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春節走親訪友怎成上墳主義?

春節在國人的內核中已經根深蒂固,即便是回家的一個動作都能形成步調,也讓春運的壓力幾十年都不能順暢,成為一年一度的客運大考,海陸空的人流喘息,鄉野農情的集中爆棚,也算是短短的時間裡能讓你明白很多事情。

在春節里團圓的事情其實已經形成共識,但是絕大多數人卻被世俗綁架在了走親訪友的路上,很多時候自己很不情願,一邊花費大量的財物,一邊內心充滿怨氣,在交往甚少的人身上,即便如此,也很難得到回應,所以這種累也是現在很多年輕人所厭惡的,尤其在北上廣打拚的年輕人更是深受其累。 因為日常的工作就已經夠緊張了,回了家又會被捲入另外的人情漩渦,這種內心的張狂或許一下子就被觸發了。

年年如此,用哪些看起來琳琅滿目的禮品維持著遙遙無期的關係,卻並未給現實生活並未帶來實質性的改變。這裡其實很像一個上墳者的邏輯,當然這裡並沒有任何貶低和抵制上墳的意思,只想表達一種對於形式主義走親訪友的態度。畢竟在世俗的標準里形式大於內核,浮華多於內涵。這一切註定春節依舊是一個充滿物慾的節日,這種物慾的節拍在固有的文化長河裡已經固化,成為了被津津樂道的走親訪友。

大家在看到題目的時候,會覺得我是在鄙視走親訪友,這裡我想說一下我自己的親身體驗。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但是對於上墳並不排斥,這麼多年來,基本上春節都會和父親去上墳,看看過世的親人們,有父親的爺爺,還有就是我的爺爺奶奶,在偌大的墓地里,還有我的一些旁親,有的甚至都模糊到不知道什麼稱呼,更別說談什麼祭奠情誼。但是按照上墳的邏輯,一般上墳都需要祭典,所以往往都一個不差的燒紙擺祭品。父親總說,這就是情分內核,小的時候一直不理解,長大了或許明白了一些,因為我發現那些年的爺爺奶奶的畫面一直揮之不去,記得爺爺奶奶剛走的那幾年,我總是夜裡會夢到他們,這樣一來一往,基本上春節上墳形成了一個習慣。爸爸總說不管走到哪裡不要忘記自己是誰?因為清明節沒時間回老家祭祖,所以春節的時候會多燒一些紙錢,包括祭品也會多一些,或許這樣自己就能心安一些。

回到走親訪友的邏輯中,或許我們也有同樣的情節,很多人即便不經常聯繫,但是情分和血脈在哪裡,有時候走親訪友不一定能對現實的交往促成什麼,但是在每一個走親訪友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家族血脈的情懷,與我們每個人的上墳邏輯並沒有太大差別。雖然從生命的量化上存在區別,但是質感上卻比較相通,多數時候是在單向進行交流,所以把走親訪友說成上墳主義,其實並無太多鄙視的意思,更多的是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深度體驗。

不少讀者問我,活著到底為了社么?我一直堅持一個比較實證的觀點,一個是傳承,一個是經驗,或許每一個人不管苦難還是順境,回頭時刻,看到的多半是遺憾和故事,人生到底該怎麼活?千百年來,感慨不斷,寄語流殤,所以我們不管是對生者還是逝者,我們的態度其實本來都是一樣的情愫,只不過生者重實證,逝者重唯心。

在這樣一個周期性的節日里,小孩和老人的感受完全不同,也或許印證著某些事實,小孩注重感官體驗,老人傾向精神補償,所以才有了那麼多老人的悲嘆和孩子對新衣服的渴望。

春節如若是開始,相信也是終結,一年365天,生生不息,市井街頭,都市夜晚,燈紅酒綠,在這一刻終將消散在融合的氣氛中,母親總說,年好過,日子難熬,或許也算是對俗世最好的詮釋,因為在滿眼奔騰的世界裡,每個人終將走向屬於自己的墓地。

歡迎添加筆者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

一篇真正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雄文
史鑒|德魯克:反法西斯主義的錯覺
南海緩解勢頭讓美日著急 干涉主義將給日本帶來更大損失
絕對主義和馬基雅維里主義:專制主義的兩種類型
男權社會,女權主義?

TAG:春節 | 主義 |