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與顛覆:重重迷霧籠罩下的全球金融危機真相(第七章,後記)
與大蕭條相似的危機,離不開與大蕭條相似的股市大崩潰。然而,美國無法承受道指再現1929年大崩潰的代價,A股替道指擔當全球經濟晴雨表,堪成史無前例的克隆。 6124-1664上證指數月K線圖與1929—1932年道瓊斯指數385-41的季K線圖,驚人相似。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人為的陰謀? 6124-1664究竟是一場全民投機的鬧劇,還是中國經濟三十年高增長戛然而止的悲劇,或是20萬億人民幣煙消雲散的財富大劫難,或是境外勢力做空A股,打響全球全融危機第一槍的戰略布局,歷史自有公論。 然而,最大的懸念是,道瓊斯指數1929年崩盤後再創歷史新高用了25年,A股突破6124再創歷史新高需要多少年? A股6124-1664的月K線圖(見圖15)與道瓊斯指數1929—1932年385-41的季K線圖(見圖16)驚人相似,這是歷史的偶然巧合,還是國際資本刻意而為?顯然,後者可能性更大。其目的,或許用A股相似道瓊斯指數1929年大崩盤,恐嚇中國及世界,預告1929年大蕭條的再現。
圖15上證指數2001—2008年月K線圖
圖16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1900年1月1日—1932年10月31日季K線圖 然而,主流媒體對於A股市場的崩潰,是持肯定態度的,並有大量的崩潰合理化解釋,而對於政府的救市,主流媒體反對的聲音也是高於贊成的。這種現象對於我們認識這場金融危機的實質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我們不能夠真正理解華爾街在美國成為20世紀超級大國中的巨大作用,那麼中國的崛起將是一個難以想像的漫長過程,甚至可能導致蘇聯、日本、德國趕超美國以慘敗告終的悲劇,在中國身上再度重演。1. A股:再現1929道指大崩盤
A股:全球經濟晴雨表?
打開上證指數月K線圖,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一座突兀陡峭的險峰,隱約可見一個令人恐怖的非牛非熊的怪獸——1929年大崩盤。
6124-1664究竟是一場全民投機的鬧劇,還是中國經濟黃金十年戛然而止的悲劇,或是20萬億人民幣煙消雲散的財富大劫難,或是境外勢力做空A股,打響全球全融危機第一槍的戰略布局,歷史自有公論。
目前公認的說法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時間是2008年9月15日的雷曼破產,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時間被公認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然而,對於中國而言,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東三省,或者說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點。這種分歧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是歐洲戰場造成的,同樣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主戰場是在歐美,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雷曼破產是危機的爆發點。
考慮到股市的晴雨表功能,全球金融危機的引爆時間,應當是2007年10月。因為,作為全球經濟晴雨表的A股的大頂形成於2007年10月。
如果按照主流觀點,全球金融危機及其後的全球經濟衰退,是和1929年大蕭條級別相近的危機,那麼應當有一個類似大蕭條時的道指大崩盤作為導火索,當年道指從1929年10月29日385點跌到1932年6月8日41點,近三年時間內下跌90%。無獨有偶,A股從2007年10月16日6124點跌到2008年10月27日1664點,在一年內下跌73%,更重要的是,A股月K線圖,與道指385-41的季K線圖驚人地相似。這是歷史偶然的巧合,還是必然的規律?乃至一場人為的陰謀?
相似的K線圖必然有相似的言論。
最新的聳人聽聞的說法是,謝國忠聲稱道瓊斯指數在幾十年內都不會再創歷史新高。2008年4月宣布退出江湖的一位中國私募元老稱,6000點(A股)是一輩子見不到的點位。這不禁令人想到道指大崩盤之前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費雪1929年8月的著名論斷,「看來股市已經達到了一個永遠不可能超越的高度」。只要看一下1929年大蕭條發生的原因就可以看出,這些言論是多麼的荒唐可笑。大蕭條之所以出現,首先是因為當時美國政府大幅提高農產品和工業品的進口關稅,導致其他國家立刻對美國進行報復,提高對美國的產品關稅,最後導致世界貿易體系的崩潰,1932年美國的外貿出口與工業總產值不到1929年的1/3。此外,當時美國政府大幅提高國內稅收以平衡政府的財政赤字,當時美聯儲還繼續實行反通脹的經濟緊縮政策,把利率維持在5%以上,使貨幣供應量下降了1/3。而今天上述錯誤的政策都沒有再現。美國政府在2008年與2009年進行了兩次一千多億美元的減稅,美聯儲向市場增加了4萬億~5萬億美元的流動性,而且儘管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GDP出現6.2%的下降,但2008年GDP仍上升1.2%。
此外,各國政府都在採取積極的措施阻止經濟衰退出現,並表示不會讓大蕭條時的貿易保護主義重演。當年美國政府犯的錯誤是受自由市場經濟的影響,放棄了對經濟危機的干預,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凱恩斯主義的盛行,歐美都採用國家對銀行注資參股甚至國有化的方式來支持銀行信用,干預危機,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的救市行為,與自由市場經濟下政府的無所作為,完全是兩回事。
偶然的巧合,還是人為的陰謀?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我們經歷的不是與1929年大蕭條同一級別的危機,那麼很有可能有一種力量刻意利用A股再現1929年道指大崩盤,製造一個1929年大蕭條將至的恐慌,恐嚇全世界。A股不幸成為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晴雨表,或者說是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全球金融恐慌的工具。
A股崩盤並不是孤立的。2007年10月16日A股6124點,與2007年10月11日道瓊斯指數14198點以及10月30日港股31958點,幾乎同時見牛市大頂。這是A股18年來歷史上第一次與道指、恆指同時見頂。而全球金融危機傳導到中國的路徑,最大的可能是通過A股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破裂,來影響中國經濟。
無論是A股6124-1664的崩盤還是1929年385-41道瓊斯指數的崩盤,導致崩盤發生的基本面原因都有三種說法,即經濟熊市、政策熊市、制度熊市。第一種是經濟熊市,是指由於經濟周期進入衰退階段,引發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提前出現牛轉熊的走勢。通常,晴雨表會比GDP峰值提前半年開始熊市調整。應當承認,1929年道指大崩盤對30年代大蕭條有一定的晴雨表的作用,而A股6124-1664的崩盤對中國經濟2008年加速下滑,以及全球主要經濟體2008年進入衰退同樣提前作了預警,但二者都是極度誇張的預警。
第二種是政策熊市,是指由於錯誤的貨幣政策或股市政策導致市場由牛轉熊。1929年道指崩盤前夕,美聯儲將利率提高到5%,紐約聯儲銀行居然將證券交易商利率從5%提高到20%,使市場從流動性過剩突然變成流動性嚴重不足,導致道指短短一個月狂瀉40%。此後,美聯儲依然長期堅持貨幣緊縮政策,這是1929年道指崩盤的重要原因。
A股2007年10月見頂,與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實行從緊貨幣政策有密切關係。此前,10月底銀監會在一次會議上宣布,2008年1月開始實行貸款額度的季度審批分配這一貸款行政管制措施,再加上2007年9月停止新基金以及老基金持續營銷,流動性不足成為終結A股998-6124行情的決定性因素。
第三種是制度熊市,由於1929年的美國股市交易實行融資融券制度。融券亦叫賣空,就是投機者可以向經紀人、券商、銀行借入股票拋售,在規定時間內低買返還,進而通過股票高拋後低吸賺取差價。融資就是投機者可以通過高槓桿借入經紀人、券商的資金買股票。當時融資比例高達90%,也就是說投資者買一隻100美元的股票,只需支付10美元保證金,剩下的錢由經紀人支付。由於融資比例高達90%,一旦買入的股票上漲10%,保證金就可賺一倍,一旦買入的股票下跌10%,那麼,保證金全部賠光,因此,市場下跌時,經紀人會要求客戶追加保證金,由於市場流動性的緊張,客戶不能及時追加保證金,經紀人必然會迫使客戶賣出股票平倉,或直接強行平倉止損,以保證自己的融資資金安全。因此,每一輪市場下跌都會引發一輪融資平倉盤賣空,進而引發市場進一步下跌,進一步下跌不會引發更多的追加融資保證金要求,又會引發一輪新的賣空。賣空者有兩類,一類是以高槓桿融資的被動賣空者,因無法追加融資保證金,被迫止損賣出股票平倉,一類是融券主動賣空者,不斷主動拋售股票,等下跌後再買回平倉,兩種賣空力量的持續賣空,導致賣空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市場崩盤。這是道指兩年半跌幅高達89%的重要原因。融資融券作為一種對沖制度,可以雙向平抑市場波動對衝風險。牛市中空頭可通過融券對衝上漲,而熊市中多頭可以融資對衝下跌。但融資融券是雙刃劍,當市場失效,出現非理性上漲、下跌時,融資融券反而會加劇單邊市走勢,即在牛市中瘋狂地融資助漲,在熊市中瘋狂地融券助跌,一旦流動性泛濫轉為流動性不足,有可能形成長時期的制度性熊市。融資融券之所以從對衝風險的工具,變成風險放大工具,其中重要原因是當時道瓊斯指數沒有股指期貨,這是導致不斷出現現貨賣空的原因之一。如果投機者可以通過在股指期貨上開空倉對沖現貨的下跌風險,就沒有必要通過賣出現貨控制風險。反過來,當沒有股指期貨可對衝風險時,在下跌市中賣空則成為唯一控制風險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A股沒有融資融券制度,為什麼跌得比當年道指還慘呢?首先與沒有股指期貨制度進行風險對沖有關,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只能通過不斷在下跌中賣出股票控制風險。此外,A股有兩支制度性做空力量。一個是大小非解禁盤,因為其成本只有1元甚至更低,導致股票大跌八九成仍有賣盤;一個是,A-H股兩地作戰的熱錢熱錢(Hot Money),又稱遊資(Refugee Capital)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只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國際間短期資金的投機性移動主要是逃避政治風險,追求匯率變動,重要商品價格變動或國際有價證券價格變動的利益,而熱錢即為追求匯率變動利益的投機性行為。當投機者預期某種通貨的價格將下跌時,便出售該通貨的遠期外匯,以期在將來期滿之後,可以較低的即期外匯買進而賺取此一匯兌差價的利益。由於此純屬買空賣空的投機行為,故與套匯不同。在外匯市場上,由於此種投機性資金常自有貶值傾向貨幣轉換成有升值貨幣傾向的貨幣,增加了外匯市場的不穩定性,因此,只要預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讓升值的貨幣大幅波動或實行外匯管制,才能阻止這種投機性資金的流動。
、遊資。鑒於同一家上市公司A-H股的聯動,便可以通過打壓A股,配合做空H股,從而在港股市場利用股指期貨、股票期貨、牛熊證等多種金融衍生品套利。
綜上所述,A股與道指崩盤,不僅在形態上驚人相似,而且在成因上也驚人相似。
1929年道指崩盤後進入長期熊市,過了25年才創歷史新高,A股6124崩盤後是否也會進入長期熊市?
按照成熟股市的長期熊市標準,長期熊市是指牛市見大頂後未創歷史新高前的所有時間。也就是說,A股在有效突破6124前的時間都屬於長期熊市。A股需要多少年才能突破6124,創歷史新高呢?2. A股需要多少年突破6124點非經濟熊市 PK經濟熊市
歷史上長期熊市有兩種,一種是經濟熊市,因經濟長期衰退低迷引起的經濟熊市,體現了股市的經濟晴雨表功能,經濟熊市一般發生在成熟股市。如日本股市,1989年12月創38000點歷史高點泡沫破滅後,持續下跌,2008年10月一度擊穿7000大關創26年新低,日本本輪熊市很可能超過道指25年熊市的歷史紀錄。
另一種是非經濟熊市,與實體經濟好壞無關,一般發生在新興股市。因股市規模小,佔GDP比重低,易被操縱,投機過度,一旦政策打壓泡沫破滅後,出現持續恐慌性拋售,導致二級市場長期低迷的熊市。典型的是,1990年台灣股市崩盤,在4年漲12倍後崩盤,9個月跌幅80%,此後進入長期熊市,迄今為止台灣股市已有19年未創歷史新高。
A股18年歷史的特點是牛短熊長,有「牛不過三年」的說法。而A股發生過的兩次長期熊市,即1993—1998年和2001—2006年,都與當時經濟持續高增長背離,都是非經濟熊市。這與A股處於新興股市階段有關。歷史上A股從來不是經濟晴雨表,而是政策晴雨表。
A股6124以來的調整正處於從新興股市向成熟股市轉軌中,兼有經濟熊市與非經濟熊市特徵,A股能走出「牛短熊長」長期熊市的宿命嗎?
一方面,這次6124的調整具有新興股市的特點,全民炒股,暴漲暴跌。另一方面,這次6124的調整又出現成熟股市的特點,畢竟6124點A股總市值超過當年中國GDP,居全球股市第四,國民經濟各行業龍頭企業大多進入股市,6124的調整與海外成熟股市的高度聯動,調整後整體估值已大體完成與成熟股市接軌,同時,作為全球股市龍頭的道指,可能出現對超長期牛市的長期調整,目前市場對經濟的悲觀預期乃至可能出現的中國經濟硬著陸,都使這輪非經濟熊市有向經濟熊市演變的可能。
A股 L型走勢難以避免
對於A股未來的走勢,有V型、U型、L型走勢三種可能,V型可以完全排除,國內外基本麵條件都不支持。U型走勢,經過三五年振蕩築底,再創歷史新高的可能性也很小。A股的L型走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經濟的L型走勢。出口導向型受到重挫,內需主導型啟動不易,一旦錯過2020年前人口紅利與城市化的戰略機遇期,中國經濟啟動更難。當然,中國經濟L型走勢並不意味著A股L型定勢。因為經濟L型走勢同樣可以繼持6%的較高增長。
道指破381點再創歷史新高,不僅經歷25年的漫長築底,而且最後十餘年與美國經濟高增長是背離的。A股會不會重蹈覆轍?A股需要多少年突破6124點?如何縮短這一歷史進程?
與大蕭條時的道指比,A股的有利條件是,今天無論中國、美國以及世界的經濟數據,都遠遠好於大蕭條。但是,A股也有兩大不利條件:第一,1929年道指崩潰是一次投機泡沫破裂,當時沒有長線機構(共同基金、養老基金與保險基金)參與,也沒有中產階級大規模參與,而1954年道指再創歷史新高,並持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超級大牛市,靠的是長線機構與中產階級這兩大力量入市推動。然而,今天的A股崩潰,是投機泡沫與投資泡沫的雙重破裂,不僅重創了作為市場第一主力的公募基金,而且重創了2007年新入市的數千萬中產階級股民、基民,因此,會在相當長時間極大地影響後續增量資金介入A股。第二,道指沒有「大小非」問題,而A股2010年前有數萬億元的「大小非」解禁壓力,在央企完成產業整合與整體上市前,國資委恐怕既不會承諾國有「大小非」不減持,也不會承諾在什麼時間之前,或在什麼價位之下不減持。相對於把「大小非減持」稱為中國特色的制度熊市的觀點,筆者更認同,「大小非減持」帶來的只是短時期的流動性危機,只要市場內部或外部提供足夠流動性就可以化解這一危機。
反過來,要求證監會將大小非減持時間延長若干年,或要求國資委承諾國有「大小非」若干年不減持,則幾乎等同於股改失敗,股權分置推倒重來,如果有若干年後釋放的大非減持「堰塞湖」高懸市場頭頂,誰敢再言牛市?不過是存量資金作一把自救逃命的反彈,作鳥獸散罷了,倘若如此,大小非減持反倒真可能成為制度性熊市。國外也有大小非減持,但是,成熟股市大股東一般不會直接在二級市場減持。道理很簡單,上市公司沒問題,大股東不想賣,上市公司有問題,大股東不能賣,賣就屬於內幕交易,有可能被起訴甚至坐牢。即使賣,也是通過券商中介悄悄在場外大宗交易轉讓,或以存量發行方式減持,而不能直接在二級市場出售,這也是為了二級市場股價穩定。成熟股市有關大股東減持信息預先披露的規定,以及有關嚴懲內幕交易的規定,可以有效防止大股東二級市場高價套現,使上市公司成為空殼。
為阻止上市公司空殼化,對具有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大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必須完善相關制度法規,比如,除了參照成熟股市有關大股東減持信息預先披露的規定,以及有關嚴懲內幕交易的規定外,是否可以規定對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大股東,上市或解禁五年內不得減持至相對控股底限30%以下,對大股東通過場外大宗交易轉讓,或在二級市場減持放棄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十年內不得以其本人及親屬名義發起成立同行業公司上市,以免大股東為套現而上市,甚至在套現的同時掏空上市公司另起爐灶上市。
今天的A股能否儘快走出L型走勢,來一個超級大牛市,關鍵不在於這兩年中國經濟的調整狀況,而取決於政府對重振資本市場的態度是否明確,意志是否堅定,措施是否得當。正如當年被大蕭條嚇壞的華爾街來了場「資本罷工」,所有銀行拒絕承銷新的證券,也拒絕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貸款,時任美國證監會首任主席的肯尼迪對自己的職責認識得很清楚,不僅要恢復整個國家對華爾街的信心,而且同等重要的是,要恢復華爾街對美國經濟和政府的信任。
今天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貨幣緊縮雙重重大打擊的A股,或許同樣需要恢復對中國經濟和政府的信任。而誰能承擔這一重大歷史使命呢?3. 境外熱錢:做空A股的陰謀國際資本操縱 A股的兩條傳導鏈 真理往往是簡單的。 關於A股從6124以來的大調整的原因,市場有各種各樣的剖析,其實最關鍵的原因也許只有一個,即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A股的中長期走勢很大程度上是由國際資本決定的,而非國內資本決定的。 國際資本對A股的操縱,有兩條傳導鏈,一是通過全球股市聯動,來引導A股的中長期走勢,這一點通過美股、日股、港股、H股與A股2007年10月以來重要頂部與底部的同步對應性可以證明。二是通過匯率市場上主要貨幣的中長期走勢,通過國際資本在不同幣種不同市場的流動,引導包括A股在內全球股市的中長期走勢。 美元、日元兩大殺手超強走勢,是導致2008年10月國際金融市場崩潰的重要原因。 10月24日美元指數逼近90,創兩年半新高(見圖17),10月24日日元兌美元升值至90日元,創13年新高(見圖18)。與A股10月27日下探1664大底幾乎同步,說明國際金融市場巨額日元套利盤、美元套利盤持續平倉離場買回日元、美元,是A股及國際金融市場10月集體崩潰的原因。
圖17美元指數2008年周K線圖 圖18美元兌日元2008年周K線圖4. 國際資本做空A股的工具
4 中石油:國際資本做空A股的工具
A股崩盤,與國內外流動性過剩轉為國內外流動性枯竭、與有關國際資本操縱A股有關。一個市場主體全輸的崩盤遊戲,為什麼能沒完沒了地玩下去?答案只有一個,一定有強勢利益集團從A股崩盤中獲得暴利。在一個沒有做空機制的市場大規模持續做空,有巨大風險,如何實現做空套利?
一個驚人的事實:市場沒完沒了的下跌與中石油沒完沒了的下跌密切相關。
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上市開盤價486元,同日上證指數開盤點位5748點。
2008年10月28日,中石油創上市最低價971元,同日上證指數創見頂以來最低點1664。中石油上市一年最大跌幅80%,同期上證指數最大跌幅逾73%。中石油上市後上證指數下跌4000點,中石油至少直接「貢獻」1000點。也就是說,若無中石油上市,那麼A股1664大底的指數應為2664之上,那麼是誰在肆無忌憚地利用中石油這個「空軍司令」做空A股?
2008年媒體上廣為流傳的一個荒誕說法就是,中石油套牢百萬散戶。不錯,上交所TOP VIEW數據曾經顯示,中石油有180萬個人賬戶投資者。這180萬個賬戶的持有者究竟是個人投資者,還是境外熱錢?
2008年11月5日中石油上市首日486元集合競價,居然有100億資金搶走兩億股,可謂真正的大手筆。散戶豈能集中如此大的資金在如此高的價位一口吞入兩億股?當然,這也絕不可能是拉高出貨,大資金不可能以100億資金作開盤價掩護中籤賬戶極為分散的中石油新股出貨。
中石油上市首日高開低走的惡劣走勢,為什麼仍有近700億資金搶籌?700億相當於滬市當日成交額一半,深市日成交額的兩倍。據筆者監測中石油上市首日上交所電腦撮合的成交,絕大多數每筆成交,都在1000手(即10萬股)之上,對應當日45元的均價每筆成交450萬元以上,這豈能是百萬散戶所為?
最引人囑目的是,中石油上市首日與次日動用9億元逆勢買入約2000萬股中石油、連續兩天排在買入席位第一名的國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深圳泰然九路證券營業部(以下簡稱「泰然九路」)是何方神聖?「泰然九路」,既非機構盤踞的中金公司營業部,又非遊資活躍的著名江浙營業部,也非聚集國信證券全部網上交易而聞名的國信紅嶺中路。國信泰然九路2007年曾連續三個月居深圳證券交易所全部營業部交易額排行榜第一位。據了解,「泰然九路」擁有35萬名客戶,客戶資產規模500億,相當於中型券商。誰是2007年10月五天大漲500點攻擊6124的牛市先鋒?三天三個漲停的中國神華,兩個月上漲3倍的中國鋁業。誰是6124-1664的砸盤主凶?中石油、中國神華、中國鋁業、西部礦業、江西銅業、深發展、萬科,這些熱門權重股在本輪大調整的平均跌幅高達80%~90%,遠高於同期大盤73%的跌幅,為打壓上綜指、深成指立下「汗馬功勞」。而上述這些熱門權重股中都能找到「泰然九路」的身影。
2008年3月4日,深發展因再融資傳言跌停,「泰然九路」出現在買入第一名席位上。儘管次日深發展澄清無再融資計劃,但其後7個交易日依然大跌15%,同期深成指大跌15%,代替上證指數領跌。
除了「泰然九路」外,值得注意的是,東吳證券杭州湖墅南路證券營業部、東方證券上海寶慶路證券營業部2007年10月12日共動用40億資金出現在中國神華第三個漲停板上,其中「杭州湖墅南路」2007年10月15日動用約10億資金出現在中國石化漲停板上,為上證指數2007年10月16日見6124歷史大頂作出了貢獻。
以上信息表明「泰然九路」、「杭州湖墅南路」代表的是超級主力集團資金的統一行動。這些資金不是必須以「機構席位」交易的公募基金、券商、保險資金,也不大可能是可以通過營業部席位交易的私募遊資,他們一般只炒中小盤股,不會碰超大盤權重股,剩下最大的可能是境外熱錢。
隱藏在中石油180萬個人賬戶投資者背後的是不是境外熱錢?境外熱錢在6124-1664大調整中扮演什麼角色?
看上去,「泰然九路」是最倒霉的的深套一族。但是,「泰然九路」這個主動高位買套者的疑點甚多。
中石油上市3個月大跌55%遠超同期上證指數20%的惡劣走勢,絕非散戶多殺多,明顯是大資金配合港股大調整的刻意砸盤,而中石油180萬個投資者持股不僅未被砸跑,反而一直穩定在持股60%左右,且穩中有升。說明180萬散戶中有相當比例屬於戰略性建倉的長線資金。更耐人尋味的是,為什麼「泰然九路」三次買入中石油後,恰巧引發中石油三輪暴跌?第一次,「泰然九路」在40~48元買入中石油後,中石油從4862元跌至29元,最大跌幅40%,遠超同期上證指數20%跌幅;第二次買入中石油,是2008年1月16日前五日前十家營業部買入總計371億元,按30元一股總計買入1000多萬股,買入第一名還是「泰然九路」,1月16日中石油開始第二輪暴跌,9個交易日大跌20%,從30元跌到24元,同期上證指數大跌20%,從5522跌到4195。最令人吃驚的是「泰然九路」的第三次出手。2008年1月28日上證指數暴跌7%,當天中石油從26元直落24元,暴跌8%,創上市以來最大跌幅,而「泰然九路」卻在市場暴跌之日大膽地進行對沖交易當天買賣各1000多萬股,占當天5300萬股成交的一半,這筆高達2億多元的對沖交易不像是一大群散戶的一致性高賣低買行為,更像是神秘大資金所為。而「泰然九路」第三次買入中石油後,為中石油24—20元第三輪暴跌20%埋下伏筆。在沒有做空機制的A股市場,專干高買低賣的賠本操作,看似違反常理。但結合A股與H股的聯動就可以發現其套利機制了。
圖20中國石油(601857)2007年11月—2008年12月月K線圖
從2007年11月初以來中石油從4862元跌到2008年10月28日971元,跌幅高達80%(見圖20),與同期中石油H股從20港元跌到2008年10月24日405港元,跌幅同為80%(見圖21),具有高度聯動性,與同期A股從6000-1664、港股從30000點-10676的大調整具有高度聯動性。其中,中石油上市後10次大跌,有8次對應A股4778、4511、4389、4123、3518、2990、1802、1664重要底部,並同步對應港股恆指的2007年11月,2008年1月、3月、10月四個重要底部。可以初步斷定,有內地香港兩棲作戰的大資金通過操縱中石油A股與中石油H股,操縱A股與港股走勢。莫非是境外熱錢刻意打壓中石油A股與中石油H股同步大跌,在港股、H股股指期貨及相關指數與股票的認沽權證等金融衍生品實現做空套利?泰然九路也許就是境外熱錢的冰山一角。
圖21中國石油(601857)2007年11月—2008年12月周K線圖 圖22中國石油H股(00857)2007年11月—2008年12月周K線圖5. 瘋狂的公募基金:沒完沒了的賣空
公募基金為什麼5000點時做多, 2000點時做空
20世紀60年代東京奧運會前,日本股市持續大跌,2/3開放式基金遭遇大規模贖回。開放式基金大贖回這悲慘的一幕未來會在A股重演嗎?
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稱,「機構投資者已經成為促進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8年6月底,機構投資者(包括基金、保險、社保、企業年金、證券公司自營及集合理財、信託及一般機構)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比例達5154%。
既然機構投資者是「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什麼在以2007年最高3萬億凈值的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空前強大時,A股卻經歷了歷史上最瘋狂的牛市和最瘋狂的崩盤。
據統計,5000點以上公募基金倉位達到歷史最高水平80%以上,而2000點附近,公募基金倉位降到歷史最低水平60%,甚至低於998點時的倉位水平。公募基金在牛市的頂部瘋狂做多,而在熊市的底部瘋狂做空的行為,受到輿論強烈抨擊,被戲稱為「大散戶」。甚至連證監會官員私下裡都說,如果沒有公募基金,大盤不會跌這麼多,公募基金連散戶都不如。
然而,僅用人性的貪婪與恐懼,以及類似散戶追漲殺跌的行為,並不足以解釋一直打著價值投資旗號的公募基金的非理性行為,其實,就公募基金自身利益而言,公募基金的行為是理性行為,無論5000點追漲還是2000點殺跌,與公募基金自身利益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增加或保持基金的規模而獲取較高的管理費,牛市的頂部做多可以提高老基金凈值規模與業績排名,促進牛市中新基金髮行,而熊市做空或許是為了深度套牢老基民,使得老基民因為贖回損失過大而不能贖回,這樣可以在熊市保持老基金的規模,此外熊市中不斷高拋低吸也可以降低持倉成本,於是公募基金從昔日牛市先鋒,變成今日熊市的衛士。
其實,嚴格地說,A股機構投資者並不是「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理由很簡單,他們不是秉承價值投資的長線投資者,而是追漲殺跌的波段投機者。在A股崩盤過程中,市場的主流資金都是空頭,不是只賣不買(大小非),就是長空短多(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險資金)。
需要說明的是,做空通常分為多頭套利,空頭套利。
多頭套利的本質通過買入股票、持有股票、等待股價上漲賣出股票獲利的行為,包括只買不賣的長線多頭套利,或先買後賣的波段套利或短線套利。多頭套利主要用於牛市。空頭套利的本質通過賣出股票、持有現金,等待股價下跌獲利的行為,包括的只賣不買的長線空頭套利,以降低持股成本為目的,先高賣後低買的波段套利或短線套利。空頭套利主要用於熊市。
鑒於A股無做空機制,所以內地機構打壓股價進行長線空頭套利風險較大,既不能通過融券砸盤高拋低買套利,也不能通過現貨砸盤,在股指期貨空頭合約套利。
這裡最令人困惑的是,是什麼原因使公募基金從5000點時的看多,變成2000點時的看空?公募基金是如何突破了制度性做空的兩大障礙(公募基金凈值排名的考核壓力以及公募基金章程對持股比例的限制,尤其是股票型及偏股型基金持股比例須在60%~70%以上),公募基金如何從「最後的多頭」變成「最堅定的空頭」?
公募基金與「基民」的利益衝突
問題的關鍵在於公募基金的生存危機。由於5000點之上過度樂觀、決策失誤,倉位過重、止損過遲,2007年最高30000億凈值的公募基金,在大調整中遭重創,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損失了19000億凈值,凈值損失高達6成。由於公募基金的牛市神話破滅,基金虧損遠遠超出基民承受力,基民普遍有借反彈贖回基金的意願,公募對反彈引發基民大贖回的擔心,成為公募基金做空動力之一。
為了減少下跌中的基金凈值損失,公募基金採用先高拋後砸盤再低買的策略,以便在下跌市中以同樣的凈值持有更多股票,以便等未來牛市時擁有更大的凈值,這成為公募基金做空動力之二。
由此可見,公募基金的致命缺陷是,基金的行為與基金持有人存在明顯利益衝突,具體地說,基金的行為首先與基金的規模有關,其次與基金的業績排名即相對收益有關,而與基金的絕對收益無關。
當然,在牛市中基金規模與凈值增長正相關,持續贏利可以大幅提高基金凈值,堅定老「基民」持基信心吸引老「基民」追加基金投資、新「基民」加盟基金,進而擴大基金規模,此時基金與老「基民」利益一致。但是,到牛市中後期發行的新基金,為老基金重倉股抬轎,成為放大泡沫導致泡沫破滅的主力,其行為與新基民利益也是衝突的。熊市中,基金規模可能與凈值增長負相關。熊市中公募最大的憂慮不是持續下跌導致股票投資虧損,以及基金凈值縮水導致基金規模減小,而是凈值反彈時基民大規模贖回導致基金規模雪崩。理論上,基金規模不會由於股票投資虧光,只會由於「基民」大規模贖回贖光,即大規模贖回導致基金低於基金成立最低規模而被清盤。
於是,基金對凈值近兩萬億虧損無所謂,積極砸盤消極反彈,為防止大規模贖回而套牢基民,維持基金規模,維持基金的管理費收入,似乎成了基金的共同選擇。其中,基金重倉股海油工程的奇特表現堪稱經典。在2008年第二季度8隻基金20~29元加倉8000萬股之後,海油工程一個多月完成26~13的腰斬,跌到13~14元那兩天突然冒出7000萬股成交量,為什麼基金在虧損50%時還奪路而逃,難道僅隔一兩個月海油工程的投資價值就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了,奇怪的是買入方也是基金。這可真是拿基民血汗錢砸盤不心痛。
當然,最需要反思的是公募基金制度。公募基金的改革應著眼於兩個方面,第一,建立高持倉比例制度與風險對沖制度。要避免公募基金倉位大起大落導致股指大起大落,中國公募基金應像美國共同基金一樣實行高持倉比例制度,股票型基金、編股型基金持倉至少在80%以上,同時,為了控制高持倉帶來高風險,應當允許公募基金利用股指期貨對全部持倉進行風險對沖。第二,改革公募基金的管理費提取制度,取消與公募基金的規模掛鉤而是與公募基金的絕對贏利掛鉤,虧損則不能提管理費,這樣公募基金才能與持有人的利益真正保持一致。
此外,應適當發展對沖基金,用靈活的持倉機制和持倉組合控制風險,為能承受高風險的基金持有人提供選擇。考慮到這次崩盤對基金持有人打擊巨大,同時大量的老百姓有保值要求,而中國的儲蓄利率已降到25%水平,在公募基金改革之前,優先發展保本型基金。最後應當支持私募基金的發展,從這次股災來看私募基金總體上跑贏公募基金,在國外業績最出色的基金,如索羅斯都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在機制上是與基金持有人共擔風險,分享贏利。當基金虧損時,基金的管理人要先拿自己的錢來承擔基金20%以內的虧損,而與此同時,基金的持有人可以要求贖回基金而規避虧損風險。為什麼這種把基金持有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私募基金在中國不能合法化?
總之,現有的公募基金在牛市裡是正面的黑天鵝,在熊市裡是負面的黑天鵝,其巨大的凈值波動風險不適合普通老百姓持有,必須加以改革。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保本基金,由於其機制的合理性和與基金持有人共擔風險,應成為發展方向。6. 瘋狂的媒體、瘋狂的學者、瘋狂的市場無中生有的利好與利空
2007年10月「國資委確認30家央企整體上市時間表」、「股指期貨或11月出台」報道,引發權重藍籌集體狂飆,上證指數衝上6124點。次日國資委闢謠無央企整體上市時間表。
2008年3月在「證監會不救市」、「資本利得稅重大利空」的報道中,上證指數跌破4000點「政策底」。次日證監會副主席憤怒地向記者闢謠。
利用媒體大造輿論,散布謠言,發布未經核實的政策消息、上市公司重大消息,造成市場的巨大波動,也不做澄清和致歉,也無人追究其法律責任。這是A股市場的一大弊端。
這裡面最典型的例子有兩個,一個是2008年9月上旬北京某媒體,把招商銀行收購的對象(當時股價140多港元)香港永隆銀行與另一家香港銀行永亨銀行(當時股價70多港元)混為一談,聲稱永隆銀行股價暴跌,從140多港元跌至70多港元,導致當日招商銀行幾乎跌停;另外一個是2008年3月中旬上海某媒體聲稱,從中石化一次會議上獲悉,中石化一季度虧損,導致中石化當日股票一度跌停,而中石化次日聲明,沒有舉行過此會議,一季度的業績尚未統計出來。
如果說北京的那家媒體的錯誤報道張冠李戴,可以稱為無知,那麼,上海那家媒體則純屬造謠。媒體如此不負責任的報道,為什麼無人追究相關媒體責任?是不負責任,還是可以從中獲益?另外對於造謠的記者,特別是給上市公司的市值和投資者的財富造成巨大損失的虛假報道,已經觸犯相關法律,應當追究相關媒體和個人的法律責任。
誇大的分析:神華百元的神話
2007年10月,瑞銀香港的一個主管發布了一個驚人的分析報告,聲稱中國神華H股的價位被大大低估,其合理的目標價應是110港元。此報告在海內外引起震動。當時中國神華H股的股價只有50港元,A股股價也只有70元人民幣。某外資投行的一位先生打賭,如果神華H股能夠上110港元,他就敢穿上女人的超短裙,大白天在香港中環廣場轉一圈。果然此報告對神華H股的股價沒有起到任何提升作用,倒是神華A股聞聲大漲,連拉三個漲停最高上攻95元。可惜,沒有業績支撐的神華A股最終跌破了20元。而神華H股連110港元的1/10都沒守住。一邊倒的輿論:拒絕港股就是拒絕財富
2007年夏天,隨著港股直通車試點的相關消息,內地媒體開始大肆炒作A股與H股接軌的題材,當時同一家上市公司的A股與H股價差平均在80%左右,一旦接軌,將產生巨大的財富效應。其實,由於內地與香港股市的投資主體不同、投資理念不同,實際上在相當長時間內A股與H股不可能接軌。然而,某報居然以「拒絕港股就是拒絕財富」的聳人標題、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大造輿論,引來發行內地QDII的瘋狂認購,結果QDII在高位進入港股市場後,凈值較發行價損失一半以上,本來管理層發行QDII是想讓投資者避免內地市場的高風險,到相對低風險的港股投資,結果,低風險的港股比高風險的A股的風險毫不遜色。
一邊倒的輿論: 6124-1664「暴跌合理」
截至2008年10月,市場的主流輿論對6124-1664崩盤的最大貢獻是,始終堅持A股「暴跌合理」。
主流輿論認為,暴跌合理且跌得還遠遠不夠。理由如下:其一,暴漲必然暴跌,相對於股指兩年半漲幅6倍、許多個股十倍幾十倍漲幅的瘋狂大牛市,十個月下跌73%不僅是合理的調整,而且調整還遠沒有到位;其二,暴跌是對悲觀的經濟的合理反應,經濟好股市好,經濟不好股市不好,在經濟走出困境前,不應救股市,救也無用;其三,在調整還遠沒有到位時救市,救不出牛市只能救出反彈,反彈後將再創新低,不僅又套牢一批新股民,而且會危及政府威信;其四,2008—2009年是大小非解禁高峰期,股市中熱錢要撤離中國,現在救市救的是大小非,是熱錢,維持股市低迷可以套牢熱錢,以儘可能小的代價消化大小非;其五,救市不如治市,治標不治本。總之,各種利益集團的奇談怪論都在干擾政府的救市決策。
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人對這場歷時三年998-6124-1664的全民投資悲喜劇,作過全面認真的反思。
支撐長期牛市的基礎——經濟高增長、人口紅利、城市化進程、產業升級、人民幣升值、股權分置改革帶來效益等是否改變?
支撐中期牛市的基礎——股市政策、制度建設、供求關係、估值體系、業績增長預期、大小非減持、國際金融危機等背景是否變化?
6124至今的大調整,是基本面改變的經濟熊市,還是市場非理性導致的非經濟熊市?與台灣、日本、美國及A股歷史上熊市有無可比性?
6124至今的大調整,作為歷史上最慘烈的大調整是正常的調整,還是非正常的調整?市場主體(管理層、機構、個人投資者、熱錢、上市公司、中介、媒體應承擔什麼責任?
如果不澄清這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始於6124點的A股大崩潰也許會拖得很久,已被腰斬的A股也許再度腰斬,君不見1664點時市場的悲觀預期目標已看到800點。果真如此,中國的最大損失也許不是幾十萬億人民幣,而是又一次失去了A股定價權,失去了政府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調控能力,失去了依託強大的資本市場,實現中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乃至中國和平崛起的歷史機會。
如果說2008年10月國際金融市場的崩潰,讓人們認識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殘酷,那麼大眾媒體或許正在演繹人類的愚昧。遺憾的是,人們看到的都是宣傳不良預期的輿論,一些學者和媒體正在把世界推向災難的深淵。尤其是世界正處於一個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時代,處在一個媒體高度發達、電視和互聯網無孔不入的時代,輿論對市場和人們預期的影響遠遠超過大蕭條時,因此,如果不對這些製造恐慌的輿論加以限制和引導,那麼某種意義上大蕭條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演的。
瑞士銀行中國總經理直言不諱地說,某著名媒體的「直擊華爾街」系列節目,對於金融危機的過度渲染,改變了中國企業家和民眾的預期,使得他們在投資和消費上越來越謹慎,這可能導致中國經濟止跌企穩的周期要拉長。由此可見,即使是媒體客觀報道,由於報道的角度偏差以及報道的容量過大,也會起到負面作用。
其實,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也許是對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再到經濟衰退的最好解讀,正是人們對危機的預期使危機自我強化得以實現,把預期的危機變為現實的危機。金融市場是預期市場,實體經濟是預期經濟。如果說前幾年人們對未來預期的過度樂觀而催生泡沫,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奠定了基礎,那麼現在人們對未來預期的過度悲觀正在打造全球經濟衰退。難怪CNN把「你」評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元兇。
而在這一過程中,媒體始終是預期製造者、放大者、改變者。如果說2001年正是媒體的全程直播狂轟濫炸,把「9?11」事件、恐怖主義放大無數倍,那麼2008年,同樣是媒體把雷曼破產這一「金融9?11」事件,把金融的恐慌與經濟衰退的恐慌放大無數倍。
在這裡,尤其建議經濟學家們多做學問少談股市。股市和經濟雖然有關係,但畢竟是兩回事。可是,無論是國內的經濟學家還是海外投行的經濟學家,都喜歡對中國股市指手畫腳,不斷發表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對於這種情況,媒體應當有一定的自律行為,不要為了追求發行量和點擊率,發表經濟學家的聳人聽聞的股評言論。有的經濟學家,在兩年前還自稱是牛市的堅決捍衛者,而進入2008年突然變成了死空頭,不斷發表嚇人的觀點。在宏觀經濟及股市基本面並沒有發生重大改變情況下,僅僅由於從緊的貨幣政策、全球金融危機和大小非,對股市趨勢的判斷就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學術態度來講不能說是嚴謹的。7. 中國央行的尷尬:1929年的美聯儲古人云「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在少言寡語地擔任了多年中國央行行長之後,周小川在2009年以驚人之語驚動世界,力主以超主權儲備貨幣替代美元。2009年他的驚人之行撬動A股,一季度信貨458萬億,超過以往一年的信貸量。
周小川:稱職的央行行長?
周小川與全球的央行行長一樣,都把格林斯潘這位全球最偉大的央行行長當做自己學習的榜樣,然而,格林斯潘的成功是不可能複製的。首先他的幸運是在最崇尚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擔任央行行長,因而美聯儲只需向美國國會負責而無須向美國政府負責,使其具有極大的獨立性。格林斯潘的幸運還在於他主持美聯儲時正趕上全球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黃金時期,而更重要的是,美聯儲又在行使事實上的全球中央銀行的職責。因此,他天然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而周小川主管的中國央行,面對的則是從計劃經濟脫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央行的貨幣政策並不是央行自己能夠決定的,而是由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決定的,而央行只不過是貨幣政策的建議者和執行者而已。有人說,周小川不是一個稱職的證監會主席,而是一個稱職的央行行長。不管怎樣,在中國的央行行長中,周小川應該算是幸運者,幸運地處在中國央行扮演重要角色的時代。2007年央行9次提高準備金率、5次提高存款利率,2008年上半年央行5次上調準備金率、下半年5次降息5次下調準備金率,貨幣政策的干預力度和頻率是空前的。
而周小川的尷尬在於,作為央行行長,他既決定不了貨幣政策的制定,也左右不了貨幣政策的結果。他像一個與風車搏鬥的堂吉柯德,儘管竭盡全力依然無法成功。作為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目標,無論是通脹率、外貿順差、GDP,還是房地產和股市的泡沫都長期居高不下,當然這首先是由於境外熱錢大規模流入內地,對貨幣政策的對沖干擾,當然也與貨幣政策的累計效應和滯後效應有關。
更重要的是因為穩步加息的美聯儲調控方式,市場不買賬,甚至把央行的這些常規的調控利空當做利好來對待,也就是說央行的一般性調控不足以改變市場對房地產和股市繁榮的預期。
A股崩潰:「最後貸款人」何在?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總結的1929年大蕭條的最重要的教訓,就是當危機出現的時候,當時的美聯儲不僅沒有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而且繼續實行貨幣緊縮政策,終於使得經濟危機演變成了大蕭條。經歷了大蕭條,美國政府也認識到,完全依靠市場在自我修正中的發展,可能要支付過高的社會成本。因此,在1987年股災時,格林斯潘在股災的第二天宣布將充分保證市場的流動性需求,當時美聯儲甚至給無數的人打電話:「你需要錢嗎?如果需要我們可以提供。」這使得1987年股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控制,牛市依舊。
中央銀行的職責之一就是在金融系統出現危機時扮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當然這種金融系統的危機,不僅僅是銀行的破產,也包括股市的崩潰。2005年6月,當A股市場跌到998點,與4年前的高點2245相比跌幅接近60%時,央行曾經以向券商發放一年期優惠利率貸款的方式救市,扮演了「最後貸款人」的角色。可惜2008年在A股市場出現一年下跌70%瀕臨崩潰的時候,央行並沒有類似的表現。
伯南克作為研究大蕭條的專家,他的第一任務就是阻止1929年的大蕭條在今天的美國重演,作為美聯儲的主席,他竭盡全力甚至創造性地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向市場釋放流動性,使得道瓊斯指數2008年最大的跌幅也僅與1929年股災一個月的跌幅相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伯南克應當算是稱職的,2008年的美聯儲畢竟不是1929年的美聯儲。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伯南克從「最後貸款人」變成「第一貸款人」時,中國央行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行動卻慢了好幾拍。2008年的中國央行在某種意義上扮演的卻是1929年美聯儲的角色。當A股市場出現與1929年道瓊斯指數相似的崩潰走勢時,中國央行仍在毫不留情地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最典型的是,在A股已經跌幅達到50%的時候,央行還在2008年6月初出人意料地一次性提高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導致A股失守3000點的政策底,再跌近50%最終下跌至1664點。直到2008年9月,央行才開始降低準備金率和利率,放鬆銀根,遏制A股的崩潰,但為時已晚。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失誤,就是因為中國央行只關注經濟和通脹,而不關注資本市場的穩定。而今天的美聯儲在考慮貨幣政策時,常把金融市場的穩定放在優先的位置。
歷史的玩笑:貨幣政策無效
中國央行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它沒有認識到2008年中國經濟的過熱和高通脹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1993—1994年中國也曾經出現過經濟的過熱和高通脹,當時通脹率高達20%以上,央行曾經加息至1098%,並且對3年期以上存款提供保值貼補率(就是在3年期存款利率之上再加上當年的通脹率),使得銀行儲蓄的收益最高達到每年20%。當時的經濟過熱和高通脹,是由於國內的投資過大以及國內熱錢的炒作造成的。而2008年的高通脹是由於國際市場石油和糧食價格暴漲造成的,越南的大米在短時間內上漲了一倍,國際石油上半年大漲50%,這種輸入型的高通脹與需求型的高通脹性質不同,治理的辦法也應不同。事實證明,歷史上最為嚴厲的緊縮政策,並沒有使高通脹低頭,反而是下半年國際石油價格的暴跌以及糧食價格的暴跌,使得CPI和PPI雙雙高台跳水,儘管2008年9月後央行持續5次降息、降準備金率,仍無法阻止高通脹迅速走向通縮,2008年11月PPI,從8月的10%跌到2%,與此同時11月CPI從上半年的87%跌到3%以下,2009年一季度CPI與PPI雙雙為負值。
歷史就是這樣無情地與中國央行開了個玩笑。貨幣政策對於輸入型通脹和輸入型通縮的無效,這就是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熱錢對各國貨幣政策的挑戰。
當然,犯錯誤的不只是中國央行,歐洲央行也犯了類似的錯誤,由於其在2008年8月以前為反高通脹而堅持加息,導致歐元區經濟在2008年第二季度率先進入衰退。
而在反通脹上唯一沒有犯錯誤的是美聯儲。2008年從頭至尾降息的只有美聯儲。這難道是偶然的嗎?僅僅是因為美國要應對起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嗎?恐怕未必。也許美聯儲心裡很清楚,所謂的100美元以上的高油價只是曇花一現,那是「忽悠」全世界的。2008年的主題不是高通脹,而是經濟衰退。
至於,2009年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到底是通脹還是通縮?恐怕中國央行並沒有搞明白。
經濟學家認為,通縮比通脹更可怕,寧要通脹不要通縮。令歐美人難以忘懷的1929年大蕭條,對應的正是長達十幾年的經濟低迷與通縮。然而,一直以美聯儲為榜樣的中國央行,不知為什麼沒學會美聯儲的既反通脹又保增長的雙向調節,反而變成以反通脹為己任的歐洲央行。直到2008年11月26日實施十年未見的108個基點的降息前,央行的行長還在強調要防範通脹風險,認為降息前的利率是合適的。而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一方面承認11月份CPI可能回落到3%以下,一方面擔憂未來6~12個月通脹壓力可能會重新出現。
有專家指出,貨幣政策調控的不是數據而是人心。貨幣政策正是通過改變市場預期來改變經濟發展的軌跡。問題是,中國央行既擔心通縮又擔心通脹,讓市場如何調整預期?如果大家看不懂中國經濟,都現金為王,投資、消費都低迷不振,經濟如何止跌回升?
其實,一國的物價不是通脹就是通縮,對通脹本無須談虎色變。低通脹高增長是各國求之不得的增長方式。只要增長高於通脹,增長方式就是合理的。歐美之所以對3%的高通脹高度警惕,是因為3%的經濟增長几乎是歐美高增長的極限。中國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通脹的標準至少可以高於世界平均通脹水平。國家信息中心專家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維持年均98%高增長,年均6%通脹,6%通脹對中國屬於溫和通脹,是個合理的匹配。更何況,經歷了7年持續下跌的美元開始進入強反彈周期,國際石油與大宗商品終結7年牛市出現崩潰,仍在築底中,奧巴馬上台後可能推行民主黨的強勢美元政策,再加上全球經濟2009年可能整體步入二戰後第一次衰退,因此,2009年出現高通脹的概率遠低於出現通縮的概率。
2008年12月,美聯儲史無前例地把利率降到025%,當西方媒體紛紛擔憂零利率成為歐美央行抗衰退最後一張牌時,筆者擔憂的卻是中國能否有勇氣邁向零利率時代?
目前,中國利率政策有兩大缺陷:其一,居民儲蓄與企業儲蓄總計40萬億人民幣,儲戶寧可忍受負利率,也不肯消費不肯投資,而當前為阻止經濟下滑又急需啟動社會消費投資;其二,央行規定的全球最高3%的存貸利差,使銀行業輕鬆成為中國的贏利大戶,因此,銀行在既無贏利壓力,又對經濟前景擔憂下,可能不肯把央行持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出來的多餘現金用於貸款。
如果中國實行零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缺陷,如果把一年期存款利率及貸款利率分別降到1%或2%以下,存貸利差從3%降到1%,既可以迫使部分儲蓄進入消費與流通領域,又可以迫使銀行為了緩衝贏利壓力而積極放貸,還可降低企業財務成本,增加企業向銀行貸款的積極性。豈不皆大歡喜?
當然,央行的反通脹天職,使其隨時警惕通脹捲土重來,因而不敢實行零利率,但是,因為擔心不知何時才降臨的通脹,對經濟下滑無可奈何顯然是失職的。現在才是考驗決策者眼光與魄力的時候。
值得注意的是,1929年的美聯儲之所以在大蕭條當中繼續實行錯誤的緊縮政策和反通脹政策,是因為當時美聯儲的那些官員都是行政任命的非專業人士,他們既不懂金融市場也不懂商業銀行,在大蕭條時代他們只會一成不變地沿襲在經濟繁榮時的從緊貨幣政策。而今天的美聯儲掌舵人伯南克是因研究1929年大蕭條聞名遐邇的經濟學家。
應當承認,美聯儲2008年1月採用了歷史上罕見的150個基點緊急降息,對於道瓊斯指數打響長達八個月的11000點保衛戰,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當然,美國的情況和中國不同,美國50%以上的人購買了股票和共同基金,股市的漲跌直接關係到國民財富和消費。如果中國想在21世紀複製美國在20世紀崛起的奇蹟,就必須把建立強大的資本市場當做最重要的作用。正如《偉大的博弈》作者戈登所說,對於中國來說沒有什麼比資本市場更重要的了。
A股經歷了類似1929年美國股市崩潰之後,能否再現美國股市從1932年41點至2007年14198點,長達75年的偉大牛市?8. 偉大的牛市變成了偉大的出貨8 證監會的遺憾:偉大的牛市變成了偉大的出貨
股指期貨:為何千呼萬喚不出來
2008年4月一個知名北京私募經理曾表示,只要三大利好(降印花稅、創業板、股指期貨)出兩個,市場就會止跌並出現大反彈。當時A股處於3000點。2008年過去了,三大利好只出一個(降印花稅,居然破天荒地五個月降了兩次),結果,A股果然並未出現大反彈,反而令3000點再度腰折。2008年年底A股收盤1800點。
2008年11月新加坡交易所一高層人士表示,新加坡交易所A50指數期貨,2006年年底推出是個錯誤,因為當時本想與即將推出的滬深300指數期貨配套運作,不料兩年過去了,後者出台時間至今無法確定。具諷刺意義的是,2006年年底滬深300股指期貨出台呼聲最高時,正是要與A50股指期貨爭A股定價權。
創業板、股指期貨的出台日期還要與市場博弈多久?在沒完沒了的拖延中,損失的不僅是政府的信用,而且耽誤了市場在創新中求發展的時機,甚至連利好本身的價值也在打折。
籌備近十年的創業板,被列入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創業板,在2008年沒有推出,2006年開始籌劃的股指期貨,這個本來可以幫助機構規避長期投資風險的工具,沒有在市場過熱時推出,這是造成市場持續下跌的重要原因。
據悉,台灣排名前20名的基金全做股指期貨。而A股市場由於沒有避險工具,熊市來了唯一選擇只有賣股票。因此,機構投資者無法扮演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無法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反而呈現顯著的散戶化特徵,比如2007年個人投資者資金周轉率是800%,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周轉率竟也達到了400%。
尚福林的遺憾,不是一個人的遺憾
2004年尚福林剛剛擔任中國證監會主席時可以說是躊躇滿志。然而,5年過去了,尚福林最終會不會帶著遺憾離開他的崗位?歷史會記住尚福林以「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氣魄,發動了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中國股市自1990年創建以來留下的最大問題——股權分置,由此而出現了一輪兩年半上漲6倍的超級行情,然而,由於沒有對「大小非」解禁的供求失衡作出合適的制度安排,最後這場「偉大的博弈」變成了「偉大的出貨」,由股改開始的「制度性牛市」,以股改派生的十萬億以上市值的「大小非」減持,引發「制度性熊市」而告終,股權分置改革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是成功的失敗,還是失敗的成功?這個問題恐怕要留待歷史來回答。
應當承認,尚福林的遺憾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中國證監會與美國證監會(SEC)名字簡稱一樣,但二者權威卻無法比擬。在中國,諸多政府部門的言論政策都涉及股市,都可以影響股市波動,而中國證監會作為正部級事業單位,在所有對證券市場有話語權的政府部門中級別最低,且不說那些必須跨部門協調的政策,如成立平準基金、限制大小非減持、調整印花稅,以及提高保險、社保、QFII資金入市比例,央行、財政部、國資委、銀監會、保監會,誰會買證監會的賬?即使證監會主管的政策,證監會自己也作不了決策,無論被中國金融交易所負責人戲稱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的股指期貨,還是2000年開始籌備的創業板,哪一個不是千呼萬喚不出來?荷蘭股市400多年前、華爾街150多年前就使用的融資融券,在中國居然成了難產的創新,證監會負責人居然稱原訂2008年12月1日開始試點的融資融券要等「最優狀態」下推出,這豈非遙遙無期?經濟學本來就沒有最優只有次優。
而在美國,別說其他政府部門,就連美聯儲也只是用貨幣政策間接調控股市,幾乎從不直接評論股市,只有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簡稱美國證監會SEC)有權監管股市,其執法依據是1933年的《證券法》、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而這兩部法律沿用至今,僅在1978年修改了幾個條款。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與美聯儲一樣具有獨立性,只向美國國會負責,而不是向總統負責。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由國會任命任期一屆七年,比總統和美聯儲主席任期還長。
深交所創始人禹國剛指出,要抑制股市狂漲暴跌,最根本辦法就是,全國人大儘早頒布一部新的法律《投資者保護法》,從法律的高度,來規範這個證券市場的一切參與者(包括監管者)的行為,特別要強調保護中小投資者。
看來,尚福林的遺憾,不是一個人的遺憾。9. 一個讓央企增值10倍的大牛市9 國資委的妙算:一個讓央企增值10倍的大牛市
幾十萬億國有資產蒸發,國資委為什麼「無動於衷」
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上市日,A股總市值34萬億人民幣。2008年10月28日,A股總市值降至約10萬億人民幣。
短短一年,20多萬億市值的蒸發,最大的受害者是誰?首當其衝的是國資委。因為A股市場曾長期定位於為國企脫困服務,A股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800多家是國企上市公司,若以市值計,國企上市公司市值佔90%以上。而國企上市公司中的國有股東持股比例在總股本1/3以上。然而,曾在2007年推行國有上市公司市值考核方式的國資委,對於國有上市公司市值的大量蒸發,聽之任之,耐人尋味。
股價暴跌帶來的國有財富的損失,可以分成幾個方面:國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損失、融資能力的損失;國有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大小非解禁的市值損失;國有上市公司大股東失去了利用高市值時通過向大股東的定向增發,實現大股東財富最大化的機會。以上三方面造成的損失至少是幾十萬億人民幣,國資委為是「無動於衷嗎」?
其實,任何一次股市的崩盤都會有受益者。就像《偉大的博弈》作者戈登所說,美國股市之所以歷史上經歷比別人更多的崩潰,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美國可以從崩潰中獲得好處。因為外國投資者會在崩潰的時候賣掉手中的股票和債券,而美國人可以趁機抄底買入。從這個意義上講,崩盤是美國對投資美國的外國投資者的財富,進行一次次合法的洗劫。
中國股市的崩潰某種意義上,既可以理解為境外熱錢對中國財富的洗劫,也可以理解為中國國有企業對個人投資者財富的洗劫。國有企業會在政策的關照下,高拋股票,直到政策允許買入股票時再低價買入。這些政策包括上市公司回購政策,大股東增持,都是在A股市場跌破2000點前後開始放開的。但最重要的是,2007年拉開序幕的130多家央企在2010年前整合為60~80家央企的大整合,尚未大規模啟動。央企的整合是以央企上市公司為平台進行的。可是這些央企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的相對控股比例並不高,經過股權分置改革後還有所下降,因此,如果實現央企的整體上市,就有一個同樣的一份央企資產可以折成多少比例央企上市公司股權的問題,而這個折股比例顯然是由二級市場的股價決定的,具體地說,如果牛市中10萬億央企資產整體上市,按照每股100元,只能折1000億股,而如果熊市中整體上市每股10元,可以折1萬億股,換句話說,如果央企上市公司股價從100元跌到10元,下跌90%,那麼央企整體上市資產摺合股權可以增加10倍,如果在未來的大牛市當中股價上漲10倍,回到100元時,那麼央企整體上市資產的財富可以增加10倍。一個可以讓國有財富增值10倍的崩潰,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2007年10月中旬,A股借媒體炒作所謂20家央企上市公司整體上市名單新聞,挑戰6000點,國資委主任立即公開闢謠,果然2008年央企整體上市毫無進展,直到2008年12月A股在2000點上下掙扎時,國資委才開始亮底牌:2009年央企整體上市要抓緊,同時要求央企大股東即使財務困難也要增持央企上市公司的股份。這無疑是對央企上市公司抄底的動員令。
因此,我們理解了國資委為何對A股崩潰袖手旁觀。早在2007年7月,國資委就已作出國企上市公司國有股東減持大小非的限制性規定,每年減持不可超過5%,超過5%需要經過國資委的審批。也就是說國資委早就把國有的大非減持給管住了。等待著利用股市崩潰中完成央企的整體上市,然後在未來的大牛市當中實現國有資產的大幅增值。在這方面上海國資委表現得也很精明,上海市國企的重組上市,也是在A股跌破3000點以下才開始全面鋪開的。隨著2008—2009年大小非減持高峰的來臨,相當於流通股兩倍的大小非成為A股的最大空頭。解禁市值,6000點為24萬億,跌到2000點也有8萬億。因此市場一直呼籲限制大小非減持。那麼,國資委之所以對於國有大小非減持不願作進一步承諾,也許有幾個考慮:第一,非國有大小非在熊市減持得越多,對未來國有大小非的牛市套利的威脅就越小;第二,至於國有的大小非,相當部分屬於地方國企上市公司,地方國企大小非的減持,其影響也許不只是負面的;第三,在牛市當中難以解決的產業整合問題,在熊市中就容易解決了。比如牛市當中寶鋼想去收購邯鋼,被河北國資委拒絕了,河北國資委把邯鋼、唐鋼這兩家上市公司整合成河北鋼鐵集團。而熊市來了,鞍鋼就順利整合了攀鋼,武鋼順利整合廣鋼,寶鋼順利整合柳鋼。因為熊市中地方國資委由於財政上的壓力以及對上市公司價值的悲觀預期,容易放棄上市公司的控股權。這也是世界各國證券市場上的慣例,熊市才是對上市公司收購兼并以及產業整合的最佳時機。
如何與國資委共享大牛市
個人投資者能否與國資委在大小非問題上實現共贏呢?
如果國資委打的是這個算盤,如果個人投資者理解了國資委的想法,那麼現在就應該買入央企的上市公司股票,持股幾年不動,與國資委共贏,在未來的大牛市中與國有大小非同步減持。換句話說,作為證券市場上最大的股東中央國資委都對熊市不著急,我們也不應太悲觀。
應該警惕目前市場上流行的一種觀點,那就是一定要讓國有大非承諾,在多長時間多高的價位以下不減持,其實國資委心裡也是這麼想的,可是你為什麼要讓他說出來呢?如果說出來了股市暴漲上去,可是央企的整合剛剛開始,在熊市完成央企整體上市使央企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豈不又化為烏有?按照國資委宣布的央企整體計劃時間表,到2010年將央企從目前的100家以上整合為60家,而2010年恰巧是A股大小非全部解禁之年,2010年之後個人投資者的利益才與國資委的利益真正一致,A股才能迎來真正大牛市。
當然這個問題還有另外一種解讀方式,那些為民請命要求把大小非捆住的觀點,是不是在為海外熱錢或私募基金或某些利益集團遊說,以達到再來一次瘋狂牛市的目的。因為只有把大小非捆住手腳,中國才可能複製2006—2007年兩年半漲6倍的瘋狂牛市。這是一個危險的建議。我們恰恰需要保留大小非解禁的權利,只要這把達摩克里斯劍高懸在頭上,中國就不會再來一次瘋狂的牛市,中國才有可能像道瓊斯指數一樣,在經歷了1929年崩盤之後,迎來了一個持續幾十年的長牛慢牛。10. 拯救A股四大緊急政策建議A股最大的風險是「政策市」
「政策市」是中國內地股市成立18年來的最大特色,「政策市」的特點就是政府和監管部門經常通過出台被市場視為利好或利空的政策,干預市場走勢,但是,政策的實施效果卻常常事與願違,市場投機力量與政策博弈,對於溫和的政策進行反向操作,使政策調控無效,市場的投機氣氛越來越濃,直到政府推出實質性的嚴厲政策調控,導致市場崩潰,也就是說政策市的一大弊端本來是想對沖市場的風險,反而擴大了市場風險。
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確定。而A股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台什麼樣的政策。而且由於管理層既怕跌又怕漲,干預過於頻繁,導致市場一旦有利好救市就出現快速的上升行情,搶在政策變化之前把行情做完。這樣「政策市」成為市場投機的重要動力。要想使A股走向成熟,必須減少政策干預,用制度替代政策來規範市場的走勢。
「政策市」與政策干預的區別
應當承認,任何國家的股市都存在政策干預,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政策干預仍是不可缺少的。
中國特色「政策市」與成熟股市的政策干預的區別在於,政策干預是偶然的,是以市場失效(其標誌為市場進入瘋狂單邊市,即單邊上漲不回調,單邊下跌不反彈,市場失去自我調節功能時)為前提,以恢復市場有效為目的,以相關法律授權為依據的。而「政策市」的政策干預是經常的,甚至干預與不干預都可能是隨心所欲的,通過出台利空政策形成政策頂,與出台利好政策形成政策底,以控制市場走勢為目的。20世紀90年代中國證監會提出所謂「穩中有漲,漲幅有限」,以及財政部2007年5月30日上調印花稅製造4335「政策頂」,2008年4月23日、9月18日兩次下調印花稅,製造2990、1802「政策底」的失敗,就是政策市的最好注釋。
A股自1990年成立以來始終被政策市陰影籠罩著。就像一個18歲的成年人可以有公民權一樣,18歲的A股可不可以得到成年人應得到的尊重,把市場的權利還給市場,讓市場自己決定自己的走勢?監管部門可否效仿歐美香港股市,依法治市,最大限度減少政策干預?
格林斯潘主持下的美聯儲救市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其一,讓市場形成穩定的預期。歷史的經驗教訓使全球投資人堅信,美聯儲會在美國金融市場遭遇危機時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美國市場的穩定。其二,救市的及時有效,既有一個半月一次例會之間的緊急干預,又有罕見地緊急大幅降息,又有80年來第一次救援投資銀行,還有五花八門的創新以恢復市場流動性之舉。歷史上有多次以美國政府為後台的美聯儲救市,成功引導了市場預期,多次化解金融市場危機。與之成為對照,歷史經驗教訓使中國的投資人對監管部門救市卻疑慮重重,無論救市的時間、方式,還是救市不救市都成了問題,種種不確定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政策風險。
在日本,監管部門忌諱人為的行政干預股市,一般用利率、匯率等經濟槓桿及法律手段干預。而香港證券市場則採用「積極的不干預」方針,即不干預市場自身的日常波動,只有在非常時期,如亞洲金融危機時索羅斯阻擊港元聯繫匯率大肆做空港股時,政府才出手干預,而且是用經濟手段干預,即動用政府外匯基金進場救市。事隔十年,在國際金融市場崩潰的2008年10月,香港外匯基金再度干預港股,使一年跌幅70%的港股止跌企穩。在日本央行干預日元升值,日本監管部門表示將限制賣空後,日股在創26年新低後企穩。
美國、日本、香港管理證券市場的方法,可以概括為兩句話,即一般不干預市場走勢,必須干預時也只用經濟及法律手段干預,不用行政手段干預。這些都體現了對市場與市場經濟規律的敬畏,對法律的尊重,而依法治市可以憑藉法律自身的穩定性(一般幾年甚至十幾年修訂一次),大大減少以頻繁干預,忽而打壓,忽而扶持為特徵的政策市的頻繁波動。
政策市的博弈:放大風險,還是對衝風險?
A股一向以「政策市」而聞名,從長遠講,應當依法治市,儘快走出「政策市」,從眼前講,應當最大限度減少政策干預頻率,提高政策干預效率。
政策市兩大弊端:
其一,政策市的調控失敗。調控失敗的標誌,即政策調控方向與政策出台後市場實際走勢方向相反,損害政策權威。
其二,政策市的本意是想控制市場風險,但政策市的調控失敗往往放大市場風險。
怎麼樣化解這一政策市風險呢?
政策與市場關係並非監管者預期的簡單的同向運動,牛市,遇利好上漲,熊市遇利空下跌,實際往往相反,牛市往往遇利空上漲,熊市往往遇利好下跌。
政策干預成敗,首先取決於干預的時機。按照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市場趨勢可分為趨勢形成、自我強化、趨勢階段性衰竭、趨勢的最後瘋狂、趨勢衰竭五個階段。政策干預的最佳時機是趨勢形成前,與趨勢衰竭後,否則很可能干預失敗。政策干預成敗,還取決於政策是否在市場預期之中,或者能否改變市場原有預期。通常市場預期中的政策出台,不會改變市場原有趨勢。只有超市場預期的政策,才可能改變市場原有趨勢。牛市中,用市場預期中的利空政策(提高利率、準備金率)打壓市場,往往只能火上澆油,熊市中,用市場預期中的利好政策(降息、降準備金率、公募基金髮行、印花稅下調)救市,往往只能救市失敗。因為市場原有趨勢形成後的一段時間會自我強化。市場通常以低開高走消化利空,或以高開低走消化利好,
當市場原有趨勢出現階段性自我衰竭後,以調控原有趨勢為目標的超市場預期利好政策或利空政策,可以短期強烈改變市場原有趨勢,出現井噴式上漲(2008年4月23日下調印花稅,次日千股漲停)或崩潰式下跌(2007年5月29日半夜上調印花稅,5月30日起五個交易日市場下跌20%,大批股票連續四五個跌停),但這是大資金與政策市的博弈的另一方式,其後市場會繼續原有趨勢。政策干預短暫見效後的最終失敗,可能導致市場多頭或空頭的絕望,進而使市場原有趨勢進入瘋狂單邊市,導致原有趨勢最終自我崩潰並衰竭,此時,超市場預期利好政策或利空政策出台,才能最終實現原有趨勢的真正反轉。
拯救 A股四大緊急政策建議
如果說有關市場規範的法律及制度的出台,屬於依法治市範疇,那麼這些法律及制度是否出台、何時出台、包括什麼條款,依然可以視為政策範疇。
以下四項制度儘快出台的緊急政策建議,是A股儘快走出L型走勢的關鍵:
之一:取消資本利得稅,顯示維護股市長期穩定的決心
資本利得稅,自A股成立以來一直是懸在投資者頭上的一把利劍。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財政部或國稅總局幾乎每年都要重申暫不徵收資本利得稅。1988年台灣宣布將開徵資本利得稅,導致台灣股市出現連續13個跌停板,最終迫使台灣當局取消開徵資本利得稅的方案。目前在海外股市當中,只有美國成功地開徵了這一稅種,但是這是建立在對全體投資人詳細的交易數據資料基礎之上,而且只對投資者凈利潤徵稅,一旦出現凈虧損還退稅。中國既然不可能給近億賬戶建立交易資料庫,為什麼還不公開放棄這一可能導致股市崩盤的資本利得稅?如果政府想表達堅決支持證券市場長期繁榮的意志,就應該取消這一稅種,最低限度也要說明白這一稅種5年甚至10年內不開徵,並且公開一旦開徵之前應履行的程序,比如是否屬於新稅種需要全國人大或常委會的批准,即使不是新稅種,國稅總局是否有權經國務院批准開徵,是否可以承諾開徵前舉行聽證會,對是否開徵、徵稅比例及徵稅方式進行論證,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特別是投資者的意見。之二:儘快推出平準基金,平抑過度投機,爭奪 A股定價權
平準基金在市場上爭論已久。爭論的焦點是該不該成立平準基金,贊成者會舉出1998年港股保衛戰香港外匯基金成功阻擊索羅斯;反對者則拿台灣國安基金護盤失敗,作為反例進行辯論,並指出平準基金一旦採用,還可能產生道德風險。
平準基金確實是特殊市場,在特殊情況下,是在股市出現極端走勢時採用的工具。一般發生在新興市場。而成熟股市由於對衝風險機制健全,以及機構投資者的成熟,一般不會採用平準基金。
中國屬於應當設立平準基金的情況。其一,由於大量的熱錢進入了A股市場,而熱錢通常的套利方式是A股和港股H股聯動,通過香港金融衍生品——恆指期貨、H股期貨、認購權證、認沽權證以及牛熊證以及新加坡A50指數期貨和美國市場上的A股ETF多種方式套利,由於熱錢可以對沖套利,無論做多做空都可賺錢,而內地資金只能在A股市場上單向操作,雙方的交易條件完全不對等,導致內地資金損失慘重,因此,在A股的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風險對沖制度正式出台並完善之前,確實有必要通過平準基金來干預市場走勢。其二,A股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公募基金,投資理念相同,投資組合相近,操作方法也相近,這種羊群效應經常導致市場暴漲暴跌。因此,在公募基金的制度改革完善之前,在機構投資者走向成熟之前,通過平準基金穩定市場也是必要的。其三,在大小非的問題解決之前,特別是在市場信心處於極度低迷,而國內外形勢複雜的背景下,通過平準基金來維持股市穩定,干預效果好,還可以減少政策市的風險。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在金融戰爭時代,平準基金作為一國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保衛金融安全的危機干預手段,這一特殊使命其他資金無法取代。因為其他資金都以贏利為目的。
鑒於2008年8月某財經媒體以「社評」反對設立平準基金,特在此作如下反駁:
該「社評」反對平準基金的理由之一:經濟困境非股市暴跌所致,信貸緊縮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企業,原本就無機會上市。所以,無須通過救股市來救經濟,一旦經濟好轉股市自然好轉,經濟不好股市好不了,救也白救。這種觀點過分強調股市是經濟晴雨表,無視股市作為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反作用,無視金融是現代經濟核心,股市是金融核心。從緊的貨幣政策之所以導致大批中小企業虧損破產,就是因為企業融資中直接融資比例太低,中國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占融資總額的90%,以股市融資為主的直接融資占不到10%。而且自2008年9月後IPO全部停止暫時失去融資功能。某種意義上,中國中小企業的困境恰恰是間接融資為主的模式與股市持續暴跌造成,因為經濟下滑導致銀行惜貸,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企業更是首當其衝。因為主板市場持續暴跌,導致創業板市場的成立不斷推遲,創業板正是解決大批不夠主板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手段。
應當承認,從長期趨勢而言,救經濟才能救股市,股市畢竟是經濟晴雨表。股市「跌跌」不休,也與機構對宏觀經濟預期極度悲觀有關,救經濟當然可以改變機構預期,穩定股市。但是,救經濟需較長時間見效,況且,金融市場是預期市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市場對2009—2010年數據預期往往從最壞處考慮,而更為嚴重的是,金融市場預期悲觀,又可以反過來影響經濟。
在全球金融危機尚未見底、中國經濟「保八」存在不確定性之時,平準基金入市既可以表達政府對維護股市穩定的決心,也可以表達政府對A股投資價值的認可,可以穩定市場預期,堅定市場信心,防止市場崩盤。
該「社評」反對成立平準基金者理由之二,平準是個虛幻的理想,平準就是低買高賣平抑價格波動,但何為高何為低不可預知,如果政府通過操縱市場預知指數高低,違反平準初衷。如果平準基金作為市場長期干預力量,投資者唯其馬首是瞻,會危害股市健康發展,給政府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如果可預知,無須政府平準,市場自會平準。由此推論,平準基金無法運作。
上述觀點中所謂平準基金入市無法運作,因為政府無法判斷指數高低,實現高拋低買之說,純屬缺乏常識。A股市場18年的長期價值波動區間15~60倍市盈率就是指數高低的依據。同樣,在有效市場中,多空雙方也是以15~60倍市盈率作為牛熊轉折依據,進行市場自行平準的。一般情況下,市場是有效市場,可以自行平準,無須平準基金干預。只有特殊情況下,市場進入瘋狂的「死了都不賣」,或「打死都不買」,無法自行平準時,就必須由平準基金干預。
與其官方輿論天天號召老百姓樹立戰勝危機的信心,天天宣傳A股價值低估前景美好,不如政府的平準基金直接買股票更有說服力。如果政府無法判斷指數高低,政府資金都怕套死在股市裡,不敢入市,號召老百姓向股市裡沖,在股市裡堅守,誰會相信?沒有平準基金的A股市場,要麼是暴漲暴跌,要麼是長期低迷無人問津。一個既沒有風險對沖機制度又沒有平準基金的A股市場,無論個人還是機構都是熱錢宰殺的羔羊。應當承認,平準基金並非最優選擇,但經濟學沒有最優選擇,只有次優選擇。與其說,任由市場兩年半漲6倍,一年下跌70%,政策干預無效,不如由平準基金代替政策平準。之三:推出港股直通車,與外資爭奪港股 H股定價權
2007年8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突然宣布試點港股直通車,導致港股兩個月之內上漲50%,恆指衝上30000點,H股衝上20000點,因反對者眾最後不了了之。
反對港股直通車的理由,主要有兩條:第一條是變相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對A股市場會造成比較大的衝擊,但事實上,當流動性過剩時,不但沒有出現對A股衝擊,反而出現A股和港股聯手上揚。另一條是熱錢可以趁此機會合法地從境內流到境外。其實,熱錢進出中國內地的渠道不下100條,並不需要走這一條。更何況這條路還是有限制的,一年一個人5萬美元額度的港股直通車,不僅可以開闢國內居民的投資渠道,也有助於中資掌握港股和H股的定價權。中投公司投資港股和H股,既可以抄底獲利,又可以奪回港股和H股定價權,還能夠通過A-H股聯動,穩定A股市場,這同樣是一舉三得的好事。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中投公司2008年首先選擇的是抄日本股市的底,而不是抄香港股市的底?值得慶幸的是,2009年「兩會」期間中投公司首次表示把H股納入投資範圍,但不知介入規模與目的。
之四:成立國家基金收購「大小非」,使「大小非」成為牛市穩定器
大小非作為股改的後遺症,已經被投資者和經濟學家們斥為熊市的元兇,那麼這個問題的解決,最終可能需要等到2010年央企的整體上市完成。屆時國資委才會明確地、更嚴格地限制國有大小非減持。但是不管「大小非」何時解決,任由大小非的持有者在二級市場上隨意拋售,而且不知何時拋完,這不是一種高效率的、多贏的解決問題方式。對於「大小非」來講,主要是有資金上的困難,以及獲利豐厚落袋為安兩種心態,其實只要相信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和中國股市的長期牛市是必然趨勢,那麼這兩年套現的大小非必然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此,國家應成立專項基金,收購那些急於套現的「大小非」,並且長期持有,一旦拋售事先向市場公告,這樣既可以減輕市場對「大小非」近期套現的憂慮,又可以使國家利益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外資投行目前正通過大宗交易市場大舉買入「大小非」,這無疑是把中國的資產廉價讓給外資抄底,這種現象不能再持續下去了。成立「大小非」基金可謂一石三鳥,既可以解二級市場之憂,又可以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還可以防止外資抄底。
2001年國有股份減持啟動初衷就是充實社保,因此,把一定比例的國有「大小非」劃撥給社保基金,彌補社保基金缺口,也應儘快落實。以長期投資為目標的社保基金持有「大小非」,也有利於市場穩定,減少「大小非」減持的不確定性。11. A股制度熊市的五大因素與五項建議為什麼A股總是牛短熊長?「牛短」是因為只有政策性的牛市,沒有制度性的牛市,「熊長」,是因為既有政策性的熊市,又有制度性的熊市,總之,牛市的長期發展沒有制度保障。
「大小非」解禁沒完沒了
應當承認,「大小非」是由中國特色的股權分置制度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隨著2005年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這些原來不能流通的「大小非」,在2007年至2010年進入解禁上市期,由於「大小非」的總市值高達近10萬億,必然會給A股市場帶來巨大衝擊,因此把「大小非」歸結為制度性熊市有一定道理。但是,由於國有「大小非」特別是中央企業的大小非,減持比例很小,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主動承諾不減持或高價減持,從2007年至2008年「大小非」解禁後上市流通的比例,「小非」有40%,大非只有25%,「大小非」解禁並非市場想像的那麼可怕。
「大小非」問題的關鍵是,新股發行的股權分置源源不斷打造新的「大小非」,使得A股市場永遠不能從「大小非」的壓力中解放出來。而且IPO新股的股權分置以及機構在認購新股上的特權,導致新股發行市盈率遠高於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製造新股發行泡沫,而且新股上市後被惡炒,使新股的泡沫進一步放大,然後是漫長的價格回歸,給市場帶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大盤新股的「大小非」解禁時,這些股票往往跌破新股發行價。
因此,新股上市首日全流通的改革,可以從根源上消除「大小非」,消除新股的發行泡沫與上市泡沫,減少新股的發行與上市對二級市場的衝擊。
無風險對沖制度的單邊市
據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已開通,股指期貨的市場平均跌幅僅47%,而未開通股指期貨的新興市場平均跌幅高達70%。
A股市場只有單向機制,沒有雙向機制。贏利只有靠買入,迴避風險只有靠賣出。A股市場最大的風險就是單邊市的風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單邊市呢?為什麼中國大力發展的機構投資者並沒有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正是因為A股市場沒有雙向機制,所以不能強制機構重倉做多。否則等於逼機構自殺。道理很簡單,沒有股指期貨保駕,任何機構試圖逆勢而動,平抑市場的波動,都可能遭重創。流動性過剩時市場單邊上漲;流動性不足時,市場單邊下跌。而單邊上漲、下跌,是由市場一致性買入、賣出造成的。而這一羊群效應,是由單向機制決定的。因為上漲,只有靠買入贏利,下跌只有靠賣出規避風險。
道指1921年67點漲至1929年381點8年上漲6倍,1929年381點至1932年41點大跌89%,3年回吐8年漲幅,重要原因是當時只有融資融券,還沒有開設股指期貨。
可見,單向機制對市場的暴漲暴跌起了放大器的作用。當空方只有買股才能獲利,才能規避多頭單邊市的單邊上漲風險時,理論上上漲是沒有頂部的,反過來,當多方只有賣股才能迴避空頭單邊市的單邊下跌風險時,理論上下跌是沒有底部的。因為空頭單邊市可以不斷出現短中長線多頭割肉止損,短中長線空方打壓盤套利。而空方打壓的目的,正是通過先高拋後低吸獲利,只要現貨割肉止損盤層出不窮,空方打壓就沒完沒了。漲就漲過頭,跌就跌過頭。沒有股指期貨,市場必然出現牛市中置空頭於死地的多頭單邊市,與熊市中置多頭於死地的空頭單邊市的輪迴。
更為重要的是,股指期貨對於中國的意義還在於最大限度地抑制政策市的出現。
一個完全自由化的市場必然會不斷出現瘋狂與崩潰的輪迴,這是由人性的貪婪和恐懼的本性所決定的。如果說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是利用市場自身的力量來對沖市場的單邊市,那麼平準基金則是利用非市場的政府力量,以市場行為方式來干預市場的單邊市。平準基金可以擺脫政策市干預過多,干預無效,甚至導致市場出現極端走勢的缺陷。平準基金可以通過對權重股的買賣,在高位賣出,低位買進,使市場一段時間內穩定在一定的指數區間內,抑制市場的投機。
當然平準基金本身也有缺陷,比如道德風險,如果操作過多,有操縱市場行為之嫌,因此,平準基金只有市場在危機狀態下或出現極端走勢時才進行干預。有觀點認為,可以用大股東增持和上市公司回購,來代替平準基金平準。這完全是兩回事。上市公司回購股份以後,會註銷這些股份,無法再拋出,不能再起到平準的作用。至於大股東的低位增持和高位的拋出,表現上與平準基金相似,但其本質上是一種套利行為,這種套利行為會追求套利最大化,買得越低越好,賣得越高越好,而平準基金的操作,是為了讓市場在一段時間內在一定的指數區間內波動,低於這個區間就買入,高於這個區間就賣出,以維護市場穩定為第一原則,而不是以套利為第一原則。
因此,同時推出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制度與公募基金高持倉制度,使市場建立風險對沖機制,利用市場自身的力量來對沖市場的單邊市,與此同時,儘快推出平準基金,利用非市場的力量,以市場行為來干預市場的走勢。這樣才能實現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目標。
T+1,漲跌停板放大風險
有證監會官員公開表示,規範A股市場與T+1及漲跌停板這兩項交易制度無關。難道,他們不知道成熟股市幾乎都實行T+0,都沒有漲跌停板嗎?
十幾年前為打擊過度投機出台的T+1與漲跌停板,早已墮落成為過度投機的工具,這是對歷史的莫大諷刺。
令人費解的是,監管部門對T+1與漲跌停板的期待還無法釋懷。漲跌停板和T+1制度的存在,表面上看是保護了中小投資者,降低了市場單日的波動,而從實施的效果來看,其現實效果和當初管理層初衷可謂大相徑庭。
中國特色的T+1、漲跌停板與政策市的結合,導致了持續暴漲與持續暴跌交替出現,使A股在瘋狂的多頭單邊市與空頭單邊市中輪迴。
比如,2008年4月24日千股漲停與2008年6月10日千股跌停。大資金利用手中資金、籌碼、信息優勢及T+1、漲跌停板的制度缺陷,隨意合法操縱股價,玩弄散戶於股掌之間。
用T+1與漲跌停板操縱市場的道理很簡單,T+0的特點在於當天買入後見勢不妙,可立即認錯賣出,但T+1的風險在於當日買入不能賣出止損止盈,也就是說當日買入者要承受當日與次日下跌的風險。而漲跌停板則可以通過持續漲停或持續跌停,把T+1風險無限放大,比如跌停板導致當日之前買入者也要承受無法賣出的風險,因此跌停板與T+1結合形成的無法賣出,可導致買方的巨大風險。而大資金只要用當日單邊持續打壓,套牢當日所有買盤,再巨單封死跌停板,就足以震懾當日後續買盤。而且,一旦形成套牢所有買盤的單邊下跌走勢,可通過連續多日開盤跌停,放大空頭市場風險,多頭就沒有認錯機會了,與之相對的是,當單邊上漲時,由於T+1導致當日買盤不能賣出,抑制拋壓,大資金只要以巨單掃盤封死漲停,震懾當日之前買入的賣盤,就可以通過漲停乃至連續漲停,實現逼空的恐慌效果。2008年美股一年跌40%,A股一年跌73%,與A股特有的T+1與漲跌停板的交易制度風險也有極大關係,漲時助漲,跌時助跌。當務之急需要交易制度改革,取消T+1與漲跌停板這兩項不符合市場化的交易制度。
上證指數的虛幻泡沫
長期以來,A股市場泡沫論一直充斥市場。所謂的A股泡沫有三大誤區:一是它為上證指數的制度不合理,造成總市值虛高的泡沫;二是它為用上證指數的市盈率,與成熟股市成份股指數的市盈率比較,造成上證指數市盈率虛高的泡沫;三是它為上市公司退市的制度不合理,造成上證指數市盈率虛高的泡沫。
全世界的股市基本上都採用成份股指數,大概只有中國用綜合指數——由上證所全部股票計算權重的上證綜合指數。成份股指數的權重是按所有被選出的代表性成份股的流通股本市值計算,而綜合指數卻以交易所上市的所有股票總股本市值計算權重,對於流通市值與總市值的區別在國外無所謂,因為國外的上市公司絕大多數股份都是可以流通的。但是,在中國,很長時間內佔總股本2/3的非流通股是不能流通的,因此總市值與流通市值會出現巨大的差異,進而形成了總市值虛高以及綜合指數虛高的泡沫。比如,2008年11月5日A股總市值為34萬億人民幣,而流通市值只有10萬億人民幣,實際上是用10萬億流通市值這一槓桿撬動了3倍於流通市值的34萬億總市值。更為重要的是,34萬億總市值主要由佔總市值70%以上的前20名的權重股貢獻,尤其是幾隻總股本巨大而A股流通股很小的權重股貢獻,因此,事實上只要操縱少數權重股的走勢,就可製造總市值與綜合指數泡沫。這就是2007年10月,上證指數幾個交易日狂漲20%,從5000直奔6124的秘密。
指數設計的不合理使得2007年11月5日上市的中國石油,成為打壓上證指數,製造A股崩盤的「空軍司令」。中石油只有40億流通股,卻可撬動幾千億的總股本,一個漲跌停板,可以拉動上證指數幾十點甚至上百點,成為操縱指數的高槓桿工具,中石油上市之後從38元開始計入指數,跌到9元止跌,跌幅近80%,超過大盤同期跌幅,對市場的走熊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成份股指數的編製中,海外成熟股市都非常注意單一權重股對總指數的操縱行為,限制其單一權重股的權重不得超過總指數的10%~15%,而中國石油在2007年11月計入指數時占上證指數的權重接近30%,形成了巨大的操縱性。A股34萬億總市值的泡沫,使中國成為全球第四大股市,這引起了管理層的擔憂。更有學者簡單套用總市值與GDP的比例接近150%的比例,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成熟股市的水平,來指責A股市場的泡沫。實際上,如果A股沒有股權分置,沒有大小非,根本就不會出現全球第四的總市值。
當然,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大小非逐步解禁上市,上證指數總市值的泡沫在逐漸減少,但是由於國有的大非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流通,這一泡沫會長期存在。尤其是政府和監管部門都習慣於以上證指數來判斷市場,更容易形成對市場過熱的誤判。
此外,造成誤判的還有用上證指數的市盈率與成熟股市成份股指數的市盈率比較,進而得出A股市盈率虛高的結論。成份股指數是由少數藍籌股組成,道指、恆指、日經225、滬深300,分別用40隻、225隻、300隻成分股計算權重,而上證所綜合指數按全部上市股票846隻計算權重,顯然覆蓋全部上市股票的上證指數市盈率,必然遠高於成熟股市成份股指數的市盈率,但二者並不具可比性。
更大的誤區是,用6124時的上證指數60倍市盈率指責A股過熱,當時滬深300成份股指市盈率只有40多倍。同樣,納斯達克股市(二板市場)綜合指數市盈率長期徘徊於七八十倍,成為世界上市盈率最高的股市之一。
因此,從市場的穩定性和減少對市場干預的角度出發,取消上證指數,用滬深300成份股指數來作為A股市場的代表指數是必要的。
取消上證指數還可以為股指期貨出台掃除障礙。據申銀萬國證券研究,上證指數與滬深300的相關性高達96%以上,這意味著雖然滬深300本身的可操縱性差,但是大資金依然可以通過上證指數來操縱滬深300的走勢,尤其是中石油一股獨大的情況下,可以用中石油來操縱上證指數進而操縱滬深300,因此,在滬深300股指期貨出台之前,如果不取消上證指數,可能為大資金以中石油及上證指數操縱滬深300指數提供方便。上市公司「鐵飯碗」的泡沫
上市公司退市的制度不合理,是造成上證指數市盈率虛高的泡沫。
A股市場雖然名義上有退市制度,但是A股成立18年來真正退市的公司不過80多家,占近1600家上市公司的5%左右,而在美國納斯達克股市,總共只有幾千家上市公司,但是已有上千家公司退市。A股市場只能進不能出,導致大量虧損企業,戴上中國特色的ST、*ST帽子繼續在主板市場交易,使A股市場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大大提高。
建議:與國際慣例接軌,取消ST、*ST,連續虧損兩年以上的上市公司一律退市,使A股形成優勝劣汰機制,真正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6124-1664一年73%的跌幅,幾乎超出所有人的預料。本章用獨特的全球視野和歷史角度初步解開了這一謎團,就是A股走勢不是獨立的,而是由國際資本直接控制或間接控制的。其控制的路徑主要有兩條,其一,從A股與海外股市尤其是港股和道指的聯動性,可以找到6124以來重要的頂部和底部對應性,而且這種對應還體現A股第一權重股中石油A股與H股的重要底部同步對應,其二,更重要的是A股中長期趨勢與日元匯率走勢圖同向對應,以及與美元指數走勢圖反向對應。
既然國際資本可以控制A股走勢,既然A股6124以來的月線圖與道瓊斯指數1929—1932年的季線圖驚人相似,那麼,國際資本會不會讓A股在相當長時期內,繼續複製道瓊斯指數1932—1954年的長期熊市,以抑制中國及世界經濟發展?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後記2008年9月在雷曼破產後的一次研討會上,有券商高管感嘆,誰能把金融危機講清楚就可以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金融危機,從流動性危機走向信用危機,主權違約危機,當金融危機不僅引發經濟危機而且上升為社會危機,已導致3個歐洲國家政府倒台,當金融危機重災區,從數百萬億美元金融衍生品市場蔓延到美國銀行及西歐銀行,從外匯儲備不足的越南、巴基斯坦、韓國,蔓延到既未大舉進入金融衍生品市場,又坐擁世界前三名外匯儲備的中國、日本、俄羅斯時,當金融危機第二波可能以中東歐主權違約危機拖垮西歐銀行,或者以花旗集團國有化而震撼全球時,當有人聳人聽聞地預言金融危機可能導致英國破產,可能導致美國主權違約時……象牙塔中的經濟學、金融學的理論已經無法解釋分析預測這個世界。這就是今天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困惑。
既然,在《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的新作中,一位布希政府的高級顧問放言,「我們現在是個王國,當我們採取行動時,我們就創造了自己的現實。而當你開始謹慎地研究這些現實時,我們已採取其他行動了,於是又創造了新的現實,你又可以展開新的研究。事物就是這樣分門別類的,我們是歷史舞台上的演員,而你們都只能跟在我們後面研究我們做了些什麼」。既然,索羅斯也承認布希政府不僅發現真理可以操控,而且把操控真理當做利器。那麼,探索「可以操控」的金融危機的真正答案,這恐怕是一個比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難度更大的挑戰。
如何使這一挑戰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歲月的沉澱,而不致成為堂吉訶德式的鬧劇?挑戰需要對經濟學、金融學的研究創新,需要唯物辯證法的分析方法,需要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政治軍事格局的視角,尤其是需要21世紀美國國家利益與全球戰略的高度,需要華盛頓擅長的金融戰爭的意識,需要華爾街近年流行的黑天鵝思維框架……倘若嚴格按照如此苛刻的條件篩選恐怕找不出一個合格挑戰者。因此,本書只能是一種揭示金融危機真相的大膽嘗試。筆者既非經濟學家也非金融學家,但卻具有眾多經濟學家金融學家沒有的某些特殊優勢,從而使筆者可能更易發掘或趨近危機的真相。一方面,12年中國青年報記者的經歷,使得筆者對中國的國情有比較全面的認識,搜狐新聞中心主持人的經歷,與國內研究美國、日本、俄羅斯及中東的國際問題專家的交流,尤其是伊拉克戰爭爆發後的前三日分別與科威特大使、伊拉克大使、美國大使館新聞發言人的一小時訪談,以及戰爭期間通過對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前武官助理的持續採訪最早預測伊拉克軍隊與革命衛隊將不堪一擊之戰爭結局的經歷,使得筆者對國際政治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另一方面,16年A股的投資經歷,9年證券媒體從業經驗,尤其是2004—2008年作為和訊網主題沙龍主持人,通過與楊帆、劉紀鵬、李振寧、謝百三、滕泰、梅新育、桂浩明、仇彥英、黎友煥、花榮等國內頂尖經濟學家、投行專家與私募精英的頻繁深入交流,尤其是通過對這些專家觀點的研究比較,使得筆者對資本市場有了比較全面透徹的了解。此外,4年工科院校的訓練與資深媒體人的良知,使筆者在構思本書時,既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索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又有獨立思考邏輯思維的習慣,更有對最新理論深入淺出的解讀以及研判相關政策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引經據典泛泛而談,紙上談兵,更不屑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筆者對於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的關注始於2007年「2?27」暴跌,當天A股出現1400多隻股票800多隻跌停,大盤下跌8.84%的慘烈下跌,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2?27」暴跌是在前一天A股創歷史新高,而又沒有任何實質利空消息的背景下發生的,而且是A股第一次領跌全球股市和商品期貨市場。
當時筆者主持和訊網「2?27」暴跌的高端系列訪談,國內專家們的觀點主要分為美國次貸危機,日本央行加息以及中國防泡沫宣傳的三種說法。而索羅斯卻把它歸結於國際對沖基金的日元套利盤的全球統一行動。現在看來,「2?27」暴跌可以說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一次成功綵排。當中國媒體還在陶醉於A股替代美股成為全球資本市場與大宗商品的龍頭,當中國官方至今一再強調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業影響有限,風險處於可控的程度時,A股已被列入金融戰爭的第一打擊目標。而「2?27」暴跌和隨後的「5?30」暴跌都發生在新加坡A50指數期貨結算日和香港恒生指數期貨結算日,這絕非偶然的巧合,而足清晰地展示了境外熱錢利用A股與港股、H股聯動做空,在境外期貨及相關金融衍生品實現套利的策略。筆者當即在和訊網《第一觀察》率先發出警告。此後,筆者無意中獲悉了境外熱錢打造6124歷史大頂的內幕,一個說是香港資金5000點進場通過瘋狂拉抬A股,形成A股與港股、H股聯動,完成港股4年大牛市的最後沖頂出貨;一個說是進入境內的熱錢,在戰略撤離A股前,以少量資金拉抬權重股,掩護撤退所為。而A股6124-1664一年狂瀉73%的罕見崩盤中,又史無前例地實現A股與道指、恆指同步出現歷史大頂,此後又同步出現多個下跌的底部,初步證實A股的定價權已被境外熱錢所掌控。為此,筆者在2007年11月、2008年1月上海《新民周刊》發表《破5000點:做空A股的國際陰謀?》、《對沖基金做空A股「路線圖」》再次發出警告。2008年7月底進入境內的熱錢通過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境外熱錢項目負責人黎友煥警告中國政府,假如政府救市資金在奧運會前不出手拿下3000點這一「維穩」底線,奧運期間熱錢必然會失望地大規模撤出,並導致股票市場大幅下跌,筆者通過8月1日和訊網《第一觀察》原文轉告這一警告。8月8日奧運開幕日開始,熱錢開始不計虧損地出貨。奧運期間,A股大跌20%,「維穩」以失敗告終。此後,10月27日A股1664點止跌,與日元兌美元創13年歷史新高及美元指數創兩年高點同步,使筆者發現境外熱錢掌控A股的兩條路徑,一方面,利用日元大幅升值引發日元套利盤從A股及高息貨幣恐慌性平倉,打擊A股,另一方面,利用美元指數結束持續7年下跌的弱勢美元周期進入強勢美元周期,引發A股及新興市場的熱錢迴流美國,打擊A股。
本書首先脫胎於2008年春節期間筆者關於《做空A股的國際陰謀》一書的構想,這一選題曾引起多家出版社的興趣,但由於選題本身的敏感,和A股市場持續下跌導致股市書籍的低迷,此書幾經波折胎死腹中。山重水複又現柳暗花明,隨著2008年9月次貸危機的升級,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筆者開始從全球戰略的視野,從金融戰爭的高度,來解讀金融危機的真相。A股的崩潰不過是金融危機的一個組成部分。筆者深信,關於21世紀的大國博弈、關於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的作品,無論擁有多麼轟動的觀點,出自多麼誘人的名家,如果不考慮20世紀中國崛起的戰略機遇期這一特殊背景的複雜性,不考慮21世紀金融戰爭這一新型不對稱戰爭模式,不考慮極少數國家才具有的全球戰略思維,都不可能作為經典在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不過是曇花一現、過眼雲煙。在以《危機的真相》(為暫定名)的本書的長達6個月的反覆修改痛苦孕育過程中,筆者忽然發現,金融危機不過是一個毀滅與顛覆的工具,全球金融危機的本質是對個人、企業、國家的毀滅與顛覆,是對當今國際政治格局,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虛擬經濟、實體經濟及價值觀念體系的毀滅與顛覆。誰不能意識到金融危機這一本質,誰就可能會被歷史所淘汰。而揭示這一本質是本書《毀滅與顛覆》之價值所在。
金融危機的毀滅並不意味著毀滅一切,比如1990年日本泡沫破滅,毀滅的僅僅是流動性過剩引發的房市股市瘋牛行情以及大和民族的超級大國之夢。經歷了在持續近20年的經濟蕭條之後,2009年年底日本或許將與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永別,並被中國取代,但是日本2007年人均GDP為34326美元,居世界第19位,日本依然穩居世界富國俱樂部之中。
而金融危機的顛覆,或如鳳凰涅槃般重生,被顛覆者會以另一種全新形式重建。而顛覆與毀滅最大的區別是,一個舊世界毀滅之後,則不可能再生,比如流動性過剩超級大牛市毀滅後,仍可能借新的流動性過剩捲土重來,中國一季度4.58萬億貸款超過前兩年一年的貸款規模,引發中國內地房市一季度成交出現了井噴式全國性回暖 ,引發A股上半年的瘋狂反彈行情。但一個舊世界毀滅之後,僅僅是反覆反彈而已。而一個舊世界顛覆之後,則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一個新世界的誕生。1929年大蕭條雖然使美國經濟倒退十幾年,但十幾年後美國卻成為超級大國。
現在的問題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毀滅了什麼?顛覆了什麼?全球金融危機毀滅了美國的所有競爭對手在21世紀取代美國霸權的夢想?假如全球金融危機顛覆了以美國家庭可以無限制地貸款和消費為基礎的亞洲發展模式,那麼新的亞洲發展模式需要多少年才能重建?中國會不會在艱難的轉型中錯過2020年前戰略機遇期,進而像今天的日本永遠失去崛起為今天的美國的機遇,甚至像今天的拉美掉進「中等收入陷阱」,長期停滯不前?
2009年6月本書付印之際,全球金融危機這場大戲似有已進入收官階段跡象,由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似乎也已走過「最壞的時候」。當然,一切盡在美國控制之中。如果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導致了華盛頓G20峰會,那麼在倫敦G20峰會之前,則是美國竭力把全球金融危機告一段落,降低與會國的憂慮與不滿的最後時機。畢竟3月18日美聯儲開動印鈔機增發3000億美元購買財政部新長期國債的行為,加重世界對美元長期貶值的憂慮。不管以中國為首金磚四國在倫敦峰會前提出的以超主權儲備貨幣替代美元之遠慮,還是華盛頓峰會、倫敦峰會上,歐盟竭力主張改革現行的國際金融貿易體系之近憂,都是對美元的世界霸權的挑戰。堅持強勢美元,維護美元的世界霸權是奧巴馬政府的必然選擇。
無論從民主黨上台就是來收拾共和黨留下的爛攤子的傳統使命,還是在國內外巨大壓力中作為危機拯救者上台的奧巴馬急於做出政績;無論2009年第一季度美國房市的率先見底,中美經濟數據初步見底,還是美聯儲拋出關於美國經濟年內見底復甦的樂觀預測;無論美國證監會2009年1月開始暫停了「資產按市值計價」的美國會計準則的157條執行,導致美國金融機構第一季度業績扭虧為盈,還是 2009年3月美國證監會宣布將恢復對賣空的限制,所有這一切引發2009年3月道指止跌回升,引領國際金融市場開始持續數月的報復性反彈(與之對應的是,2007年6月美國證監會取消對賣空限制的正是導致2007年7月次貸危機爆發的一個導火索) 。
所有這一切,目的也許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要對金融危機踩剎車了。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所謂全球金融危機現實與未來的隱患,即美國銀行國有化、場外金融衍生品風險,東歐爆發主權債務危機,也都在消除之中。
美聯儲2009年5月7日公布對美國19家最大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消除了市場對於美國銀行國有化的擔憂。19家銀行中9家資本金無憂,其餘10家銀行資本金缺口僅750億,市場最關注的銀行國有化頭號候選者花旗集團資本金缺口僅55億美元,花旗國有化的警報似乎已經解除了。當然,如果危機進一步深化,花旗資產中的場外金融衍生品的跌價損失,仍會給它的資產帶來巨大威脅。
不過,至今仍藏匿於美國銀行資產負債表外的巨大的場外金融衍生品風險,正從多方面化解。截至2009年5月美聯儲與美國政府向市場釋放了12.8萬億美元流動性,作為國際信貸市場晴雨表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利率)降至有史以來最低水平,三個月美元LiborLIBOR——倫敦銀行間三個月美元拆借利率。據英國銀行家協會稱,Libor利率的用途是決定從抵押貸款到公司貸款等全球360萬億美元金融產品的利率。在雷曼兄弟2008年9月份破產以後,三個月美元Libor利率上觸4.82%高點;此後,由於美聯儲和美國政府提供了12.8萬億美元的巨額資金來拯救銀行系統和刺激貸款活動,且全球各大央行紛紛降息至接近於零的水平,美元Libor利率大幅回落。2009年5月18日,三個月銀行間利率,即LIBOR降至有史以來最低水平,三個月美元LIBOR到達0.785%。
僅有0.785%。作為國際投機熱錢風向標的利差交易也重新活躍起來。
隨著美聯儲2008年11月宣布將購買5000億美元抵押貸款證券後,美國財政部第二個拯救金融機構方案,擬動用5000億~1萬億美元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美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將大為改善。此外,美國國會已建議,對場外交易的CDS市場試行場內交易以及把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納入監管範圍。如果這方面的改革取得突破,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流動性與安全性或許將大大提高。
至於2009年夏東歐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第二波的可能性似乎也在降低。IMF東歐風險評估「烏龍案」5月中旬突然曝光,IMF《2009年度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居然存在雙倍計數和輸入錯誤,一些數據錯得「十分離譜」,過高評估中東歐地區的經濟風險。據悉,IMF將把捷克2009年外部融資需求和外匯儲備的比率由236%下調至89%,將愛沙尼亞的比率由210%下調至132%,將烏克蘭的比率由208%下調至116%。莫非東歐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又是忽悠全世界,讓投機熱錢漁利?MSCI新興歐洲指數似乎從未受到東歐危機干擾,今年第一季度的累計漲幅高達53.3%,明顯好於MSCI 新興市場指數30.1%的漲幅。況且,隨著2009年4月G20倫敦峰會同意對IMF注資1萬億美元,極大地提升了IMF干預金融危機,防範「國家破產」的能力,即使東歐爆發主權債務危機,也不會失控。
2008年潘多拉盒子打開了,美國製造的全球金融危機洗劫了全人類。
2009年潘多拉盒子關上了,美國製造的全球金融危機戛然而止。一切取決於美國的戰略目標,也取決於美國乃至全人類對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全球經濟衰退的承受力。
2013年潘多拉盒子會不會再次打開?德國總理曾經大膽預測,下次全球金融危機只需再過5年。
讓歷史做見證人吧!
推薦閱讀:
※烏克蘭危機動亂全紀錄8
※如何挽救危機婚姻?
※烏克蘭總統訪華尋貸款應急 國內危機加劇
※全球化的危機與經驗空間的轉換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