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語文的魅力
老朋友友松寫的教學點評發表在《江西教育》2014年第7期上,特貼出此文,以表謝意!
簡約語文的魅力——特級教師盧謙《推敲》教學片段賞析
陸友松
《推敲》一文是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整個故事情節動人,再現了唐朝著名詩人賈島苦苦吟詠、專心推敲的詩人形象。就這篇課文而言,要教些什麼,怎麼去教,特級教師盧謙以他多年追求的「簡約語文」教學,給我們做了生動具體的詮釋,散發出無窮的魅力。
一、務本――以學生為本,以文本為本
師:我們知道「推敲」一詞有一段來歷。它既是一個千古傳誦的文壇佳話,也是一個感人至深的傳奇故事。這節課我們就來好好讀一讀、品一品這個故事。(生讀課文2~7自然段)
師:讀完了嗎?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呢?我請一個同學讀課文的第二段。其他同學邊聽邊看邊想,你從這段話中獲得哪些信息?
生:我感到賈島拜訪自己的朋友,摸了好久才找到朋友的家,說明李凝家很難找。
生:我從「郊外」看出李凝家很偏僻。
生:李凝住的地方很寧靜。
師:你從哪些地方讀出很寧靜?
生: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
師:你為什麼從這感覺到很寧靜呢?
生:不寧靜的話敲門聲就不可能驚醒沉睡的小鳥。
師:你真會讀書!還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覺得李凝是一個隱士。
師:書中沒有說他是隱士,但有一個詞能告訴我們他住的地方。
生:我認為是《題李凝幽居》的「幽」字。
師:為什麼你覺得這個字告訴我們李凝是隱士呢?
生:因為幽居的意思就是隱居。
師:你想說的意思我明白了,但要表達更準確.誰來幫她重說?
生:就是基本上沒有鄰居,一個人住在外面,所以說他是隱士。
師:大家對這一段理解得很好。我們還能讀出些什麼,自由讀。
生:摸了好久才摸到,我體會到友誼很深。
生:我通過「拜訪」這個詞,看出賈島對李凝非常尊重,說不定李凝的才華比他還要高。
師:同意嗎?
生:我從留了一首詩來看出兩人友誼很深,一般人不會作詩留下來。
師:剛才他說通過「拜訪」這個詞看出賈島對李凝的尊重。看來李凝是個隱士,是個有學問的人,是不是?「拜訪」改成「訪問」行嗎?
生:不可以,體現不出來賈島對李凝的尊重。
師:剛才我們獲得了這麼多信息,主要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
生:賈島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詩留了下來。
師:是不是告訴我們這個?(板書:即興寫詩。出示《題李凝幽居》。生讀)
師:賈島把詩留了下來。第二天他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三段。(交流)
生:賈島騎著毛驢,思考詩中「推」好還是「敲」好。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是思考?
生:我從「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看出來的。(師板書:斟酌文字)
師:賈島騎在毛驢上,怎麼斟酌文字的,請同學們讀讀課文,做做賈島的動作。
師:誰上講台來表演表演賈島的動作,大家評議評議他表演得怎麼樣。(一生上台表演)
生:他只把推門、敲門的動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夠。因為賈島在斟酌文字,應該反覆做「推」和「敲」這兩個動作。
生:我覺得他沒有把賈島沉思的神態演出來。賈島是不知不覺進的長安城,可見他斟酌得很投入。
……
師:那賈島吟哦什麼呢?
生:「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師:現在誰來台前做做賈島呢?(師指名上台,生精彩表演引起同學們的笑聲)
師:你們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麼呀?
生:大家快瞧那個和尚,奇怪嗎?他在比比劃劃的,幹什麼呀?
生:笑這個人是不是痴子呀,還是中了什麼邪?
師:你看,賈島多痴迷啊!
生:喂,我們在笑你呢,你看見了嗎?當心從毛驢上摔下來啊!
生:他好滑稽呀,我們都在笑他,他怎麼沒有感覺到呢?
師:同學們,大街上行人的笑聲他聽得到嗎?
生:聽不到!
師: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他看得到嗎?
生:看不到!
師:韓愈的儀仗隊他看得到嗎?
生:看不到!
師:是啊,此時的賈島「不知不覺」,全身心投入,已經到了一個忘我的境界啊!
什麼是務本?這裡的「本」有三層含義:一是語文課應該以學生為本位,二是注重語文學科的本體,三是強調文本本身。在教學中如何凸顯「本體」意識,我們從上述教學片段中可以窺見一二。首先,無論是教師的提問、引導,還是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感知,或是生生之間的交流、思辨,都緊緊圍繞學生這一中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是在教學過程中盧老師始終以文本為依託,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在品味文本語言中引導他們去發現,並堅持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既讓學生讀出所感所悟,又讀出所疑所惑;既讓學生讀懂語句,又品出語句中蘊涵的情意。再次彰顯師生間的和諧對話。整堂課自始至終都是師生、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既有文本與學生之間的無聲交流,又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聲對話,更有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直接有效的智慧交鋒。
二、求實――實在品文析字,感知形象
師: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連衝撞了韓愈的儀仗隊也不知道。知道韓愈是什麼人嗎?他也是唐朝的大詩人,正在京城長安做官。多大的官呢?相當於現在首都北京市市長兼公安局長。當時衝撞了市長兼公安局長的儀仗隊那還了得?輕則大刑侍候,重則丟掉性命。(生笑)賈島是怎麼跟韓大人解釋的呢?請大家做賈島,說給你的同桌聽。 生:我昨夜去拜訪一個叫李凝的友人,誰知他不在家,我寫了一首詩在他家門上。今天回想起,覺得詩句中有一個字似乎有些不妥,我不知道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
生:韓大人,貧僧昨夜去拜訪友人,可是沒有見著。我雖然沒有見到他,可是昨晚月色美好,一路上心情舒暢,我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美好的情景使我詩興大發,我寫了一首詩留了下來。可是我覺得詩句「僧推月下門」中的「推」似乎有些不妥,我正在考慮到底用「推」好還是用「敲」好。我正在猶豫不決時,沒想到衝撞了您的大駕,求您寬恕。
師:聽了賈島的話,韓愈思索了一會兒,認為用「敲」字好。他有哪幾點理由呢?
生:用「敲」不但表明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還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
師:用「敲」字好,有三點理由。那麼,這裡的「寧靜」能不能換為「安靜」呢?
生:不能。
師:你們推敲推敲,為什麼不能呢?
生:我覺得「安靜」和「寧靜」都表示靜,但「寧靜」靜的程度深。
生:我覺得「寧靜」還表示一種很幽美的靜。
師:賈島聽了韓愈的話,連連點頭。後來這首詩中的「推」就改成了「敲」。(板書:韓愈解疑)
師:家境貧寒的詩人賈島和大詩人韓愈,儘管地位懸殊,但對詩歌的共同愛好使他們成了好朋友,演繹了一段文壇千古佳話。歷史上的賈島究竟是怎樣的人呢?(課件出示賈島的生平介紹)
師:看了賈島的生平介紹,你對他又有哪些新的認識呢?
生:賈島是晚唐「五律」的領袖。
生:賈島是個一生為寫詩灑盡心血的人。
生:賈島雖然早年出家為僧,但他有雄心,有志向。
師:你是從哪兒發現的?
生:從「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可以看出。
師:你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讀出了詩句的內涵。同學們,你們看賈島有一個雅號,叫――
生:(齊)「苦吟詩人」。
師:是的,賈島以他對詩的不懈追求,以嚴謹的創作精神,以苦思苦吟的實踐,錘鍊出許多精品,從而在詩人輩出的唐朝有了一席之地。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他寫的一首五言絕句。(投影出示: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
師:這首「五絕」意思是說,兩句詩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後不禁雙淚長流。你們說,他流出的是什麼淚啊?
生:是高興的淚。
生:是自豪的淚。
生:是激動的淚。
生:是辛酸的淚。
……
師:是啊,「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事業的成功,不下一番苦功怎麼行呢?
著名語文教學專家朱作仁教授在多年前提出語文課應當「真實、樸實、紮實」。一直到今天,我們還看到很多高耗低效的場面課、虛假過剩的煽情課、形式主義的作秀課。語文課堂教學應「實」在何處,盧老師的教學策略值得學習:其一,「實」在品文析字。在教學「賈島是怎麼跟韓大人解釋的」時,盧老師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揣摩人物內心,推想解釋內容。這不僅讓學生在角色轉換中走進了文本,感知了人物,而且利用文中空白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在理解「寧靜」時盧老師提出能不能換為「安靜」。學生咬文嚼字,體會到「寧靜」還表示一種很幽美的靜,既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形象,又在學《推敲》中學習推敲。其二,「實」在形象感知。賈島是什麼人?是一個門第寒微的窮苦人,是一個數次應舉不得志的失意人,是一個迫於生計棲身佛門的苦命人。為了讓學生了解賈島,盧老師引領學生在反覆體味詩人「苦思苦吟」的創作背景中讀懂人物,讀懂他「一吟雙淚流」背後的艱辛。如此,一個真實的賈島形象刻印在了所有學生的心中
三、有度――把握好文本生長與拓展的度
師: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不要一味相信書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懷疑的態度。賈島反覆推敲,拿不定主意,說明用「推」也有一定的妙處。你覺得「推」好在哪裡?
生:「推」讓人感覺到詩人沒有考慮太多。
生:我覺得用「推」反而可以看出詩人與李凝關係不一般,不需要太多的禮節。
師:「推」好還是「敲」好,這是一個千古難題,也是一個文壇公案,至今仍爭論不休。請默讀下面兩段話,說說自己的想法。(出示:有專家說,韓愈認為「敲」字佳,與他官員的身份有關。「敲」較之「推」,更謹慎,更周全,更合乎常理。但賈島是個僧人,僧與官不同,講究逍遙自在,隨緣放曠,隨手「推」開月下門,了無掛礙。
著名畫家吳冠中說:「敲則有聲,與靜對照。但靜與鬧之對照是否破壞了整體調子,夾進了音響反而在畫面落下了敗筆。推門,無聲,只著筆於推的動作,畫出了運動中的線,與『宿』相對照,顯得比『敲』更和諧,不失畫面的統一。」)
師:讀完這兩段話有什麼想法?
生:韓愈認為「敲」字好,與他的身份有關,不同身份的人或許有不同的感受。
生:吳冠中從繪畫的角度認為「推」比「敲」更和諧。
生:看樣子,「推」好還是「敲」好,還沒有定論。
師:是啊,「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或許,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得到結果也會不一樣,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師:同學們,古人寫詩、作文時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請看――(投影出示:春風又綠江南岸)
師:大家看,這句詩句中哪個字用得最好?
生:綠。
師:王安石在用「綠」字之前,曾用過哪些字呢?
生:春風又入江南岸。
生:春風又滿江南岸。
……
師:詩人為什麼不用「入、滿、到」這些字,而用「綠」呢?
生:因為「綠」字把無形的春風形象化了。
生:「綠」字寫出了春天的特點,讓人聯想到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
……
師:大家品評得有滋有味。讓我們齊聲讀――
生(齊):春風又綠江南岸。
師:請大家再看一句宋詞,橫線上可以填哪些字呢?(投影出示:紅杏枝頭春意_____)
生:紅杏枝頭春意濃。
生:紅杏枝頭春意美。
師:那麼詞人究竟用的是什麼字呢?,請看――(出示:鬧)詞人為什麼用「鬧」呢?推敲推敲,用「鬧」好在哪裡?你彷彿看到、聽到了什麼?
生:「鬧」字寫出了紅杏很多。
生:一個「鬧」字,我彷彿看到枝頭上紅杏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彷彿在比美。
生:「鬧」字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點染出來了。
師:你彷彿聽到了什麼?
生:我好像聽到了蜜蜂「嗡嗡」的聲音。
生:我彷彿聽到紅杏在迎著春風呵呵地笑呢!
師:看,「鬧」字將枝頭紅杏的特點寫活了。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
「度」是哲學層面的一個概念。作為語文教學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在文本解讀中必須把握好「度」,不能超越或不足其「度」。在上述教學片段中,究竟用「推」好還是「敲」好,盧老師讓學生默讀有關資料,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方面,學生在教師智慧靈性的引領中,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另一方面,學生在創造性的思辨與交流中,使靜態的文本煥發出活潑、新鮮的生命力,進而享受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文本拓展適度,既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又讓他們在揣摩文字的過程中學會思考,讓課堂教學有了「思想的魅力」。有關「綠」和「鬧」這兩個字的推敲,拓寬了學生語文課外學習的效度,而且使他們在開闊視野的基礎上「得意」而不「忘言」,真正品嘗到語文學習的芳香與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小學)
推薦閱讀:
※語文版七年級上學期默寫背誦集錦
※GCT考試語文知識連載(歷史部分)(四)
※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山東昌邑 丁維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文專題複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