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鈔這麼多,為什麼通貨膨脹不明顯?

從最基礎的概念,抽絲剝繭告訴你。

第一層:理解「經濟」

別聽那麼多人扯什麼高大上的解釋和辭彙,我這裡告訴你,所謂「經濟」,其實就是交易的總和。

交易,當然就是指買賣,一個人拿著錢,找另外一個人交換某種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這裡所說的「人」也可能是機構(法人),這裡所說的「錢」,也可以是信貸。

某一類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的交易全部加和起來,就是某個市場,比方說,汽車市場,就是與汽車相關的所有交易的加和;股票市場,就是與股票交易相關的所有交易的加和……

然後,把所有這些市場加和起來,就成為所謂的「經濟」。

西方語言中的economy,源於古希臘語,其本來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到了近代,一些人把這個詞的含義擴大,變成了治理國家——為了強調是國家的治理,通常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在中國,東晉時期就有人使用「經濟」一詞。其含義是「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之一,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是非常有深度、廣度、高度的一個詞兒。

說到這裡,因為以往我公眾號被封,有人說你談經濟就談經濟,別談什麼政治,就不會被封了。這句建議其實很不切實際——因為自近代以來,政治就是經濟,經濟就是政治,哪有可以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的「經濟學」?

再進一步說,以當今中國之媒體監管,原創政經評論類公眾號,寫了很久卻從未遇到過封文和封號,要麼是體制內媒體奉命行事,要麼是超級滑頭根本沒自己的觀點天天給人心理按摩的……

第二層:理解「通脹」

如果按照漢語辭彙來理解——

「通貨」的意思就是貨幣,就是錢,按照當今時代的引申貨幣概念,信貸也可以算進來;「膨脹」的意思更簡單,就是變大了、變多了、變肥了。

按照字面含義來理解,只要一個社會上的「錢」變多了,就叫通貨膨脹,和物價漲不漲根本沒有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無論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通貨早就已經膨脹了N倍了!

比方說,以全球四大經濟體美歐中日的央行為例,來看看最近20年以最狹義的「基礎貨幣」(央行資產負債表)來計算的「通貨」膨脹(為了讓圖片顯示清晰,請將手機橫屏查看)。

單獨拿人民幣來說,1999年底的央媽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是3.4444萬億元,現在呢,是34.9997萬億元,擴張了10倍,你說有沒有通貨膨脹呢?

當然,我們一般所說的通貨膨脹,主要是指物價的上漲,這不僅要考慮「通貨」的增加,還要考慮真實的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是否增加。

咳咳咳,這個嘛,各國政府都已經替我們考慮好了,他們設計了一個聽起來高大上的指標,名叫「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聲稱這就代表了一個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的程度。

可問題是,CPI只是包含了他們所定義的「消費品」,並不是整個社會的物價——比方說,原油從10美元一桶漲到了60美元一桶,他們說不算;股票價格則從1元上漲到100元,他們說這不算;房子價格由2000元/平米,上漲到了10萬元/平米,他們還說不算……相反,饅頭、電腦、手機等政府不控制的基本沒有漲價或漲價很少、甚至跌價的東西,他們倒是很積極的都要算進去……

你說,這個CPI能代替「通貨膨脹」么?

根據第一部分提到的「經濟是所有交易的總和」這個定義,社會整體物價的計算原理並不複雜,就是某一段時間內(如1年內)參與交易的:

所有(貨幣+信貸)/所有(商品+服務+金融資產)

這個總體物價只要有上漲,就是通貨膨脹;

如果上漲很多,那就是通貨膨脹嚴重!

第三層:理解「貨幣+信貸」

前面說過,最狹義的「錢」,是指由央行印出來的基礎貨幣,這個看央媽的資產負債表就可以。

然而,當今社會可不僅僅就這一種錢。

比方說你買一個房子,總價100萬,你首付20萬貸款80萬買下,這個20萬你要用自己的錢來付,但另外的80萬卻是拿你未來的收入作抵押從銀行的貸款,這就是信貸。

就當代銀行體系來說,真正由央行印出來的錢,通常被稱為「基礎貨幣」或「儲備貨幣」,而考慮了整個社會信貸數據的「錢」,通常被稱為「廣義貨幣供應量」,這就是M(Money)的不同層次。

廣義貨幣供應量相對於基礎貨幣放大的倍數,被稱為「貨幣乘數」,通常情況下其取決於央行所規定的「準備金率」。

最近幾年,中國提出了一個「社會融資規模」的概念,其含義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這個概念,可能更接近於第一部分提到的「貨幣+信貸」的總額。

不過,這個數據與傳統上統計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相差不大——根據央行的最新數據,截止到2017年9月,中國的M2數據是165.57萬億元,而社會融資規模則是171.23萬億元。

把廣義貨幣供應量M2視作一個經濟體「貨幣+信貸」總額的話,我們這次拎出中美兩大經濟體,看看其最近10年來廣義貨幣量的變遷。

對比第二幅圖中顯示的中美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動,估計你會奇怪——

為什麼中國2014年以來資產負債表規模在下降(這意味央行印鈔量減少),但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卻持續增長?

為什麼美國2008-2014年間資產負債表暴增(這意味央行印鈔量暴增),但廣義貨幣供應量M2卻始終保持著平穩增長?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

中國降低了存款準備金率,放大了貨幣乘數,釋放了更多信貸。

在2007年前後,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高達21.5%。

現在是多少呢?17%!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一樣,只不過方向剛好相反——

美聯儲在QE過程中大肆印鈔的同時,要求各大銀行必須將大量超額準備金存放在美聯儲,由此限制了整個經濟體中信貸的過快增長。

不管怎樣,最近這10年來:

美國的M2從7.2萬億美元,暴增到目前的13.7萬億美元;

中國的M2從40.3萬億元人民幣,暴增到目前的165.6萬億元人民幣。

第四層:通貨膨脹的演算法

相比「貨幣+信貸」的總量數據,一年內交易的商品+服務+金融資產的數據獲取卻並不容易(並非不可獲取),而且也沒有人對此做出統計,所以,真實的物價指數自然無從算起。

當然,如果簡化一點兒,不考慮金融資產,只考慮被納入政府統計的一年內交易的「商品+服務」的實體經濟總量,這個數據倒是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GDP(國內生產總值)。

我們用「貨幣+信貸」數據,除以GDP數據,就可以算出2007年的物價水平,對比今天的物價水平,就知道是不是通脹了(具體見下表)?

算下來,自2007年以來:

中國的物價指數從1.49上漲到2.23,上漲了49%;

中國的物價指數從0.50上漲到0.74,上漲了48%。

不妨對比一下中國和美國政府告訴我們的那個通貨膨脹數據——CPI。

先來看中國的。

整體上,除2008年和2011年外,中國這10年來的CPI就在102%附近變動——根據政府的統計,10年來中國物價累計上漲約30%。

再來看美國的。

從2007年到現在,美國CPI從203左右增加到246(1982年為100)——根據這一數據,美國10年來物價僅上漲了21%。

第五層:金融資產交易的比例

按照政府演算法,中美兩國10年來物價不過上漲了20%-30%;

按照我的演算法,中國兩國10年來真實通脹均上漲了50%左右。

按照第二部分所說的物價計算原則,政府的演算法固然是以偏概全糊弄人民群眾,但我的演算法里,也沒有考慮到金融資產的問題——

問題恰恰在於,如果以參與的貨幣量來做估算的話,資產的交易恰恰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經濟活動。

以中國為例。

房地產市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中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額高達11.76萬億元,如果假定二手房銷售數據與新房銷售數據相等,那麼房地產市場一年交易額超過23萬億元;

股票市場:根據央行數據,2016年中國股市總市值約51萬億元,而流通股市值約40萬億元,但年換手率高達300%,兩市全年成交額高達127.8萬億元,而2015年更是高達255.6萬億元;

期貨市場:根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統計,2016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額為195.6萬億元,而2015年更是高達554.1萬億元;

債券市場:根據央行數據,2016年中國債券市場發行債券規模達36.1萬億元,而債券市場託管餘額為63.7萬億元。

匯市:中國沒有開放外匯市場,難以估計匯市沉澱資金及交易量。

僅就房、股、期、債四大市場加和,其年度交易額已經超過中國2016年GDP的5倍以上——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交易才是經濟的主體。

按照我個人認知,GDP所統計的商品和服務交易大約可以稱之為實體經濟,而買來賣去純粹為了掙錢的金融交易,可以稱之為虛擬經濟。

按照交易額計算,中國虛擬經濟規模遠大於實體經濟規模。

不僅中國如此,世界範圍內更是如此——我曾經估算過,當今全球實體經濟GDP總額不足80萬億美元,而虛擬經濟交易額一年可達千萬億美元的規模(據國際清算銀行報告,僅全球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額就高達5.1萬億美元)。

這樣一來就有意思了。

如果央媽們新增的信貸,大家並沒有用於實體經濟的生產和消費中,而是跑到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乃至外匯市場去興風作浪,所謂的通貨膨脹,其實根本不是我們所計算的那個樣子。

政府說10年來消費者物價指數不過漲了20-30%,我算出來整體物價不過漲了50%,而實際上,當前主要商品如原油、銅、鋼鐵、煤炭等重要工業品價格,都遠遠低於2007年……

也就是說,即便我這個50%的數據,也明顯高估了實體經濟的通貨膨脹——這也正是大家日常感覺不到通貨膨脹的原因。

大家感覺不到通脹,換句話說,就是錢很少流入到實體經濟之中,而與此相對的是,資產價格卻在飛漲。

2007年到2017年,中國城市房價幾乎翻了兩番都不止,僅2015、2016兩年,中國最大的幾個城市房價都幾乎翻倍……

美國的牛氣則是表現在股市上,2007年到2017年,標普指數從不足1600點暴漲到目前超過2500點,相比2009年初不到800的低點,上漲了2倍也不止。

第六層:央行為什麼要印錢給富人?

沒錯,正是因為央行們所增發的信貸(錢)只有極少部分進入到實體經濟中,中國新印刷的大部分錢進入房地產市場,而美國新印刷的大部分錢都進入股票市場,所以造成了央行印鈔很多,看起來卻沒有通貨膨脹的假象。

根據UBS的調查,2017年全球共有1542名10億美元富翁(billionaires),他們的財富在2016年增加了2成,總額達到了6萬億美元,這相當於歐洲除德國外另外三個經濟最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的GDP總和。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伴隨著全球的貨幣信貸大放水,股權、房產等金融資產價格一路升高,普通人收入增加遠遠落後於股價和房價的上漲速度,資產價格不僅從2008-2009年的暴跌中收復失地,而且重新上漲到了一個新高度。

央行們一直維持超寬鬆的貨幣政策,理由就是說「沒有通脹」——

這話簡直就是放屁,如果央行們把房價、把股價計算進去試試看?無論是美國股市、德國和日本債市或者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都堪稱是人類有史以來泡沫最豐盛的市場,稱之為「惡性通脹」也並不為過。

可惜,央行們依然假裝瞎了眼,對資產價格的飆升熟視無睹,繼續大手筆購入債券或發放天量信貸,讓這些熱錢繼續流入金融市場,維持這些泡沫……

想一想,這個世界是哪些人擁有大量的股權、房產或債券?

當然是富人,尤其是那些不真正從事生產的富人!

比方,中國的國有企業大量涉足房地產,高管們一個個都成了在大城市擁有N套房產的囤房專業戶;美國的企業高管則熱衷發債回購股票,將資產價格越推越高……

所以,過去10多年央行的印鈔,無非是打著減輕債務壓力的名義,將新印出來的鈔票轉手送給富人。

可我還不得不說——央行們的做法,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

如果央行把新印的鈔票發給窮人(我曾經在2016年10月份連續寫了4篇文章,討論央行印鈔給全體國民的可行性),因為大多數窮人只關注於普通消費品,得到金錢之後,他們肯定就會增加消費在市場上買買買,反而會引發政府定義的那種「通貨膨脹」,當這種物價上漲超過了窮人的消費能力,他們很可能因此怪罪於政府,可能會選擇「不和諧」的革命思路,進而引發社會的不穩定。

相反,將印鈔的錢送給富人,讓他們在金融市場上買買買,雖然導致房價和股價一路走高,讓窮人更窮富人更富,並且逐漸階級固化,但窮人所需要的基本生存消費品價格卻基本沒有上漲,窮人會對政府感恩戴德。

對於自己相對變得更窮並永遠深陷貧困旋渦這件事情,他們要麼會將責任歸咎於自己不夠聰明(沒有看清未來趨勢),要麼歸罪於個別富人群體(比方某某炒房團),這樣就無法以一個共同的理由聯合其他人選擇「社會革命」的思路,最多會有一些零散而個別的衝突,由此保證了整體社會的穩定。

以上內容,可以總結為4條:

1)10多年來央行們的確猛印了很多鈔票(基礎貨幣),但通過準備金管理,政府確保社會信貸基本保持平穩增長;

2)「通貨膨脹」本身的概念被政府扭曲和重新定義,大多數人以為的通貨膨脹,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通貨膨脹;

3)央行新印的鈔票和信貸,主要流入到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造成這兩個市場暴漲),實體經濟中流入極少,因此大家感覺通脹不很明顯;

4)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央行新印刷的鈔票一定會盡量送給富人而不是窮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通貨膨脹會劫貧濟富?
美國100年的通貨膨脹
中國曆來的幾次通貨膨脹成因及對策分析

TAG:通貨膨脹 | 印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