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灣遺址
華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這句話,每個華夏兒女不僅耳熟能詳,而且引為自豪。華夏文明史,果真五千年?國外史學界據說只承認中國文明有明確紀年的「三千年」歷史。部分國外學者提出的「中國文明西來說」也曾一度甚囂塵上。1996年,我國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將我國的歷史紀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但華夏文明究竟起源於何時?華夏文明史到底幾千年?記者最近走進距今約8000年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現從一個個史前奇蹟,到一項項中國考古之最,都牽連著這個關係民族和國家歷史與尊嚴的重大課題。新華網甘肅頻道 記者 馮誠 譚飛 張燕六項「中國之最」追問華夏文明之源經考古專家20多年發掘、整理和研究,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考古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主持考古發掘報告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樹德副研究員日前在遺址現場對記者說,大地灣刷新了六項中國考古之最,它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郎樹德介紹,展示大地灣遺址考古一系列重大成果的考古發掘報告最近已全部完成,並通過專家鑒定,即將正式出版。這份權威考古報告將向世人宣告,擁有六項中國考古之最的大地灣遺址堪稱「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蹟」。被學術界評定為我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的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東部秦安縣五營鄉境內的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總分布範圍達110萬平方米。到目前為止,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髮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000多件。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5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據郎樹德介紹,大地灣六項考古之最包括農業、制陶、文字、建築、繪畫等關係華夏文明進程的諸多方面。其一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大地灣一期出土的炭化稷標本,與國外最早發現的希臘阿爾基薩前陶器地層出土的同類標本時代相近,它不僅將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時間上推了1000年,而且表明北方最早種植的糧食品種為稷,然後才是粟的推廣。而此前國內考古發現的北方農作物標本大多是粟,時間距今7000年左右。其二是中國最早的彩陶。大地灣一期文化出土的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這批距今約8000年的紫紅色彩陶,圖案雖還不太完整,卻將中國彩陶製造的時間上推了1000年,並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說明,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就是中國彩陶的起源地。其三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這些符號比過去國內最早發現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劃符號的時間早了1000多年,且有一些符號與半坡符號基本一樣。雖然這些神秘符號的意義至今未能破解,但專家們認為,它們可能就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其四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距今5000年的大地灣四期文化發掘出的一座編號為F901的建築,是目前所見我國史前時期面積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築。這座總面積420平方米的多間複合式建築,布局規整、中軸對稱、前後呼應、主次分明,開創了後世宮殿建築的先河。其五是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面積達130平方米的F901宮殿式建築主室,全部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類似現代水泥的地面。這與古羅馬人用火山灰製成的水泥同屬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其六是中國最早的繪畫。專家們確認,大地灣編號為F411的房址地面上發現的一幅黑色顏料繪製的畫作,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獨立存在的繪畫。這幅長約1.2米,寬約1.1米,保存大部完好的地畫,改寫了中國美術史,將其前推了2000多年。據考證,此前最早單獨作為繪畫保存至今的,是出土於長沙馬王堆的楚國帛畫。令人驚嘆的是,如此多驚人的發現還只是大地灣遺址總面積1.34%的發掘成果。20餘年來一直參與大地灣發掘和研究的郎樹德感嘆:「大地灣是一個遠古文化遺存的巨大寶庫,現在才只是打開它的大門」。大地灣五期文化遺存出土的文物,提出了華夏文明史的六個起源性問題:第一是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第二是中國彩陶的起源;第三是中國傳統建築和宮殿建築的起源;第四是中國繪畫的起源;第五是中國文字的起源;第六是中國古城的起源,其中旱作農業、彩陶和文字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
「上下五千年」與「文明曙光論」中國人對「上下五千年」之說雖已婦孺皆知,但這一說法究竟從何而來,由誰最先提出,恐怕知之者甚少。2000多年前,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根據自己掌握的史料和見聞,在《史記》中構建了以黃帝為始祖,以黃河文明為中心的古史框架,並被後人沿襲至今。按照史料,始祖黃帝時期大約是公元前26世紀初,到20世紀出現這一說法時,傳統概念中的華夏文明歷史,大約是四千六百多年。20世紀初,孫中山先生在致「各省都督」信中就曾有「自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之說。此後,華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之說頻頻出現在現當代許多著名人士的演講和文章中。但華夏文明究竟起源於何時?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在其專著中提出:屬商代前期的鄭州二里頭文化是中國文明的開始。但新中國隨後的一系列考古發現表明,在二里頭文化之前是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再以前是仰韶文化,三者在年代上依次銜接,中間沒有缺環。而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夏代文明的產生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前面必然有一個醞釀和逐漸走向文明的過程。我國考古界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的一系列考古發現,使文明起源問題日益明朗起來。1978年,山西發現早於二里頭的襄汾陶寺遺址,級差明顯的墓葬規格反映出,當時已形成等級分明的金字塔式社會結構。1977-1980年,河南發現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兩座龍山文化城址,同樣早於二里頭。1983年,甘肅大地灣遺址考古發掘取得新突破,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設計嚴謹、工藝先進的房屋建築,這在以前的仰韶文化遺存中從未見過,被譽為「原始人的大會堂」。此後,東北遼寧紅山文化和長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也紛紛露出文明的曙光。這些遺址的發現與大地灣遺址的發現一起說明,中國農業和彩陶起源的時間與世界上最早的兩河流域同步,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最古老的農業起源地之一。而規模大、記錄完整、內容豐富的大地灣遺址則為此提供了比較系統的實證。一系列考古新發現和研究新成果,使華夏文明的起源問題近年來逐漸成為學術界所關注的一大熱點。1997年,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史式在「海峽兩岸史學家合撰中華民族史第四次學術研討會」上就提出,中華民族史是萬年史而非五千年史。他認為,司馬遷時代距今已2000多年,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研究的新發現和新成果不斷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遠在傳說中的黃帝之前。 史式的這一觀點近年來得到了海內外眾多學者的認同。台灣有學者著文稱,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甘肅省文物考古界的張學正、徐祖蕃、祝中熹等一批專家認為,僅從大地灣來看,中華民族擁有「8000年文化史」已毫無疑問,而傳統所說的5000年華夏文明史能否上推到8000年甚至上萬年,是一個亟待探討的重要課題。據了解,最近十年間,我國已新發現10多處萬年前後、擁有最古老陶器和最古老農業的史前遺址。比如,南方有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江蘇溧水神仙洞遺址;北方有距今9690年-10815年的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河北陽原於家溝遺址。此外還有距今1萬年左右的廣西南寧豹子頭遺址和距今1萬年到8000年的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認為,這些遺址都是探索華夏文明起源的實證,使得學術界對文明起源的探索進入了實際的步驟。正因為如此,大地灣考古專家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建築、古城鎮、彩陶等諸多「中國考古之最」與華夏文明起源的關係上。神奇的「原始人大會堂」大地灣遺址中有一座被專家們形象地稱為「原始人大會堂」的巨型建築,按照當時發掘順序編號為F901。親手發掘了這座神奇建築的郎樹德告訴記者,F901是大地灣240座房址中最神奇和最偉大的建築,因為它創造了我國史前建築的「兩大奇蹟」。第一個奇蹟是規模巨大、結構複雜。整座建築總面積達420平方米,由前廳、主室、後室、左右側室及門前棚廊式建築等六大部分組成。F901主室的正門朝正南方向開設,望山背水;房屋結構以中軸為準左右對稱,這些均成為中國後世土木建築所遵循的基本規律。支撐建築的所有木柱均以石頭做基礎;主室8根大柱將空間一分為九,這些建築技術均開創了我國後世宮殿建築的先河。F901共有142根木柱用以堅固牆體,支撐整座建築,其中中心大柱的直徑在50厘米左右。據古建築專家推測,整座建築的高度大約在6-7米左右,相當於今天的兩層樓房。現在,站在修建了大型保護建築的大廳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會堂」四周的牆體殘垣和立柱痕迹,最高的牆體居然有1米多高。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剛剛告別穴居,沒有金屬工具和先進的搬運吊裝器械,人們如何完成這一高層豪華建築,至今無人能解。第二個奇蹟是對混凝土的使用。在面積達130多平方米的主室,地面由一種類似於現代水泥的混凝土鋪成。在F901主室西北側,可以看到一塊清理出來的一平方米左右的青黑色混凝土地面,這是考古工作者特意留置的。記者以手撫摸,感覺光滑平整。郎樹德手持文物鏟輕輕敲打,鏗鏘之聲清晰可聞。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專家李最雄,綜合國內外著名水泥專家和材料分析專家的意見後確定:地面平均強度為每平方厘米抗壓120公斤,相當於今天的100號水泥砂漿地面;可以斷定,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考古發掘表明,大地灣其它房址也大量存在混凝土地面。這說明混凝土技術已被5000年前的大地灣人熟練掌握和廣泛使用。至於混凝土技術何時發明,到底由什麼材料組成,又如何製作,尚不得而知。此外,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時還發現,大地灣人在混凝土地面之下,還使用了一種可防潮保暖,堅固地基的類似現代「輕骨料」的建築材料。這些東西狀如糯米粒,顏色各異,中空有隙。但我國現代建築發明和使用「輕骨料」,有據可查的始於清代晚期。郎樹德說,F901除了它的這些神奇和偉大之處外,還和其它200多座房址一起,構建出一個大地灣先民從穴居到房居的完整演進序列。這些從8000年前到5000年前的房屋遺址,可謂中國史前建築發展史的「一塊活化石」。從鄉村向城鎮演進的最早見證城址的出現被考古和歷史學界公認為判斷文明起源的重要標準之一。考古專家們歷經20多年研究後認定,大地灣遺址史前聚落所展現的從一般聚落髮展為中心聚落的演進過程,是我國目前在同時期遺址中唯一的發現,可認為是華夏先民從鄉村向城鎮發展變遷的最早見證。郎樹德副研究員日前在遺址現場告訴記者:「我國考古發掘到目前為止,只有大地灣能在一個遺址內提供原始聚落歷經3000年的發展軌跡,揭示聚落從小到大,從低到高的完整演進過程。」所謂聚落,就是先民們聚居的村莊。考古專家們通過對大地灣聚落中房屋形狀、規模、結構、布局和朝向等特點的分析,對數千年前大地灣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有了初步了解。據介紹,大地灣遺址所發掘出的240座房址按面積大小可分3類,按功能可分4個等級。大型房址面積在50-70平方米,屬於最高級房址,是當時的公共活動中心或首領住宅;中型房址面積在30-40平方米,可能是大家族長住宅;小型房址被認為是單個家庭居住,面積在15-20平方米。在距今約8000年的大地灣一期遺存,考古專家們發現了4座圓形小屋,聚落內的房址、灰坑和墓葬呈插花式分布,顯示出十分原始的特點。而到了距今約6000年的二期遺存,情況就不一樣了。二期遺存是在一期基礎上原地向四周擴展而成,因特點不同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段的村莊四周有壕溝,壕溝將村莊圍成橢圓形。在這個橢圓形村莊的中心是一個近千平方米的廣場,廣場西側是一片集中的墓地。村莊中的37座房址都是以廣場為中心呈扇形多層分布。同時,這37座房址面積大小有差異,建築結構顯著不同,出土遺物也有多少和精美程度的差別,這表明這些房址功能不同,居住者有等級高低之分。而在大地灣二期聚落後段,聚落內卻出現了多個中心。這一部分顯示的是距今6500-6000年前的變化。專家們判斷,一個中心分裂為多個中心的事實表明,最初的向心式格局已被社會發展完全打破,表明當時的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這種多個中心的格局一直延續到三期聚落。大地灣前三期文化前後延續2000多年,其間,聚落規模不斷由小變大,布局從簡單趨向複雜,但是它們都還只是原始村莊,沒有顯示出城鎮化的特徵。到距今約5000年的大地灣四期,則顯示了興旺發達的盛況。聚落面積分布巨大,密集分布區達50萬平方米,巨型建築物密集,可見當時聚居的人口眾多,初步顯示出了城鎮化的跡象。其中被稱為「原始人大會堂」的F901巨型房址建築,結構複雜,面積巨大,是舉行祭祀、議事等公共活動的場所。在遺址的中軸線上,還分布有數座類似F901的巨型建築。有意思的是,大地灣前三期的鄉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和山腳,而具有城鎮雛形的四期聚落位於半山腰,兩者相距不過一二里路程,但時間卻穿越了整整3000年。考古專家們認為,大地灣四期聚落可能是當時的部落聯盟所在地,已經脫離了史前一般聚落的窠臼,孕育著更高一級的文明因素。郎樹德說:「或許將之視為城址的前身更為妥當,它標誌著原始社會正處在向文明社會轉折過渡的重要階段」。大地灣彩陶:「中國製造」的鐵證研究大地灣文化逾20年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郎樹德,最近在他主持完成的正式考古發掘報告中明確提出,大地灣一期出土的成批彩陶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說明,中國彩陶並非受西方彩陶影響而產生,而是起源於西北黃土高原地區。20世紀20年代,瑞典人安特生根據自己對中國西北甘肅和青海等地的考古調查,將中國彩陶與東南歐及中亞一帶文化進行了簡單類比,得出「中國彩陶源於西方」的錯誤結論。前蘇聯學者列·謝·瓦西里耶夫等人根據一些考古資料隨後也曾提出「中國文明西來說」的觀點。但是這些謬說被中國新石器考古,尤其是大地灣考古的新發現所推翻。大地灣遺址迄今共發掘出4147件陶器,而且發現了35座用於制陶的窯址。其中距今約8000年的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出土了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境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雖然這些陶器類型簡單,幾乎還談不上什麼圖案,燒制溫度不高,陶片分層,色彩不均勻,顯示當時制陶方法原始,燒制技術還較落後,但正是這些彩陶製作技術的原始性,和諸多窯址所顯示的生產流程的完整性,恰好說明了我國彩陶起源於本土。到距今約6000年的大地灣二期時,彩陶製作技術已突飛猛進。二期出土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通高31.8厘米,瓶口是一個罕見的人頭形狀的雕塑,其形狀象徵一母腹,整件陶器融造型、雕塑、彩繪藝術於一體,被專家們確認為迄今為止我國史前雕塑藝術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同期還出土了一套成系列的彩陶圓底魚紋盆,其花紋依時間順序依次為寫實的魚紋、抽象的魚紋和變形的魚紋。其中一件魚紋盆直徑達51厘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直徑最大的魚紋盆。這些出土文物表明,大地灣先民不斷對彩陶製造和裝飾技術進行探索,清晰地顯示出大地灣彩陶的本土性和原創性。考古工作者研究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和窯址等實物資料後發現,8000年前後的大地灣先民採用了一種「內模敷泥法」,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制陶方法之一。考古學者們還一致認定,鼎盛時期的仰韶彩陶文化也起源於大地灣彩陶。郎樹德指出,大地灣一期彩陶出現的時間,與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兩河流域及其它幾個文明古國是同步的。這種時間上的同步性,以及新的考古研究成果都為「中國製造」提供了鐵證。相關報道:兩岸史學家提出,中華民族文明史可追溯到萬年以前中華文明史是否只有上下五千年?黃河是不是中華文明的最早起源?日前在海南通什召開的「海峽兩岸史學家合撰中華民族史第四次學術研討會」上,史學家們指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可追溯到萬年以前。海內外50多位學者參加了這次學術研討會。與會者認為,沿襲至今的中國古史框架基本上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構建的。現在距離司馬遷的時代已過了兩千年,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研究的發現和成果不斷揭開歷史真面目,重建古史框架的工作應提上議事日程。海峽兩岸史學家合撰中華民族史活動是由兩岸史學家史式、黃大受等在5年前發起的,目的是聚集兩岸史學界的力量,寫出一部中華民族產生、發展、融合的歷史。這項倡議在海內外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和支持。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7 5歲高齡的史式認為,司馬遷受所掌握的史料和見聞的限制,構建了以黃帝為始祖,以黃河文明為中心的古史框架。但大量的考古工作已經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遠在傳說中的黃帝以前。他認為,中華民族史是萬年史而非五千年史。比如,傳說黃帝之妃(螺去蟲加女)祖發明的蠶絲,在已出土的六千年前的江、浙古文化遺址已有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已有七千年,代表農耕文明的湖南澧縣彭頭山文化遺迹距今已有九千年,其他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大地灣文化遺址等距今都在五千年以上。史式還提出,中華民族一直被認為是單一的農耕民族,這是一個認識誤區。近年來已有很多史學研究者提出了長江、黃河同是中華文明之源,中國南方的古越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他們在七千年以前已經敢於駕舟出海並出現了向海外的遷徙,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文明;考古發現河姆渡遺存的大量鯨魚、鯊魚的遺骸及出土的木槳都體現了明顯的海洋文化特徵。因此,中華文明之源並不限於以黃河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而是多種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史式表示,要重視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研究。中國遠古的海洋文明、農耕文明都發源於南方;歷史上不少重要的發現和發明,如水稻、茶葉、蠶絲、瓷器、漆、以及古代國家的重器鼎、鉞等都出自南方;漢族的祖先華夏族是南北各族接受夏文化後逐漸融合而成。他表示,澄清歷史,讓世人了解中華民族文明史,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我們的祖先,認識我們的民族。相關報道:中華文明究竟起源何處 我國多學科專家破解難題中華文明的起源究竟在哪裡?是一個源頭還是多個源頭?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是什麼?來自我國13個省(市、區)的60多位專家學者近日在北京對此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過去一直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這次研討中,眾多從事考古、民族文化和地獄文化歷史研究的專家認為,東北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四川金沙遺址、湖南永州舜帝文化遺址的新發現,進一步清晰了中國早期文明的生存狀態,證明僅中國稻作農業文化的歷史就可以推到8000年至1萬年前,從而打破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成說。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錢光培及一些從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的專家指出,各地新的考古發現說明,在中國的東西南北中都有早期文明的生長點,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是單元的、直線的,而是呈「多元一體」狀態。它揭示了中國為什麼能以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長期發展的文化根源,也揭示了中國早期文明中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間為什麼能合而不同、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形成「合和」的中國哲學的文化根源,突破了過去僅以黃河文化論中華文明起源的傳統認識。「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等專家認為,自然科學和「口述歷史」資料在中國文明探源研究中有著重要作用,指出中國人文科學研究要多學科相結合。專家認為,西方學術界從早期某段文明史無法精確編年而否認其客觀存在是不科學的,國際學術界應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根據自身歷史實際所創造的早期文明記史方式。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原院長高起祥指出,中華文明探源是一個宏大的課題,目前已經有了好的開始,專家學者的不懈研究,將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發展史更清晰地呈現於人們面前。
推薦閱讀:
※北京密雲區----雲蒙山長城遺址公園導遊詞
※褻瀆烈士!兩男子抗戰遺址前扮日本兵擺拍!
※遠古遺蹤--芮城縣西侯度遺址發現始末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二橋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