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商隱詩的朦朧美(下篇)
昨天我們聊到了李商隱詩歌的情感特徵,李商隱的生平和詩歌的性格,大家可以看下上篇,今天,我們繼續昨天的話題。
天織詩詞品鑒
二、李商隱朦朧詩的藝術魅力
(一)朦朧詩非純粹的藝術創造力
1.李商隱詩歌意識形態的複雜性
馬茂元在論述李商隱的詩歌時說:「積極關心現實和消極逃避現實的互相矛盾著的心理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李商隱詩歌意識形態的複雜性,」他是「把政治上的感觸和生活上的抒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通過個人的身世遭遇,通過日常生活的歌詠而表現出自己對重大問題的肯定或批判。」王蒙認為李商隱對政治無益無效的關注與政治進取願望,拓寬、加深、熔鑄了他的詩的精神。而且,李商隱揭露封建統治者的作品多採取「詠史」的形式,針對現實有感而發。
李商隱是政治上頗有抱負而遭遇不幸的詩人,他所創作的大量詠懷詩正是他這種悲劇性命運的反映,他用悲劇性的眼光和心理來看待人生,感受外物,因此,他的詠物詩基調往往感傷低沉,充滿了憂鬱悲涼的心聲。李商隱寫了大量愛情詩,他受到道教好靜虛無的影響,在戀愛的悲劇中產生感傷頹廢的情緒,如《銀河吹笙》、《昨日》等,他以隱比手法、比興體制來展示一幅幅極富仙家色彩的愛情畫卷。
2.朦朧詩的藝術創造力
從本質上看,李商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價值取向上有著明顯的超越性,詩人所追求的生存空間比現實高遠得多,這就意味著他對世俗人倫男女關係的超越。大中五年春夏間,妻子王氏去世,李商隱的情感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傷痛和追悔之中,詩人的餘生就是在這種傷痛和眷戀中度過的。無題詩中最有影響的那幾首詩,據張采田考證,認為是創作於詩人喪偶的這一年。李商隱在這些詩歌里細緻地描繪了男女之間那種最純潔、最高尚、最微妙的感情活動,以此來表現自己對已經逝去的愛情生活的懷戀。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首詩寫的是相見時難,離別時更難,以東風無力喻其纏綿,以百花殘喻其凄迷,以「春蠶——蠟炬」喻其對愛情的忠貞,詩人以最沉痛的感情道出了所愛之人離他而去,就像春蠶把絲吐盡,蠟炬燃燒成灰,一切都無法挽回了,造語奇妙。「曉鏡」二句,寫詩人在冥想之中,他想像自己的妻子只不過到另一個地方去了,還設想妻子在對鏡梳妝的時刻,因為思念自己的丈夫而白了頭髮,而且還探問妻子在秋夜的月色之中吟誦相思之句,會感到寒冷嗎?這一想像中的設問,令人為之凄絕!人已故去,卻想像其活著,這是思念之深、悲傷之極之後精神上追求的一種解脫性的安慰。「蓬山」二句,詩人進一步設想,妻子已在蓬山,人是難以到達的,只有祈求殷勤的「青鳥」為他傳遞消息了,在中國古代可能再也沒有比之更深致纏綿、哀婉動人的愛情詩篇了。
(二)朦朧詩的情感意蘊
李商隱的情詩,深得盛唐吟詠情性惟在興趣的詩家三昧,並有新的創造及發展。王蒙先生認為「敏感多情而又軟弱的詩人李商隱的情意之結,迷迷茫茫,混混沌沌,如花如霧,似喜似悲,若有若無,亦近亦遠,且空且實,恐怕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依弗(洛伊德)氏學說,說得太清楚就沒有這塊壘潛氣,心病也就痊癒了,也就沒有這批詩了。」李商隱「無題愛情詩」的情感是如此隱曲而又那麼鮮明,那波瀾不驚的憂思背後卻翻騰著一顆躁動不安的心。
三、李商隱朦朧詩的美感
李商隱是關心現實政治和國家命運的詩人,在仕途上,李商隱是一個鬱郁不得志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遭遇政治拋棄的人,在愛情上,他追求一種相對自由的戀愛(雖然他與妻子恩愛有加,其妻死後,他還寫了大量的悼亡詩),特別是晚年,愛妻的去世,加之多年來的身世飄零和異乎常人的敏感,使他隱約預知唐王朝的沒落命運,正是這些原因,使得他的詩歌無法具有盛唐時代詩歌高華明朗洋溢青春樂觀的氣息,也無法具有中唐時代元白韓孟兩大詩派或平易或奇崛的風格。他所描繪的不再是前輩詩人所關注的外在社會、生活結構形態,而是人的精神、心理現象,他力圖展示自我本質的東西和藏在內部的靈魂,即使寫具體的人物和景物,也只是精神現象的外殼與形式,寫物的目的不在物本身,而在與之對應的精神力量。他把敘述人的變化的、不可知的、難下定義的精神世界作為文學表現的藝術模式。他通過改變外在事物以達到自己展現自我心靈世界的目的,在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內心生活的烙印,而他自己的性格,也就在這些外在事物中復現了。詩人常常觸物興悲,感傷身世,借題抒懷,以凄美沉鬱病態的枯冷之景抒發命運的哀嘆。
(一)朦朧詩病態美的偏執
1.朦朧詩的病態之美
李商隱執著於纏綿,鬱結不解,他把愛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不幸,與唐朝廷命運相聯繫,創造了一種哀感頑艷的、陰柔而病態的朦朧凄美。「藝術的普遍而絕對的需要是由於一種能思考的意識,這就是說,他由自己而且為自己造成他自己是什麼,和一切是什麼。自然事物只是直接的,一次的,而人作為心靈卻復現他自己,因為他首先作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還為自己而存在,觀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過這種自為的存在,人才是心靈。」一個關注自我心靈磁場的人,他會把關注自己與關注生活、關注自然事物和諧統一起來,並把自己的心靈與情趣和諧地融鑄在這些為自己所關注的生活和自然事物中,把生活和事物當作他自己的心靈來進行關注,讓心靈之象懸浮於生活和事物之象的頂端。藝術起源於人的心靈自由的需要,李商隱創造這樣一個艷麗凄迷而使人感到病態的世界,「實際上是緻密地鋪展在悄然與人生相對的內心的昏暗世界表層的東西,這樣的作品,不正是虔誠地加深了對這個潛在世界的恐懼嗎?」李商隱通過辭藻給讀者一種強烈印象的精神膨脹,他用「枯荷」、「夕陽」、「殘花」、「落蕊」、「轉蓬」等語象寄託遙深的隱痛,這些語象在事物由實向虛的轉化中生成物象,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形成意象,這些語象在事物有限的實用意義之外比附了一種既難以確定也不可窮盡的「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讓讀者從中看到更多、更深、更遠的東西,並在這些東西里和詩人一起愛,一起恨,一起愁,一起思,一起感受孤獨,苦悶,灰心,寒冷,迷惘,失落乃至幻滅。
2.朦朧詩的感傷之美
李商隱一生飄零,遭受權貴排斥,他的苦難與悲愴體驗被以病態的抒情手法外流出來,在晚唐詩壇創造了一股霧裡繁花般朦朧凄艷的詩風並影響後世,「自宋代西昆體以降,至清代的錢謙益及其他人為止,在後世,他的模仿者雖然為數甚多,但與多數的模仿作品,僅僅只剩下病態的萎靡無力或者墮落的東西相反。他的詩不是這樣。可以感到,在乍看起來是病態的他的詩的深處,還有著似乎並不是那樣的東西,它們支撐著那病態的外表,造成了即使是病態,但卻是有力的病態形象。」既然無法得到統治者的垂青,不能得到命運的恩賜,李商隱只能躲在這些「有力的病態形象」里吟詠苦難,在詩歌的聖殿里跳一支憂鬱到極致的凄美之舞。這支舞是一種具有感染力量的感傷情緒之美,他通過這支舞使得讀者去了解舞蹈之人——李商隱,了解他的心靈與命運的病痛。
(二)朦朧詩的意象
1.朦朧詩的凄美
詩人常常運用象徵比興隱喻的神話傳說典故模式,完成對未知領域的詩性摸索,以精神的自由活動化為詩歌的自由活動,構築一種具有詭異神秘氣氛的美,將最內在的、最深刻的心理體悟轉化為認識的對象,從而使詩歌對生活的描寫從表象走向本質,從表層走向深層,從所指走向能指,從現實走向超現實,形成了一種意象重疊而並置,意蘊紛呈而艱深的詩歌藝術。
2.朦朧詩的審美印象
李商隱的詩,具有很強的意向性,它能使讀者在一種看似單純而明凈的畫卷和思索中獲得朦朧多義象徵的愉悅,也就是潛藏在所指和能指對象背後的能給人以刺激的審美主題。他把自己隱於詩歌之後,藏於物象之中,尋求精神的慰藉和享受,但他的感情格調卻在詩的紙頁上盡情搖曳,用直指式和非直指式的象徵相結合,表現自己深刻而含蓄模糊的心理、情緒、形而上的抽象意義和心靈律動,用自然物象和景緻來暗示人的心靈隱秘。
李商隱運用創造性的藝術表現手法將詩意從它所依存的客觀事物中分離和突現出來,棲息在朦朦朧朧的詩景之中;在章法結構上,他打破時空變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時空的情事、場景濃縮統攝於同一畫面內,關注歷史傳統與現實的價值內蘊;或者將實有的情事與虛幻的情境錯綜疊映,使意境撲朔迷離,追求意識活動的原始狀態。他的詩結構往往具有突變性,時空場景的跳躍變化不受理性和邏輯次序的約束,而且缺乏必要的過渡與照應,情思、脈絡隱約閃爍而無跡可求,不再像傳統詩歌一樣條理化、邏輯化、井然有序。這就強化了詩境的模糊性、多義性。
3.朦朧詩的多義意象
李商隱不滿於對傳統詩歌創作技巧進行簡單技術複製的陳規墨守,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自覺地進行摸索與探討,創作了寄託深遙而措辭委婉的無題詩體制,把自然人格化,把人格自然化,以片段的偶然的自然之景把讀者帶入一種純凈之姿、虛靜之態、感傷之心。他的無題詩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詩來形容:獨留巧思傳千古。才華橫溢而境遇的落差讓他深感騷人之怨,可處境的惡劣又讓他的心事無法以直觀的方式宣洩出來,所以他著意摹寫心象並將其客觀化,將本來難以直接表現的心象依託於物象之中,令人吟詠感嘆,聯類興感。他把畫意、詩情與生命體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而難以句詮的興象,創造了一種情深延綿意境朦朧意旨多義的詩歌體制,象徵比興手法給予後世文人深刻的影響。
四、結語
李商隱擅長用精美華麗的語言,含蓄曲折的表現方式,迴環往複的結構,構成朦朧幽深的意境,來表現心靈深處的情緒與感受。在他的「無題詩」中,這種特點尤其顯著。李氏的無題詩是他悲劇愛情的產物,而他在那個時代又是一個懷才不遇的悲劇式人物,可悲的人以悲傷的心態來摹寫悲事、抒寫悲情更見其悲。然而,詩人的坎坷人生遭際卻激發了他的滿腔詩情,造就了一位才華橫溢、才能卓越的詩人。其《錦瑟》等無題詩便是詩人激情的迸發、才華的流溢、愛情的見證和人生的寫照。這些無題詩,多用比興手法,以片段意象之組合表現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情思,創造朦朧多義之詩境,為唐詩開闢了另一新天地。
李商隱,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把詩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凄艷朦朧的藝術特色。
李賀開啟了晚唐重心靈、重自我表現的創作趨向,在表現包括愛情體驗在內的心靈世界方面作了重大開拓,其詩意朦朧,內涵上往往具有多義性。如《錦瑟》,首聯用「錦瑟」起興,「五十弦」用泰帝聽素女彈瑟,其因五十弦而悲的典故,只有結合末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才可知其主旨是在追憶一種茫然的往事。接著,庄生夢蝶、杜鵑啼血、良玉生煙、滄海珠淚幾個意象既形不成統一的畫面,彼此又無內在聯繫,讓人感受到糾結其中的朦朧的惆悵、感傷、寂寞、嚮往與失望。
李商隱詩意的朦朧又總是與哀切的情思相統一的,其詩基調凄涼孤寂。《重過聖女祠》:「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寫細雨如夢、靈風似靈非靈,既有朦朧的希望,又顯得虛無縹緲,因而有無盡之意。它又是與聖女的「淪謫得歸遲」的孤寂哀切的心境情思相統一,交織著一種凄迷之感。
李商隱詩朦朧多義,形成復義解讀有多種原因:首先,與其詩意象的獨特有聯繫。李商隱詩的意象多有非現實性色彩,如靈風、夢雨、蓬山、靈犀、瑤台等,均難以指實。詩中錯綜跳躍的意象都交織著作者感傷、寂寞、嚮往與失落的複雜情感體驗,詩境超越了時空,空靈中達到意與象的渾融。當我們追尋其確切指向時,便令人茫然,詩歌的內涵自然顯得朦朧繁複。
其次是李商隱詩多用典故,用典別開生面,往往是不拘典故的原有事理,立足於自我的情感體驗,充分挖掘與把握典故本身所蘊涵的情思韻味。「庄生曉夢迷蝴蝶」的典故,原本是說明萬物無別的「齊物我」思想和世事無常,但李商隱卻引入一種濃厚的感傷,捕捉其若失迷茫韻味,吻合了作者內心的迷惘。李商隱內向、孤寂、敏感,複雜的外部世界往往能引起豐富的內心感受。他生髮演化原典,豐富詩歌意蘊,充滿了情感張力。
李商隱朦朧多義的根本原因,還在於他是把心靈渾一作為表達對象的,所抒寫者雖因一時一事,又不止於一時一事,往往是整個心境的輻射。如四首《無題》之一:「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攏金翡翠,麝薰微度綉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此詩作愛情詩解未嘗不可,而清朝胡以梅則解以君臣無際會之說。然而,李商隱在其仕途的追求,或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不是反覆體驗過那種交織著希望與失望的凄迷心境嗎?故而未見得是君臣無際會或單純的愛情所由。
我們理解李商隱的朦朧詩,不妨博採眾說中合理的成分,多角度深層次地著眼,或許會更貼近原作。
論李商隱詩的朦朧美
晚唐詩人李商隱因為和自身經歷有關的原因,是最擅長寫朦朧詩的人,他寫了大量的朦朧詩,這些詩意蘊幽邃,意象朦朧,在詩中他喜歡運用比興、典故和象徵手法來遮蔽感情、埋沒意緒,充分顯示了他的藝術成就。
關鍵詞 朦朧美 意蘊 意象 隱喻
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朦朧美的詩歌,有其悠久的歷史與優良傳統,屈原的《離騷》,阮籍的《詠懷》,郭璞的《遊仙》,庚信的《擬詠懷》,陳子昂、張九齡的《感遇》,李白的《古風》、《擬古》等,這類飽含諷托興寄的詩,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朧美。他們在詩歌創作中,對朦朧美作了一些有意識的追求,並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因此,具有朦朧美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可動搖的地位。這類詩儘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緒不好把握,但卻能緊緊地扣住讀者的心弦,味之彌深,鑽之愈堅,吸引你仔細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尋尋覓覓,經過仔細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體味到詩的真正意蘊,但又不能清晰地說出來或者把詩的意蘊一語道盡。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他可以說是寫朦朧詩的聖手。在整個唐詩中,一提到朦朧詩,我們立刻就會想到李商隱,想到李商隱的「無題詩」。李商隱的朦朧詩,「總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語,幽咽迷離,或此或彼,忽斷忽續,所謂善於埋沒意緒者」。[1]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沒意緒,斂抑情緒。李商隱的這類詩舉不勝舉,如《錦瑟》、《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大家熟知的《賈生》、《華清宮》、《漢宮詞》,其詩意朦朧,詩旨含蓄不露。他的詩絕少見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獨具匠心的構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內,實現詩意的千迴百轉,且通過意象的創造與組合暗示情境,寄託情思,使詩的意蘊顯得極為婉曲。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像豐富,格律嚴整,風格婉轉纏綿。毫不誇張地說,在中國詩歌史上,他在朦朧美詩歌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絕後的。
一
李商隱之所以大量寫朦朧美的詩,恐怕是為了表現他那些在當時不便道出的感情經歷。李商隱(公元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代後期,統治集團內部黨派鬥爭激烈,而李商隱與當時牛黨、李黨都有關係,他年輕時因為其文才深受牛黨頭面人物令狐楚的賞識而中進士,後來又被李黨涇源節度使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後,即令狐楚的兒子當了宰相後,打擊一切與李黨有關的人,從此李商隱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鬱郁不得志,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
李商隱處在外敵覬覦,中官恣肆,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社會瀕臨絕望之境。而「牛李黨爭」又把李商隱捲入了黨同伐異的險惡仕途,使之始終糾纏於個人不幸的悲嘆中。李商隱從未加入黨爭,但因娶王氏而周旋於幕府之間,不由自主地陷入了黨爭的旋渦之中。因而,他矛盾彷徨、苦悶壓抑、纏綿感傷卻又不便道明的感情歷程,使他備受煎熬,只有通過自己的詩來發泄了。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託古諷今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後代讀者所喜愛。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解。例如《李義山詩集》,其詩深情緬邈、婉轉悱惻、哀怨陰鬱,確實是時代情緒的反映。
李商隱的詩通過各種意象的巧妙組合,非常和諧地組成一個渾然完整的朦朧意象。他的詩都程度不等地表現出重主觀感情的抒發而輕客觀描寫,重藝術形象而輕現實再現,重暗示啟發而輕正面宣洩的特點。他抒寫的對象不清楚,詩的內容不夠醒豁。比如他的《無題》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究竟是愛情詩,還是含有寄託的政治詩?若有寄託,它寄託什麼?對牛李黨爭的抗爭,或者是諷求?若是愛情詩,他追求的對象是宮女、道士、婢女?他鐘情的女子到底是誰,為什麼讓人那麼迷茫?這就是李商隱詩中值得稱道的那種朦朧情思與朦朧意境的美。盛唐詩歌追求風骨,追求興象,追求遠韻,將詩寫得感情濃烈,韻味無窮,其對詩歌意境的追求,表現在情境交融,重意境情思,回味悠長。但無論是情思還是意境,輪廓都是鮮明的、清晰的、可解的。而李商隱的詩,講求意生於象外,強調主觀情思在意境中的作用,詩境帶有極大的主觀色彩,其情思與意境皆朦朧、幽微。他常將濃烈的情思隱藏起來,用一些片段的意象把情思與意境表現得朦朧、恍惚、迷離,有一種霧花簾影般的朦朧之美。試看李商隱《錦瑟》一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一篇《錦瑟》解人難」,千百年來,這首詩不知打動了多少人,又有多少詩評家提出了無數的見解,然而無人敢確定它究竟所指是何。它將那種交織著希望、失望、絕望、迷茫、幻滅的種種複雜情感表現得極為深切真摯。詩中用了五個重疊的意象:錦瑟多弦,庄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玉生煙。李商隱用一種迷茫感傷的情緒將五個並無邏輯上的必然聯繫、也並無明晰輪廓的意象貫串起來,把詩人內心的最隱微之處表達得纖微畢現。鵑與蝶,美麗古老傳說中的哀傷圖景,本身就帶有神秘的色彩;而「滄海月明珠有淚」是月是海、是珠是淚,除了濃烈的感傷情緒之外,畫面如同幻境,模糊混沌。錦瑟的一弦一柱,其中有無限悵惘;庄生夢蝶,其中有迷茫慨嘆;杜鵑啼血與滄海珠淚,其中有凄惻傷感;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其中則有一種迷茫失望的情懷,構築了一個感傷朦朧的世界。它似隱似現、隱隱約約,猶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我們無須追究他究竟寫的是什麼,悼亡也好,自況身世也好,追憶似水年華也好,我們只感到它喚醒了我們心中複雜的、難以名狀的情愫。李商隱通過諸多不連貫的意象,將其回憶往事時的痛苦惆悵與思念表達得既深切又美麗,這個夢一般迷幻幽微、虛實交融的詩境,真叫人擊節讚歎!
我們再看一看李商隱描寫雨的詩句。如「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2](《重過聖女祠》)「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3](《春雨》),其雨冷迷、凄清,如煙如霧,難以琢磨,總是有一種鄉愁,一種漂泊感。這些詩彷彿籠罩在夢一般的無邊無際的濛濛細雨之中,撲朔迷離,又幽雅蘊藉,給人一種虛無縹緲、朦朧迷幻之感,達到一種極高的朦朧美的境界。眼前的實景,融入了想像,意境更加悠遠,極富神韻。彷彿有某種朦朧的期待和希冀,而這希望和期待又飄忽、渺茫。飄渺之景,朦朧之情,給人以霧裡看花之感。再如《無題》四首其一: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綉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此詩寫一位男子對遠隔天涯所愛女子的深切思念,詩先從夢醒時的情景寫起,然後再夢中與夢後、實境與幻境揉合在一起描寫,詩人著意渲染夢醒時的迷離恍惚,真幻莫辨,孤寂凄清的境況,從惆悵而失望的情緒中表現出對對方強烈的思念。詩人的情思隱蔽,無由窺破,因此詩意難明。
李商隱的詩,幽微細美,將情思表達得千迴百轉。一重情思套一重情思,細膩而曲折。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2](《無題》)「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情思表達得纏綿悱惻,又令人難解,是一種強烈愛戀受著一種壓抑時產生的失望的凄傷,於凄傷之中又有強烈的愛情追求,讓人感到憂鬱、惆悵、寂寥,有一種打動人心的純美與執著,構成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幽邃神奇的藝術世界。
三
在追求詩歌朦朧美的過程中,李商隱成功地運用比興、典故和象徵手法來遮蔽感情、埋沒意緒,李商隱曾說「巧囀豈能無本意」,[2](《流鶯》)「楚雨含情皆有托」,[2](《楚州罷吟寄同舍》)雖然這兩句詩都有特定的含義,但借來說明李商隱詩歌創作的藝術特點,卻是十分恰切的。他的詩含有寄託而因巧囀,感情遂被遮蔽,讀者不易窺其奧秘。「蓋其詩外有詩,寓意深而托興遠,其隱奧幽艷,與詩家別開一洞天」,為此形成比興多而賦句少、寄託深而意難明的特點。詩人寫這類感情內斂的詩,與其說是對政局或個人安危及名節的考慮,不如說是對象徵手法與朦朧詩境的喜愛與自覺追求。比如《無題》詩: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冀,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坐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首句「昨夜星辰」象徵昨夜的無比美好。「風」也是象徵美好的一個隱喻。在第二句交代環境後,「身無彩鳳雙飛翼」把抽象的心理隱喻成精彩可觸可感的具體形象,而且恰合戀人在眾人前的心理特徵。只消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會「心有靈犀一點通」,小小的眼神、動作與犀牛小小的角尖是巧妙的隱喻。「春酒暖」、「蠟燈紅」、「轉蓬」都是精彩絕倫的隱喻。隱喻一個連一個,在一首詩中用得這麼密集,不但新穎巧妙,而且意境深遠,這麼密集地被運用,顯然經過了嘔心瀝血地構思和選擇。
由此看來,李商隱寫詩,絕不是心血來潮,一揮而就,而是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並反覆推敲,以期最準確、最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情思。「改成人寂寂,寄與路綿綿」,[2](《謝先輩防紀念拙詩甚多異日偶有此寄》)生動地記錄了他長夜吟詩苦苦錘鍊的情景。比如,「百里陰雲覆雪泥,行人只在雪雲西」,[2](《西南行卻寄相送者》)「只」字用得很沉練,而路途泥滯,友誼深厚,俱在言外,具有推敲冶煉的功力。其他如《錦瑟》、《碧城》,無不意境渾成,抒情敘事手段之高超,如神龍無跡。
李商隱的詩,其境朦朧幽微,其情深緬邈,其詞沉博艷麗,情深深意蒙蒙,營造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世界,散發著令人心醉神迷的氣息,令人驚奇,感慨,沉思,回味,嘆息。
推薦閱讀:
※李商隱:我是一個謎,誰人能參透
※李商隱 名作鑒賞
※李商隱美到極致的十首詩(珍藏版)
※集部李 義 山 詩 集唐·李商隱卷二
※李商隱詩作鑒賞
TAG:李商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