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玉鑒定解析之六

六、工

1、工藝概述:

由於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及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在玉器的加工工藝上,每個時期也都有著顯著的不同。從新石器時代的打磨及晚期的原始砣具加工;到商周之交出現,春秋時期普遍使用的銅砣機;再到春秋晚期出現,戰漢普遍使用的鐵砣機加工,每一個時期的加工特點,都會把痕迹一一留在玉器上,這就為我們鑒定玉器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至於每個時期的器型、紋飾等的演變過程及特徵,由於很多玉器資料上已經講的很詳實,這裡就不再一一累述。

下面主要從加工工藝的細節上講述如何鑒定玉器老的加工工藝。

工藝鑒定,也是古玉鑒定中的重要部分,所以,也是大家必須要關心和搞懂的。當然,工藝鑒定,也不是孤立的,它必須還要結合入土特徵,造型紋飾等辯證的分析,科學的論斷。

2、工藝鑒定要點:

A、打磨工藝:

商代以前的玉器雕琢工藝,大多採用比玉硬度大的器物加水來回搓磨的方式,速度很慢,所以,玉器表面非常光滑,潤澤,幾乎看不見很多細小的平面;加工溝槽裡面一樣打磨精細,與玉器表面的包漿一致。(如下圖)

新石器時代晚期,表面雖然沿用以前的加工方式,但工藝明顯粗糙,在玉器表面可見很多不同的小面。

這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玉敷面的眼眉部分,從它的包漿可以看出打磨的精細,從反光的不同可以看出表面打磨的特徵。

商代,由於使用砣具,利用解玉砂加水琢磨,速度加快,所以玉器表面會留下深淺不一、粗細不同、不規則的直線型拋光痕,特別是在圓雕動物或人物的嘴下、耳後,轉折處更為明顯。

西周中晚期,由於砣磨精細,所以表面及砣痕中刻劃痕不很明顯。

到了戰漢,打磨工藝更是到了頂峰,正是由於打磨的更加精細,才會出現了大量玉器上的玻璃光,這是戰漢玉器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如下圖)

B、孔洞加工:

新時期晚期以前的鑽孔,大多採用手工磨製,孔洞的形狀不規則,成喇叭狀橢圓形。兩面對鑽的,有的成蜂腰狀,蜂腰部分會很細薄銳利。有的成對鑽的喇叭孔或隧孔。從新時期晚期開始,由於砣具的出現,孔洞內會出現研磨砂留下的粗細不一、相互不平行的旋紋。又由於孔洞很難一次完成,孔中會出現一個或多個台痕,對鑽的還會出現嚴重的錯台現象。到了春秋晚期開始,孔洞大多是對鑽的直孔。所有的孔洞邊緣,都不會出現嚴重的崩口,這就是與機械加工最明顯的區別。管鑽對鑽形成的穿孔(比如琮),除了孔壁有不規則的螺旋紋外,幾乎中間結合部分,都會形成明顯的台痕。有的還會呈現孔徑尺寸不一,不垂直的現象。

對鑽時產生的錯位和螺旋紋

常見的幾種孔洞如下面各圖:

此類打孔方式主要出現在西周以前,西周以後逐漸被直孔所取代。

此類打孔,主要出現在商代以前以磨製為主的打孔方式上。

如下圖,龍山文化雙孔璧的打孔。

這類方式主要出現在西周以後的各個時期。

這類孔洞自文化期開始一直沿用。

這種人字孔,主要出現在漢代翁仲上面,在一些裝飾型珠串上也有應用。:如下圖

C、陰線加工:

商代以前,由於大量使用磨製或是石質砣具,所以加工出來的陰線底部大都呈現「U」字形,但這不是絕對的,比如良渚文化的細陰線。如下圖1-1;

由於新石器晚期銅器的出現,是玉器加工技術有了很大提高,由於銅砣的硬度沒有鐵砣的硬度高,所以加工出來的陰線底部大都出現倒梯形,如圖1-2;

而到了春秋晚期,由於冶鐵技術的提高,所以玉器工具也大量使用鐵制工具,所以加工出來的陰線底部出現了「V」字形,如圖1-3.這種形態一直持續到到現在。

商周時期廣泛使用砣機,由於砣機只能正反轉,所以加工出來的陰線就不會很長,陰線底部會出現凹凸不平現象。落砣的時候,為了好控制刻線的方向不會走偏,往往會用力大一些,這就出現落砣重,起砣輕的現象,所以,放大鏡下觀察:一砣加工下來的一段陰線中,會出現落刀深,起刀淺的現象。如圖所示:

刀起刀落的痕迹

側面剖面圖如下:

由於砣片無法實現拐彎雕刻,所以陰線的拐彎處會出現歧出,就像掃把的形狀,我們稱為掃把尾。

古代加工的掃把尾現象,由於加工嚴謹,所以接砣緊密,線條長短均勻,不會出現斷砣、漏砣現象,而偽古玉往往會出現這些情況。如圖:1、2、3、4.

1

2

3

4

以上真品掃把尾加工嚴謹,接砣緊密。

最關鍵是陰線內部的包漿和外部的一致性。

下面是幾件偽古玉雕工的放大圖,大家比較一下:

偽古玉加工的草率,接砣不緊密,線條紊亂,交代不清。

偽古玉的斷砣現象,特別是最後一砣,

顯得特別草率,最大的破綻所在

偽古玉加工,只是形似,特別是出現了彎砣現象,這是古代加工

工具無法實現的,只有高速旋轉的現代工具,操作方便才能完成。

戰國以前的陰刻線,由於石質和銅質砣具的使用,加工出來的陰線相對較粗,戰漢使用了鐵質砣具,加工出的線條流暢、細密。我們稱之為:「遊絲毛雕」,這是戰漢玉器的一個特徵。

遊絲毛雕

管鑽出來的陰線,由於難以掌握垂直度,加工出來的陰線(比如眼睛),會出現一邊中斷,或是一邊深一邊淺,一邊粗一邊細的現象。如圖:

管鑽痕迹,眼睛部位會看出管鑽的傾斜留下的痕迹。

由於砣具的轉速不是太高,陰刻線或鑽孔處,幾乎不會出現明顯的崩口現象。即使出現崩口現象,在後期的打磨過程中,也會打磨掉(如下圖)。

無崩口現象

崩口打磨現象

偽古玉崩口現象,崩口不打磨,孔洞內也無包漿而言。

D、鏤空工藝:

戰國以前的鏤空工藝,由於拉搜加工後,大多經過多次打磨,所以幾乎看不出拉搜的痕迹,而戰國時期的拉搜痕迹特別明顯,可能與鐵質拉搜工具的使用有關。漢代因為拉搜後二次打磨,這種痕迹又變得不很明顯了。

E、浮雕加工工藝:

浮雕的器物,浮雕部分與平面的交界處,清理的十分乾淨、徹底,往往垂直於浮雕部分,在平面位置出現陰刻線。浮雕部分的細小轉彎處,由於無法使用砣片加工,會使用砣棍加工,所以底部會看見加工的旋痕。(如下圖)

戰國以後,由於鐵質工具的鋒利,掏堂技術的提高,器皿件大量出現。

F、工藝的一些細節:

由於古代加工技術的限制,所以製作的玉器會有一些小的缺陷,比如片狀的東西,無論大小,你把它放在玻璃板上,按動任何一個邊緣部分,另一端會撬動,不但如此,它的壁厚的尺寸四周也是不均勻的。

再比如玉璧,中間「好」的部分,與最外圈的邊緣絕對不是一個同心圓,肉的部分,各部位尺寸也是不均等的。

圓狀的東西,比如錐形器等,用手轉圈摸上去,因為手工打磨,會有凹凸不平的感覺。

這些都是鑒定玉器的細節問題,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不容忽視。就是所謂的「細節決定成敗」。

G、注意現代工藝手段合成的偽古玉

一、玉粉模壓偽古玉,就是用玉粉加化工粘合劑用上下兩片鋼模高壓壓合在一起,然後再把邊緣的模痕打磨掉或是後添工製作而成。如下面幾件偽古玉:圖1、2、3.

1

2

3

玉粉模壓偽古玉實物圖片

這類東西最大的破綻在於:

1、所有紋飾和浮雕部分為了脫模方便,都會呈現傾斜狀態,而

且會很圓滑,如圖:

2、在模具的邊緣部位,由於模具里的氣體瞬間很難排盡,所以會

在磨具的邊角結合處出現細小的氣泡。如圖1的細圖:

3、後添工的地方,放大鏡下觀察,陰線底部根本無包漿而言。如圖1的細圖:

二、超聲波震蕩造偽古玉:

這類玉器,它主要運用超聲波加工的原理,利用做好的雕刻模具來對寶玉石進行高速低頻震蕩成型加工而成,由超聲波雕刻機所加工成的工件具有線條優美、紋理清晰、立體感強等許多優點,而且能夠批量生產,可雕刻可打孔可清洗。

這種方法大多雕刻一些工藝簡單的玉器或翡翠掛件。如下圖:

超聲波震蕩生產出的仿玉掛件

這類東西相對比較容易辨別,一是看不見刀刻或是砣痕,二是模具原因,不會加工出高浮雕物品,或是高起的部分有傾斜度,陰線開口呈現V字形。它和模壓偽古玉的區別是他不會出現氣泡。

三、激光雕刻製作玉器:

激光加工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激光器發光產生高度集中的熱在亞克力、木材、塑膠、紙張、布料等材料上進行雕刻,功率加大會對石材、玉料、金屬等進行雕刻。

這類東西也比較容易辨別,它根本看不見刀刻或是砣痕,刻工比較呆板,會在玉器表面看見很均勻平行的激光划過的痕迹。如圖:

激光雕刻仿明清件

萬根溯源!只要你掌握了沁色、鈣化、包漿等諸現象幾百、上千年形成的根本原因和特徵,在玉器本身找到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再根據每一個時期的加工工藝特徵,外加上一些細小的表象,那麼,古玉鑒定起來自然會得心應手,輕車熟路。

各位朋友,所有關於鑒定的文稿到此結束,由於本人才學疏淺,難免有失誤之處,我將會和廣大玉友共同學習、進步。

我的文稿也在不斷地完善和改進之中,稿中還將會運用大量的館藏圖片加以說明,待整理結束,我會集中出版一書。

希望各位翹首以盼,歡迎給予指正。


推薦閱讀:

青花瓷被世人稱為曠古至今最完美釉色,是什麼時候被人發現
《古陶瓷鑒定學》節選十
翡翠鑒定
剪根頭髮就能做親子鑒定,是真的嗎?
怎樣消除人們對精神病鑒定的灰暗想像

TAG:鑒定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