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戰神粟裕(1)

戰神粟裕(1)(2007-06-02 17:55:42)

轉載

標籤: 軍事歷史華中野戰軍淮海戰役粟裕蘇中 分類: 緬懷與追思

粟裕將軍是共和國開國第一大將,作為我軍的戰神,從南昌起義到全國解放,從戰士、班長到大將,粟裕將軍在我黨我軍22年的武裝鬥爭中,身經百戰,六負重傷,屢建奇功,是我軍威震四方的常勝將軍。陳毅元帥讚歎:「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華東軍事指揮主要靠他。我黨能有這樣的人才百把個就差不多了。」劉伯承元帥則讚揚他是「解放軍中最優秀的指揮員之一」。蘇中根據地的老百姓更是在民歌中傳頌「粟司令打仗,仗仗勝」。粟裕將軍之所以能成為常勝將軍,首先取決於他對人民戰爭之精髓的深刻領會,他以為人民的切身利益與長遠利益而戰作為自己的唯一目標,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他總是深思熟慮,周密運籌,一切從戰爭的實際出發,以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他幾次推翻中央軍委已經決定的戰略部署,坦陳已見,說服中央改變戰略決策,按粟裕的方案實行,結果打出漂亮的大勝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曾說過:「粟裕是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要多,」這次蘇中大捷,就是我們常說的七戰七捷。那是1946年6月底,國民黨反動派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全面內戰,中原野戰軍勝利突圍後,蘇中根據地與蔣管區的心臟滬寧地區隔江對峙,成為國民党進攻的主要方向之一。盤踞在南通的湯恩伯(後為李默庵接替)指揮5個整編師、15個旅12萬人,向蘇中解放區大舉進攻,並揚言在半個月內解決問題。兩個月前,為了對付蔣介石即將發動的大舉進攻,毛澤東曾醞釀了一個以打對打的南線作戰計劃。按照這個作戰計劃,要求華中野戰軍一部在蘇中吸引並牽制通(南通)揚(揚州)線上的敵人,由粟裕和譚震林率領不少於15個團的主力部隊,兵出淮南,與山東野戰軍主力部隊配合作戰。接到中央的部署和新四軍軍部的命令,粟裕陷入了沉思。他身處前線,對敵情我情、得失利弊了如指掌。反覆研究、比較之後,他感到中央的部署不大適合當前的戰爭實際,而應當按照哪裡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裡打的原則,對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進行調整。於是,便有了「關於華中主力暫留蘇中作戰的建議」。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對粟裕的建議極為重視。經過緊急磋商,次日便複電華中:「部隊繼續隱蔽於待機位置,聽候安排。」幾天以後,毛澤東根據急劇變化了的情況,同意粟裕的建議,把華中野戰軍「南下作戰,外線出擊」改為「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蘇中戰役,就是在中央調整了的作戰計劃指導下發起的。我華中野戰軍三萬餘人,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在粟裕司令員和譚震林政委的領導下奮起自衛反擊。自7月13日至8月27日,連續七仗,仗仗勝利,殲敵53000餘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蘇中「七戰七捷」。七戰七捷的喜訊傳到延安,毛澤東極為興奮,親自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發給各戰區首長,介紹這一「造成輝煌成果」的經驗:「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土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1948年1月下旬,粟裕接到中央軍委命令:為了迫使敵人改變戰略部署,吸引敵人20至30個旅回防江南,確定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的第一、四、六縱隊組成第一兵團,由粟裕率領渡江南進,在南方數省執行機動作戰任務。渡江時間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並要求粟裕「熟籌見復」,粟裕「熟籌」了兩個月。思來想去:3個縱隊10萬大軍,南下渡江,深入敵後,一無後方二無外援,糧、彈、餉、傷病員全無著落,無法打大仗,給敵人致命打擊。如留在中原,以同樣的代價可殲敵3至5個整編師,相比之下,留在中原更為有利。4月1日粟裕致電軍委直言反對南下,要求留在中原就地殲敵。毛澤東接電後十分重視,立即和中央書記處討論,並電召陳毅粟裕速到西柏坡當面彙報。粟裕面對中央5位書記和其他要員,詳細說明暫不渡江的理由,周恩來說「你下江南,確實不會輕易取勝,老實說,能夠輕易取勝的地方,我們也不會派你去。」毛澤東盯住他說:「如果你感到確實有困難或不願意率一兵團南下,我們可以考慮另換統帥……」滿座皆驚。粟裕也有些激動,但馬上冷靜下來,仍自信地直陳己見。陳毅按捺不住,嚷起來:「另換統帥?換誰?誰去都只有全軍覆滅的結果,只有粟裕同志去,還可能保留三五萬人,等待救援。」會場氣氛頓時緊張起來,眾人難言之時,毛澤東宣布休會十分鐘,率眾人走出會議室。十分鐘後,毛澤東率大家回來,問:「怎麼樣?粟裕同志,還堅持放棄南下的意見嗎?」粟裕挺立著回答:「是的,我個人意見還是認為3個縱隊暫緩南下,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大量殲敵,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為好。」「好!」毛澤東大讚一聲,遂決定改變戰略方針,並單獨請粟裕吃飯,委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的重任。同年秋天,粟裕再度向中央直言:發起淮海戰役。軍委複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1949年1月10日結束。這次戰役,歷時65天,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乾淨,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七戰七捷、淮海戰役都充分體現了粟裕將軍打仗不唯上,不盲從,寧可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也不願違心地去打無把握之仗,讓部隊和人民群眾承受不必要的犧牲。
推薦閱讀:

戰神韓信傳紀系列:投奔劉邦,被蕭何看上,被任為大將
歷史上驍勇善戰的九大戰神,卻無善終,有五馬分屍的,凌遲的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范睢諫殺戰神白起,後來又是誰取代了范睢?
兩千年前的一代戰神,背負了漢朝最大冤案
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10個字提到三個人,寫盡戰神一生的命運

TAG:粟裕 | 戰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