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神經系統與情緒,依戀 中腦和下丘腦、邊緣前腦對自主神經功能的調節

我們眼中的腦

  人在許多方面不如動物,如聽覺不如狼,視覺不如鷹,嗅覺不如狗,長跑不如鹿,短跑不如豹,游水不如魚,但是,在五光十色、千姿百態的生物界里,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了腦子上。

  腦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孕育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魅力無窮的智慧。

  人腦的形狀和表面很像一個核桃仁,又很像一堆豆腐團,腦的平均重量男子為1380克,女子為1250克。腦分為大腦、小腦、間腦和腦幹四個部分;腦幹又分為中腦、橋腦和延腦。大腦是腦的最高級部位,佔據全腦的70%,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兩半球之間由大約3億條神經纖維組成的胼胝體聯繫著,使兩個大腦半球息息相通。

  大腦的表層部分叫大腦皮層,平均厚度為2.5~3.0毫米,上面布滿了下凹的溝和凸出的回,如果把它剝離下來並全部展平,形成的灰色物質層有四張A4列印紙大小。而黑猩猩的大腦皮層只有一張A4列印紙那麼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麼大,老鼠的只有郵票那麼大。大腦皮層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大約120億個神經細胞,在這些神經細胞的周圍還有1000多億個膠質細胞。

腦是受到保護的

  顱骨中的腦,共有三層包被,統稱為腦脊膜。其中,與腦表面緊密相接觸的是軟膜,其外層分別是蛛網膜和硬膜,軟膜和蛛網膜之間充滿著腦脊液,整個腦浮在腦脊液中;從微觀上講,所有的神經細胞都浸在腦脊液中。

  硬腦膜在拉丁語中有「堅強母親」的意思,而軟腦膜有「溫柔母親」之意,柔軟的腦就像睡在母腹中的嬰兒一般,在這三層膜和腦脊液的保護下,免遭外界物理性的衝擊。

  另外還有一種保護腦的構造——血腦屏障。它只允許大腦所必需的氧、葡萄糖、維生素通過,而拒絕稍有危險的物質通過。需要指出的是,治療腦疾病所需的藥物也受到血腦屏障的選擇並受其限制。血腦屏障的存在使我們的腦免受來自於外界的化學性傷害。

  人類的腦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受到保護的。

人腦的平凡與偉大

  人腦是世界上最複雜,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處理系統。別看它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其中卻包含著100多億個腦細胞(神經元),在這些腦細胞的周圍還有1000多億個膠質細胞。人腦的存儲量大得驚人,在從出生到老年的漫長歲月中,理論上我們的腦能夠以每秒1000個信息單位的速度記錄下從小到大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

  人腦像一台信息處理機,其運算速度同樣快得驚人。據實驗證明,大腦能在幾百分之一秒的時間內接收外界傳來的一個人臉的映像,並在1/4秒的時間內分析所見到的這張臉的詳細情況,並把這些情況綜合成一個整體;然後大腦便從它的「記憶庫」裡邊所儲存的幾千張臉孔中識別這一張特定的臉孔,看看以前是否見過它;如果曾見過這張臉,大腦還能夠回憶起與這張臉相關的詳細資料。

  以上所產生的全部過程還不到1秒鐘。緊接著,大腦還要繼續識別這張臉的表情,並決定自己所要採取的行動,比如面露微笑,打個招呼,走過去握握手等。

地方自治與中央集權相統一

  腦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它有著精細的分工。大腦皮層上排列著各類中樞神經,它們分別承擔著各種功能,而且各自都有著確定的位置,叫做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區。

  如額葉主要調節隨意運動,還負責語言和書寫的功能;頂葉主管感覺、計算、閱讀和運動;顳葉主管聽覺、味覺和嗅覺,還與記憶有關;枕葉接受和分析視覺信息;小腦則維持著身體平衡,在協調運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和其它動物相比,人腦的額葉和顳葉異常發達。特別是額葉,它的顯著發達標誌著人類進化的輝煌,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主要源於此。

  所謂原始腦和高度發達的腦到底有何區別呢?螳螂從頭到尾均有排列整齊的神經節,這些神經節以分工體制分管著後腳、前腳和頭部等,但似乎缺少「中央政府」級的領導。與此相反,人的分工體制主要體現在脊髓水平,而其餘均由大腦管轄。各個區域既分工又合作。大腦對外部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和綜合,然後通過脊髓傳送指令,調節身體對這些信息的反應。

  腦功能所體現的細緻分工與高度整合,用「地方自治與中央集權相統一」來形容比較恰當。

生命的主宰

  腦和脊髓統稱為中樞神經系統。

  從腦底面觀察,可以看到12對神經出入腦部。其中,只有嗅神經直接由大腦半球向外伸出,其它11對神經分別和腦幹,主要是中腦、胼胝體和延髓相連。對於人類,由脊髓發出的神經共有31對。從腦發出的12對神經稱為腦神經,從脊髓發出的31對神經稱為脊神經,這些腦神經和脊神經構成了周圍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負責聯絡中樞和身體各部位。周圍神經系統還可以根據功能分成軀體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亦稱為植物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的傳出端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它們能夠自主調節人體內臟及各種腺體的功能。

  當我們熟睡後,心臟依然有規律地跳動,吃進的食物被慢慢地消化,而睡眠中還必須保持一定的體溫和平穩的血壓,這一切如果都靠腦來做的話,豈不要把腦累垮!那麼,出色地承擔這一與意識、判斷無關的調節工作的,是神經系統中比較古老的一種,叫做自主神經系統(或植物神經系統)。首先,它統管著心臟的節律、血壓和體溫的調節,同時對消化道和其它內臟活動也有精細的調節作用。瞳孔是受自主神經支配的,明亮時縮小,黑暗時散大。此外各種內分泌即激素的作用也受自主神經的調節,例如血糖上升後胰島素分泌增加,這是靠神經網路實現的。

  在我們身體中進行的各種精巧的調節和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一切,都是在腦和神經系統的指令下完成的。

  就連刷牙這樣重複性的小動作也必須由大腦、小腦一起協調起來才能完成。如果小腦有了毛病,刷牙會刷到面頰上,剃鬚時也會把臉弄得傷痕纍纍。你看,人可以邊看報紙邊和家人聊天,一隻手還能去取來報紙下面的咖啡喝,這樣能使人有條不紊地同時做幾種動作也是靠腦的支配。系領帶、穿鞋這樣並不複雜的動作,對某些腦病患者來說可能是很難辦到的事,在醫學上叫做失用症,病人不知如何穿上鞋子,也忘記了系領帶的方法。也許我們認為用筷子去夾豆子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而實際上腦為此所承擔的是一種相當於人從地球乘火箭去登月球般艱難的工作。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一切都受腦所主宰,是靠腦和神經系統來完成的。

奢侈的腦

  腦的重量雖為體重的2%,但是其耗氧量和耗血量卻是人體總耗量的20%。腦所消耗的能量足以讓一隻20瓦的燈泡發出耀眼的光芒。它的碩大與沉重,是其它生物無法比擬的。

  有人會問,鯨魚的腦不是比人腦大得多嗎?但從腦與體重的比率來說就比人類小得多了。腦代謝的重要特點是不但耗氧量大,而且耗氧速度也是體內所有臟器中最快的,但它又幾乎沒有任何能源物質的儲備,而腦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靠源源不斷流入腦內血中的葡萄糖來供給的,所獲得的氧也主要用在這些葡萄糖的氧化上了。

  腦幾乎一刻也不能離開它所賴以生存的氧和葡萄糖。當腦血流完全中斷時,腦細胞周圍殘存的氧氣在10秒鐘內即被消耗殆盡,所儲備的葡萄糖2分鐘即被迅速用光,導致3~5分鐘內腦細胞死亡。

  可見,腦是人體最為奢侈,也是最為嬌貴的器官。

神奇的大腦具有無限的潛能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任何人能夠知道他自己的智力極限。

  那麼人類的智力潛能究竟被發掘了多少呢?

  科學家們在20世紀初就有過這方面的推測:一般的人只運用了他的能力的10%。後來有的科學家認為不是10%,而是6%。到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估算,不是6%,而是4%。

  估算數字越來越低說明了什麼?並不是說明人類發揮出的能力絕對值越來越小,而是說明現在人所具有的能力遠遠超過以往的水平和以往的估算,人人都具有巨大的,用之不竭的智力資源。

  其實人腦的智力潛能幾乎是無限的,它的存儲量大得驚人。

  一個人的大腦究竟能容納多少知識呢?按照科學家的估算,理論上大腦可能存儲的信息量相當於藏書1000萬冊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0倍,高達5億本。如果一天讀一本書,要不間斷地讀136萬年才能裝滿我們的大腦。一個人在70年內,假若每天用10小時來學習,盡量接收各種信息,其總量還不到人腦可容量的百分之一,或最高可容量的十萬分之一。

  科學家研究表明:如果我們的大腦能夠發揮一半的能力,那他就能輕而易舉地學會40種語言,學完10所大學的課程,獲得12個博士學位。

  幾千年來,神秘的大腦一直是人類的不解之謎,它的記憶容量比電子計算機的信息容量大千萬倍。

中腦和下丘腦、邊緣前腦對自主神經功能的調節是不可分割的。自主神經系統的神經衝動起源於下丘腦,其中樞級神經元分別位於中腦、延髓和脊髓。自主神經系統是指調節內臟功能的神經裝置,也可稱為植物性神經系統或內臟神經系統。在動物社會依戀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基礎上,研究者對人類依戀的神經生理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一致的結論是無論嬰兒還是成人,不安全依戀個體的心率、皮質醇水平高於安全依戀的個體。而在依戀系統激活時嬰兒和成人的腦電活動和大腦的功能定位研究卻發現了不一致:較之安全依戀嬰兒,不安全依戀嬰兒的左側前額大腦區域顯示了較少的活動;成人依戀類型的腦機制研究並無定論。所有這些研究多為相關研究,今後有待於在神經生物水平上對依戀的基本理論問題如內部工作模式的意識和無意識性、母嬰依戀與成人依戀的關係(特別是一般依戀表徵和特殊依戀表徵)以及母嬰依戀對嬰幼兒大腦發育的影響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依戀的神經生理機制*陳文鳳 王爭艷 王 岩(首都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北京 100083)摘 要 在動物社會依戀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基礎上,研究者對人類依戀的神經生理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一致的結論是無論嬰兒還是成人,不安全依戀個體的心率、皮質醇水平高於安全依戀的個體。而在依戀系統激活時嬰兒和成人的腦電活動和大腦的功能定位研究卻發現了不一致:較之安全依戀嬰兒,不安全依戀嬰兒的左側前額大腦區域顯示了較少的活動;成人依戀類型的腦機制研究並無定論。所有這些研究多為相關研究,今後有待於在神經生物水平上對依戀的基本理論問題如內部工作模式的意識和無意識性、母嬰依戀與成人依戀的關係(特別是一般依戀表徵和特殊依戀表徵)以及母嬰依戀對嬰幼兒大腦發育的影響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關鍵詞 依戀;自主神經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腦對社會依戀神經生理機制的探討最初來自對哺乳動物母性行為和雌雄交配的研究,特別是在嚙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依戀的精神生物學研究方面,成果更是豐碩。在母性行為研究方面,研究者通常以鼠和猴為研究對象,主要關注母親看護中幼崽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變化。鼠模型是動物母嬰依戀研究的基礎,其中最有意義的研究結果是,早期生活中相對單一的緊張性刺激會使內分泌系統發生變化。例如,幼鼠在出生兩周內,與母鼠短暫分離(15分鐘)會導致血液中皮質類固醇物質(corticosteroid)的升高,這種物質對分離焦慮有緩解作用。若與母鼠的分離超過 3 個小時,幼鼠體內血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plasma adrenocorticomimetic hormone,ACTH)和腎上腺酮(corticosterone)的濃度將增加,直接的行為反應是幼鼠可能會對未來的刺激反應比較敏感(Putnam, 2005)。母親看護對幼體的內分泌、神經生長和大腦發育影響重大。研究人員發現:得到母親高水平看護的幼鼠其特定受體和海馬類膽鹼能神經的分布(與學習和記憶有關)明顯增加。在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究中,通過對比母猴撫養的猴子和同伴餵養的猴子,Suomi 發現它們在面對短暫分離時血液化學物質、活動方式、腎上腺皮質、神經化學和行為反應方面存在大量差異(Putnam, 2005)。也就是,母猴餵養的猴子比與同伴一起長大的猴子對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在動物交配研究方面,研究者發現,催產素對雌雄依戀有促進作用。由垂體分泌的催產素不僅對乳汁分泌和子宮收縮有重要的作用,更能促進雌雄交配。Carter在依戀形成的生物模型中指出,與依戀對象的身體接觸或維持親近可以引發催產素釋放,而催產素可降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adrenal,HPA)反應和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的反應,增加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PNS)的反應(Carter, 1998),從而降低個體的焦慮。與動物研究相似,依戀理論認為嬰兒面對現實可能的威脅和危險時會向照看者尋求親近以獲得安全感(Bowlby, 1982)。在嬰兒與母親的分離階段,作為嬰兒安全港灣的母親一旦離開,對嬰兒來說是一種危險的體驗,在嬰兒感知到外界環境對自身的威脅時,會自動激活依戀系統(Bowlby, 1982),與此同時也會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大腦處於激活狀態。由於安全型、迴避型和矛盾型嬰兒的依戀行為模式存在很大差異,危險引發的神經生理反應也應該存在差異。早期依戀研究者最初測量人類母嬰依戀時就很注重對不同依戀類型的生理反應差異的研究。後來,Hazan和Shaver(1987)把依戀研究拓展到成人,即婚戀依戀,在戀人之間也存在相互依賴的情感聯結,伴侶也給另一方提供安全的港灣。在成人研究中,依戀焦慮和依戀迴避個體在壓力條件下有不同的反應,依戀焦慮的個體為了維持依戀系統的激活容易產生和誇大消極情緒狀態;迴避的個體容易忽視危險事件,抑制可能激活依戀系統的與危險相關的想法或情緒。那麼不同依戀類型個體的神經機制有怎樣的差異?這些差異又是如何測得的呢?本文將對依戀的神經生理機制及其相關的研究做一總結與回顧。1 依戀與自主神經系統1.1 理論基礎自主性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是表達壓力反應的主要系統,它的功能是支配那些不受意識控制的組織和器官,如心肌。自主性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下丘腦對自主神經系統具有調節作用。下丘腦後側區具有使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經反應的功能;下丘腦前側區則具有使血壓下降,心率減慢等副交感神經反應的功能。所以心率、血壓可以很靈敏地反映自主神經反應,而且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具有相互拮抗的作用(Diamond, 2001)。危險和壓力在激活自主神經系統的同時也激活了依戀系統,而依戀系統的核心功能是安全基地和緩解痛苦(Bowlby, 1982)。Shaver等人認為與依戀對象的安全的依戀經驗和成功地緩衝壓力,對個體有效情緒調節策略的發展有很大影響(Fox & Card, 1999)。因而依戀關係對個體在壓力條件下的情感和生理反應有調節作用。三者之間的具體關係可以用圖1來表示。圖1 依戀與自主神經系統的關係示意圖1.2 相關研究心率和血壓都可以反映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但鑒於心率測量的可操作性和簡潔性,在依戀生理測量中多用心率作為主要生理指標。許多研究測查了陌生情境中分離和重聚階段不同依戀類型嬰兒的心率變化情況,但是結論並不一致。Fox和Card(1999)在綜述中提到,有的研究發現,安全型、迴避型和矛盾型嬰兒在分離和重聚階段的心率都有所升高;而另外的研究表明,在陌生情境中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在分離階段有著相同的心率,而在重聚階段又有所不同。最近的研究則發現,迴避型的兒童在分離階段儘管沒有表現出過度痛苦的信號,但心跳是加速的,並且在重聚後沒有像以往研究那樣發現依戀類型之間的差異(Zelenko, Kraemer, Huffman, Gschwendt, Pageler, & Steiner, 2005)。可見,這方面的結果和結論很不統一,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相比嬰兒,成人壓力狀態下心率的測量取得了較為一致的研究結果。Carpenter 和 Kirkpatrick(1996)考察了大學女生在兩種不同的實驗室壓力情境下的生理反應,一種是戀人在場,一種是戀人不在場,不同的依戀類型表現出了不同的生理反應:當她們戀人不在場的時候,迴避型的個體顯示了更高的血壓和心率活動。這表明個體對依戀對象可得性的期待調節著壓力的情緒反應;而安全依戀的個體不管戀人是否在場,沒有表現出對壓力的不同的反應,說明安全依戀的個體可以將來自依戀對象的壓力緩衝功能進行成功地內化,所以就不會依靠依戀對象在場的具體的支持。也就是說,是依戀對象在個體生活中的出現而不僅僅是在實驗室中的出現緩衝了個體的壓力。心率、血壓等生理指標參數多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雙重支配的,而心率的加快,可能是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引起的,也可能是副交感神經減弱的結果(閻克樂, 張文彩, 張月娟, 封文波, 袁立壯, 王蘭爽 等,2006)。如果要單純反映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心率變異性的頻譜分析是比較理想的指標。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的是心跳快慢的變化情況,由於心跳快慢是由兩個相鄰的R-R間期時間(心室一次興奮到下一次興奮所用的時間)長短決定的,因此,研究者們由R-R間期的變化計算出一系列參數,規定的兩個主要的參數有低頻成分(LF);高頻成分(HF)。高頻(HF)是由迷走神經單獨介導;低頻(LF)受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共同調製,但主要反映交感神經的活動性(閻克樂 等,2006)。Robert, William, Robert, Jonathan 和 David(2006)用心率變異性方法研究了成人的不安全依戀與主觀壓力和誘發壓力的關係。研究通過讓成人自由回憶壓力事件和實驗者設計的壓力任務引發被試情緒後測量5個階段(基線、壓力事件回憶階段、放鬆、壓力任務、放鬆)被試的心率。通過心率變異性頻譜分析發現,在壓力事件回憶階段,依戀焦慮與壓力事件有顯著的正相關;在壓力任務階段,依戀迴避分數在高頻(HF)HRV和低頻(LF)HRV上有顯著的主效應。說明依戀焦慮與主觀的壓力測量相聯繫,而依戀迴避與壓力任務相聯繫。心率的變異性受到迷走神經的調控,而迷走神經中主要成份之一為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退縮比活動更能促進心率活動。而迷走神經中的起伏現象可以在壓力條件下觀察到。Diamond 和 Angela(2005)的研究發現,迷走神經的活性與依戀焦慮呈負相關,與依戀安全性呈正相關。在依戀關係中感受到更多安全的人在經歷了實驗室誘發的憤怒後,恢復更快,心跳和呼吸更快回到靜態水平。但並沒有證實婚戀依戀對象的出現對迷走神經在情緒恢復中的調節中起作用。最近的一項研究考察了母親的生理調節是否可以調節嬰兒負性情緒與母親敏感性的關係。研究發現對於迴避型嬰兒的母親,迷走神經退縮與母親對嬰兒痛苦的敏感性有關;而對安全依戀嬰兒的母親,沒有發現迷走神經退縮與母親敏感性的關係(Mills-Koonce, Cox, & Propper, 2007)。2 依戀與神經-內分泌系統2.1 理論基礎內分泌系統是機體重要的調節系統,它與神經系統一起調節機體活動,維持體內平衡。目前在依戀研究領域,研究者關注最多的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對人類依戀系統的調節作用。對動物和人類的研究發現,HPA對社會刺激十分敏感,HPA的反應和調節受早期社會經歷的影響(Gunnar & Donzella, 2002)。而HPA反應大多發生在危險的環境中,而這個危險的環境也會激活依戀系統,所以它就成了研究依戀很好的指標(Wang, Bartolome, & Schanberg, 1996)。HPA軸對壓力的反應可參看具體過程如下:外部壓力刺激作用於下丘腦,增加促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的分泌,HPA軸被激活,CRH通過循環從下丘腦到垂體前葉,它刺激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的分泌。循環的ACTH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於人類主要是分泌皮質醇。皮質醇是腎上腺在應激反應里產生的一種類激素,可以平衡身體的壓力反應。腎上腺血壓的增加可以反饋給下丘腦受體和垂體腺體,從而降低CRH和ACTH分泌,以達到降低壓力反應的作用。圖2 HPA軸對壓力的反應圖示(Putnam, 2005)註:ACTH表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CRH表示促皮質素釋放激素對鼠和猴的研究都發現,與母親的接觸可以降低HPA的壓力反應。Hennessy, Hornschuh, Kaiser和Sachser(2006)對土撥鼠生命全程的研究驗證了皮質醇的社會緩衝作用。壓力狀態下身體需要皮質醇來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如果沒有皮質醇,身體將無法對壓力作出有效反應。下面我們將具體看一下這方面的相關研究。2.2 相關研究在進行依戀研究時,經常通過對皮質醇水平進行分析,探討皮質醇對壓力的調節作用。皮質醇的收集可以通過唾液、血漿或尿液獲得,但考慮到實驗的無創傷性和方便性,進行依戀研究時一般採取收集唾液的方式。由於唾液中皮質醇相當穩定不易失活,因此,在實驗中收集到的唾液可以精確反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反應。在家庭背景下和在陌生情境中收集唾液的時間有所差異。在家庭中一般是在嬰兒起床後和睡覺前收集;由於皮質醇需要一段反應時間,因而在陌生情境後的 15~30分鐘內收集到的唾液可以反映HPA反應。皮質醇對壓力的調節和緩衝作用得到了來自嬰幼兒依戀類型和照看質量研究的支持。陌生情境中嬰兒各種依戀類型差異的研究發現,與父母不安全依戀關係嬰兒的皮質醇水平比與父母有安全依戀關係的嬰兒的皮質醇水平要高(Gunnar, 2002; Schieche & Spangler, 2000)。這表明在陌生情境中安全型依戀嬰兒比不安全型依戀嬰兒能更好地處理分離帶來的痛苦。對學步兒的研究也發現,不安全依戀的兒童比安全依戀的兒童在受到驚嚇和痛苦時更可能顯示出皮質醇的升高(Spangler & Schieche, 1998)。父母或看護人的敏感性和支持性以及母親的抑鬱情緒、父母婚姻質量等家庭因素都會影響兒童的皮質醇水平。Pendry 和 Adam(2007)在自然生態背景下探討了父母婚姻功能、母親照料質量和母親的情緒功能與兒童皮質醇水平的關係。結果表明低質量的婚姻滿意度、頻繁的言語攻擊與兒童高的皮質醇水平相關。但臨時照看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父母的補充,對兒童的壓力情緒起到緩解作用。Gunnar等人發現敏感的、反應型的臨時照看者同樣可以緩解兒童與母親分離導致的皮質醇的升高。對領養兒童的研究發現,受到更多忽視的兒童在早上有較低的皮質醇水平,並且皮質醇水平從早到晚很少會有變化(Dozier, Manni, Gordon, Peloso, & Gunnar, 2006)。而正常兒童的皮質醇代謝遵循則這樣一種生理節奏:一般皮質醇水平最高在早晨(約6~8點),最低點在凌晨(約0~2點)。通常在上午 8點~12 點間皮質醇水平會驟然下跌,之後全天都持續一個緩慢的下降趨勢。Fisher, Stoolmiller 和Gunnar(2007)通過對被領養兒童12個月的干預研究發現,早期教養質量的提高對預防HPA軸功能失調具有顯著的影響。總之,看護者的照看質量影響著兒童皮質醇的變化,從而直接影響到兒童對壓力的反應和調節能力,進而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另外,Gunnar(2002)指出,在親密關係中,皮質醇水平對於社會壓力和支持更為敏感。Filipp等考察了男性和女性在沒有社會支持、有陌生人的社會支持和有伴侶的社會支持條件下的皮質醇活動,發現,對男性而言,伴侶的支持與皮質醇的下降有很大關係,與依戀對象作為壓力調節者的結論一致;然而,對女性而言,伴侶支持與更高的皮質醇活動相聯繫,得出了與以前研究不一致的結果(Kirschbaum, Klauer, Filipp, 1995)。這就對皮質醇的壓力緩衝作用提出了質疑。而 Powers, Pietromonaco, Gunlicks和Sayer(2006)探討了戀人的依戀類型與人際衝突時皮質醇反應的關係,發現不安全依戀的個體比安全依戀的個體在面對人際衝突(實驗室任務)時顯示了高水平的壓力反應;擁有不安全伴侶的男性比起擁有安全伴侶的男性在面對人際衝突時也顯示了高水平的壓力反應,而沒有發現擁有不安全和安全伴侶的女性皮質醇水平的差異。看來性別與依戀類型的交互作用是今後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3 依戀與腦3.1 理論基礎依戀是母親與嬰兒之間的一種情感聯結,母親看護是良好依戀關係建立的關鍵。母親看護對嬰兒的情緒和心理的影響已被廣泛證實,而對嬰兒的大腦發育的影響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關注。Bowlby(1982)在描述依戀系統的社會和生物功能時闡述了右半球的作用。因為右半球與邊緣系統和皮層下區域存在著廣泛的聯繫,所以它在情緒信息加工和調節上起主導作用。目前的神經心理研究也顯示,嬰兒的情緒經歷在大腦發展階段不成比例地存儲並且在右半球加工,嬰兒右半球的成熟受早期社會經驗的影響比較顯著。依戀關係形成的內部工作模式經過加工存儲在右腦皮層的內隱記憶系統中。特別是與母親面對面情感交流時,母親面部表情的輸入可以誘發嬰兒大腦某種營養因子的產生,例如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母親看護可以增加興奮性氨基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體水平,提高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和增加嬰兒大腦突觸。BDNF是促進中腦多巴胺神經的因子,而可以激活NMDA受體的多巴胺在大腦皮層的發展中起著促進作用(Schore, 2001)。母親對嬰兒的大腦發育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母親在與嬰兒的互動中大腦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許多文章都論述了母親與嬰兒的依戀經驗和面對面情感交流直接影響了眶額皮層的電迴路。眶額皮層是邊緣系統所屬成分之一。Bowlby認為,邊緣系統與依戀行為的喚醒和發展變化有關。邊緣系統主要負責對面部表情進行無意識的加工,並可以迅速作出調整以適應環境。另外,眶額皮層具有無意識傾向,能夠在意識發生之前對未來行為的重要程度進行編碼,並對信息加工和行為選擇機制相聯繫的位置進行表徵。眶額皮層與積極情感的評價有關,在母嬰依戀中起著重要作用(Nitschke, Nelson, Rusch, Fox, Oakes, & Davidson, 2004)。3.2 相關研究隨著神經科學的日趨發展和高科技手段的日益完善,關於依戀的腦機制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許多研究用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EEG)、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技術對依戀的腦機制進行了探討,下面我們將分別介紹嬰兒和成人在這些方面的相關研究。研究者最初的興趣是嬰兒在與母親互動中的大腦半球偏側化問題。大量的研究表明,左額葉的激活與接近行為和表達積極情感的能力有關。右額葉的激活與迴避行為和表達消極情感的能力有關。右額葉表現出激活增強的嬰兒更可能在分離時表現出悲傷,並很難控制悲傷;左額葉表現出激活增強的嬰兒更可能表現出積極情感,並能更好的控制行為反應(Fox, 1999)。Dawson, Ashman, David和Susan(2001)用腦電儀記錄了嬰兒在陌生情境中的活動。與安全型依戀的嬰兒相比,不安全依戀嬰兒的左側前額大腦區域顯示了較少的活動。這反映出其採取了退縮的情緒調節策略。許多研究用fMRI考察了母親對嬰兒(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的聲音(哭和笑)和圖片(嬰兒照片)刺激反應的大腦活動,發現了不同腦區的激活(Leibenluft, Gobbini, Harrison, & Haxby, 2004; Ranote, Elliott, Mtchell, Deakin, & Appleby, 2004)。例如,Noriuchi, Kikuchi和Senoo(2008)用fMRI考察了母親在觀看嬰兒微笑和哭兩種條件的錄像片段(沒有聲音)時母親的大腦反應,結果表明:在辨別自己的孩子時,母親的眶額葉皮質、中腦導水管、前腦島、背側和腹外側核區域被激活;而在看到嬰兒哭泣時則表現出了不同的激活區域:眶額皮層的背側區域、尾殼核、右側額下回、前額皮質、前扣帶回、後扣帶回、丘腦、顳上溝。Shaver等人也用fMRI檢測了不同依戀風格成人在思考情緒事件和企圖抑制這些想法時大腦的激活模型,發現:依戀焦慮與情緒相關的腦區(如顳極)呈正相關,與情緒調節的區域(眶額皮質)呈負相關,這表明焦慮型的人在回憶失去經歷時不能調節消極情緒;迴避型的人在兩個腦區(扣帶回皮層,側面前額皮層)顯示了更多的去活化(Shaver, 2005)。這一結論可以用Shaver就依戀風格與情緒調節策略的關係提出的依戀綜合控制模型來解釋:依戀焦慮的人採用過度激活策略,這種策略以一種慢性激活狀態維持著依戀系統,可能導致個體對危險事件的誇大從而集中注意於危險事件。所以,焦慮依戀的個體為了維持依戀系統的激活容易產生和誇大消極情緒狀態。迴避型的個體以一種不活躍的狀態來維持依戀系統,即去活化策略,容易忽視危險事件,並抑制可能激活依戀系統的與危險相關的想法或情緒(Mikulincer & Shaver, 2003)。Goldstein等人用ERP技術研究了依戀風格如何調整自己的大腦反應以適應不同的情緒刺激(Zilber, Goldstein, & Mikulincer, 2007)。結果表明那些在依戀焦慮維度上得分較高的被試比在依戀焦慮維度上得分低的被試在觀看消極圖片時引發更多的晚期正向電位。先前的研究報告了依戀相關的情緒對行為,認知的影響,並把他們解釋為是由過度激活或去活化策略引起的,但這些策略的描述僅限於抽象或理論層面,對他們的認知和腦機制的研究還很少。而ERP對依戀定向的測量可以建立高水平的理論構建和低水平的認知機制的橋樑。4 前景展望依戀概念自提出以來就一直受到發展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以及人格/社會心理學家的關注,有關神經生理機制的探討也從未間斷過。隨著生物學、醫學及神經科學的發展,對依戀心理機制和生理機制的探討也日益深入。生理測量以生物學為依託,藉助精確的測量,探討依戀的生理機制,該方面研究的開展無論是對依戀的問卷測量研究還是訪談研究都是非常有益的補充,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搭建發展心理學研究趨向和人格/社會心理學研究趨向相互溝通的橋樑,改善長期以來兩種研究趨向各自為陣的局面,對依戀的基本理論問題如內部工作模式的意識和無意識性、母嬰依戀與成人依戀的關係、成人的一般依戀表徵和特殊依戀表徵以及母嬰依戀對嬰兒大腦發育的影響等問題做出更為深入的解答。在生物學文獻中有一個一般假設,依戀的機制對以下所有方面都是一致的:嬰兒對母親,母親對嬰兒,成年女性對成年男性以及成年男性對成年女性,社會依戀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情愛和母愛兩者都有穩固的情感聯繫,有著類似的進化論根源,有著相似的生物學功能,很可能有共同的神經機制(Insel & Young, 2001)。Curtis和Wang(2003)也認為母嬰依戀和成人依戀有同樣的神經激素基礎,只是存在位置和性別的特定性。那麼母嬰依戀和成人依戀是否真有類似的腦機制?對母嬰依戀和成人依戀共同生理機制的探討是一個有價值的方向。目前的許多研究多是分別探討母嬰依戀或者成人依戀的腦功能定位,只有極少的研究同時探討了兩者的腦功能定位問題。如Bartels和Zeki(2004)用fMRI測了母親在觀看嬰兒和戀人圖片時的大腦活動,發現兩種依戀激活的腦區在殼核、蒼白球和尾狀體三個部位有重疊。但是,其他縱向研究表明,成人依戀表徵並不能由嬰兒期的依戀類型得到預測(Grossmann, 2005),所以Curtis的假設是否正確,還值得相關的縱向研究的探討。依戀的腦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深化了我們對依戀的腦機制的理解,為我們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但這些研究多停留在描述的、相關研究階段,對於依戀的腦功能定位還沒有一致的結論。在更深的神經化學水平上探討早期母嬰依戀對嬰幼兒腦發育的影響,這種早期情感依戀在腦內的印刻對以後情緒管理(特別是極端的焦慮、抑鬱等)的作用,探尋成人後腦內的早期情感依戀的印刻物(不同的神經遞質的水平變化及相關感受器的分布密度)以及它的神經迴路等的研究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今後,藉助人類腦成像的各種技術手段的結合使用,如通過使用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非侵入性的跟蹤技術和功能磁共振成像,記錄不同腦區間白質的聯結的同時給以灰質定位,可能會比較清楚的描述出情感依戀的神經迴路。危險與壓力的程度、突發性特點會影響神經生理水平,也會影響個體的認知和情感(Diamond, 2001)。面對突如其來的刺激(比如尖叫)個體可能來不及做出認知上的評價就會產生強烈的生理反應;而對可預期的刺激(比如陌生人出現)個體可以對其作出認知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生理反應。依戀系統本身也具有壓力緩解的作用。所以個體的認知和情感都對生理起調節作用。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對生理的調節是否存在程度上的差異或者三者之間存在中介效應?對於此的探討會使依戀的研究更加深入。此外,在臨床研究方面,可以考慮把依戀相關的生理指標作為評估依戀干預研究效果的指標。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是相關研究,生理測量都只是作為情緒喚醒的客觀指標,並沒有探索與依戀聯繫的基本生理特性的更深層次的問題。混亂型依戀日益受到兒童心理學家的關注,因為如果這種依戀類型兒童發展不好將導致病理性依戀,從而影響其人格的發展。所以探討混亂型依戀和病理性依戀的生理機制和腦機制有利於對其成因的分析,從而為其干預和治療提供依據。植物神經紊亂是一種內臟功能失調的綜合征

話說一提到神經系統,很多醫學生滿臉驚恐,老師在上邊氣定神閑講神經,台下的學生是不停的發神經,據傳,有人因為整個神經系統聽下來之後,濃密的頭髮變成了動畫般的三毛形象。想一想,這是悲劇呢?還是悲劇呢?

該神經系統在「遠古時期」被稱為植物神經系統,就是不受你的意識控制的意思。比如,你突然想輕生,又沒有膽量去嘗試自由落體運動,那就自己屏氣結束自己吧!可能嗎?真的不可能,人進化到食物鏈的頂端,怎麼能這麼容易讓你結束呢。你想結束,「肺」不幹啊!

自主神經系統代表著整個內髒的意志,代表內臟整體的利益。你的吃喝拉撒,繁衍後代都得自主神經系統說了算。

有人又說「自主」這個詞不恰當,因為認為這部分神經系統有自主權的概念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它的功能一般與軀體神經的活動密切相關,不過這種關係的自主性基礎還不是很清楚。科學家啊,提出假想總是那麼義正言辭,把美好的想像空間都給破滅了。醫學生的浪漫不容易。

自主神經系統主要管啥?這很重要,因為在人體中,神經系統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系統,而且每一個神經都以「專一」著稱。這個系統的神經為了能夠很好的割據自己的領地,以伴隨走行著稱,比如伴隨血管走行,伴隨自主神經節分布或內臟神經叢分布。所以,它的勢力範圍集中在內分泌腺、心肌和平滑肌。

從傳導速度講,自主神經屬於奧拓級別,軀體神經屬於賓士。為什麼慢?因為,內髒的傳導通路與軀體不同,主要不同在於在神經節的數量和神經的「外套」的厚度。

在內臟神經傳導的漫漫長路中,會有至少兩個神經元,即節前神經元和節後神經元。神經節就是「驛站」,神經纖維走到這裡就要做一次交換神經元,很耽誤時間。這不是最殘酷的,因為每經過一個「驛站」,神經纖維外套就會變薄,到最後竟然「裸奔」,只要經過節後神經元發出的節後纖維都一般屬於裸奔型。因為,神經纖維傳導速度除了神經本身粗細之外,還和「外套」厚度有關,越厚傳導速度越快。這個「外套」術語稱為「髓鞘」,到最後內臟神經的節後纖維就屬於無髓鞘的纖維。

雖然「裸奔」大大的降低了內臟神經的傳導速度,但是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竟然採取群體性「裸奔」,也就是節後神經元的數量遠大於節前神經元。一個節前神經元可以和15-20個節後神經元接觸,這樣整個自主神經系統作用範圍更加廣泛,人多就是生產力的口號,在節後神經元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自主神經系統解讀(一)

自主神經系統包括什麼?

在平時的認知中,大家對於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認知度比價高,其實還包括腸神經。它們的起源和結構不同,但功能上緊密結合。而腸神經是位於胃腸道壁內的固有神經元網路。

長期以來,關於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兩種假想,即它們在功能上互相拮抗,比如交感能讓心跳加快,而副交感神經能讓心跳減慢。交感能讓腸蠕動變慢,而副交感能讓腸蠕動加快。二者就是這麼任性,競爭才會平衡。

但是交感神經的影響力遠大於副交感神經,因為副交感神經的效應通常是局部的。比如皮膚的汗腺都是交感神經來控制,根本沒有副交感神經什麼事兒。壟斷太可恥。人體的內環境的自我平衡就是因為這個而來,所以交感和副交感代表一個完整的系統,以維持對內臟和內環境穩態的調節。

交感神經系統不僅可以被廣泛的激活,如恐懼或憤怒的時候,但是現在研究也認為交感神經系統可以被獨立的激活,整個機體內交感神經應對廣泛的刺激時會產生許多不同形式的反應。它一興奮,就會導致皮膚動脈的廣泛收縮(以增加心臟、肌肉和腦的血供)、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括約肌收縮以及胃腸蠕動減慢,所有這些效應都為了動員身體的能量儲備以適應增加的活動。所以,為什麼你被驚嚇後,你的小臉會變得慘白,不僅是你的臉會變白,你的身體大部分都會變白。

副交感神經興奮會導致心跳減慢和腸腺分泌增加以及胃腸蠕動增加,這些被認為與身體的能量儲備有關。

自主性的活動不一定是內髒髮起,很多情形出現的交感神經興奮,其發起者是軀體感覺特別是來自特殊感覺或皮膚的一般感覺。如血壓升高和瞳孔擴大可能是皮膚和其他組織內的軀體感受器的刺激。

自主神經傳遞的傳統概念認為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神經元都是膽鹼類,而副交感神經系統的節後神經元也是膽鹼類,而交感神經系統的節後神經元是去甲腎上腺素能的。在自主神經系統內存在既不釋放乙醯膽鹼也不釋放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而且還有多種物質也符合神經遞質或神經調質的定義。這些發現讓自主神經系統內的神經藥理學概念非常複雜。

基本概述   患者主訴繁多,如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心悸胸悶、呃逆腹脹、消化不良、便秘、焦慮煩躁等,但經一些客觀檢查如心電圖、超聲心動、纖維胃鏡等檢查卻又查不出客觀病理改變,往往被誤診為「冠心病」、「心肌缺血」等,而採用相應治療效果不佳,需採用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方能起效。   因此,對內科醫生檢查告之「任何部位均未見異常」,或對原因不明的癥狀要注意認真考慮。該病是一心身疾病,還要注意鑒別診斷與本病癥狀極為相似的疾病,如抑鬱症、神經症、精神分裂症等。

  該病是一種常見病,主要特點為大腦高級神經中樞和植物神經的功能失調,常見頭痛頭昏、失眠、記憶力減退以及心血管、胃腸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癥狀。患者自覺癥狀繁多、精神負擔重,十分煩惱,到處檢查求治,是醫療費用高消費者。且因長期不愈而致情緒緊張、焦慮、免疫功能下降,常可並發其他疾病。嚴重地影響了學習工作和生活質量,也給家庭造成一定負擔,甚至影響家庭和睦,這又加重了新的社會因素,使疾病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對人們的心身健康與正常生活的危害是嚴重的。可引起睡眠易醒、次日疲勞、情緒不佳、頸部酸痛、肩背酸痛、頭暈、頭痛、心慌氣短、手足麻木、胃脘脹滿、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性,影響工作和生活。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病因不外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是一經典的哲理,也是事件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之一。   某些人在同樣的緊張刺激下,患病概率卻各不相同,即說明了人格特徵及行為方式等到內因起了作用。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內因主要有性格內向、孤僻、情緒不穩定等性格缺陷,對外界刺激耐受性差,適應環境、應付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外因多者長期持久有強烈精神刺激,如家庭糾紛、戀愛挫折、事業失敗或人際關係緊張,持久的及力、體力勞動,睡眠不足等。在外界因素長期限作用下,高級神經中樞過分緊張,因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   當人們面臨各種困難時,個人易患因素、社會兇險因素及心理問題等多重因素均可使人產生應激反應,能過神經內分泌改變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發病原因是什麼?植物神經系統在生理上由大腦皮質神經進行支配和調節。正常情況下大腦皮質的興奮、緊張交替進行,協調一致。大腦是人情感、思維的主體,當外界的情志刺激因素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進而導致大腦皮質的部分區域過度興奮,統一協調功能失常,致使大腦的血管緊張痙攣,血行緩慢瘀滯,進一步導致大腦供血不足,腦細胞低氧,代謝廢物淤積,從而使大腦神經調節能力下降。

  由於大腦皮質對植物神經系統的統帥作用,大腦這一人體司令部混亂常導致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如出現胸悶、憋氣、心慌、瀕死感等心臟神經症;胃痛、胃脹、嘔吐、腹瀉等胃腸神經症;其他如頭痛頭暈、失眠、健忘、皮膚髮麻、皮膚髮癢、痛經等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臨床癥狀。其臨床特點首先是身體沒有明顯器質性改變,其次病情加重或反覆,常伴隨焦慮、緊張、憂鬱等情緒變化,一般按冠心病、胃炎等器質性疾病治療常無效。

  臨床上病人常有頭暈眼花、頭皮和肢體麻木及口誤增多、視力惡化、健忘等腦缺血和低氧的表現。另外從臨床治療情況看,通過提高血液的含氧量(經絡氧療),激光血管照射改善大腦血液循環,針灸百會、印堂、太陽等調節大腦神經血流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這些都從不同側面證實了大腦缺血、低氧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病理基礎。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主要癥狀有以下幾種:   (1)與精神易興奮相聯繫的精神易疲勞表現為聯想回憶增多,腦力勞動率下降,體力衰弱,疲勞感等。   (2)情緒癥狀表現為煩惱、易激惹、心情緊張等。   (3)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失眠。   (4)頭部不適感 緊張性頭痛,頭部重壓感、緊束感等。   (5)內臟功能紊亂胃脹、腸鳴、便秘或腹瀉;心悸、胸悶、氣短、肢體癱軟、乏力、瀕死感;低熱;皮膚劃痕征陽性;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陽痿等。   心臟、胃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臨床癥狀   心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又稱心臟神經症(Cardiac neurosis),是一種心血管系統植物神經系統中介下,受精神因素影響的綜合症。臨床以心前區疼痛、心悸、氣短或換氣過度、瀕死感為主要癥狀,此外尚有乏力、頭暈、多汗、失眠等癥狀。   胃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臨床癥狀   胃遙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又稱胃腸神經症,臨床以納呆飽脹感、呃逆、腹部不適、腸鳴以及便秘與腹瀉交替發作為主要癥狀,常由情緒刺激而激發。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中醫治療研究   正如《靈樞·大惑論》所云:「衛氣不得人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靈樞·邪客篇》指出:「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行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不瞑。」可見,陰陽失和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關鍵所在。中醫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均有相關藥物及配方記載。中藥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較之西藥的最大的優點在於,從病理上進行根治。缺點在於,起效較慢,病人往往因為服用時間太長而中途放棄。在臨床的治療上,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用谷維素片、純中藥製劑中藥助眠寶等進行綜合調治,可取得快速、有效的理想療效。

  常用的植物神經功能檢查方法   卧立試驗:平卧位計數1分鐘脈搏,然後起立後再計1分鐘脈搏。由卧位到立位脈搏增加10~20次為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由立位到卧位若減少10~20次為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

中醫分型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中醫分型及對應療法

  腎陰虛證:臨床表現為月經紊亂,月經周期縮短,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頭暈,耳鳴,面頰陣發性烘熱,出汗,腰膝酸痛,足跟疼,或皮膚乾燥,口乾便結,尿少色黃,舌紅少苔,脈細數。處方一般用左歸丸和二至丸。若出現雙目乾澀等症,以杞菊地黃丸加減;若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用百合地黃湯或甘麥大棗湯和黃連阿膠湯加減。

  腎陽虛證:臨床表現為月經量多,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長,夜尿頻數,或面浮肢腫,舌苔薄白,脈沉細弱。處方用右歸丸加減。

  腎陰陽俱虛證:臨床表現為月經紊亂,頭暈耳鳴,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脈沉弱。常用中成藥可根據癥狀而加減,如腎虛癥狀明顯,就選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地黃丸類中成藥;失眠、煩躁類癥狀明顯,就選用硃砂安神丸、柏子養心丸、天王補心丹、安神安志丸等安神丸類中成藥;抑鬱癥狀明顯者,可選用加味逍遙散類中成藥。[4]    飲食療法

   將大豆、黑豆、海帶用火炒至茶色,研粉、每天用開水沖調粉末,代茶飲用。   取少量人蔘,煎煮服用,對於女性更年期引起的植物神經失調症有良好效果。   常吃下列食品   蘑菇:由於蘑菇的茶色部分含有黑色素,對神經系統可以起作用,使植物神經穩定和安定下來。   小麥:小麥中含有泛酸(VB),能夠製造乙醇,乙醇能夠傳導神經刺激植物神經系統。泛酸可以預防植物神經失調症。   羊肉:它含有促進人體內臟和血管功能的成份。   裙帶菜:裙帶菜可以預防由於鈣攝取不足所引起的急躁、激動等癥狀。   胡蘿蔔:食用胡蘿蔔可以使副腎皮質激素的成份旺盛,可以抑制外界對精神產生的刺激,並且改善神經失調的癥狀。   

注意事項

   1、一般而言,不會因為植物神經失調症而加之,所以不必為此病而煩惱。   2、患者可聯繫作瑜伽和太極拳等。   3、每天堅持用干布摩擦身體以增強體質。   4、飲食中,要注意營養平衡,進食時間要有規律,不要吃得過飽,不要過分攝取水分。   5、要有適度的睡眠時間。不適或過度均不好。   6、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適度的運動。但不需要特殊的體育運動。即使是在平時工作中間的短暫休息,做一點深呼吸和簡單的體操,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7、洗浴和按摩均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但是要避免長時間的洗浴。   8、要避免身體受害,夏天不要過度吹電扇。   9、戒煙、不過量飲酒。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專家認為,現實生活中工作壓力大,心理負擔重,以及情緒緊張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生病,這就是植物神經系統影響免疫系統的表現。當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時,免疫系統的功能就會紊亂,進而出現各種頑固性疾病。 比如:副交感神經正常活動,可以促進唾液、胃液、腸液、胰液與胰島素分泌,當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和持續時:

  1、唾液減少導致口腔有害菌無法徹底消滅,使慢性咽喉炎、口腔潰瘍難以治癒;   2、胃液減少導致幽門螺桿菌無法殺滅,出現慢性胃炎、胃潰瘍;   3、腸液減少導致腸道菌群失衡,結腸炎久治不愈;   4、胰島素分泌減少會導致蛋白質代謝紊亂,免疫力降低,病毒乘虛而入,出現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大量的免疫系統疾病; 胰島素減少還會出現高血糖,進而出現高血脂、高血壓,並發大血管病如心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如下肢潰瘍、趾端缺血疼痛(或出現壞死)、周圍神經病變,微血管病如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變、視網膜病變,腎小球硬化。

由此可見,正常的植物神經活動對人體多麼重要,植物神經紊亂患者,若癥狀較重,中藥方劑「神經免疫劑」效果非常明顯,一般3天就有明顯的效果。

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是不隨意的,它與情緒過程有密切的聯繫我們身體的內臟器官,如心臟、胃和腸,都是受自律神經系統(ANS)所調控的。自律神經系統(ANS)是周邊神經系統的一部份,它控制體腔內許多的器官和肌肉。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是無法察覺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因其作用仍透過非潛意識主控的反射動作進行之。舉例來說,我們不會察覺血管管徑的變化或者心跳加快。可是,有些人藉由訓練得以控制諸如心跳、血壓一類的自律神經運作。

以下兩種狀況下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扮演重要的角色:

1. 在造成壓力的緊急的狀況下,我們還得去選擇「迎戰」或「潰退」(逃跑)

和 2. 在處於「休息」和 「消化」非緊急的狀態下。

自律神經系統調控:

The ANS regulates:

  • 肌肉

  • 在皮膚裡(髮囊周圍;平滑肌)

  • 在血管周圍(平滑肌)

  • 在眼睛(虹膜;平滑肌)

  • 在胃,腸和膀胱(平滑肌)

  • 在心臟(心肌)

  • 腺體

  •  

    自律神經系統可分為三個部分:

  • 交感神經系統

  • 副交感神經系統

  • 腸胃神經系統

  • 交感神經系統

    是一個陽光普照,舒爽的日子,你悠哉地在公園散步。突然,一隻

    發怒的熊出現在前面。你會蓄勢放手一搏,還是轉身逃走?這就是「搏鬥」或是「逃跑」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你的交感神經活化-血壓上升,心跳加快,消化作用減慢,因而得以應付能量之消耗。

    左圖中是源於脊髓的交感神經系統。 特別的是,第一個神經元(節前神經元)的細胞本體位於腰椎。這些神經元的軸突投射到靠近脊髓的神經節。大部分狀況下,這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節後神經元)在神經節中形成為一個突觸。有些節前神經元會延伸到較遠處之交感神經節並在此形成。節後神經元就會投射到其「標的區」-即肌肉或是腺體。

    交感神經系統的另外兩個特點: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節突觸係以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來當神經傳導素;投射至目標器官上的節後神經元突觸則利用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為神經傳導素。 (當然,也有例外:投射至汗腺的節後神經元,所釋放的神經傳導素為乙醯膽鹼。)

    副交感神經系統

    舒適,晴朗的一天....你在公園悠哉地散步。 此時,不管怎樣,你決定要坐在自己帶的椅子裡放輕鬆。這就是所謂的「休息和消化」反應。此時副交感神經開始運作-血壓降低,心跳減緩,啟動消化作用-而得以儲存能量。左圖中,副交感神經系統的細胞本體位於薦椎(骨區)和延腦中。在骨髓中,第三﹑七﹑九﹑十對的腦神經,形成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來自延腦或脊髓的節前神經纖維會投射到非常靠近標的器官的神經節並形成突觸。這個突觸所使用的神經傳導素為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而節後神經元則由這種神經節投射到標的器官並在末端釋出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文簡述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活化所產生的作用。注意這些作用通常是相互拮抗的。

    自律神經系統

    結構

    交感神經的刺激

    副交感神經的刺激

    虹膜(眼睛肌肉)

    瞳孔放大

    瞳孔縮小

    唾液腺

    唾液減少

    唾液增加

    口/鼻腔黏膜

    黏液減少

    黏液增加

    心跳加快

    心跳變慢

    支氣管肌肉放鬆

    支氣管肌肉收縮

    降低蠕動

    分泌胃液;蠕動增加

    小腸

    蠕動減少

    消化作用增加

    大腸

    蠕動減少

    分泌及蠕動均增加

    刺激肝醣轉換成葡萄糖的反應

    腎臟

    減少尿液分泌

    增加尿液分泌

    腎上腺髓質

    正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膀胱

    囊壁鬆弛尿道括約肌關閉

    囊壁收縮尿道括約肌鬆弛

    自律神經系統一直都是處於運作的狀態。它不是只在「抵禦」、「潰逃」或是「休息」、「消化」時才運作。事實上,自律神經系統還會和軀體的神經系統交互作用,身體的生理機能得以正常運作。

    腸胃神經系統是自律神經系統第三種分支。腸胃神經系是支配胃腸道,胰臟和膽囊等內臟網狀神經網路。

    自主神經系統與情緒

    自主神經系統是由中樞神經系統低級部位支配的一個特殊系統。它專門控制與調節有機體各器官和組織的活動。在情緒刺激作用下,通過自主系統的活動,廣泛激活有機體各器官和組織,產生明顯的、超出常態生理節律的生理反應。但在這裡我們所要闡述的是,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並非情緒產生的中樞機制,它的活動對情緒起著支持和延續的作用。

    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個分支系統所構成。交感系統與副交感系統共同控制與調節內臟器官——心臟、血管、胃、腸等,外部腺體——唾液腺、淚腺、汗腺等以及內分泌腺——腎上腺、甲狀腺等的活動。

    交感系統與副交感系統的機能作用是對立的,二者互相起頡頏的作用(表3)。這種作用使由交感系統激活的有機體恢復平靜,以限制和保存機體的能量消耗。

    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是不隨意的,它與情緒過程有密切的聯繫。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當人受到情緒性刺激、所引發情緒的激動度和緊張度增長時,生理喚醒水平和器官激活的程度也提高。但是,各種不同情緒是否具有生理激活的特異化模式的問題,尚沒有得到確切的解釋和明確的驗證。迄今只能做到對某些情緒發生時生理變化的描述。例如,焦慮引起消化道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被抑制;憤怒引起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心血管活動加速,血壓、血糖升高,皮溫升高;恐懼則導致外周血管收縮,面色蒼白,咽、口發乾,皮溫下降,出冷汗等。

    情緒的生理測量

    鑒於有機體在情緒狀態下出現許多生理反應,因而有可能運用各種生理記錄儀器把這些變化記錄下來,作為情緒活動的客觀指標之一。例如,心率、血壓、血糖、呼吸、脈搏容積、皮膚電阻、肌肉緊張度以及腦電變化、腦神經化學物質變化等,均可被測量。

    1.呼吸

    呼吸的變化可通過呼吸描記器記錄下來,根據記錄曲線,可以分析情緒狀態下呼吸頻率和深度的變化。高興時呼吸深度不大,頻率略快於平常,整個呼吸曲線基本上較有規律;悲傷時呼吸頻率很慢,每次呼吸之間的間歇時間較長;處在興趣、積極思考狀態時,呼吸頻率稍慢、均勻,反映了集中思考時的特點;恐懼狀態中,呼吸頻率變得非常快,但有間歇、停頓的跡象,振幅變化沒有規律,反映出恐懼時的顫慄狀態;而處在憤怒情緒時,呼吸頻率也大大增加,呼吸深度異乎尋常地增大。另一個呼吸記錄指標為呼氣與吸氣的比率,一般正性情緒下呼氣與吸氣之比<1,表明呼氣時間短,吸氣時間長;而在多數負性情緒下,呼吸比率>1,表明呼氣時間長,吸氣時間短。情緒狀態下呼吸的變化一般只標定激活水平而不標示情緒特異性。

    2.循環

    情緒狀態下循環系統的活動一方面表現為心跳速度和強度的改變,另一方面表現為外周血管的舒張與收縮的變化。如滿意、愉快時,心跳節律正常;恐懼或暴怒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用心動電流描記器和心電圖儀可以把心臟活動的變化曲線記錄下來,用血管容積描記器可以把外周血管容積的變化記錄下來。通過實驗室模擬針刺麻醉條件下患者對痛緊張情緒的手指血管容積和呼吸反應,其結果表明,痛緊張情緒引起血管容積縮小,且血管收縮持續的時間與痛情緒的緊張程度成正比,即緊張程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

    3.皮膚電反應

    在一般情況下,皮膚電流運動具有一定的電阻參數。由於情緒狀態下皮膚內血管收縮的變化和汗腺分泌的變化,能引起皮膚電阻的變化。當人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時,皮膚導電電流增加,皮膚電阻下降。在被試看電影時記錄下來的皮電圖表明,當銀幕上出現兩個扭斗者從懸崖上滾落到崖下急流的畫面時,被試者的皮膚電阻降至最低點。

    4.多項生理記錄

    使用多導生理記錄儀可以同步記錄各項生理指標,它包括心率、脈搏容積、呼吸與皮膚電反應等多項指標,可同步取得多項數據,用以進行綜合分析。所謂測謊儀實際上就是一台多導儀。多導儀測謊是基於這樣的假定:當人說謊時,會產生某種情緒反應,這些反應可以從生理變化表現出來。鑒於生理變化受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支配,不受人的主觀控制,因此測量結果是比較客觀的。

    測謊與一般生理測量一樣,在測定基礎水平後,向被試提出一系列要求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中包括中性問題和有關鍵意義的鑒定性問題,問題之間有足夠的時間間隔以使生理指標恢復常態。若被試在回答鑒定性問題時產生緊張情緒反應。即將在各指標上出現同步變化,作為鑒別是否說謊的一種參考。

    5.聲音緊張分析

    聲音緊張分析器可以用來測量人耳所不能覺察的語音的某些變化。所有的肌肉(包括聲帶)在活動時都會發生輕微的振動。當說話的人情緒緊張時,發音器官的正常顫動便被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所抑制。通過使用聲音緊張分析器對人的語聲進行記錄,聲音圖像便顯示出來。由於人在說話時聲帶的振動不能被隨意地控制,而且不需要使被試者和儀器的許多導線相連接,被試甚至不必在場,只要通過收音或錄音,再通過分析器的轉換就可得到聲音圖像,因而增加了鑒定結果的可靠性。

     

    神經系統可分為軀體神經系統somatic nervous system和內臟神經系統visceral nervous system(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它們的中樞部都在腦和脊髓,周圍部分分別稱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

      1 軀體神經somatic nerves 主要分布於皮膚和運動系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管理皮膚的感覺和運動器的感覺及運動。

      2 內臟神經visceral nerves 主要分布於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管理它們的感覺和運動。

      兩種神經都含有感覺(傳入)神經和運動(傳出)神經,內臟運動神經又根據其功能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內臟神經系統 (VNS),或自律神經系統 (ANS)與軀體神經系統共同組成脊椎動物的周圍神經系統。所謂「自律」,是因為未受訓練的人無法靠意識控制該部分神經的活動。自律神經系統掌握著性命攸關的生理功能,如心臟搏動,呼吸,血壓,消化和新陳代謝。此外,如性器官和血管系統和眼內肌都受到該神經系統的控制。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都有自律神經成分。

    自律神經系統被分為

  • 交感神經系統
  • 副交感神經系統
  • 腸神經系統
  • 相比起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腸神經系統受中樞調節不多,比較獨立。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一般來說起相互拮抗的作用(例外:唾液分泌)。交感神經的作用可概括為「Fight or Flight」的應激作用,而副交感神經則多數扮演休養生息的角色。一些人可以通過瑜伽或生物反饋技術用意識調節自身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

    交感神經(Sympathicus)和副交感神經共同組成自主神經系統。大部分的器官受到兩者的共同支配,大部分情況下,兩者相互拮抗(例外:唾液分泌),因而可以實現對該器官的精細調節,實現內環境的穩態。

    交感神經的初級節前神經元位於脊髓的胸腰部(thorako-lumbales System)。部分的交感神經功能由高級中樞,如下丘腦,腦幹和網狀結構調節,這些部位會向交感神經的節前神經元發送神經衝動。

    初級神經元會到脊柱旁的神經節、椎旁神經節換元,其使用的神經遞質為(和副交感神經一樣)乙醯膽鹼。這些神經節互連成鏈,被稱為「交感神經鏈」。節後神經元繼續傳遞信號到目標器官,並使用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

    但一些交感神經纖維沒有換元就離開交感神經鏈,到達主動脈的椎前神經節,或者到達受支配器官的器官旁神經節。

    交感神經的一個特點是具有副神經節,最好的例子就是腎上腺髓部。這裡的節後神經元是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分泌的激素(主要是腎上腺素,部分去甲腎上腺素)直接入血,在被運送到靶器官。

    交感神經的功能可被概括為「Fight or Flight」(戰鬥或逃走)。交感神經主要作用於平滑肌和腺細胞。交感神經興奮會引起腹腔內臟及皮膚末梢血管收縮、心率加快,心臟收縮能力增強、瞳孔散大和新陳代謝率上升等。

    副交感神經是自主神經系統的一部分。由腦幹和脊髓發出神經纖維到器官旁或器官內的副交感神經節,再由此發出纖維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體,調節內臟器官的活動。

    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節後神經元的神經遞質均為乙醯膽鹼。

    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縮小,心跳減慢,皮膚和內臟血管舒張,小支氣管收縮,胃腸蠕動加強,括約肌鬆弛,唾液分泌增多等。

    圖中,紅線為交感神經系統,藍線為副交感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起自脊髓胸腰段灰質側角的中間外側柱。

    副交感神經,一部分起自腦幹的神經核,另一部分起自脊髓骶部灰質相當於側角的部位。

    中間內側核:與內臟感覺有關。中間外側核:與內臟運動有關交感神經的節前神經元)。

    1.顱;2.頸;3胸;4腰;5骶;6瞳孔開大 ;7瞳孔縮小;8唾液減少;9唾液增多;10血管收縮;11氣道舒張;12氣道收縮;13心跳加速;14心跳減慢;15粗汗腺分泌;16 抑制消化;17. 促進消化;18. 腹腔神經節;19. 胃;20. 膽囊;21. 刺激膽囊收縮;22. 胰;23. 促進葡萄糖產生;24. 肝;25. 促進腎上腺素分泌;26. 腸血管擴張;27. 膀胱鬆弛;28. 膀胱收縮;29. 下腸系膜神經節

    功能相同的神經元胞體在中樞以外的周圍部位集合而成的結節狀結構。神經節起源於神經嵴。神經嵴細胞向兩側遷移,分列於神經管的背外側並聚集成細胞團,分化為腦神經節和脊神經節。

    植物性神經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交感神經節—位於脊柱兩旁;副交感神經節—位於所支配器官的附近或器官壁內。

    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結構特徵:

    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

    起源胸腰段脊髓側角 腦神經核、骶髓側角

    神經節椎旁效應器附近

    神經纖維 節前短,節後長節前長,節後短

    支配範圍 較廣泛 較局限

    生理意義:交感神經系統—動員機體的潛能以適應環境的突變(應急反應),活動廣泛。副交感神經系統—保護機體、促進消化、蓄積能量、加強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活動局限,安靜狀態時較強。

    邊緣系統——內臟活動高級整合中樞:邊緣系統對內臟活動有廣泛的影響-內臟腦,杏仁核是腦的邊緣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是由神經細胞組成的複雜網路,遍布整個腸胃消化管道。其神經元的數量和脊髓相當(約1億個神經細胞)。

    該神經系統在人體軀幹下部,以薄層的形式分布於消化肌之間,調節消化。該神經系統通過迷走神經和腦相溝通。該神經系統的神經遞質為血清素和多巴胺。

    腸神經系統主要功能是調節胃腸道的消化:

  • 腸能動性
  • 和分泌和吸收相關的離子轉運
  • 胃腸道的血供
  • ENS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兩個位於腸壁的神經叢:

  • 腸肌叢,位於環狀和縱行肌之間
  • 粘膜下叢 (又稱麥斯納氏叢),位於粘膜下
  •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神經叢位於漿膜下,環狀肌之間和粘膜中。


    推薦閱讀:

    日產轎車發動機防盜系統設定
    蘋果的iOS11系統有哪些方面的進步?
    軍刊澄清清華留美女生破解北斗導航系統傳聞
    Nike+系列產品是怎樣做出跨平台通用賬號系統?
    五個命理技術系統

    TAG:情緒 | 神經 | 系統 | 神經系統 | 功能 | 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