌方的建築物砸傷。

      汶川震後3個月,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在奧運會開幕式上,林浩和中國代表團旗手姚明一起步入國家體育場「鳥巢」,這是北京奧運會上最難忘的瞬間之一。

      這一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危機之初,美國《時代》周刊預言中國「只是個身陷囹圄的大國」。就在這時,中國政府迅速出台一攬子計劃,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2009年「保八」成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50%。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愛國者,欲其國之強也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嚴複發表《救亡決論》,提出「處存亡危急之秋,務亟圖自救之術」,發出了「救亡」的呼號。割地賠款的創痛、亡國滅種的危機激起了中國人的愛國心。

      楊振寧在《鄧稼先》一文中寫道:「一百年以前,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的時代。今天,一個世紀以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出來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之初,大批在海外學成的中華兒女回國參與建設。1950年,鄧稼先獲得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立即乘船回國,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他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這以後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

      1950年2月,華羅庚放棄了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職位,踏上了回國的輪船。他寫了一封公開信:「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鬥!」

      這樣的情懷一直延續至今。2008年初,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終身講席教授施一公辭去教職,放棄美國國籍,全職回到清華大學任教。回國之前,施一公「內心總覺得缺少點什麼」。「我常問自己缺什麼,思來想去,我明白,自己缺少的是歸屬感、認同感,是對自己求學時期信念的堅持,是缺少那種直接參与國家建設的成就感!」他說,「其實,愛國是最樸素的感情,有誰會不愛自己的母親呢?即使她還很貧窮,即使她並不完美。」

      十六大以來,中國科技實力大幅增強。中國成為第三個完整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探月工程取得重大進展,自主研製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建成覆蓋中國和周邊地區的基本系統,「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突破7000米級海試……每一個重大成果,都凝聚著一批科技工作者的辛勞和汗水。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邵立民在「神九」任務期間,基本上每天凌晨下班,清晨上班。他說:「沒有人願意加班。但是,我們趕上了中國航天大發展的時代。中國的航天事業要走向成熟,就必須有人作出犧牲,我們這一代人還要繼續忙上很長一段時間。」

      梁啟超曾說:「夫愛國者,欲其國之強也。一人之愛國心,其力甚微。合眾人之愛國心,則其力甚大。」在雷達技術領域取得許多成就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說:「我們可能當不了官,也發不了財,但是我們的工作有可能被寫進共和國的歷史。只有將歸宿定位到國家需要上,與時代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我們的創新才能迸發出最大的活力,獲得奔騰不息的源頭活水。」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施一公坦陳,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大學生,胸懷家國天下,個個豪情滿懷,人人上進爭先。「年輕人代表中國的未來,一定要有理想、有志向,有做大事的膽魄和敬業態度。」

      現實中,年輕人的社會責任感從未消退。1982年出生的徐本禹,2003年放棄攻讀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的機會,來到貴州省大方縣的一個不通公路、不通電話、晚上只能點油燈照明的山村小學支教。徐本禹回憶支教的日子說:「我很孤獨,很寂寞,內心十分痛苦,有幾次在深夜醒來,淚水打濕了枕頭,我快堅持不住了……但是我想到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想做一個半途而廢的人,為了孩子們,我必須留在這裡。」

      2009年10月24日,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的40多名學生來到湖北荊州市寶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發現了兩個落水男孩。在營救其中一個男孩的過程中,站在沙灘上的十多名同學手拉手組成人梯,落水男孩獲救了,但陳及時、何東旭、方招3名「90後」大學生卻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獻出了年僅19歲的寶貴生命。

      近年來,志願者逐漸成為人們在各種場合常見的身影。2006年8月28日北京奧運會啟動志願者招募工作,到2008年3月31日報名結束,報名人數達到1125799人,其中908334人同時報名殘奧會志願者,報名人數成為歷屆奧運會之最。北京奧運會期間,奧組委發布消息稱,此次北京奧運會志願者人數是170萬人,超過這個城市人口的1/10。

      2008年5月19日,汶川震後一周,共青團四川省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當天,登記志願者已經達到106萬。一個月之後,志願者人數攀升至150萬人,還不包括沒有進行註冊的、無法統計的志願者人數。

      華中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李偉,在災區對部分大學生志願者的動機進行了調查:84%的被調查者選擇「社會責任」、「幫助有需要的人」、「多學東西」、「鍛煉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或者「令人生更有意義」。從2008年5月12日到14日,成都採集到的紅細胞是平時大型獻血活動的6倍。面對全國高漲的獻血熱情,衛生部建議以獻血預約登記的方式,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血液採集和調用。

      2008年成為中國的「志願者元年」,從那以後,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玉樹地震災區、舟曲泥石流現場都活躍著志願者的身影。有外國媒體稱讚:「人們對普通中國人更有信心了,信任他們擁有建立一個更具美德的社會的能力和責任感。」

      再造文明之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梁啟超到歐洲遊歷,在巴黎見到大哲學家蒲陀羅(Boutreu),後者對他說:「一個國民,最要緊的是把本國文化,發揮光大,好像子孫襲了祖父遺產,就要保住它,而且叫它發生功用。就算很淺薄的文明,發揮出來,都是好的,因為它總有它的特質,把它的特質和別人的特質化合,自然會產出第三種更好的特質來。你們中國,著實可愛可敬。我們祖宗裹塊鹿皮拿把石刀在野林里打獵的時候,你們不知已出了幾多哲人了。我望中國人總不要失掉這分家當才好。」

      「從19世紀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列強入侵,我們最大的傷痕,是我們對民族的信心失去了,不懂得什麼叫好,什麼叫美,什麼叫丑,這個最糟糕。」作家白先勇說。2003年開始,白先勇與蘇州崑劇院合作,改編創作了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2008年,白先勇又推出了新版《玉簪記》。他說:「崑曲造成的影響可以歸納為兩個字——美、情,讓現在的年輕觀眾重新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美,重新發現中國人的感情表達方式。」

      北京大學教授、文化學者張頤武認為:「20世紀中國面臨了很大的危機,一般公眾很難承受這種心理上的衝擊。在抽象的民族精神層面,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一直都是很自信的,比如愛國;對具體的傳統爭議比較大,認為是現代化的阻礙。現在我們發現,原來丟掉了那麼多具體的傳統,也在一點一點『找回』這些生活的細節,比如恢復傳統節日等。」

      2005年,中宣部等5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同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2007年12月1日,國務院頒布修訂後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把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納入法定假日。

      1919年11月,胡適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中提倡「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胡適提出:「若要知道什麼是國粹,什麼是國渣,先須要用評判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國故的工夫。」

      與新文化運動一脈相承,2004年,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56歲的唐曉峰和同事、學生一起,走進北京北部山區,開始用雙腳一點點尋找北京境內的北齊長城。幾年中,他們數十次深入山區,帶著簡單的皮尺、相機,到公路沿線的山下、村子裡找到當地居民,詢問線索,爬山尋找,將每次調查測量的古長城遺址在地圖上連接起來,逐漸構成了北京境內北齊長城的分布圖。

      在此期間,國家文物局於2006年啟動了長城資源調查工作。2012年6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中國境內歷代長城的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第一次較為全面、準確地回答了「長城到底有多長」的問題。

      對傳統文化的整理與發現,為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石。

    推薦閱讀:

    智能氣功科學概論(33)——氣功科學的崛起C
    機器的崛起: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嗎?
    大秦帝國之崛起,伴隨長平之悲歌
    杜君立:太陽帝國的崛起與崩潰
    硬崛起與軟輻射

    TAG:中國 | 精神 | 力量 | 精神力量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