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朱元璋帶您遊覽明孝陵 ?

草根皇帝朱元璋帶您遊覽明孝陵

各位遊客大家好,想必大家看到我時已經認出了我,對,沒錯,在下就是大明帝國的創始人朱元璋先生,人固有一死,死後呢當然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墓地,今天呢本人就開個先例,親自帶領大家來參觀一下由我本人親自參與選址、設計的明孝陵及本人西去之後的長眠之地。

明孝陵是我和我的夫人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它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之陽玩珠峰下,始建於我開創大明帝國的第十四年及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我兒子朱棣任職期間完工,及永樂十一年(1413年),經過我、我的孫子和我的兒子老中青三代的共同努力順利建造完畢,歷時32年。

為什麼要叫「孝陵」呢,第一,我在任職期間是「以孝治天下」;第二因為我的夫人馬皇后謚(謚shì號)「孝慈」,故名孝陵,自清朝以後才稱之為「明孝陵」。本人在執政的第三十一個年頭裡不幸駕鶴西去,之後就與夫人合葬於此。

下面我來做個自我介紹吧,我1328年出生於安徽濠(háo)州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25歲參加元末郭子興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帶兵攻下集慶路(即南京),1368年於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1398年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為太祖。

明孝陵是南京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東起孝陵衛,南至下馬坊,西抵城牆邊,(北達獨龍崗半山腰。)明孝陵以欞星門為界限,分為兩個部分。以南作為引導的神道設施;以北為主體建築。其前方後圓、前朝後寢的帝陵格局,開啟了明清兩代帝王陵墓的新氣象。2003年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拓展項目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南京的第一處世界遺產。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大金門。大金門又稱大紅門,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門,也是正式進入陵區的第一道大門。當年明孝陵陵區從大金門的兩側延伸出一道45華里的外牆,把整個紫金山都包括在內。 其紅色牆體上原覆蓋黃色琉璃瓦,可惜毀於戰火。大金門底座為須彌座,可見束腰雕花。

由大金門往北70米,穿過天橋所見便是碑亭。該亭為重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基座仍為須彌座。亭頂已於清咸豐年間毀於太平天國與清軍的戰爭中,僅存四壁和四個門券。因其建築平面為正方形,又猶如一個古城堡,所以俗稱四方城。

亭內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俗稱「功德碑」。刻的是我的兒子明成祖朱棣(dì)頌揚他父親的文字,說白了就是讚揚我的。整碑通高8.78米,寬2.26米,厚0.8米,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一塊古碑。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組成,碑座是巨大的龜型動物,高2、08米,古人稱為贔屓,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動物,龍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龜,喜歡負重,常用作石碑的基座。它的樹立標誌著明孝陵工程的全部完結。

功德碑的碑文長達2746個字,主要詳述7部分的內容。這七個部分分別是:

一、說我生於鳳陽,為句容大族,貴人奇項,由項及頂有骨隆起,望之如神。

二、元末群雄並起,本人「為民請願,發跡定遠」征戰大江南北,並逐步建立起明王朝。

三、我統一國家後,定都南京,年號洪武,冊中宮,立皇太子,分封同姓。

四、我吸取歷史教訓,廢除舊制,罷中書省,升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五、建立國學,祀奉孔子,重視國學講經,選賢唯能,立家訓以教子孫。

六、我生活簡樸,重農耕,囑死後勿用金玉,與馬氏合葬孝陵。

七、刻了我的子女後代57人名號及144句四言頌詞一篇。

唉!說道這塊碑呀,其實我什麼都明白,朱棣他表面上在歌頌我的功績,背後其實是在樹立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他繼承皇位的正統。當年我去世後傳位的是我的長孫朱允炆,由於允炆實行削藩的政策,引起了身在北京的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的不滿,於是他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奪得了王位,登基當上了皇帝。為平復民心,不惜重工打造巨碑為我歌功頌德。看到子孫後代為了王位在廝殺,我的心都碎了。

過了御河橋,請大家跟著我折向西北方向,前方即為陵墓的神道。神道分為兩部分,第一段為東西向,名為石像路,共有6種,12對,24隻石獸,每種4隻,兩蹲兩立,自東向西排列的分別是:獅子、獬豸(xiè,zhì)、駱駝、大象、麒麟和馬。(獅子象徵威武辟邪;獬豸在古代被認為是能明辨是非的護法神獸;駱駝象徵沙漠和熱帶表明大明朝疆域遼闊;大象表明江山穩固,天下太平;麒麟為祥瑞之物;馬代表對主人的忠貞以及智慧。)在神道兩側安置這些石獸一來讚揚我的功績,二來展示大明帝國的國力昌盛,三來祈望鎮妖辟邪。

石獸盡處,有一對石望柱,神道由此折向正北。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神道的後半部分——翁仲路,由南往北有4對石雕像,兩對文臣,兩對武將。武將腰佩寶劍,文臣手秉(bǐng)朝笏(cháo hù )。他們分別是一對青年的,一對壯年的,預示著大明江山後繼有人。

走著走著我們發現,路的右側有座小山,稱之為梅花山,最早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墓的所在地。明孝陵不像其他帝王陵墓直線排列,神道的最北邊是一處重要的禮儀性建築——欞星門,但是史料在清朝(同治)年間被毀。05年開始了保護復原工作,07年建成開放。

走過金水橋,順坡而上。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陵墓陵門,也就是明孝陵主體建築的正門,名字叫做「文武方門」。門上嵌有「青石碑」一方,陰刻著明孝陵三個字,為曾國藩所題,邊飾雲龍花紋。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門是1998年重新修建的,恢復了原貌,五門、黃瓦、朱門、紅牆相互映襯,十分的莊嚴。

門外的東側牆下,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碑」。當年八國聯軍侵華破壞文物,鑒於此,地方官員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刻寫,內容是保護明孝陵的告示。不幸的是告示雖有,但是並沒有起到保護的作用,說到這真是心痛呀。

進門不遠便可以看到一歇山頂式的建築——御碑亭,是清代同治八年建造的。因亭中樹有康熙、乾隆皇帝題字的碑刻而得名。亭中豎立著5塊碑,中間的這塊碑刻有「治隆唐宋」四個字,意思是說我的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祖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康熙這樣做的目的我也是清楚的,一方面是表達對我的敬佩;另一方面是籠絡人心,緩和漢滿矛盾。康熙一生六次南巡,五次親臨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禮, 這塊「治隆唐宋」碑便是在他第三次南巡後留下的。左右的兩塊碑分別刻有乾隆的兩首詩;碑後的兩塊記敘著康熙參拜明孝陵的事情,背面刻有當時兩江總督等人的題名。

走過1.6米寬的御道就是明孝陵的中心建築——享殿了,享殿原名孝陵殿,建於洪武十六年(明孝陵始建於洪武十四年),毀於咸豐年間的戰火。據史料記載,當年的享殿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重檐廡殿頂。三層台基上,56根金絲楠木支撐著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合「九五」之治。現在的享殿是同治年間重建的,為三層石須彌座、三層石欄杆、三層龍吐水、三層石丹陛(上陛為「二龍戲珠」、中陛為「日照山河」、下陛為「天馬行空」),孝陵殿因清政府內外交困,規模遠遠不及當年。

享殿中原供奉著我和皇后的主牌位,現在已經成為「明孝陵史料陳列室」常年舉辦與明孝陵有關的史料展覽。下面請大家隨我進入參觀,在室內可以看到朱元璋的肖像,肖像上題有「太祖遺像」四個字。但是它既不是明代之物,又不是太祖真像,而是80年代修建明孝陵時,按照清末的肖像重新複製的。

穿過內紅門走過升仙橋,一座全部用大條石築成的大型建築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方城。方城東西兩側各有八字牆一堵,牆面四角飾有磚雕花紋,內容有石榴、萬年青、牡丹等,象徵子孫繁衍、江山永固、幸福美滿。經歷這麼多年,花紋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貴。

方城的正中是一個高大的拱門,拱門內是一條深長的隧道,由54級石階組成,出了隧道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樓所在。明樓俗稱「馬娘娘梳妝台」,它原來是有頂的,可惜在太平天國的戰火中被毀,僅存四壁,後於08年動工修復,09年重現恢弘氣勢。

說道方城和明樓呀,我的心裡還有些驕傲,因為方城和明樓是明代的創新,明代以前帝王的陵墓都沒有這樣的建築。在寶頂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樓,其中又夾以隧道,更添莊嚴肅穆的氣氛,顯示出帝王的無比威嚴。

修築在獨龍阜玩珠峰上的寶頂,是一個直徑300多米的圓形大土丘,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地宮就在這個大土丘的下面。該土丘依山就勢而築,後又經人工修繕和填補,從而顯得高大豐圓,氣勢不凡!

我們常說寶城寶頂,那麼寶城究竟在哪兒?原來寶城指的就是環繞寶頂那1100米長的磚牆。寶城寶頂的皇陵造型開創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只不過到了清代寶頂由圓形改為橢圓形罷了。我的陵墓到這裡就參觀完了,大家對這件藝術品感覺很不錯吧,接下來的時間交給你們自己,其中的秘密等著你們自己去發掘吧。

推薦閱讀:

朱元璋刪《孟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為什麼把祖宗葬在水裡!
朱元璋神秘水墓是什麼?(毛劍傑的回答,36贊)
史上三大超猛將:一位欲槍挑李世民,一位刀劈朱元璋不成逼其自殺

TAG:草根 | 皇帝 | 明孝陵 | 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