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深深海底行——六度萬行

六度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嗔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痴。茲列表說明如下:

              六度              │    ┌───────────────────┐    6    5    4    3    2    1    般   禪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進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斷 無法生 饒攝律 無法財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儀 畏施施   智智智     精進進 法   有法戒 施   智       進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毀   慳    痴   亂   怠   恚   犯   貪

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為度,亦名到彼岸。」謂菩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從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義。 1、施度(檀波羅蜜或檀那波羅蜜):曠大曰廣,舍財曰施。謂行施者,既懷廣大之心,應當知身非常,四大不凈,會歸敗壞;知身既不我有,財物亦是虛幻,乃至世間萬物皆悉無常,由是觀身非身,觀物非物,縱心恣施,了無掛礙;復能廣弘法施,開化愚蒙,故曰廣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謂菩薩由修布施,能對治慳吝貪愛煩惱,與眾生利樂。 2、戒度(屍波羅蜜或屍羅波羅蜜):戒,律也。戒品雖多,不出身口意之三業,謂或見眾寶珍琦,凡諸可意之物,身雖貧乏,不妄貪取;或見細妙之色,內觀朽爛,生厭離心,乃至不殺、不盜、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惡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語至誠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皆口戒也。復能思惟生死,常懷解脫,又能修習道品之要,深入無為之理,乃至不貪、不嗔、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於此三業之戒,自既堅持不犯,復能展轉化他,廣弘戒法,故曰廣戒。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謂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 3、忍度(羼提波羅蜜):忍者,耐也。謂菩薩修行之時,若人罵詈,知其從聲,而出於此,觀了言語性空,意亦如是,視諸慚辱,空無所有,如此則嗔恚不生,忍行可進。身既能爾,復能展轉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廣忍。(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菩薩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饑渴等之大行,即能斷除瞋恚煩惱。 4、精進度(毗梨耶波羅蜜):謂菩薩修行道品,當勤精進,節其飲食,除於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為人,廣說法要,不以為煩;開教愚頑,不辭勞倦。自既能爾,復能展轉化他,令其精進。故曰廣精進。謂菩薩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禪度(禪度波羅蜜或禪那波羅蜜):一心者,心不雜亂也。謂菩薩修行禪定之時,一心寂靜,離諸散亂。於孝事父母,尊敬師友,斷愛遠俗,空閑寂寞,皆當專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諍、多作、多惱,或譽或毀,或利或失,於是等處,併當專一其心,不撓不動。自既能爾,復能展轉化他,於一切時處,皆一其心。故曰廣一心。止觀雙運名禪,亦名靜慮、三昧、三摩地、定。謂思維真理,定止散亂,心一境性,調伏眼耳等諸根,會趣寂靜妙境。有四禪、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羅蜜):智慧者,照了萬法,通達無礙也。謂菩薩修行之時,若墮見聞,則有一切塵境所蔽,當以智慧一一照了,觀其所起,察其所滅;處愛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濁惡界,心游清凈之鄉;入險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絕三界之妄想,證涅槃之真空。自既能爾,復能展轉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廣智慧。(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能對治愚痴(昧)無知(無明)。

萬行 行shi 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內心之趣於外境如心行。大乘義章三本曰:「內心涉境,說名為行。」俱舍論曰:「行名造作。」大乘義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玄義三下曰:「夫行名進趣,非智不進。」【又】從有為法之因緣集起,遷流於三世也。大乘義章二曰:「有為集起,目之為行。」俱舍頌疏一曰:「造作遷流二義名行,據此義邊,色等五蘊,俱合名行。」俱舍光記一之餘曰:「若於造作,或約遷流餘四蘊,亦名為行。」增一阿含經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 萬行系指一切的行為或修行。菩提心論曰:「復經三僧祇劫,修六度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清涼》曰:「萬法不離自心一念,萬法行備,心不起,止也;知不起,觀也;不緣萬境,舍也;止妄不生,戒也;安心諦理,忍也;心無間斷,進也;心體離念,法也;心之本覺,佛也;體相無人,僧也。 學佛首先樹立和確定目標。然後是六度萬行,好比儒家所說的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山頂和海底一個是最高點,一個是最低點。最高確立目標,以明初心。最低老老實實,以明行跡。所以說學佛來不得半點虛假,半分疏忽懈怠,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是佛子,佛子即菩薩,發大乘心者。眾生受佛戒故稱佛子,以必當作佛故也。 1.信順教法,承其家業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種不絕!乃大乘佛教用為菩薩之美稱。 2.佛教徒,受大乘菩薩戒者。 3.佛弟子、佛教信者。 4.一切眾生。眾生常依順佛,佛之憶念眾生,猶如父母憶子女;且眾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稱眾生為佛子。 我們要莊嚴佛教,莊嚴人間,莊嚴自我,莊嚴眾生!六度萬行就是從一點一滴開始裝點我們的心地,開發我們的智慧,覺悟世間的有情!

推薦閱讀:

詩落深海:宗教信仰之根始於敬畏自然(五)
關於深海恐懼症,謝謝了。?
深海網箱養殖技術現狀與展望
美圖心語:亡魚、是深海的疤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TAG: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