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茶 | 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祁門紅茶的前世今生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白居易《琵琶行》里這句詩,原是寫琵琶女的孤寂哀怨,卻在不經間做了個大大的廣告:要買茶,到浮梁。
唐時的浮梁,是南方最大的茶葉集散地。茶業多來自上游歙州,祁門縣當時就歸屬歙州,與浮梁臨著閶江一水相依。
祁門所產的茶品質好,色黃而香,所以儘管地處深山,祁門的茶市卻也熱鬧非凡,尤其是每年二三月間,買茶者摩肩接踵而來。購茶以後,憑藉閶江水道,先來到浮梁,再順水而去。
浮梁產區的茶到底有多暢銷呢?敦煌遺書《茶酒論》中說:「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當時徽州地帶茶葉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點擊圖片閱讀《茶酒論》全文
唐咸通三年(862年),歙州司馬張途在《祁門縣新修閶門溪記》則是更詳細記載了祁門茶葉:「邑之編籍民五千四百餘戶,邑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繇是給衣食、供賦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咸議,逾於諸方。每歲二、三月,齎銀緡繒素求市,將貨他郡者,摩肩接踵而至。」可見當時祁門茶葉之興盛與品質之優良。
此時的祁門茶還是綠茶,讓英國王室貴族痴迷的「祁門香」,還要經過一千年的歲月積澱才出現。
神秘的「祁門香」
中國茶自明代遠銷海外以來,長期是世界上唯一的茶葉原產地,憑此獨家生意賺了西方人大把銀子。
然而19世紀末,國際茶市場上風雲突變,綠茶由於摻假著色的負面影響,被歐美國家摒棄,紅茶暢銷起來。再加上印度茶、錫蘭(今斯里蘭卡)茶業的興起,中國茶逐漸喪失了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綠茶銷路變差,價格也賣不過紅茶,祁門紅茶便應勢而生。
祁門紅茶的創製,絕不是一兩個人拍腦袋的結果,而是諸多茶業勞動者共同努力的結晶。不過對於其創始者,現在較多認可的是胡元龍和余干臣。
平里鎮祁紅故里,祁紅鼻祖胡元龍塑像
胡元龍是祁門貴溪人,為人聰明能幹,文武雙全。他最驚人之舉便是辭掉了清政府授予的世襲把總一職,一心要把家傳的茶號發揚光大,走實業救國路線。
1875年,胡元龍在培桂山房籌建日順茶廠,花重金從紅茶產地江西寧州(今修水)請來制茶師傅舒基立,按照寧紅的方法用自產茶葉試製祁紅。1883年制出了色香味形俱臻上乘的紅茶,運往漢口,頗受好評,從此打開祁紅市場。正因為胡元龍的貢獻,根據《全國商會聯合會會報》記載,後來的北洋政府農商部還專門給胡元龍請獎。
余干臣是黔縣的茶商,在福建做過官。他根據福建閩紅的經驗創製了祁紅,又於1876年到祁門縣歷口設了茶莊。
與綠茶相比,紅茶多了發酵步驟,經過了初制和精製兩大過程。初制包括萎凋、揉捻、發酵、烘乾等工序。精製則將長短粗細、輕重曲直不一的毛茶,用篩子進行篩分、分級,最後再拼配。
如此而成的茶形質兼優,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湯色紅艷明亮,滋味甘鮮醇厚。方配得上祁紅的全稱:「祁門工夫紅茶」。
祁紅最特別的還是香氣,似蜜糖又似蘭花,外國人被這獨樹一幟的馥郁香氣吸引,又無法形容,便稱之為「祁門香」。在倫敦市場,每當祁紅新茶上市,人人競相爭購,交口傳揚:「中國的祁門香來了!」
「Keemun Black Tea」也成為英文中一個專門的辭彙,與印度大吉嶺紅茶和斯里蘭卡烏伐紅茶齊名,被譽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手工茶的榮光
作為自古有名的茶區,祁門平均海拔高度為600米左右,80%的茶園分布在海拔100—350米的森林茂密的丘陵盆谷之中,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早晚溫差大,常有雲霧繚繞,這對茶樹生長而言,是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
祥源祁紅歷口茶園
祁門工夫紅茶不僅清飲時花香迷人,即便如歐美人那般在茶中加奶加糖,亦不失其香醇。因此一投放到國際市場,馬上受到了熱烈歡迎,被尊為紅茶之王。
當時,祁紅外銷對象主要是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丹麥等,均由俄國茶商承辦,經漢口轉運出關。自1880年到1887年,只有1883年不到二百萬擔;其他七年輸出總額均超過,多的甚至有二百二十二萬擔。
整個祁門都在圍著祁紅轉,幾乎成為民心所向。光1905年一年,祁門縣就有茶號百十餘家,其時,穀雨前後,受雇從外地來祁門採茶的人都有上萬,各地的茶棧也紛紛把資金投入到祁紅生產中來。
實際上,彼時的大環境對中國茶非常不利,繁榮的表象下一直危機四伏。進入20世紀,印度、錫蘭茶在英國工業的扶持下,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成後來居上之勢。而中國茶生產技術各種落後,質量不穩定,加上英國的貿易壓制,出口銷量銳減。
在外邦茶的虎視眈眈下,祁紅經由多家機構、商號和協會送樣,隨著中國代表團的10多萬件展品,參加了著名的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
時值「一戰」爆發,許多原來打算去歐洲旅行的美國人改為去看這屆精彩的世博會,所以整個展會期間,參觀總數達到1900萬人次,是地道的國際盛會。
近代使用的單桶木質揉捻機,現存於祁紅博物館
按照工業時代的標準看,亮相美國的祁紅,是典型的農耕時代的產物。祁紅由農家初制,茶號精製,沒有統一的標準,萎凋靠日光,揉捻用手甚至可能用腳踩,發酵用竹簍加棉絮。
然而憑著先天的優良基因和精湛的製法,祁紅最終獲得了一枚「大獎章」(農商部選送)和兩枚「金質獎章」(上海茶葉協會和祁門忠信昌茶號選送)的好成績,不啻給了印度茶、錫蘭茶當頭一棒,令國人揚眉吐氣。祁門紅茶以「一大兩金」獨佔鰲頭,不僅是中國參賽茶葉產品之首,同時是中國所有十萬多件參賽物品之首,而且也是當屆世博會全部二十餘萬件參賽物品之絕無僅有!祁門紅茶的品質及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農商部1915年11月頒發一等獎,以示嘉獎。圖片來源: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粵皖贛四省農村經濟調查報告》之《祁門紅茶之生產製造及運銷》,1936年第43頁
一時間,祁紅風頭無二,作為巴拿馬博覽會上的茶品明星,成為享譽國際的頂級茶葉品牌。
茶葉科研的號角
在1934年安徽省模範茶場更名為祁門茶葉改良場之前,與中國其他所有產茶區一樣,祁紅的民間製作大多憑經驗操作,關鍵工藝各有套路,神秘絕妙。
1939年底,雲南茶業技術人員訓練班結束理論學習時在宜良所照合影。照片中第一排左四為陸溁
改良場的前身,安徽模範種茶場首任場長陸溁,在光緒年間考察過南洋諸國的茶業,對中國茶作過痛心的分析,認為印度錫蘭的茶由於機械化生產,價格更有競爭力,中國紅茶如不改良,將無出口之日。
1915年,北洋政府農商部出資籌建安徽模範種茶場,試圖改良祁紅生產技術、種植方法。地址就選在祁門南鄉平里村。
無奈時局動蕩,半途而廢。
改良場繼承了其「遺志」,自提出《中國茶業復興計劃》的吳覺農先生1932年來到祁門開始,就在茶樹的栽培和管理上提出科學化、合理化的思路。
吳覺農
1934年,吳覺農因要出國考察,推薦上海商檢局茶檢室技士胡浩川任改良場場長。
當時的祁門平里,交通不便,地方治安也不好,生活物資匱乏,每天三頓只能喝粥。不少人都因受不了艱苦的生活而拂袖離去。但胡浩川欣然受命,離開繁華的大上海,孑然一身而來。
胡浩川
胡浩川擔任場長後,於1936年和1937年,從台灣和德國引進機器設備,成功制出紅毛茶,再經過精製,裝箱運往上海,大受歡迎。有外商甚至表示,「這樣的祁紅,有多少要多少」。
在運銷環節改良場也有創新,祁門紅茶以前水路沿閶江至湖口再由長江至上海,改良場時期採用汽車運輸,由徽杭公路運至杭州,再送至上海,時間大為縮短,運費也每擔省1元以上。茶業運抵上海後,改良場直接聯繫買方,打破了傳統由茶棧代銷的慣例,利潤增加了。尤其是1934年,改良場甚至直接將大批茶葉運往倫敦,售價高出上海15%以上。
抗戰期間,祁門紅茶作為國民政府「用外匯換武器」的重要手段,一度空前繁榮。改良場也成為全國茶葉界人士無不嚮往的地方,不僅國內的專家,連日本、英國、蘇聯的專家都紛紛跑來此地考察。
在這個被譽為「中國茶葉科技人員的搖籃」的窮鄉僻壤,轉眼15年過去,當年從上海來的青年胡浩川,帶領大家砥礪前行,即使在抗戰最艱難時,也以「個人不離場、工廠不荒廢、茶園不生荒」自勵,全場職工以茶養場,一面自產經營,一面與茶農聯營制茶,把未來茶葉復興的火種,頑強保持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新時代的風雲
1950年,改良場一分為三,一部分為祁門精製茶廠,一部分為歷口茶廠,另一部分為祁門實驗茶場(現在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經過不斷調整和改革,到1956年,祁門茶場和歷口茶廠合併為「安徽省祁門茶廠」,歷口廠為分廠,都劃歸安徽省茶業公司。
平里茶廠保存的早期從國外引進的揉捻機
此後的歲月,工廠完成多項重大的工藝改革,為提升祁紅生產技術作出卓越貢獻:1952三改腳踩揉捻為木桶揉捻成功,祁紅初制從此告別沿襲了近百年的落後揉捻方式;1956年幫助茶農試建烘爐成功,從此結束毛茶賣「濕坯」歲月。1959年成功引進和安裝蘇聯的大型萎凋機、揉捻機和乾燥機等全套初制設備;1974年完成精製工藝流程生產線,簡稱聯裝,設計年生產能力為5000屯,並投入使用。
作為國家統購統銷的特殊物資,祁紅當時幾乎全部出口到英國、荷蘭、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為國家換來外匯。作為國禮,祁紅曾作為壽禮,被毛澤東贈送給斯大林;也曾用來招待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1988年修建的採茶女漢白玉雕像,雕像後面的牆上就寫著鄧小平所言:「你們祁紅世界有名」幾個大字
無怪乎一代偉人鄧小平1979 年在視察黃山時發出感慨:「你們祁紅世界有名!」
最輝煌時的祁門茶廠,創造過三個「三分之一」:祁門縣財稅貢獻三分之一、祁門縣稅收貢獻三分之一、祁門縣正式員工數量三分之一。說起上世紀80年代的祁門茶廠,每個人都是那麼津津樂道。
陸國富,現任祥源茶業祁紅公司副總經理,曾是祁門茶廠總經理。在他的記憶里,茶季時每天傍晚從茶廠下班的(含臨時工在內)一千多名工人,浩浩蕩蕩在祁門街上要走個半小時,其中又因為女工眾多,成為當時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而在祥源茶業祁紅公司顧問閔宣文的記憶里,則又多出幾分榮耀:
1987年9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合影。(中)李新根,時任祁門縣委書記(右)閔宣文,時任祁門茶廠技術副廠長
1987年9月,祁門紅茶榮獲第26屆世界優質食品金質獎章。去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領獎的三名代表中,就有時任祁門茶廠副廠長的閔宣文。雖然經費緊張到每人每天只有1美元可花,但這還是一場愉快而驕傲的旅行。在布魯塞爾評選會總部,評委會主席喬治德先生一再讚揚說:「祁門紅茶是歷屆評選會評選的茶葉中最好的茶葉。」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禮賓局發的感謝信
1991年5月,國家主席江澤民應邀出訪蘇聯,帶了兩噸祁門紅茶作為國禮。閔宣文當時是祁門茶廠副廠長,親自參與了這批國禮茶的製作。這批「祁紅」隨同江澤民抵達蘇聯,被贈送給蘇方領導人和莫斯科、列寧格勒兩市的人民,引起不小的轟動。
祁門茶廠的命運轉折,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由於80年代中期後,國家將茶葉由二類物資降為三類物資,同時全面放開了茶葉流通渠道,使多年來習慣了計劃經濟指令的祁門紅茶,面臨的考驗前所未有。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祁門出現了部分「紅改綠」現象,紅茶生產出現萎縮,祁紅也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遭遇低谷。
如今已廢棄的老祁門茶廠
在奄奄一息的掙扎後,祁門茶廠被迫改制,而且沒有成功,最終導致茶廠的廠房、地皮以及當年費盡千辛萬苦從國外引進的制茶設備,在2005年時被匆匆地賣掉。
2010年11月,祥源控股收購了由原安徽省祁門茶廠改制後的主體運營企業祁門紅茶廠,同時設立安徽省祁門縣祁紅茶業有限責任公司,也就是現在祥源茶業祁紅公司,並引進了以原安徽省祁門茶廠技術副總陸國富領銜的祁門紅茶的頂級制茶團隊。
2012年11月29日,當前規模最大、功能配備最齊全的祁門紅茶清潔化、示範化現代工廠「祥源茶業祁紅示範工廠」在祁門縣城郊竣工,工人和技術骨幹紛紛回來。
祥源祁紅產業文化博覽園。點擊圖片觀看祁紅博物館VR全景視頻
2015年6月28日,6月28日,位於祁門縣祥源祁紅產業園的祁紅博物館正式開館。
這也許是對於祁門紅茶以及祁門茶廠最好的傳承方式。
參考:
汪瓊鄭建新:《新現祁門紅茶鼻祖胡元龍家族遺囑簡析》,農業考古,2017年第2期
劉淼:《民國時期祁門紅茶的產銷統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4)
方桐輝:《「祁紅」巴拿馬金獎之我見》,安徽科技,2010年第12期
楊凱: 《 中國近代茶業的先驅——陸溁與雲南茶業》, 《普洱》 2015年07期
吳錫端楊芳:《祁門紅茶:茶中貴族的百年傳奇》,武漢大學出版社
政協祁門縣委員會:《祁門文史》第五輯《茶業專輯》
點擊圖片了解祁門紅茶
▼
推薦閱讀:
※【紅茶】祁門紅茶里的「祁門香」
※祁門紅茶 | 影響世界 代表中國
※祁門紅茶主要幾種香氣成分
※祁紅飄香群芳最,探尋祁門紅茶的歷史與文化
※品飲紅茶│1875年遠渡英倫,現已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