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伊莎多拉·鄧肯:舞隨心動,心無所羈

伊莎多拉·鄧肯:舞隨心動,心無所羈2011-03-11 17:57:48 來源: 網易女人 跟貼 0 條 手機看新聞

當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1878-1927)帶著她的波西米亞女性意識登上舞台,舞蹈的藝術註定將永遠改變。雖有評論者瞧不起她舞姿的飄浮不定,她的左派立場也讓她時遭詬病,但鄧肯給墨守陳規的古典舞蹈世界注入的靈動卻餘韻悠長。

她被譽為「現代舞蹈之母」,給墨守陳規的古典舞蹈世界帶來了自由靈動。她還是一個口無遮攔的社會主義者和一個堅定不移的女性權利倡導者,終生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生活。

編譯:小柯

當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1878-1927)帶著她的波西米亞女性意識登上舞台,舞蹈的藝術註定將永遠改變。雖有評論者瞧不起她舞姿的飄浮不定,她的左派立場也讓她時遭詬病,但鄧肯給墨守陳規的古典舞蹈世界注入的靈動卻餘韻悠長。

鄧肯被稱為「現代舞蹈之母」,但即便是芭蕾舞也曾受她的激進銳氣所影響。從很多方面來看,她生活不幸,但是她留給後世的,並不是一種對困境與失敗的感傷,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獨創者那生機勃勃的想像力。

十九世紀末的時代巨變給了鄧肯遼闊的人生舞台。1877年5月26日,伊莎多拉·鄧肯生於舊金山一戶開明之家,成長中母親是重要角色,她對音樂、文學和藝術的愛好令女兒受益匪淺。母親靠教授鋼琴課維生,而在離家不遠的海灘上,年少的鄧肯也隨著潮水逶迤邁開了舞步,且不久即能靠給鄰家小孩上舞蹈課來補貼家用。

大自然的韻律和古希臘戲劇的激情是鄧肯舞蹈藝術的兩大靈感之源。她憎恨芭蕾舞那一板一眼的的結構體系,她不僅決心創造舞蹈的新形式,更著意要給舞蹈藝術帶去新的前景,——讓表達性的肢體運動像通常的教學科目一樣,成為兒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少年鄧肯曾與母親前往芝加哥和紐約,在那裡,她在劇院和雜耍劇場為木知木覺的觀眾們表演。直到1900年她去了歐洲,鄧肯才被正經當做一個舞者來看待。雖說最早的舞者生涯始於一些私人聚會上的助興,但歐洲各大劇場很快就接納了年輕的鄧肯,觀眾們也因為她耳目一新的「現代舞」而如痴如醉。

二十世紀初,芭蕾一度淪為一種窺視的藝術,觀眾儘是些眼巴巴望著舞女貼身短裙的男人。鄧肯將獨舞表演引介給了舞蹈觀眾。她譴責對舞女衣著的嚴格規定,她拋棄了束胸衣和小短裙,以一身簡單飄逸的古希臘式束腰外衣,搭上色彩艷麗的長款披肩,赤腳登台。她的舞蹈表達著母性、愛與悲傷,女性觀眾頗感共鳴、座無虛席。

而與她激進的舞蹈主張幾乎一樣引人注目的,是她波西米亞式的私生活。她是一個口無遮攔的社會主義者和一個堅定不移的女性權利倡導者,不斷挑戰著社會規範。她聲稱不相信婚姻和一夫一妻制,她與眾多情夫中的兩位育有兩子。不幸的是,兩個孩子均於1913年的一場事故中溺水而亡。

同時,她還是納塔莉·巴尼(Natalie Barney)在巴黎的的女同沙龍的座上客,包括作家梅塞德斯·德·阿科斯塔(Mercedes de Acosta)在內的眾才女也與她多有過往。鄧肯曾為阿科斯塔作詩道:「我的吻就像一群蜜蜂/願在你的雙膝之間找到方向/吮吸你唇澗的蜜糖/抱擁你纖長的柔臀。」

以舞蹈教育來幫助人的全面發展,伊莎多拉·鄧肯實現了她的夢想。在柏林、巴黎、倫敦和莫斯科,她都建立了鄧氏方法的學校。然而,自古紅顏多薄命,49歲那年,當她正駕駛著自己的跑車風馳電掣,不料她披戴的一條艷麗長巾竟然絞進了跑車的輪胎,害她被活活勒死。想起她早年對舞蹈服裝的變革,那飄然的希臘長裙搭配明艷的長款披肩,這起意外事故彷彿竟也成了鄧肯的悲壯謝幕。(本文來源:同語)

(本文來源:網易女人 )


推薦閱讀:

舞蹈家鄧肯
敢於接受孩子的「離經叛道」—伊莎多拉?鄧肯母親的教子之道
鄧肯和她的塑像
讓你驚呼的事實:志玲姐姐比鄧肯大2歲! 比詹姆斯大10歲!
伊莎多拉·鄧肯:赤腳的舞者

TAG:心動 | 鄧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