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十二時辰,不懂別說自己是中國人!

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天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他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相傳,西周時就已使用。在漢代,被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夜半——子時

23:00-1:00

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11時~當日凌晨1時。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鼠在這時間最活躍。有詩云: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 繼《楓橋夜泊》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雞鳴——丑時

1:00-3:00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後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

「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早於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風雨》)。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王安石《登飛來峰》

平旦——寅時

3:00-5:00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今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這裡的「氣」,是指「天空的雲氣」。後來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日出——卯時

5:00-7:00

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為卯時。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在古代詩文中,人們使用「日出」這個時間名詞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記·封禪書》載:「以遞日出。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皇甫謐《高士傳》

食時——辰時

7:00-9:00

食時就是古代中國人民「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禮記·坊記》)另外,《管子·弟子職》里也有運用「食時」的句子。如:「至於食時,先生將食。」

隅中——巳時

9:00-11:00

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

《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春秋左傳·昭公五年》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西晉杜預)註:『日昳為台,隅中日出,闕不在弟。』」這條注釋也可作運用「隅中」一詞的古文例證。

日中——午時

11:00-13:00

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

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繫辭下》)

《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仄——未時

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過了正午,太陽開始偏西了。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日的13~15時。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又《漢書·遊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晡時——申時

15:00-17:00

古代中國人民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

該詞始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

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杜甫《徐步》

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白居易《宿杜曲花下》

日入——酉時

17:00-19:00

顧名思義,「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代中國人民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它指每日的17~19時。雞在此時歸巢。

「日入」一詞似始見於《春秋左傳正義》:「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黃昏——戌時

19:00-21:00

指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即19~21時。用地支表示為戌時。人們為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大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游原》

人定——亥時

21:00-23:00

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當夜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人定」的意思為: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

推薦閱讀:

劉敬東:入世以空前之力推動中國法制進步
中國版絕望主婦:做不到這一點,你也會和伊能靜一樣進入喪偶式育兒
中國工農紅軍五次反「圍剿」
毛澤東與中國思維方式的變革
櫥櫃知識入門系列 綜合篇-中國品牌櫥櫃網

TAG:中國 | 中國人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