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電視 生活將會怎樣(圖)
通過電視轉播,全國約8.42億觀眾觀看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電視的發展讓趙寶剛走上了人生另一個舞台
《百家講壇》掀起大眾「讀史熱」
《快樂大本營》倡導快樂生活《新周刊》曾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專題,叫「砸爛電視」,文中列舉了電視的十宗罪:其一,它把你的大腦當垃圾桶;其二,它把你的口袋當提錢櫃;其三,它把你的情感當拉麵;其四,它是你慾望的催生劑;其五,它把你的家當監獄;其六,它把你的家人變成敵人;其七,它把你的思想當跑馬場;其八,它是你孩子的教唆犯;其九,它是你時間的「小偷」;其十,它是你多種疾病的根源。無論你是否曾經想要砸爛你的電視,你都必須正視一個事實,中國電視50年間,你和電視的關係日漸親密,直到現在,你已經無法離開它。1958年,中央電視台第一次播出信號,電視漸漸在億萬觀眾的生活中充當起不可或缺的角色。2008年,中國電視發展到第50個年頭,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電視,生活將會怎樣?到底電視怎樣影響著我們?電視影響觀眾:坐在家裡看世界電視絕對可以算作20世紀最大的神話,它不可思議地影響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電視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快樂和滿足的同時,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縱和控制了人類的思想和生活,並使之在不知覺中成為它的「俘虜」。中國電視50年的發展中,從一開始只有一個台,到現在數字電視可以收到60多個台,小小的遙控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今年76歲的觀眾崔先生回憶說,第一次看電視的時候,自己只有22歲,「我第一次看電視是在北京看的,當時西安還有沒電視呢。」崔先生說,看了40多年的電視,他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坐在家裡可以知道世界上發生的大小事情,但電視也讓我把看書和思考拋到一旁。」觀眾黃先生說,他對電視的感情是又愛又恨,「電視改變了我的作息時間,沒電視以前,10點鐘就是深夜,有了電視,10點鐘夜生活才剛開始。現在很多電視台都將10點變為"海外劇場』,播出一些好看的電視劇,於是我睡覺的時間又推到了12點。可電視也成為我獲取信息的最佳途徑,我在電視上可以看到各地的新聞,可以看到各方對於熱點事件的追蹤和評述,可以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不出門而知天下事。」詩人何殤則用非常生動的語言形容電視給他的生活帶來的改變,「電視讓我和我的沙發、我的床的感情更加深厚。因為我可以在這裡看著電視就度過我的一天。」電視影響電視人:普通職工躍上大舞台在電視剛剛出現的時候,電視人也不過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一天,這個小小的四方盒子,會讓他們的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也沒有人預料到,這樣一個小盒子,會讓一名普通大眾變成名演員、名導演、名主持人。如果沒有電視的話,一個人出名的速度和廣度將會降低一半以上。著名導演趙寶剛是資深電視人,電視對他生活的影響,也許可以成為中國一代電視人經歷的縮影。記者昨日對趙導進行採訪,他說:「中國進入市場經濟以來,電視劇的製作有很大格局上的變化。在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屬於央視文藝中心的,算是事業單位的職工,以前拍戲我們從不考慮經濟效益。但現在電視劇已經從供方壟斷,變為制播分離,導演拍戲不能只顧著自己拍完,還得考慮賣得好不好,能不能收回成本,賺更多錢。」這樣的變化,讓類似趙寶剛這樣有才能的導演,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作品被播放的多了,讓他更受觀眾的喜愛,而觀眾的歡迎也使得投資方更多地選擇他來拍戲,因此,從事電視行業並為之付出努力,可以名利雙收。而趙忠祥作為中國最早走紅的節目主持人,更多的感受是電視的發展和技術革新給他工作帶來的變化,「剛開始有電視的時候,節目量是非常少的,晚飯之後就結束了。後來節目量才豐富起來,主持人有時一天要做五六檔節目,自然是更累了。」但技術的發展,又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電視人的負擔,「電視出現之初,還沒有錄像設備,所有電視節目都是直播的,節目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降低了對主持人的要求,也讓節目的質量得到保證。任何一項科技的發展,本質都是為了更大程度地解放人力。」宋點曾擔任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的導演,現在擔任《勇往直前》、《智勇大沖關》節目製片人,他回憶自己所經歷的中國電視的變化,表示現在做節目輕鬆多了,「中國電視技術以前排在世界末位,到目前已經排在前端了。以前我們用模擬帶,出去拍外景得帶十幾個帶子,回來粗剪就常常得熬好幾個通宵,現在都是數碼帶了,一上傳就行,想用哪個鏡頭就用哪個,非常輕鬆。」但越來越多同類型節目的出現,也讓競爭的壓力更大,「我記得1997年《快樂大本營》剛開播,那時候省級電視台還沒有做綜藝節目的,我曾經接待過三四十個其他電視台的人來《快樂大本營》參觀、學習。後來各種綜藝節目都出現了,競爭就更激烈了。」電視影響社會:多方面、多角度塑造新式生活中國電視在50年的發展中,作為一種媒介,本身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反過來作用到人的身上,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態。1958年,電視機這種新的裝置出現時,它的功能僅限於傳播,只有少數人才能介入它,本身的職能並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王春泉在採訪中表示,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電視文化的變化是「壓縮式」完成的,「電視在整個社會中間發生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變化,完成對自身功能完整性的塑造。它從一開始只具備單一的傳播功效,到目前具備了信息傳播、商業、精神撫慰、娛樂、政治動員、市場攪動等更多的功效。反過來,電視自身功效性的逐漸完備,對整個社會生活的性質塑造也起了一個反作用。」在沒有出現電視廣告的時候,人們並不知道電視能夠帶來那麼大的經濟效益,而現在,廣告成為電視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電視在商業市場的價值越來越明顯。後來出現的電視購物則直接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模式;之前人們看電視看新聞、看電視劇、看綜藝節目,電視更多充當娛樂的角色,《百家講壇》之類文化節目的出現,又直接改變了大眾的閱讀習慣。王春泉說:「這是人們對信息態度的一種轉型,從書寫閱讀文化轉向電視文化。這種轉變,帶來最大的結果就是人們的注意力成為最重要的資源。」而從一開始看內地電視劇到後來看港台劇、現在看韓劇,電視讓異國文化在中國蔚然成風,「此時電視完成了與亞洲地區的文化對接,這是中國人文化性格形成很重要的一個來源,也對自身文化有一個很好的梳理。」趙忠祥在採訪中也由衷地表示,電視機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儘管很多人對電視不滿,但我們必須承認,如果沒有電視,我們的生活不會那麼豐富。如果沒有電視,我們2008年奧運會不會像現在看到的這樣精彩。」是的,我們感謝電視帶給我們豐富多彩的多元生活,毫無疑問,如果沒有電視,我們的生活將會失去一半的精彩。
推薦閱讀:
※【占卜】你們能複合嗎?複合了會怎樣?
※到底什麼是桃花眼?桃花眼會怎樣?
※命帶十神會怎樣?(三、正偏印篇)
※梅姨當選英國首相,中國留學生和移民會怎樣?
※著空見、撥無因果、入斷滅見各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