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豐富多彩的人生禮儀

豐富多彩的人生禮儀

教學要求:

1、什麼是人生的禮儀。

2、了解人生主要的三大禮儀。(誕生禮、婚禮、葬禮)

3、知道人生的每一個禮儀階段具體內容和時間。

4、要知道尊重祖上傳下來的傳統,尊重人生禮儀。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1、人生的禮儀。

人生禮儀,是指人在一生中,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所必須經歷的、社會約定俗成的儀式。其中誕生禮、婚嫁禮、喪葬禮被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三大禮儀。誕生象徵人生道路的起步,誕生禮是人生禮俗中最包含希望色彩的民俗程序,持續的時間長,而且內容和形式也比較豐富。婚嫁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的角色轉換,婚嫁禮是人生禮儀中最歡樂和最幸福的禮俗,也是最隆重而熱烈的民俗程序。辭世是人生的終點站對於生者是悲哀,對於死者是解脫,舊俗認為,辭世也是死者進入新的人生輪迴的開始,所以巢湖傳統的習俗視高壽老人的辭世為「白喜事」。喪葬禮正是體現了生生死死、生死相依、生死不滅的傳統哲學理念。

人生禮儀是最具鮮明時代特點的民俗文化現象,從人的出生開始,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在人的一生中都經歷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時段,並且在相應的時段會用不同的儀式來宣告自身的社會屬性變化。

第一節 人的誕生禮俗

自古以來,巢湖人信仰已久的人生禮俗,其中既有民間的心理因素,也富有切實的社會效用。不僅如此,巢湖人的人生禮俗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養料和發人深省的人生智慧,因此誕生禮是人生重要的禮儀。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親人的期盼和祝福中來到人世的,自古以來大家都是把「傳宗接代」作為對家庭、家族的應盡責任,把「早生貴子」作為人生的一大喜事。年輕的父母從舉行婚禮那一天起,就已經把這個沉甸甸的責任擔當了起來。

從新媳婦迎進門,這個家庭的老人們就開始沉浸在希望的等待之中。在人們對生育知識尚不了解的時代,許多人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來「求子」。向神仙祈子是最普遍的一種求子方式。 巢湖一帶通常是通過八卦先生占卜、瞎子算命,或進廟燒香求菩薩、討仙水等方式祈求子嗣。民間還有祭灶神求子的習俗,在臘月二十三灶神上天的時候,久婚不孕之家禮事灶神時,叮囑他回宮(其實「宮」就是自己家)時在馬尾巴上拴個胖小子帶回來。

進廟求菩薩,比較多的是求「送子觀音」。相傳三月二十是子孫娘娘的生日,這一天,廟裡有隆重、熱鬧的祭祀活動,求子的婦女們在廟裡抱取泥捏的小孩,俗稱「拴娃娃」,以祈求生子。而得子之後,除了焚香上供還願之外,還要送些小泥娃娃到廟裡去。

巢湖還傳說中廟的「碧霞元君」娘娘非常靈驗,所以朝拜中廟求子的香客居多,正月十五、四月十八(為碧霞元君的生日)拜佛求子的香火最盛。求子者多為女人自己,也有的是丈夫、婆婆和娘家母親,求子願望也各不一樣,多為求生兒子,也有求生女兒。廟裡照例都要給求子的香客賜點「仙水」、「仙丹」,偶爾也賜給求子香客們一些水果、糕餅類的供品。若求子女人有幸如願懷孕,原來求子時對菩薩許的願,就要及時去廟裡「還願」,送上香錢、燈油等。

巢湖民間還有一種求子方式,就是「拜月」、「摸秋」。祈求懷孕的女人,在中秋節的晚上,虔誠地跪拜月亮後,偷偷地摸到別人的瓜地里,摘一個大瓜,摟在懷裡,認為如此便能帶來生兒子的運氣。在柘皋一帶,正月十四、十五晚上婦女有過太平橋、甩罐子的習俗,以此舉動來求子。

巢湖民間稱婦女懷胎叫「害伢子」、「有喜」。同時,稱孕婦為「雙身子人」。民間傳說,婦女一旦懷胎,則有胎神存在於孕婦的周圍,於是人們對胎神又敬又畏,因為它能保佑胎兒也能損傷胎兒。胎神又叫胎魂、胎煞,據說能與胎兒的魂魄交通,並按一定的時刻有規律地顯現在人體的某一方位。人們不得觸犯它、傷害它,否則,便會殃及胎兒,嚴重的還將導致橫生倒養、換胎、損胎或胎死腹中。為了不驚動胎神,對婦女在懷孕期間,有很多生產生活、飲食起居及禮儀交易等方面的要求。真可謂繁文縟節,不堪承受。凡事都要特別謹慎,不宜做負重的體力活,不宜爬高上梯,以防閃跌;比如:晚上不出門,避免碰到邪氣上身,傷害胎兒;不可看死人入殮,否則小孩生下必是三片嘴;不看戲,免得看到劇中花臉人物,深印在頭腦里,會生下花臉孩子;不得偷聽別人說話;不得抓鹽過戶,不得拿生薑過戶,否則臨盆時會難產(手先出);不同人家吵嘴,免得仇人說出惡言穢語,傷氣損神,影響胎兒;不可坐別的產婦床位;忌到別人家走動,特別是出入辦喪事的場合,以防衝撞神靈鬼魅。

此外,孕婦忌見到神像;忌接觸婚嫁方面的事物,引起「喜沖喜」,導致「有一傷」;忌跨過牽牛繩索、扁擔等,以防孕期逾月;忌足賤落花,以避踏花生(腳先出);忌動磚瓦土石,以防動胎;忌釘釘子,以避胎死:忌動剪刀針線,以防傷胎耳眼;忌用繩索捆綁,以避臍帶纏繞;忌塞瓶口,恐致胎兒堵竅閉塞;忌兩個孕婦同使一條線絞臉,恐致小兒發瘋病而死;忌食兔肉和狗肉,以防嬰兒兔唇;忌食生薑,以防嬰兒長出六根指頭等等。胎神禁忌太多,難免破一些禁忌之事時,民間通常用一張寫有「胎神在此」的紅紙,貼在室內某處,意思是把胎神暫時請到一個安全的處所,然後就可以翻箱倒櫃而百無禁忌了。如果事先沒有準備,無意間觸犯了禁忌,動著了胎神,便要舉行一些「安胎神」的儀式。輕的,只需用掃帚在「動著」的地方,比劃著輕拂三次,口誦「請胎神退避,庇佑母子平安」就可以了。重的,要請巫士作法,向胎神祈禱,並加貼安胎符、鎮煞符才行。

婦女不做繁重的體力勞動,不爬高上低也是有要求的。婦女懷孕若到月未生,過了預產期,娘家母親或女親戚要給女兒送催生茶、催生飯。有的送一把筷子、五個雞蛋、一把蔥、一小束麵條。送去時,將東西一放,不講話,轉身就走,意為祝願孕婦快生快養。

巢湖俗稱嬰兒出生叫「落盆」。生孩子標誌著家庭添人進口,是家庭乃至家族的大喜事,更是做父母的一件大事。所以,孩子落盆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婆家和娘家及近親報喜。報喜的禮物一般是染紅的雞蛋、歡團(炒米加糖稀製成的糰子)、豬肉、紅糖等,並用柏枝蓋在禮上。紅雞蛋在巢湖民間普遍被視作祥瑞之物,有賜福送子、喜慶安樂的意義。接到報喜禮,娘家要回禮,回禮也是送紅糖、雞蛋等。報生女孩之喜的,在送豬肉禮物時一定要將原先扎肉的草鏈子換成紅線,以期待下一胎生男孩。同時,丈夫要向親戚、家族中的每家每戶分送不染紅的雞蛋4個、8個或12個不等,許雙不許單。不送紅蛋就是無須對方花錢行情的意思。

孩子生下第三天,俗稱「三朝」、「洗三」。洗三,即用艾蒿煮水給嬰兒洗澡,謂此可去除胎毒,日後皮膚細嫩白皙,不生痱子,不害瘡。這天娘家母親要來看望女兒,並送來一些補品和嬰兒衣服、尿片等,婆家要辦「洗三」酒席招待「家婆奶奶」(外婆),並請本村的家族女性作陪。這一天給嬰兒洗澡,叫做「洗三」。澡盆內需放一些蔥,象徵著嬰兒將來聰明;放十個銅錢,象徵著嬰兒「十全十美」;加點生水,意味著嬰兒長大不「怯生」。也有的人家在澡盆里放一點棗、花生、蓮子、雞蛋、槐枝等,名曰:「添盆」。忌用灶上瓦罐的水洗澡,說是這樣嬰兒長大怕打雷。洗澡時,先沾水在嬰兒後背前胸摸洗三下,再用秤砣在前胸觸三下,謂使嬰兒長大「走路不喘氣」,在屁股上觸三下,意味著讀書有座性。再煮十個雞蛋,剝開一個,將蛋白在嬰兒的臉蛋上滾幾下,含義嬰兒長大臉皮白嫩。還要請接生婆給嬰兒用艾水抹身,重新包裹,抱至堂屋見客,長輩要包給百歲錢。

「洗三」這天,大人抱著孩子出門拜天地,保佑孩子長命百歲。孩子拜天地時要給他打傘遮天,這樣孩子身上的「血腥穢氣」不衝撞天上的神靈,可以免遭災禍。另一種說法傘是驅邪的,妖魔鬼怪見到傘就不敢接近孩子的身體,可以保四季平安。同時,「洗三」這天就可以給嬰兒起小名(乳名)和大名(學名)了。但要請算命先生掐指算出嬰兒的生辰八字。算命先生根據嬰兒的生辰,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進行推算,指出嬰兒尚缺哪一行,給嬰兒起大名時便要補上哪一行,以便人生五行齊全。如嬰兒生辰八字缺「金」時,可在大名中用個帶「金」的字,或選用一個有「金」字偏旁的字。

婦女生孩子,巢湖民間有禁忌孕婦回娘家分娩的習俗。據說會因分娩的血污、穢氣,給娘家帶來不利。此外,民間禁忌借房給外人分娩,說是那樣「福氣」會被新生嬰兒帶走。又說會影響到本家,使其不能再生孩子,或者不能再生出有如此福氣的孩子。俗話說,「寧借人死,不借人生」。如在別家分娩,事後產家要為主家買紅布鋪床,掛「紅彩」,以去邪氣,討吉利。即便在自家分娩,也有忌諱。產房是禁地,不準男人進去,包括產婦的丈夫在內。分娩後,嬰兒胎盤禁忌亂扔,更不得做補品讓人吃掉。胎盤下來後,都要用石灰墊底將其放在瓦罐內,悄悄地埋在隱蔽處。

嬰兒出世第九天,要舉行一次慶賀儀式,巢湖民間叫「做九朝」。安排在第九天慶賀不無道理,因為在舊法接生和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七天內產婦和孩子容易生病,(俗稱七朝風)需要等到七天以後才被認為度過了「七朝風」的危險期。到了第九天,應該是母子平安的好兆頭,當然值得慶賀。在這一天,親戚都要趕來祝賀(已不同於「洗三」僅僅是外婆一人了),俗稱「送月禮」、「送祝彌」。來祝賀的人手提籃子,在松柏枝葉遮蓋下的禮物一般是米面、紅糖、雞蛋、布料、豬肉等,但豬肉上必貼一紅紙條,示為喜事。不少娘家還送整籠老母雞。值得一提的是,米面為巢南鄉村、集鎮所特有(巢北不製作米面)。孕婦分娩前幾個月,娘家便要早作準備,將糯米、粳米混合浸泡後,用石磨磨成水粉,每次用湯勺盛一勺,均攤在一個特製的剛從沸水中撈上來、溫度極高的鐵箱里。此時,水米粉便被融結成一張薄薄的長方形的麵皮,再將鐵箱放在水蒸氣上蒸煮,一分鐘左右,麵皮熟透,用手輕輕揭下柔軟的麵皮,用刀均勻切開,攤在竹席或涼床上晾曬,等干透了,便收起來裝袋。

產婦一個產期「打尖」用的食品便是米面。做九朝外婆還要給小外孫送小抱被(襁褓)、小衣裳、尿布、搖籃坐車等,甚至還給小外孫送來「百家衣」、佩戴飾品鈴鐺,也有直接包喜錢的。

「百家衣」來歷不凡,是娘家及至親到各村各戶「化」布頭,以化滿一百家為限,然後將化來的花色品種各異、大小也不一致的布料,做成衣服或裙子給小孩穿。「百家衣」多種多樣,有「父字衣」、「福祿壽三星」、「蝠鼠如意(意為吉祥)」等圖案,圖案均富有兒童特色和良好祝願。由於布雜,做工精密,因而「百家衣」除實用外,還常常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藝品。巢湖人認為嬰兒穿「百家衣」可防災防病。

鈴鐺是圓形或葫蘆形,前端有裂口,銅珠置於其中,搖晃可發出鈴聲。在手環、手鏈、腳環、腳鏈等上面皆可配有小鈴鐺,一來增加聲韻之美,二來可驅鬼魅,有辟邪之用,所以小兒之銀飾,多配以鈴鐺。鈴鐺大體是圓形,還有石榴、荔枝、柿子、蓮蓬等瓜果形狀,也有寓意吉祥如獅子、茶壺(喻滿意)、鰲魚(喻獨佔鰲頭)等等。

在做「九朝」時另有一俗,婆家一定要置辦酒席款待賀客,散席回程時,要給娘家人及送禮的親友們回贈紅蛋、歡團、方片糕和挂面條四色,俗稱「回籃子」。

滿

滿月禮是人生的開端禮,巢湖舊俗認為,嬰兒滿月便過了「一關」。為祝福小孩順利「過關」,都要舉辦滿月禮以示祝賀。有些地方在滿月這天,要將產婦接到娘家吃滿月飯,幾天後娘家送女兒回家時,還要做一些糯米粑粑給婆家,再由婆家送給親戚、村鄰。小孩滿月這一天,一項重大的活動是:請一位手藝高超的理髮匠為嬰兒剃胎髮,稱「剃滿月頭」(巢湖習俗,新生兒的胎髮不滿月不能剃去,否則,小兒有夭折的危險)。依舊俗,嬰兒剃胎髮時,要請嬰兒的舅舅在場陪伴,體現了「娘舅為大」的習俗。滿月頭一般都剃光頭,有的甚至連眉毛都剃掉。民間認為:頭髮像韭菜,越剃越旺,越剃越黑,連剃幾茬能促使頭髮變黑、長、粗。

有的嬰兒十分嬌慣,便不將胎髮全部剃光,而將頂囟門一寸見方的胎髮留著,叫著「孝順發」、「孝順毛」、「百歲毛」。「頂囟門」又稱「正頭頂」或「天靈蓋」,那裡的波動起伏讓人感到可能就是靈魂出入的地方,因此要格外小心翼翼。剃畢,將熟雞蛋去殼,在嬰兒頭頂上滾動數下,說能解除胎氣。剃下的毛髮亦名「血餘」,舊俗認為剃下來的胎毛十分珍貴,不能隨意丟棄。父母要將胎毛妥為保存,或將其揉成團球裝入布袋,縫製在嬰兒的貼身衣服里:或將胎髮掛在堂屋高處,說這樣小孩子大了有膽量:或將胎髮用紅布包裹,懸掛在廟裡的神座旁邊,取保佑長生之意。剃頭後,要給理髮師傅送一個紅包,嬰兒要穿戴整齊,由產婦把嬰兒抱到堂屋轉一圈,接著,親朋好友們輪流抱一下,讓孩子「見見世面」,壯壯膽量。產婦滿月後,作興用艾蒿煮水洗澡凈身驅病的習俗。

巢湖民間廣泛流傳一句話:「從小看秧子,周歲看百歲」,意為通過孩子幼小時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窺見孩子長大後的志向。「抓周」儀式一般都要由外婆主持安排。孩子周歲生日這一天,要在一個較大的竹簸箕籃里或篩子里(通常篩子要繫上一面鏡子),放置許多常見的物品,如書本、筆墨、算盤、錢幣、賬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等。如是女孩還要加擺鏟子、勺子、剪子、尺子、綉線等等。一般物品的體積不宜大,要便於小手抓取。等到賓客都坐定,外婆或父母將小孩抱來,讓他端坐在琳琅滿目的物品旁邊,不給孩子任何誘導和暗示,任其在所有物品中隨意抓取。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那麼預示孩子長大以後一定會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預示孩子長大以後必然會勤奮好學,會寫一手錦繡文章,將來一定會金榜題名;如果先抓算盤,那麼孩子將來一定會成為生意人,成就陶朱事業;如果女孩先抓剪、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那麼長大將善於料理家務;如果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那麼就預示孩子長大後是個喜好吃喝玩樂的人,但大家一般都會委婉地說「孩子長大之後,必定有口福,是享福的命」。總之,這雖然是個遊戲性質的儀式,但也要討個好的口彩,寄託長輩們對小孩寄予的厚望。

「抓周」習俗作為孩子周年生日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儀式,在巢湖一直被保留至今,而且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抓周」這一天,外婆家還要給外孫送一些穿戴裝飾之物。禮物中有頭上戴的狗頭帽,腳上穿的虎頭鞋,頸上圍的圍嘴,肚上系的兜肚。其中,狗頭帽,帽上嵌有銀質十八羅漢,象徵孩子長得狗頭狗腦的意思。虎頭鞋很有講究,那是娘家早早為小外孫準備的禮物,既耐看、實用,又寓意深刻。在巢湖民間,過去由於醫療條件落後,周歲內孩子的死亡率較高,人們認為這是「邪物作祟」所致,為了驅邪避災,便搬出了老虎。老虎是「百靈之王,能吞噬鬼魅,可以鎮邪」。於是在孩子滿月或周歲時,長輩親人便給嬰幼兒送上虎頭鞋(鞋頭飾以虎形),嬰幼兒穿上虎頭鞋,便能壯膽,亦可辟邪驅祟,從而健康安寧地成長。虎頭鞋造型很多,有的華麗多彩,有的則粗獷古樸。一般均為布制,亦有綢緞制的,有單、棉之分。面料多採用紅、黃、藍或黑色,以彩色布剪貼縫製成虎的眉、眼、耳、鼻,而虎鬚用白線做成。形象均十分誇張:粗眉、大眼、短鼻、大口、雙耳斜豎,長長的虎鬚分列左右,虎勢十足。虎頭鞋主要為使鞋頭經穿耐磨,並有祝願小孩身體健壯之意。圍嘴,又名涎衣、「口水兜」、「口水圍」,呈圓形,中間留有與幼兒脖子相宜的半圓孔,是幼童頸上圍著的一塊綉工精細的胸兜,作用是汲吸口水和防範湯食弄髒衣服。圍嘴通常為圓形片狀,後頸開口,開口邊上綴布帶子,繫於脖後,但也有連掛前襟的大圍嘴。圍嘴一般都用吸水性能好的棉布,大部分圍嘴做成虎形,意在藉助老虎勇猛剛健的力量避邪驅病,消災免禍,也有的在上面綉各種花卉圖案,以彰顯幼兒活潑可愛的天性。兜肚,即掛束在胸腹間的貼身小衣;具有暖胃護胸之功能,因此,亦稱暖肚、肚兜。考究的兜肚一般用明艷色彩的布料再綉上精美的圖案,有的用綵線綉上一個大的「福」字,有的要畫上八卦。兜肚一可保護肚臍免受風寒,二可遮蓋人之羞恥。裝飾品有「項圈」、「長命鎖」,以及手鐲或腳鐲,這些裝飾品大都是銀質的,其中長命鎖別有寓意,鎖住嬰兒,保佑平安。按老規矩,小孩佩戴的銀鎖,要到結婚時才能取下來。巢湖民間許多人家為了嬌慣、寵溺男孩,在理髮時有意在腦後蓄髮,給他紮上一根獨辮子,寓為男孩當女孩養,一直到十歲左右才將辮子剪掉。

巢湖民間視十歲為兒童與少年兩個時代的分界點,是由兒童轉型為少年的關口,所以民間都有慶祝十歲生日的禮儀習俗活動。

小孩過十歲生日時,父母和主要的親屬要為孩子添置新衣、新鞋,做些好吃的食物,至親友朋相邀前往祝賀。祝賀的禮品為衣服、布料、鞋帽、項圈、長命鎖、手鐲、腳鐲等配飾,小孩家主則要置辦酒席款待客人。

在巢湖有「十年鴻福」之說,即小孩十歲前是兒童,可以盡情地玩耍,而到了十歲,意為進入少年期,應該要受到許多管教約束,如拜先生入私塾,讀書求知,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跟豬、放牛、學習燒鍋做飯等。

「望子成龍」是家長們的普遍心態,但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卻有多種說法。巢湖民間大多信賴「管教」二字,誰家的孩子有出息,就說明是其「管教有方」。俗語稱:「子不教,父之過。」又說:"慣子不孝,肥田出癟稻」,「國敗出妖,家敗出嬌」的說法。重視「桑樹條子從小育」這些都說明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管教的方式,民間主張體罰的較多,所謂「棍棒出孝子,嬌養是逆兒」,「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人才」。小孩子有過失,非挨一頓打不可。但體罰也有所忌諱。一般說來,打孩子只能打屁股,不能打上身,更忌諱打頭,打臉,否則會「打傻了」,或者打得臉皮厚了,孩子膽子大了更不好管教。打孩子的忌用尺子,俗以為尺子是量長短的,恐怕用尺子會妨礙其長個子。民間還忌諱在過年過節期間打孩子,尤其是正月初一日,更不能打。平時吃飯時也不能打,否則於家事、年景會不吉利。

舊時,巢湖民間對子女的教育比較簡單:一個是認字,一個是識數。因此,家長便不讓小孩子捅屋裡的燕子窩,據說捅了燕子窩要瞎眼的,眼瞎了也就不能讀書了。天氣晴朗的夏夜,繁星點點,小孩子們愛數著星星玩。這時大人總要告誡一聲:「小孩子不能數星星,長大了不識數!」小孩子也不能玩米,更禁忌小孩兒數米粒,不讓小孩子吃魚子(魚卵),否則,長大了不識數。總的說來,孩子小時候不能數數目太大的東西,不然,數來數去「數不清」,就會一輩子成了「糊塗蟲」。

巢湖人不僅重視對幼兒的知識、智力教育,更重視品行教育。尤其對小孩小偷小摸行為更為防範,嚴加管教,認為「從小偷針,長大偷金」,「小洞不補,大洞難補」。在民間流傳甚廣的一個故事給人啟發很深,教育很大。故事說有一小男孩十分俊朗聰穎,人見人愛,家長對其也寄予希望。炎熱盛夏的一天,小男孩一絲不掛到鄰家拿了個雞蛋,夾在胯襠里蹦回家,未被發現。其母見了十分高興,誇讚孩子聰明。小男孩不能明辨是非,自此學偷,長大當了強盜,犯下死罪,一日,被綁赴刑場處決。在人山人海中,小男孩看到了母親在哭泣。於是要求刑前見其母一面,母親來到男孩面前,男孩說,媽媽別哭了,我犯了死罪,罪有應得。不過,我是吃媽媽奶長大的,臨死前想再銜下媽媽奶,這樣死便瞑目了。於是母親解開上衣讓男孩銜奶。此時,男孩用力將母親奶頭咬下,並對她說,媽媽你不要哭,你應該悔恨。男孩回憶第一次偷雞蛋的往事,說第一次你要批評管教我,我也不至於落到今日這般下場。

幼兒喜愛模仿,但模仿口吃的遊戲卻做不得。巢湖民俗以為小兒模仿口吃會真的成為結巴。尤其是在陰天下雨打雷時模仿口吃,一學就會,而且很難再糾正過來。

出於對「聖賢書」的看重,民間有「惜字紙」的說法。小孩子不能亂撕字紙,更不能用字紙擦屁股,否則,會被認為得罪「聖人」,褻瀆「學問」。

為讓小孩節約糧食,不許孩子吃飯時碗里剩飯粒。孩子們被告知,如果剩飯,男孩長大便會娶個麻子老婆,女孩則要嫁個麻子丈夫。

民間祭祀祖宗神明的肉、菜、飯,忌諱讓小孩子吃,據說吃了影響記憶力,長大好忘事,讀書記不住。小孩進私塾讀書,叫「開蒙」,入塾歲數以單數為吉,常在五歲、七歲、九歲時入學。俗稱「男忌雙,女忌單」,又有「男陽忌雙,女陰忌單」的說法。

讀書,在巢湖民間是十分受重視的,民間耳熟能詳的話語是:「三代不讀書,等於一圈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兒童一般六七歲要入私塾,拜先生,接受啟蒙教育。他們入塾,由家長領著並攜著雞蛋、糕點等禮物拜先生,去孔夫子牌位前燒香磕頭。那時私塾學的課文常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隨著孩童長大和知識增加,他們會被要求讀《史記》、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清末廢科舉制度,辦學堂,開設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

除讀書之外,則是學手藝。舊時,巢湖人認為:「學個豬頭瘋.好過揚子江」,「荒年餓不死手藝人」。跟師傅學手藝,首先,要簽訂生死紙,即在學徒期內服從師傅管教,出現意外由本人和家長負責。其次,學徒三年,第一年要為東家(師傅家)做家務,包括為師娘做房內雜事。第二年再慢慢跟師傅學手藝。第三,跟師傅學手藝,要懂行規、守行規:到人家做活,應該慎於言敏於行,手腳要勤快,說話要慎重;遠離是非,遇上矛盾不摻和;師傅與別人說話,徒弟不能插嘴;遇上喜慶事,多說吉利話;在東家吃飯,葷菜再多也只能吃一兩樣,不能吃遍,飲酒不能醉,要注意斯文;從端午節後至農曆七月半前,可以午睡,其他時間不可;師徒外出,徒弟要給師傅挑工具;出師後,徒弟要送給師傅一壇酒、十斤肉,師傅要送一套工具給徒弟;每逢端午、中秋、春節都要給師傅送節、拜年等以表敬意。

第二節 壽慶、養老的習俗 (做生日)

在巢湖民間,「過生日」和「做壽」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生日是指自己每年的出生日(通常按農曆計算),分大生日和小生日。每年的誕生日為小生日,這天,母親要給過生日的孩子打蛋下面。大生日,即每逢「十」的生日,如十歲、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等,家人和親友們小範圍舉行一些紀念儀式,不刻意做什麼慶賀。但巢湖民間有「不三不四」或「男不三,女不四」之說。三十歲做壽,用巢湖土話說叫「做三」(意即「挨打」),故巢湖不做三。也可能是在日常用語中,「不三不四」是個貶義詞,意謂人處事不穩當、不守規矩,所以人們對在三十、四十歲時過生日持否定態度,民間有「三十、四十無人知」之說。此外,在巢湖民間,也有子女在過生日時給母親買禮物以示敬孝的習俗,因為「孩兒生日娘苦日」。當代人過生日流行親友聚會送蛋糕、點蠟燭等慶賀儀式,也有發簡訊祝賀朋友生日的。

做壽不是自己給自己做,應由子女或親友出面操辦。在巢湖以女兒出面籌辦張羅居多。壽期前要先下請帖告知親屬,各親友接到請帖後要備壽禮前來祝壽。在巢湖,真正意義的壽誕一般要到六十歲,俗稱到了花甲之年(通指虛歲)才操辦壽慶。巢湖民間有「三十、四十偷著過,五十、六十喊著過」之說,並有「做九不做十」的習俗。據說「十」是個已到頭的整數,有「活到頭」的忌諱,「做九不做十」寓意壽無盡頭。另外,「九」也是個寓意吉祥的陽數,即男性在逢九的年歲提前做壽,按足齡算提前了兩年。而女性則要逢十做壽,提前了一年。具體的做壽日期比較自由,不必拘泥於出生日期,可以根據季節忙閑特別是子女們方便聚集的時間來選擇日子。

做壽是人生大事,家境好、子女多的人家格外隆重。張燈結綵設壽堂,壽堂牆上要貼大紅「壽」字,兩旁掛壽聯、壽匾等。壽誕前一天晚上由女兒女婿設宴慶壽,叫「暖壽」。晚飯前全家向壽星行禮。拜畢即開始晚宴,有條件的家庭在晚宴後舉行放焰火放鞭炮等娛樂活動。次日正壽時辰,來賓到齊向壽翁道賀,致祝壽辭。來賓行禮時,由其子女代為一一答禮,然後主人家設宴酬謝來賓。儀式完畢客人散去,主人家則以禮饋贈致謝和紀念,講究的人家,壽期要用米粉和糖做「壽·桃」、「壽糕」回贈親友。更為有趣的是,女兒們送給父母的祝壽賀禮,相互攀比著厚重,有的大戶人家還清戲班子唱戲慶壽,這既有孝敬父母的一面,也有顯示家境,展現自己風光的一面。

壽慶日,三親六眷攜帶壽幛、壽糕、壽麵、衣物等禮品登門賀壽。做壽人家中堂屋懸掛紅綢壽幛,上綴金色字,側掛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壽聯。堂屋兩壁按輩份大小依次張掛親朋送的壽幛。壽宴兩餐,壽辰前一天晚宴,稱暖壽酒。正日招待賀客茶點、壽麵,再吃壽酒。祝壽時,若夫妻均健在,不論那方生日,須同至中堂,在爆竹、嗩吶聲中,正坐受賀。親朋賀畢歸家,壽家饋送壽桃餅。如今,遇長輩壽慶,兒女晚輩敬獻衣物、鞋襪、生日蛋糕和營養品等,

巢湖民間有俗語:「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又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門的水」。由此可見,舊時巢湖,父母一旦年老,失去了勞動能力,就由兒子來養老,女兒一般不承擔贍養義務,只是逢年過節或父母生病時給父母買些食品,添置衣服。兒子給父母養老的方式,常見的有這幾種方式:一是留出公田,即兄弟分家時留點養老田給父母,租給別人耕種所獲稻穀,做父母的口糧;二是兄弟幾人「推大磨」,父母輪流跟著兒子過,輪換時間或為三月或為半年、一年、兩年不等;三是父母獨自生活,所需的口糧、蔬菜、衣食、零用錢等由兒子們均攤。若是獨子,年高的父母只有跟著其過日子。

目前社會上的幾種養老形式:

即:家庭服務,居家養老,老年公寓,福利院養老等。

家庭服務照顧,是對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是接受親屬全方位照顧的形式,對於兒孫滿堂,兒女盡孝自古以來就是老年人養老的最理想的形式,也是人們追求養兒防老的養老理念。

居家養老:是對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自理能力,但又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老人提供的一種服務,包括上門做飯、送飯、打掃居室衛生、衣物、洗澡、理髮、購物,護送到醫院看病等生活起居。

老年公寓是指在社會上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身邊無人照顧的老年夫婦,或單身的老年人所提供的一種照顧方式。對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又無人照顧的老年人,採取送進福利院或養老院進行照顧的方式,這是國家多一些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難的老年人所提供的一種福利。

第三節

巢湖的傳統婚俗,崇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民間有「男到十六當家漢,女到十六掌家婆」,(這種說法已經不符合我國婚姻法規定)「男人無女不成家,女人無男亂插花」之說。過去民間亦稱結婚叫「做大人」、「成家」,認為「一百歲不成家不算大人」。在婚俗觀念中,講究婚配,注重門當戶對,生辰八字合配。

民間常說,「龍配龍、鳳配鳳」,而且巢湖民間有屬相相剋之說,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在婚約上,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雙」,婚約是由媒人撮合,人們把做媒看成是成人之美,積德,有好報。說「做一次紅媒添十歲」。雙方父母見面代替男女相親。如意,則「一杯黃茶為定親」。俗習沿流,也有父母指定婚配,如「籮窩親」、「童養媳」。一個男人,從定親到迎娶新娘上門,或者一個女孩,從說婆家到走進夫門,禮數苛求,皆要經過一個細密繁雜的過程。康熙《巢縣誌·風俗志》云:「婚重六禮,載有成規,今邑所尚,才問名、納采數事,如庚帖、通信之儀是也。」

籮窩親是巢湖舊時流行的一種婚姻習俗。尚睡在搖籃里的嬰兒,便由男女雙方父母做主,定下婚約,送上定禮,長大後依約成婚。

巢湖民間有一種姑、舅(姨)的子女相互通婚的習俗,作興「侄女隨姑」,即舅舅的女兒嫁外侄,這叫「親上加親」。而姑母的女兒不能嫁舅舅的兒子,否則就屬於「開反了親」,有違禮俗。同時,姐妹間也可開親。流行姑表親、姨表親的習俗,一方面是因為觀念愚昧,認為姑、舅(姨)開親,侄女貼心,將來婆媳關係好處;另一方面也是因男方家庭貧困,難以承擔婚娶費用,兄妹、姐弟、姐妹之間可以相互諒解,雖然所有的婚儀仍要按習俗經過送聘、定親、迎娶等環節,但費用標準可以降低,花費相對節省。姑、舅、姨開親也不需要媒人,省掉了媒妁費用,而且對男方家庭房屋、傢具的要求也不苛刻。長期處於小農經濟狀態,農民多以家族群體形式聚村而守,缺乏廣泛的社會交流,這也是姑表親得以衍生的土壤。但近親結婚由於遺傳基因的影響,造成後代先天性的發育不良或疾病,在舊時是常見的。

巢湖民間雖然流行姑表親,但卻嚴禁同姓同宗家族旁系血親之間的婚姻,信奉「同姓同宗不開親,同姓同宗禁通婚」,否則會被認為是「敗壞門風」,為人不齒。即使是超出五代(俗稱出了「五服」),同姓同宗開親也會遭到阻攔、恥笑,甚至是迫害,致使許多青年男女的愛情夭折,悲劇屢屢發生。

童養媳又稱「養媳婦」,一般為貧困的小戶人家所娶。在女孩子處於懵懂無知的兒童時期,由父母包辦或通過買賣,把年幼的女孩送到「婆家」撫養,先做養女,等到男女雙方長大成人後,再「圓房」結為夫妻。收養童養媳的目的大體有五點:一是早做準備,防止兒子將來娶不到老婆,或者怕兒子將來結婚時的費用負擔不起,而先抱養小媳婦。童養媳的婚儀比明媒正娶要簡單得多,男女雙方家庭花費少、負擔輕。二是一部分女孩子家長重男輕女,早早處理女孩,或者女方家境貧寒,家口多,生活難以為繼,或者女孩子從小失去父母,只得送給人家做童養媳。三是童養媳可以幹活,為家裡增加勞力。四是讓童養媳自小在婆婆手裡長大,經過調教,更貼心、順教。五是讓男女雙方自小認定是一家人,好培養感情,較早進入夫妻角色。但是,在封建社會裡,童養媳的生活大多比較悲慘,主要是處於家庭的最底層,常常不被當人看,多受虐待。巢湖有許多民歌小調深刻地反映了孤苦伶仃的童養媳的凄苦生活:「養媳婦,實在苦,淘米挑水爬山坡,剩粥冷飯吃一肚,挨打受罵非人過」,「養媳嘆一聲,自嘆自苦經。從小到婆家,想家淚淋淋。成天無歇時,端碗飯菜冷。常常挨打罵,從未被當人。」童養媳的年齡沒有一定限制,早的剛剛滿月,一般則以兩三歲的居多。有的嬰兒尚未出生,往往依「插朵花兒待兒生」的觀念抱童養媳入門,稱「望郎媳」。也有些十五六歲的女孩本來已經到了婚齡,只因丈夫年紀尚小(即所謂的「小女婿」),只好等其長大後再行人生大禮。儘管巢湖民間歷來有「妻大兩,黃金日日長;妻大三,抱金磚,黃金積如山」的說法,但「二十大姐十歲郎,夜夜睡覺抱上床」,「南瓜花,花兒黃,十八歲大姐九歲郎。白日背郎下地去,夜晚為郎脫衣裳」的苦楚更令人扼腕唏噓。

換親也叫調親。巢湖民間有一些家境貧困或身有殘疾、年齡過大難以娶親的人,無奈之下,選擇和自己情況相似的家庭,以自己的姐姐或妹妹互嫁對方的哥或弟結為夫妻。雖然和正常婚嫁一樣,也要相互按民俗程序進行,但更多的具有「交易」色彩。換親有幾條規矩:一是雙方聘禮的物品及禮金基本相等。二是結婚的日子大部分都定在同一天。雙方的新娘幾乎在同一個時辰出門,同一個時辰進婆家門,並且所行走的是同一條路線,雙方新娘相會的地點也必須是雙方家庭的中間距離。由於換親方式是完全屈服於雙方的家庭,當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另一半,多為妹妹成全哥哥,或姐姐成全弟弟。這種以犧牲女性幸福為代價的婚姻,往往會導致悲劇的結局。

私奔是巢湖舊時代包辦婚姻的產物,是青年人為了自己的婚姻幸福而不得已採取的一種反抗手段。在巢湖民間,因父母干涉,青年人被迫私奔的屢見不鮮。當一對熱戀之人遭到一方父母無理阻撓時,父母們或把子女關在家裡,或提出過高的經濟要求,或採取更激烈的手段,青年人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便選擇逃往他處建立小家庭。經過一段時間甚至幾年或更長,生了孩子,造成事實婚姻,便托親友向父母說情、「賠罪認錯」,反對的父母見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也只得承認這門婚事。

巢湖舊俗以為生辰八字代表了一個人的命運。合八字卜婚,一般是通過媒人的聯絡,把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干支八字(生辰八字)合寫在一張紅紙條上,稱作「送庚帖子」,俗稱「發八子」。庚帖忌用白紙,上邊的字數須是偶數,忌單數。如為單數,可在男人名下酌加「健」字,女人名下酌加「瑞」字,以湊雙數。男女雙方交換過庚帖之後,各自將其安置在家宅的神龕上,也有的將庚帖壓在灶王爺的牌位前,然後對神明祖靈焚香卜吉。如果三支香燒得很整齊,就認為是吉祥的;如果三支香燒得參差不齊,就認為「有長短」,不吉祥,因而不敢進行婚事。還有的是把一碗清水供在神座旁邊,如果三天之內沒有飛蛾蟲子掉進碗里便是吉祥的徵兆;如果三天之內有飛蛾蟲子掉進了碗里,則認為不吉祥,因而也不敢再談婚事。總之,在收到庚帖的三日內,是聽祖靈神祗示意的時間。除了上邊兩種問卜的形式之外,還忌諱議婚期間家中有碗盞打破、筷子折斷、禽畜生病、爭吵鬥毆,遭遇強盜、火災、狗吠、鬧鬼等等意外的不幸事故發生。若有此類事情發生,都會歸之於祖神對此婚姻的不滿,因而要立即退還庚帖。此門婚事便自然告吹。如果三天之內,平安無事,便認為祖神認可,兆示吉祥,此門婚事可繼續進行下去。通過了祖靈神明的認可,還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交給算命先生來「合算」一下,看是否有相剋之虞。如果沒有相剋的不吉,便繼續進行以下的合婚程序;如果發現八字中有相剋的地方,便要立即停止,就此打住。合八字有許多種「說道」,如:男的選妻,要注重女方八字的「夫星」、「子星」。如果夫星與子星明顯,且無破損,就是好姻緣,娶之可以旺夫益子,夫榮子貴;如果夫星、子星暗淡無光,就犯忌諱。還有男女命八字皆中和者是好姻緣。如果一強一弱,則男命稍強女命稍弱都尚可,最忌諱的是女命很強男命很弱或男命很強女命很弱,那樣一方會被另一方「剋死」的。如果卜吉、算命都是相合的,就要舉行配庚儀式。在庚帖右框內書寫男方姓名、年庚;左框內書寫女方姓名、年庚(均要配成雙字,一般在1618個字為佳),並在庚帖上下左右四方書寫「天作之合」四字。外用紅封箋,上書「全福」,然後以萬年青或松柏枝插入紅封箋內,將其供奉於堂前香火台上,秉燭焚香。這實際上含有向列祖列宗「彙報」的意思。合八字,在舊婚俗中佔有相當關鍵的位置。而「八字」是身不由己的事情,一出生,八字就定了,誰也無法改變它,所謂「落土時,八字命」。舊俗合婚時,還有生肖(屬相)的禁忌。女子屬虎、屬羊就是一大忌諱,特別是「下山虎」是萬萬不能娶進家門的。因為「下山虎」飢腸轆轆,一定害人。而女子屬羊,民間也有「女子屬羊守空房」、「眼露四白,五夫守宅」的說法。羊被認為是「眼露四白」的,於是屬羊的就成了男方的忌諱。屬虎和屬羊的女子為了順當出嫁,她們會把年齡多報一歲或少報一歲。上半年出生的,虎報成牛,羊報成馬;下半年出生的,虎報成兔,羊報成猴,為的是能改變一下自己不好的「命運」。所以民間就有了「女命無真,男命無假」的俗諺。此外,巢湖民間還流傳著一些婚配屬相禁忌的諺語和歌謠,如:兩隻羊,活不長;雞狗不一家;豬猴不到頭;白馬怕青牛;自古白馬不配牛,羊鼠相配一旦休,金雞不與狗相見,青龍見兔淚交流,豬猴見面加刀割,虎蛇相配不到頭。另外,還有「兩虎相鬥,必定短壽」,「一個床上兩條龍,不主絕戶便主窮」,「龍虎鬥,災禍湊」等說法。屬羊的不能與屬虎的配對,叫「羊入虎口」。而大吉大利的組合是蛇與猴、兔與狗,可使人福壽雙全家財萬貫。巢湖民間在婚配中忌男比女大三、六、九歲,忌女大一。一般是男大女小。「寧願男大七,不許女大一」,因為「女大一,孤泣泣」。但也有俗語說:「女大兩,黃金長」,「女大三,抱金磚。」其實在民間,這是自我安慰的說法,只有萬不得已,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巢湖民間說的「相親」,實際上是男女雙方婚前的一次「面試」。當雙方父母「合」過「八字」沒有異議後,女方的母親還要在媒人的陪同下到男家看看。這是個很重要的環節,主要是了解男家的經濟狀況和男孩子的人品相貌,以及男家的居住環境和人際關係。如果不滿意就可以當即離去,如果滿意就可以「端男家的碗」——接受茶點和酒飯招待。我們常說的「一杯黃茶為定親」就是這個意思。這杯「黃茶」其實不是茶。而是一杯紅糖開水。男家也可以提出到女家看一看,由媒人決定時間後,通知雙方做好準備。男方家要帶一些禮物,表表心意。女方父母在言談舉止中如果對這個男子比較滿意,便會張羅著飯菜留客(這時候女兒早已不好意思地躲起來了)。如果女方家提出女孩子年齡還小,遲遲不備飯菜,任由男方家告辭出門,這就說明這門婚事即將告吹。如果男女雙方原來並不相識,通常要安排男女本人「相親」一次。相親有「明相」和「暗相」。「明相」就是給男女雙方提供一個見面的機會,「暗相」就是在一方不知曉的情況下,給另一方,提供一個「窺視」的機會。無論暗相還是明相,至多是在短暫的時間內偷偷地「瞄」幾眼,對方在自己印象中僅是模糊的輪廓,至於知識、能耐、品性、脾氣都談不上了解,一切只能聽憑於媒人的介紹。

從訂婚到結婚,總有個時間過程。一般根據雙方年齡及家庭的情況來最終決定結婚的年月。在男方已達到適婚年齡、經濟條件已經成熟時,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提出迎娶完婚,經女方初步同意後,男家在春天要接女方家人作一次客,叫「接春酒」。在這次酒宴上,男女兩家要具體協商定下迎娶的日子,叫「擇日子」,也有男方給女方送書面喜帖的,叫「下日書」。所擇日子習慣按農曆算,多選擇在農忙前或農忙後的雙日子,尤以含有六、八的日子為佳,以取「順」、「發」的吉利之意。巢湖少數地方有農曆三月、四月不辦婚嫁的習俗。緣此,民間流傳「會娶媳婦來家做田,不會娶媳婦來家過年」的說法。

男女兩家商定結婚的日子,男方便在傳統的端午節、夏至節或中秋節給女方及親戚家各送上一份禮,俗稱「朝節」。朝節禮一般是一刀肉(兩斤肉)、煙、酒等其他食品。接到禮物的女方家及其親友們,屆時都要送些禮品,給姑娘買些嫁妝,如衣料、首飾或鞋襪等物,謂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禮金,裝在紅封套里,上書「奩敬×元」。反過來,沒有接到禮物的親戚,就沒有給新娘子陪嫁妝的義務了。對於一般朋友,女方僅送去一張請帖就可以了。上書「謹詹於×年×月×日為小女××于歸之期,敬請闔第光臨」等語。

巢湖男方迎親的方式有多種,但最有民俗特色的還是傳統的花轎迎親。花轎大致有兩種,即富裕家庭備大花轎,吹吹打打,鼓樂齊鳴。貧困人家為青布小轎,上覆紅布,前懸燈籠一對,送親僅拎爆竹籃及挑衣服而行。從男家出發的花轎到達女家最佳的時間應該在天亮前夕,也有少數地方選擇午飯後。新郎要親自率家人前往迎娶,陸路用花轎,水路用轎船。新郎要騎馬或乘轎在前,後面要緊隨吹鼓手,新娘的大花轎緊隨其後。走水路的要紅妝披掛,一路吹打,竹篙、搖槳和舵把上都要系紅綢帶,新娘披紅蓋頭坐後船艙,新郎則坐在前艙。迎親隊伍中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是專門燃放鞭炮的小夥子。他既要精明靈活,還要伶牙俐齒;既要善於渲染氣氛,還要討女家歡喜。他往往是女家親戚們戲弄的對象,女家嫂子給他臉上抹顏料,扭他鼻子,拽他耳朵,是迎親禮儀中不可少的「開心寶」。迎親的男家到了女家門口不能上前就敲門,如果是早晨,應該放一串鞭炮「催床」,再放一串鞭炮「催妝」,就是催促新娘子該起床梳妝上轎了。如女方不開門,則門外的接親者或轎夫們開始間或著從門縫裡塞著「紅包」,這叫「門縫錢」。門縫錢又分「梳頭錢」、「洗澡錢」、「壓箱子錢」、「爆竹錢」、「見面錢」等多達18種名堂。等到18種紅包塞完,這時鞭炮大作,天已放亮,鄰居親友們也都來看熱鬧,女方家大門才緩緩打開,讓接親者進門,以茶、酒、面招待。

洞房布置基本停當之後,臨近結婚吉日前最為重要的一項儀式即為「鋪床」。鋪床,也稱為「鋪房」、「安床」等,是一種於結婚前一天在男家舉行的儀式。「鋪床」的重點當然是被褥,它是由有兒有女的全福人縫製,禁忌孕婦和寡婦參加。給待嫁姑娘套被子時,所使用棉套斤數要是六斤六兩,要求低一點兒,至少是六斤以上,七斤以下,忌為七斤或八斤,否則會致婚事不利,夫妻二人整天嘁嘁喳喳,吵個不停。被褥本來講究舒適,此時卻不,套被人要往裡套紅棗、染紅花生等。婚被要用一根完整的紅線縫製,紅線兩頭都不能打「線結」,意為小夫妻會恩愛到老,兒女雙全如意,不會「疙疙瘩瘩」吵鬧一生。鋪婚床的人還要在鋪床時為新婚夫婦禱告:「相親相愛,白頭到老」;「多子多孫,孝敬老人」。巢南有些人家還在婚床頂上放一根扁擔,寓意夫妻共同承擔家庭生活重擔。婚禮的頭天晚上要找來童男童女在床上睡覺,俗稱「壓床」,有些地方要找新郎的弟弟、堂弟、表弟在新床上就寢,「壓床」。這些人都是充滿活力的未婚少男,是純潔和陽剛的象徵。「壓床」似乎還不足以表達強烈的生育願望。於是,喜床鋪好後,接著要「滾喜床」,即找一個男孩,最好是新郎的晚輩如侄子、外甥等,讓一位婦女將其抱到喜床上,任他滿床亂滾,大家跟著一齊引逗笑鬧,兒童嬉笑聲不斷。興緻過後,再把小孩抱下來。滾床的目的,就是希望新娘來後當年能生個大胖小子。從喜日起,一個月內不能空床,就是床上每夜都必須有人睡。如果在一個月內新娘回娘家,新郎必須居住:特殊情況新郎外出,家中要找人如小叔子或小姑子去居住。

拜堂是舊時婚禮中最重要的儀式。它是在公開場合,親友眾目睽睽之下進行。目的是告訴世人,某某人家兒子的婚姻是明媒正娶,合情合理合法。拜堂禮儀十分講究。在喜廳大堂中間要張貼大紅「喜」字,設香案燃燭點香,講究的要掛大紅燈籠。房屋串枋上要張貼一對書有新人名字的大喜帖子,牆上張貼賀客名單。堂屋正中安排父母雙親就座。一切布置停當,由家族長者為主婚人宣布婚禮開始,然後新郎新娘相伴步入喜堂,或由攙新奶奶(多為媒人),童男童女陪伴進入喜堂。先報新郎、新娘雅字芳名、生辰年齡等,一對新人各牽著紅繩一端,接著禮儀「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三拜」完畢引入洞房。整個拜堂禮儀,鼓樂、爆竹不停,充滿喜慶,熱鬧非凡。新郎新娘入洞房後,要行合巹禮,吃交杯酒。新郎新娘同坐新床沿,用一紅線繩連接兩酒杯,交互呷飲。合巹後,新娘換上軟底花鞋,此時新郎為新娘挑開蓋頭,新婚夫婦見面相識。繼後食團圓飯,又稱「圓席」。圓席為十人座,新郎新娘坐上首,攙新奶奶分坐兩旁,餘下坐六童男童女。圓席十碗,有雞、魚、肉、圓等。雞為整雞,口銜紅棗。雞與魚不可食。席間新郎新娘不舉箸,陪坐而已。

新娘送入洞房後,賓客就入席喝喜酒。此時,八仙桌上早已擺放有紅線連接著的兩把酒壺,還擺有燭台,花燭紅光搖曳,增添喜慶氣氛。喜宴開始時要放鞭炮,一般都要上整雞、整鴨。最重要的一道菜是圓子,象徵今晚夫妻新婚團圓美滿,上圓子時又要放一次鞭炮。酒是喜宴上不可少的,俗話說「喜酒不醉人」,意思是喝喜酒是一件快樂的事,大家都要盡興喝酒。新郎及父母在喜宴中途時,要挨個給每個酒桌上的賓客敬酒答謝,依舊俗,新娘子應藏在洞房裡不見生人,也不敬酒(現代人都時興一對新人共同敬酒)。喜宴上還要給各位賓客贈發喜糖、喜果(染紅的花生),如果一次喜宴有很多桌,其中必有首桌。在首桌就座的是新郎的娘舅及村裡年尊的長輩賓客,也可以安排娘家送親的人。首桌的一舉一動具有示範意義,上菜、開席自首桌開始。首桌的賓客不散,其他桌上的賓客是不能提前散席的。舊時,巢湖農村的結婚喜宴要安排兩頓。第一頓是早茶,俗稱酒碟子,主要上糕點、瓜子、糖果、五香蛋(俗稱「元寶」)等食物,後上各種腌臘滷菜,最後吃挂面。第二頓是傍晚時分才開始的正餐酒宴。結婚喜期,男方要大擺酒宴,酬謝賀客。賀客全部接完以後,將娘家的父母、叔伯嬸娘,以及同輩兄弟姐妹,接到家中赴宴,這叫「會親」。

從花轎落地的那一刻起,瞧新娘鬧房的節目就已開始,調皮的後生貓下腰從紅蓋頭下偷看,羞澀的少女趴在門縫裡偷看,但多是徒勞的。直到喜宴結束,鬧洞房正式開始,人們才能一睹新娘子的風采。巢湖一帶流傳一句俗語,「結婚三天不分大小,意即婚期三天內,不分場合、男女,不分年長年幼、輩分高低,皆可開玩笑、嬉鬧。巢湖民間說,不鬧不發,愈鬧愈發,因此自然而然,鬧的名堂也就日益繁多,鬧的內容也就五花八門,甚至以「鬧」為主題,別出心裁,變著法子耍笑、趣逗新娘,趣事越多越好。「鬧房」大多把給新娘「揭蓋頭」的程序作為開始,通常是酒酣耳熱的客人們簇擁著新郎,慫恿其當著大家的面挑開新娘的紅蓋頭,叫做「瞧新娘」。此後,便有好事的人指點著新娘,從「說好」開始,開啟鬧房大幕。「說好」,這是巢湖區域婚嫁習俗中最有特色的內容,是在瞧新鬧房過程中,對新婚之人表達一種讚美和祝福。男方家多在此前已經聘請了說好「高嘴」、「名嘴」,甚至還配有說好的對手。有的人家還給「說好人」包紅包。「說好」詞大同小異,由一人領說一句,眾人齊聲呼應喊「好」,說好的說到哪,新郎、新娘就要做到哪兒。如「瞧瞧新娘床,新娘床上擺著糖。你也嘗,我也嘗,一人兩包紅喜糖」,「瞧瞧新娘腰啊,大紅絲帶兩面飄。紅褲帶子綠褲腰,一邊綁著一包糕啊!攙新奶奶趕快掏啊!你不掏呀,我來掏,不要扭著新娘腰哇!」等等,說到糖就要糖,說到糕就拿糕,洋溢著濃郁的歡樂喜慶氣氛。「說好」過程中,一些調皮搗蛋的青年人從「馬桶」里掏出來花生、棗子之類的食物,邊搶邊吃邊撒,弄的新床上一片狼藉。巢湖南岸一帶,鬧洞房還有脫鞋的鬧劇。鬧客們乘新娘不備突然將其鞋脫掉,新郎的父母必須拿出糖果或香煙,才能換回新娘的鞋。鬧房有一條原則,即便給新娘子為難,新郎也絕不能生氣,否則會遭到眾人奚落。這環節鬧過後,就又開始進行「敬煙」、「咬歡團」、「過板凳」、「吃瓜子」等難度很大的過關遊戲。其中「咬歡團」,不用手扶,兩張嘴同啃一個用紅線拴起來的光滑滑甜膩膩的米糖球團,一咬一個空,樣子十分滑稽;「吃瓜子」,讓新郎從新娘的嘴唇上取食瓜子,無比逗趣、搞笑。在鬧房過程中,鬧的方式各種各樣,巢湖各地有同有異。既有素鬧葷鬧、文鬧武鬧之分,也有胡鬧亂鬧、大鬧小鬧之別。其中,「文鬧」以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動嘴不動手。諸如給新娘出謎語,讓其對對子,請其講述戀愛經歷及平常羞見於口的男女之事,妙趣橫生。「武鬧」是使用較為粗俗的方式,動嘴又動手。有的則過於庸俗,甚至野蠻,如把新娘按倒在床上,扒衣服,語言帶有挑逗性,甚至不堪人目。鬧洞房是婚禮的最後程序,也是任何婚禮都不可少的內容,它是婚禮的高潮,也是最熱鬧最有趣的節目。鬧洞房時,平輩的、晚輩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紛紛擁入新房,恣意戲謔取樂,進行一場新房中的嬉鬧。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們極盡所能,想出種種方式,讓新娘當眾表演,以逗樂取笑。俗話說:「三日沒大小」,除了爹媽都能鬧。這期間,人們隨隨便便的關係是禮俗所允許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頗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歡節。因此,無論如何戲鬧,如何難以接受,新娘是萬萬不能反目生氣的。如若氣走了鬧洞房的人,新娘將被視為任性,人緣不好,日後的光景就不會好過。鬧洞房是對新婚夫妻的一種祝賀方式。在巢湖民俗中,人們認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為了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勢的陽氣,才鬧洞房的。所以民間俗語說:「人不鬧鬼鬧」,以為「鬧喜鬧喜,越鬧越喜。」只是寡婦、孕婦、產婦、嬰兒、戴孝者、屬虎的或生辰八字與新郎新娘相剋者禁忌踏入洞房,禁止參加鬧洞房。不然,會使新婚夫婦日後不和睦,或有災禍。通過鬧房,增加歡樂喜慶氣氛,同時儘快克服男女生疏感,打破冷清局面,促進新婚夫婦感情融洽。鬧房至半夜,吹鼓手吹起喇叭,大放鞭炮「送房」,親友告辭。在巢湖,有的地方交杯酒安排在鬧房後,伴娘送來酒菜與成雙碗筷,新人喝「交杯酒」,舊時稱「合巹」。巹是一種匏瓜,俗稱苦葫蘆,其味苦不可食。合巹是將一隻巹破為兩半,各盛酒於其間,新娘新郎各飲一巹。匏瓜一剖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而又以線連柄,則象徵由婚禮把兩人連成一體,所以分之則為二,合二則為一。新婚夫婦一同飲酒,用巹盛酒,是因為巹味苦而酒亦苦,飲了巹中苦酒意味著婚後夫妻應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同時,示意夫婦二人如同此巹一樣,合而為一,緊緊地拴在一起了。又因匏是古代「八音」中的一種,含有音韻調和之意,故「合巹」又示意新郎新娘婚後應和睦協調,結為琴瑟之好。「合巹」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生育。「巹」即俗稱苦葫蘆,葫蘆形圓多籽,類似於十月懷胎的孕婦。葫蘆與人類生殖有著密切的關係,新婚時行「合巹」之禮,即是預祝新郎新娘日後子孫興旺。後來改為喝交杯酒,所用器皿,由匏改用酒杯。所謂交杯,即新郎、新娘各執一杯,先喝一口,然後換杯互飲。現在為手臂交叉,互飲對方杯中酒。新郎新娘二人喝酒時,在場的人高聲喊著:喝口交杯盞,一輩子不翻臉。喝口交杯酒,偕老到白首。之後,還讓新郎新娘同吃一塊肉,他咬一半,她咬一半,大家又唱:同吃一塊肉,富貴不斷頭。飲過交杯酒,伴娘和攙新奶奶等人告辭,新婚夫婦鋪被就寢。入寢時,雙方都要爭先問話,在習俗上叫爭取說話的主動權。這天誰先說話,將來誰就能在家庭說話算數。就寢後,洞房點燃的燈燭忌吹滅,要一夜長明。相傳新婚夫婦誰要先把燈燭吹滅,誰就先死,所以二人誰也不吹燈。有的地方在新人就寢之後,有年輕後生躲在窗沿下偷聽新婚夫婦卿卿我我的「秘事」,俗稱「聽房」或「聽牆根」。巢湖習俗,新房無人聽,說是「人不聽,鬼聽」。所以,有時公婆發現無人聽房還有意用一個掃把披上一件衣服放在洞房門外,為的是讓鬼祟見後以為是有人在聽房,就不會來搗亂了。

民國時期,巢湖已有文明結婚之例,但不普遍。建國後,國家頒布《婚姻法》,廢除舊的包辦買賣婚姻,實行婚姻自主。男女雙方經過戀愛,彼此了解自願結婚時。同到鄉、鎮人民政府辦理結婚登記,領取結婚證,履行法律手續。50年代嫁娶從簡,有討個老婆並不難,只要一套學生藍之說。6070年代初,出嫁之女,嫁妝亦較簡單。有些父母還為女兒置辦幾件特殊嫁妝,如鋤頭、鐮刀、糞箕和扁擔,以鼓勵生產。70年代中期後,少數青年辦婚事漸趨侈靡,須備全套新式傢俱,購置三轉一響(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至80年代,則要置備三機一黃(洗衣機、彩色電視機、收錄機、黃金首飾)和沙發、電風扇、電冰箱等高檔器具,有的還要求男方另建新房;結婚費用高達數千甚至上萬元。但多數青年仍喜婚事新辦,有的旅遊結婚,有的參加集體婚禮,既節約又隆重。

附:新婚道好謠 (說好)

(爆竹迎親)爆竹一陣響,新人座轎堂,花轎到門庭,貴人站兩旁。

(伴婆請親)新人請,新人請,請一遍,她不理;請兩遍,她不慌;請三遍,新人轎里理衣裳。(新娘下轎)

新人下轎了,寶瓶懷裡抱;新人下了轎,腳踩蓮花步步高。

(傳袋起步)一代傳十代,十代傳百代,百代傳千代,千代傳萬代,萬代子孫傳下來。

(新人進房)我送新人進洞房,新人站在踏板上,望我們拜拜,我們就回堂。(伴婆揭蓋)烏木秤桿圓溜溜,我代新人揭蓋頭,蓋頭落上,子孫興旺;蓋頭落東,子孫滿堂;蓋頭落地,買田置地。

(喜進客堂):爆竹一放震天響,一班新鄰來鬧房。日落西山走,鬧房好時候。一步一花開,兩步走進來;三步四步堂前站,諸親六眷兩旁看,一進客堂對上望,朱紅對子掛兩旁;福祿壽三星中堂掛,

紅紗燈高懸兩山牆;大紅蠟燭香案照,走馬花燈掛正梁;

我請諸親六眷堂前坐,喝杯黃茶再來看新娘。

(洞房叫門)手拿爆竹在堂前,細聽粗人幾句言,不喜玩者安穩坐,喜歡玩者請上前,非是我等當歌手,新娘新郎要團圓。

小小盆子四拐尖,五色果子在中間,新郎捧盆朝頭走,

諸親六眷在後頭。小小門帘七尺長,掛在龍頭鳳尾上。

掛在龍頭生貴子,掛在鳳尾出娘娘。桃枝妖妖花正開,

此葉層層長上來。這次遇到小大姐,全作家人把門開。

我是張仙送子來,老者開門多福壽,中年開門多子孫,

學生開門中舉人,姑娘開門秀巧雲。

(客鬧洞房)

進到新房喜洋洋,大家恭喜來鬧房。新娘今晚不要藏,

快快專心聽我講:難事姑娘做到底,姑娘出嫁是一樣,

何不學個開通女,叫你怎樣就怎樣,今晚時間不太長,

先請新郎問新娘,今晚賞光不賞光?新郎新娘站一旁,

各位親友圍四方,再請新郎和新娘,姓名年齡互相講。

看新年鬧洞房,新娘不要面對牆,請新郎拉新娘,

拉過來大家望一望。你看新娘臉發黃,是否在家想新郎?

現請新郎問新娘,到底在家想不想?新娘頭戴一枝花,

我勸新娘莫想家,娘家有你親生母,婆家有你萬年家。

請新郎問新娘,今晚想家不想家?如今結婚真正好,

家家銀錢用不了,請新郎掏掏新娘腰,看看腰裡有多少?

新娘身穿新棉襖,不知懷裡是糕還是棗?

(又到客堂)說是說,走路動身,走是走,鼓打三更。

我請諸親六眷到堂前,喝口黃茶定定心,我們再來看新人。

說了一遍又一遍,綠布下缸染翠蘭。我請諸親六眷到堂前坐,

他二人細細談。爆竹一放喜洋洋,諸親六眷到客堂。

站客堂看門樓,門樓兩邊掛綵球,金磚鋪地多光彩,

彩門兩扇洞洞開。一副好畫作中堂,客堂之內喜洋洋。

左邊是金銀庫,右邊是米糧倉。說過堂屋到灶前,

灶上師傅手藝真不瓤,大鍋燒肉千翻滾,小鍋燒魚兩邊黃,

親戚吃了常來常往,朋友吃了四海名揚,家人吃了和和氣氣,

夫妻吃了恩愛非常。灶前說了轉前堂,八仙桌子擺中央,

四條板凳各一方,金茶壺,銀茶壺,倒杯黃茶撲鼻香,

我請大家來坐好,喝杯皇茶再來看新娘。(再請新人)

我請新人到客堂,二人一陣喜洋洋。一走一抖,好似仙人吃醉酒;

一走一搖,好比仙人下九霄。走一步,共海棠,走兩步,

鴛鴦和合永成雙,走三步,桃園三結義,走四步,四喜狀元郎,

走五步,五子登科,走六步,六郎趕太陽,走七步,七星抱北斗,

走八步,八仙過海洋,走九步九世同君張公儀,

走十步,新娘新郎給大家來望一望。

女方家要準備給出嫁的女兒陪物品,巢湖民間叫「陪嫁妝」。由於娘家嫁妝的多少輕重往往可以衡量娘家的財富和地位,也關係到新媳婦過門後在夫家的身價待遇,因此,娘家儘管是個「陪」字,也要儘力鋪排,以爭體面。嫁妝種類可分為鋪陳、擺設、日用等物品。嫁妝多為衣服、蚊帳、被褥、澡盆、腳盆、洗臉盆(架)、提桶、子孫桶、木箱、木櫃、抽屜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達十餘抬。為顯豐厚、風光,大件為二至四人共抬,小件也要兩人合抬。富戶大族更有陪送田地、山林、店鋪的。一些貧寒之家無力備辦過多的嫁妝,只好由男方備辦一部分嫁妝,或男方先悄悄資助一部分錢款給女家以購置嫁妝,待迎親之日再一同抬回男方家,以此遮人耳目爭個面子。上世紀70年代,嫁妝除了一般日常生活用品外,講究「三轉一響三十六隻腳」。即結婚成家時,嫁妝要準備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簡稱謂「三轉一響」,還要準備雙人床、衣櫃、衣櫥、床頭櫃、梳妝台、寫字檯、方桌及四把椅子,這些傢具總共有三十六條腿,即所謂「三十六隻腳」。在所陪嫁物品中,有兩件特別值得一提:一是紅漆馬桶,它似乎是頭等重要的。馬桶叫做「子孫桶」,有子孫興旺的意思。馬桶中要放進棗子、花生、桂圓、栗子、荔枝,取「早生貴子」、「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孫桶」不但是祝願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親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討要「子孫桶」中的紅蛋和喜果吃,以求帶來生男孩的喜氣。二是少數富裕人家,在長長的送嫁隊伍後面,抬著一對黑漆棺材,意思是娘家給女兒一生所需的用品都準備完了,不用婆家操心,也是祝願女兒女婿升官發財、白頭到老。富有的人家往往還陪嫁一個年輕的女僕,俗稱「隨身丫頭」。由於陪嫁的嫁妝豐盛,巢湖民間俗有「生兒滿堂紅,生女一場空」之說。嫁妝要在男方迎親時隨新娘同行。送親送嫁的人多勢眾,隊伍浩浩蕩蕩,蔚為壯觀,是婚嫁禮俗中最惹人注目的喜慶景象。到了男家,要把嫁妝一件件擺開,陳列於堂屋中,一邊放鞭炮,一邊招呼親友、鄰里都來觀看,俗稱「亮嫁妝」。

巢湖婚俗,新娘子進門,隨嫁妝一道的,則是新娘子為婆家大小每人訂做的布鞋。此舉一來看新媳婦的女工手藝,二來看新媳婦的孝心,所以,一旦婚期臨近,待嫁的新娘便不分晝夜為婆家趕做新鞋。若時間來不及,則請上村裡的姑嫂、閨中的好姐妹來幫忙攢嫁,以便及時完工,備齊嫁妝。此外,女兒出嫁前,作興數日卧床不食米飯,以雞蛋、棗栗充饑,節食的目的是為了迎親之日減少大小便,以免放屁出洋相。因此,在巢湖有「新娘子放屁——哧哧的響」的諺語。

巢湖民間新娘出嫁,在時間上,巢北、巢南正好相反。巢北是新娘黎明時動身,天光越走越亮(寓意人生越走越亮』堂),而巢南交界的無為則作興太陽落山、天色完全黑下來後新娘才進婆家門(保留原始的神秘感)。巢湖舊時送嫁的程序是:新娘先在娘家舉行沐浴儀式。儀式均由兩位夫妻雙全、兒女雙全的中年夫妻主持。一人手拿畚篩,篩上放些染紅的喜果、雞蛋,下面用大腳盆接著,另一人將熱水以畚篩淋到腳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讓新人連續揩三次。新娘子沐浴後行「開臉禮」。按風俗,未婚女子稱「毛臉」,婚前是第一次開臉,請一專職的「開臉婆」或「全福之人」用線絞除臉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鬢角,並拔下新娘的七根頭髮與新郎的頭髮混合搓成線,供新娘扎髮髻,寓意「結髮夫妻」,自此新娘便開始不再是「黃毛丫頭」。「開臉」過程中,忌寡婦、產婦、兒女不全和與新娘屬相相剋的人來參加。巢南一帶,男家在向女家發「上頭盤」,即送上轎衣的同時,還要送上「開臉盤」。「開臉盤」共有六個盤,分別盛肉、魚、雞、喜果、炮竹紅燭、胭脂花粉。女家收到開臉盤後,即由舅母等女性長輩給新娘開臉。開臉後,母親為女兒畫完最後一筆眉毛,還對女兒再三叮囑,甚至如何度過洞房之夜的悄悄話。爾後,新娘子和娘家人共進「最後的早餐」,早餐中,有一碗米飯必須和自己的兄弟各吃一口,此謂「分家飯」,表示從此姑娘將是人家的人了。也有新娘子端上一碗飯,還未開口吃時,兄弟便搶過去自己吃,意為「奪回衣飯碗」,保住娘家的「財氣」。吃完分家飯,門才打開,婆家來的迎親的人用餐後,新娘的兄弟便將換上新鞋的姑娘從閨房背到門外的轎子上,表示出嫁的女兒不能腳粘娘家的泥土,帶走娘家的財氣。新娘上轎前的一瞬間,有一規矩是:必須大哭,以示對父母兄弟依依不捨之情,「不哭不發,越哭越發」。花轎內先放有男家帶來的一隻公雞,女家在新娘上轎時要配一隻母雞放腳下,寓意「鳳求凰配成雙」,再用一塊土基墊腳,表示不要忘記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娘家。新娘子出了家門起程後,女家向門外潑一盆水,叫做「嫁出去的丫頭,潑出去的水」,將來一切均應按照婆家的規矩做事了,女家所陪嫁妝也隨送嫁人員同行。富戶人家是花轎迎娶,一般貧寒人家便是青布小轎,十分寒磣的農家只能是以步代轎。送嫁隊伍中,一般安排四個、六個或八個小姑娘(成雙),新娘的親姐妹是不送行的,這是迴避男家鬧洞房,以免過分玩笑帶來的難堪。送嫁隊伍中,由一名男童(娘家侄子)扛蚊帳,陪嫁的木盆內,整齊排放著一雙雙花色艷麗、針工精湛的布鞋,成了一道好看的景觀。送嫁隊伍中有一人提炮竹籃,籃子周圍糊以紅紙,沿途若遇到岔路口一定要燃放鞭炮,意為避免婚姻「出岔子」。每過一個村莊也要鳴炮而行,有的還拋灑喜糖,散發香煙,否則拎爆竹籃者要遭到村人扭耳朵取樂的戲弄,又叫「摘扁豆」。若是乘坐花轎,轎夫們往往為了討「喜錢」,在過橋、轉彎的當口上故意將轎子大幅搖晃,搖得轎內的新娘嘔吐不止,儘管新娘坐轎時已用絲帶束腰,但也難以忍受那種折騰,直晃得送親的親人心疼,等轎夫拿足了喜錢、喜糖,才平穩地抬著花轎趕路。送嫁中,比較講究的是行走線路的選擇,婆家明明不遠就到了,卻偏偏兜遠路走,俗稱「兜青龍」,其實是炫耀炫耀。送親隊伍行進的朝向、線路都有規矩,所走的線路不能和接親來時的線路重複,而要按照逆時針方向行走,即來時走右邊,回去時走左邊,「東來西走,不走重道」。民間說:「走回頭路,夫妻不能白頭到老。」忌諱「重」字,擔心走重道要重婚。又怕惡鬼邪祟在來時的道路上搗亂使壞,繞道一走,那可能發生的凶禍便避開了。又說:「走重複道路的話,就會生男不生女或生女不生男。」花轎將至男家時,以一串鞭炮通報,男家一聽見鞭炮聲,立即放鞭炮迎接。新娘到了婆家,轎子在大門前歇下,新娘坐在轎內,需要很長時間才給下轎,這種做法,習俗叫「冷性格」,壓壓新娘子的脾氣。和上轎時一樣,新娘在下轎時也禁忌踏土,另有「全人」(夫婦雙全、兒女滿堂的人)於腳下傳袋,新娘在袋上向前走,走完一袋又傳一袋(俗話叫「傳代」),一直傳到花燭堂前的紅氈毯上,與新郎舉行拜堂典禮。在「拜天地」時,若新婚夫婦屬相相剋,則要用被子隔開,民間稱為「隔山拜天地」。新娘進洞房時,要抬頭仰面,這叫「抬頭」、「不受氣」,如果低頭入房,將來在婆家是抬不起頭的。

新媳婦「回娘家」又叫「回門」,雅稱「歸寧」。巢湖民間盛行婚後第三天(也有滿月),新婚夫婦雙雙回女方家省親的習俗。民間把新娘從娘家嫁到婆家稱為「進門」,所以把新娘從婆家回娘家省親稱為「回門」。新婚夫婦一塊回門,成雙成對,又稱為「雙回門」。但民間忌諱祭灶日、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日回娘家。「回門」這一習俗從女婿方面來說,有感謝岳父、岳母恩德,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等意義;從女兒方面來說,則表達了出嫁成家後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情。不過,深受初離家門、乍別父母的新娘歡迎的這一習俗,對於新郎來說,卻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新女婿第一次上門,丈人家十分重視,首先找上村裡有聲望、輩分高的人來作陪。酒桌上,除了正常飲酒談天外,作陪的名人們往往有意以各種方式考考新女婿的學問、才華,新女婿一不小心,便陷入難堪境地。此外,新女婿在女方親友面前,也要飽嘗被「品頭論足」的尷尬滋味,往往面對新娘的姐妹們,他就招架不住。遇上放肆的女孩,還把煙灰、紅漆往姐夫臉上抹。新女婿在被戲鬧的過程中不能發怒,即使手足無措,狼狽不已,也還得滿臉堆笑,聽憑發落。通過這一會見,不僅兩親家加深了了解,聯絡了感情,就是雙方親友也初步結識,為今後的往來打下了基礎。「雙回門」的新郎和新娘,不可在娘家同房,此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末。巢北習俗,新娘嫁出去的第一個夏天,娘家要給女兒做夏衣送到婆家,並將女兒接回家過一個月,這叫「歇伏」。這是父母愛護女兒,怕女兒伏天下廚受暑熱的一個做法。

舊時代,婦女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一而終,沒有向丈夫提出離婚的權利,相反丈夫卻有權不要妻子。男人單方休妻被認為是合法的。舊時,女有」七出」之罪:「不順父母,無子,淫蕩,嫉妒,有惡疾,口多言,盜竊。」婦女若犯有其中任何一條(其實找理由是很容易的),丈夫和公婆就可以將其趕出家門。巢湖廬劇有個代表劇目叫《休丁香》,就是這種不道義民俗的形象展示。劇中負心男子張萬郎另有新歡,便無端以「無子」之由(後來結果證明是張萬郎自己沒有生育能力)將妻子郭丁香休出家門,自己最終惡報纏身。儘管休妻借口多,但巢湖民間同時也流行「三不去」的規定:妻家無人可投靠不去;曾為公婆服喪三年不去;娶妻時貧,後來發家變富者不去。任意休妻,不但要受到國家法律的干預,並且在道義上,「糟糠之妻不下堂」,隨便拋棄妻子,亦為社會輿論所不容。

招親,也稱「招婿」。男方由於經濟困難,弟兄多,娶妻難,而女方父母膝下無子,招來其中一男,視為兒子,繼承女家香火,撐起門面,繁衍後代。招來的女婿也稱「倒插門女婿」,有為岳父母養老送終的義務。生下子女可隨母姓或用父母雙姓,名日「雙聯香火」。過去買賣婚姻,有人把婦女當做商品,可以買賣。父母可以賣自己的女兒給有錢的人做妾,丈夫可以賣自己的妻子給別人作配偶,公婆可以賣守寡媳婦給他人做妻室,這些都是不合情理的做法。

舊時,男方由於貧窮、醜陋、年齡過大等原因,難娶妻室,在有寡婦不同意改嫁時,經人和公婆說合後,便在晚間搶親,強迫婚配。搶親在巢湖還有另一含義,有的地方在姑娘出嫁時示意對方來搶親,其目的是抬高女方身價,也便於來日夫妻不睦時女方能夠掌握話語權。

巢湖境內昔日男女婚姻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雖然提倡自由戀愛,但其聯姻程序和婚姻儀式仍基本沿襲過去古老的一套。無論是老式、還是新式婚姻都必須經過議親、定親、求親、娶親等四大程序。

  議親:老式婚姻,是由媒人按「門當戶對」的觀念或受某一方所請,登門議親,俗稱「撮酒喝」,有「成不成,酒三瓶」之說。如果雙方家長認可,便請算命先生為子女算命,測八字,看是否相合,稱為「查八字」或「合八字」。新式婚姻,則是男女雙方經自由戀愛心許後,先由男方請一關係較好的人到女方家中提親,雖為形式,但非有不可,因有「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的傳統習慣約束,否則會遭世人非議。

  定親:經媒人說合、雙方家長應允後,男方家中便選定吉日宴請媒人。在宴請媒人時,必須請自己家族親戚作陪,以作為兒子定親的證人。這次宴請,稱之為「瞧家」、「喝酒」或「喝准盅」。

  求親:男方宴請媒人,請其前往女方家中轉告自己結婚的要求,謂之「啟媒」。待媒人徵得女方家長同意後,男方再次擺酒席,宴請女方家長和媒人,俗稱為「吃求親飯」。

娶親:吃過「求親飯」後,男女雙方各自籌備婚嫁,在此期間,男方必須向女方贈送彩禮。以往的彩禮,多為一般衣料、鞋襪和少量現金等;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禮多為高檔服裝、皮鞋、金項鏈、彩電、冰箱、洗衣機、摩托車及現金。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稱之為「下聘」。然後,由男方擇定良辰吉日,請人用花轎或小汽車將新娘迎回家中,舉行結婚儀式,稱為「拜堂」。如今巢湖一帶,也有新郎親往新娘家中迎娶之習俗。

附:當代迎親的一般程序。

主要人員:新郎新娘,親友團,新人父母, 一組拍攝隊員,化妝師

主要工作:準備紅包(量力而行)、兩包糖、手捧花、規劃花車路線(去與回的路線不同)、紅傘。 順序如下:

1)早晨新娘化妝,姐妹團化妝,準備好待問的問題

2)在新娘家的拍攝組跟拍化妝花絮

3)新郎及兄弟團布置花車,在吉時前到達目的地

4)在新郎家的拍攝組跟拍花車花絮

5)良辰吉時,新娘家門開著一條縫,兄弟團叫門

6)姐妹團在門後出些問題考驗新郎。

7)問幾個人在裡面,伴郎塞多少個紅包。(不回答的話就按6個紅包塞),來回幾個回合(不超過五個回合),姐妹團留一人把門打開,其它人進入閨房。

8)新郎及兄弟團進大廳,伴郎給在大廳人每人一紅包。新娘家的長輩給進入大廳除新郎外的每個人一個紅包。

9)伴郎敲閨房,姐妹團問問題,伴郎從門底塞紅包(紅包不超過30個,不超過5次塞)。10)新郎從伴郎處拿捧花,單膝下跪向新娘求婚。

11)新娘接過手捧花,答應求婚,新郎新娘互帶戒指。

12)姐妹團事先將婚鞋藏在閨房中,由新郎在房間內找新娘的婚鞋,幫新娘穿上

13)伴郎把紅包遞給新郎,由新郎給姐妹團每人一個小紅包

14)新郎新娘互帶胸花

15)出閨房門,到大廳新郎新娘感謝父母,給長輩敬茶

16)長輩給新人紅包

17)新娘帶著嫁妝出發到新郎家

18)新郎抱起新娘,伴娘為新娘撐紅傘,出娘家門時放鞭炮或打響禮花

19)新郎一直把新娘抱到花車上,開車走新的路線(花車不許走回頭路)

20)行路當中,花車要跟隨緊密,車隊統一行動

21)進到新郎家,伴郎先下車,幫新郎開車門,伴娘先下車,幫新娘開車門並撐傘

22)新娘下車,跨過門檻(火盆)

23)新人拜堂

24)新人給父母敬茶

25)父母給新人紅包

26)儀式結束,新人與工作人員一起吃午餐

27)自由活動,或在戶外拍攝外景

28)下午換衣服,化妝到酒店,宴請客人。

29)按預定時間在酒店舉行婚禮儀式。

30)讓各位賓客盡享酒宴佳肴

第四節 莊重的喪葬習俗

喪葬古稱凶禮,是人生儀禮中的最後一件大事。長期以來,巢湖民間篤信靈魂觀念較強,故一般家庭都特別重視為死者治喪、送葬,希望藉此告慰亡靈。康熙《巢縣誌·風俗志》云:「喪禮,人道之至重者也。……巢邑喪事,延僧眾焚修、誦經、祭七、開弔、堂奠、張樂、設飲,葬則鼓吹、芻靈導前,美觀道塗,每以酒食豐盈、佛事、鼓吹、紙紮蔣盛……」巢湖民間對於不同年齡段的死者,有著不同的稱謂:稚幼者亡,叫「丟掉了」、「撂掉了」,不辦喪事;少壯者亡叫「天亡」、「少殤」,一般來說喪事從簡,墓墳也較小;達到五十歲的人死亡才稱為「老喪」;六十歲以上夠上花甲子的人死亡,可稱為「過世」、「去世」、「謝世」、「走了」、「老了」,尊稱為「逝世」,習慣稱為「白喜事」。民間對亡者靈柩的放置有一些習俗規定:對那些非正常原因死亡,如:意外事故死亡、暴病死亡、客死他鄉或是死在醫院裡的人,靈柩、屍體不能再抬回家中停放,只能放置在室外空地搭蓋的臨時布棚里,否則舊俗認為對後代不吉利。巢湖民間的喪葬禮俗大體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停屍。一般至少停屍三天,這是生者對死者的最後服務。第二階段是弔唁,第三階段是下葬,第四階段是復祭。

置辦 壽衣 壽材

一般來說,壽衣在老人病重、咽氣前趕製。忌諱死者光著身子去見閻王。人咽氣後先用新布巾沾河(塘)水為其拭身,前胸後背各三下,給亡婦梳頭,亦三下,再穿好壽衣。壽衣放在鬥上篩子中,斗內放香油燈盞,燃燈芯七根,篩上放壽衣。穿壽衣時,先在孝子身上披一下,這叫「暖衣」,然後給死者穿套。再剪孝子襯衣領少許塞人亡人之領內,同時以絲棉套亡人之手。此時,請山人誦經破煞,取床上墊草及其生前布鞋於大門外焚燒,俗稱燒「絕穰草」。「壽衣」又稱「老衣」。壽衣有許多特殊的禁忌:在壽衣件數上,穿單不穿雙,有避免凶事成雙的意思:上衣不稱「件」而曰「領」,有三領、五領、七領之別;褲子不稱「條」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別。「五領三腰」就是穿上五件上衣著三條褲子。舊時,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領,官宦富貴之家穿五領、七領;也有的小戶人家,家境貧寒,做不起壽衣,為了不違習俗,用「假領」、「假襖」配足五、三數字。在壽衣用料上,要選平紋布,忌穿斜紋布,以迴避一個「邪」字;要給死者穿布衣、布鞋,忌穿毛織品、皮毛製品的褂、褲、鞋,以避來世投胎畜生。可以用絲綢、棉紗織品,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不能帶紐子,只能系布帶,不能綴金屬(死者全身不能帶一點鐵制的東西,否則將被認為很不吉利),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布帶只用於上衣,下衣不系帶,腰系一束白線(也有用紅線或紅紗),按死者年齡,一歲一根。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無論冬夏都是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里紐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壽衣要圓領大袖,袖長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意味著後輩兒孫將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帽子以布打褶縫成,壽鞋一般都是軟鞋,意為鬼魂趕路方便。民間稱亡故老年人用的棺材為「壽材」,壽材的質量差別很大,是衡量喪葬禮儀層次高低的標誌。楠木、柏木、樟木等硬質木為上品,杉木、椿樹、柏樹、油松、槐木等次之。民間忌用柳木、松樹,因為柳樹不結籽,若用其為壽材,以為會導致絕嗣;松樹砍了,再不會發芽,若用松樹做棺材,怕會使子孫斷種。舊時喪禮極為繁縟,棺木從厚,棺材有十二元、十四料和標皮材之分,以生漆彌縫,不用鐵釘。富戶多為生前置辦壽材。窮苦人棺木用「標皮材」,標皮材板薄而短窄,僅足納屍體而已。舊時,棺材的製作十分考究,要用桐油漆成黑色,有些還在前頭雕刻雲紋彩繪,諸如松、鶴等圖畫,並寫有吉祥語句,兩邊鑲銅環。壽材要早早漆好,不然的話,殮後再漆,死者要摸暗弄堂。棺材做好後,擱在那裡不能再隨便移動,俗話說隨便移動,對本人不利。壽材要放到乾燥處,越乾燥越好,據說如此能使本人來世疾病稀少。否則,就會多病災。為夭折的未成年兒童所做(買)的小棺材不叫棺材,而叫「小金盒子」,不得入葬老墳,只能入亂葬崗。民間對死人棺柩的停放地也有規定:死者必須超過六十歲(花甲),才能停放在堂屋正中,這叫「壽終正寢」,「七單」可以正貼牆上;六十歲以下棺柩只能停放在堂屋居中略偏,還要分男左女右,「七單」斜貼牆上。死後一般停屍三日,如亡人父母健在則停屍兩日。死者親屬日夜看護。這一規定名為「冷屍」,即必須讓死者屍體冷卻後方能進入棺材,防止死而復活。進棺以後,蓋棺封殮時,要進行一次遺體告別。死者咽氣前須由床上移到鋪以稻草的地鋪上。頭朝內牆,腳朝門外,然後卷床鋪,撤掉蚊帳,待其咽氣後全焚燒之。其時為亡人象徵性修剪指甲,潔面凈身,穿老衣。死者要頭枕一磚,腳墊一土基,謂「頂天立地」;上覆白布,下鋪草氈,日「鋪金蓋銀」;臉蒙黃表紙,謂免其羞見天皇。在死者腳前置一盞米飯,上加一個煮雞蛋,插上一雙筷子,曰「倒頭飯」;在其身邊置油燈一盞、缽一隻,不斷燒紙錢,朝夕奠之,以供死者路上打發小鬼糾纏之用。人殮時,要用扇子扇掉蓋臉紙,而不能用手揭下。用手揭下蓋臉紙是對死者的侮辱,有「曝屍」之意。咒語中有「我前世揭你蓋臉紙」之說,意即我和你前世有仇。不過,待親人到齊時,要立馬蒙上蓋臉紙。否則,死者會暗中數椽子,這樣對家中人是極為不利的。另外,死者入殮時,要首向外,足向內,死者如有妻或夫尚健在,落殮時用的枕頭要低,低到看不見自己的腳才行。否則,是要叫他的妻或夫一同去的意思。民間想像,能望見自己腳時也就望見了自己的配偶。入殮後,忌雨打棺,否則,以為後代子孫會遭貧寒。俗語云:「雨打棺材蓋,子孫沒有被褥蓋」,「雨打靈,輩輩窮」。入殮前後,停棺在堂,直至出殯前這一段時間裡,最忌貓近屍體、棺柩,人們認為貓或其他動物靠近屍體,會詐屍,屍體會跳起來,死死抱住活人或其他東西不放,因此家人要精心守護靈柩,以盡孝心。如今一律實行火化,許多程序都要簡化,但某些習俗還是要繼承沿用。

報喪、設置殿堂

死者的親屬在布置「靈堂」的同時,就要開始「報喪」了。首先派人去舅家(男喪)或娘家(女喪)報喪,請他們來看死亡是否正常,壽材壽衣是否完備,喪儀規格是否妥當。娘、舅家人來了,戴孝子女們在門前齊跪,嚎哭迎接。他們看了死者遺容後,若無異議,喪事才能按原定計划進行(在死者病重醫治無望時,有的已經給重要的親戚通報了情況),這好像也是一種「公開透明」的死因告示。對於舅家、娘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盡量滿足。因為,按巢湖的地方風俗,如果舅家、娘家人刁難鬧彆扭,喪事就無法順利辦理。對於其他遠處的親戚等,則由「家門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頭上門報喪,告知他們何時祭弔、何時下葬,好讓他們如期前來弔唁。死者入棺為大殮,口含銅錢,頭枕雞鳴枕,足踏蹬腳炭,上覆以綢被,棺材口嵌方形紅綢,以掩其面。子孫臨棺泣訣後,加七星板,以釘、漆封口,亦稱「封殮」。

堂奠即設靈堂祭奠。死者入棺後,棺前設案,案上供牌位,置長明燈、香爐、蠟台等。山人用紅紙糊一封套,在上面書死者名諱,即牌位,將其插在一盛米的碗里。棺下有照壽衣之斗燈,終日不熄;山人將刀碗置於棺下,碗覆地下,刀壓其上,棺上放打狗餅七個。此時,山人寫「七單」、「孝名單」。「七單」即自死日起,每七日為一七,七七為期滿。山人列出逢七日期,將之書於白紙,貼於堂前。「孝名單」為五服以內男女子孫的名單。第三日破孝,孝子服繚,孫輩及近親以白布做衣帽,遠親鞋端蒙白布,男戴白孝帽,女披白布巾,靈前掛孝帳,案前圍白布桌幃,營造白茫茫、凄慘慘的喪事氣氛。逢七由僧人做佛事或道士做法事。下午必設祭,設祭時孝子披麻戴孝,手持哭喪棒,匍匐於案前,女子不分親疏均哭於棺側,道士立案旁搖鈴誦經,讀孝名單。然後親友依次跪拜。祭畢,孝男出門口,道士焚紙。七單上列有亡靈返家之日期。是日晚大門虛掩,門內外檐下均放一蘆葦稈紮成的紙糊梯子,門外梯旁放一瓦罐,中有熟雞蛋兩枚,門內梯下放盥洗的盆巾,堂前一小方桌燃白蠟燭,鋪以草灰,上面杯箸各二,魚、肉、蛋三碟。桌角放冥錠數枚,供陰差取用。自大門口梯至卧房、鍋灶、靈柩前地面均撒草灰,家人靜坐他室,以俟魂歸。深夜,見灰上有貓鼠足跡或燭因風閃爍,則亡人魂歸矣。於是鳴炮掃草灰,撤紙梯,將其送至河邊或荒郊焚燒。在進行堂奠過程中,親友、鄉鄰亦來弔喪,凡來弔喪者,孝子都要行跪拜之禮,女兒、賢媳則扶棺嚎哭致哀。操辦喪事多委託家族中的叔伯長輩和堂兄弟們代勞,其他親友也有主動趕來幫忙張羅「打葬事」的。巢湖民間常有嘲弄那些與人作惡作仇的人家以後「打葬事都沒人幫忙」。已出「五服」的宗親、村鄰、街坊、世交、摯友等,在聞得噩耗後,便主動前來弔唁,與死者告別。在巢湖最流行的習俗是,前來弔唁者,每人必帶一刀草紙,既表達哀思,又做喪禮。若死者生前有德行,有威望,有人脈,前來弔唁的人也就越多,這是喪期的高潮。弔唁者在未入門時要燃放鞭炮,告知喪家已有親朋鄰里前來祭奠,喪家要有專門的人員接待。喪家在靈堂外設「禮桌」、「禮簿」。祭禮通常有紙錢、香燭、紙馬、靈幛(被面),現在送花圈輓聯,也有送現金,喪家要有專門人員登記來客名單和禮品。

三、 發喪 出殯

在祭弔的日子裡,就開始選擇墓地,甚至死者健在時便已選好了墓地。巢湖民間認為墓地關係到家庭平安和後代興旺,因此十分講究「風水」、「脈氣」。如果祖先埋在「藏龍卧虎」的「風水寶地」,後輩兒孫就可升官發財、福祿並臻、人丁興旺、歷世不衰。凡後輩家庭興旺發達的,人們常常稱其上輩「墳里脈氣好」;家裡出了名人,會說他家是「祖墳上冒煙有氣力」;而有為報深仇大恨者,往往採取的最激烈舉動就是挖仇家的老祖墳。祖墳一旦落地,家庭如果平安,就不會輕易遷移;如果家庭屢屢出事,往往以遷移祖墳來祈求轉好運。可見中華民族傳統觀念對祖墳的重視和敬畏。選擇墓地的要求繁多博雜:墓地要靠山,自然環境壯美,而且山腰要呈「左青龍」、「右白虎」的形勢,後氣要足,方向要遠,山勢喜兩頭起,忌兩頭垂,所謂「裝擔山將兩頭起,世代兒孫富貴是,若然山勢兩頭垂,兒孫乞食去無回」;要靠山臨水或枕山臨水,或東邊濱水,西邊臨道,水忌沖射,所謂「水深處民多富,水淺處民多貧,水聚處民多稠,水散處民多離」;不宜選地理形貌崎嶇古怪、歪斜險峻的場地;不宜選孤獨山頭、神前廟後,更不宜選低洼積水處。古來巢湖民間流傳「十不葬」的民謠:一不葬粗頑塊石,二不葬急水灘頭,三不葬溝源絕境,四不葬孤獨山丘,五不葬神前廟後,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岡繚亂,八不葬風水悲愁,九不葬座下低小,十不葬龍虎尖頭。選擇墓地時,通常由長子陪同,陰陽先生拿上羅盤等到預定的墳地「看風水」。根據八卦的來龍去脈、相生相剋之理,參照八卦太極圖、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斷善惡吉凶,選擇「風水」好的「山向」,選定墓址,俗稱「勾穴地」。一些人丁興旺的大家族,多有已選定的家族墓地,俗稱「老墳地」。老墳地一般要按宗族門、房、支系設置相應地段。

發喪包括起靈、出殯等。巢湖民間的安葬一般都在早晨舉行。「起靈」之前,先由「響器班」吹奏一通,實際是對外告知馬上就要起靈了。有的人便趕到喪家幫忙,有的人則扛上鐵杴直奔墓地等待「全墓」(填埋棺材)。孝子及親鄰都到齊了,於靈前燒紙磕頭後,便把靈柩抬到大門外兩條長凳上,在靈柩兩側綁上椽木作為抬靈柩的杠子。孝子要給每個抬重的人下跪。出殯。巢湖民間「出殯」一般不用車,由八人用杠抬,稱「抬重」。起靈後,棺材停放門前,名為「發引」。巢湖民間用山人送煞,山人於棺前搖鈴誦經,灑茶葉、五穀,燃放爆竹舁棺出殯。孝子捧紙牌位(現遺像)跪於門口以迎棺柩。山人至門口以刀擊破煞之碗而擲於地,這叫「破煞」。一切準備停當後,主事人高喊「起靈」。靈柩抬起後,主事人用腳蹬倒停柩的兩條長凳,由長子在柩頭前地上摔碎一個瓦盆,俗稱摔「老盆」,頓時哭聲大作。舊俗認為,誰摔「老盆」誰就是當然的繼承宗子,就有繼承權。所以民間常有殯棺未出,兒子們就為摔老盆而爭執起來的事。靈柩起動時,開始鳴炮,焚鋪草,長子要向「抬重」的人行跪拜禮(轉彎道、過橋時亦跪拜)。其餘的人在前抱著「靈牌」,低頭彎腰在棺前哭著行走。出葬,諸親六眷,隨柩送葬,都要戴孝。若死者系村上高壽且有聲望的老人,則全村「發白」.以示對死者敬意。城市一般送到城門返回,農村一般送出村口,也有送至墳地返回。出葬的隊伍行程安排很有講究,一是送葬和回來不能走同一條路;二是必須經過的村莊應先打關照,進村要放鞭炮,村裡人家也都關上大門,必經路口的人家還要在門口橫放一把掃帚以避邪。棺柩半路上不得落土,抬棺的眾人如需休息,只得用撐桿撐住「龍杠」。出殯途中,若遇雷雨,民間認為是不祥的。入土。靈柩抬到墓地,要繞墓穴轉一圈,示意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環境,才好安息。幫助殯葬的人,等孝子在墓地上挖三鍬土以後,一齊打「井」(坑)。打好井後,以芝麻秸燒煉之,穴內以石灰墊底,再灑硃砂、雄黃等,後將棺材置坑內,以羅盤定方位。接著由孝子掬土覆蓋棺上,後由抬重者堆土成冢,子女跪拜冢前燒錢紙,並以酒肉飯菜祭之而畢。如果恰巧在葬埋之後下起了雨,則以為是吉兆。民間說:「雨打墓,輩輩富。」

四、 復山 做七

巢湖上壽(一般指60歲以上)去世,喪家要置辦酒席,招待弔唁和幫忙的人,俗稱白喜事。白喜事以素色為本,孝期,家人服裝都著黑青蘭素服,裝飾均以白色為主,禁忌朱紅,但有些說笑不忌。大戶人家或想把喪事辦得風光體面些的喪家,出喪的頭天晚上,要請全村人吃酒席,酒席中必上大塊紅燒肉,叫「紅灶捂」。出喪前,要吃上山飯;待安葬結束後,要吃下山飯,中間吃紅糖茶。此外,要給弔唁的親戚朋友、村人按人頭各分送一條壽巾、一隻壽碗、一塊「紅灶捂」,以示添壽之意。在辦白喜事中,巢湖還流行一種偷壽的習俗,尤其是高壽仙逝,即在喪家故意多拿一些壽巾、壽碗給下輩子孫使用,以求上輩保佑,吉祥平安,延年益壽。

復山:安葬結束三天後,巢湖流傳「復山」禮俗。這意味著死者到了黃泉路,還在回望人世間的路和親人,所以親人還要來送一程,讓死者再見見世間親人的面。通常是午時之前,至親們要集中來到墳上,為死者再次焚燒紙錢,在墳前供酒菜,慟哭誌哀。傳說這天閻王開恩,允許已變成鬼魂的死者站在望鄉台上觀望世間的親人。少許,陰間孟婆端來迷魂湯,死者的鬼魂喝了迷魂湯,人世間的往事就全部遺忘了。復山日的晚上家裡親人要給新墳送盞燈或火把。

做七又叫祭七。從死者咽氣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也叫「過七」。第一個七天叫「頭七」,第二個七天叫「二七」,依此類推,直到第七個七天叫「盡七」。逢七日,喪家及親友都要到墳頭燒紙祭奠。傳說,陰間有「十殿閻羅」,人死後的靈魂,每隔一個七天就要到一個「閻羅」那裡去過堂、受審。常言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有錢能使鬼推磨」。所以,每隔七天人們就要上墳燒紙「送錢」,意為買通「小鬼」,賄賂「閻王」,使親人的陰魂免受苦難。上墳燒紙時,忌用棍棒挑動冥鈔,恐將其挑碎,祖靈不好使用。如果有的冥鈔燒去一半,剩下一半未燃盡,也忌諱重新丟進火里去燒。俗說,這留下的一半是祖上想著子孫。是留給活人用的錢財;又說這一半叫「子孫板」,只能留下,不能再燒掉。巢湖有「盡七」或「六七」除靈的習俗,即將用蘆柴紮成屋架、用彩紙裱糊的靈屋焚化。除靈一般在棺柩殯葬後進行。除靈時,有山人念「超度口訣」,孝子燒紙錢、散歡團。相傳,這樣做是為了安定孤魂野鬼,使其不侵佔死者靈屋。看除靈的孩子可爭拾歡團,湊熱鬧。上墳祭掃後,必須從其他道路返回家中,禁忌走來時的路,為的是防止死者亡靈跟隨孝子一同返家。巢湖民間稱親人辭世的日子為忌日,主要有「百日」、「周年」、「三周年」等。每到「忌日」,兒女至親們都要舉行祭奠儀式,以示紀念。

五、

巢湖舊時,民間作興兒子為父母守孝的習俗。一般守孝時間不長,程序也不複雜,多是戴孝,如佩黑孝章,穿白頭鞋等,也有守孝三年的。其間,孝子要一直身著素服,清心寡欲,素食淡茶,杜絕一切娛樂活動和社會交往,清明、冬至、除夕、新年時都要燒紙祭奠。家中不放鞭炮,不作響器,春節門上不貼紅紙對聯。一般第一年貼藍色的對聯,此後兩年只貼黃色對聯。聯文日「守孝難還禮,思親免賀年」,「天下皆春色,吾門獨素風」等。舊時,有一些在朝為官的人要告假「守孝」,謂之「丁憂」。朝廷對此是鼓勵的,並給予較長的「喪假」,最長的可達三年之久。孝子守孝到了「三周年」,要舉行隆重的「滿服」儀式。富有人家還要殺豬宰羊,布置祭堂,來客祭奠,祭禮也很繁雜。多數普通人家,「三周年」禮俗都比較簡單,本家孝子及至親親戚燒紙祭奠,在墳前「換服」就可以了。至此,孝子們方可解脫,可以進行正常的節日娛樂活動了。

民間還有一種愚昧的守孝習俗,極少數孝子,一時無法走出深重的失親之痛,便在荒山上搭個草棚以停放靈柩,自己便成年累月不分冬夏晝夜守護在靈柩旁,不理髮、不刮臉、不剃鬚、不洗澡、不換衣,全靠家人送飯度日。直到三年孝期滿,靈柩入土,才回到家中。官方會對這樣的孝子給予表彰,有的還賜立牌坊。

丈夫死後,妻子不願再嫁,謂之守節。巢湖民間有「好馬不吃回頭草,好女不嫁二夫男」之說。無數女子從年輕時就守節,一輩子青春虛度,受盡心靈和肉體的煎熬,在那些烈女祠、貞操牌坊下面,不知埋藏了多少女子的血和淚。巢湖有首民歌叫《小寡婦上墳》,「正月里是新年,手捧蠟台拜上前,人家有郎她貼畫,小寡婦無郎過什麼年……,「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些歌謠和俗語既道出了寡婦凄涼悲慘的境遇,也隱含了寡婦內心複雜而又矛盾的痛苦掙扎。民間對寡婦的守節行為總是表示倡導和讚許,官家給予旌表,家族給予尊敬,父母公婆自然也覺得臉面有光。更有甚者,民間守節居然發展到「望門守寡」(未婚妻給已亡的未婚夫守寡)和「殉節」(妻子為亡夫而自盡)的極端行為。巢湖民間常說:「女人無男亂插花。」寡婦在小農經濟時代,沒有當家主事的男人,也缺乏勞力,所以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寡婦改嫁在巢湖民間通常叫「跨一步」,總是被人瞧不起,而且巢湖民間還有忌娶寡婦的習俗,認為娶了寡婦,到陰間將要與其原夫爭奪其身。只有男子喪妻續弦,或身有殘疾,或相貌醜陋,或家境極為寒傖,與寡婦條件對等,命運相同,才有可能娶進寡婦。巢湖民間還有「轉房親」的習俗,常常是兄死,弟娶兄嫂;弟死,兄娶弟媳。這樣做,便於贍養寡婦與前夫所生之子。「轉房親」須徵得雙方同意,並在發喪後一二年才可轉。

附: 巢湖傳統的喪葬程序概述 

  舊時老人死後,家人用熱水為死者擦澡更衣,陳屍堂前,點燃萬年燈,子孫焚香燒紙,哭喪致哀。入殮時,棺底墊放石灰包,孝子輪番焐長衫,死者裹絲棉穿壽衣。入棺後,覆蓋喪被將死者生前所愛之物作殉葬品放入棺內,再給死者口含銅錢手握銀元。殮畢,親人依次給死者敬酒,爾後蓋棺封釘。靈前點長明燈,置靈牌,設香案、供貢品等,孝子晝夜守靈。富戶請釋道、做祭禮,出殯時八人抬棺,棺披紅布上縛活雄雞一隻,幡幛鼓樂前導,孝子俯首扶棺居中,親友戴孝隨後,抬夫歇肩,送葬的晚輩均需下跪,沿途逢三岔路口、橋樑等處須燒紙散錢。

  巢湖歷來是木棺土葬,墓穴內先放木炭、石灰,沉棺後,請地里風水先生對山向定方位。兒孫跪在墓前焚燒香紙,爾後填土築墳。有些喪家注重風水,墓地一時難以擇定,則暫厝野外。縣人舊有建義冢之善舉,將多年未葬、拋屍露骨者,置棺殮葬。 

  建國後,喪事趨簡。長輩謝世,多停棺三日即安葬。出殯時以遺像代替招魂幡,親友奔喪,獻花圈,戴黑紗,以示悼念。機關廠礦幹部職工死亡,張貼訃告,開追悼會,以寄託哀思,80年代,城鎮有專用墓地集中安葬,亦有少數病故者送往外地火葬的,當今對死亡的人一律實行火化。

第四節:現當代喪葬禮俗

如今傳統喪葬禮儀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日益談化了,舊時的很多喪葬禮儀,人們已不再遵循。但老人的去世仍會繼續,作為家庭的一件大事,喪葬也必須還有一定的禮儀,那麼新式喪葬禮儀 又有哪些呢?新式喪禮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屍:確認老人已經死亡,可將其遺體移到廳堂或靈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點上香和燭。

  2、報喪:死者家人在親人去世後,應儘快通過各種渠道通知親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電報、 電話、訃告或親自登門通報。

  3、整容: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頭髮,換上比較整潔的衣服,並將其移入棺材。

  4、訃告:用訃告的形式向親友近鄰進行通報。

  5、開追悼會 追悼會一般在喪家所設的靈堂里舉行。先要布置靈堂: 靈堂要莊嚴肅穆,在正後方牆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綠色為底色,配上黃色花朵圖案 。花牌正前方放靈桌,靈桌後方正中央放死者遺像,周圍放黃色鮮花,靈桌上可置備素色鮮花,中間放靈位。會場中央懸掛黑色或藍色橫幅,用白紙黑字書寫"×××追悼會"字樣, 遺像正後方花牌上掛孝家的輓聯,靈堂兩邊的牆壁上則可掛客人送的換聯換幛。花圈、花籃 則放在屋內門口兩側。靈堂內左右可擺放長桌子,並配座椅、桌子,可旋轉茶水,以備弔唁者休息時用。在靈堂門外兩邊分別放一長桌,一處用來收禮,一處用來簽名。 追悼會一般在原設靈堂舉行,也可另找場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擺放在靈堂中間的桌子上,遺體未火化的,可放於靈堂中間。在追悼會儀式上,親屬一般站左邊,主要親屬在前排,弔唁者站正中,面向遺像或像體。主持者站前排左邊,側身,一半向著死者家屬,一半向著弔唁者。

 當今追悼會的儀式大致為:

  ①在會場門口迎候親友和來賓,並發給白花邊黑紗。迎候者一般為喪家委託的親友。  ②宣布追悼會開始,奏哀樂。  ③宣讀悼詞。  ④來賓致哀辭或發言,宣讀唁電、唁函。   ⑤眾人繞遺體一周,向遺體告別。   ⑥慰問逝者親屬。   ⑦追悼會結束。

弔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著和談吐,不可穿紅戴綠,濃妝艷抹,不可三五成群,竊竊私語,不可漫不經心,東張西望,行禮時動作要真摯自然。 喪服 現在喪葬提倡不穿白戴孝,只在左胳膊上帶一黑布,上面寫一""字,表示老人去世,自己正在教期,還表示對亡者的哀思懷念。一般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去世後,舉行追悼大會時,在場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對亡者哀悼,但不寫""字,最後要強調的是現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傳統的喪葬儀式有些變化。

亡人安葬程序備忘 (生老葬死)

臨死時,下帳子,接著穿老衣,全身換完(一條手巾兩包煙)死者腰系線:一歲一根加天地。

進棺:放爆竹,含口錢,棺材地下放腰燈。棺材蓋放梨耳,靈堂每天都要坐夜陪死者,一般停放三天,高壽放七天。

通知家庭親戚:殿堂:來情的人都要到場,安排安葬事宜,開井,抬重,放爆竹撒錢,放施粥(內有棗子)下代嘴甜,停時放幾張路錢,兒子動土等待金井開好了,準備落事。

亡人落事前要撒石灰,(示意亡人一生清清白白)

燒芝麻桔,有根(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

亡人落事語 (楊茂生口述)昆崙山來龍,泰山口入海。故人得地,龍獅相抱。

左青龍,右白虎,龍虎護衛。

亡人登位,坐地發脈,巳時落事,午時發芽,孝子接麥,子孫興旺。

龍子龍孫,步步高升,繼承家業,繁榮昌盛。

覆土:亡人登位,坐地發脈。百子千孫,萬代富貴。(張求銀口述)

麥撒龍虎地,下代出貴子,福地獨天獨厚,子孫出國留學,亡人就地安息,歸天而去成仙。 (孝子覆土)

出葬:此人不蹬三寶殿,一心一意上西天。壽終人志在,摜碎碗和筷。展翅飛翔,子孫興旺。一發脈,百事千順,二發脈富貴吉祥,三發脈子孫滿堂。

來生東土,去往西方;子孫接麥,子孫壯旺,恭喜萬事如意,

百事大吉,某某安息走好,永垂不朽,上壽:福如東海,壽

比南山。


推薦閱讀:

郵政投遞人員服務禮儀規範
細說茶桌奉茶禮儀切記三要點
交往禮儀的8條黃金定律
社交禮儀中的那些禁和忌

TAG:禮儀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