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
轉載
標籤: 文化 | 分類: 心理與潛能開發 |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著有《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
真高興克里斯多福老師的書《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要在內地出版了。我個人在幾年前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這是講述親密關係的經典之作,任何對親密關係有興趣的人都不能錯過。
但凡是人,幾乎就不可能沒有親密關係的煩惱,親密關係並不僅限於男女的愛情關係,只要兩個人親密到一定程度,向對方敞開到一定程度,無論是室友、同學、同事、朋友、家人等,都可以算是親密關係的一種。當然,男女之間的親密關係是能量最大、張力最強的,因此衝突也最大,也最讓人心碎。
克老師的基本觀點是(這個觀點也為眾多的心理學家、婚姻專家、甚至靈性大師所贊同):你的親密關係伴侶,都是來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它是通往我們靈魂的橋樑。
克老師把親密關係的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很多人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當初在絢麗期愛得死去活來的兩個人,在幻滅期可以形同陌路或仇人。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其實這種投射,是把我們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對方身上。當然,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滿足你所有需求,填補你從小以來的匱乏。然而愛情是如此的盲目,我們的頭腦也是會愚弄我們的,在戀愛初期我們最欣賞的對方的優點,可能到了後期正是我們想離開他的原因!其中的關鍵,就是在於我們以為對方擁有我們幸福快樂的鑰匙,竟然膽敢不給我們。克老師用了很大的篇幅讓我們知道,在幻滅期我們和伴侶都會用什麼樣的偏差行為來進行權力鬥爭,讓對方屈從,好讓我們自己快樂。
而很多佳偶在幻滅期就陣亡了,他們未能進入內省階段,看到自己在關係中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而要對方為自己負責。他們未能把親密關係看成是修行的道場,而在其中成長、學習。
這實在太可惜了。錯過了這樣成長的機會,下一次的關係可能會再發生同樣的情形,因為你沒學會你的人生功課。克老師的書,讓我們在幻滅階段有所覺察,在內省階段有所指引,因而獲得啟示,真是親密關係艱難旅途中的一盞明燈。
最讓我感動的是,克老師總是毫不吝惜地與我們分享他自己婚姻生活中遭遇的種種挫折。他的開誠布公,他的謙虛真誠,在字裡行間就能打動讀者,引起共鳴。
這是我少數讀過兩遍以上的書,我知道我還會再讀它,因為生活當中的問題總是層出不窮,而我們又是如此健忘,常常忘了智慧和寶訓其實都在我們唾手可得之處。
感謝磨鐵圖書公司接納我的建議出版克老師的兩本著作(另一本為:《找回你的生命禮物》),同時也感謝本書的原譯者余蕙玲小姐,克老師的文筆幽默鋒利,翻譯難度很高,她的譯作已經是相當完美了,我身為第二位譯者,其實只是在她翻譯的基礎上稍作修飾罷了。
希望閱讀本書的讀者都能夠學習到親密關係的真諦:當你出發去尋找真愛時,你就踏上了自我追尋的旅程。祝願我們的旅程都一路豐收到終點!
高級心理諮詢師、江蘇經營戰略研究院客座教授 吳英慧
「親密關係」是為了引出我們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而存在的,如果總是逃避關係中不好的感覺,一個人就無法真正了解自己。「親密關係」的功能,讓人們可以去面對從內心重新浮現的不舒服感覺,以及認為自己不完整不夠好的部分。很多心靈課程都是以了解「無條件的愛」為目的,而「親密關係」的課題讓人們能通過找回自己內在的力量,再次迎回「歸屬感、價值感、信任感」,從而了悟「我是誰」。
1990年我與愛人Priity的關係正走到「幻滅」階段,在因緣際會之下,我在台灣代理了加拿大知見山機構克里斯多福·孟老師所發展出來的「靈魂中心哲學」的領袖系列研習課程,引領無數人通過研習該系列課程而走向全新神聖關係,也讓我與Priity體驗到「親密關係」是通往「靈魂合一」的最美麗的橋樑。12年來我與 Priity在祖國大陸以克里斯多福·孟老師所著的 Relationship: Bridge To the Soul為架構,引導了數十萬家庭從「幻滅階段」走向「愛與和諧」。只要你用心研讀這本書並在關係中去實踐,你就會發現,因為你的「用心改變與實踐」,整個家庭關係甚至人際關係也會跟著改變。非常期待這本書在祖國大陸發行而讓更多人走向「和諧關係」,相信因為有你,社會將更加和諧!
心靈海國際教育集團創辦人 Robert Yu & Mavis Wang
能為克里斯多福寫這本著作的推薦序,我們感到非常的榮幸,認識克里斯多福和素梅已超過二十年,這對夫妻不僅是人間少有的神仙伴侶,更是一對活生生展現給世人學習與借鑒的榜樣,他們的真摯善良、如實如是面對生命敞開臣服的勇氣,更是令許多人尊敬與激賞。
克里斯多福透過生命中親密關係真實的體悟,提煉成本著作六個章節,內容以深入淺出的案例及范型引領人們真正認識親密關係另一層真實又有力量的智慧。
這是一本貼近生命與心對話的親密關係引導手冊,如同這本書的副標「通往靈魂的橋樑」。克里斯多福將他與素梅在二十多年婚姻的生命經驗,以他身為專業生命教練的角度,將親密關係的真相作了全面完整的闡述。相信當你細細品味走進本書的每個章結段落,你將如走進自我認識的生命之旅,讓你一步步的獲得自我的了悟與明晰。
克里斯多福和素梅是一對東西文化聯婚的成功見證,他們親身經歷的生命智慧,相信能帶給無數人們從中得到何謂平衡、真實與真愛的啟發。生命是一次愛的覺醒與傳承,親密關係是通往內在純光純愛的道路,邀請你走進作者充滿愛的指引。
深深祝福你活在愛與光中!
北大企業家班、清華總裁班、中央黨校企業家班特聘教授 高賢峰
我獨自走在沙灘上,望著天與海渾然一體的遠處,任由思緒自由生滅。感受著微風的吹拂,感受著海水的氣息。心裡感覺輕輕的、軟軟的、空空的。時間像是靜止了,世界也消失了,我,只有我。
浪聲把我喚醒,低頭看,海浪正在準備吞噬我的鞋子。我下意識地往後退了一步。索性把鞋子脫掉,赤腳站在剛才的位置。浪正向雙腳漫過來。可是,下意識的恐懼沒有了,心裏面浮現的是想進入海浪的悸動,是那種與海浪在一起的感覺,好想擁抱它。我張開雙臂,用心靈擁抱著大海、擁抱著海浪
忽然,心裡一陣感動。這不就是老師課堂上用「走過程」的方法讓我們領會的真理嗎?
海水就是不斷湧來的情緒,鞋子、衣服就是我們的防衛。情緒來時,我們用很多防衛把情緒推開或者切斷,但是,當我們脫掉防衛,直接用自己的脆弱擁抱情緒時,我們再也不用害怕情緒,再也不用推開或者切斷情緒。因為這時的情緒就再也不是敵人,而是幫我們拿回能量、觸摸真理的朋友。
於是,我索性站在更深的海水裡,任由海水打濕衣服,就像沒有穿衣服一樣。馬上,恐懼感消失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來了。衣服沒有了,身體沒有了。海水沒有了,沙灘也沒有了。只有無邊界的存在。不知道是清晰還是混沌,只有一片,沒有顏色,沒有形狀,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是。懶得辨別,懶得思考。那麼寧靜,那麼純粹
忽然,「親密關係」隨著一個念頭跑了出來。我似乎明白了:
處於親密關係中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埋起來,用面具、用防衛與他人互動,當對方的言語、行動觸碰了自己的脆弱時,我們總是變換著防衛的花招與對方周旋。但是,親密關係的另一方最知道我們的脆弱點在哪裡,所以總是直擊要害,一招斃命。於是,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受到的傷害遠遠大於其他關係對我們的傷害。其實,如果能放棄防衛,直接用脆弱面對情緒,我們往往會消融信念,觸碰真理,贏回能量。這就是「走過程」,這就是克里斯多福老師眾多處理親密關係工具中一個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
當我們摘掉所有面具,放棄所有防衛,消融所有信念,那個設計人生劇本的真正的「我」就會自然呈現出來。會發覺,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編自導自演的戲,戲中的「我」藏得很深,為了更加精彩,還在外面做好了各種各樣的偽裝。當劇中的「我」歷盡艱險、痛苦揭開層層偽裝時,終於發現是一場戲,於是我就醒了,毛毛蟲就成為了蝴蝶。
克里斯多福老師說: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隻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裡邊面對自己製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為蝴蝶。這時候,儘管生命從未中斷,但是,蝴蝶已經成為與毛毛蟲完全不同的生命了。當人醒來,生命還是那個生命,但是醒來的人已經不是夢中的人了。
我只知道現在在親密關係中確實有很多痛苦,儘管做出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徒勞無功,只有順其自然。如果這有點像蛹,那麼作繭自縛的當然是我自己。任何痛苦、無助、無力感都是自己的情緒,那都是自己的事,不要把這些歸錯到別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開,而是接納它,自己去感受情緒、去拿回那個純粹的能量。靜靜地等待化蝶。
我不知道我的「蝴蝶」世界是什麼樣,但是,我真的很羨慕老師現在的生命狀態,純粹的意識,通透的智慧,即興的生活。
本書獻給我的讀者
因為您有決心選擇生命
及生命所蘊涵的真理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出自於我心裏面的三個不同層面:作家、老師和丈夫。
數十年來,在聚焦於帶領親密關係的工作坊之後,作家層面的我被靈感授意去認真地寫出一本書,它既是能幫助人們走出親密關係中錯綜複雜的情感迷宮的指南,又是具有娛樂性,讀起來蠻有趣的讀物。所以我寫了這本書,除了希望能在被一般人看來很嚴肅的主題上,添加一點幽默之外,也能為那些面臨親密關係的困難及危機的朋友,在他們摸索著如何走出迷宮的時候,提供給他們一份關懷與支持。基於這樣的一個出發點,這本書在十八個月中,前後被我從頭到尾重寫了至少有六次之多。
我內在的老師角色,想創造出一個既簡單,卻又涵蓋整個親密關係旅途上,每個可能性層面的模型:從興奮浪漫的起點到情感上的突破,從關係到達令人窒息的死角,到幾乎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會在某個階段撞到的那一道看來幾乎不可能去穿越的「牆」另一端所呈現的種種不可思議的可能性。
我內在的丈夫成分,想透過這本書來分享我跟太太素梅,在婚姻里學到的課題,同時也承認導致我們學習到那些重要教訓時所犯的差錯。我想傳達的是,即使所謂的 「婚姻專家」們,也不過是跟普通人一樣,都是為人夫和為人妻者,一邊在自己無知的黑暗裡掙扎,一邊儘力奮鬥,想去了解親密關係的真實目的。
當我內在的這三個層面共同合作而寫出了這本書之後,以下的幾點,對我而言,變得非常的清晰:
1. 「親密關係」被完美地設計出來,履行一個具體目的:不管關係進展到哪個階段,它總是像按照軌道運行一般在每個階段提供一個被設計好的成長的機會。在我前十八年婚姻中,我設法改進我的妻子和我自己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從婚姻真實的目的里覺醒後,我放下了整個的「改善計劃」,並且開始體驗到真正的幸福。
2.關係都與感覺有關。您的關係的本質,反射出您對待自己感覺的態度。
3. 大多數人都忽略或抑制了他們的感覺,而偏向於智力和體力的發展,以至於不管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或成就如何,在情感上都顯得不太成熟。如果您不相信,請去觀察年紀四十左右的夫妻爭論時的樣子,他們看起來會像是兩個八歲的孩子在拌嘴一樣。我回想,當我跟素梅結婚的時候,我也只不過是個十歲的小男孩活在一個三十六歲的身體里,而我竟然還是個婚姻關係的顧問呢!
4.在親密的關係里,您會經常感到,您的伴侶,比起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能更快地激怒您,使您感到難受。其實,這些都是能幫助您注意到您的感覺的特殊因素。
5. 一般來說,夫妻雙方都花費大多數的時間,設法去改變或控制對方的行為,而幾乎完全地忽略了許多可以去當面交流或處理他們自己難受感覺和局限的機會。實際上,只有通過真實響應自己難受的感覺和局限,一個人才能充分地體驗到本我的真相,了解自己為何而存在,以及今生真實的目的。
在閱讀任何與親密關係主題有關的書時,讀者自己必須來確認「什麼是真實的」,並且來決定「什麼是虛假的」。這樣,您的心才能告訴您答案。我知道,當我解開了關於面對難受感覺的秘密時,它顯著地轉化了我婚姻的每個層面,並且改變了我對「愛真正是什麼」的認識。但願這本書也能幫助您搭起那座回到靈魂的橋樑。祝福您!
寫這本書的過程並不順利。事實上,我前前後後一共重寫了六次,才終於得出一部滿意的作品。如果沒有我的朋友安德利亞·亞貝爾的幫助,我可能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本書。我寫作時會有這樣的困難,主要有三個原因(如果加上我的懶惰,該算是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我有一種迷信,認為如果我寫一本關於親密關係的書,那麼書出版後不久我就可能會離婚。我傻傻地相信,寫關於親密關係的人會被詛咒,因為他們太狂妄自大,自認是這個神秘領域中的權威。
第二個原因是,我覺得自己所寫的內容,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內就會變得不適用,因為我可能會學到新的東西,而推翻我之前的所有作品。六年後,我很驚訝地發現,我在書中所寫的基本原則仍然適用於我自己以及我認識的人的生活。
人們在親密關係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在發生問題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不該落得如此下場。他們會感到不自在,或是受到了刺激。於是他們會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來應對,但這些措施卻只會讓事態惡化,使他們更加不自在:
他們認為會有這樣的狀況是「錯誤的」。
他們把錯誤怪罪到伴侶身上。
他們因為伴侶的行為而變得固執、偏激,並且相信伴侶必須改變,事情才會好轉。
他們嘗試操縱伴侶,使其行為有所改變。
當伴侶沒有任何改變時,他們感到挫折。
他們與伴侶保持距離,並試著處理現狀。
他們對伴侶的愛消失。
我希望在本書中揭露親密關係的真正目的。人們所有好的和壞的經驗,都是這個目的的一部分,而且事實上,「壞的」經驗才能幫助人們成長。我所說的「成長」是什麼意思呢?我相信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其實並不了解自己。我們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且沒有力量,無法面對這個龐大世界中的龐大問題。我們看不到自己與生俱來的偉大才能 能讓世界變得豐富的才能。
經由親密關係呈現出來的問題,我們有機會面對自己的無力感,並發現自己的偉大潛能。事實上,我認為這就是親密關係的真正目的:讓我們面對自己的渺小感,成長並突破這種感覺。
第三個造成我寫作困難的原因是,我所讀過的有關親密關係的書全都十分嚴肅,而我卻希望為這個領域注入一點小小的幽默感。然而,會讀親密關係書籍的人,往往希望「改善」現狀,所以我擔心他們可能不會覺得親密關係的問題有什麼有趣之處。但事實是,親密關係的問題往往是十分滑稽可笑的。如果你曾聽過夫妻或家人、朋友之間的爭吵,你一定馬上會發現他們所爭吵的主題大多是可笑且微不足道的小事。你看電視上不是有許多描述親密關係的問題、誤解、欺騙與糾纏的喜劇片嗎?
借著這本書,我希望讓讀者了解,親密關係是為了引出我們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而存在的。如果否認這兩者中的任何一個,我們就無法真正地了解自己。所有心靈之路,都以了解無條件的愛為目的。我相信親密關係的效用並不輸給其他的心靈之路,因為它給了我們機會去了解真正的自己我們是有能力將黑暗與光明都納入自己心中,並用愛來統一兩者的偉大生物。
最後,我想再指出一件事:這本書並不是要教導讀者如何重燃浪漫的火焰,或是如何當一個更好的情人。討論這些議題的書非常多。事情的真相是,很少有人能年復一年地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係之中。只要看看電影明星的生活就知道了他們在銀幕上所演出的親密關係既火辣又熱情,但銀幕下的生活卻是另一回事。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的人際關係,每一種都各具特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幫你掌握所有人際關係 包括火辣浪漫的親密關係 的本質,讓我們每個人都能了解親密關係究竟為何物 它是通往靈魂的美麗橋樑。
第一章 親密關係的聖杯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
克里斯多福·孟
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很棒的親密關係。這麼說可能還不夠貼切,許多人終此一生,花費大量精力在尋覓伴侶這個似乎永無止境的冒險旅程中不斷地尋找、失去或離開某個人,如此反覆循環,直到覓得理想的伴侶,或至死方休。即使尋覓最終得償所願,有時親密關係會成為沉重的負擔。在最初始的興奮與希望褪去之後,不滿與掙扎可能隨之而來,其中複雜的情緒困擾,就連天才也無法解決。
親密關係問題的真正根源往往像個無解的謎,因為在看似單純的尋找和留住那個「特定的人」的過程背後,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目的。你也許會很驚訝,但事實上所有親密關係的問題和挫折,都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而且蘊藏著希望。在我的個案中,每當我告訴案主,在親密關係中,痛苦的浮現是件好事時,他們總是既驚訝又懷疑。彼此傷害怎麼可能有意義呢?應該這麼說,只有了解到每段親密關係的開始都是一段偉大探索的旅程時,我們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
當開始尋覓人生伴侶時,我們通常不會察覺,其實我們真正在追尋的事物,偉大得超乎想像要比兩個靈魂之間可能發生的事大得多。我稱之為「從親密關係中體驗到的真理」。在「靈魂關係」的路途上,我們不單是在尋覓愛情,還是在尋找一種能讓我們一再陷入熱戀的經驗。就像勇敢的騎士尋找聖杯一樣,我們希望從親密關係中得到能滿足身、心、靈三方面渴望的東西。表面上看來,我們似乎只是孤單,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但事實上,在每段親密關係的背後,我們的靈魂在運作著,引領我們去體驗靈性上的滿足。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想要親密關係,並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與陪伴,這本書就是為這些人寫的。我們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在追尋的是能激發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我們幫助的人際關係。這也就是「靈魂關係」。
在 這樣的結合中,我們不只是想得到什麼,而且希望付出不自私、不求回報地付出。直覺上我們似乎知道,當我們真正沉浸於愛中時,我們會很快樂,而快樂時就自然地想要付出。我們希望無條件地付出,因為在我們心靈深處覺得這是對的。在我們所有的夢想背後,在所有對力量、目標或意義的追求背後,唯一的慾望其實是想了解無條件的真愛。一開始也許我們只想跟另一半分享這份愛,但從「靈魂關係」中得到的真愛不能被局限在兩人之間,而是要推及整個世界。
「靈魂關係」就像聖杯一樣難以捉摸,而社會的力量更使它難以尋獲。在觀察現代人際關係時我們會發現,我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沒有地圖、羅盤或手電筒的導引,只隱約覺得有什麼在呼喚我們,卻又往往因為痛苦、挫折、無聊、困惑或疑問而放棄。有時候,起初很美好的事物,最後會變得十分醜陋。事實上,在北美洲,被親密伴侶攻擊的概率比遭到陌生人攻擊的概率還大。
通往「靈魂關係」之路,似乎每一步都布滿荊棘。朝夕相處的親密關係是高層級的「靈魂關係」的第一階段,但這個階段中充滿了許多陷阱與困難,令人驚訝的是,竟有許多伴侶仍能維持住感情而不分開。更令人驚訝的是,嘗過分手痛苦的人還能重新振作,再接再厲!導致分手的爭執往往十分痛苦,令雙方都受到創傷,但人們並不是為了自尋痛苦而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沒有人會說:「我需要親密關係,我已經厭煩了出外尋求苦難,如果能在舒適的家裡受苦受難那多好啊!」只不過,在這個年代,親密關係似乎總會讓人露出醜陋的一面,而這一面往往令伴侶難以接受而選擇分開。但不論先前受了多深的傷,我們仍不放棄繼續
尋找「完美的伴侶」。為了尋求真愛,不管是一開始的浪漫吸引的絢爛,還是之後的爭執及無盡的阻礙,我們都一路走來。
但是,我們在日常親密關係中的表現真的是愛嗎?我曾經連續好幾周,每晚守在電話前,等女友來電,在定好下次約會之前不做任何的計劃。聽起來很浪漫吧?我就這樣時而呆坐、時而踱步、時而埋怨地等下去。如果我是電影的男主角,觀眾一定會相信我是無可救藥的大情聖,為了向唯一的愛人證明自己的心意,就算是死也在所不惜。但那真的是愛嗎?還是需求不滿而又覺得自己很無能?有時候我會和她吵鬧,大吼大叫要求多些時間和她在一起。這是因為我愛她嗎?還是我想控制她,讓自己不會孤單或吃醋?我還記得分手時說的話:「我再也受不了這種折磨了。」她是一個很好的女人,給人溫暖、關懷,又有幽默感,但是當她的男友卻令我抓狂!這與愛無關,而是我無法維持這段親密關係。但我卻清楚地知道,一開始發展這段親密關係的動機是為了尋找真愛。
很少人能預先做好萬全的準備來面對親密關係的挑戰。小時候沒有學習的對象,老師也沒有清楚地教導我們如何親近別人,於是這項課題就落在我們自己力所不及的肩上。我們往往不能察覺,在互相陪伴和組織家庭之外,親密關係其實有更深一層的目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了解到親密關係中的磨難其實有其意義與解決之道1。
親密關係是表達人生高低潮的一種藝術。就像所有的藝術一樣,它也需要個人天分(這每個人都不缺)、基本教育和不斷的練習。雖然每個人的親密關係都是與眾不同的,但其中還是有一些共同的傾向。許多人把需求和感覺當作是愛;許多人相信爭吵時一定有一方對,一方錯;許多人經常想操縱或控制另一半;遇到瓶頸也是常事;還有許多人甚至害怕愛和親密!當了解了這些傾向的由來之後,我們就可以採取實用的原則,並依據個人狀況來解決問題,使我們的親密關係升華成一種全新的愛的體驗。
我可以想像,有一天會有專門教授親密關係學問的學校成立。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的是能幫助我們走出迷霧的基本指導為現代人而寫的,簡單明了又實際的指導,就像這本手冊一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所有人際關係共同的必經階段及其原因,並試著找出一種簡單又自然的方法來克服障礙,向更高層級的「靈魂關係」邁進。
以下所要討論的,我相信是所有人際關係共通的原則,跟你是單身或有伴侶,是異性戀或同性戀無關。也許你覺得你的伴侶是世界上最棒的大聖人,或是最差勁的渾球,或介於兩者之間。這本書要說的只是,如果關係出了問題,你並不需要尋求外力的幫助 你自己就有足夠的能力來處理問題,並成長體驗到高層級的、真正的靈魂關係。
另外,所有的人際關係,包括朋友、手足、上司、下屬、生意夥伴,甚至政治黨派等,都適用這套原則。以下要討論的,主要以親密關係為範例,但基本原理卻是各種關係都共通的。我希望讀者會覺得這本書很有趣,有教育價值,且具有啟發的作用,不只讓你自己享有更美好的親密關係,也可以幫助其他同樣在這條道路上掙扎的人。
練習:
寫下初遇時,你在伴侶身上發現的所有優點,相處至今新發現的優點,也加上去。然後,另外拿一張紙,把你現在在對方身上看到的缺點寫下。把兩張表放在一起,第一張表上列的每一項得十分,第二張表上列的則扣十分,看看你的親密關係是正分還是負分呢?許多人在做了這個練習之後會驚訝地發現,雖然他們的親密關係經歷過許多困難或危機,另一半的優點其實還是多於缺點的。只是他們忘了當初被伴侶吸引的原因,而只注意到對方不好的地方。
第二章 月暈現象(假性光暈)「閃閃發光物,並非盡黃金。」
格言
我用「月暈現象」這個詞來代表不實的光彩,使人分心而看不到真正的光源。月光就是如此,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許多電影巨星受無數影迷仰慕,而事實上他們也只是凡人,不過是象徵人類宏偉、強大或美好的一面罷了。這些影星的私生活,其實也像普通人一樣有許多問題,但影迷們被絢麗的光彩所迷惑,看不到這個事實,幾乎把明星當神一樣來崇拜。體育明星、政治人物及所謂的「皇室貴族」也是如此。即使無數的醜聞讓盲目崇拜的問題暴露出來,也不能改變人們崇拜偶像的傾向。當踏上情感之旅時,我們也會看到「月暈現象」。
情感之旅
「墜入情網的,誰不是一見鍾情?」
克里斯托弗·馬洛
讓我們先來看看親密關係的第一階段,這是個讓人滿心溫暖的階段。不管被灼傷過多少次,我們仍然被熱情的火焰所吸引。這是人類七情六慾中最強的感情,我們心甘情願為愛盲目,被熱吞噬,從童稚的少年到遲暮的老年,每個人都嚮往在遇到一生真愛時的那種心動感覺。我們是如此深信愛情的力量,以至於兩個「找到彼此」的人的邂逅,成了無數著作與電影的靈感。在小說主角之外的真實人生中,有些人確實能找到真命天子,且努力維持住初識時的熱情之火。其他的人呢,純粹是為戀愛而戀愛,一生中不斷尋找能讓我們熱情不滅的特殊人物,而當熱情熄滅時便轉而尋找下一個可能目標。
親密關係的過程,一開始是互相吸引,然後一步步發展出浪漫的火花。人一旦墜入情網,難免會有過高的期望,以致最後掉入幻滅的深淵。在夢想幻滅之後,人會開始懷疑親密關係的真正價值。滿懷的希望如果落空,一個人很可能妄下結論,認為親密關係都不會有好結果。再往下讀幾頁,你可能也會覺得我的目的是要證明親密關係都註定要失敗,但請你繼續讀下去。我相信恐懼與無知是造成所謂的「親密關係失敗」的兩大原因。越了解隱藏的陷阱,我們就越不會被無知所控制,自然也就沒什麼好恐懼的了。只要明白了情感的傾向,親密關係就可能有結果,而讓我們有一窺真愛的機會。
簡單來說,情感是來自人類「愛與被愛」的基本需求。這個主要的動機就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吸引磁場」。
吸引磁場
「我被蠱惑了!如果那個無賴沒有對我下藥,我才不會愛上他!」
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上集
人類想要發展親密關係,比其他動物要來得難。如果是鯨魚,我們只要在幾百里外發出聲波,然後朝回應的聲波前進就好了。只要躲過了魚叉、油污和漁網,我們就能找到伴侶。如果人類和山羊一樣,兩隻公羊會以額頭相撞,撞到頭痛之後,它們就會明白和母羊交配比撞頭要有趣得多。在動物界,求偶往往是利用一種以上的感官,使同物種的雄性與雌性相遇而繁衍後代。
但人類卻運用不同的規則1:我們尋覓伴侶的動機,和數千年來沿用相同求偶過程的動物朋友們,往往不太一樣。縱觀人類婚姻史,你會發現,直到最近這幾百年,才有許多人得到自己選擇伴侶的自由。不過直至今日,世界上還有些地方的婚姻不是自由戀愛的產物,而是奉父母之命,原因不外乎社會地位、現實或經濟等因素。
那麼,有自由選擇權的幸福的人們,又是怎麼選擇伴侶的呢?我們在一年之中會遇到的人不下數千,為什麼只選擇特定類型的人呢?是一見鍾情、化學作用,還是只因為寂寞?羅曼史到底是個什麼呢?我有一個朋友曾對我說,他與妻子初遇時,在兩尺外就有千真萬確的「來電」感覺。(在他們離婚數月後,我提醒他這段小插曲,他的回答是:「哦,那個啊,只不過是地毯的靜電嘛!」)另一個朋友跟我說,當他看見未來的妻子光腳
走過牧場,而且故意踩在牛便便上時,他便愛上了她。他說那時他就知道和她在一起永不會厭煩(他們結婚已三十年了,仍然熱情如昔)。有些人是愛上漂亮的臉蛋,有些人則是想找個善良體貼的人,安定下來。有個女人對我說,她愛上一個男人,因為她知道他絕不會欺騙她。我問她,在初遇時是否覺得他很吸引人,她回答說她根本不記得他那時的樣子了。一個最有趣的例子是,我的一位女性友人告訴我她結婚只是為了逃離她的父親。(她丈夫和父親,我碰巧都認識,這兩個人不論言行舉止,甚至外表都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看樣子,每個人「戀愛」的原因都不相同。
然而,無數親身經驗與長年對親密關係的研究卻讓我明白,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身為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我實在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我想要相信的是,在這世界上有一個專門為我創造的女人,她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打開我的心房,讓我體驗真愛。只要找到了她,我們就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會手牽手走在鄉間小道和草原上(小心地不踩到牛便便),即使不發一語也心有靈犀,彼此幾乎不開口說話,只會偶爾交換一些充滿智慧或幽默的洞見。我會是她的英雄,而且因為她對我有信心,我將成為我天生註定要當的偉人!我只想相信,兩個人可能相遇,而在通過快速的愛情考驗之後,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真是一幅完美無缺的景象,除了一件事我身在其中,而有太多需求的我,一點都不完美。
這種情況在很小的時候,也許從我們還在子宮裡時就已開始出現,我們愈認同自己的身體與周遭環境,就愈會受到身心與情緒上的需求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都是為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人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接受、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 等等。
這是十分自然的,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若我們相信,我們所需要的快樂、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許多事物,都要經由別人來實現的話,這就成為一個大問題了。但是要求別人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正是我們孩提時代所做的事:我們希望媽媽或爸爸來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珍·尼爾森(Jane Nelsen)博士在她的有關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在我看來,這兩項需求來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所有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需求。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怎麼辦呢?還有什麼方法可想呢?我們不能就此放棄這些需求,那等於是放棄了我們的人性。我們必須保留它們,急切地盼望有一天會得到滿足。我們使出想得到的所有把戲:哭鬧、抱怨、撒嬌、甜言蜜語、發脾氣、裝可愛但還是不能讓需求得到完全的滿足。至此我們仍不放棄,於是我們把這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丟進心裡的儲藏室,並隨著時間不斷累積。
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歸屬感。在孩子們努力尋求歸屬感時,他們很快就了解到,如果想要永遠被愛,並成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具有特殊的價值。他們必須以顯而易見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因為父母似乎不能明白,他們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至少孩子的心裡是這麼想的)。「想要變得特別」的慾望於是誕生。
「想要變得特殊」的慾望,正是激發我們浪漫情懷的主因。我們慣於尋找一個非常希望和我們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由此而衍生出以下的千古名句:「沒有你我活不下去」或者「如果你離開我,我會死掉」。)這個人可以無視我們所有的缺點,絕不傷害我們,即使我們有錯也永遠支持我們,而且永遠覺得我們很了不起。這個特別的人需要我們的程度,和我們需要他/她一樣多。(如
果這個人需要我們的程度,比我們需要他/她還多一點,那就更完美了。)想要有重要性、有價值、有用、被讚賞、被接受等慾望,全都衍生自想當特別的人的需求。因為如果沒人覺得我們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將被迫面對被全世界遺忘的難受感覺。(我們還必須面對另一個殘酷的事實:將不會有人滿足我們的需求!)於是,我們帶著所有的情感、幻想和無數沒被滿足的需求,展開尋覓之旅,希望找到一個為了我們可以拋棄全世界,而且永遠把我們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浪漫的情感之旅就此開始。一個人滿懷熱情,排除萬難,只為了和另一個人心靈相系,是多麼美好的事!(我說這話時是真心的,沒有諷刺的意思。)記憶中,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比我的生命本身還大,是在我初次體驗到戀愛的興奮時。往後的每次戀愛,我也都有這樣的感覺。每當我一想到心上人,心就會狂跳,而且樂觀地展望未來。一開始我並沒有察覺,其實,這種美好感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意識到需求即將得到滿足2。然而在心靈深處,我卻清楚地感受到慾望在啃噬著我,由於我用很強的羞恥心來作為防衛的機制,慾望才不至於暴露出來,於是,「求偶遊戲」便開始了。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記得中學時代的舞會嗎?這類活動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為了「炫耀」。也就是說,參與的男孩與女孩們,大都儘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特別是那些沒有男女朋友的。如果我們這一票男孩都沒有女友3,在改裝成舞廳的體育館裡,我們會站在一塊兒裝酷,假裝無視女孩們的存在。每當有可愛的女孩走近,我們這票人就會轉變話題,開始討論一些「有男子氣概的事」,像是計劃周末要跟不良少年打架啦,或是最近和危險的黑手黨交易毒品之類的。從頭到尾,我們都在裝模作樣,好像旁邊的女孩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事實上,那個女孩在我們充滿幻想的心中的地位越重要,我們就越虛張聲勢,也越對她不理不睬。為什麼我們要有這種舉動呢?因為我們需要她。但有需求總讓人覺得寂寞、軟弱,而且一點都不特別,(畢竟,有哪個自尊自重的女孩子,會喜歡上一個需求不滿的軟弱男人呢?)所以我們只好假裝什麼都不需要。
我和朋友們在尋覓的,是一個能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同時又能彌補我們不足之處的女孩。荒謬的是,為了吸引到這樣的女孩,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擁有那些需要她來彌補的素質。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假設你缺乏自信,那麼你難道不會被一個自信滿滿的人所吸引嗎?但對方又如何呢?他有可能被一個沒自信的人所吸引嗎?你會想,這當然不可能。因此,如果你希望那個人覺得你很特別,最好的辦法就是,假裝你也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而對方為了吸引你,搞不好也在做同樣的事!這種互動關係,通常就是兩個人開始交往的原因4,也就是一方誤以為另一方擁有他所需要的東西。
這並不是說我們故意欺騙想建立親密關係的對象,但為了吸引別人,即使連我們自己都討厭面具下隱藏著的需求。我們還是會儘力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以求達到目的。也許我們會這樣想:只要我們能吸引到「真命天子」,這個理想的情人會覺得我們很特別,所以不會計較我們善意的欺騙,而且不待我們開口,便會自動滿足我們的需要!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到底要怎樣才能找到那個「真命天子」呢?答案就在於「製造夢想的機器」。
製造夢想的機器
「當我需要你的時候,我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做夢 」
艾佛利兄弟
孩童時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心中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態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但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往往會覺得更孤單、更不被重視。我們很
可能會覺得這個世界缺乏關懷、溫暖和真情,從而感到絕望。這種感覺會使我們對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懷疑。為了彌補外在世界的不足,我們會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幻想的世界,讓自己成為英雄也就是我們的小小世界裡最特別的人。在我還是五歲小孩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幻想自己是一個英姿勃發的年輕牛仔,來到紛亂的小鎮剷除邪惡。然後,大家就都會喜歡我了,連我的大哥也不例外!
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這個製造夢想的機器也隨之成長。當我們開始需要伴侶時,我們便在心中描畫出一個夢中情人。把需求清單逐一輸入製造夢想的機器後,理想伴侶的形象便完成了,且深印在我們的夢想之中。有沒有聽朋友對你說過,他們的新伴侶正是他們找了一輩子的人?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他們沒有在心中預先準備一個藍圖 即使是深埋在潛意識裡他們怎麼會知道新伴侶就是他們的理想情人呢?而且,既然他們已經找了一輩子,那麼這個夢中情人的形象,可能在孩童時代就已開始刻畫了。隨著未被滿足的需求不斷增加,夢中情人的藍圖自然會變得愈來愈複雜。
十八歲那年,我的夢中情人己經成了十八年來累積渴望的綜合體。這個在我夢中,和我手牽手走在鄉間小徑,不發一語也心有靈犀的女人,就像母親般慈愛、溫柔,並給人安全感,也像是某位小學老師那樣成熟和親切,又像個大姐姐般善解人意,還像另一位小學老師般性感。同時,她也具有從前一位讓人心動的同班女孩的幽默感,再加上彷彿出自《聖經》或宗教電影的天使般的形象。簡單地說,她概括了我情緒上和心靈上所有的慾望。但是,每當幻想和所謂的「現實世界」發生衝突時,我總十分困擾。每個吸引我的女孩都擁有一項或兩項我夢中情人的特質,但很少具有三項以上的,符合所有特質的更是一個都沒有。有時候,她們一開口說話,便破壞了我之前對她們的好感;有時候,我會覺得她們不會照顧人,或不夠善解人意。沒有一個我喜歡上的女孩能和我的夢中情人一樣好,而我又太執著於夢中情人的形象,以致有一段時間,我選擇「遠遠地欣賞」女孩們,等待夢中情人的出現。
很快我就發現,這樣拖下去是不會有結果的,但我又無法降低標準,和比不上夢中情人的女孩交往。於是我只剩下了一個選擇,也就是人類有戀愛史以來,絕大多數人都會做的選擇那就是選定一個最符合條件的候選人,然後進行改造計劃,讓她變得和我的夢中情人一樣。我會買書給她看,讓她變得善解人意;我會教她如何做一個親切的人;如果去踏青時她跟不上我,我會帶她去健身;而且,我還會讓她習慣鄉間小路的塵土、蟲子和炎熱。我一定要讓夢中情人成真,不計任何代價!
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改造過程,就這樣開始了。一旦找到有潛力滿足我們需求的候選人,我們就著手將他們塑造成我們心中的理想伴侶。只要一點點的幫助,他們就可以變成能讓我們快樂的人。我們會想,這不只是為我們自己好,也是為他們好。這種修飾或徹底改造伴侶的企圖,很快就會讓我們走上通往地獄之路。
通往地獄之路
「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
克里斯多福·孟
期望與要求可分為明說和暗示兩種方式。暗示的方式應用十分廣泛,主要原因有二:一、你希望伴侶滿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現出軟弱且需求不滿的樣子;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會讀心術,能夠知道你的每個想法。
如果不想明說,那麼,在伴侶沒有滿足你的時候,你就必須十分依賴肢體語言來表達你的不悅。不說話再加上有點難看的臉色,通常就能達到暗示的效果,但如果你的伴侶是屬於神經大條型的,你可能就要用更明顯的方式才能得到效果了。假設你新認識的情人星期五晚上沒打電話來,你一定不希望這種不體貼的行為再次發生,因為那會讓你覺得自己不夠特別,但是你
又不能直說希望對方每天都打電話給你。而且,如果對方是一個真正溫柔體貼又全心愛你的情人,你不用開口,對方也應該知道該做些什麼呀!於是呢,當新情人終於打電話來的時候,你還是保持著禮貌的態度,也有問有答,但語調卻是冷冰冰的。一個理想的准情人應該馬上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但如果對方遲鈍到一再問你發生什麼事的話,你可能就必須簡單地回答一句:「如果你昨晚就打電話來告訴我你的周末計劃,我會很感謝你,因為這樣我也可以為自己做點計劃。」注意語氣中必須夾雜著適當比例的受傷和冷漠。在親密關係剛開始的時候,這招通常可以讓你的情人不停地道歉,而且發誓絕不再犯,甚至願意寫血書來證明!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你是不喜歡說出口的那類,卻被迫要明講出來,你很可能會開始懷疑你的准情人可能是個瑕疵品。但先別放棄塑造對方的念頭,很多人都具有相當高的可塑性,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他們絕對可以轉變成你所需要的理想情人5。
如果你是有話直說的人,那麼表達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使用命令句。如果能讓它聽起來像是理所當然的親密關係的公約,而不是你小時候沒有得到滿足的需要,那就更棒了。除了命令句以外,還有一種廣受喜好的明說方式,就是自古以來屢試不爽的名句:「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 (空白處請填上你的「每日一需」)。有時候撒撒嬌或抱怨一下可以有強調的效果。在伴侶正為了滿足你而精神衰弱的時候,你卻有很充分的時間可以去想下一次該要求些什麼。真正有經驗的「浪漫情人」不用思考就知道什麼時候該明說,什麼時候用暗示。如果你還沒有這麼專業,那就繼續努力吧!要記住這些舉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對方證明他們「愛」你和你「愛」他們一樣多。
現在說正經的,很多人認為需要某人就等於愛他,因此為「愛」所苦,這就是問題所在。像過去的我一樣,他們呆坐在電話旁,等著「那個人」打來電話,讓他們心情變好,結果得不到他們所期盼的關懷,心情因而跌到谷底。搖滾樂隊Meatloaf唱出了戀愛的真理:「我要你,我需要你,但我卻絕不會愛你 」期望就是通往地獄之路,因為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滿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當我的婚姻中出現緊張情勢,或我不想和妻子親近時,我有很多選擇:我可以試著分析哪裡「出了錯」;我可以為她做點什麼事;我可以把自己關進蛹里直到事情好轉;我可以和她吵架;我可以故作輕鬆地吹著口哨,完全否認問題的存在。或者,我也可以捫心自問:「在潛意識裡,我對伴侶有什麼要求?」讓人驚訝的是,不開心的原因,往往是沉睡多年的需求。在以下的例子中,我和妻子親近的程度,足以喚醒我心中沉睡的需求,原因容後說明。蘇醒了的需求朝目標伸出貪婪的魔掌。我希望她證明她愛我,我需要她安撫我的不安全感與無力感。
這些渴望在我認識妻子之前就已存在,且由來已久。所以,我早已像慢性病患者一樣,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好讓自己不會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然後我結婚了,這彷彿是發出了一個信號,讓沉睡多年的需求全員出動,對我妻子展開攻勢。不過有一部分的我,對自己的貪求很反感,所以沒有讓這些需求完全暴露出來。我曾是(其實現在還是)使用暗示的權威,我喜歡用微妙的肢體語言、語調和含蓄的暗示來表達我的需要。不幸的是,我的妻子並不會讀心術,事實上她也不可能滿足我情緒上的需索無度。她沒有滿足我,讓我很失望。其實滿足我並不是她的責任,但那時我們都不知道!直到我審視自己的內心6後才明白,如果我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為我對妻子有
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我無法快樂起來。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互動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滿足之前,我們不願意去愛我們的伴侶。緊抱著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讓自己去愛,就這樣,我們把自己推向親密關係的地獄。
不論是用明說或暗示的方式來提出要求,我們都必須明白一件事: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7。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也許會以為,只要我妻子對我伸出手、擁抱我,或是向我保證她愛我,那麼我就會覺得被愛且得到安撫,不會再感到無助。然而,經驗卻告訴我,事實上是我的期望讓我不能得到安撫。如我之前所說,期望的目的是要讓需求得到滿足,但在這同時,必然會發生兩件事:其一,我們感到內心缺乏愛(如果我們需要某樣東西,一定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其二,如果沒有某個人 例如父母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沒有足夠的愛。希望從妻子身上得到愛,只會讓我從前的想法變得更牢不可破:沒有人愛我,世界沒有愛,世界上的人也都沒有愛。
因此,重新感受多年前的挫折失望,便成了我難以逃避的宿命。我們要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覺得不被愛,必定會讓我們產生一些缺乏愛的信念,如我們不值得被愛,或我們並不可愛於是,即使伴侶向我們保證我們是可愛的,我們內心卻有一個更強大的聲音說我們並不可愛。如此一來,不管伴侶提出多少證據來證明我們值得被愛,都是不夠的。就好像耳塞能阻斷聲音一樣,期望也會阻斷內心的愛。不管我們多努力地運用暗示或明說的期望,試著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行為背後的需求,絕不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愛。如果我們執著於期望和要求,那麼,就像騎士尋覓聖杯一樣,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註定要失敗。騎士找不到聖杯,因為它的所在,正是騎士們認為最不可能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心中。
當你了解了期望和要求對你的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之後,你很快就會明白,它們所造成的後果使人不悅的,但卻十分確切的,雙方都要承受的後果,如壓力、失望和憤恨。
壓力、失望和憤恨
「期望=憤恨的前身」
佚名
壓力分為兩方面,一方面,你希望伴侶讓你快樂,而讓對方感到壓力;另一方面,你自己也承受著壓力,因為你也必須做對方的「一切」。有時候我會想像,如果我的妻子試著滿足我所有的需求,會發生什麼事8。她可能得隨時察言觀色,想辦法在適當的時機滿足我,還得注意質量的多少,以及時間的長短。我想這樣過了一星期之後,她可能就屬於精神崩潰的高危人群了。
兩個人都對彼此做過度的情緒索求,會在脆弱的親密關係的互動上,施加極大的壓力。
如果對別人取悅我們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麼失望將會是必然的結果。當把夢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時,我們會因為夢想即將成真而感到興奮。但當現實的因素出現時,我們原本飛上雲霄的心情,就一下子跌至谷底。有時候,這樣的失望會讓我們認為對方是故意在欺騙我們因為他們耍詐,讓我們相信他們可以給我們所要的一切。我有一位案主是這麼說的:「我以為我娶的是美人魚,可是有一天早上我醒來,卻發現身旁的是來自黑洞的恐怖生物!」也有些時候,我們並不覺得被騙;對方的確擁有我們所需的事物,只不過他們太自私了,不肯給我們。這種想法會帶給我們無盡的挫折:畢生的夢想就近在眼前了,而某某人卻膽敢不讓我們圓夢!
不管是被騙還是被拒在門外,夢想得不到滿足,我們一定會感到憤憤不平。憤恨是悲苦、不滿足和失去信任感的組合。有趣的是,不管小孩或大人,需求不被滿足時的反應是一樣的。他們會覺得悲苦,受到不平等對待,並決定再也不相信那個應該愛他們、照顧
他們的人。多年前我看過的一個公式,後來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反覆地得到驗證,那就是:期望=憤恨的前身。換句話說,期望終究會轉變成憤恨。
在一起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覺得她走進房間時不再令人感到仙樂飄飄、心曠神怡;或你不再覺得他的微笑像煙火一般燦爛。很快地,你心目中的英雄或公主的形象,就只剩下丟得到處都是的臟衣服,而要把它們撿起來丟進該死的洗衣機的人卻是你!這也就是月暈現象褪去的時刻,你即將進入親密關係的第二階段,也就是我稱為 「幻滅」的階段。
好消息是,有一種較好的處理方法。在你對親密關係有不滿意時,先問問自己:「此時此刻,我希望從伴侶身上得到的是什麼?」答案應該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緒上的事物,但從表面上看來可能像是實質的需求,例如希望伴侶撫摸你、記得你的生日、約會時不要遲到或是陪你逛街等。我和女友約七點見面,她卻八點半才來9,我當然會不高興,但真正的原因不是她遲到,而是她讓我覺得自己不夠特別。專註在守時這個問題上,只不過是給我一個對她發脾氣的借口,而我真正的需求仍然沒有得到滿足。當我自問:「我真正想要她給我的是什麼?」我才發現,我希望她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她應該願意為了我而守時,甚至早到!(很巧的,當我了解到我不需要她以守時來證明我的重要性那天,她也開始不再遲到了。)
了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後的需求,是一種後天學來的技巧。通常我們只會意識到自己希望伴侶做些什麼或改變什麼,卻不會察覺自己深埋在潛意識裡的需求。我們希望伴侶做或說一些事,但卻不會意識到我們希望他們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某些情緒上的需求。我們並不是真的要伴侶記得我們的生日,我們要的是他們證明我們的價值。我們希望確認我們值得被愛。既然我們一輩子都在掩飾這些需求,不讓別人,甚至也不讓自己知道,那麼現在想要揭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自然也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使用到人類的三大利器:想像力、意向和直覺。想像力能讓我們突破界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意向是向某個方向前進的意願;至於直覺,則必須比較小心地定義,因為這個詞往往會讓人聯想到某種超能力。我們內在有一種力量,我稱之為「靈魂」,它會引領我們得到平靜。我們受的傷,靈魂會為我們治好。當我們被錯覺所迷惑,看不到真相時,靈魂會讓我們擺脫錯覺的影響。靈魂思考的方式,才是我所謂的直覺。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從伴侶身上得到什麼,還是可以問問自己:「此時此刻,我想要伴侶給我什麼?」如果你有誠心求知的意向,那麼你的直覺為了讓你不再受需求的束縛,會刺激你運用想像力去找出答案。假設答案是:「我需要關注。」即使你覺得這個答案不合理,但只要它是人類確有的需求,不妨相信它就是正確答案。如果答案是希望伴侶開始做或不再做某些事之類的,那就請你先理清自己的意向,然後再問一遍同樣的問題。希望伴侶改變或做些什麼是一種期望,而不是你自身的需求。
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緒需求之後,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願不願意放棄這項期望呢?」換句話說,我願不願意不再把滿足這項需求當作伴侶的職責?我願不願意尋求自己內在的力量來滿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願不願意讓這種內在的力量成為我快樂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侶當成予取予求的對象?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的直覺會告訴你該如何放手。你該做的已經做了,剩下的就交給你的靈魂去處理。
怎樣才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放手了呢?看看你的伴侶就會明白。如果你感到愛在你們之間交流,你就知道你已做到了。如果你沒有感到輕鬆,那麼你可能還沒有完全放手;或者,如果你真的已經放手了,卻發現在第一個期望的背後,還有另一項更強的期望等著浮現,那麼,不論你的情形是前者或後者,都請
再重複一次上述的練習。
一切都取決於你的意向。如果你願意放手,就很有機會發現,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實都存在於你的心裡,不假外求。如果你不願意放手,那就請做好心理準備來面對更糟的情形。因為不被滿足的期望,遲早會變成憤恨,而讓你和伴侶漸行漸遠。在你能察覺之前,早已置身在前往地獄的路上了。
如果你有精神上的信仰,那麼在你不再用期望來束縛伴侶之後,你可以想像自己已把需求交付給內心的那種較高層次的力量,這會很有幫助。不妨想像在你頭上六英尺高處,有一道「靈魂之光」,而你就把需求都交給這道光。我們要切記,意向、想像力和直覺是我們人類最有用的三樣利器。如果你有真誠的意向,希望自己的需求不再成為伴侶的重擔,你的直覺就會讓想像力得到目的及方向。想像力會帶來可能性,而可能性決定我們能看到些什麼。換句話說,能夠想像的事就可能實現!
那麼,如果你決定放手,該怎麼讓需求得到滿足呢?我知道這聽起來會很奇怪,但事實是,我們並不需要自己認為需要的東西。需求是在我們忘記自己的心早已擁有一切時,才會有的錯誤想法。耶穌說過,天堂在人心中。佛祖說,世上萬物都在我們心中。所有偉大的導師及有先知灼見的人都曾說過類似的話。但如果我們不實際嘗試,這個理論永遠只是美麗的空想。當放棄一項需求時,我們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佔據的空間釋放出來;而宇宙中是不容許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們心中的空間將會被愛所填滿。
在親密關係月暈現象的中心,存在著真愛之光。這種力量,才是人與人互相吸引的真正原因。每一段剛開始的親密關係,都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一開始的心動可能轉為真正的熱情;一開始的歡樂可能成為真正的喜悅;而伴侶間的笑聲,提供了調劑生活的幽默。在這一切的背後,蘊涵著純真的靈魂關係。或許第一階段的月暈現象是很美麗而令人心動,但由靈魂所導引的親密關係,遠比那光彩還要更美、更動人。這才是我們心中真正嚮往的。
第二章 摘要
1.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於情緒上的需求。
2.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時代未被滿足的需要。幼兒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3.幼時的需求便是構築夢中情人藍圖的骨架。你相信這個夢中情人會滿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當特別的人的需求。隨著年齡增長,夢中情人的藍圖變得愈來愈複雜;你的期望也愈來愈高。
4.你會以「夢中情人」所擁有的特質作為尋覓伴侶的準則。在潛意識中,你把准情人和夢中情人相比,選出最相似的作為你追求的目標。
5.接著你便藉由明說或暗示的期望與要求,著手將選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侶能變得和你的夢中情人一樣,你就能得到渴望許久的愛。你不斷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愛我」,就一定會順從。
6.你終究會發現,需求並不能完全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如果你感到憤恨,這就代表月暈現象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了,你進入了親密關係的第二階段幻滅。
7. 想要安全度過「月暈現象」階段,你就要學習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然後,你能和情人分享的事物,就更多了。另外,學著接納你的伴侶(但並不是濫用忍耐力),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為你需要些什麼來讓自己變得完整。學會放手和接納之後,你一定會明白,你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於你心中。
第三章 幻滅
「我是與一個幻覺結婚,藥效退了之後,我覺得他糟透了。」
取自筆者與一位案主的會談
隨 著憤恨的到來,你就進入了親密關係的第二階段幻滅1。小時候,我很喜歡看西部電影和電視節目。我會幻想自己是個牛仔,頭戴白帽,幫助小鎮居民趕走壞人。這類節目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西部小鎮風光旅店、沙龍、雜貨店,還有讓我不,我是說讓英雄存放馬匹的馬廄。我喜歡建築物上粉刷得乾淨均勻的油漆,還有居民們美麗的衣服,當然啦,永遠髒兮兮的醉漢是不包括在內的。我也喜歡酒吧里打架的場面,英雄就算臉被揍了三十幾拳,帽子還是好好地戴在頭上不會掉下來,當然臉上更不會有任何傷痕。
在看到真正的西部小鎮和居民的照片之後,我的夢想完全破滅。白色的帽子到了那種地方絕不可能還是白色。早期的西部小鎮大都是髒兮兮的地方,房子都是草草搭建的木屋或帳篷。油漆就更別想了,牆上如果用白油漆隨便刷了兩下就算不錯了。那小鎮的居民呢?服裝華麗這個形容詞,大概不太可能用在他們身上。他們看起來都像是我不喜歡的西部片中的醉漢。到現在我還記得夢想被殘酷的現實扯碎的感覺。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相當不開心。
幻滅這個詞,往往給人負面的印象,讓人聯想到憤怒、絕望,甚至背叛等感覺。事實上,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再被錯覺所迷惑。這其實是件好事2。人類是尊重並渴求真相的。如果無法趕走錯覺,就看不到真相,那我們就像是被禁固的囚徒,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平靜與滿足。親密關係能夠驅散我們對愛的錯覺。這個過程的開始,是在我們感到失望,並覺得自己似乎錯了的時候。或許,我們身旁的這個人並不是我們快樂的源泉。一開始我們也許會覺得選錯了伴侶,而再度開始尋覓。但是,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最後,就連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3,也會明白我們快樂的源泉並不在別人身上。我個人相信,幻滅是靈魂給我的禮物,讓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
然而,幻滅的過程可能需時甚久,就像從一磚一瓦開始拆除一座大教堂一樣。在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伴侶的改造計劃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時候幻滅就到來了。這時,我們就會做出一些「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
「是惡魔逼我這麼做的!」
佚名
珍· 尼爾森博士在她的書《正面教育》4中說,當小孩的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她就會覺得沮喪。每個孩子感到沮喪的程度不同,但都會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尼爾森說行為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種主要的偏差行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權力鬥爭(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報復心理(你傷害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麼用呢?反正我一點也不重要。)
括弧中的字是我加上去的。前兩種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孩子的兩大需求,而後兩種則是孩子在覺得需求永遠不會被滿足時,被深刻的沮喪痛苦驅使而做出的毀滅性(通常是自毀)行為。
既然成人的親密關係往往能讓舊傷複發,你將會發現,你以為自己已不再做的這些小時候的5行為,其實依然跟著你,只不過是換上了較複雜的形式罷了。當你因為欲求不滿而憤恨時,你會重新感受小時候的你在同樣情況下所感到的沮喪。這也會讓你做出和小時候相同的偏差行為。偏差行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侶,並藉此避免夢想幻滅。如果對方不願意主動滿足我們,那我們可以耍點小伎倆來誘使他們這麼做。如果前兩項行為不奏效,你至少還可以用報復的手段來扳回一城。如果這樣仍然不行的話,你還有最後一招,就是乾脆放棄,把自己縮進冷漠憂鬱的殼
里。你可能仍會不滿,但至少不必感受真正的痛苦。如果你從偏差行為的角度來觀察一對如何企圖控制對方的夫妻6,你就會發現羅伊·哈柏(Roy Harper)說得一點也沒錯:「大人其實也只是幼稚的小孩。」但只要我們仍被錯覺所迷惑,我們就會用大人的邏輯和理論來為自己的行為自圓其說當然是在我們有勇氣去檢視自身行為的前提之下!為了吸引伴侶的注意,我們會繼續這樣的偏差行為。我們可能會裝作可愛、親切、有能力、堅強、有趣、聰慧、有耐心、勇敢、害怕、脆弱(當然是那種很可愛又性感的脆弱)、心不在焉、有深度、酷、辣等。吸引伴侶注意力的方法太多了,而且每天都還會想出新花樣。
然而,沒有一種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夠一直不被識破。你的伴侶早晚會厭煩,而且感覺到這種行為背後的期望所帶來的壓力。畢竟,如果對方每天都看到同樣的舉動,很快他們就習以為常而不再注意了。當你發現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讚賞,你會變得更加沮喪。很快你就會開始做出第二種偏差行為 權力鬥爭。
權力鬥爭
「當人們開始爭吵時,地獄便敞開歡迎之門。」
克里斯多福·孟
我用「權力鬥爭」這個詞來形容雙方都很努力地讓自己看起來有力量,而突顯自己的重要性的做法。但當親密關係繼續發展下去,權力鬥爭就不僅僅是這樣了。隨著沮喪感愈來愈重,權力鬥爭慢慢演變成雙方爭奪親密關係主控權的戰鬥,雙方都努力地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話語和行為。
伴侶的一些小怪癖,你以前覺得很可愛,現在卻顯得很惱人,而且常常成為爭吵的主因7。他奇大無比的笑聲曾經是那麼新奇有趣,現在卻讓你脊柱發麻。她說的故事曾經是那麼扣人心弦,現在卻讓你無聊得想要尖叫。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你們已經開始讓彼此心煩。這個時候,你似乎只有以下幾種選擇:一、用蠻力或恐嚇強迫伴侶改變生活習慣、說話方式、穿衣風格、頭髮長度等;二、學習聖人般的忍耐力;三、甩掉現任情人另覓新歡。大多數人,不管原因為何,都選擇一,於是權力鬥爭就此展開。
我們常常以為,權力鬥爭的方式不外乎是大吵大鬧、互砸東西或拳腳相向。但事實上,權力鬥爭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戰、避不見面、冷嘲熱諷,或單單是互給白眼。一對我認識的夫妻如果在吵架,我一進他們家門馬上就會知道,因為整個房子靜得像座教堂,而且帶著恐怖片高潮的那種張力。但是,我這兩位朋友卻對彼此極為有禮,不讓藏在這種假象之下的核子大戰爆發出來。而我認識的另一對夫妻,在吵架時卻會大吼大叫直至聲嘶力竭,即使兩人的臉相距只有幾寸,也絲毫不減音量。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權力鬥爭還有無數的形式,而不管哪一種形式,對親密關係的危害都是一樣的,但也都蘊涵著讓人發現真愛的可能性。
愛情一開始的魔力一旦消失了,也就是你必須面對幻滅的時刻。吵架只是為了不去面對幻想背後的事實。但如果厭煩了假裝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不妨偷看一下幻想簾幕背後的東西。躲在幕後的是什麼呢?除了起初的沮喪感之外,你也會看到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胡蘿蔔、西瓜與痛苦
「曾有一個治療師這麼說:
雖然痛苦不是真的,
但當我想像自己坐到一根針,
而它刺穿我的皮膚時,
我並不喜歡自己幻想出來的感覺。」
佚名
一旦展開權力鬥爭,伴侶之間的改變往往令人驚訝。親密關係剛開始的時候,兩人春風滿面、笑容可掬,當他們凝視對方的時候,眼神總是充滿愛意。一旦夢想開始幻滅,微笑就變成了皺眉,眼中的愛意也轉變為怒火,甚至恨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為什麼我們把伴侶當作大敵般看待?讓我來解釋這種不愉快轉變的原因。
許多我認識的人,包括我
自己在內,都有小時候被強迫吃不喜歡的食物的負面回憶。以我來說,最討厭的食物是煮過的胡蘿蔔。
我的父母很少買新鮮蔬菜,所以我吃到的蔬菜都是罐頭的。我父母把這些原本就煮得過熟、裝了罐的蔬菜買回來後,還會把它們倒進鍋里再煮一次!在我家裡有一項規定,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盤子里的食物全吃完才准下桌,而且我父母擁有令人讚歎的決心,他們總會親自監督,確定大家都遵守這條規定。
有好幾年的時間,每個星期總有一晚,我會瞪著盤子里噁心的橘紅色塊狀物,心想這種東西一定是用來讓小孩子嘔吐的,要不然,至少也會殺死好幾千個腦細胞或損害其他重要的器官。我想盡千方百計,就是不願意把胡蘿蔔吃進肚子里!我想過屏住呼吸,把胡蘿蔔塞進嘴裡,然後裝作若無其事地溜進廁所,把它吐到馬桶里。我試過把胡蘿蔔餵給小狗吃。我也試過趁我父母走開或不注意的時候,把胡蘿蔔偷偷倒在我腿上事先預備好的紙巾里。我甚至還試過把盤裡的胡蘿蔔分散開來,裝作我已吃完,只剩一些殘渣。但是我這些計謀,幾乎從來沒有成功過。我通常都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被逮個正著,然後就只好別無選擇地把胡蘿蔔吃掉。原本就濕濕軟軟又難吃的胡蘿蔔,被我這麼一弄,更是變得又冷又糊,實在難以下咽。
有一天,事情有了小小的改變。那天晚上,一如往常,在拖拖拉拉一個多小時之後,我終於很勉強地把最後一塊過熟的胡蘿蔔吞進了肚子里,吃完後我鬆了一口氣,心想還好胡蘿蔔沒有再出現在我盤裡。然後,我母親拿了很大一塊巧克力蛋糕擺在我面前。那塊蛋糕味道很濃,上面覆有一層巧克力糖衣,而且大約有一磅重。這樣的甜點在我家簡直像黃金一樣稀有。這時,我母親說了一句小孩子最愛聽的話:「如果不夠的話,後面還有很多。」第一塊我不用兩分鐘就吃完了,第二塊也是如此。我父母都看傻了,父親笑了笑問我說:「你吃胡蘿蔔為什麼不能這麼快呢?」我當然可以回答,但我沒有笨到把答案說出口:「老爸,我可沒有看過你把不愛吃的食物放進自己的盤子里!」
我現在可以告訴你之前那個問題的答案了:儘管不愉快的經驗是不可避免的,人類仍會掙扎著去閃躲或拖延。就像我,寧願在硬邦邦的椅子上坐好幾個小時,幻想著盤子里的胡蘿蔔會奇蹟般地消失,也不願面對可怕的現實,把那噁心的橘色玩意兒放進嘴裡。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也採用相同的原則。和伴侶展開權力鬥爭,就是為了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現的不愉快。這種痛苦的根源究竟為何?想要知道答案,我們必須再回到幼時需求這個問題上。在第一章中我曾提到,孩童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若是這兩大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我們會很痛苦,甚至嚴重到心碎的程度。為了把自己從傷痛中拯救出來,我們必須遠離造成痛苦的人或事。「媽媽不重視我,我好傷心,我要把痛苦趕走,讓它消失!」在遠離痛苦的同時,我們也遠離了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上面的例子中,痛苦的根源是母親。事情後來就變成了這樣:我們既沮喪,又遠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絕望地試著把心碎趕走。
但是痛苦並不會消失,如果我們不好好處理,痛苦永遠也不會消失。在較早的幾段親密關係中,我最不能了解的是:伴侶只讓我發覺到痛苦的存在。其實痛苦存在我心中已經很久了,只不過我不願去感受。讓我驚訝的是,我一直在否認痛苦的存在,卻一點都沒有察覺到自己在這麼做。要在舊痛一浮現時就立即發現,需要敏銳的洞察力,若要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不把自己心愛的人推開,則需要更超凡的能力。有一點很重要,必須注意:在分享過一段特別親密的時光之後,情侶們往往最容易吵架。當兩人覺得特別親近,一切都特別美好,幽默感和溫柔也比平時要多的時候,好像這些親密時刻經歷到的愛,讓我們有力量去不自覺地喚醒過去的傷痛,好讓它們現在得到當時無法得
到的愛的關注。但是,想要療傷的企圖卻往往導致激烈爭執或變成親密關係危機的導因。在明白這個道理之前,我曾認為自己和女友會爭吵的原因分為以下四種:
解釋一:我們的爭吵是你起的頭。並不是我想吵架,是你侵犯我的領域,我只是保護自己罷了。
解釋二:我們這次吵架,看起來好像是我起頭的,但我只不過是指出你做得不好的地方,又順帶提到你還有別的行為也需要改進比如你來月經時的舉止。你就是不能接受有建設性的忠告,還把它當作是批評。跟你比起來,我的態度已經夠好了。
解釋三:我們會吵架,是因為你明明是錯的,卻又打死也不承認我才是對的。那我只好發脾氣了,不然你不會明白自己是錯的。
解釋四:我們會吵架,不是因為我受到傷害。我只是有點不高興而已。換作是別人,你這樣跟他們說話,他們也會生氣的!你說這是建設性的忠告,但我聽起來卻覺得像是刻薄的批評。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不了解,和伴侶吵架只是為了不去感受舊痛。我的伴侶所做的,僅僅是讓這些舊痛浮上我的意識表層而已。我當時也不知道,我所說和所做的,也可能在朋友和伴侶身上造成同樣的效應。要記得,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不要忘了傷痛的背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沮喪。於是,當你打算正視爭執背後的問題時,會有一個勸阻的聲音響起,告訴你將要面對的傷痛是你承受不了的。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
我以前有一個房東,他告訴我,他長大的地方,就在我即將搬去的那一區。他說,在他小時候,那裡是農田,他爸爸就在田裡種西瓜。他張開手臂,很誇張地對我描述,那些西瓜大概有四英尺長。過了一會兒我才想到,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就算一個普通的西瓜看起來也像是龐然大物。隨著年齡增長,他記憶中的西瓜也跟著長大8。
你也可以用相同的邏輯來看待兒時的創傷。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創傷可能讓我們覺得難以承受。但現在我們長大了,或許已擁有從不同的角度來面對它的能力。也許,現在痛苦已經不像從前那樣難以承受了。用較成熟、理性的態度來處理權力鬥爭,不只能讓你面對過去的傷痛,也能讓你不再受其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也就是自我局限的信念。
信念:想法的果實
「種下想法,就得到行動。種下行動,就得到習慣。
種下習慣,就得到人格。種下人格,就得到命運。」
佚名
我不知道以上這段話是誰說的,但我聽過之後就一直牢牢地記著。這段話的意思是,一旦有一個想法在你心中蘊釀,就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造成深遠的影響。阿諾·培頓(Arnold Patent)在他的著作《擁有一切》(Having it All)中說,一個普通人腦子裡每天都有大約五萬五千個想法,其中大多數是舊有的想法9。許多想法從小時候起,就一直存在我們腦子裡。你的腦袋就像一台可以永遠錄音的錄音機,不斷重複播放相同的想法。想法是信念的主要成分。如果想法是顆種子,把它種下,你得到的果實就是信念。
如果小時候你有過不愉快的經驗,比如爸爸答應帶你去露營,你很想去,但爸爸卻爽約了。也許爸爸工作太忙了,不得不放棄休假;也許爸爸生病了,或是根本忘了這回事。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並不大,所以爸爸的理由也一點都不重要。你可能會很失望,這時候,你就會產生一些想法來詮釋你所經歷的事。也許其中一個想法是這樣的:「爸爸不愛我!」也許從這個想法又衍生出另一個:「沒有人愛我。」如果這樣,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你一再地失望,這些想法就會變成一種信念,讓你相信自己真的不可愛。如果這樣的信念在你腦袋裡一再播放,過了幾年,你可能就會認為這就是事實10。而一個深信自己並不可愛的人的命運會是如何呢?
從
這個觀點,我們不難發現,過去的創傷並不會隨時間逝去。每個自我局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的創傷。我們每個人都像做出科學怪人的弗蘭肯斯坦博士一樣,創造出一些怪物般的想法,在我們生活中造成大大小小的災難。你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限制性信念都不是真的。讓你覺得自己很渺小或差勁的想法也對你沒有任何幫助。然而有許多人仍然有這樣的信念,不知道它們的來源,也不知道它們應該只是過客,不應在他們腦中長駐。找出這些信念在我們心中駐足的所在,將會很有幫助。
過去的魅影
「過去的事雖然已被我們拋在身後,卻如同魅影一般,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取自克里斯多福·孟未出版的著作
結婚一年半,我和妻子已深陷於權力鬥爭中。這時我發現,在寫結婚誓詞時我犯了大錯。結婚時,我和妻子的結婚誓詞都是自己親自執筆,並在眾人之前宣讀。我們的誓詞滿溢著承諾、詩意與愛。當我誠心誠意地發誓將會無條件地愛著妻子,不論順利或是艱難的時刻,都會尊重並仰慕她,不讓痛苦阻撓我們的愛時,我感動得流下熱淚。這些承諾是我真心真意想要遵守的。問題是,這些承諾雖美,卻不實際。換句話說,這些是我不可能做到的承諾。如果我希望做到自己的承諾,那我的誓詞將會變成:「我發誓,在學習無條件愛你的過程中,我會帶給你難以想像的痛苦,導致你對我說出連紐約的計程車司機聽了都會嚇到的話,而且讓你後悔遇見了我。而當你對我做出相同的事時,我會用一個三歲小孩的成熟度來響應,而且用急性子和壞脾氣來當作我的兩大武器。我永遠也不會記得,我們只是兩個儘力想做到最好的普通人。我會把你當作我唯一的快樂源泉。最後我才終於成長並了解到親密關係的真正目的。」如果是這樣的誓詞,我就可以輕鬆地做到了!
在進入一段新的親密關係時,我們會把過去的舊痛、舊傷也一併帶去。小時候我們會把沒治癒的創傷埋在心底,以免無時無刻感到痛苦。為什麼呢?除了不想感到痛苦,還有一個原因幼時創傷有時難以承受,如果不把它除去,我們會覺得自己好像要死掉了。
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不小心把狗鏈弄丟了。我父親勃然大怒,打我耳光而且把我罵得狗血淋頭,足足罵了一個多小時。打耳光還不要緊,痕迹當天就褪去了,但心靈的創傷卻不會這麼快就痊癒。我希望父親原諒我、愛我,但他並沒有。我好難過,簡直心都碎了。然而,過了幾小時,我就在屋外跑來跑去,跟哥哥嬉笑玩耍了。也許你會以為是小孩子對痛苦的抗力較強,所以我很快就忘了那件不愉快的事,繼續過我的日子。然而,多年之後我卻又想起了這件事情,而且重新感受到六歲時被父親打罵所造成的心靈創傷,再一次感到心碎。
身為一個治療師,我知道我從小到大處理傷痛的方法和大多數人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都經歷過令人心碎的痛,而如果不處理它,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於是,我們在心裡開闢出一個儲藏室也就是潛意識並把所有壓抑的痛苦都丟進去鎖起來,然後忘記有過這回事。潛意識和儲藏室很像,都是用來收納我們不想要卻又不知怎麼處理的東西的;但不同的地方是,潛意識可以無限地擴張,容納愈來愈多的不愉快,讓我們不用去面對痛苦。
你可能會問,既然潛意識可以無限地擴張,那麼繼續把痛苦回憶往裡塞,有什麼不對呢?如果傷痛明明可以避免,又為什麼要讓自己去承受它呢?我很想同意你,但這個想法有其潛在的危險性。其中之一是,小時候為了避免傷痛,我必須收起對父親的感情,離他遠遠的,保持一個距離,而我情感的創傷一直阻撓在我們前面。
另一個危險是,如同之前談到的,痛苦的經驗往往會讓我們產生對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舉例來說,狗鏈事件可能會讓我認為父親不愛我。既然我父親在我心中是一個極有權力的人物,我可能會
因此推論,所有男性權威人物都不會愛我。然後,我可能會一輩子都害怕老師、警察、醫生、上司等人。恐懼讓人無法自由地發揮自我。再往下想,如果我一輩子都害怕這些人,那我對自己會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弱者、失敗者。而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往往會決定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工作、交什麼樣的朋友、住在什麼樣的地方,以及許多其他的事甚至可能包括我們開什麼樣的車。你可能會覺得很難相信,被父親打罵的單一事件,竟然會讓我產生這種軟弱的信念,造成這麼低落的自我價值感。事實上我也同意,如同之前所說,單一的痛苦事件只是種子,但之後類似的經驗,便會讓自我局限的信念茁壯成長。這個例子只是用來說明,過去的創傷如果沒有癒合,我們就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但如果我們用健康的方式把傷痛處理好,我們的信念也會隨之改變。
我們都依據對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個成功的人,那麼你的失敗也會幫助你邁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個失敗者,那麼再大的成功在你眼中看來也像是失敗。所有源自未愈傷口的信念都是自我局限的。既然我們對自己的信念與過去的創傷關係密不可分的,而過去的事早己記不清,更不可能改變,那我們要如何才能掙脫束縛呢?這也就是為什麼親密關係是無價之寶了。親密關係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面對並治好舊傷,從而改變衍生自傷痛的錯誤想法。
回家
「如果離開家的時候,你並不感到平靜,那麼你其實並沒有離開。」
克里斯多福·孟
我的一位同事亨利,曾對我敘述有一次他回家鄉的經歷。他的一位老朋友榮恩(化名)和妻子貝蒂(化名)邀請他吃晚餐。這對夫妻感情並不太好,正深陷在權力鬥爭之中。晚餐時,貝蒂不斷對亨利抱怨她丈夫多麼沒用。她一會兒向我的同事抱怨,一會兒又轉過頭去對她丈夫大吼大叫,然後又繼續向亨利抱怨。她所說的大致是這樣:「亨利,這傢伙真沒用!他做一樣工作才幾個月又不做了。他實在太沒用了,什麼工作都做不長久。看在老天分上,你能不能做點什麼啊,榮恩?你為什麼不回學校多讀點書?亨利,你來跟他說。他沒大腦的!他根本照顧不了自己家人,真沒用!他應該去讓車撞死,至少我們還可以領保險金。你就剩下這點用處了,榮恩!你為什麼不 」我的同事聽著這樣的口頭轟炸,目光則不時轉向他的老友,而榮恩則從頭到尾都盯著自己的食物,很少開口,只偶爾聳聳肩說:「你到底想要我怎樣?」然後又繼續靜靜地吃他的飯。
讓亨利十分震驚的是,這情景似曾相識。亨利從小時候直到十幾歲,都常和榮恩及他母親共進晚餐,而榮恩的母親總會向他抱怨她兒子多沒用。這就好像貝蒂是為了扮演榮恩母親的角色而去受過訓練的演員一樣,這兩個榮恩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就是有這麼像。(亨利曾對我說過貝蒂是個很好、很會照顧人、有愛心的女人。只不過在這個階段,他們也像其他深陷於權力鬥爭中的夫妻一樣,從對方身上引出最糟糕的特質。)
亨利告訴我,他的老友有個悲慘的童年,因此長大後他也自視不高。榮恩所有的朋友都知道他母親對他很不好。那麼,他為什麼會娶一個像他母親一樣整天辱罵他的女人呢?而貝蒂又為什麼會嫁一個令她如此不滿意的丈夫?我十分確定,當他們初遇的時候,貝蒂不是這樣想的:「哇!這傢伙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我希望他向我求婚!」而榮恩也不可能這樣想:「好一個喋喋不休的女人,幸好沒有人先我一步找到她!」只有在彼此熟悉之後,他們才發現到對方不怎麼吸引人的一面。一個旁觀者可能會覺得晚餐那一幕十分不堪,但事實上,那就是榮恩的第二次機會。小時候他不知道該如何響應母親的不滿,所以只能任她批評而產生自卑的想法。現在和貝蒂在一起,他得到了找出較好
應對方式的機會能夠治好自己和妻子的舊傷的機會。所有親密關係都蘊涵這樣的機會,要看當事人能不能好好把握。誰說過去的事就不能挽回呢?
被善意之火誤傷
「但是每個人都會傷害他所愛的事物 」
奧斯卡·王爾德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伴侶之間愈親密,分享就愈多,我們就愈可能發現平時不易察覺的舊傷。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女銀行職員生我的氣,罵我是混蛋;和我妻子生我的氣,罵我是混蛋,哪一個較傷人?我和女銀行職員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對妻子的感情,幾乎和我小時候對母親的感情一樣強烈。所以,妻子罵我混蛋,會比較容易喚醒我潛意識中的記憶,讓我想起小時候母親對我失去耐性,而說了傷我心的話。藉由和妻子間的親密關係,我可以察覺,並選擇原諒母親曾經造成的傷痛。但我必須記得一件事,那就是,當我想和妻子吵架時,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來自過去未解決的傷痛。
所以,如果我和妻子吵架,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不直接面對舊傷,只會讓自己過得更慘,而由於我堅持我的痛苦是妻子的錯,也讓她很不好過。我們不正視問題,卻情願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例如我認為沙發應該擺六十度角,她卻頑固地堅持四十五度角。當被卷進權力鬥爭的漩渦時,你一定要切記:我生氣的原因,不是我自己想的那回事。為了闡釋這個論點,讓我們來看看權力鬥爭中有哪些爭吵的主題。這其中有些例子是我在工作上、朋友之間、或我自己的婚姻中觀察到的:
夫妻為了孩子將來該上哪一所高中而吵架。(這對夫妻的小孩都還沒上小學呢。)
一對情侶為了下任美國總統會是誰而爭論。(他們都不投票,而且兩人中只有一位是美國人。)
夫妻為了擺放沙發的角度而吵得不可開交11。
為了他們看到的一隻鳥究竟是黑鵲還是烏鴉,一對夫妻幾乎鬧到離婚。(至今這個「重要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結論。)
兩位相識超過二十年的老朋友,為了一百美元的欠債而鬧到不和對方說話。
我不太確定這對夫妻爭吵的主題,但一方不論說什麼話,另一方都唱反調。(例如:「雪是白的。」「才不是!你沒聽過黃色的雪嗎?」)
在我看來,讓權力鬥爭更痛苦的原因是,爭執的兩方往往是真的關心對方。只不過痛苦實在太強烈了,讓我們感受不到內心裡渴望與對方分享的愛。只要找出解決痛苦的方法,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多麼好的人,而讓過去的創傷決定我們怎麼看自己,又是一個多大的錯誤。
因果關係
「每個選擇都有其後果。不幸的是,
有時你早已忘了自己的選擇,後果才浮現。」
克里斯多福·孟
親密關係能治癒我們的舊傷,使其不再影響我們的智慧、創造力、人格、金錢、人生方向、自我表達和熱情。但在過程中,我們必須先體驗對我們造成影響的舊傷。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本來應該用負責的態度來處理傷痛,卻往往怪罪伴侶傷害我們。然後我們會嘗試控制他們的行為,確保他們不會再犯。
讓我們來看一個實例。
約翰和瑪莉同居已經超過一年了,兩人住在一間舒適的單房公寓里。本來一切都很好,但最近約翰愈來愈無法忍受瑪莉總是把浴室弄得一團糟。一開始他用一種輕鬆、幽默的語氣來提醒她。雖然他們在其他事上大都能互相體貼,但瑪莉卻總是忘記在使用浴室後收拾乾淨。有一天事情終於爆發了。那天早上約翰一踏進亂成一團的浴室,就立刻轉身衝進廚房,而瑪莉正在那兒準備早餐。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約翰:老天啊,瑪莉,我到底要跟你說多少次,用完浴室之後要收拾乾淨!
瑪莉:對不起,我本來是要收拾的,但你急著進去洗澡,所以我就忘
了。
約翰:把牙膏蓋上,化妝品收進柜子要花多少時間?
瑪莉:我己經說對不起了嘛,約翰。我就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啊。
約翰:那你可以早五分鐘起床啊,我是說,只要該死的五分鐘就
瑪莉:我能起得來就不錯了,你昨晚可是把那該死的音響開到最大聲,一直吵到三點耶!
約翰:少來了,我才沒有吵到三點,而且你根本是想轉移話題!
瑪莉:我才沒有!
約翰:就是有!
瑪莉:約翰,你總是希望每件事都照你的方式。我也住在這裡,你知道嗎?有時候你真自私!
約翰:把東西丟得到處都是的人可不是我喔。你簡直把浴室變成了要命的障礙賽跑道!
瑪莉:你說得太誇張了!
約翰:我才沒有!
瑪莉:就是有!
約翰:沒有!
瑪莉:有!12
現在約翰和瑪莉要怎麼解決這件事呢?旁觀者可能覺得很容易,只要兩個人稍微妥協一下就皆大歡喜了。但我發現有一個問題:妥協也有兩面。其一,妥協並不能完全滿足任何一方,因為兩個人都覺得沒有得到真正想要的。其二,更嚴重的是,問題真正的原因沒有得到處理。在上面這個例子中,就算約翰把音響關小聲一點,或瑪莉把浴室收拾好,還是沒有解決問題真正的起因。事實是,約翰和瑪莉不高興的真正原因,並不是他們自己想的那樣。想要了解真正的原因,我們就得看看約翰和瑪莉有些什麼樣的生活經歷。
瑪莉是在嚴格的家教下長大,她的雙親命令小孩子必須要「隱形」。如果爸爸發現玩具沒有收好,就會把它丟進垃圾桶,而且沒收她所有的玩具,一個月都不准她玩。如果她不把衣服收好,就會被媽媽處罰。如果她沒有把牙膏蓋好,父親和母親都會生氣地嘮叨她。不斷得到這樣的回應後,瑪莉開始深信,她在父母眼中不過是個麻煩,最好是眼不見為凈。很快瑪莉就相信,父母希望她死掉,或至少當隱形人。
於是,在一年親密的同居生活之後,不知不覺地,瑪莉又再次感受到小時候被要求做隱形人的痛苦她覺得自己的存在,對父母來說是個負擔。現在約翰又對她傳達相同的訊息,讓她憶起傷心往事。提到蓋牙膏的事就像是揭開她的舊傷疤。約翰批評她的某項生活習慣也許會傷她的心,但如果她小時候不曾有過這樣慘痛的經驗,或她沒有把父母的反應詮釋為否認她的重要性,那麼約翰的批評也就不會對她造成如此大的衝擊。她的傷痛,其實大多是舊有的。
那約翰的童年又如何呢?他小時候經常覺得父母及兄弟姐妹都忽視他的存在。一家人吃晚餐聊天的時候,他說的話好像都沒有人聽見。當家人討論要去哪裡度假的時候,他的意見沒有人理睬,還有兩次,他的生日都沒有人記得。在心理治療時,他曾說有一次他盲腸破裂,哭鬧了好久,父母才發現事態嚴重,將他送醫,當時他已快死了。在約翰記憶中,不論是發脾氣、耍賴,甚至生重病,他再怎麼努力想引起人注意,家人總是嫌他煩,要不就是根本不理不睬。
現在,和瑪莉在一起,約翰再一次感覺到,他想要什麼,別人根本就不在乎。他一再對瑪莉說他希望浴室乾淨整齊,但瑪莉還是不收拾好,這就等於說他想要什麼並不重要,換句話說,他這個人也不重要。有他這個人和沒他這個人也沒什麼兩樣。瑪莉的髒亂使得約翰心中的防洪壩決堤,幼時的傷痛便傾泄而出。
當他們相遇而戀愛時,約翰和瑪莉都以為自己早就把過去拋諸腦後,但那天早上,兩人都覺得自己再一次為了表達自身的重要性而受到傷害。他們都很痛苦,卻不肯面對真正的問題而只是選擇一味地爭吵。這種行為模式實在太普遍了,以至大多數人都相信它是親密關係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事情一直都是如此,以後也不會改變。
事情的真相是,約翰和瑪莉都在試圖控制對方的行為,藉以控制過去的創傷。就像我小時候,情願一直呆坐在硬邦邦的椅子上,也不願意吃下噁心的胡蘿蔔罐頭。許多夫妻也是如此,情願忍受不愉快的權力鬥爭,也不願面對
爭吵背後的痛苦。身為諮詢顧問,我發現親密關係中最大的問題便是我們面對痛苦的態度。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伴隨著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互相指責。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卻縱容自己任意發怒,這將會讓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也許一段時間之後,問題會消失,而我們又再次得到平靜。但這樣的平靜,代價卻是很大的,因為我們把伴侶拒於千里之外,深怕與他們親近會造成更多痛苦。
每次與妻子爭吵而把她推開後,一旦怒氣平息了,我總會有很糟糕的感覺。我會有罪惡感而且感到羞恥因為恐懼,我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拒於千里之外,我犧牲了她來保護我自己。這有什麼用呢?痛苦仍在我心中,有機會的話還會再次浮現。和心愛的人吵架並不能解決任何事,而只會讓我們愈來愈不信任對方,也愈不信任我們的愛。我們原本應該讓愛來療傷,並拉近彼此距離的,但我們卻讓怒氣將彼此的距離拉大。試著把自己想像成一個高玻璃杯,裡面裝滿了水。當你剛認識某個人時,他/她只是輕掠過水麵;彼此熟悉之後,對方就開始浸入水面之下,並慢慢下沉。你們彼此愈親近,對方就潛得愈深。點頭之交通常是停留在水面附近,好朋友則往下潛深一些,但親密的伴侶則會一直下潛到你所能容許的深度。潛得愈深的人,就愈能看透你的面具和外在形象,而發現真正的你。然而,當你們都深潛入對方的領域時,可能會發現,真正的你和他/她也許並不怎麼迷人。
多年來我一直把親密關係比喻成一部有名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電影:「《好的,不好的,和醜陋的》」(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不過我會在最後面再加上一個「神聖的」。當你與伴侶初遇時,你們所分享的大多是「好的」。到了幻滅的階段,你們便會開始發現所謂的對方「不好的」一面。在這個階段快要結束,而內省的階段即將開始時,事情多半會變得「醜陋」。如果你能用健康的態度來面對「不好的」和「醜陋的」,那麼內省的階段將會讓你領悟到親密關係事實上是多麼「神聖」。然而,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對「不好的」往往會反應過度,而無法只是去「回應」它。要去了解、接受或寬恕,畢竟不是那麼容易,相比較起來,發怒就簡單得多。
憤怒
「憤怒是短暫的瘋狂。」
何瑞斯
權力鬥爭中一定包含憤怒的成分,刺激我們做出無情的行為,諸如攻擊伴侶的人格、拳腳相向,或是能讓家變成冷凍庫的冷戰等。憤怒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情緒之一,而人們往往以十分認真的態度對待它,以致很少人能了解,任意發怒或刻意壓抑怒氣都是可笑又無用的行為13。憤怒既不具創造性、啟發性、智慧或美感,也不能鼓舞人,或使生活變好。怒氣往往讓人以排斥來取代包容,而且從來不能解決紛爭。此外,憤怒會讓人無法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愛與關懷。那麼,既然憤怒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情緒,為什麼還會被用作權力鬥爭的武器呢?
據我看來,我們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怒氣能夠麻痹我們心中的痛,壓過所有的情緒,甚至能夠麻痹身體的感覺。我朋友的例子可以說明憤怒是多麼有效的止痛劑:有一次他跟人打架,被人用木板打中頭,但他當時處在狂怒狀態,只顧著打人,一點感覺都沒有。
生氣的第二個好處,是能讓對方有罪惡感,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控制對方的行為。當有罪惡感時,人會很自然地因為可能被處罰而感到恐懼;我們都知道人在恐懼時是多麼容易被操控。在約翰與瑪莉的「浴室戰爭」中,約翰企圖讓瑪莉為她製造的髒亂而感到罪惡,如此他便可以控制她的行為,讓她變得整潔一點。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浴室不再髒亂,他覺得不受重視的那種痛就不會再被觸動,而他希望被重視的需求也可以得到滿足了。
潛意識裡,約翰可能是認為,如果瑪莉能為了他把浴室整理得乾乾淨淨,就表示他對她很重要。同時,瑪莉也企圖讓約翰為了音響放太大聲而感到罪惡。如果他覺得歉疚,也許會不再怪罪她把浴室弄亂的事,那麼她就不必感受到不被重視的痛了。他們兩個人都藉由發怒來止痛,以免對方再觸及他們脆弱的一面。在這同時,他們渴望被重視的需求也能得以滿足。我實在無法了解,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只要生氣就能解決事情。更讓人不解的是,我們經常以發怒為手段,即使心裡明明知道這對尋求快樂並沒有幫助。
在約翰與瑪莉的例子中,他們的憤怒讓他們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兩人所經歷的,其實是相同的痛苦:不被重視的痛苦。像我同事的朋友榮恩和貝蒂一樣,約翰和瑪莉得到了第二次機會,讓他們能重新經歷舊痛,用了解和悲憫的心去療傷,並改正由傷痛衍生出的許多自我局限的錯誤信念。
從表面上看來,爭執的兩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於雙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覺彼此有相同的問題,他們就能化爭吵為理解。不幸的是,用憤怒來保護自己,永遠比面對痛苦要來得容易得多。
在權力鬥爭中,憤怒有三種表達方式:攻擊,情緒抽離,或被動攻擊。
攻擊是公開、明顯表示憤怒的方式,通常包含批評、指責、怪罪、威脅、肢體攻擊、下最後通牒,或言語中傷等幾種形式。不論何種形式,都能明顯看出對方在生氣,而且要你為他們的痛苦負責。有一次我和女友去夏威夷度假,當時我們正深陷在激烈的權力鬥爭之中。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我們只不過是從早到晚互相批評罷了。她會說我的泳衣看起來很蠢,而我會說她整個人都很蠢。她會說我沒戶外活動的細胞,(難道你連搭個帳篷都不會嗎?)我會說她一點都不會開車。她會批評我的睡相難看,而我則會再次批評她的開車技巧。她會批評我的社交技巧,而我會說她開車簡直遜斃了。我用高分貝的音量來彌補想像力的不足。在一個下雨的傍晚,我們的爭吵達到最激烈的巔峰,那時我們的車正開在崎嶇的山路上。我們已經斷斷續續地吵了八小時了,而我的女友忽然成功地攻破了我的防線。我正在開車,所以沒法機智地反駁,只能猛踩油門,並轉過頭去對著她大吼。就在這時,她也開始對我大吼。然後我們就這樣,對彼此大吼著,以時速六十英里開在雨中的曲折山路上。我們都已經沒話可罵了,卻還沒有消氣。到今天我還是不知道當時是怎麼平安開下山的。
後來我才明白,吵架時我們說的話和事情沒有太大的關聯,我們只是用言語來傷人,同時替自己的行為找個符合邏輯的借口而已。但是,言語攻擊本身就是不合邏輯的,而只是用暴力來保護自己。所有攻擊都是出於自衛。
情緒抽離則是較沉默地表達憤怒的方式,也是我過去的最愛。如果爭吵時只有一方在大喊大叫,不要被靜靜坐著的那一方唬到了。沉默和大呼小叫其實可以同樣暴力。在貝蒂和榮恩的例子中,表面上看起來,榮恩似乎只是一個被妻子叨念的可憐蟲。事實上榮恩是用叛逆和冷淡的態度來火上加油,讓妻子更憤怒,使得她看起來更像是壞人,而他則是無辜的受害者。
情緒抽離是我過去的最愛,因為它的用途十分廣泛。我可以抽離情緒,然後擺出委屈的表情,一副受到伴侶殘忍對待的樣子,讓對方覺得歉疚。或者,我也可以抽離情緒,然後擺出冷冷的、生氣的臉,藉以告訴對方我很生氣,但她不值得我浪費口水。我的言外之意是:「滾開,去死吧。」我還可以擺出一副冷冰冰的表情,好像完全無視她的存在,用沒有表情的臉,來暗示對方她對我一點重要性都沒有,所以她再也不能對我造成傷害。
我還有一個絕招,那就是做出「被逼到絕境」的表情,好像自己整個人被沮喪的烏雲籠罩,來暗示對方或整個世界,他們的冷酷無情已經深深地傷害了我,所以現在我只想一個人躲到角落去
舔自己的傷口。情緒抽離的各種形式、效果都是一致的:一言不發地讓自己遠離造成痛苦的人。
被動攻擊就比較像是零星的戰火,你假裝不太介意對方的行為,但你的言語間卻充斥著隱隱約約的批評、諷刺、批判、嘲弄或抱怨。另一種表達方式是,裝作極度受傷,幾乎要哭出來,但並不直接指控對方故意傷害你。裝作無辜的受害者,能讓對方覺得自己像個壞人,而由於你並沒有指控他們做錯事,你也同時剝奪了他們自衛的權利。讓我們來看看以下這對夫妻,賈馬爾和梅薇斯的情形。結婚三年以來,這是賈馬爾第二次忘記梅薇斯的生日。當他回到家時,梅薇斯正用紙巾擦著紅紅的眼睛,並吸著鼻子:
賈馬爾:發生什麼事了,親愛的?
梅薇斯:(吸著鼻子)沒什麼,我很好。
賈馬爾:工作不順利嗎?還是因為我今天比較晚回來?我跟你說過今天會開會到比較晚的,記得嗎?
梅薇斯:不是這些原因啦。(吸鼻子)我沒事,真的。
賈馬爾:告訴我到底什麼事嘛,拜託
梅薇斯:沒什麼啦,賈馬爾。真的,這一點都不重要。
賈馬爾:好吧,既然你這麼說
梅薇斯:只不過今天是我生日,本來以為我們可以一起出去吃晚餐的。
賈馬爾:你的生日!噢,不會吧,我又忘了!
梅薇斯:沒錯,去年你也忘記,這是第二次了。但是我了解你工作很忙,又有很多事要煩,真的,我了解。
賈馬爾:真是對不起,寶貝。這樣好了,我們星期六再補慶祝怎麼樣?
梅薇斯:不行,我答應了瑪莉星期六幫她搬家的。
賈馬爾:那星期五呢?
梅薇斯:不行,我不想破壞了你和朋友的撲克之夜。算了吧,我會沒事的。(當賈馬爾起身去放外套時,梅薇斯又補了一句)只要給我幾天的時間就好了。
賈馬爾:(又坐了下來)親愛的,讓我補償你嘛!拜託!
梅薇斯:沒什麼要補償的呀,賈馬爾。你有個很重要的會議,我能了解的。只不過是我的生日嘛,沒什麼了不起。
賈馬爾:(垂頭喪氣的)我覺得糟透了。
梅薇斯微微偷笑了一下。
看完這個例子以後,你可能會自問,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嗎?賈馬爾這個混蛋忘記了梅薇斯的生日,而她只不過是用最和氣的方式讓他知道而已。這也正是「被動攻擊」 的關鍵。在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無害的。但若你仔細觀察梅薇斯的意圖,你就會看出,她受到了傷害,而為了保護自己免於痛苦,她選擇暗中攻擊伴侶,讓他覺得歉疚。這樣一來,她的痛苦就變成了他的責任,她自己就不必去面對了。雖然和我們在電視或電影上看到的經典的權力鬥爭場面不太一樣,這仍然是一種企圖逃離痛苦,讓對方覺得有罪惡感並進而操控其行為的方式。憤怒背後的主要意圖也就是如此:讓別人有罪惡感,讓他們為你內心的痛苦負責。於是,讓你快樂就成了他們的責任。
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你用何種方式表達憤怒,或別人用何種方式對你表達憤怒,根本就不重要。如果你感到憤怒,怒氣其實是在保護你不去感受痛苦。如果我們能對自己誠實,並選擇面對痛苦,我們就會了解這是治好舊痛的機會。而如果我們選擇攻擊伴侶,或抽離自己的情緒,那麼我們也許不必去感受痛苦,但同時我們也失去了療傷的機會,自然也就無法改正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
最後,憤怒被廣泛運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舊痛以爭執的形式浮現時,憤怒提供給我們一個美妙的機會去感覺自己是「對的」。
站在對的一方
「你情願自己是 對的 ,還是 快樂的 ?」
《奇蹟課程》
據我所知,如果無力掌控大局,又不想感覺能力不足或沒安全感,最快的解決方法就是證明自己是對的。你只要批評、責怪、批判,或證明別人是錯的,然後再理直氣壯地火上加油一下,很快的,你就會全身充滿腎上腺素,覺得自己像是剛完成變身從
電話亭出來的超人。還記得有一次,我犯了一個大錯14而被朋友無情地數落。他愈罵我,我感覺愈糟,沒多久我就覺得自己渾身上下充滿了罪惡感和羞恥感。罪惡和羞恥,可以說是最不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感覺,所以可想而知,我身處的情況真是糟透了。忽然,我朋友說溜了嘴,而我生存的本能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從痛苦中解脫的大好機會。他以這個句子開頭:「就好像太陽升起一樣」,並準備大肆批評我的無能、愚蠢和自私。但我生氣地打斷了他。「太陽並不會升起,蠢蛋!」我不屑地說,「是地球繞著它運轉!如果你想要聽起來像個聰明人,至少說話要合邏輯吧。你現在說的全都是瞎掰!」接下來的幾分鐘,我都朝這個方向講,高興地享受著自己是「對的」的感覺,並用充滿智慧的談話來壓過我的朋友。很快地,我們就不再談論我的錯誤,反過來是他在為自己的人格缺陷辯護了 大部分的所謂缺陷,其實是我當時捏造出來的。
如果你想逃避痛苦,只要證明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對的,隨便什麼事都可以,只要讓別人看起來像是錯的一方就行了。如果我能證明伴侶是錯的,那麼我就是對的。覺得自己站在對的一方,就能抵消痛苦的感覺,而怒氣則能讓我驕傲神氣,壓過其他不愉快的感覺。不用擔心古老的格言說的:「如果神要毀滅你,會先讓你驕傲。」如果神要毀滅你的話,你只要對他們發怒,讓他們變成錯的一方就行了。如果你理直氣壯,就連神也不敢越雷池一步15。
經驗告訴我,如果你不火上加油的話,怒火通常只能持續幾分鐘。所以,你必須不斷挑出伴侶的錯處,並且理直氣壯地將自己的行為理性化16,使你對伴侶的攻擊顯得十分正當。當然啦,如果付出這一點小小的代價,就可不必面對多年來的罪惡感、羞恥感和痛苦的話,這實在是太值得了。如果你願意,理直氣壯的怒氣可以讓你死到臨頭都保持無知的態度。
不過,如果你希望擁有健康、美好的親密關係,你也許會考慮對自己的憤怒負責,充分地感受它,但不把怒氣加在別人身上,這樣你才能發現生氣是為了逃避什麼。如果你願意麵對自己所逃避的感覺不論這令你多麼不自在你就能發掘埋藏在更深處的、平靜而充滿愛的感覺。我的親身經驗告訴我,不管是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全副精神來面對它,我就能有效地減輕痛苦,並讓它轉變成正面的感覺。要做到這樣,必須有決心,我把這樣的決心叫做「愛意」。
愛意
「愛會找到出路。」
格言
現代的心理治療都有這樣的前提:在特定時間、特定狀況下,人類總是儘力做到最好。表面上看來,這似乎不太可能,但我所接觸過的客戶,在遇到困難時,內心總是渴望解決問題、帶來和平的。這種心靈的呼喚 往往是不自覺的慾望就是我所謂的「愛意」。愛意的產生,是由於靈魂在驅策我們去學習如何真心地愛自己和對方。如果我們能明白,愛意在所有情況下都存在,那麼我們就有機會了解,痛苦其實是一種轉機,能讓我們成長並擺脫目前所受的限制。如果不能了解這個事實,那麼每次痛苦一浮現,我們就會陷入困惑的掙扎,努力地想爭取控制權戰鬥,或逃跑。當舊痛浮現,並偽裝成兩人意見上的不一致時,我們潛意識的行為模式和信念,可能會讓我們對伴侶口出惡言,然後生氣地離開現場。相反地,愛意則能讓我們剋制衝動,用負責任的態度來處理我們心中的不快,不致說出責怪或指責的話,而用了解、體諒的話來取代。這樣我們便成長了。
吵架吵得很激烈的時候,我們實在很難記得不快其實是來自過去的經歷。但時時提醒自己我們生氣的原因不是自己想的那回事,是很重要的,否則我們便會經常把伴侶當作敵人來看待。而我們都知道,和敵人共枕是不可能安眠的!那麼,為什麼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人互動,這些過去的問題才會浮現呢?如果這
些問題和我們現在的親密關係沒有關聯,又為什麼現在才來干擾我們的生活呢?
有一個很貼切的比喻,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就像身體在遇傷病的時候會儘力自療一樣,心靈也是如此。現在的親密關係是治療舊有的情緒傷痛的最佳環境。有很多笑話都是以親密關係的嚴酷考驗為主題。(問:為什麼單身的人比結了婚的活得久?答:因為他們有生存的意願。)但如果我們以開闊的心胸來看待親密關係,就會發現親密關係其實是真正的療傷之路,而不是自虐之路。
那麼,為什麼我們過去的舊痛經過了這麼多年仍然縈繞不去呢?時間不是能治癒一切嗎?為什麼傷痛沒有隨時間而淡去呢?我相信會的,只不過首先我們要了解痛苦的真正目的,並用適當的方式來回應。在我的經驗中,痛苦和意識成長以及自覺只差一步之遙。如果我還沒準備好跨出那一步,去面對痛苦並從中學習,那麼我就會選擇抗拒痛苦,並將其深埋在潛意識裡。但如果不跨出那一步,痛苦將會永遠存在,不會消失。借著權力鬥爭,我企圖讓我的痛苦成為對方的責任,因為我覺得潛意識中的痛苦超出我所能承受的範圍。小時候,我覺得痛苦對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讓我死掉,而直到今天,我都還保持這種印象。
人必須經過痛苦,才能成長。可想而知,小時候我們處理痛苦的方式,通常是直覺地反應,所以,我們並沒有在自我覺知方面有所成長。如果我們不把痛苦和受苦混為一談,成長可能就會容易些。有時候,我會發現只要把全副心思放在比痛苦更高層級的偉大事物上,我就有能力超脫身體和心靈的痛苦,同時也讓自己充分感受痛苦的存在。選擇愛、真理,或靈魂之光,並決意去追尋它們,就能讓生命的恩典幫助我提升並且超脫痛苦,到達一個平靜而且超然的境地。但如果不做這樣的選擇,我就只好繼續與痛苦長期抗戰,直到感覺麻痹為止。因此,每當痛苦浮現,我會認為我唯一的選擇就是掙脫並且受苦,要不然就是控制伴侶的行為,讓我不再痛苦。現在的親密關係給了我機會去察覺過去和現在的痛苦,面對它們並做出更高層級的選擇,讓我能夠成長並了解真正的自己。這個機會,我相信就是「愛意」,而愛意是存在於所有權力鬥爭之中的。
你們之間最短的距離
「必須經過漫長的旅程,兩顆心才能合而為一。」
彼得·保羅和瑪莉合唱團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討論過造成衝突的痛苦,如何借著權力鬥爭來控制、壓抑痛苦,痛苦的目的和親密關係中幻滅階段背後隱含的愛意。接下來,我想分享一些在感情互動上的見解,相信會對大家有很大的幫助。然後,我還希望提供一些簡單明了的解決衝突的方法,讓我們能勇於面對痛苦,使親密關係更上一層樓。
解決衝突時的另一項挑戰是,爭執的雙方往往會採取相反的立場。和妻子搬進新家的第一個月,我很驚訝地發現,我們無法在任何一件事上有相同的意見!我們對許多問題的意見都南轅北轍,沙發角度事件只不過是其中之一。幸好我本身是專門教人處理親密關係的,所以我知道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雙方在大多數的問題上,意見總會多少有些不同,有時只是小小的不一致,有時卻是完全相反。但即使知道這個事實,一旦開始了權力鬥爭,兩人各執己見的固執程度,仍然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只不過是千百種角度的其中一種,而且沒有哪個角度是完全正確的。爭執中的雙方各自的觀點,跟問題的中心都是有段距離的。
想像你和伴侶坐在一張長桌的兩頭,在桌子的正中間,擺著一頂帽子。從你的角度看去,帽子是紅色的。從你的伴侶的角度看去,帽子則是藍色的。你看不到藍色的部分,對方也看不到紅色的部分。如果要你們描述自己看到的
東西,那麼你的說法就會和你的伴侶不一樣。如果權力鬥爭中的雙方都固執己見,而相信對方是錯的的話,問題就出現了。(「你是色盲嗎?就連白痴都看得出來這頂帽子是紅色的。」「沒錯,只有白痴才會覺得這頂帽子是紅色的!正常人就知道它是藍色的!」)
事實上,你們雙方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並堅持自己是對的。但如果你能夠放下自己的立場,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一看,那麼你就可以把兩人的意見綜合起來而得到真相這是一頂紅藍各半的帽子!17
權力鬥爭中各執立場的問題,如果再加上以下事實:「我們從來不是因為自己所想的原因而不快樂」,那麼事情就更複雜了,因為這樣一來,我們爭論的主題,永遠不是自己真正重視的問題。但是要讓一對吵得面紅耳赤的夫妻了解這個事實,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他們不是在痛苦中掙扎,他們就會覺得平靜且快樂,也會彼此尊重並相愛。但一旦痛苦浮現,潛意識中的警報就響了,警告他們如果不和對方保持拒離,就要受痛苦的折磨。於是他們就在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上持相反意見,借著吵架來逃避真正的問題。這種把對方推得遠遠的表現,往往會讓親密關係中原有的兩極化現象更趨嚴重。
如果沒有爭執的話,其實親密關係中的兩極可以和平共處,相輔相成。就像電池少不了正極和負極,或一枚硬幣一定得有正反面一樣,親密關係中也必定要有一方是正方,一方是反方。
以下這張圖表列出了正反方各自的特徵。
推薦閱讀:
※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5-8)
※如何跟朋友保持或加深關係?
※男人在婆媳關係中的作用
※轉載:微笑與貧富的關係
※十二地支生克制化,萬物類像,作用關係精品收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