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董邦達《溪山清遠冊》
清 董邦達 溪山清遠冊 匡時2013秋拍 成交價1552萬元作品鑒賞這一組董邦達所畫的《溪山清遠》冊共有十二頁,為紙本水墨及淡設色畫,每頁縱34厘米、橫25厘米。此圖冊曾見於清《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可謂是收載在案、流傳有序的作品。《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原文為:「董邦達畫山水一冊,(本幅)素箋本,六對幅,每幅縱一尺五分,橫七寸六分,水墨畫山水,第二幅及十二幅淺設色,末幅款:『臣邦達敬繪』,鈐印二:『臣』、『達』。(鑒藏寶璽)八璽全,『樂壽堂鑒藏寶』。」畫面上另鈐有橢圓形的「宣統御覽之寶」朱文印章。可見此圖冊至晚清宣統年間尚存於宮中,很晚才從宮內散出,流入民間。全圖多以水墨繪就,較多使用了干墨,畫面極其素淡枯澀,反映了畫家所具有的文人審美情趣。惟此冊署款為 「臣董邦達敬繪」,而著錄中缺一「董」字,我們知道有清一代,君權極重,君臣之間規矩森嚴,臣下為君上作畫,須是具全名款,以示莊敬,故此這個「董」字不存,當是編著者的疏漏所致。董邦達是一位很典型的文人畫家,他字孚存,又字非聞,號東山,富陽(今屬浙江)人,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卒於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董邦達於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為貢生,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得中進士,被授翰林院編修;到了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董邦達奉旨出任陝西鄉試考官,不久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至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董邦達與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庄有恭、裘曰修、陳邦彥、觀保等一起參加了《石渠寶笈·初編》的編纂工作;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董邦達奉命入直南書房,並擢升為內閣學士;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遷侍郎,任官於戶部、工部及吏部;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董邦達官至左都御史,後又擢升為工部尚書、禮部尚書;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董邦達去世後,乾隆皇帝特賜祭葬,謚「文恪」。董邦達的一生可謂仕途通達,榮耀萬分。從董邦達的身世看,他是走的是科舉之路,作為朝廷命官,作畫只是董邦達的「副業」,因此他並不是一位職業畫家。但董邦達又確實能畫,尤其是擅長畫山水,其畫風遠師 「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近學「清初四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也曾經不少為皇帝作畫,所以有些畫幅上,在自己的姓名前面署有一個「臣」字,以示這是專門為皇帝而畫的。所以按照我對「臣字款」繪畫的區分,董邦達應當屬於「詞臣畫家」,雖然他在畫幅上署款的格式與供職宮廷的職業畫家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之間的身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所以嚴格說起來,董邦達並不屬於「宮廷畫家」之列。而幾乎所有的清朝的詞臣畫家都以文人畫為宗,畫風相當接近。這套冊頁水墨疏淡,用筆輕柔,皴法松秀,文人繪畫的情趣十分濃厚,是一組饒有意境的佳作,名之為「溪山清遠」,可謂得宜。(聶崇正)
作品資料作者董邦達尺寸34×25cm×12作品分類中國書畫>繪畫創作年代暫無估價RMB 4,000,000-6,000,000成交價RMB 15,525,000HKD 19,751,908USD 2,328,750EUR 1,707,750專場古代繪畫專場拍賣時間2013-12-03拍賣公司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會2013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著錄:《石渠寶笈續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彙編》石渠寶笈續編四第六十P2979,北京出版社,2004年。)款識:臣董邦達敬繪。鈐印:臣、達鑒藏印: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石渠定鑒、寶笈重編、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樂壽堂鑒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陰山箴言閱畫千卷,不如讀透一幀
推薦閱讀:
※明 文徵明《溪山清遠》卷
※清遠特色水果大全,可以根據這個來吃個遍!
※真實的雖遠必誅丨大清遠征尼泊爾
※擇一處靜謐,書一方清遠
※蘸一筆清遠,書一懷馨情
TAG:清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