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所應該怎樣發展下去?急需與大家討論, – 手機愛問
2800所中醫院面臨困惑——「中醫院西化」是否大勢所趨觀點一:多數中醫院已經不姓「中」 政策環境不利於中醫發展 國務院研究室與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當代中醫藥發展與管理改革研究》一文開宗明義地寫道:「目前全國有2800多所等級中醫院,但沒有一家是真正傳統的中醫院,幾乎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據統計,2001年,全國中醫院的藥品收入中,中藥只佔40%,西藥則佔60%。可以說,目前多數中醫院已經不姓『中』了。」 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全國中醫醫院醫療質量監測的結果,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這一觀點。有關報告顯示,我國中醫醫院普遍存在「三低」現象,即中醫治療率低,危急重症就診率低,中草藥使用量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採用中醫藥治療的更少得可憐。具體來說,2004年在全國中醫院住院的病人中,所使用的西藥費用占整個住院費用的37.4%,中成藥費用佔6.57%,中草藥僅佔1.5%,中醫院的中醫治療率在逐年下降。統計顯示,2003年中醫治療病案僅佔全部病案的18%,比2000年的28%下降了10個百分點。與此相關的是,2004年中醫院的危、急重症病人就診率分別為3.56%和24.47......[展開]
2800所中醫院面臨困惑——「中醫院西化」是否大勢所趨觀點一:多數中醫院已經不姓「中」 政策環境不利於中醫發展 國務院研究室與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當代中醫藥發展與管理改革研究》一文開宗明義地寫道:「目前全國有2800多所等級中醫院,但沒有一家是真正傳統的中醫院,幾乎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據統計,2001年,全國中醫院的藥品收入中,中藥只佔40%,西藥則佔60%。可以說,目前多數中醫院已經不姓『中』了。」 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全國中醫醫院醫療質量監測的結果,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這一觀點。有關報告顯示,我國中醫醫院普遍存在「三低」現象,即中醫治療率低,危急重症就診率低,中草藥使用量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採用中醫藥治療的更少得可憐。具體來說,2004年在全國中醫院住院的病人中,所使用的西藥費用占整個住院費用的37.4%,中成藥費用佔6.57%,中草藥僅佔1.5%,中醫院的中醫治療率在逐年下降。統計顯示,2003年中醫治療病案僅佔全部病案的18%,比2000年的28%下降了10個百分點。與此相關的是,2004年中醫院的危、急重症病人就診率分別為3.56%和24.47%,均比上年下降1個多百分點。另有資料表明,全國縣級中醫院的床位使用率剛剛過半。 撰寫該論文的科技部信息所賈謙研究員補充:「『文革』以後培養的多數中醫已不大會望聞問切和辨證施治了,他們必須藉助儀器才能診斷疾病,水平也有限。另一方面,中醫院為了生存,大量購買西藥和醫療設備,因為西藥差價大,儀器收費高,醫生創收、醫院盈利都要靠它們,而中醫藥雖然簡便驗廉,但難以養活醫院。」 究其原因,賈謙認為,首先是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在作祟;其次是一些醫療法規制度阻礙了中醫的發展。如《執業醫師法》對西醫的考試內容過多,客觀上起到了鼓勵中醫過多學習和使用西醫的效果,而學徒出身和未受過正規教育的民間中醫得不到行醫的資格;現行的藥品管理法律法規也極大地限制了體現中醫特色的院內製劑的使用;中醫藥的教育、科研、價格、評審等制度,也在許多層面上歧視、扭曲和限制了中醫藥。同時,中醫藥界也存在許多自身的不足,如丟失傳統、自貶身價、模仿和屈就西醫等。種種原因盤根錯節,而且很多是政策層面上的制約。因此,不少中醫哀嘆:「中醫院西化是不得已,是大勢所趨。」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賈謙 觀點二:中醫收費項目多數賠本 應允許中醫院中西兼容 「中醫院如何發展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多年來極為關注的問題,中醫院的根基是『中』,但說白了,儘管看著、管著,可還是往『西』那邊跑,應該說這裡邊有個機制問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指出。 他介紹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近完成的一項政策研究課題:《中醫醫療服務成本與價格研究》。據對全國102所中醫醫院現在執行的國家公布的97項中醫醫療項目價格的調查,在計算出了成本的54個項目中,有40項處於虧本狀態,虧損項目多達將近3/4。以針灸為例,規定收費4元,而其根據不同醫院的成本計算,應收費幾十甚至上百元,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有些人戲稱幾十年經驗的針灸專家就是把病人紮成刺蝟,也就收幾塊錢,還不如髮廊女給人洗一次頭掙得多!」 我國各級醫院現行的收費標準是《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範》,其共含有3966項服務項目,而中醫僅佔97項,佔2.45%。中醫所列入的收費項目已顯粗放和不足,而定價的過低和「數十年如一日」,更使起步晚、底子薄的中醫院長期處於虧本經營、無力發展的地步。「醫院首先要能生存,能『活』下去了才能談得上發展。經濟槓桿的制約使相當多的中醫院不得不放棄中醫特色和優勢,而大量開展收費較高、見效益較快的現代醫學檢查、治療和手術,或過度開展特需服務,以補償中醫服務的虧損。不能不承認,中醫院的所謂『西化』與此有直接關係。」 吳剛認為,從當前社會發展、人民需求以及醫院自身的實際出發,中醫院應走多樣化發展的道路。「雖然中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千百年來中醫至多只有診所,而沒有醫院,可辦醫院就必須24小時應診,能搶救危急重症,收治住院病人,這就需掌握西醫的檢查、診斷、手術、搶救等技術。否則,就不僅是病人認可不認可你中醫院的問題,而且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或事故,法律這一關你就過不去。」他介紹,目前大約有1/3的縣級中醫院連生存問題都沒能解決好,一味要求它們只能發展價格低廉的中醫,無論是事業發展還是病人需要,都是不現實的。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凡是發展好的中醫院,一般都是中西醫兩手都強的醫院,如廣東省中醫院、天津中醫學院一附院、江蘇省中醫院等。因此,他認為中醫院應有多種發展模式,在必須姓「中」的基礎上,以病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中西兼容,全面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 觀點三:社會需要中醫站得更高 急功近利是中醫院發展大忌 廣東省中醫院是全國中醫院的一面旗幟,談到對中醫院西化以及中醫院應如何發展的看法時,院長呂玉波有些猶豫:「我對其他中醫院的情況並不清楚,很難站在全國的角度來回答問題。只能從本院這些年來所走過的路以及所積累的經驗與教訓來談認識。」 呂玉波說:「當前中醫院也像綜合醫院一樣,每天面臨大量疑難病人、危重病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是中醫院就把這些病人推出去,而要接受並治好這些病人,這就必須具有全面的綜合服務能力。現在已經不再是光靠『三個指頭一個枕頭』就能解決問題的時代了,病人也已不再滿足於『氣滯血瘀、肝陽上亢』之類的診斷,他需要明白自己得的是什麼病,以及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檢查和治療。因此,現在的中醫院不僅檢查、治療設備要跟上,醫生還要具備中、西兩套醫學技術。同時,現在的病人維權意識非常強,而現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公認的只是西醫的醫療常規和診治標準,從這一標準出發,如果西醫認為該做的檢查沒做、該用的西藥沒用,而只用了中醫藥,那出了問題醫生和醫院就難逃其咎。這一類的教訓不能不記取。」 他認為,當中醫院院長的都熱愛中醫,也都希望能真正發揮出中醫的優勢,「學中醫的誰想西化呢?實在是制約的因素太多。」比如,雖然現在全國已有2800多所中醫院,但大部分是西醫院(衛生院)翻牌子翻成中醫院的,西醫人數約佔中醫院醫生的一半左右,自然駕輕就熟地傾向於以西醫治療。而且西醫診斷、治療效果明確,又說得清楚,病人也易於接受。但中醫就不同了,要想成為一位名醫不僅要有幾十年的經驗積累,還需有一定的「悟性」。 儘管中醫院的發展確實面臨諸多困難,但呂院長認為也有很多有利因素。「首先是中醫藥確有療效,有些療效還是現代醫學所替代不了的,病人需要中醫院,需要能治本的、毒副作用小的、針對自身的治療,中醫有自己的醫療市場;從醫院管理者的角度來說,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突出『差異性』競爭即中醫的獨特性是不可或缺的,它也是中醫院角逐市場的獨特優勢,抓住了『差異性』無疑是抓住了一張王牌。」 回顧廣東省中醫院的發展歷程,呂玉波說:「我並不是講大道理,中醫院必須姓『中』,中醫院的長遠發展只能靠發揮中醫特色,不能急功近利。中醫藥在治療某些疾病時,有時效果不突出,但決不能馬上否定和放棄,因為有可能不是中醫藥不行,而是使用中醫藥的醫生對中醫藥的精髓掌握不夠、運用不得法。要有耐心把提高中醫臨床療效作為形成中醫藥特色以及中醫院發展的關鍵點去抓,一個病、一個病去研究,一個病人、一個病人去認真對待,逐漸形成醫院的優勢與特色。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培養高水平中醫,在繼承創新上下功夫。但發揮特色並不等於排斥西醫,中醫不能包打天下,西醫也不能,引進西醫技術,是為在更高科學層面上發展中醫,給發揮中醫優勢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在談到擺正突出中醫特色和中醫現代化關係問題時,呂玉波反覆強調兩點:「引進現代科學不能替代中醫;引進現代科學不能縮小中醫的服務範圍,而要在更高的技術平台上擴張和發展中醫。」早在1998年,廣東省中醫院即率先在廣東引進了最先進的心臟搭橋手術,當時全院職工都不理解。隨著這一新技術吸引了大量病人,醫院又緊跟著組織專家研究和開展了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後的中醫藥治療,解決了搭橋病人心臟供血不足、術後再灌注損傷、血管再堵塞以及病人生活質量降低等現代醫學目前還解決不了的難題。「中醫技術站在前沿,西醫技術不讓綜合醫院」,該院並未因現代醫學技術的大量引進而冷落了中醫,僅從日均使用中藥飲片量5噸、日均門診量1萬餘人這些數字,就可看出中醫藥在這家醫院真正實現了在更高技術層次上的發展。難怪港、澳等地的西醫也由衷欽佩:「我們掌握的只是一把劍,而你們是兩把,必須承認你們的技術更全面。」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呂玉波(2002年優秀院長) 觀點四:發展離不開核心競爭力 中醫院特色別人沒法克隆 「我不贊成在當前的形勢和條件下討論『中醫院為什麼會西化』的問題,何必讓這些當前很難說的清楚的理論,給本來就在政策的夾縫中左右為難的院長們施加更大的壓力,限制了事業的發展?我贊成好好討論一下中醫以及中醫院應如何跟上需要實現中醫現代化,這種討論才會得到全國中醫院院長的擁護,因為這才是中醫院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全國優秀院長、全國首批示範中醫院遼寧省血栓病中西醫結合醫療中心的院長池明宇教授告訴記者。 池明宇說:「中醫對於疾病的認識曾領先和帶動世界醫學長達數千年之久,但這種優勢在西方近代文明崛起之後逐漸縮小,許多項目由主導地位變為輔助地位,疾病的病原學診斷、影像學診斷、理化學診斷、免疫學診斷等,對於疾病的定位、定性、嚴重程度分析都越來越準確,以往中醫領先的一些疾病在這些因素的比照下,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承認這一點就是自欺欺人。就拿我院常接觸的血栓病來說吧,血栓堵在哪兒了?堵了幾處?嚴重程度如何?再高明的中醫靠號脈、靠望聞問切也診斷不出來。對西醫來說卻很簡單,一個檢查就能明白究竟,而且診斷清楚了才能指導臨床治療,是適合吃中藥還是手術?是需要開顱還是介入?假如顱內出血量大還非要堅持以中藥解決,就會造成病人生命無可挽回的損失。再說了,中醫自身沒有檢驗,沒檢驗也就沒有證據,而現在對醫療糾紛的法律規定是舉證倒置,中醫這一關就過不去。西醫能夠依據臨床需要主動引進CT、核磁等現代科學技術,中醫為何不能引進西醫技術?我們何必為了突出中醫特色而捨近求遠?」 「但這些並不能抹煞中醫的先進性,中醫有著自己無可替代的特長。」池院長說。中醫的整體觀使它不像西醫那樣僅僅局限在某一疾病那某一個點上,而是時刻考慮到全身和疾病的發展,對不認識的疾病也能通過辨證施治和提高全身抗病能力加以克服;同時,中藥相比西藥的毒副作用小、作用緩和、持久,這都是西醫所欠缺而需要我們加以發揚的。 池明宇舉了自己醫院的例子:早在10多年前,醫院就瞄上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病這一全國醫療機構的空白,終於總結出了治療血栓病的十大方法,實現了血栓病藥物研究國內領先,在血栓病的全面系統診斷、治療、康復方面,也形成了無人可比擬的優勢,300張血栓病病床常年使用率達100%以上。除根據病情常規使用中藥外,該院的開顱止血手術、顯微外科的介入治療等對危急重症的搶救,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我院的中醫治療率達68.3%,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病就是我院的核心競爭力,這個特色沒人能克隆!」 當記者問及醫院的中、西醫收費各佔多少時,池院長說:「沒有分開算過,但可以這樣說,搞中西醫結合收入好於純中醫,搞西醫又好於中西醫結合。美國進口的抗血栓葯一支就要1萬多元,中藥抗血栓一個月才100出頭,各得多少批零差價一算即知!現在沒人不知道中醫收費太低,為什麼很多中醫醫院的針灸病床撤了?因為醫院月月、年年要為它倒貼!培養一名好的針灸師醫院要花多少錢?有了好醫生卻賠錢,時間長了院長也只能忍痛撤啊!再說,中醫沒有檢查項目,『三個指頭』有時往往代替了化驗、影像學檢查,診療費與西醫一樣是幾塊錢,醫院能有積極性嗎?再說也不合理啊!還有,中藥製劑是中醫院的特色,可以說沒有自己製劑的中醫院是沒有希望的中醫院,也發展不了中醫的特色。但現在政策卡得太死,先要建符合GMP的製劑室,投資得一二百萬,每種製劑還要花錢報批,這筆錢多數中醫院難以承受。」遼寧省血栓病中西醫結合醫療中心院長池明宇(2004年優秀院長) 觀點五:「西化」不「西化」關鍵看內涵 醫生專業思想不能跟著「西化」 說到中醫院是否「西化」問題,深圳市中醫院院長楊卓欣說:「看問題不能只看形式、看錶象,中醫院引進現代設備、提高診斷及搶救等綜合服務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手段現代化不等於就是『西化』,關鍵是要看內涵,中醫藥人員的思維模式不能西化,要根據病人情況和中醫優勢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並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後西、中西醫結合。」 楊院長介紹,深圳是個高效率、快節奏的城市,病人對醫療效果的要求很高,「恨不能今天看病,明天上班」。深圳市中醫院雖然是家中醫醫院,但與綜合醫院一樣,承擔著同樣輻射半徑的醫療服務功能,不可能因為你是中醫院就不用出急救車、不接受危重病人。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西化」並非貶義詞,因為中醫已不再是處在走街串巷的「土郎中」時代,而是需要從設備、手段到療效都要與時俱進。 「最關鍵的是中醫藥人員的專業思想不能跟著『西化』。現在年輕中醫較多,鞏固他們的專業思想是中醫院領導要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楊院長分析,年輕中醫的理論基礎較差,業務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他們往往對自己的中醫水平自信心不足,覺得還是用西醫方法解決來得更快、更好,而把中醫技術扔在一邊,忘記了自己是個中醫這一根本,像某些地區級中醫院甚至出現了每年3000萬的業務收入,而中藥收入不到200萬的怪現象。 「不可否認,中醫的收費標準太低,以針灸科來說,全國普遍虧損,直到深圳市調價後,針灸費才漲到30多元,我院現在4個針灸師每天門診200多人,1年業務收入200多萬,這樣才能有勁頭、才能發展。作為院長來說,必須對一些雖不掙錢,但體現了中醫特色的項目給予支持和獎勵方面的傾斜,強化中醫藥人員的專業思想。」現在,該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突出中醫特色的政策和措施:開展中醫四大經典學習;中醫導師大講堂、名中醫論壇、老中醫師帶徒、青年醫師導師制度、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等。「以去年的藥品收入來說吧,我院中藥與西藥的收入各佔一半,而實際上中藥要多得多,因為中藥的價格比西藥低得多。」楊院長用三句話對中醫院的發展做了總結:急診要強(不能死人),診斷要明(同級醫院有的設備要有),治療要突出中醫特色和優勢。 楊院長希望,管理部門在要求中醫院突出中醫特色的同時,相關政策要跟得上,如醫療質量的評估、職稱的晉陞、療效和醫療事故的判定,都要符合中醫的特點,不能照搬西醫的模式;要按經濟規律辦事,提高中醫的收費標準。深圳市中醫院院長楊卓欣 編後: 本期採訪的院長都是把中醫院辦得成績突出的,這些醫院的現狀對全國來說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是,他們也經歷過發展與保持傳統之間的迷茫和困惑,並從中成功地走了出來,從此意義上看,他們的經驗值得借鑒。[收起]
推薦閱讀:
※時代周刊談印中發展模式
※《紅樓夢》是章回小說傳承和發展的巔峰之作
※下一代學習管理系統:內涵、核心要素及其發展
※試析伊斯蘭聖戰觀的發展演變
※圖說我國茶具發展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