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名墓:尋找常州名人墓

人文名墓:尋找常州名人墓——史貞女墓

史貞女,《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無載,《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有載。史貞女墓,《嘉慶溧陽縣誌·卷四·輿地誌·祠墓》有載:「史貞義女墓,在崇來區西圩里東木杓兜村前。」

《嘉慶重修一統志·鎮江府二·陵墓》記載:「在溧陽縣西北,為黃山史氏女墓。伍子胥北奔吳,至於瀨渚。女授以壺漿而自沉於河。唐李白有碑銘。」

史貞女墓,今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南渡鎮西圩行政村木杓兜自然村,2013年4月7日上午尋訪,門票免費,停車免費。

且不說史貞女,先來聊聊其墓所在地——木杓兜村。

「木杓兜」其中的「杓」,我第一次認識這個字,是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拜當時韓國隊的10號「李榮杓」所賜。

記得央視解說員將「李榮杓」的「杓」念biāo,而南京新聞台的播音員則念sháo,但之後對「李榮杓」統一念biāo。

這就有點糊塗了,查了下字典,「杓」的確是個多音字,以上兩個音佔全了。

後來在村裡尋訪時,卻忘了就此讀音走訪村民。

進村之前,見到一塊指示何家村通往木杓兜村的路牌,上面乾脆將「杓」寫成了「勺」,這恐怕表明當地念sháo。

也不好說,斗膽推測一番,如果結合前後的「木」、「兜」兩字,「杓」念sháo的可能性大;但村名中的「兜」又作「斗」,那樣的話則念biāo的可能性大。

史貞女墓所在地木杓兜村,我那台雖是剛升過級,但制式老舊的導航儀無法顯示。

幸虧鈣兄用手機定位,順利進村,這就應了毛主席的那句話——人多好辦事。

從X107縣道向北轉入通往村中的「何家村-木勺兜路」,這是一條狹窄且曲折蜿蜒的水泥小道,凌駕於圩田之上,需謹慎駕駛。

村口立著一塊功德碑,正是為了紀念2006年11月修建的這條路,由12人捐款公計12.7萬元,全長1.5公里,可見多麼的不易。

但功德碑上,路名又寫成了「何家村木杓兜水泥公路」。

在村口向村民詢問史貞女墓,往村東一指便是。

由村口向東沒幾步,頂頭有一座小橋名為「瀨江橋」?從橋欄上的刻字看,還是有些年頭了。

向北過橋,迎面見有一尊石質香爐,香爐後即是文保碑、墓及祠堂。

「貞女墓」於1999年4月21日被溧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溧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查溧陽自1990年建市以來至今,共計公布了九批縣級市文保單位,貞女墓是第幾批不得而知。

文保碑的背面刻著史貞女及墓的簡介,這裡就不贅述。

感覺這個文保名稱有問題,貞女多了去了,為何有姓卻不帶呢?

根據《溧陽文史資料第14輯·溧陽風情·浣紗廟和史貞女墓》記載:

墓地上建有一個大墳圈,1960年被毀。

以前有磚砌圍牆,高約5尺。

立有一石碑,碑首刻有「瀨江史貞女之墓」。

現在墓地只剩下一隻石祭台,長三尺,寬二尺。

解放前有祭祀田六畝,指派專人耕種。

每年清明和冬至前三天,上吳史家來人掃墓,設酒祭祀,招待鄉人。

現場所見,在石祭台上,倒伏一棵小松樹,不得細觀此祭台。

在磚砌墓壙的前方兩端,嵌有一對石門砧,亦是老物件。

在祭台的後面、墓冢的前面,立有矮小的墓碑一方,高0.8米、寬0.54米,厚0.15米。

墓碑下部三分之一強殘缺,現用水泥修補。

墓碑上刻「奉/旨 崇祀周春秋瀨上貞義女之墓」。

右側還有幾行小字,大概是「黃山裡上吳村」,後面列著立碑人多少世孫……看不清了。

落款年份為「大清乾隆歲次戊午仲春月」。

乾隆戊午,即公元1738年,是年史氏後裔重刻墓碑並在原地修復貞女墓。

祭台的年份應與墓碑相當,該墓碑是墓地所見現存代年款的最古老的物件了。

墓壙中心堆起一座極為普通的封土,頂部按著一隻嶄新的墳帽子,估計是清明節剛上的。

按《常州文物古迹》記載,該墓封土下,後修復的墓冢呈饅頭形,水泥塗頂。

需要說明,實地所見,封土可不及文保碑所示高1.6米、直徑3米那麼大,現狀至少小了一倍。

看以前的資料,墓壙內有三個樹坑,曾見過兩棵樹的圖片,如今只剩一棵還孤零零地守著。

另一棵估計就是倒在祭台上的那棵了,松針還是碧綠的,顯然是近期才倒。

為何橫在祭台上,而不清理呢?

村民是利用墓壙內的空間,圈養起老母雞來,雞們見到我等生人前來墓地,無處躲藏,只能躥上了墳頭。

墓地北側,是墓地的祠堂——瀨江貞女祠。

門上著鎖,看門人家的老太太正遛彎出來,本來答應回家取鑰匙開門讓我們進去參觀,可回家一看,鑰匙讓老頭子出門時帶走了。

無緣入內,只好門縫黨了,祠內正中供奉的主神,無疑就是史貞女本尊了,兩側還配了一對童女。

溧陽還有一處更具規模的史氏宗祠,位於大溪鄉上吳村,祠西首緊接歇山頂貞女祠一間。

現存為清代建築,1992年修復,後與貞女墓同時被公布為溧陽市保。

與史貞女有關的文物,現存最重要的一件,莫過於「貞義女碑」了。

該碑於1973年在宜興縣芳庄公社渡口船頭村西埂機戰灌道處出土。

1983年6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宜興縣文物保護單位,現藏宜興碑刻博物館(周孝侯廟)。

上圖中,即尋訪當日後到周孝侯廟所見該碑,碑座為後配,現用玻璃罩覆蓋保存;上圖左為早年未加玻璃罩前;上圖右為該碑拓片(含碑額)。

該碑的尺寸,《江蘇風物誌》作高168厘米、寬98厘米;

《無錫勝跡》作高1.72米,寬1米,厚0.22米;

《史貞義女碑的考釋》作碑銘部分寬100公分,長139公分,厚28公分,碑首上下高40公分。

碑額呈半圓形,兩側及上部浮雕雙龍,篆額天宮刻「貞義女碑」四個大字。

碑文正書22行,滿行32字,合計624字,落款為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刻、李白撰、李陽冰書。

關於該碑的年代,有唐、宋、明、清、民國、偽刻等多種說法,各有各的理,莫衷一是。

是日得以近觀此碑,見碑文字體,極似顏魯公中年鼎盛期力作《多寶佛塔碑》。

關於該碑文,史載多有出入,本文依據實際所見碑文,結合《李太白全集·卷之二十九·碑文·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並序》,全文輯錄如下(括弧中為後者所載不同之處):

「水因寺 史貞義女碑銘/皇唐葉有六聖,再造八極,鏡照(清)萬方,幽朙咸熙,天秩有禮。自(太)古及今,君君臣臣,烈/士貞女,采其(史傳)名節尤章(彰),可激清頹俗者,皆埽地而祠之。蘭蒸椒漿,歲祀罔缺。而茲邑/貞義女,光靈翳然,埋冥(名)古遠,琬琰不刻。豈前修博達者為邦之意乎?貞義女者,溧陽/黃山裡史氏之女也,以家溧陽,史闕書之。歲三十,弗移天於人(不易其志),清英潔白,事母純孝。/手柔荑而不龜,身漂擊以自業。當楚平王時,(平)王虐忠助讒,苛虐厥政。芟於尚,斬於奢,/血流於朝,赤族伍氏。怨毒於人,何其深哉!子胥始來(東)奔勾吳,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傷弓於飛。逼廹於昭闗,匍匐於瀨渚。捨車而徒,告竆此女。目色以臆,授之壺漿,全人/自沉,形與口滅。卓絕千古,聲凌浮雲。激節必報之讐,雪誠無疑之地。難乎哉!借如曹/娥潛波,理貫於孝道;聶姊殞肆,概動於天倫。魯姑棄子,以卻三軍之衆;漂母進飯,沒/受千金之恩。方之於此,彼或易耳。卒使伍君開張闔閭,傾蕩鄢、郢。吳師鞭屍於楚國,/申胥泣血於秦庭。我亡爾存,亦各壯志。張英風於古今,雪大憤於天地。微此女之力,/雖雲爲(忠孝)之士,亦焉能咆哮烜赫,(聲)施於後世耶?望其溺所,愴然低回而不能厺。每風號/吳天,月苦荊水,響像如在,精魂可悲。惜其投金有泉,而刻石無主,哀哉!邑宰滎陽鄭/公名晏,家康成之學,世子產之才。琴清心閑,百里大化。有若主簿扶風竇嘉賓、縣尉/廣平宋陟、南郡(朝)陳然、丹陽李濟、清河張昭,皆有卿材霸畧,同事相協,緬紀英淑,勒銘/道周,雖陵頹海竭,文或不死。其詞曰:/粲粲貞女,孤生寒門。上無所天,下報母恩。春風三十,花落無言。乃如之人,擊漂清源。/碧流素手,縈波潺湲。求思不可,秉節而存。子胥東奔,乞食於此。女分壺漿,滅口而死。/聲動列國,義形壯士。入郢鞭屍,還吳雪恥。投金瀨沚,報德稱美。明朙千秌,如月在水。/唐天寶十五載之春 前翰林內供奉學士隴西李 白撰/ 李陽冰書」

遙想當年的史貞女,一名三十不嫁的大齡未婚女青年,只不過救濟了伍貟一餐,為名節卻必須自盡。

撫古追今,現在哪裡還管什麼男女授受不親,這究竟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正所謂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人文名墓:尋找常州名人墓——史貞女墓

史貞女,《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無載,《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有載。史貞女墓,《嘉慶溧陽縣誌·卷四·輿地誌·祠墓》有載:「史貞義女墓,在崇來區西圩里東木杓兜村前。」

《嘉慶重修一統志·鎮江府二·陵墓》記載:「在溧陽縣西北,為黃山史氏女墓。伍子胥北奔吳,至於瀨渚。女授以壺漿而自沉於河。唐李白有碑銘。」

史貞女墓,今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南渡鎮西圩行政村木杓兜自然村,2013年4月7日上午尋訪,門票免費,停車免費。

且不說史貞女,先來聊聊其墓所在地——木杓兜村。

「木杓兜」其中的「杓」,我第一次認識這個字,是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拜當時韓國隊的10號「李榮杓」所賜。

記得央視解說員將「李榮杓」的「杓」念biāo,而南京新聞台的播音員則念sháo,但之後對「李榮杓」統一念biāo。

這就有點糊塗了,查了下字典,「杓」的確是個多音字,以上兩個音佔全了。

後來在村裡尋訪時,卻忘了就此讀音走訪村民。

進村之前,見到一塊指示何家村通往木杓兜村的路牌,上面乾脆將「杓」寫成了「勺」,這恐怕表明當地念sháo。

也不好說,斗膽推測一番,如果結合前後的「木」、「兜」兩字,「杓」念sháo的可能性大;但村名中的「兜」又作「斗」,那樣的話則念biāo的可能性大。

史貞女墓所在地木杓兜村,我那台雖是剛升過級,但制式老舊的導航儀無法顯示。

幸虧鈣兄用手機定位,順利進村,這就應了毛主席的那句話——人多好辦事。

從X107縣道向北轉入通往村中的「何家村-木勺兜路」,這是一條狹窄且曲折蜿蜒的水泥小道,凌駕於圩田之上,需謹慎駕駛。

村口立著一塊功德碑,正是為了紀念2006年11月修建的這條路,由12人捐款公計12.7萬元,全長1.5公里,可見多麼的不易。

但功德碑上,路名又寫成了「何家村木杓兜水泥公路」。

在村口向村民詢問史貞女墓,往村東一指便是。

由村口向東沒幾步,頂頭有一座小橋名為「瀨江橋」?從橋欄上的刻字看,還是有些年頭了。

向北過橋,迎面見有一尊石質香爐,香爐後即是文保碑、墓及祠堂。

「貞女墓」於1999年4月21日被溧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溧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查溧陽自1990年建市以來至今,共計公布了九批縣級市文保單位,貞女墓是第幾批不得而知。

文保碑的背面刻著史貞女及墓的簡介,這裡就不贅述。

感覺這個文保名稱有問題,貞女多了去了,為何有姓卻不帶呢?

根據《溧陽文史資料第14輯·溧陽風情·浣紗廟和史貞女墓》記載:

墓地上建有一個大墳圈,1960年被毀。

以前有磚砌圍牆,高約5尺。

立有一石碑,碑首刻有「瀨江史貞女之墓」。

現在墓地只剩下一隻石祭台,長三尺,寬二尺。

解放前有祭祀田六畝,指派專人耕種。

每年清明和冬至前三天,上吳史家來人掃墓,設酒祭祀,招待鄉人。

現場所見,在石祭台上,倒伏一棵小松樹,不得細觀此祭台。

在磚砌墓壙的前方兩端,嵌有一對石門砧,亦是老物件。

在祭台的後面、墓冢的前面,立有矮小的墓碑一方,高0.8米、寬0.54米,厚0.15米。

墓碑下部三分之一強殘缺,現用水泥修補。

墓碑上刻「奉/旨 崇祀周春秋瀨上貞義女之墓」。

右側還有幾行小字,大概是「黃山裡上吳村」,後面列著立碑人多少世孫……看不清了。

落款年份為「大清乾隆歲次戊午仲春月」。

乾隆戊午,即公元1738年,是年史氏後裔重刻墓碑並在原地修復貞女墓。

祭台的年份應與墓碑相當,該墓碑是墓地所見現存代年款的最古老的物件了。

墓壙中心堆起一座極為普通的封土,頂部按著一隻嶄新的墳帽子,估計是清明節剛上的。

按《常州文物古迹》記載,該墓封土下,後修復的墓冢呈饅頭形,水泥塗頂。

需要說明,實地所見,封土可不及文保碑所示高1.6米、直徑3米那麼大,現狀至少小了一倍。

看以前的資料,墓壙內有三個樹坑,曾見過兩棵樹的圖片,如今只剩一棵還孤零零地守著。

另一棵估計就是倒在祭台上的那棵了,松針還是碧綠的,顯然是近期才倒。

為何橫在祭台上,而不清理呢?

村民是利用墓壙內的空間,圈養起老母雞來,雞們見到我等生人前來墓地,無處躲藏,只能躥上了墳頭。

墓地北側,是墓地的祠堂——瀨江貞女祠。

門上著鎖,看門人家的老太太正遛彎出來,本來答應回家取鑰匙開門讓我們進去參觀,可回家一看,鑰匙讓老頭子出門時帶走了。

無緣入內,只好門縫黨了,祠內正中供奉的主神,無疑就是史貞女本尊了,兩側還配了一對童女。

溧陽還有一處更具規模的史氏宗祠,位於大溪鄉上吳村,祠西首緊接歇山頂貞女祠一間。

現存為清代建築,1992年修復,後與貞女墓同時被公布為溧陽市保。

與史貞女有關的文物,現存最重要的一件,莫過於「貞義女碑」了。

該碑於1973年在宜興縣芳庄公社渡口船頭村西埂機戰灌道處出土。

1983年6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宜興縣文物保護單位,現藏宜興碑刻博物館(周孝侯廟)。

上圖中,即尋訪當日後到周孝侯廟所見該碑,碑座為後配,現用玻璃罩覆蓋保存;上圖左為早年未加玻璃罩前;上圖右為該碑拓片(含碑額)。

該碑的尺寸,《江蘇風物誌》作高168厘米、寬98厘米;

《無錫勝跡》作高1.72米,寬1米,厚0.22米;

《史貞義女碑的考釋》作碑銘部分寬100公分,長139公分,厚28公分,碑首上下高40公分。

碑額呈半圓形,兩側及上部浮雕雙龍,篆額天宮刻「貞義女碑」四個大字。

碑文正書22行,滿行32字,合計624字,落款為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刻、李白撰、李陽冰書。

關於該碑的年代,有唐、宋、明、清、民國、偽刻等多種說法,各有各的理,莫衷一是。

是日得以近觀此碑,見碑文字體,極似顏魯公中年鼎盛期力作《多寶佛塔碑》。

關於該碑文,史載多有出入,本文依據實際所見碑文,結合《李太白全集·卷之二十九·碑文·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並序》,全文輯錄如下(括弧中為後者所載不同之處):

「水因寺 史貞義女碑銘/皇唐葉有六聖,再造八極,鏡照(清)萬方,幽朙咸熙,天秩有禮。自(太)古及今,君君臣臣,烈/士貞女,采其(史傳)名節尤章(彰),可激清頹俗者,皆埽地而祠之。蘭蒸椒漿,歲祀罔缺。而茲邑/貞義女,光靈翳然,埋冥(名)古遠,琬琰不刻。豈前修博達者為邦之意乎?貞義女者,溧陽/黃山裡史氏之女也,以家溧陽,史闕書之。歲三十,弗移天於人(不易其志),清英潔白,事母純孝。/手柔荑而不龜,身漂擊以自業。當楚平王時,(平)王虐忠助讒,苛虐厥政。芟於尚,斬於奢,/血流於朝,赤族伍氏。怨毒於人,何其深哉!子胥始來(東)奔勾吳,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傷弓於飛。逼廹於昭闗,匍匐於瀨渚。捨車而徒,告竆此女。目色以臆,授之壺漿,全人/自沉,形與口滅。卓絕千古,聲凌浮雲。激節必報之讐,雪誠無疑之地。難乎哉!借如曹/娥潛波,理貫於孝道;聶姊殞肆,概動於天倫。魯姑棄子,以卻三軍之衆;漂母進飯,沒/受千金之恩。方之於此,彼或易耳。卒使伍君開張闔閭,傾蕩鄢、郢。吳師鞭屍於楚國,/申胥泣血於秦庭。我亡爾存,亦各壯志。張英風於古今,雪大憤於天地。微此女之力,/雖雲爲(忠孝)之士,亦焉能咆哮烜赫,(聲)施於後世耶?望其溺所,愴然低回而不能厺。每風號/吳天,月苦荊水,響像如在,精魂可悲。惜其投金有泉,而刻石無主,哀哉!邑宰滎陽鄭/公名晏,家康成之學,世子產之才。琴清心閑,百里大化。有若主簿扶風竇嘉賓、縣尉/廣平宋陟、南郡(朝)陳然、丹陽李濟、清河張昭,皆有卿材霸畧,同事相協,緬紀英淑,勒銘/道周,雖陵頹海竭,文或不死。其詞曰:/粲粲貞女,孤生寒門。上無所天,下報母恩。春風三十,花落無言。乃如之人,擊漂清源。/碧流素手,縈波潺湲。求思不可,秉節而存。子胥東奔,乞食於此。女分壺漿,滅口而死。/聲動列國,義形壯士。入郢鞭屍,還吳雪恥。投金瀨沚,報德稱美。明朙千秌,如月在水。/唐天寶十五載之春 前翰林內供奉學士隴西李 白撰/ 李陽冰書」

遙想當年的史貞女,一名三十不嫁的大齡未婚女青年,只不過救濟了伍貟一餐,為名節卻必須自盡。

撫古追今,現在哪裡還管什麼男女授受不親,這究竟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正所謂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推薦閱讀:

名人名言 ——經典之語!
童子命名人有哪些?不乏政界要人
王族歷代名人集錦
古代名人系列郵票發行漸入佳境
《菜根譚》曰: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之念。你覺得最合適的例子?

TAG:人文 | 名人 | 尋找 | 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