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評價指標縱橫談
CFP |
在評價考核時,為了減少人情干預,客觀指標成了首選。但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這些指標容易被異化成「唯一」或「決定性」指標。其實,論文數量、被引頻次、同行評議……這些評價指標和方法絕不是「有你沒我」的不可兼容,關鍵是評價什麼對象,各種方式該佔多少權重。說句到家話,指標只是工具,用得好不好,關鍵在於使用的人。
幾種評價體系選取的主要指標
自然指數
自然出版集團推出
採用「加權分值計數法」,由科學家選出68種自然科學類期刊。據估計,這68種自然科學類期刊的引用量大約佔總引用量的30%。每篇論文的作者數為N,每一位作者對該論文的貢獻記作1/N分,同時考慮不同學科間的權衡。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上海交通大學推出
選擇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的摺合數、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的摺合數、各學科領域被引用率最高的教師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摺合數、被科學引文索引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論文數等指標。
中國最佳醫院綜合排行榜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推出
以同行評議的方式,邀請一定數量專家,綜合考慮學科建設、臨床技術與醫療質量、科研水平等因素,為本專業領域內醫院排名。根據醫院專科的平均聲譽分值,得出該醫院所有專科的總分值,在此基礎之上綜合科研學術水平總得分,得出最終排名。
A.阿卜杜拉國王大學的掛名「把戲」
沙烏地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國王大學,近幾年的國際排名像坐火箭一樣上升。在湯森路透公司2014年6月公布的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上,美國的數量最多(1702人),英國其次(304人),德國有163人,位居第四的中國有134位科學家上榜,而將阿卜杜拉國王大學作為論文署名第二機構的高被引科學家居然也高達130位!2014年10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誌公布的大學排行榜上,阿卜杜拉國王大學在數學領域躍升為世界第七位,而第一名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這讓很多科學家非常驚訝,要知道該校兩年前才建立數學博士培養計劃,怎麼可能這麼快就躍居國際前列?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位數學教授心生疑竇,開展了一番調查,這才揭穿了阿卜杜拉國王大學的掛名「把戲」——這所大學近些年拚命招募「兼職教授」,尤其以高被引科學家為重點招募對象。他們對兼職教授開出的條件是:每年7.2萬美元的收入;為訪問該校所做的國際旅行可乘公務艙,學校負責報銷;在沙特期間住五星級賓館。兼職教授要做的事主要是:與沙特本地學者合作,幫助他們提高學術水平;「輔導」本地學者起草項目申請書;尤其是,發表文章時得掛上阿卜杜拉國王大學的名字,將其作為兼職教授的第二機構。當然,該校也希望兼職教授完全以該大學的名義發表文章,但未作硬性要求。從前述排名指標上看,他們這樣做還真「見效」。
B.善用則為利器,濫用則為上吊繩
在自然科學與工程領域,測度單位和測度工具都很明確,例如,長度的單位是「米」,測度工具可以是低精度的捲尺,也可以是高精度的激光測距儀。在人文社科領域,測度單位往往都不能確定,比如,我們迄今不知道知識的單位是什麼,測度方法自然也不成熟。
但是,現代社會的管理運行又需要我們「心中有數」,在這種情況下,用「指標」來近似地、替代地表徵一個變數,就成為無奈卻必需的選擇。例如,我們想定量地比較不同國家的科技實力,目前還只能用論文數、論文被引用數、發明專利數之類的指標來近似反映。儘管不理想,但只要應用得當,相關指標仍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所以大家都在不同程度地設計和利用評價指標。
較好的評價指標,應能夠顯示出評價對象今後的努力方向。比如,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科學與工業組織在確定優先領域的時候,考察了學術先進性與科研選題對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兩個相關性指標,並分別以這兩個指標為縱坐標與橫坐標,將不同領域繪製在二維圖上。這樣,大家根據各領域在圖上的位置一眼就能看出,澳大利亞的哪些研究領域應該比過去更加重視學術先進性,哪些領域更應關注相關性。
遺憾的是,當指標的評價對象是人或者機構的時候,某些人、某些機構不是根據指標評價結果來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而是想辦法來「就合」甚至操縱指標。這在世界各地都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比如前文所述的阿卜杜拉國王大學。一般說,水平較高的論文能夠獲得較多的引用。因此,若哪個大學擁有較多的高被引科學家,則該校的總體學術水平應該也比較高。面對這個指標,正確的做法是努力營造鼓勵科研、鼓勵創新的環境,吸引和培養更多的高水平人才。而阿卜杜拉國王大學卻想出「掛名」這麼個歪點子。
這種現象國內學者也不陌生。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採用多種指標來評價科技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基金論文比」是其中一個指標,指的是一種刊物每年發表的全部論文中,有多大百分比是重要科學基金或科技計劃的資助成果。我們設計這個指標的大致思路是這樣的:獲得基金支持的科學家群體與未能獲得基金支持的科學家群體相比,平均學術水平應該更高些;他們在較充足的經費支持下開展的研究,應比經費拮据的團隊更易於出成果;這些科學家更願意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投稿給哪個刊物,其實是他們對刊物影響力的一個判斷。應當說,這個思路是有道理的。遺憾的是,某些刊物不是通過自己的優質服務來吸引優秀作者,而是發出一個信號:凡是標註了基金支持的稿件,我們就優先錄用。於是,某些作者為了使自己的稿件易於被接受,就胡亂標註基金支持信息:項目早就結題了,仍舊標註;論文的主題與項目主題基本無關,也進行標註,等等。於是,本來很好的一個指標被大大異化了。
C.對評價指標三點看法
對評價指標我有三點看法。
一、堅定信心,以自我評價為主。一個人也好,一個機構也好,如果上級不評價考核,我們對自己就沒有要求嗎?完全失去自信的人才會圍著評價指標團團轉。本人儘管一向表現很好,但自1985年成為本所的研究人員以來,迄今只有一次年終考核等次為「優秀」。我沒有必要為了被評為「優秀」而「調整」做人方式,那可能越調整越糟糕。美式足球(橄欖球)並不是國際比賽項目,但美國人照樣玩得不亦樂乎,因為美國人有自信。如果我們中國人不自信,就會放棄尚未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的武術而改練已經列入「評價指標」的拳擊。正確的方略是:拳擊可以練,武術不能丟。
二、管理人員要懂得定量評價的基本原則。基於指標的定量評價的基本原則是「同類比較」,因此,一定要講究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因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不一樣;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不一樣;論文、專利、專著等成果在不同學科的地位不一樣,等等。再好的指標,用一刀切的方式去實施,也會出大毛病。把罪過都歸結於評價指標,歸結於從事評價指標研究的科學計量學工作者,你說我們冤不冤?
三、提倡參與式的評價指標制定過程。如果管理者在制定評價指標時可以任意恣行,而被評價者只有俯首帖耳的份兒,那麼,管理者欲達到的目標就很難達到,只能是南轅北轍的效果。無論是評價考核的頻次、評價指標的選擇、指標權重的設定等,都可以而且應該聽取評價對象的意見。另外,應當將評價考核工作與職業生涯諮詢結合起來。這樣的話,評價指標就可能成為推動人才成長的利器,而不是千夫所指的靶子。
面對「就合」甚至「操縱」評價指標的亂象,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簡單化地完全棄用指標——凡是異化了的指標就都棄置不用,這就是因噎廢食了。從事指標設計的研究人員和利用指標進行管理協調的行政人員,都應該根據指標應用的實際效果而不斷調整優化相關指標。
當然,比這個更重要的,是被評價的科學家個人和各類組織的自重。實事求是乃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質,面對評價指標,要從中看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而不是像阿卜杜拉國王大學那樣行事。
(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推薦閱讀:
※科技樹是不斷發展的,當人類科學家一輩子都無法專精其一,人類該怎麼辦?
※「不得不」學會的科研工具
※前有「莎普愛思」後有「王老吉」,國人的智商豈是你們能侮辱的?
※對生物信息學研究的零碎領悟
※媒體稱中國科研經費超過五千億但成果寥寥,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