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和「四書五經」

中華文化中最精髓的「蜂王漿」,我們稱之為「國學」。我們常說的兩個詞,一個叫「諸子百家」,一個叫「三教九流」,所指的內容都是國學。  「諸」是很多的意思,是一個概數,諸子可能指一百個甚至二百個;「百家」是我們挑出來的比較主要的幾十家、上百家,其實也是一個概數。「諸子百家」是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的很多對世界有所貢獻的學派,現在比較公認的,即我們通常講的,主要是其中的九家,九家也叫「九流」,這是漢代的一個概括。「九家」包括: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等。九家中後來又形成了兩個比較大的,一個是儒學,它後來演變為「教」,我們亦稱之為孔教或儒教;另一個是道家,後來也演變為「教」,稱之為道教。在儒道兩家之上,再加上稍後進入中國的佛教,「儒、釋、道」就統稱為三教。這樣就是「三教九流」(「九流」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或解釋,此處不贅述)。  「三教九家」或「三教九流」是我們生活當中每天像空氣一樣須臾不可離的東西,只要我們開口說話或寫文章,差不多都要掉進儒家的四書五經或三教九家其中某一教某一家的某一個「陷阱」裡頭,只要把這些東西抽掉,你幾乎沒辦法講話。比方說這個人「返璞歸真」,就掉到《道德經》裡頭去了;比方說我們要「自強不息」,就掉到《易經》裡頭去了;比方說要「有教無類」,就掉到《四書》裡頭去了。據統計,我們日常使用的大量典故出自「三教九家」,我們成語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也出自「三教九家」。所以說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更不用說它對我們思想方法的影響。  我們常說某個事情「很經典」,或者說「引經據典」,其實這個「經」和「典」說起來很簡單,只有九部書。四書五經的「經」本來是有六部,即「六經」,但是後來當中的《樂經》,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被燒掉了,只剩其中一篇,後人就把它併到《禮記》中去了,所以就少了一部,變成「五經」,即《周易》、《尚書》《詩經》、《春秋》、《禮記》。《易》為群經之首,是第一經。「易」是什麼呢?易是變化,就是講變化的學問。毛澤東對《易》的研究非常深,所以經常可以從他的講話裡頭看到關於易經的一些語錄,一些言論;《尚書》跟《春秋》、《左傳》其實是史書,在中國古代,文史哲是一體不分的。孔子一生最大的業績,除了教育出一大批傑出的學生(即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之外,就是留下了這幾部經書。《尚書》也稱《書經》;《詩經》則是孔子之前各個諸侯國和民間詩歌的總集,當時的「國」都比較小,有些國只有現在的地級市那麼大,大一點的相當於現在的半個省,比如現在的山東就由齊、魯兩個大國構成。孔子把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類,其中的「風」即所謂「十五國風」,是各國的民歌,主要是民間情歌,其中有一部分是屬於「淫詩」,比較露骨的那些情歌;「雅」指周王畿所在地曲調;「頌」則是祭拜祖宗的一些可以配以舞蹈曲調的頌詞。因為文史哲不分家,所以文學作品《詩經》可以和專門講等級禮制的《禮記》和權威的歷史典籍《尚書》和《春秋》並列。  「四書」是三本孔子的言論集和一本孟子言論集的統稱,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其實原來是《禮記》中的兩篇關於孔子的言論,朱熹把它抽出來分別獨立成篇,《論語》是孔子的學生記錄的孔子的一些講話;《孟子》是孟軻(孟子)的學生記錄的孟軻與學生談話的精髓。就這樣,孔孟之學構成了中國的主流文化的內容,即儒家學說。但其中最有趣的一點是:五經之首的《易經》既是儒家的經典,也是道家的經典(道家甚至把代表易經變易哲學的太極圖作為獨家標誌),所以,「三教同源」在中國是根深蒂固的歷史。由此,也就可以明白許多歷來爭論不休的公案了,至於包含大量「淫詩」的《詩經》位列五經,則似乎提供給現代人一把理解中國國學的重要鑰匙,其意義不可小看。
推薦閱讀:

國學經典丨四書五經經典100語錄最通俗的解析/讓你讀懂最深奧的國學(附 四書五經圖文介紹)
四書五經是指哪些書?
《四庫全書經部四書類-論語註疏》魏-何晏,宋-邢昺
快點扔掉三字經,四書五經
女四書之《女范捷錄》

TAG:國學 | 四書五經 | 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