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治理模式創新關鍵點

當前中國治理模式創新關鍵點2012年10月23日10:14 來源:人民論壇雜誌(總第382期)

  對於處於制度轉軌、社會轉型和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中國來說,需要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創新以助推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部門應轉變職能,鋪設普遍服務網;社會治理模式應重塑勞動者本位,走向公民社會;文化領域應破除落後的宗法制度和鄉土文明,實現文化的自主創新和精進。

  鋪設普遍服務網,轉變政府職能

  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能夠使國土範圍內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享有平等的人文基本權利,都能以承擔得起的價格享受基本的同質的公共服務,分享現代化的成果。社會能夠在低成本、穩定狀態下運行。應該說,社會普遍服務體系的構建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了安全底線,為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良好平台,是社會複合轉型順利進行的保障。而要實現社會普遍服務,需要政府由監督控制型政府向激勵服務型政府徹底轉變。

  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本質,就是要實現由政府本位、官本位和計劃本位體制向社會本位、民本位和市場本位體制轉變;由「無所不為的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由傳統的行政方法為主向現代的以法律、經濟方法為主,行政方法為輔轉變;由傳統的審批管制型管理模式向公共服務型管理模式轉變。

  服務範圍不再是無所不包。在長期的計劃經濟下,政府處於整個社會的中心,形成了政府全能主義。在服務型政府中,政府不能代替市場和社會,政府是對市場及社會功能缺陷的彌補,政府職能都是助動式或補位性的,屬於「服務」的範圍。對於那些政府「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項,政府應堅決「讓位」。

  服務手段不再是單一管制。服務型政府並非全部取消管制,只是這種管制應是有限度的,受法律嚴格約束,有固定的範圍、程序和明確的責任機制,是為服務而管制,而非為管制而管制。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並不單純依靠管制手段,政府應該在政策法規制定、調控監督和提供各種服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服務主體不再是唯一的政府。面對一個充滿複雜性、動態性和多元性的環境,政府已無法成為唯一的治理者,它必須與非政府組織、社區、民眾和私人部門一起來共同治理,推行公共服務的社會化和市場化。公共服務主體應該是一個多元主體參與的合作網路,政府不再是享有獨一無二權力的壟斷者,其角色應從高高在上的權威分配者、規制者和公共物品唯一的提供者轉變為利益調解者、激勵者與合作者。

  服務重心不再是權力本位。在服務型政府中,政府不再是奉行權力本位,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封閉的、自我服務的官僚機構,而是公眾驅動的政府。權力本位變為「顧客導向」,致力於以「無縫隙」的方式滿足公民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提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追求零顧客成本。

  服務文化不再是管制文化。構建服務型政府關鍵在於重塑行政文化,剷除管制文化的輿論和心理基礎,創建「公眾滿意」的公共服務文化,樹立「公僕意識」、「服務意識」、「顧客意識」,即要站在公眾立場思考,一切從公眾需要出發,一切以公眾需求為轉移,把公眾滿意作為政府服務質量的核心,與公眾建立長期的互動關係。

  重塑勞動者本位,走向公民社會

  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在中國社會形成了森嚴的「有形」等級制度和「無形」等級觀念。在中國古代社會,廣大人民相對於少數貴族來說,只能是活動在社會最底層的弱勢階層,「草民」、「子民」和「臣民」已經在字面上道明其地位。迫切需要重塑勞動者本位,保障公民權利,走向公民社會。

  「官本位」思想是指僅以官職大小、官階高低為基本標準,或參照官階級別來衡量人們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的思維方式。以官為本,或者說官處於中心位置,是說一切話只有當官的說了才是真理,一切事只有當官的幹了才是符合政策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為了做官。官與權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官本位實質上也就是權本位,有權就有一切。這種與民本位截然相反的價值取向在歷史潛移默化的演繹中逐漸根深蒂固,並且有繼續抬頭的趨勢,迫切需要去除「官本位思想」,重塑勞動者本位。

  公民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社會。任何一種與每位公民相涉的社會行為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都要以對作為當事人的每位公民的自主意識的認可為前提。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公民社會的存在,公民才能享受到作為政治國家無權侵犯和剝奪的基本人權,同時,也影響到國家的決策。

  公民社會可以起到加強民主的作用。活躍的公民社會儘管不是民主存在的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通過第三域公民社團,可以監督控制政府部門的運作,鼓勵公民參與政治,通過參政議政質疑和改革現有的民主制度和程序,可以使分散的個體聲音集合成強大的集體聲音,這樣,既可以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又可防止少數人的專制。而國家層次上的現代民主制卻不能提供經常的公民生活形式,只有居於家庭與國家之間的公民社會的廣闊空間才能為公民提供實踐民主、開展公共生活的場所,從而也使自己成為公民生長的土壤和空間。

  不僅如此,公民社會還可以發展促進信任與合作的社會資本、培養公民性,還可以填補國家治理的空白區。公民社會應成為聯繫公民與國家之間的中介,積極地培育、組織公民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致力於改善國家基本制度和公共政策,進而推動國家的有效治理及民主、自由、平等等基本價值理念的實現。

  文化自主創新,終結鄉土文明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推進,文化日益成為社會的保障平台,形成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導向作用,中國的文化是世界上積澱最深的文化之一,其中不乏優秀和值得繼承的成分,但也有眾多黑暗的死角。要一分為二地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取精華,棄糟粕。用現代文明的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的精髓助推現代文明。

  顛覆鄉土文明宗法制度等生存型文化。自給自足、家族本位、血緣維繫、宗法至上的一系列特點,都從本質上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惟求生存」的根本屬性。中國傳統農村是一個禮俗社會、鄉土社會又是一個血緣社會,血緣關係的擴張使地域也逐漸血緣化了,由此影響到群體和地域中的人際交往帶有親情和以人情為媒介的特點,從而產生了許多落後的死角。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中國已經不能再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下生存,必須要融入世界發展的總體潮流;而文化,要想在提供精神動力上發揮更大作用,必須與時俱進,逐步形成樂於接受新經驗、新事物,不依賴、不盲從、獨立性強,相信科學、不聽天由命,守時、惜時、講求效率,積极參与公共事務,重視獲取信息和知識等,形成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格心理、新的價值觀念、新的人際關係、新的人文系統。

  推進城市文明、現代文明和知識文明。城市文明將隨著全球化、現代化的進程得以推進和發展,是知識文明的誕生地。在文明發展上,城市化適應了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乃至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知識社會更高層次文明進步發展的要求,有利於生存型文化向發展型文化轉變和文化的精進。現代工業文明模式適宜生長的土壤只能是在現代化的城市裡,大量的農村人口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逐步接受了這一文明模式的洗禮,從而帶動了整個社會文明觀念的現代化。

  以普遍服務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契合。回望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不難發現其中孕育的普遍服務的理念。孔子的「仁政」、「愛人」,墨子的「兼愛」無不體現了統治者愛民、親民以及社會群體之間的互愛,其實質是一種純樸的要求公平、公正的社會普遍服務的理念。隨著歷史的變遷,人類逐步步入現代文明社會,從西方社會呼籲的民主、平等思想到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我國提出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無不呼喚社會普遍服務體系的建立。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博導)

推薦閱讀:

最新中國十大名茶排行榜,你愛喝哪種茶?
中國人的姓名,正宗的漢字姓名學。
中國古典式奴才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的經濟危機是否來臨(heinigo版)
宋朝政府禁外國人買房 防其掌握中國機密

TAG:中國 | 創新 | 模式 | 模式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