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行卷 定位篇]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行卷定位篇]019/
【原文】0727 子釣而不綱(1),弋(2)不射宿(3)。
☆【注釋】(1)綱:大繩。這裡作動詞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繩,在大繩上系許多魚鉤來釣魚,叫綱。(2)弋:音yì,用帶繩子的箭來射鳥。(3)宿:指歸巢歇宿的鳥兒。
☆【譯文】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解讀】其實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和用網捕魚,和只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上並無區別。孔子的這種做法,只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
【感言】本章關鍵詞是「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取之有時,用之有節,適可而止。即表不盡物取之的節制態度,是生態倫理意識的萌芽。不一網打盡、不傾巢盡剿一樣,都是為了保持生態平衡,為了防止因一時之利而喪失長遠利益,是可持續發展觀的肇始。這些認識和主張世代相襲,許多成為政令,或人的自覺行為。
以仁愛之心待物與可持續利用,是孔子和孟子倡導之生態倫理的兩個重要支點,是德性與理性的結合。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儒家生態倫理主張,既堅持了「天生百物人為貴」的人本主義,又反對了對自然萬物的漠視與任意宰割;既倡導人對自然的愛護與尊重,又沒有阻止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對自然的有節制利用。堅持這兩個方面,既可防止狂妄自大的人類中心主義,使人類對自然萬物懷有感恩之情與敬意;又可避免極端的泛道德主義,使人類陷入狹小而自虐的境地。
仁愛不僅僅是不忍之心,還應有施予之行。在我們言必稱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時,重溫這些來自遠古的識見,當會使我們肅然起敬,並將汗顏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
推薦閱讀:
※十神定位斷訣(1~2)
※AAA童裝霸主巴拉巴拉為什麼選擇了中端定位?
※大腦中定位的兩種同理心
※八字先天風水面相定位表[QQ群中摘錄,很好]
※*背景圖片定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