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歷史上的美女、才女、皇后。妃子、名妓等圖文介紹 明

馬皇后:明朝的開國皇后馬氏1332年-1382年(民間稱為大腳皇后),朱元璋結髮之妻,壽51歲。漢族,宿州市靈璧縣人。本名不詳,但部分野史與地方戲曲稱之為馬秀英,不過《明史》上未見記載。生於公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時值壬申,肖猴,幼年失怙。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嫁給朱元璋,與其共同渡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冊立馬秀英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積勞成疾的馬皇后在南京病故,終年51歲。死後被謚為孝慈高皇后,葬於鐘山之陽,即朱元璋死後合葬的明孝陵。

馮小青,名玄,字小青。明代萬曆年間南直隸揚州(今屬江蘇)人。嫁杭州豪公子馮生妾。諱同姓,僅以字稱。工詩詞,解音律。為大婦所妒,徙居孤山別業。親戚勸其改嫁,不從,凄怨成疾,命畫師畫像自奠而卒,年十八。

杭州西湖邊有兩座常令遊人悲嘆的美人墓:一座是南齊著名詩妓蘇小小的孤塋,位於西冷橋畔;另一座則葬著明初怨女馮小青,長寂在孤山腳下的梅樹叢中。兩座長滿青草的孤墳,給西子湖畔增添了幾分凄美的色彩,到這裡憑弔的人們不免會回想起兩位薄命佳人的凄婉故事。

杜十娘,小說人物,出自明代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北京名妓,北京城南的教坊司名妓杜十娘。明朝萬曆年間,國子監太學生柳遇春的寓所喜燭花燈,他的同窗好友,南京布政老爺的公子李甲在這裡與贖身從良的北京名妓杜十娘結為百年之好,後來受到欺騙,杜十娘抱百寶箱投進滾滾的長江。

唐賽兒,生卒不詳,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蓮教女首領。

她是山東蒲台人(今山東濱州市蒲城鄉),林三之妻,自稱佛母。據說,林死後,唐賽兒偶得一石匣,內有寶劍兵書,唐研習後通曉法術兵法,以傳白蓮教為名,集合民眾數千,「以其教施於村裡,悉驗,民翕然從之」[1]。

永樂十八年二月(1420年)在益都的卸石棚寨(今青州市境內)起事,擊殺青州都指揮使高鳳,派部將賓鴻、董彥皋攻下莒、即墨等地,燒毀官衙倉庫,包圍安丘。

明成祖派安遠候總兵柳升與都指揮劉忠統領,前來征討。明軍仗人多勢眾,包圍了唐賽兒山寨。唐賽兒假作投降,乘機夜襲官軍,明軍大亂,劉忠戰死,唐賽兒突圍而出。唐賽兒部最後被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擊潰消滅。

唐賽兒的下落有兩種說法:

唐賽兒兵敗後,官軍疑其藏於尼姑或女道士中,於是逮捕了北京、山東等地尼姑女道士多人,送京都審問,但始終未能抓唐賽兒。[1][2]

唐賽兒曾被生擒,《九朝野記》載:「既而捕得之,將伏法,恬然不懼。裸而縛之,詣市臨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復下獄,三木被體,鐵鈕系足,俄皆自解脫,竟遁去,不知所終。」

萬貴妃(公元1430-1487年),小名貞兒,原籍青州諸城(今山東益都縣一帶)人,父親萬貴為縣衙掾吏,因犯法被流配邊疆。萬貞兒年僅四歲便被選入孫太后宮中,充入掖庭為奴。明憲宗朱見深兩歲的時候被孫太后立為太子,與此同時,時年19歲的萬貞兒做了他的貼身侍女。公元1465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見深繼承了皇位,改元成化,成為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萬貞兒為憲宗生下一子,憲宗大喜,遂封萬貞兒為貴妃。可惜不到一月,皇子夭折,此後萬貞兒再無生育。[

很多評論家卻把她稱之為歷史上「最有魅力」的女人。她是明憲宗的寵妃,年齡卻比皇帝大了整整十九歲。皇帝登基時才17歲,萬貞兒36歲。明憲宗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對年輕貌美的皇后不屑一顧,一生最愛萬貴妃。這個老女人真是極有魅力,一生把皇帝拴在了褲腰帶上。她沒有長大成人的後代,所以效仿趙飛燕殘害後宮血脈,但皇帝卻不敢幹預。她59歲終於死於肝病,皇帝哭得昏天黑地,說「萬貴妃死了,我的日子也不多了」,果然,幾個月後,尚處中年的皇帝也一病不起,41歲就隨她而去了。

沈九娘: 江蘇蘇州人,端莊文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才藝過人,後為唐伯虎之妻

客印月(?-1627),明末保定定興(今屬河北)人,其夫名侯二。18歲時成為日後的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乳母。

熹宗即位後,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客氏依仗熹宗的眷顧,與魏忠賢勾結作惡多端,人稱「客魏」。把持朝政十餘年,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崇禎帝即位後被處死。

與魏忠賢關係密切 與朱由校 親似母子。

明思宗朱由檢之貴妃田氏(?-1642),名秀英,祖籍陝西,後來移居揚州。父親田弘遇,為人豪爽,行俠仗義,由於女兒系皇貴妃,他也陞官至左都督。母親精通音律,擅長丹青。田氏盡得母親之傳,人長得纖細嬌妍,心靈手巧,多才多藝,但她性格內向,不苟言笑。朱由檢做信王時,她便嫁進王府,崇禎元年(1628年)封禮妃,後進皇貴妃。

柳自華,杭州名妓,和杭州名士沈逢吉有過一段情,後被一位富商贖下,富商正房太太同意接納這個妾,富商便把她接走了。

柳自華與沈逢吉雖然只有一面之識,但兩個人一生都沒有忘記這次奇妙的邂逅。

馬湘蘭(1548年-1604年),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生於南京,明代的歌妓、女詩人、女畫家。

「秦淮八艷」之一。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善畫蘭。《歷代畫史匯傳》中評價她「蘭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襲其韻」。豪爽俠義,常揮金以濟少年,與文士王稚登交誼甚篤。馬湘蘭因打國舅田弘遇一個耳光,下獄待決,錢謙益冒死救出。王稚登七十大壽時,馬湘蘭買船載歌妓數十人,前往蘇州為王祝壽,「宴飲累月,歌舞達旦」,歸後大病,死後葬在秦淮河畔白鷺洲公園裡碧峰寺,年57歲。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後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明末清初著名歌伎。秦淮八艷之一.

出身於秦淮官宦之家,因父早亡,姐妹二人淪落為歌妓。卞玉京精詩琴,畫藝嫻熟,尤善畫蘭。江南盛傳:「酒壚尋卞賽,花底出陳圓」。

崇禎十四年春天,卞玉京與著名詩人吳梅村有過一段姻緣,感情深重。後來崇禎皇帝的國舅田戚畹在金陵選妃,看中陳圓圓與卞玉京,此事遂無疾而終。二年後,卞賽嫁一王侯,因不得意,遂將侍女柔柔進奉之,出家當女道士,依附於名醫鄭保御,長齋綉佛,戒律甚嚴。

崇禎末年,清兵南下,卞玉京見降清人士劫去王女獻清兵主帥多鐸,改道士衣冠,逃出虎口。

順治七年,卞玉京在錢謙益家看到了吳的《琴河感舊》四首詩,知道吳對她的思念。數月後二人在太倉相見,卞為吳操琴,吳不勝感懷,寫了《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詩吟:「……昨夜城頭吹篳篥,教坊也被傳呼急。碧玉班中怕點留,樂營門外盧家泣。私更妝束出江邊,恰遇丹陽下諸船。剪就黃絁貪入道,攜來綠綺訴嬋娟……」。之後兩人的感情就這樣無任何結果的消逝。

據說卞玉京後來隱居江蘇無錫惠山,十多年後病逝,葬於惠山柢陀庵錦樹林。

李香君,又名李香,中國明代蘇州人。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艷之一,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女主角。

復社領袖侯方域在南京舊院結識李香君,李香君與侯方域交往,嫁與侯作妾。阮大鋮得知方域經濟拮据,暗送妝奩,以拉攏侯方域,結交復社。香君識破阮大鋮的圈套,堅決退還妝奩。侯方域回到歸德後,將李香君接回,住在翡翠樓上。因出身低賤,香君被趕到侯氏莊園(今李姬園)居住。李香君因被歧視,鬱郁而亡,侯方域為香君立一石碑,上書「李香君之墓」五個大字,下有「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的小字。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扇面上的桃花,並非染料所畫,而是楊龍友以李香君的鮮血寫成。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本名楊愛,後改名柳隱[1],字如是。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浙江嘉興人。「秦淮八艷」之首。

生於明朝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被輾轉販賣,真實姓氏也無從得知。1628年,柳如是十歲時為江南名妓徐佛收養[2]。柳如是並不迷醉其中。沈虯《河東君傳》說她:「知書善詩律,分題步韻,傾刻立就;使事諧對,老宿不如。」柳如是與李待問、宋征輿、陳子龍等都發展過一段戀情,但迫於封建禮教所阻。尤其是與陳子龍的一段情愫,雙方情切意篤,長居松江南樓,賦詩作對,互相唱和。可惜南樓唱和的美景不長,陳子龍元配張氏帶人鬧上南樓。柳如是不甘受辱,悲切而毅然地離去。雖然如此,陳子龍對於柳如是仍不死心,根據陳寅恪先生的推證,陳子龍後來還是為柳如是的流聞心碎三次,可見陳子龍和柳如是都是真國士及名姝。

崇禎十一年(1638年),20歲的柳如是不施粉黛結識原朝廷禮部侍郎、28歲即得探花的錢謙益,崇禎十三年(1640年)柳以男妝相,柳儒士之名與錢再相遇,錢並在其居住之半野堂之處以「如是我聞」(佛教經書結集常以此詞起頭,其意為敘述諸沙門共同聆聽釋迦牟尼佛開示。)之名另築一「我聞室」以呼應柳如是之名。並帶著柳如是徜徉於湖光山水,詩酒作伴。柳如是感其深情,願嫁此時早已年過半百的錢謙益。錢謙益大喜過望,於次年迎娶柳如是,由於此舉驚世駭俗,致非議四起,舉行婚禮中船被扔進了許多瓦石[3]。後錢謙益任南明朱由嵩弘光朝廷禮部尚書。

甲申之變,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清軍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拉住。後錢謙益降清,但在柳如是影響下不久又辭官回鄉。後來柳如是與錢長期從事秘密反清活動。

順治四年(1647年),因黃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獄,順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處奔走,救出了錢謙益。錢對此感慨萬千:「慟哭臨江無孝子,從行赴難有賢妻」。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錢謙益病故,柳如是不堪錢氏族人錢朝鼎為家產之事與她糾纏不休,六月二十八日(34天後),柳如是自縊身亡,年僅46歲。葬於虞山。雖錢謙益和柳如是為乾隆帝銷毀和禁刊任何著作[5],幸有《湖上草》、《戊寅草》等詩集傳世。清嘉慶時常熟知縣陳文述曾經重修墓墩[6]。柳墓於抗戰初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兩遭盜掘,至今尚存.

董小宛(1623年-1651年),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名字因仰慕李白而起,明末清初蘇州人。

聰明靈秀,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艷」之一。崇禎十一年,董小宛十六歲,冒辟疆認識了董小宛。又兩年,冒辟疆原屬意陳圓圓,稱其「令人慾仙欲死」,反疏遠了小宛。隔年,陳被李自成虜走,冒辟疆正式納十九歲的董小宛為妾,從此小宛「卻管弦,洗盡鉛華,精學女紅」。江南名妓知書,多傾慕東林,如李香君與侯方域、柳如是與錢謙益、卞玉京與吳偉業、顧眉生與龔鼎孳……。順治二年(1645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渡江,攻破南京。冒辟疆在逃難中數度患病,董小宛辛苦侍疾,無微不至。順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28歲,病死冒府。清初有四大疑案,許多人都將順治眷戀的董鄂妃說成是董小宛,據說順治出家是為了董小宛,這是沒有根據的。《影梅庵憶語》對董、冒二人從相識、完婚,到小宛病死,都有詳盡的記載。

董小宛死時28歲,順治才14歲,小宛與辟疆崇尚氣節,誓死不肯降清。小宛厭惡宮廷的奢侈生活,何況滿漢不通婚,小宛無入宮邀寵之理。順治所忠愛的是棟鄂妃也即董鄂妃。棟鄂妃武臣鄂碩之女。18歲入宮(而小宛19歲嫁辟疆)。棟鄂妃生得美慧異常,且端靜溫柔,寵冠後宮。順治十三年8月冊為賢妃,12月進為貴妃。順治與她形影不離,賦詩作畫,研究佛法。順治十七年棟鄂妃的兒子不滿百日夭折。她悲傷過度,不久也得病死去。順治帝追封她為端敬皇后,罷朝五日,治喪禮儀碑極隆重。至於傳說順治因董小宛之死看破紅塵到五台山出家更是謬傳。

顧橫波(1619年-1664年)原名媚,又名眉,字眉生,別字後生,號橫波。江蘇上元(今南京)人。

「秦淮八艷」中,顧橫波是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受誥封為「一品夫人」。據清余懷《板橋雜記》記載,顧橫波「庄妍靚雅,風度超群。鬢髮如雲,桃花滿面;弓彎纖小,腰支輕亞」,工於詩畫,尤善畫蘭,個性豪爽不羈,與柳如是較像,時人呼之「眉兄」,柳如是自稱為「弟」。龔鼎孳年方二十四,來到眉樓,一見顧橫波,為之傾倒不已。龔鼎孳為顧畫成「佳人倚欄圖」,題一首詩:「腰妒垂楊發妒雲,斷魂鶯語夜深聞;秦樓應被東風誤,未遣羅敷嫁使君。」崇禎十四年嫁龔鼎孳,洗盡鉛華,改名換姓「徐善持」[1]。

顧媚善詩詞,作有《海月樓夜坐》、《花深深·閨坐》、《虞美人·答遠山夫人寄夢》、《千秋歲·送遠山夫人南歸》等詩詞,收入所著《柳花閣集》。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下京城,龔鼎孳仕途亨通,三朝之臣,做到了禮部尚書,顧橫波也堂皇受誥封為「一品夫人」。康熙三年冬,一病不起,病卒於北京鐵獅子衚衕,龔鼎孳在北京長俸寺建妙香閣紀念。

寇湄,宇白門,明朝末清朝初金陵的秦淮名妓,以俠義艷情而著世。秦淮八艷」之一

一生頗富傳奇,名噪秦淮,《板橋雜記》記載:「白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然滑易不能竟學」1。崇禎十五年(1642年),認識朱國弼;十八歲嫁南明朝廷大臣朱國弼,婚禮空前盛大,五千名手執紅燈的士兵從武定橋沿途肅立到內橋朱府,後受朱「騙婚」冷落。1645年,清軍南下,南明亡後,朱國弼投降清朝,被囚到北京,白門籌措千兩銀子為朱國弼贖身。

白門單身回到金陵後,眾人稱她女俠,她「築園亭,結賓客,日與文人騷客相往還,酒酣耳熱,或歌或哭,亦自嘆美人之遲暮,嗟紅豆之飄零」。又從揚州某孝廉韓生,後為韓生所棄,復還金陵,最後不幸流落樂籍病死。錢謙益曾作《寇白門》詩追悼:「寇家姊妹總芳菲,十八年來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紅淚一沾衣。叢殘紅粉念君恩,女俠誰知寇白門?黃土蓋棺心未死,香丸一縷是芳魂。」

陳圓圓(1624年-1681年),字畹芬,原姓邢名沅[1]。中國常州武進(今江蘇境內)人。本姑蘇名妓,後為明末山海關名將吳三桂妾。

陳圓圓父親名邢三,母親早亡,從姨父姓陳。圓圓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稱「秦淮八艷」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遂派遣田貴妃的父親田戚畹下江南選美。後來田畹將名妓陳圓圓、楊宛、顧秦等獻給崇禎皇帝。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田戚畹佔為私有。一日吳三桂在田府遇見陳圓圓,一見傾心,後吳三桂納圓圓為妾。據說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遂引清軍入關,攻破李自成,但陳圓圓卻下落成謎[2][3]。一說吳三桂為平西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於雲南[4]。也有考證當時陳圓圓已經離開北京。有考證,陳圓圓最後死於貴州省馬家寨

楊宛(?——1644),字宛叔,一作宛若。明末金陵秦淮名妓。十六歲歸茅元儀(字止生,崇禎時曾佐孫承宗軍務,官至副總兵)為妾。她能詩詞、嫻南曲,又善書畫,其草書尤為人所稱道。

元儀因得罪權臣,失意縱酒而死,王微歸許譽卿。崇禎末年,外戚田弘遇南下甄選美人,強奪楊宛叔、陳圓圓等美女北歸,欲獻於崇禎,但天子憂傷國事,無心逐色。楊宛後來扮成乞婦離開田府,不久死於亂賊之手。

茅元儀為楊宛所作的《鐘山獻序》中說:『宛叔於書則筆冢墨池,衣被劃破。』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中稱她的書法是:『能於瘦硬見資媚,逸品也。』當時的大書法家董其昌對她的書法也極為讚賞。可見她於書法致力之深,並且受到同時名流的稱讚和重視。

有《鐘山獻》四卷,《續集》一卷,《再續》一卷。

蘇三原名鄭麗春或周玉潔,蘇州人,五歲時父母雙亡,後被拐賣到北京蘇淮妓院,遂改姓為蘇,起名蘇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蘇三天生麗質,聰慧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南京原禮部(吏部)尚書的公子王景隆(王金龍)上京趕考時與其結識。蘇三和王景隆傳奇般地恩怨和愛情故事被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寫成《玉堂春落難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傳後世。京劇和許多地方戲曲又編為《蘇三起解》、《玉堂春》等廣為演出。

黃媛介,字皆令,是江甫水鄉嘉興一戶書香人家的寶貝小閨女。黃家世代詩書相傳,雖非大戶,也算得上中等殷實人家。小媛介天賦極高,讀書寫字,吟詩作畫,都顯得極有靈性,所以倍受父親黃雲生器重,悉心調教,十三、四歲時才名便盛傳一方,這嘉興一帶的人都說:「黃家有女,冰雪聰明。」後來淪為青樓女子,她雖然常與名門貴族之士相交,但竭力堅持不出賣自己,寧肯賣字街頭,過一種清貧自得的生活。黃媛介的人生歲月就在這種平淡悠遠的氛圍中流逝,既無大喜,也少大悲,陪伴著山水詩畫,終了一生。

侯慧卿:江蘇蘇州人,才貌雙全,風流才子馮夢龍早年間「逍遙艷冶場,遊戲煙花里」,對色藝雙全的蘇州名妓侯慧卿動了真情,而侯慧卿的最終從良,使馮夢龍在感情上遭受了沉重打擊。他大病一場,寫下了憶侯慧卿詩三十首,從此不踏青樓。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不僅改變了馮夢龍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更深深地影響了他對感情的認識。肯定生死不渝的愛情,譴責負心薄情的行為,成為馮夢龍一生創作、改編、評點婚戀題材作品永遠不變的主題。

白秋水:江蘇蘇州人,江南無人不知的才女,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只是如此佳人不知為何淪落風塵,雖有成千上萬的人為她贖身,但都被她婉言拒絕,孤身寄於青樓。

宋阿紫:江蘇蘇州人,絕色佳人,琴歌雙絕,深得各界風流雅士之賞識。

謝秋水:江蘇蘇州人,蘇州第一花魁,名馳天下的江南才女,色藝雙絕,如一泓秋水,溫柔嫵媚,天姿國色的美人,才空士類,深得各界仰慕。

李朝云:江蘇蘇州人,儀貌淡雅,氣質清麗,人稱茉莉女子,手抱琵琶,蘇州花滿樓的台柱。

白牡丹:

江蘇蘇州人,美艷絕色,千嬌百媚,才藝樣樣精通,蘇州快雪堂的台柱。

金玉蟾:江蘇蘇州人,清純貌美,被拐賣到廣州墜入青樓,堪稱珠江翹楚,善畫能吟,知音識曲;艷聲藉藉,嗓遍章台。花國群芳,無有出其右者。她所交往,多名公達卿。蘇州閶門才子鄒萼樓在廣州時遇到了他鄉故知金玉蟾,兩人醉入愛河,於是金玉蟾用多年的積蓄叫鄒萼樓贖出青樓,返回家鄉蘇州。在蘇州太湖鄧尉山建了一幢小園,名「潛園」。鄒萼樓和金玉蟾在潛園的亭榭花卉之中,恩恩愛愛白頭到老。他們生有兩個兒子,都很有出息。夫妻倆死後,雙雙葬在了鄧尉山下。

王翠翹,明朝山東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出身一般人家,父母早逝,入臨淄馬秀媽妓院,是秦淮名妓,後嫁海盜徐海為妻,飄泊海上,聽從胡宗憲勸說徐海歸順胡宗憲。徐海為陳東所逼,跳水自盡,王翠翹為官兵所押返,至錢塘江,亦跳水死。

王翠翹事迹最早見於茅坤的《紀剿除徐海本末》。褚磊主張青心才人《金雲翹傳》、王鑨《秋虎丘》、葉稚斐《琥珀匙》都是寫王翠翹的故事。

秦良玉(1574~1648年),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女將軍、民族英雄、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女子,唯一封侯女將軍,二十四史唯一單獨作傳的女子。上柱國光祿大夫,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駐四川等多處提督、總兵官,鎮東將軍,少保加封太保兼太子太保,一品夫人,忠貞侯。

薛素素(西元16—17世紀),女,字素卿,又字潤卿,江蘇蘇州人,寓居南京。工小詩,能書,作黃庭小楷。尤工蘭竹,不筆迅捷,兼擅白描大士、花卉、草蟲、各具意態,工刺繡。又喜馳馬挾彈,百不失一,自稱女俠。後為李征蠻所娶。所著詩集名《南遊草》。號雪素。她是位相貌俊美,而於詩文、書畫、簫、弈、馬術、刺繡等又無所不能的江南名妓。繪畫上的造詣更使她從容地走進文人們的筆墨酬答之中。她「尤工蘭竹,下筆迅掃,各具意態。雖名畫好手,不能過也。」(胡應麟《甲乙剩言》)女棋手薛素素,她是明代唯一有史料可查的女棋手,她是蘇州人,多才多藝,棋、詩、書、琴、蕭、綉等,無不工絕,有"十能"之稱,是位有才氣的女子。

長平公主(1629年-1646年),閨名朱媺娖(一說『徽媞』)[1],為明思宗朱由檢次女,母王順妃,順妃生長平公主後不久因血崩症病逝,就由周皇后撫養,因此《明史》載為周皇后所出。

其姊為坤儀公主,妹為昭仁公主。十六歲時,崇禎皇帝將她許配給都尉周顯(又稱周世顯),然而婚事因為流寇的逼近而暫停。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消息傳到宮中,崇禎心灰意冷,要周皇后自裁、袁貴妃自盡,對長平公主嘆了聲:「汝何故生我家!」,揮劍斫公主,斷左臂。後又斬殺幼年的昭仁公主。長平公主於五日後復甦。[2]

清朝初年,長平公主曾上書順治皇帝要求出家未獲准,順治將她嫁與周顯,據張宸《長平公主誄》記載,長平公主婚後和周顯相敬如賓,她喜愛詩文,擅長針黹、烹飪[3],後來公主因思念父母,抑鬱成疾。葬於廣寧門(亦稱彰義門)外周氏宅旁[4]。吳偉業作《思陵長公主輓詩》:「貴主媺音美,前朝典命光,鴻文垂遠近,哀誅著興亡……」。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的生母。本為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

布木布泰生於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天命十年(1625年),年僅十三歲的布木布泰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此前,皇太極已經娶她的姑姑哲哲為正妻。第二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天聰三年(1629年)布木布泰生長女雅圖,即固倫雍穆公主。六年生次女阿圖,即固倫淑慧公主,七年生三女,即固倫端獻公主。天聰八年(1638年),她的姐姐海蘭珠再嫁皇太極,形成姑侄三人同嫁一夫的婚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號稱帝,布木布泰受封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臨。

崇德八年,皇太極逝世。多爾袞擁立其子福臨即位,年號順治。尊庄妃為皇太后。八年二月上尊號為昭聖慈壽皇太后。八月加上尊號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后。順治十一年,追封皇太后的父親寨桑為和碩忠親王,母親為賢妃。十三年十二月加尊號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后。

順治十八年(1661年),福臨死後,第三子玄燁即位(年號康熙),尊為太皇太后。康熙元年十月加上尊號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太皇太后。四年九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太皇太后。六年十一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太皇太后。十五年正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二十年十二月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廿五日(1688年1月27日),布木布泰去世,享年75歲。病危時,布木布泰對康熙帝說:「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於是康熙帝將布木布泰靈柩暫安於父親順治帝葬所孝陵附近。二十七年十月上謚號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雍正元年八月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翊天啟聖文皇后。三年十二月,雍正帝在布木布泰靈柩暫安之處就地起陵,是為昭西陵。乾隆元年三月上謚號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

董鄂妃,孝獻皇后(1639-1660年)董鄂氏,又譯棟鄂氏,世稱董鄂妃,清順治帝福臨寵妃,內大臣鄂碩之女,撫遠大將軍費揚古之姊。18歲入宮。世祖對其眷之特厚,寵冠後宮。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為皇貴妃,行冊立禮,破格頒詔大赦,其父亦進為三等伯。次年,董鄂氏生皇四子,僅三月夭折,未命名,封榮親王。

董鄂氏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卒。世祖哀痛至極,親制行狀悼念。追謚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清東陵的孝陵。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玉殞香消,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據福臨說,董鄂氏死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死。薨後數日,顏貌安整,儼如平時」。愛子愛妃的接連死去,使福臨的精神幾乎崩潰。他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棄江山社稷如敝履,執意要出家為僧,並讓和尚溪森為他剃了發。後來由於溪森的師父玉林琇以要燒死溪森為要挾,才逼得福臨打消了出家的念頭。

福臨悲慟欲絕,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

蘇麻喇姑(1615年-1705年),原名蘇墨爾,滿文轉音為蘇麻喇,姑是死後敬稱。她名稱意思是袋子。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一個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作為孝庄的陪嫁進入後金宮廷。通曉蒙滿文字,1636年,參與設計清朝開國冠服。曾經作為順治帝、康熙帝兩代皇帝的啟蒙老師。老年時,又撫養康熙的第十二子胤裪。康熙四十四年,蘇麻喇姑以九旬高齡去世,葬以嬪禮,葬於清東陵風水牆外東南方向新城。

和碩恪純長公主(1641年-1704年),清太宗皇太極的第十四女,其母為皇太極庶妃蒙古察哈爾部奇壘氏,初號和碩公主,又稱和碩恪純公主、金福公主。她是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姑。她也是清代歷史上惟一嫁給漢人的公主。

順治十年(1653年),她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順治十四年(1657年),被晉封為和碩長公主;順治十六年(1659年)十二月被封為和碩建寧長公主,後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康熙十四年(1675年),由於吳三桂發動叛亂,吳應熊和其子吳世霖被處死。而康熙也曾經下詔給她,謂其「為叛寇所累」。她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去世,享年六十三歲。公主府位於國立蒙藏學校舊址。

孝誠仁皇后(1653年11月26日-1674年6月16日),赫舍里氏,康熙皇帝元後,是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康熙十三歲時聘為皇后。

孝誠仁皇后,乃輔政大臣索尼之孫女。生於順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七日,孝誠皇后入宮後賢良淑德,統領六宮,輔助康熙皇帝治內,受孝庄太皇太后喜愛。康熙八年生皇子承祜,康熙十一年二月承祜夭,未序齒。但不幸的,孝誠皇后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誕育皇二子胤礽時難產崩逝,終年二十二歲。由於她與康熙皇帝感情深厚,康熙皇帝非常思念她,加上太皇太后的恩准,立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滿洲祖宗家法生前不立太子)康熙在她大行後賜謚號仁孝皇后。後因原謚號與聖祖謚號出現重字,於雍正元年改謚,及後乾隆、嘉慶年間累加謚,曰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

呂四娘,傳說中清朝的女俠。為呂留良之孫女(一說女兒),當時大俠甘鳳池弟子,精心學習武藝,野史記載其為報雍正以文字獄殺祖之仇,以選妃之名混進皇宮,後在雍正召其侍寢時以短劍將雍正斬首提攜而走。實際上,呂留良僅因「曾靜案」被劈棺戮屍,並非被殺。

孔四貞(1635年生),清初定南王孔有德之女。曾是孝庄皇太后的養女,封和碩公主,是清朝唯一一個漢人公主。

孔四貞幼時,曾為吳三桂養女。順治九年(1652年),李定國奇襲廣西,攻破桂林,孔有德自盡,其家一百二十餘口悉數被殺,僅餘一女,即孔四貞。

四貞出身將門,隨父軍中,性情剛烈。嫁給孫延齡後,在丈夫面前趾高氣揚,孫延齡心機頗深,最初對孔四貞百般恭敬,孔四貞遂為他在宮廷遊說,使延齡得寵朝中。康熙四年(1665年),延齡慫恿四貞請求朝廷准許他們「就食廣西」,皇帝批准。後來延齡夫婦舉家南下,孫延齡便漸次排擠了孔四貞,夫妻感情惡化。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發生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反清,並引誘孫延齡起兵響應。此時孔四貞懊悔異常,「日夜感上恩,勸延齡歸順」,延齡首鼠兩端,猶豫不決,後吳三桂派吳世琮襲殺孫延齡。孔四貞曾有一子,也被吳世琮所殺。後來吳三桂把四貞接到雲南,以為籠絡原定南王部屬,事實形同軟禁。孔四貞待在昆明八年,直到「三藩之亂」被平定後,才輾轉返回京師,晚景凄涼。孟森說她「從此為孤豚腐鼠,不過為孫氏一老寡婦,無爭相取重者矣」。傳說死後葬在今北京公主墳,該地乃因此得名。但已經考證此說不實。

賀雙卿(1713~1736年),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間人,江蘇金壇人氏,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為家中第二個女兒,故名雙卿。雙卿自幼天資聰穎,靈慧超人,七歲時就開始獨自一人跑到離家不遠的書館聽先生講課,十餘歲就做得一手精巧的女紅。長到二八歲時,容貌秀美絕倫,令人「驚為神女」。

雙卿18歲時,父親賀彌高去世,由叔父作主,以三石穀子的聘禮,被嫁到金壇綃山村周家,從此,雙卿便踏上了一條萬劫不復的血淚之路。雙卿的丈夫叫周大旺,比雙卿大十幾歲,是個沒有一點文化的佃戶樵民,粗俗不堪,生性粗暴,而且嗜賭成性;婆婆楊氏更是刁潑蠻惡,不講情理。婚後,丈夫和婆婆把雙卿當成牛馬役使,家中清掃、煮飯、餵雞、養豬、舂穀之類繁重的勞作都落到雙卿的頭上。婆婆還經常故意找雙卿的磋子,稍不順眼非打即罵。

丈夫和婆婆的欺凌,日日消損著雙卿的花顏玉容,卻磨不盡她的錦秀才情。從娘家帶來的紙用盡了,雙卿便在蘆葉、竹葉、桂葉和破布殘片上寫;筆磨禿了,她就用炭棒和白粉代替。婆婆多次淫威大發,將雙卿的筆折斷,詩稿燒毀,可無論如何也阻擋不了雙卿寫詩的激情。雙卿不在乎留下什麼傳世之作,甚至有意不想讓詩作留存於世,她寫詩、作詞的唯一目的,只是想用它來宣洩悲鬱、點染生活,為自己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麗的色彩。不幸的遭際,使雙卿常常想起婚前的美好時光,雖然清苦,可擁有人世間最寶貴的親情,內心是溫暖而平靜的,美好的時光如流水般逝去,再也無法倒流,雙卿唯有靠這點點回憶來慰藉著飽經創傷的心靈。

據清代史震林(1692~1778年)《西青散記》記載,雙卿到婆家後不長時間,便久病不愈,在臨終前的日子裡,「事舅姑愈謹,鄰里稱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卷四第46頁)就這樣,大約於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一代才貌雙全的農家女詞人,最終在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下,花顏凋落,含恨離開人世,留下一段千古遺憾,讓後人嘆惋不已!

應該說,賀雙卿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天賦、最具才華的女詞人,後人尊其為「清代第一女詞人」,又稱「清代李清照」。賀雙卿不僅詩才冠絕當時,其出身之貧寒、身世之悲涼亦世所罕見,自古紅顏多薄命,懨懨無語向東風。雙卿悲慘的人生遭際使她的詞感情凄怨愁苦,纏綿悱惻,格調含蓄細膩,意旨幽深,風格哀婉凄惻,感人肺腑。

香妃:在乾隆皇帝的40多個后妃中,有一位維吾爾族女子,她就是聞名遐邇的香妃。其實香妃是否遍體生香,根本無從考證。但乾隆帝只有一個維吾爾族妃子卻是史實,她就是容妃。容妃(1734年10月11日-1788年5月24日),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維吾爾族人。生於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阿里和卓之女。清高宗時為和貴人、容嬪、容妃。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卒,享年55歲。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清東陵之裕陵妃園寢。

王聰兒(1777-1798),湖北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江湖藝人出生。參加白蓮教起義後,她曾任義軍總指揮,也就是八路義軍統帥,是一個貌美如花,德行高尚,武藝高強,有勇有謀的女英雄。

原白蓮教首領齊林之妻,故又稱齊王氏。在嘉慶元年(1796)與以白蓮教總教師的身份領導了清末著名的農民起義——白蓮教大起義,率眾十餘萬縱橫馳騁於鄂、川、陝、豫四省,英勇戰鬥了兩年多,雖然最終因起義失敗而自殺,但其所領導的起義軍給予清朝統治者以沉重打擊,是清王朝統治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葉赫那拉氏,名杏貞[1]。慈禧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為期僅次於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後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

慈禧太后出身葉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征,原為吏部筆帖式(八品),咸豐二年(慈禧選秀入宮之年)升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四品)。咸豐六年,生下了咸豐帝的第一個兒子,亦是唯一成年的兒子。咸豐帝逝世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大行皇帝皇后鈕祜祿氏住煙波致爽殿的東暖閣,葉赫那拉氏則以新皇帝生母「聖母皇太后」的身份住西暖閣,故得「西太后」之稱謂。

由於在其48年的統治期間,中國除了太平天國之亂外,還飽受外國侵略,中國國力日漸衰敗。其執政能力頗受爭議,加上中國傳統對於女性執政的負面意見,過去對慈禧的評價幾乎是完全負面的。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局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多元化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因為是中國少數享有盛名的女性政治人物,而常被人和唐朝的武則天相提並論。

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或稱隆裕太后、隆裕皇后、光緒皇后等等(1868年-1913年2月22日),姓葉赫那拉氏,諱靜芬,[1]光緒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弟都統桂祥的女兒。

珍妃(1876年2月27日-1900年8月15日),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光緒皇帝的嬪妃,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後因獲罪於慈禧而被投井殺害。

洪宣嬌,清末太平天國著名女將,天王洪秀全的妹妹[1]。

她在太平天國中,除了發揮安定人心的力量,也曾營救不少在內亂中不該枉死之人,是太平軍內舉足輕重的人物。她文武雙全,專帶女兵,驍勇善戰,歷經建國各大小會戰;於天京城破前自盡。

傅善祥(1833年—1856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南京人,太平天國女狀元,自幼父母不在,依靠兄嫂,善祥飽學經賦,中國武則天女皇制定科舉考試千年唯一女狀元(第一名),太平天國多篇改革社會民族之昭告文獻(例如:「天朝田畝制度」、男女平等、禁食鴉片、禁女裹腳……不一),多出自於她手筆,太平天國有「武有洪宣嬌,文有傅善祥」之說;於1856年天京內鬨時,於東王府與兩萬人偕同遇難。


推薦閱讀:

PBM的中國故事即將謝幕
她並不美,但偏偏成了中國最著名的「紅顏」
中國民間相面識人30法
確立民主政治的中國坐標
他死了,中國再也聽不到真話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美女 | 妃子 | 介紹 | 才女 | 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