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美國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美國兩黨制,指的是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政治體制。
美國民主黨始建於1791年,當時稱共和黨。1794年改稱民主共和黨,又稱反聯邦黨,後該黨分裂。1828年,傑克遜重建民主黨。民主黨沒有固定黨員,黨籍自由,黨員總數以本黨總統候選人投票結果計算。1840年,該黨第3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確定黨的名稱為民主黨,並首次通過了黨綱。而該黨的黨綱也就是該黨總統候選人的政治綱領。對全黨而言,民主黨並沒有一部完整的固定黨綱。民主黨的顏色是藍色,標誌為驢。因此,該黨與以大象為標誌的共和黨的競爭就被戲稱為「驢象之爭」。
美國共和黨,又稱大老黨,其標誌是大象,顏色為紅色。共和黨成立於1854年,最初由民主黨和輝格黨中反對奴隸制的人士組成。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總統,在南北戰爭中戰勝了南方邦聯,廢除了奴隸制。南北戰爭後,民主黨處於分裂狀態,共和黨長期執政。1897年,共和黨威廉?麥金萊任總統,對外大肆侵略擴張,使美國進入了帝國主義時期。此後,繼任的西奧多?羅斯福、威廉?霍華德?塔夫脫、沃倫?G?哈定、卡爾文?柯立芝和赫伯特?胡佛等,又在經濟上持續採取自由放任主義政策,使美國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陷入長時期經濟危機,國內矛盾重重。1933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競選總統成功,共和黨失去政權,成為在野黨。
美國兩黨輪流執政格局的形成,其實就是美國急速發展和矛盾錯綜複雜的產物。1880年以後,美國兩黨政治大致經歷了四個周期。第一個周期從1884年到1932年,這期間共和黨居優勢,在12次總統選舉中8次獲勝,傳統的保守主義佔國內主導;1932年民主黨羅斯福擊敗共和黨胡佛,兩黨政治進入第二個周期。這個周期大約持續到上世紀60年代末。由羅斯福「新政」開始的社會改良運動,在進行社會福利、擴大公民權利等社會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1953年後,民主黨又依靠艾森豪威爾的個人聲望贏得了兩屆總統職位;1968年,共和黨尼克松贏得選舉,美國政治潮流又一次轉變,兩黨政治進入第三個周期。這個周期內,尼克松採取「溫和」手法改革保守主義,不僅引領整個西方世界,而且引領繼任總統里根進一步開展保守主義「革命」,美國經濟實現了大幅度跨越。後來老布希又受里根影響,美國經濟、外交雙豐收;1992年,民主黨柯林頓入主白宮後,極力推行所謂的「第三條道路」主張,國內自由主義抬頭,兩黨政治進入第四個周期。這個周期目前還沒有結束。不過,在已過去的20年里,前兩位總統均連任,但這兩位總統不僅黨籍不同,而且性情不同,治國方略也大相徑庭。柯林頓執政8年,美國消滅了破紀錄的財政赤字,實現了破紀錄的財政盈餘,綜合國力劇增。而小布希總統的8年,美國蒙受9?11磨難,深陷「反恐」泥潭,國外多處派兵打仗,國內經濟衰退並終引發全球經濟危機。2009年1月16日,小布希在他的告別演講中不得不發出很慚愧的哀傷:「願上帝保佑白宮和我們的下一位總統。願上帝保佑你和我們這個美好的國家」。然而,奧巴馬執掌政權後並非如此。他任總統三年來,經濟危機陰魂不散,反恐壓力明顯增加,國家債務居高不下。面對這種嚴峻的局勢,真苦煞奧巴馬總統耶!
兩黨制對美國政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美國兩黨制自確立以來,可以斷言,這種體制經過200多年不斷地修正和完善,在推進美國的政治建設進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國家政治的維繫要素
美國獨立之初,開國元勛們認為政黨是歐洲舊政治的產物,力求將政黨
及政治派別排除在政府管理制度之外,希望通過分權、制約和平衡原則或者由選舉團間接選舉總統等各項憲法規定建設美國的政治制度。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始終都沒能實現。到19世紀初,美國又被迫取消了「以財產多少認定選民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資格」的規定,使越來越多的民眾贏得了選舉權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更好地動員和組織廣大選民參與國家選舉,美國的政黨便應運而生。到19世紀30年代,美國的政黨因素已經牢牢植根於廣大民眾的政治生活,而且成為國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的維繫要素。因此說,美國歷屆大選,政黨的功勞極其顯赫。1853年以來,美國通過大選共選出了30位總統(包括連任總統),其中,共和黨18位,民主黨12位。據有關統計測算,他們每一位當選總統得到的選民票平均都在參選人總數的95%以上。而這95%以上選民票的背後便是更多的基層選民。如果說,再把這兩大政黨執掌國會、州長和州議會的選舉以及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選舉加在一起,若是沒有政黨這個重要的要素維繫,美國政壇恐怕是一天都難以延續下去。
(二)選舉制度的重要依託
美國政黨在國家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的標籤作用。而這個標籤,尤其在國家大選中對選民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其一,影響選民的政治取向。一般來說,每次總統選舉,選民往往都要根據總統候選人所屬的政黨來判斷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主張,進而決擇自己的政治取向。而這些選民在抉擇出自己的政治取向之後,還必須要依託各政黨的基層組織的引領進入選舉程序。其二,影響競選經費的運籌。兩黨全國委員會具有籌措巨額資金的能力,而且能夠根據需要進行轉移支付和聯合調配,在總統和國會選舉中施加籌碼。其三,影響競選的組織實施。在大選動員和組織工作上,政黨設在全國各地的基層組織和機構,能夠及時地為候選人的競選班子提供重要幫助,諸如發動選民投票、提供後勤服務、發放競選廣告等。其四,影響選舉氛圍的造勢。在大選期間,政黨還可以依靠其在全國範圍內的整體形象和滿意度,提升本黨候選人的個人形象和選民支持率。近些年來,美國的大選主體雖然已開始轉向候選人自行組建的競選班子及類似政治行動委員會的其他利益集團,但兩黨組織的作用仍不可低估。
(三)權力運作的通融渠道
通常說,美國的政黨,不論民主黨或共和黨都不具備國家行政權利,他們只能定格是為政黨競選服務的派別組織。然而,美國的總統以及各級官員卻都是從兩大政黨推舉的候選人中競選出來的,而當選總統和各級官員的背後又都是政黨和派系的影子,所以說,美國兩大政黨對國家權力運作,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很起作用的通融渠道。比如說,在行政方面,政黨不能任命政府官員,但政黨能夠對政黨領袖施加壓力,間接影響政府的人事安排和政策制定;比如說,在立法方面,國會和州、地方議會幾乎也是兩黨議員組成,政黨仍可以主導立法議程,議長選舉、議會主席選舉等重要事務;再比如說,在司法方面,美國雖標榜司法獨立和政治中立,政黨更不能干預司法。但最高法院及各級聯邦法院法官必須由有政黨黨籍的總統來提名,同時還需要由兩黨把持的參議院來確認,就連法官的任命還要進行政治立場和黨派背景的審查,這使司法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政黨的作用。同樣,在美國各州及地方政府中,其主要官員基本上也都是由兩大政黨出身的候選人所佔據,各州及地方政府的重要事務也都難以擺脫兩大政黨的干係。因此說,美國的政黨某種意義上就是國家政權背後的「一棵大樹」,不論是國家或是各級地方政府以及國家和地方官員一旦擺脫了政黨立場、傾向和政黨提供的經營平台,其施政和決策的運作勢必將受到極大地限制。
(四)民眾政治的參與紐帶
美國的政黨建設是開放的,任何人都能自由組建黨。而作為美國最大兩支政治力量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組織上雖然也可以自由進出,但他們的影響在美國社會中卻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與召喚力,而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選民認同。美國人悟性很高,每逢大選的時候,可以說有2/3的美國人都會自認是共和黨人或民主黨人,即使是那些自稱的無黨派人士,通常也具有政黨傾向,並表現出高度的政黨忠誠。同時,美國各政黨在地方建立由各級基層組織,他們的工作人員可以直接聯繫普通選民,向民眾介紹本黨的競選主張或政府的有關情況,幫助民眾與政府進行溝通,或解決問題或尋求救助,為廣大民眾參與政治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聯絡和紐帶作用。
(五)社會矛盾的調節容器
美國是一個多元社會,自發團體林立,尤其各大利益集團之間矛盾重疊,潛在爭議和衝突嚴重。如此情況下,各政黨為拉近與選民關係,經常出面調停爭議,化解矛盾,減緩彼此緊張狀態,深得廣大民眾和各方面選民擁戴。既是那些眾多分散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也會在兩大政黨的旗幟下形成相對穩定的選民聯合體,從而使眾多選民在經濟利益、倫理觀念和對外政策等一系列重大議題上找到了契合點,以致也使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和理念得以平衡。比如說,兩黨之間強調和平選舉,而且明確兩黨的勝負只能通過選民平和的競選方式來決定,相互之間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更不能使用軍隊、秘密警察、暴力小組、恐怖分子集團等強硬手段去奪取政權或者維持政權。就此問題,政黨發揮的調節作用有三:首先是極大地推動選舉權利普及。兩黨為爭取更多選民,不斷改革選舉制度,逐漸把選舉權利的觸角擴大到婦女、黑人等弱勢群體,使能夠參與選舉的社會公民都能具有選舉權。其次是激發普通民眾參政議政熱情。兩黨競選期間,兩黨競選團隊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向公眾提供大量的政治信息,使公眾結識美國重要政治人物、知曉美國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了解美國選舉的基本過程以及國家的重大政策,以引導選民按照政黨意圖來行使自己的投票權利。其三是有效監督選舉的公正性。四年一次的兩黨論戰,為民眾監督兩黨的選舉政治和評價政府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時也有效地緩解了社會矛盾,保證了每次政黨大選的成功以及國家和民族的團結統一。
美國兩黨制執政理念的差異
美國兩黨制經過長期的較量和磨合,特別是在經歷國內南北戰爭以後,伴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已逐步摒棄涇渭分明的「勢不兩立」,開始尋求「既有對立又有協商」、「既有分歧又有讓步」的合作執政之路,在「求同存異」中不斷發展或進步。本質上,美國這兩大政黨都是資產階級政黨,其意識形態上沒有本質的不同,在事關國家根本政治和經濟制度上也沒有實質性差異。他們奉行的路線和內外政策,其目的都是維護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保持美國傳統的核心意識形態,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由於歷史淵源和文化原因,兩黨的執政理念還是存在有明顯的不同。
(一)治國方略有差異。制定國家的大政方略,兩大政黨各有各的綱領和主張。比如,在政府職能方面,共和黨主張小政府、大社會,反對擴大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事物方面增加預算開支,主張擴大國防預算開支,而且主張減稅,將財政盈餘還之於民;在社會福利方面,共和黨擔心過度寬容的福利制度,只會助長公民的依賴心理和不勞而獲的惰性。而民主黨卻堅持應當更加關注弱勢群體,反對削減社會福利開支,要求政府採取更積極的行動推動社會福利事業和控制企業活動,主張將財政盈餘用於教育和醫療的新項目上;在倫理道德方面,共和黨相對傳統和保守,恪守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堅持新教所強調的人的「品質」,恪守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堅持傳統的家庭觀念、反同性戀、反墮胎、禁酒等等,比較多地反映中上層的價值取向。而民主黨則相對「自由」,希望突破傳統,支持同性戀者的「婚姻」權利和自由「墮胎」的自由權利,較多反映中下層的思想和利益等。
(二)宗教信仰有差異。美國人信仰宗教者居多,而宗教信仰也造成美國選民對政黨的不同選擇,進而政黨也成為基於不同宗教信仰之上的涇渭分明的團體。共和黨人信仰的基本是新教,而民主黨人信仰的大都是天主教。從政治上分析,共和黨新教派具有強烈的道德化宗教世界觀,他們虔誠的宗教觀念,恪守安息日,始終一貫的有著強烈反民主黨傾向。同時強烈反對天主教,特別是愛爾蘭天主教,他們都認同共和黨人宣揚的共和主義。凡是本土的新教徒選民,無論其教派傾向或社會政治背景如何,都是堅定的共和黨支持者。而南方黑人選民因新教影響,在政黨傾向上也比較信任共和黨,他們絕大多數的選票當然要投給代表黑奴的「偉大解放者」的共和黨。與之相反的共和黨人則強調行為端正,個人和社會的聖潔產生社會的責任,因而要求政府以強制性的法律來消除罪惡,建立起道德上團結一致的社會。因此,他們的選票自然會投給象徵「正直」「人道」和「道德」的共和黨。
美國新政治史學家希爾比曾斷言,「美國的政黨就是政治教會」。在希爾比眼中,美國兩黨的競選政治,其實就是「人們在奮力追求著自己的事業」的抗爭和搏鬥。如果說,在19世紀,是美國人在宗教觀和政黨特徵之間的和諧一致製造出一個選舉世界的話,那麼,20世紀以來,美國的政治競選仍然攜帶著宗教對政黨傾向影響的影子。1960年大選中,有80%的天主教徒投票支持信奉天主教的總統候選人約翰?肯尼迪就是例證。
(三)競選理念有差異。以彼爾?柯林頓為例。1992年,柯林頓競選總統以前一直是典型的自由派民主黨人。而他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中,卻稱自己是與傳統民主黨人不同的「新民主黨人」。他的競選演講詞中,精心挑選深受廣大共和黨選民愛聽的保守性話題,比如強調社會福利項目的受益者要加強「責任感」,大談家庭穩定的重要性,許諾嚴厲打擊犯罪、懲治官僚主義等。他還許諾政府要對「被遺忘的中產階級」給以更多的關心和注意。當時美國國內約有4000萬美國人根本沒有醫療保險,他就特別許諾要進行全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從而深得民心。最終,柯林頓以佔壓倒多數的選舉人票和選民票戰勝了老布希,登上了白宮的「掌門寶座」。
小布希則是共和黨的典型例子。身為共和黨保守派的小布希,在競選總統時,他拋開拉攏白人選民、男性選民、企業界人士的共和黨「南方傳統」,轉而採取爭取黑人、低層、貧窮選民和同性戀團體的策略,把主攻對象深入到黑人、拉美裔美國人、遊離選民及其他少數族群。他的競選政綱也融匯了傳統上民主黨一直倡導的「平權」、同性戀權利、社會福利、人道墮胎等,大唱擴大社會福利的「悲天憫人的保守主義」之歌。對此,小布希卻對自己進行了經典解釋,這就是「共和黨和民主黨過去所追求的各自理念目前幾乎可以殊途同歸,因為『既然柏林牆已倒,邪惡帝國已垮,如果我們仍採用1956年和1960年時的政綱,已有些困難」了 。
(四)外交政策有差異。在外交方面,特別自19世紀末美國成為世界「強國霸主」以來,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這兩大政黨,雖然都在極力地把美國的「價值觀和民主制度」推向世界,並積極支持代表外國或地區內的「民主力量」,大力開展反恐運動,利用多種手段推翻、顛覆、或遏制「專制的」「獨裁的」「流氓的」政府,以維護和推進世界的和平環境。但是,後冷戰時期,這兩大政黨在兩黨內部和兩黨之間卻形成有不同的派系,比如所謂的「國際派」和「孤立主義派」之分,「鷹派」和「鴿派」之爭,或是「緩和派」和「強硬路線派」之戰,正因為有這些同派別的存在,往往就會產生出不同外交戰略或者不同的外交路線。
美國兩大政黨存在共性的問題和缺陷
通過回顧美國政黨的發展歷史和對美國兩黨制的深入研究,從中可以清晰的感悟到,不論共和黨或者民主黨,當今美國這兩大政黨在黨的建設方面仍然存在有共性的問題和缺陷。
(一)政黨綱領目標漠糊,黨員行為缺乏約束。美國兩大政黨,不論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他們所制定的黨綱完全是總統候選人的競選綱領,對其普通黨員缺乏應有的約束力,甚至對本黨議員或者總統也只能說是臨時性的行為規範。況且,在兩大政黨中,他們的黨員身在組織,其內心世界卻不能超脫階級、階層、社會群體、利益集團和個人利益的局限,更沒有凝練出具備其政黨所必須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紀律。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大政黨的政策界限進一步模糊,政治主張和政治立場日益趨同,這就使兩黨制越來越受到人們質疑。
(二)政黨組織觀念淡化,黨員隊伍意志換散。美國兩黨內部組織中只有少數職業黨員真正為本黨服務。其他黨員都是在選舉時按選民票統計出來的「過渡黨員」。美國的選舉制度比較寬鬆,選民投票不受黨派的身份限制。既是一個民主黨的選民也可以投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票,同時在國會中期選舉中還可以再投民主黨的票。反之,共和黨的黨員也可如此。這種跨黨投票的現象不僅在普通選民中時有發生,在總統或國會議員候選人中也屢見不鮮。如艾森豪威爾1952年參加總統競選前一直是民主黨人,但在選舉中卻以共和黨人的身份出現併當選為總統。再如前共和黨總統里根,早年曾是民主黨人,他支持羅斯福和杜魯門,幫助民主黨海倫?道格拉斯與尼克松競選參議員席位,後又支持民主黨的艾森豪威爾和共和黨的尼克松競選總統。
(三)政黨職能引力不夠,黨員思想難以凝合。美國的兩大政黨在國家選舉中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本黨總統候選人,通過大選的競選綱領。大選結束,新任總統組建新政府內閣,兩大政黨也就完成了使命,其組織活動也就臨時終結。這對於本來就不太集中統一的政黨組織,完成大選任務後實際上就成了以總統為代表的所謂「總統黨」和以議會為代表的「議會黨」以及以「全國委員會」為代表的「部門黨」了,基層黨組織便成為形同虛設的「空架子」。若再到總統中期選舉和下一屆國家大選,兩大政黨的各級組織才又忙活起來。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美國的政黨只能算是為選舉而建立的「臨時的傀儡組織」而已。
(四)政黨外部環境不優,黨的建設缺乏活力。美國的兩黨制是複雜的種族、宗教、利益集團多元結構中主流價值理念相對一致的產物,而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美國的科技、社會、政治等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簡單化的兩黨制越來越無法反映多元化的美國政治現實,更不能滿足選民更多政治要求的呼聲。而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利益集團作用的上升,兩黨制的影響也已越來越小,因此它的日漸衰落也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對美國兩黨制的綜合評定和寄語
綜合以上陳述和分析,筆者對美國兩黨輪流執政的政治體製作以下評定意見,並提出真誠的寄語。
(一)美國的兩黨制不是全體美國人民利益的純粹代表
美國總統制規定,在政黨競選中不論共和黨或民主黨只要贏得總統選舉,新總統所在政黨就為執政黨。這也就是說,新總統既是國家統帥又是執政黨領袖,便集國家和政黨大權於一身,在國內的地位至高無上,完全代表著全體國民。其實不然,這種政治制度下選舉出來的總統也好,國會議員也好,或者是政府以及各州的高官也罷,尤其是新總統,表象上看,這位新總統一定是他所在政黨選民推選出來的最受信任最受崇拜的代表人。但一定不是另一政黨選民和民眾最受信任最受崇拜的代表人。所以說,新總統的思想和行動也就未必會完全的代表全國廣大人民的利益,他的執政方略或執政政策雖然必須要從國家利益和廣大人民的利益出發,但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還會傾向於自己的政黨或選民以及擁戴他的民眾。
(二)美國兩黨制滋生金錢政治帶來民眾信任危機
美國兩大政黨的競選,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一次財力大比拼或金錢大較量。一方面,金錢是獲得選舉資格的前提。雖然美國宣稱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作為候選人參加競選,但實質上卻充斥著鮮明的金錢色彩,無論是總統還是議員的選舉都要耗費巨額資金;而另一方面,金錢是獲得選舉勝利的保障。美國的任何選舉都離不開競選經費的支持,而且在黨內選舉的過程中,往往那些能夠吸引更多資金的候選人更容易獲得提名。「在整個競選的戰役中,參加競選的候選人需要利用資金組建自己的競選班子,還要購買電視、廣播、報紙等信息資源並在各地進行巡迴演講向選民推銷自己」。而這些活動最需要的仍是金錢。對此,美國有不成文的明規則,政黨競選可以搞募捐拉贊助派份子,背後還有大財團的資助。這些資金的來路是公開的。同時,美國還有拿不到桌面上的潛規則,政黨競選暗地裡還收取有「黑錢」即政治獻金。而這些資金的來源就很難公開透明。一些通過政治捐款,捐助者獲得了參與政治活動的「入場券」,為自身謀取私利開闢了道路,而被捐助的候選人則通過執政後的政策傾斜來回報捐助人的支持,選舉活動變成了候選人與捐助人之間的政治交易。所以說,美國大選既使是公正的大選,其當選總統也或多或少的夾雜有金錢選舉、金錢與政治交易的嫌疑,這對廣大的民眾來說,最容易對新當選的總統以及國會和政府組織產生信任危機。
(三)美國兩黨制的政黨色彩濃烈對國家權力構成威脅
美國兩黨制不論哪一個政黨執政,這個執政黨就會很容易在背後操縱國家政權,為本黨、為本黨的利益集團謀取私利。在美國,總統的權利要受制於國會,而國會兩院的組成人員幾乎又都來自兩大政黨。因而說,美國國會的權利又要受制於兩大政黨。一般情況下,總統或政府正常行使憲法授予的行政權力的環境是良好和健康的,國會及國會組成機構是非常配合或支持的。而在一些關鍵時候或者關鍵問題上,既使是總統提出的決斷議案是及時的科學的正確的,但到國會以後往往也會因兩黨的私利而無休止的辯論來辯論去,最終再弄出一個折中的方案來。如2008年秋,由美國華爾街雷曼兄弟引發的「金融風暴」使美國經濟受到了歷史罕見的重撞。當時小布希總統拿出了一個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就為這7000億美元,美國國會吵架吵了幾個月;再如今年上半年,美國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問題,若不迅速制定出解決方案,國家必受重大損失。對此,奧巴馬總統提出了一個「調高債務上限」的解決方案。也為這個方案,在國會又折騰了幾個多月,直到離「調高債務上限」最後瞬間,兩大政黨議員們才算平息了吵鬧。其中有一次吵鬧,奧巴馬總統被氣的憤而離席。而且還說:「我已經受夠了,即使我可能因此無法連任也不會讓步」。
最後的寄語:美國的兩黨制,是美國人民經過幾百年艱苦卓絕鬥爭的探索而選擇的一種適宜美國國情的國家政治體制,同時也是經過幾百年實施與實踐深受美國廣大人民認同和接受的一種成熟的國家政治體制。這既然是一種適宜美國國情又被人民接受的政治體制必然應該在美國進一步發揚光大。但是,通過本文對美國兩黨制的深入剖析和研究,可以明言,這種政治體制在當今世界也仍是不盡完美的,而且在美國的具體實踐中也凸顯出了不少的問題和缺陷。因此說,這種政治體制對美國也還是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的,同時對世界各國,在學習和借鑒的過程中也更是需要思考和審慎的。這就是筆者對此深入研究後的一點點小的感悟。
推薦閱讀:
※[轉載]剖析「剩女」形成的八大因子
※山水田園詩派是怎麼形成的?
※邱振中:楷書形成前筆法的變遷
※從4500克毒品犯罪免死辯護看免死辯點的形成篩選與提煉
※美宇航局發現一個正在形成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